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校園欺凌的調查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網絡欺凌;青少年;危害;對策
在生活當中,用肢體行為攻擊受害者,或者用孤立、惡意中傷、排擠、傳播謠言等方式來達到讓受害者心靈受傷的目的,都屬于欺凌行為。因此,有人把欺凌定義為恃強凌弱、以多欺寡及持續性地傷害他人的行為。近年來,隨著通信技術的發展、網絡的普及以及社交網站的盛行,網絡世界出現了一種欺凌的新形式――“網絡欺凌”。青少年是網絡欺凌的主要對象。筆者通過大連心理咨詢機構進行了調查,了解到大連地區部分學生患有學校恐怖癥、焦慮癥、抑郁癥等心理問題,而導致這些問題產生的直接原因就是網絡欺凌。
一、“網絡欺凌”行為界定及其現狀
(一)行為界定
欺凌:在生活當中,用肢體行為攻擊受害者,或者用孤立、惡意中傷、排擠、傳播謠言等方式來達到讓受害者心靈受傷的目的,都屬于欺凌行為。因此,有人把定義為恃強凌弱、以多欺寡及持續性地傷害他人的行為。指 恃強力弱以多欺寡及持續性的傷害他人的行為。
關于“網絡欺凌”,大眾比較認可的概念是:個人或者群體通過網絡或者通信工具對受害者進行侮辱、威脅、騷擾的行為。常見的現象有:在網上對其他網民使用語言暴力;把受害人資料(如真實姓名、容貌等)公開,俗稱“起底”;把受害人容貌移花接木至他人相片中,或在這些相片旁加上誹謗性文字,俗稱“改相”;在論壇中通過發帖甚至“洗版”等方式公開侮辱受害人,等等。
所謂“網絡欺凌”(Cyber-bully),是指通過在網絡(包括電腦、手機或其他可以連接網絡的通訊媒體)散布個人隱私、圖像,甚至是虛假的謠言等來使受害者在線上和線下遭到騷擾和侮辱。這種被公開或者匿名侮辱的經歷會給青少年造成巨大的心理傷害,嚴重的甚至導致很多青少年的抑郁與自殺行為,影響青少年的健康成長。
(二) 現狀
“網絡欺凌”(Cyber-bully)開始演變成全球的浪潮,并逐漸成了困擾各國的校園問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發達國家與中國的香港與臺灣都有資料與數字顯示,有10%-30%的青少年遭受過“網絡欺凌”,美國、日本都有過“網絡欺凌”受害人不堪痛苦而自殺的相關報道。
廣州市青年文化宮、香港游樂場協會、澳門街坊會聯合總會聯合在廣州、香港及澳門三地同步進行了一項有關青少年“網絡欺凌”的調查,并在2013年11月12日了《穗港澳青少年網絡欺凌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稱:在2460個調查樣本中,有394名欺凌者及469名受害人,約占調查樣本的16%和19%。可見,在“網絡欺凌”現象中,青少年當中的欺凌者和受害者人數是相當的,所占比例也較大,都接近兩成人數[1]。
二、青少年的網絡欺凌行為透析
導致青少年產生網絡欺凌行為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青少年自身的原因外也與外在的環境密切相關。
(一)內部因素
1.基于青少年自身特殊的心理特點
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尤其是受西方后現代文化思潮的影響,認為不能委屈自己,不滿意就要表達出來,這是自己的權力,在性格上難以,加上好勝且不安分,尤其是女孩子她們在學校里拉幫結派、“勾心斗角”,并用各種損招排斥、報復一些她們認為與眾不同或是不合群的同學。因為網絡具有傳播面大、傳播速度快、便捷等特點,成為了這些青少年攻擊他們“看不順眼”的同學的首選途徑。
2.青少年缺乏管理情緒與處理人際關系的能力
