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食品營養與健康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營養與食品衛生學是建立在生物學、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等學科的基礎上,是從預防醫學的角度研究營養與食物(飲食)與人類健康關系的科學,是預防醫學的一個組成部門。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分為兩部分:“營養學”與“食品衛生學”,二者的區別在于營養學是研究食物中的營養價值,人體對營養素的需要以及改善人體營養的措施;而食品衛生學則是研究食物的安全性,即食物中的有害因素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及其預防控制措施。通俗地講,營養學是研究食物中“好”的一方面(營養);而食品衛生學則是研究食物“壞”的一方面(安全)。因此下面我將分別介紹“營養學”、“食品衛生學”兩方面。
食物中的“好”――營養學
“營養”這個詞大家應該不陌生,但大家的營養知識卻未必豐富,因為這畢竟是一個學科,沒有經過專門的學習是難以掌握的。上面跟大家介紹過了,營養學是研究食物中“好”的一方面(營養),那么它的具體定義如何呢?營養學是研究食物中對人體有益的成分(食物營養)及人體攝取和利用這些成分增進健康(人體營養)的科學。我們通常所說的“蘋果含有糖、維生素和礦物質等多種營養素”,指的就是食物營養;我們經常倡導的“合理膳食、均衡飲食”,就指的是人體營養。
營養學的研究主要分為“實驗研究”、“人群研究”兩大部分。“實驗研究”以《毒理學實驗》為基礎,做的主要是動物實驗,比如,給大鼠或小鼠喂一段時間食物、藥物,然后進行解剖取臟器、骨頭等,最后通過儀器分析它們的各種指標的變化。“人群研究”是以《流行病學》(預防醫學最重要的課程之一)為基礎,做的主要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以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進行,最后才根據得到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對于不同的課程有不同的學習方法,關鍵是自己要積極主動,多跟師兄師姐請教經驗,多向老師尋求幫助。
在現實生活中,從指導個人或群體合理安排飲食、保健防病,到參與指導國家食品生產、食品加工、改善體質及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等各個領域,營養學的應用無處不在。目前營養相關性疾病已成為國內居民主要死亡原因;在寧夏西吉、青海樂都、廣西都安、云南尋甸等地,中國貧困地區兒童嚴重營養匱乏,發育遲緩……這些都是營養學要解決的現實問題。
隨著社會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營養學的概念也在逐漸發生轉變,從“營養充足”轉向“營養最佳”。以前強調溫飽以防止饑餓,強調食品安全來保證生存,而現在應強調食品有可能促進健康的作用,包括改善健康(生理和心理兩方面)和減少疾病。人類預期壽命在增加,老齡人口在增加,醫療費用在增加,人們對高水平生活質量的期望在增強,這些趨勢使人們逐漸從重視延長壽命轉到重視生活質量,這也是促進營養學概念轉變的原因之一。
食物中的“壞”――食品衛生學
而說到食品衛生學,有一點不得不說,我國原來有一部《食品衛生法》,后來又出臺了一部《食品安全法》從而替代《食品衛生法》,因此可以說食品衛生學研究的內容是“食品安全與食品衛生”。為什么現在人們如此重視食品安全呢?網絡上一個名為“中國人的一天”的段子可以很好的解釋這一切,“早起,買地溝油炸油條,切個蘇丹紅咸蛋,沖杯三聚氰氨奶,中午,在食堂要份瘦肉精豬肉、炒農藥韭菜,來碗翻新陳米飯,泡壺香精茶葉。下班,買條避孕藥魚,尿素豆芽,膨大西紅柿,開瓶甲醇酒,吃個硫黃饅頭……”正是由于食品安全與食品衛生離我們生活很近而問題又很多,人們才那么重視。食品安全與食品衛生問題很多,我給大家舉“瘦肉精”為例。2011年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在“3?15”的網站上,九條焦點新聞有八條是關于瘦肉精的。而早在2006年我國十大食品安全事件中,瘦肉精就排在了第三位。那么“瘦肉精”為何屢禁不止呢?這就是學習食品安全和食品衛生的學生及食品行業從業人員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而思考的范圍有:行業、立法、司法、行政、媒體,因為范圍的廣泛,因此如果我們能自學一些經濟學、法學等方面的知識將會很有幫助,北京大學在本科階段針對大二以上的同學開放雙學位,在學好本專業的前提下,你可以選修一個雙學位。
以上說了食品衛生學的現狀,而食品衛生學的發展趨勢是:近幾十年來,隨著全球范圍內對食品安全及人類健康的關注不斷加強,食品衛生學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另一方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食品衛生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的關系日益密切,學科交叉與融合已成為發展的必然。
專業背后的思考
我也知道,正在看這本書的讀者們都關注專業畢業后的故事,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就業面挺廣的,比較對口的單位是:食品保健品企業、醫院的營養科、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衛生監督所的相關科室等。但就像我的一位老師曾說的,“如果你對未來有強烈的沖動,而且立志要做一番事業、成就一個人生。那你不管以什么事業去起步,都是為未來做‘練習賽’而已,只有底蘊的厚度才能決定事業的高度,而不是光鮮的簡歷。”最后祝福大家理想豐滿!健康幸福!
