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大學語文課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理答之效
理答作為課堂問答的一個環節,是主要教學行為之一,因此理答效果決定教學效率,而且理答對形成怎樣的課堂文化發揮重要的導向作用。教師如何對待學生的回答,以何種方式處理學生的問答,教師回答什么,教師理答后學生又有什么樣的反應等,這些行為就形成了課堂文化。實踐證明,積極的、善于運用探問的理答容易渲染一種思考、對話與民主的課堂氛圍。
“理答”不是對學生簡單的回應。一個積極的理答,會使整節課進展得更順利,推動目標的實現;一個消極的理答,有時破壞的不僅僅是一處的教學環節,還會使一份很好的設計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二、理答之路
課堂理答主要表現為四種形式:一是積極反應;二是消極反應;三是探問和轉問;四是再組織。在大多數情況下,教師的理答是不可預設的,需要教師隨機應變,以對學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回應。
(一)在課堂深度的挖掘處進行探問
如《只有一個地球》的教學片斷:
師:閉上眼睛聽老師再讀書上的一段話。展開想象,你們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師讀2-4段)。
生:我好像看到所有的資源都枯竭了,我仿佛聽到地球在吶喊。
師:地球在吶喊,在喊什么?把你聽到的喊出來。
生:人類不要再破壞了,我如果被破壞了,你們也會生活不好的。
師:不僅僅是生活不好,你們將無處安身,你們將無路可走,無路可逃啊!
生:一個人在砍樹,人們在喊救命。
師:你是怎么把砍樹和救命聯系起來的?
生:他們在后悔,他們遭到報應……
師:他們遭到了什么報應?
生:地球毀滅,他們沒有生存的地方。
師:孩子,你們又看到什么?
生:我看見我們的綠色地球最后變成了黃色。
師:我知道了,那是沙漠,這時候人們在苦苦哀求,可是晚了,來不及了。
1.深度體現在學生感性的復活上
感性是學生本來就有的,理答行為在于激活、喚醒和調取這種本有的行為。老師運用探問,讓學生動用自己的想象、情感、直覺等,感受詞語的氣息,感受詞語豐富的內涵,讓人類破壞自然的行為更鮮明地烙在孩子的心里。
2.深度體現在對學生精神生命的喚醒上
對破壞地球現狀的每一次追問,都是一次喚醒:喚醒學生的理智,喚醒學生的認識,讓學生更清醒地把握自然與人類的關系。
(二)在發展學生的語感處有效探問
如執教《荷花》的片斷:
師: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特別美,(朗讀)“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請大家想一想,“冒”字還可以換成別的什么字?
(學生紛紛回答“露”、“鉆”、“長”、“竄”、“擠”。)
師:自己用心讀讀前后幾句話,體會體會,你覺得怎樣長出來才可以叫做冒出來?
生1:很快地長。
生2:悄悄地長。
生3:爭先恐后地長。
師:荷花從荷葉中鉆出來時的心情怎樣?
生:迫不及待的、高興的、激動的、興奮的、心花怒放的。
師:大家看,這就是從挨挨擠擠的荷葉之間喜氣洋洋、生機勃勃地冒出來的白荷花。(課件播放荷花)你們想啊,這些白荷花冒出來以后,仿佛想干些什么呢?
生1: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是讓游客們觀賞美麗的面孔。
生2: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仿佛在比美。
師:多么可愛的白荷花呀!大家看,一個“冒”字,不但把白荷花寫活了,而且使白荷花變得更美了。讓咱們像白荷花一樣地冒出來!快冒!(學生起立誦讀第二自然段)
1.還學生比較揣摩的時間和空間
課上,老師給足時間,讓學生對關鍵詞句反復比較揣摩,領略言語中所蘊含的意義、情味和旨趣,體悟言語運用的妙處和規律。在這個過程中,老師精心設計三次探問,層層遞進,不斷逼近“冒”字的本質。
2.還學生觸發貫通的時間和空間
老師在課上很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對預感點有所觸發,有所貫通,產生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對由語感點觸發的聯想和想象,老師更沒有框定條件,限定范圍,指定路徑,只要是學生真正有感而發、有情而動、有悟而得的,就加以肯定和鼓勵。
(三)在叩開學生的心門處意義重復
如執教《慈母情深》的片斷:
師:(愁眉緊鎖,面色凝重)請再讀一讀這句話,把目光聚集到這個“塞”字上,請體會體會,母親的這一“塞”,究竟是怎樣的一“塞”?
