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生物教案

生物教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物教案

生物教案范文第1篇

蘇科版八年級上冊生物人體對信息的感知教案

一:學習目標:

1:眼球附屬物的結構和功能;

2:眼球的主要結構和功能;

3:掌握視覺的形成;

4:耳的基本結構及各自的功能;

5:聽覺的形成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說出眼球的附屬結構和功能,概述眼球的結構以及與視覺形成的關系;

2:描述近視與遠視的形成和矯正的方法,舉例說出用眼衛(wèi)生的重要性;

3:描述耳的結構和功能,說明聽覺的形成。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收集的資料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分析歸納問題以及進行探究活動的實踐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進行科學探究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1:眼球的結構視覺的形成;耳的結構和聽覺的形成。 教學難點:

探究近視形成的原因;

三、資料準備:

課本,雙色筆 四、學習過程: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切入主題;第2節(jié) 人體對信息的感知

男同學喜歡打籃球,踢足球,在足球場上,通過觀察判斷足球的飛行路線,進行巧妙合理的傳接與配合。而場外的教練員則通過大聲的呼叫,指揮球員跑動換位,以保持球隊合理的攻防陣型。那么,同學們想一想,球場上的運動員是通過身體的哪些器官獲取信息的?

設計意圖:點入主題,點出通過哪些器官獲取信息的?從而提出眼和耳朵!

環(huán)節(jié)二:眼是人體觀察事物獲取外界信息和形成視覺的重要器官;那么眼的結構和功能是怎樣的呢?

眼球的結構示意圖

眼球近似球形,位于眼眶內。正常成年人其前后徑平均為24mm,垂直徑平均23mm。最前端突出于眶外12--14mm,受眼瞼保護。

眼球包括眼球壁、眼內腔和內容物、神經、血管等組織。

一、眼球壁主要分為外、中、內三層。

1、外層由角膜、鞏膜組成。前1/6為透明的角膜,其余5/6為白色的鞏膜,兩者移行處為角鞏膜緣。眼球外層起維持眼球形狀和保護眼內組織的作用。

角膜是眼球前部的透明部分,光線經此射入眼球。角膜稍呈橢圓形,略向前突。橫徑為11.5~12mm,垂直徑約10.5~11mm;周邊厚約1mm,中央為0.6mm;前面的曲率半徑為7.8mm,后面約6.8mm,屈光率相當于+43D的鏡片。

角膜分為:

a、上皮細胞層:此層再生能力強,破損修復后不遺留痕跡;

b、前彈力層:損傷后不能再生;?

c、實質層:在光學系統(tǒng)上具有重要意義;

d、后彈力層:損傷后可迅速再生;

e、內皮細胞層:具角膜-房水屏障功能,受損不能再生。

角膜無血管,由淚液、房水、周圍血管以及神經支提供營養(yǎng);角膜表面從大氣得氧;角膜前的一層淚液膜有防止角膜干燥、保持角膜平滑和光學特性的作用;角膜含豐富的神經,感覺敏銳。

因此角膜除了是光線進入眼內和折射成像的主要結構外,也起保護作用,并是測定人體知覺的重要部位。

鞏膜為致密的膠原纖維結構,不透明,呈乳白色,質地堅韌。前面與角膜,后面與視神經硬膜相連。

鞏膜包括表層鞏膜、鞏膜實質和棕黑層。

人耳結構可分成三部分:外耳、中耳和內耳。在聲音從自然環(huán)境中傳送至人類大腦的過程中,人耳的三個部分具有不同的生理作用。

(一)外耳

外耳是指能從人體外部看見的耳朵部分,即耳廓和外耳道。耳廓對稱地位于頭兩側,主要結構為軟骨。耳廓具有兩種主要功能,它即能排御外來物體以保護外耳道和鼓膜,還能起到從自然環(huán)境中收集聲音并導入外耳道的作用。將手作杯狀放在耳后,很容易理解耳廓的作用效果,因為手比耳廓大,能收集到更多的聲音,所以這時你聽所到的聲音會感覺更響。當聲音向鼓膜傳送時,外耳道能使聲音增強,此外,外耳道具有保護鼓膜的作用,耳道的彎曲形狀使異物很難直入鼓膜,耳毛和耳道分泌的耵聹也能阻止進入耳道的小物體觸及鼓膜。外耳道的平均長度2.5cm,可控制鼓膜及中耳的環(huán)境,保持耳道溫暖濕潤,能使外部環(huán)境不影響和失策以中耳和鼓膜。外耳道外部的2∕3是由軟骨組成。

(二)中耳

中耳由鼓膜、中耳腔和聽骨鏈組成。聽骨鏈包括錘骨、砧骨和鐙骨,懸于中耳腔。中耳的基本功能是把聲波傳送到內耳。聲音以聲波方式經外耳道振動鼓膜,鼓膜斜位于外耳道的末端呈凹型,正常為珍珠白色,振動的空氣粒子產生的壓力變化使鼓膜振動,從而使聲能通過中耳結構轉換成機械能。由于鼓膜前后振動使聽骨鏈作活塞狀移動,鼓膜表面積比鐙骨足板大好幾倍,聲能在此處放大并傳輸到中耳。由于表面積的差異,鼓膜接收到的聲波就集中到較小的空間,聲波在從鼓膜傳到前庭窗的能量轉換過程中,聽小骨使得聲音的強度增加了30分貝。為了使鼓膜有效地傳輸聲音,必須使鼓幕布人外兩側的壓力一致。當中耳腔內的壓力與體外大氣壓的變化相同時,鼓膜才能正常的發(fā)揮作用。耳咽管連通了中耳腔與口腔,這種自然的生理結構起到平衡內外壓力的作用。