關于飲食,多少年來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是飲食中脂肪的攝入量,如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等。因為血清中脂肪和膽固醇的高低與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有關。實際生活中,不僅脂肪影響飲食結構,其他食品如魚類、低脂肪奶制品、植物性食品也都與此相關。最近美國完成了一個為期6年、關于老年婦女蔬菜和水果攝入量與心血管疾病危險性的相關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每天吃500~1000克水果蔬菜的老年婦女,其心血管疾病發病率比每天吃250克的人要低30%。調查發現吃蔬菜水果較多的人也同時有比較好的生活習慣,如注意體育鍛煉、多飲茶、少吸煙等。植物性食物可以預防動脈粥樣硬化,不僅是因為飲食中減少了脂肪攝入量,更有植物食品自身的原因。
植物性食物含有多種對人體健康有益的成分。這些成分既包括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以及植物固醇、植物酶和激素等,還有幫助調節植物代謝的某些物質及天然的植物化學成分。這些化學成分能保護植物不受某些昆蟲的侵害,同時吸引其他昆蟲、鳥類授粉。這些神奇的生化作用在動物界很少看到。植物將這些生物活力傳遞給人類,使人類獲得很多益處。食入較多植物食品的人群,不僅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較低,癌癥發病率也較低。多吃香蕉、土豆能降低食管癌發病率,吃洋蔥、韭菜、大蒜、大蔥可降低胃癌發病率,吃黃綠色蔬菜能降低肝癌發病率,富含整粒谷物和纖維的飲食可改善腸功能。在人體慢性疾病發展過程中植物性食品可能具有非常復雜的作用。美國的一些老年患者在一日三餐的飲食中增加了植物性食品,用粗糧替代精制米面,減少肉類制品,用魚替代肉,2年后發現,這些人死亡率顯著低于沒有改變飲食習慣但患同樣疾病的患者。
當然,不完全排除“紅色”的動物性食品,但植物性食品為主的飲食模式確實應該進一步提倡。植物食品對人類健康有益不是全新概念。但目前,人們對食物中獲得營養素的理解不很完全。我們日常所吃的植物性食品通常都是經過加工處理的。營養豐富的土豆皮被削掉了,脂肪氧化了,精制米面中不含麩糠和胚芽了,常吃的番茄醬也只含有少量的番茄,而大量的是鹽。雖然谷類消耗總量占總熱能的23%,但全谷類僅有1%,很少有人吃味道較差的的全谷類食品;而精制的高淀粉飲食恰恰增加了胃癌的發病率,精制糖含量高的膳食增加了結腸癌、直腸癌的發病率。
目前,人們很重視食品強化和功能食品的開發,也就是強調某一種營養素的作用。而單純強調一種營養素的作用,勢必會影響人們最大限度地獲取其他營養素,破壞了食物自身營養成分平衡,效果不一定好,同時存在很多隱患。因而我們應注重食品保存方法,最大限度保存食物中原有的成分。食物本身是最重要的,它不單純是攜帶一種營養素的載體,而是所有營養素的來源。
合理的飲食模式對健康的重要性是任何一種營養素所無法比擬的。請增加植物性、粗制天然食物,減少動物性、精制、加工食物,保護你的健康。
關鍵詞:中職學生 食品 營養 衛生 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292-01
中職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年齡大多在15-18歲左右,他們不同于普通高中和大中院校的學生,除了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外,還會到企業進行實踐學習,活動量大,代謝旺盛,正處于體格和智力發展的關鍵時期,是各種營養素需要量較大的時期。在這一時期,掌握一定的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深刻地認識到營養素平衡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和行為,不僅對于促進他們生長發育、保證身體健康有著重要的意義,而且還將對他們將來服務的人群產生廣泛的影響。
目前,我國中等職業學校的健康教育仍處于起步階段,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健康營養知識處于較低的水平,他們缺乏基本的營養知識教育,他們中大多數人對各類食物中含有哪些營養成分了解很少,哪些食物是營養價值比較高的,怎樣去進行食物的合理搭配都不清楚;同時他們也不關心個人營養狀況,在飲食與健康方面也存在許多誤區和盲區。據統計,中職學生的消費構成中36%用于零食和飲料,一些危害健康的行為如不吃早餐;不喜歡喝水,以飲料代替水喝;喜歡吃冷飲;愛吃膨化、油炸、方便食品等占用一定的比例,長此以往必將影響他們的學習和生長。因此,為了提高中職學生的營養與衛生知識水平,樹立正確的營養理念,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對中職學生進行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教育是中等職業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1 中等職業學校食品營養與衛生教育的現狀