生:迅速地塞。
師:(語速加快)迅速地塞!請你把“迅速”加進去,讀這個句子。
生:母親卻已把錢迅速地往我手心里一塞。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能喜歡看書的!”
師:(加快語速,加重語調)是的,這是迅速的一塞!這還是怎樣的一塞?
生:(帶點遲疑)我覺得這還是期待的一塞。
師:(激昂的語調)充滿期待的一塞!把它也加進去讀。
生:母親充滿期待地把錢塞在我手心里。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能喜歡看書的!”
師:這還是怎樣的一塞?生:我覺得這是慈愛的一塞。
師:(頷首)來,把“慈愛”這個詞用進去。
生:母親慈愛地把錢塞在我手心里。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能喜歡看書的!”
師:這還是怎樣的一塞?生:我覺得還是“緊緊的一塞”。
師:(加重語氣,大幅度點頭)緊緊的!把“緊緊”這個詞用上去!
生:母親緊緊地把錢塞在我手心里。大聲對那個女人說:“我挺高興他能喜歡看書的!”
師:(語速不斷加快,語氣愈發激昂)是啊!這是充滿期待的一塞!這是緊緊的一塞!這是充滿慈愛的一塞!這是迅速的、毫不猶豫的一塞!來把這種感覺讀進去,我們來讀讀母親的這個給錢的細節!
師:(緊鎖眉頭)孩子們,母親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錢嗎?只是錢嗎?不!
生:還有母親對我的愛,母親對我的期盼。
師:(低緩而深情)是愛!是期盼!
生:包含這母親對我的希望。
師:(語調低沉,放緩語速,飽含深情)是希望!
生:還包含這母親辛勤的汗水。
師:(幅度非常大、近乎鞠躬的頷首)是汗水!
師:(極其深情)是呀!塞在我手心的絕不是那一元五角錢,盡管那點錢對那時候的我來說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塞到我手心里的更是母親的愛!更是母親的期盼!更是母親的汗水和心血!
學生僅僅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在回答問題,而老師卻把模糊在學生回答中(或感覺里)的關鍵詞(如愛、期盼、希望等)通過重復給點了出來。這些被重復的詞語往往伴隨著老師豐富的神情理答和動作理答,伴隨著隨之而來的追問和轉問;老師還賦予這些重復豐富的語音語調:有時是加重語氣,表示強調肯定;有時以抒情為主要特征,聲情并茂、相得益彰;有時又以質疑為主,給學生以啟發和引導。這些重復使得學生尚且懵懂的感覺變清晰,尚且模糊的理解變明朗。看似重復,其實卻在“不動聲色”地推動課堂的進展,讓學生走向文本的深處,走進作者的心靈。一個地位卑微但人格高大的母親形象清晰地站在大家的面前,課堂進入一個新的境界。
(四)在因材施教過程之中智慧理答
1.對于學有余力的學生,往往是進行有效的追問或提升式肯定,對他們的鼓勵少而精,從而讓學生邁向更高的目標。同時,對這部分學生的有效理答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看似“理一人”實則“導全體”。
【關鍵詞】大學語文 學習態度 教學策略
為考察少數民族預科生對大學語文學習的興趣態度,方法,情感認知,學習動機,學習目標,了解預科學生對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的想法與建議,課題組對2011級少數民族預科班學生(包括文、理科)進行了大學語文學習態度及教學策略的問卷調查。
一、調查問卷分析
問卷包括兩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調查預科生語文學習的基礎,語文學習的興趣、動機、目標,以及對于大學語文學習的認識、觀點和看法。從第1、2、3小題可以看出,大部分預科生認為自己具備一定的語文學習基礎,但成績不很理想,其中64.3 %的人成績一般,而自認成績不錯的只有27人,占23.4%, 成績不好的占12.1% ,有9.0%—9.6%的人學習語文的目的并不是因為興趣,僅僅因為是高考的必考學科,從調查情況不難看出導致這種成績的直接原因是學習語文的興趣問題。
1.關于預科階段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的一系列問題。第4、5、7、10、15小題是針對預科階段大學語文課程開設的必要性設置的。其中62.6%的學生認為目前大學生語文水平一般,因而82.6%的預科生認為開設大學語文課很必要,87.0%認為不管文理科都應該繼續學學語文,70.0%很希望開設大學語文課程。第6、9、11、13、14探討大學語文課程學科性質以及如何定位。47.8%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對專業課有一些幫助,52.1%的人認為語文是一門工具學科,74%認為自己現在的語文水平不適應將來工作和個人的發展,因而有74.8%預科生認為高校應該將大學語文課程作為必修課開設,44.3%的預科生認為該科每周4課時為宜。