很多青少年與同學同伴生矛盾后,由于缺乏合理的溝通方式,導致憤怒與敵對情緒較高,而因為個體缺乏應對這些情緒與沖突的心理技巧與方法,帶著這種情緒狀態面對網絡時,其極高的負性情緒導致了思維的偏激,一些偏激的、沖動的思維、觀念與想法縈繞腦中,揮之不去,此時他們已經失去了理性,無法對他人形成客觀而公正的評價,完全處于偏激、敵對片面、鉆牛角尖的狀態,消極思維又進一步推動負性情緒,在大腦中不斷地增強循環,這時那些惡意中傷的、夸大的、甚至是誹謗的語言經由指端流淌而出,個體不會想到其行為所帶來的后果,給別人帶來的傷害。而這種行為很容易與網絡建立條件反射,即每當情緒不好的時候,只要打開電腦,其負性情緒與消極思維首先優先興奮起來,長期以往,甚至發展成個體從事“網絡欺凌”的一種超凡的能力與靈感。
3.弱勢群體表達不滿的途徑
有時候,我們會驚訝地發現,一些令人氣憤的網絡欺凌事件的肇事者在現實生活竟然是性格內向、軟弱、膽小的個體,呈現出雙重性格。當一些孩子因為性格懦弱而不敢在現實的世界里去對抗比他強大的同學,他可能會選擇網絡來表達自己內心的不滿,在現實的世界里他們是弱者,只能在虛擬的世界去實現他們成為強者的夢想。
(二)外部因素
1.社會大眾轉播媒體的負面導向作用
電視劇與電影等大眾傳播媒體的不健康內容對青少年起到了不良的導向作用。如2004年美國就曾以女孩的欺凌行為為題材拍攝的《壞女孩》,韓國的《我的野蠻女友》、 臺灣的《流星花園》等影視作品的風靡一時,其中很多情節是關于主人公的暴力與欺凌行為,其實對青少年的以強欺弱、以大欺小、拉幫結伙等欺凌行為提供了示范與效仿的榜樣。
2.網絡欺凌行為容易實施
因為網絡的虛擬性與隱匿性,導致了網絡欺凌行為的“去個性化”,使個體需承擔的行為后果的風險降低了,導致個體的自我道德約束力也隨之降低,沉溺于網絡交友的青少年往往在現實生活中難以和人溝通,情緒上易焦慮、易激惹,容易與人發生沖突。所以當他們在虛擬的網絡世界游蕩的時候,心中充滿的是陰暗與敵對的情緒,而這種敵對情緒激發了他們在網絡上表達對某些人的語言攻擊行為。
三、網絡欺凌行為的危害
網絡欺凌行為對青少年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毀滅了無數個原本幸福的家庭。可以說網絡欺凌社會的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
研究表明,網絡欺凌行為與學生的缺課率有關,遭受過網絡欺凌行為的學生表現出更高的缺課率。即使那些實施網絡欺凌行為的個體在學習成績上也沒有明顯的提高,更多的個體呈現出迷戀網絡,成績下降的狀態。
(二)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危害嚴重
抑郁是欺負給青少年帶來的最明顯健康危害之一。青少年早期抑郁的持續發展可能會擴展到整個青年期和成人期。無論是受欺者,還是欺負者都表現出低自尊的傾向,各角色都有嚴重的抑郁的風險。他們也會因為心理問題得不到解決而誘發物質濫用[2]。
(三)自殺行為
自殺是網絡欺凌行為帶來的最令人震驚的后果。2013年8月初,一名14歲的女孩因在ask.fm網站表達自己受到抑郁困擾而受到欺凌者的持續謾罵,最終精神崩潰,上吊自殺。短短一年時間,僅該網站遭受網絡欺凌而最終自殺的人已經超過10人。可以說,相當一部分人正在遭受網絡欺凌行為的毒害,自殺在他們心中已經是解決這個問題有效途徑。
四、減少與預防網絡欺凌行為的對策
“網絡欺凌”行為已經是網絡時代的一個副產品,是需要全球共同關注的一個社會現象。下面僅從一個心理學工作者的角度為大連青少年“網絡欺凌”行為的預防與減少提出幾點建議:
(一)學校要肩負起對青少年的教育責任
1、首先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具有實效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給青少年科學的心理學知識,提高青少年理性處理負性情緒的方式方法,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溝通能力,具有合理解決同學之間的矛盾與沖突的能力,學會正確評價自己與他人,提升每名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其健康而優秀的人格品質,如果每個學生的心理能夠充滿陽光,客觀評價與對待外界事物,就會從根本上減少網絡欺凌行為的發生[3]。