我們國家在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教育方面很薄弱,教育上幾乎很少涉及這方面的知識。據調查,78.6%的學校沒有關于學生營養工作方面的規定和要求。從目前中等職業學校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學校沒有專門開設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只有該校有酒店專業和烹飪專業的,才會給該專業開設這門課程,其他專業的學生很少接受這方面的知識,學校也沒有這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
2 中職學生營養與健康存在的問題
中職學生大部分為在校住校生,一周有五天在學校吃住,由于父母不在身邊,自己的日常飲食完全由自己來把控,一方面由于學校的餐廳條件有限,很多學生會選擇去小賣部買些食品作為自己的一日三餐;再者中職學生的營養知識嚴重缺乏,在飲食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相當一部分學生一碗桶裝方便面、一包辣條作為自己的午、晚餐,更有些學生因為家庭經濟條件較困難或愛美減肥選擇不吃早餐。另外一部分不在學校住宿的跑堂生,由于早上時間緊張或者父母來不及給孩子做早餐等家庭原因選擇不吃早餐,在上午十點左右選擇在小賣部買些零食充饑,長此以往導致學生營養素不均衡,同時進食含有大量添加劑和防腐劑等的食品,嚴重影響了中職學生的身體健康,出現了貧血、低血糖等嚴重損害健康的營養性疾病。對此,我們一定要高度重視,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中職學生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的教育,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
3 提高中職學生飲食質量的措施
3.1 中職學校應加強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的教育
中職學生對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的了解基本上只是依賴于廣播電視、網絡等的間接宣傳,或者是家長的諄諄教導,接受的途徑和渠道少,根本沒有進行過系統的學習。因此,學校應加強中職學生對食品營養與衛生的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進課堂,校園網絡的宣傳、廣播,開展相關的健康教育講座等多種途徑進行教育,利用多媒體教學,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激發學生對于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樹立正確的平衡膳食觀,增強合理營養知識。
3.2 改善食堂條件,加大食堂從事人員的培訓
很多學生選擇不去食堂就餐,很大部分的原因就是食堂條件有限,學校應該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情況改善食堂條件,加強食堂管理,應配備具有一定營養與衛生知識的廚師,對于其他從事人員,加強其對營養知識的培訓,使食堂能夠提高飯菜質量和衛生,在保證食品安全衛生的前提下,講究營養配餐,以保證學生的飲食健康。
3.3 加強家校聯系,提高家長的營養衛生知識水平
學校可以建立家校網絡平臺,加強學校與家長的溝通、聯系,堅持向家長進行健康行為、平衡營養及合理飲食的宣傳教育,提高家長的營養與衛生知識水平,這樣有利于改善和提高學生的營養狀況和健康水平。
3.4 加強學校小賣部的管理
學校小賣部是學生購買零食的主要場所,一方面適當縮短學校小賣部的營業時間,提倡不向學生出售不利于健康的食品,另一方面,學校組織學生會成員專門進行監督和管理,在學生購買零食時進行適時地教育和引導。
中職生正處于生長發育和增長知識的重要階段,這個時期形成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會對成年后乃至一生的健康產生影響,從學校、家庭、食堂、小賣部等各方面對中職生加強食品營養與衛生知識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食品營養與衛生對健康的重要性,讓學生掌握合理的膳食制度和科學健康的飲食方式,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如多食主食、蔬菜,少吃零食,并能夠對自己在飲食行為上的不科學進行及時的糾正,保障他們的身體健康,提高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 梁少娟.教育干預對中職生營養K-A-P的影響及效果評價[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3(02).