2.關于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目標及授課方式。問卷的第8小題是針對大學語文課程教學目標而設,有90.4%的同學認為大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標是提高文學鑒賞和審美水平,加強人文修養,增強文學底蘊。64.3%的預科生喜歡上語文課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提高個人綜合素質。第12題調查學生喜歡的授課方式,有55.7%的學生認為課堂形式要靈活多樣。27.8%的同學則主張課內外結合。
3.學生對大學語文教學的參與度。問卷的第17小題是針對預科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參與度調查,有76.5%的學生愿意就大學語文的學習與老師交換意見。
(二)問卷第二部分調查學生對大學語文課程的期望、理想模式、課程內容設置、作業形式,有關課程資源的系列問題,對大學語文課的整體感受,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心理取向,主要了解學生的情感態度及對課程和老師的希望、建議 。
1.在18、19題中,學生闡釋理想的大學語文課堂也即喜歡的原因,大部分認為大學語文課堂更應注重人文性,豐富知識,感悟人生。主張因生活而學,因興趣而學,真正享受語文。同時更追求一種師生完全投入境界,透進文化底蘊的教學模式。
2.對于學科課程內容的安排建議,則主張將古今中外結合更廣,更深層次更多樣化的呈現,適當打破課本局限,課內外結合,適度課外拓展,在形式上提出多設學生自主學習,老師講解答疑,
3.關于作業的布置,應該靈活,有創見性。有人提出多一些賞鑒性作業,提高學生的研究性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另外有一些同學認為應多布置閱讀性質的作業,作業量上要適度。
4.關于理想中的語文老師一項調查中,大部分同學喜歡有底蘊,有內涵,有激情,不拘于時,有獨特見解,有獨特教學方法的老師,而且語言表達要生動形象,講課有重點,最好多講有意義的故事。在對老師的風度氣質的期望中喜歡有親和力、感染力的、具有現代品格與精神氣質的老師。
二、大學語文教學方略
1.激發學生內部學習動機。充滿趣味的課程,課堂氣氛積極活躍,課程內容涵蓋面廣。課程內容專題化,學習自主化,課堂開放化。帶給學生欣賞、激動與智慧。
2.激勵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通過設置一定情境,比如合作學習,給與學生積極的情緒體驗,促使學生完成與文本的積極對話。
3.摒棄應試教育的不利束縛,給學生提供獲取知識的廣闊平臺。學生基礎薄弱,加強廣泛的閱讀指導,通過課內外強化,開闊知識視野,應試教育教學模式對于這一部分學生來講是耗時而效微的,而強化這一基礎的唯一途徑就是達到最基本的閱讀量。
4.教師的觀念的改變,自身能力的提高,風采與信念的提升。大學語文教師要樹立參與課程建構的意識,在教學中,不僅只關注和思考“怎么教”的問題,還要關注和思考“教什么”和“為什么教”的問題,關注“教學內容”及其“價值”問題,注意師生互動的動態性和生成性。
【關鍵詞】建構主義 大學英語 提問策略
【基金項目】此論文為吉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建構主義理論視域下大學英語教學策略研究》的項目成果。課題編號:GH150590。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4-0113-01
英語視聽說課堂提問,即教師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和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進行相互交流的方式,教師通過設置一系列問題情境,要求學生思考回答,激發學生的求知欲,鍛煉學生的聽說能力,促使他們積極參與學習。本文試圖通過將構建主義應用到大學英語聽說教學中去,引導他們在體驗探究中學習,以促進學生積極思維,提高教學質量。
一、大學生聽說能力現狀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加強學生聽說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是十分必要的。但英語口語的教學和研究一直是我國英語教學的弱項。由于學生外語水平參差不齊,個別水平較高的學生滔滔不絕,往往壟斷課堂;大多數學生只是被動而生硬地回答老師的問題,或機械地完成課堂提問。
在應試教育體制下,不可否認證書對學業、工作的重要性。有的學生認為說的好不如學的好,一個個死背英語單詞,以為這樣就能提高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受傳統英語教學模式的影響,對待英語學習不外乎閱讀、背誦、默寫、寫作,口語訓練不被重視,忽視了語言最基本的交際功能,缺乏必要的口語表達技巧和策略。這些都反映了學生在整體交際能力、應變能力等方面需要系統、規范和嚴格的訓練。
二、建構主義理論與英語聽說教學