2、加強學生的網絡素養與道德的宣傳教育。利用有效途徑進行青少年的網絡素養與道德教育,但是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要創新、靈活、高效,比如可以利用心理課、德育課或者主題班會等形式,采取角色扮演、情景劇、心理劇、頭腦風暴討論等活動方式,對網絡欺凌行為進行認識與討論,讓每一個孩子通過活動方式,去真實呈現并真切感受網絡欺凌行為給他人心靈帶來的巨大傷害與后果,培養學生的同情心、愛心、換位思考等心理品質,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培養道德情感,培養當代青少年 “慎獨”的道德品質,即獨自一人是,也能做到善良、正直、公正、行為檢點,一個人做壞事的時候會焦慮、內疚與良心不安,以加強個人獨處時的修為。
3、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讓學生們知道,網絡欺凌現象對他人造成的精神傷害,已經構成了侵犯行為,嚴重的需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如惡意中傷、誹謗、嚴重的人身攻擊導致了他人精神失常或者生命的喪失,是需要承擔法律后果,樹立學生的法律責任意識。
(二)家長要密切關注孩子的網絡行為,做好積極的引導工作
作為家長,要對孩子的網絡行為進行監督與引導,做孩子心靈的好朋友,當孩子情緒上有所波動的時候,要及時關注引導,不讓孩子心理留有陰暗與灰塵,在遇到不開心的事情可以向父母傾訴,父母要給予積極的引導,一方面可以及時發現與減少孩子的網絡欺凌行為,同時對受網絡欺凌的孩子,家長也能夠做到及早發現,并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與途徑保護孩子受傷的心靈,及時解決其所到來的消極后果。同時教育孩子在遭受 “網絡欺凌”時,要能夠打破沉默,及時與家長、老師溝通,勇敢地站起來保護自己。
(三)大眾傳播媒體要有健康正確的輿論導向,建立綠色和諧的媒體環境
大眾傳播媒體包括網絡、報紙、影視作品等要注意輿論導向,多一些對社會正面的積極事件的報道,減少與淡化一些負性事件的報道,如果都社會負性事件大肆宣傳與報道,會給媒體受眾消極的心理暗示,為大眾提供了可效仿的行為。這就是為什么惡性事件報道后,會接二連三的發生同類事件。(如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一下崗工人的校園殺人事件等)
(四)幫助孩子建立積極健康的網絡外的娛樂方式
學校與家長要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有益身心健康的娛樂方式,比如:體育運動、繪畫、音樂、棋類等健康的娛樂方式,尤其是鼓勵孩子每天都要堅持體育運動,體育運動是調節情緒的最好方式之一,體育運動會通過改變人體內的激素分泌如腎上腺素的分泌而產生積極情緒。這些活動均會讓孩子獲得愉悅、輕松、寧靜的情緒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孩子的思維與對事物的看法均是積極的樂觀的與理性的。
(五)網絡主管機構要進一步健全網絡管理機制。
加強信息內容審核,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中關于保護個人特別是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規定,嚴格落實先審后發的管理要求,不得轉載傳播有關“網絡欺凌”信息內容,對蓄意傳播此類信息的用戶關閉賬號。
[參考文獻]
[1] 姜萍.當代青少年“網絡欺凌”現象探析[J]. 廣西教育,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