[2] 李鴻勇,盧向紅,范國正.婁底市620名中職學生食品安全KAP調查報告[J].求醫問藥,2012(11).
[3] 劉毅,袁月華.《食品營養與衛生》課程教學與高職校園食品安全治理相結合的策略與效益[J].職業時空,2012(06).
[4] 劉成漢.中職生飲食消費問題分析與糾正對策[J].質量探索,2016(01).
[5] 武文平.中職生飲食營養與健康研究[J].新課程.2012(03).
1.營養保健食品概念
營養保健食品目前尚無統一概念, 衛生部在《保健食品管理辦法》中對營養保健食品定義:適用于特定人群, 不以治療疾病為目的的具有調節作用的食品;美國將保健食品定義為:含有生理活性成分, 具有促進健康或防治疾病的食品;日本將保健食品定義為:在特殊用途食品中附有特殊標志, 以保健為目的且食用后可達到該保健目的的食品。
2.營養保健食品的特征
營養保健食品具有以下特征: (1) 營養保健食品必須是食品, 具有衛生、無毒、無害、安全等一般食品具備的基本特征, 且具有形、香、色、味等感官性狀, 同時還應含有一種或數種營養素, 但保健食品并不能作為提供各種營養素的主要途徑; (2) 營養保健食品是為特定人群設計的, 其與一般食品的使用范圍不同, 必須具備一定的保健功能; (3) 營養保健食品的主要目的是調節機體功能, 與藥品不同的是, 其不能達到治療標準, 雖然在某些疾病狀態下可以食用保健食品, 但并不能代替藥物的作用。
二、我國營養保健食品研發現狀分析
2.1 嬰兒營養保健食品研發現狀
1.增強嬰兒免疫力的營養保健食品
母乳中含有大量的免疫物質, 可提高嬰幼兒抵抗疾病的能力。鮮牛奶中也含有一定量的免疫物質, 但經加熱殺菌后免疫物質幾乎被破壞, 為達到增強嬰兒免疫力的目的, 研究人員在奶粉中添加一定量的免疫物質, 如超氧化物歧化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溶菌酶等。
雙歧桿菌對腸道內有害菌群具有抑制作用, 能促進機體吸收鈣、鐵等元素, 是人體腸道內的有益菌。且其在小兒腹瀉治療中療效顯著, 所以國內外也有生產廠家向奶粉中添加雙歧桿菌增殖因子。
2.促進嬰兒細胞發育的營養保健食品
嬰兒體內酶活力較低, 且從食物中攝取是唯一的途徑。牛磺酸具有調節神經傳導、促進機體發育的作用。人乳中牛磺酸含量最高, 牛奶中牛磺酸含量僅為人乳的10%, 目前已研發出各種含有牛磺酸的嬰兒奶粉。
DHA是組成母乳的重要成分, 能促進嬰兒神經系統、視覺功能發育。市場上已有眾多添加DHA的嬰兒食品出售。
2.2 青少年保健食品研發現狀
1.補充營養素的營養保健食品
部分青少年因缺乏某種營養素出現營養不良情況, 導致生長發育遲緩, 為轉變這一局面, 研發出補充鈣、鐵、維生素等具有促生長發育的保健食品, 市場上補鈣、補鋅等保健食品種類較多, 常見的有葡萄糖酸鈣口服液、葡萄糖酸鋅口服液等。
2.改善視力類的營養保健食品
受讀書時間過長、過度疲勞、貧血等因素的影響, 青少年近視率不斷上升。目前, 已開發出以魚油、中藥等為主要成分的保健食品, 這類保健食品對改善視力具有積極作用。
2.3 孕婦保健食品研發現狀
1.補充葉酸類的營養保健食品
葉酸是細胞生長、增殖的重要物質, 如果孕婦體內缺乏葉酸, 極有可能造成胎兒神經管發育缺陷, 增加無腦兒的發生風險。目前市場上推廣的孕婦專屬保養品鐵質葉酸片, 能為孕婦補充葉酸, 有效預防早產、嬰兒腭裂等先天畸形。
2.補充礦物質類的營養保健食品
孕產婦營養不良會對胎兒造成較大影響, 甚至導致胎兒死亡。為適應我國孕產婦生理營養結構、滿足膳食補充需求, 開發來孕婦專用的鈣鐵鋅補充膠囊。
2.4 中老年保健食品研發現狀