問答是英語課堂師生間最有效的雙邊活動,通過提問指導學生去探索所要達到目標的途徑,獲得知識,養成善于思考的習慣和能力。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其主要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建構主義強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著,這樣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應該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個要素。在大學英語聽說課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以提問為基礎的構建主義教學策略,通過互動的口語訓練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獨立性,還能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教師在設計課堂提問時,要有意識地為學生發現疑難問題、解決疑難問題搭建橋梁和階梯,為學生提供更多獨立說話的機會。對英語聽說課課堂提問深入研究,對提高英語口語教學質量有著深遠的意義。
三、建構主義理論在大學英語聽說課堂教學中提問環節的應用
構建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下面根據建構主義教學模式所體現的情境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等特征進行大學聽說課堂的提問環節,使得建構主義理論與教學實踐更為緊密結合起來。
(一)明確“提問”教學的目標
一堂課的提問系統,應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應服務于整堂課的教學目標。 “提問”教學的目標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規律,所提問題必須能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因此,提問設計要貼近學生生活,設計問題要合理,提起學生興趣,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融入到提問教學環節中,激發學生思考,啟迪學生去認識問題,逐步提高英語聽說能力。
下面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視聽說教程》第4冊中第六單元內容為例,本單元主題是clone(克隆),在正式授課前,教師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每組4人左右,布置他們有效利用網絡和課外讀物資源搜集有關克隆技術的材料,并制成PPT形式,以便課堂上展示。正式授課一開始,教師邀請兩組同學利用準備好的材料向大家介紹克隆技術的起源,發展和影響。然后教師用指令性語言射中問題情境,由講解轉入提問:
Question 1:What does a clone mean to you Another you A sibling Or a child of you?
Question 2:What if you have a clone Will you be liberated and safe while your clone is performing some boring or dangerous task?
Question 3:Is there any possibility that you fall in love with a clone or treat him/her as a family?
Question 4: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if a clone turns out to be annoying or even commit crimes?
教師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個性特征,善于提出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把學生的認識逐步引向深化,這些有趣的開放性問題會激發學生的豐富想象力,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供各式各樣的答案,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教學環境。
(二)確保問題表述的清晰度
教師要清楚、詳細而準確地表述問題,教師提問應迎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增強學生對問題的理解,問題的實際必須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機械模仿到自由運用循序漸進地進行,以體現知識結構的嚴密性、科學性和條理性,以學生已學過較熟悉的言語表達,以學生能聽懂為標準,使學生的認識逐步深化,提高教學語言的可接受性。
(三)把握問題的密度與頻度
如果教師在講授中一直平鋪直敘,毫無波瀾,學生就容易分散注意力,而整堂課一直提問,又容易使學生高度緊張,引起疲勞。所以要合理把握展示性問題與參考性問題的比例,緊扣教材重點難點進行提問,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理解、掌握所學內容。
四、結束語