目前市場上常見的保健食品有老年奶粉、豆奶粉等, 同時還有含有多種功能成分配合的套餐類食品, 如維生素C、維生素D、卵磷脂等, 具有改善免疫功能、提高記憶力、抗疲勞、延緩衰老的作用。
三、致力營養事業, 提高公眾健康水平
3.1 研發具有民族特色的保健食品
我國地廣物博, 擁有豐富的天然野生草藥資源。這些中草藥具有多種功能, 是研發保健產品的重要原料。因此, 營養食品企業應充分挖掘傳統中藥關于食療、食補的經驗, 利用高新技術, 選擇配置中草藥, 提取中草藥功能成分, 或利用微生物工程生產功能原料, 設計出具有不同功能的保健食品。
3.2 大力發展第三代保健食品
我國營養食品企業應致力于研發第三代保健食品, 為營養保健食品走出國門奠定基礎。相關企業應汲取發達國家的經驗, 重點研究功能因子的構效、作用機制和量效關系等。應從器官、細胞、分子水平研究各種功能因子的作用機理及毒性作用, 并應用現代生物技術從天然產物中提取這類因子, 采用外加法進行第三代保健食品生產。
3.3 增強保健知識宣傳力度
相關部門應加強保健食品科普教育力度, 向大眾發放營養知識手冊等, 加深民眾對營養保健食品功能的認識, 避免受到廣告影響。保健食品權威部門應定期組織召開電視講座、學習班等活動, 借助媒體資源向受眾普及保健知識, 增強國民健康保健意識, 引導其進行正確消費。
英國《每日郵報》近日報道,美國最新調查發現,多達75%的美國人身體長期脫水。脫水不僅會導致身體發胖,而且會導致背部和關節疼痛。而喝水則可緩解關節疼痛。
研究發現,每天喝8~10杯水可使背痛和關節疼痛減輕80%。其原因是,身體脫水會導致血液增稠,關節流體增厚。脫水還會引起關節內尿酸晶體形成,導致類似痛風的關節疼痛。
多喝水還可以減肥,這是因為即使輕微脫水也會導致代謝率降低,進而增加身體發胖危險。另外有研究顯示,睡前適當喝水可防止半夜出現饑餓感。
美國《國際癌癥雜志》刊登最新研究發現,每天喝5杯水可使結腸癌風險降低92%。其他相關研究也發現,每天至少喝5杯水可以使膀胱癌危險降低49%,乳腺癌危險降低近80%。其原因是,多喝水可增加肝臟血流量,幫助身體排出致癌物質。
【常吃糖皮膚老得快】
英國一項新研究發現,經常吃甜食不僅會增加腰圍,還會導致人體過早老化和皮膚受到損傷,且這種現象在女性月經期間尤為突出。
除了紫外線過度照射和吸煙以外,皮膚病學家已經準確地找到了影響皮膚老化的因素――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吃糖過多會導致葡萄糖分子與膠原蛋白中的蛋白質黏合起來,這種黏性會把皮膚粘連在一起,形成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這一物質會讓皮膚中的彈性纖維變得僵硬,形成皺紋和斑點。35歲后發展尤為迅速。
營養學家建議,女性在月經期間應當避免使用含有精制糖的食物,多食用含有鎂元素(如可可)和鐵元素(如花椰菜和芝麻)的食物。因為這些食物能讓大腦中生成血清素,從而起到調節情緒的作用。
【睡眠充足能幫助建立健康飲食習慣】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新聞報道,美國科學家們發現了抵擋垃圾食品誘惑的秘密武器,那就是睡個好覺。他們發現,睡眠不足、體重超重的成年人若平均每晚多睡96分鐘,其對垃圾食品的欲望減輕了62%,食欲也隨之減少14%。
主持這項研究的芝加哥大學醫學助理教授艾斯拉?塔莎莉解釋道:睡眠不足會導致人體新陳代謝失調,此時容易攝入額外的能量以彌補這種消耗。雖然有各種誘人的小零食以供選擇,但人們仍會選擇一些不健康的食物,并吃得過飽。額外的睡眠可以幫助減少這種誘惑。之前的研究也表明,每晚睡眠少于6個小時的人群,更容易面臨體重增加和肥胖的風險。
【全脂奶有助于預防糖尿病】
英國《柳葉刀?糖尿病和內分泌學》雜志刊登一項新研究發現,牛奶、奶酪和酸奶等全脂奶制品中的某些飽和脂肪酸有助于降低2型糖尿病風險。
這項由劍橋大學和英國醫學研究協會共同完成的新研究涉及歐洲8個國家34萬多人,通過對12403名糖尿病患者的調查,研究了9種不同飽和脂肪酸與糖尿病之間的關聯性。結果發現,肉類、油炸食物、酒精和碳水化合物會增加2型糖尿病和心臟病危險。奶制品中的飽和脂肪酸則有助于預防2型糖尿病。
研究負責人,流行病學專家尼塔?弗羅希博士分析指出,多項研究發現,不同類型的飽和脂肪酸對健康的作用并不相同。飽和脂肪酸的好壞與其分子鏈關系密切。喝酸奶等奶制品獲得的奇數鏈(碳原子數為15和17)飽和脂肪酸對2型糖尿病具有預防作用。而紅肉等肉類食物中的偶數鏈(碳原子數為14、16和18)飽和脂肪酸則有害健康,會增加心臟病和2型糖尿病風險。
《食品與健康》公益講座:中秋團圓話營養
2014年9月6日,中秋佳節期間,我刊為回饋廣大讀者厚愛,聯手天津自然博物館,舉辦《中秋團圓話營養 美味健康常伴您》科普主題公益講座。邀請中國營養協會常務理事、西藥師、高級烹飪師,陳培毅營養師圍繞中老年人在夏秋交替時節,如何選擇應季食材,怎樣烹飪安全健康以及正確的膳食營養搭配守則,為聽眾帶來了權威推薦,現場氣氛十分熱烈。
本次講座是《食品與健康》雜志 “親近美好自然,樂享健康美食”系列科普講座的第三講。系列講座將集成眾多的權威營養學者、食品工程專家、美食家進行智慧與靈感的碰撞,從健康食材的選擇到科學安全的烹飪方法、食品添加劑的正確認知、有關食品加工謠言的真偽辨識和食物營養的搭配原則與實例,為聽眾們提供專業的知識,分享自己的親身體驗與心得,為幫助讀者朋友們吃的安全、吃的健康、吃的營養略盡綿薄之力。
歡迎感興趣的讀者來電咨詢下期講座主題與時間安排。咨詢電話:022-23529856
“健康北京?名家講堂”聚焦皮膚護理
8月24日,由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北京營養師俱樂部)、《食品與健康》雜志、維他美仕等聯合舉辦的“健康北京?名家講堂”系列講座第十六場――《問題皮膚的護理》在北京成功舉行。
本次講座邀請到北京協和醫院皮膚科醫師舒暢博士,作為皮膚科《一分鐘醫學速記:協和醫學博士的漫畫筆記》作者,舒暢老師以輕松幽默的風格,深入淺出的方式講解著關于皮膚健康的知識,貼切地回答各位聽眾準備的問題。
“健康北京?名家講堂”系列公益講座由首都保健營養美食學會(北京營養師俱樂部)發起,由《食品與健康》、《健康時報》支持,每月一次,邀請行業內有名望的專家學者,為大家解答生活中最值得關注的健康話題!
下次講座【時間】:9月27日,【主題】:《關于提高免疫力的那些事兒》。地點: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新樓二層報告廳。歡迎感興趣的讀者攜親朋好友聆聽講座!咨詢電話:18510064462。
2014中國國際咖啡展在北京成功舉辦
2014中國國際咖啡展(Cafe Show China 2014)于8月8-10日在北京三元橋國展中心隆重舉行,共有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120余家企業參展,近五萬名觀眾參觀。在展會現場,國內咖啡行業知名企業與韓國、馬來西亞等多個國際展團一同亮相,讓人感覺一股熱情時尚的咖啡文化旋風席卷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