隨著學生對教材的深入學習,教師應把握時機,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通過提問引導學生挖掘課文的深層含義,對學生進行文化內涵和德育思想的滲透,同時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和表達的能力。
參考文獻:
(一)課程教學理念與有限的上課時間的矛盾
高校開始設立大學語文課程時提出基本目的有三點:一是提高大學生的語文知識水平和漢語運用能力;二是傳承傳統文化精髓;三是提升精神文明。這三點有很強的現實性。但就目前的情況看,很難達到。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對象是非中文專業的學生,在他們的專業培養方案中,大學語文是公共課,所以上課時間比較短,往往是一學期34學時的授課時間。而強化漢語水平,加強文化修養,提高人文素質,不是通過幾篇文章就能一蹴而就的,從一定意義上說,這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學生不僅需要不斷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還需要多讀優秀作品并通過思考將知識系統化,形成自己的感悟。如此有限的上課時間內卻需要從總體上提高非中文專業學生的文學文化水平、人文修養和人格素質,這很難實現。于是很多教師把大學語文當成“高四語文”,依然采取高中模式教學,通過閱讀文章給學生劃分段落,分析內容,給學生標準答案,上課過程索然無味,學生的認可度普遍不高。
(二)傳統教學方式的局限性
傳統的語文課程大多采用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法,方法比較古板單一、墨守成規,大多是一張黑板、一支粉筆、一張嘴。如今不少高校大學語文課依然如此,外加上一塊屏幕,滿屏的文字,通過有限的上課時間給學生灌輸,教師費勁,學生乏味,無法調動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師生間的交流互動不夠。那怎樣來克服大學語文課傳統教學中的這些弱點?完全拋棄傳統的教學方式是不現實的,語文課確實需要借助文本帶動教學活動,也需要教師參與講解引導、啟發。所以教學方式的改變依賴于教學理念的更新。一旦有效的教學理念得以推廣,教師的教學方式就會發生改變,就能吸納更多新的教學因素。
二、重新定位大學語文課程的教學理念
(一)大學語文不是“高四語文”
大學語文課的課本往往如高中課本一樣,由多篇經典文章組成,而這些文章的深度并不比高中強。但是大學語文如果為求深度、新穎性,選擇“不重復”,那么就只能查漏補缺,大量的名作都得刪掉,那怎樣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和審美能力?大學語文的優勢應該是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不同于以前的學習。學生在學學語文前,已經接受了12年的語文教育。語文基礎知識、課文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都經過了高中的強化訓練。大學語文主要致力于將優秀作品介紹給學生,幫助學生提升興趣,形成一定的有品位、開放性的藝術判斷能力,對具體作品提倡有不同的解讀方法,以此提高文學審美能力,完善知識結構,發展學生的人文精神。所以,大學語文首先在教學理念上就應當和高中教學不同,大學語文不是“高四語文”,教學授課時應該牢記這一點。那大學語文課應該把學生從高中的模式中解放出來,給予學生一種理念:語文學習是“一輩子的事”。
(二)大學語文教學理念的探索
大學語文課程的設置一般只有2個學分,一學期34學時。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要達到從提高語文技能到素質等多重教學目標是非常困難的。況且無論是語文技能的提高還是文學素養的培養抑或是人文素養的熏陶,都不應該只是學生在學校階段的學習,母語能力的掌握與學習應該持續在人生的整個階段。但就當前情況看差強人意,漢字不會寫,語言表達有問題等現象在大學生中還存在。因此,大學語文教學,不應只限于學生在課堂時間內的簡單學習,而應擴展到為學生提高整個大學學習期間,甚至是一生的語文能力和文化修養奠定基礎。基于上述觀點,大學語文課的教學應該把啟發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和審美能力作為重點。授課教師應該依托課本中的作品有效地為學生提供指導。這種指導包括將學生原有的語文知識的完整話、系統化,還需要啟發學生關注作品表現出的審美享受,更重要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文化層面上的意蘊,啟發思路,使學生在學完一學期的大學語文課后,能夠持續不斷地自覺學習、自我充實,逐步達到“學到老”的要求。大學語文課還需要把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相結合,特別注重課外時間的應用。在大學中,課外學習不僅是課堂學習的有效補充,也是補充知識、提高學生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學語文授課學時很有限,僅僅依靠課內時間無法寄予學生更多的指導,所以課外的學習就顯得尤為重要。如果利用多媒體網絡輔佐大學語文教學,把傳統的教學方式與大學語文數字化教學平臺相結合,兩者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就能達到1+1大于2的結果。
三、大學語文網絡教學平臺的探索與構建
(一)大學語文教學平臺的優勢
大學語文網絡化教學平臺的內涵是指利用網絡技術,將各種教學資源數字化,實現網絡化的教學、管理和溝通方式,從而形成語文資源豐富的軟環境。好的教學平臺可以解決傳統教學方式中的大量弱點。首先,解決教學課時少與授課結構、授課內容之間的矛盾。通常大學語文課程設置34個學時,在緊張的課內時間將大學語文豐富的內容講授完并啟發學生對語文的興趣是不可能的,于是只能把講授內容壓縮再壓縮。數字化教學平臺的建立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其次,解決大學語文課程中實踐環節相對較弱的問題。網絡教學平臺可以設計與開發閱讀、寫作等語言實踐技能相關的子模塊,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三,解決大學語文教學資源匱乏的問題。充分利用網絡資源,設計與開發高效、易用、擴展性強的多媒體大學語文資源庫,使學生接觸到課本以外更廣闊的知識。第四,可以增強師生間的互動。平臺設置了互動交流模塊,學生可以匿名提建議,問問題,求幫助,這種方式可以打破公共課中師生交流的不順暢問題。如果大學語文教學能夠有效構建并充分利用網絡教學系統,使師生的教與學環節從固定的教室延伸到無限的網絡中,將大大提高學生的興趣,無論是學生的作業、習作、老師的感言和論文,還是師生的討論、問難和爭鳴都可以在網上實現,使現階段單一的學習過程變為多元的互動形式。
(二)大學語文課程網絡教學平臺模塊的構想
對于大學語文學習的目的,大部分學生尚不明確。認為用處不大的占45.4%,認為完全沒有用處的占22.6%,可見,雖然不少同學喜歡學學語文,但是并不清楚為什么要學習,沒有認識到大學語文應有的功用和價值。授課教師需要認真引導,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對大學語文的學習真正重視起來。
對于教學方式,有50.5%學生基本認同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但傾向于以學生為主。64%的學生認為可以讓學生走上講臺,適當鍛煉。選擇以教師為中心,教師講授為主的人數最少,僅占7.4%。學生普遍希望改變“填鴨式”的教學方式,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參與。這些問題都表明,學生參與教學的熱情很高,課堂上純粹的講授顯然已經有些過時。授課教師應及時改進教學模式,教師對學生學習的熱情應適時引導,以增強教學效果。教學方式的改革也許是整個課程體系改革中最難的一項。這種改變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
對于教學內容,有46.3%的學生主張大學語文課應側重傳統文化的傳授,35%的學生主張應側重理論和藝術分析,11.6%的學生主張側重知識的傳授。同時,“在大學語文學習中您最喜歡什么內容”一題也反映出同樣的傾向。這說明,字斟句酌地講解已經不受學生歡迎,學生更關心的是作品所反映出的文化內涵。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傳統文化的教學,而不能僅僅局限于作品。
對于考核形式,55%的學生選擇作業形式,認為作業形式不受拘束,比較容易。僅有7.6%的學生選擇閉卷筆試,10.6%的學生選擇開卷筆試。可見,絕大部分學生不喜歡考試,認為閉卷考試需要背誦記憶,有的學生突擊復習就能取得高分,實際上閉卷考試并不能考查出學生的真實水平。另外,閉卷考試對教師教學也是有影響的,考試是對教學的束縛,讓大學語文的講授易局限于文學作品,而忽略對傳統文化的講授。這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對于大學語文的改革,學生的意見主要集中在教學內容方面,有69.6%的學生認為教師講授應貫穿史學與文化,又一次表明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興趣。35.4%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教學應讓學生積極參與,讓學生接受知識,首先必須讓學生感興趣,讓學生參與無疑是提高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之一。有12.6%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應增加課時,可見大部分學生對于一周兩節課的課時量基本認同。僅有11.6%的學生主張更換教材,我們認為,這是因為在實際的教學與學習中教師對學生的影響大于教材對學生的影響,所以大部分學生表示可以接受現行教材。
在個人意見中,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學生對一堂好課提出了很多標準:(1)內容豐富,展示傳統文化魅力。(2)氣氛活躍,生動有趣。(3)有趣深刻且具有啟發性,思路清晰,重點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