(三)內耳

內耳的結構不容易分離出來,它是位于顳骨巖部內的一系列管道腔,我們可以把內耳看成三個獨立的結構:半規(guī)管、前庭和耳蝸。前庭是卵圓窗內微小的、不規(guī)則開關的空腔,是半規(guī)管、鐙骨足板、耳蝸的匯合處。半規(guī)管可以感知各個方向的運動,起到調節(jié)身體平衡的作用。耳蝸是被顱骨所包圍的象蝸牛一樣的結構,內耳在此將中耳傳來的機械能轉換成神經電沖動傳送到大腦。為了便于理解耳蝸的功能,我們用來顯示鐙骨足板與耳蝸的前庭窗的連接。耳蝸內充滿著液體并被基底膜所隔開,位于基底膜上方的是螺旋器,這是收集神經電脈沖的結構,耳蝸橫斷面顯示了螺旋器的構造。當鐙骨足板在前庭窗處前后運動時,耳蝸內的液體也隨著移動。耳蝸液體的來回運動導致基底膜發(fā)生位移,基底膜的運動使包埋在覆膜內的毛細胞纖毛彎曲,而毛細胞與聽神經纖維末梢相連接,當毛細胞彎曲時神經纖維就向聽覺中樞傳送電脈沖,大腦接收到這種電脈沖時,我們就聽到了“聲音”。

2、前置作業(yè)準備時的疑難解決了嗎?

看了八年級上冊生物人體對信息的感知教案的人還看:

1.初二上冊生物《動物的生殖》測試試題

2.八年級上冊生物教案

3.初二生物教學計劃

4.八年級上冊生物課本知識

生物教案范文第2篇

一、知識結構二、教學目的

1.細胞膜的分子結構(C:理解)。

2.細胞膜的主要功能(C:理解)。

三、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細胞膜的分子結構。

(2)細胞膜的主要功能。

2.教學難點

細胞膜內外物質交換的主動運輸方式。

四、教學建議

第一節(jié)內容的教學時間是6課時,其中講課4課時,學生實驗2課時。講課與學生實驗應該有機結合,以便提高教學效率。

對本節(jié)教學,在教學手段上,應該充分運用示意圖、模型、照片等直觀教具。在認識方法上要求:①注意把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與細胞結構建立起聯(lián)系;②注意分析細胞各部分結構特點與其功能的適應性;③注意講述細胞各部分結構之間在功能上的聯(lián)系。通過本節(jié)的教學,要使學生對第一章第二節(jié)中有關化合物的功能的認識具體化、結構化:使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的認識物質化(達到分子水平)。

通過本節(jié)前言部分的教學,要使學生形成下列認識:①組成生物體的化合物,在細胞中以一定的方式有機地構建起來,因此才能表現生命;②細胞的種類多種多樣(用備好的示意圖逐一呈現原核細胞、真核細胞的顯微結構),但是都具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或擬核三部分,教材中將以真核細胞為主來認識細胞的結構和功能;③高中生物課將主要從亞顯微結構水平上認識細胞的結構和功能(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示意圖)。關于本節(jié)前言部分的教學,時間不宜太長。

關于第一小節(jié)中細胞膜的分子結構的教學,可以從以下幾個層次剖析;①用純凈的細胞膜(紅細胞的膜)為材料,進行化學分析,已經知道細胞膜三層結構的化學組成主要是蛋白質和磷脂(看教材中的細胞膜主要化學成分的含量表);②建立細胞膜的結構模型,對模型的分析深度可依據學生的條件而定,但要突出細胞膜的結構特點;③如果學生條件較好,可講述有關細胞融合實驗的結果和有關細胞內外物質濃度的差異等知識,證明細胞膜具有流動性和對物質進出有選擇性的特點。關于細胞膜外表的糖被,只要結合教材中的例子簡要說明就可以了。

關于細胞膜的主要功能的教學,重點是分析自由擴散和主動運輸這兩種物質通過膜的方式。可從具體的事實分析入手,歸納出兩種方式的特點。例如,可用示意圖顯示細胞與組織液中氧和二氧化碳的濃度差(分壓差)與擴散趨勢,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氣體通過細胞膜時遵循擴散原理,進而推導出這一類物質的過膜方式。又如,通過對輪藻細胞中K+(或其他離子)和環(huán)境中的K+(或其他離子)的濃度差等具體事實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一些物質進出細胞并不遵循擴散原理,而是由細胞膜主動運輸的。在這里,教師應注意講出主動運輸需要膜上某些載體蛋白質參與。主動運輸具有選擇性,需要消耗細胞內新陳代謝釋放的能量。

關于內吞和外排方式的小字閱讀材料,可使學生了解大分子物質和顆粒性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

關于細胞膜的其他功能,可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酌情處理。關于細胞壁的知識,可在前言中結合介紹各種細胞時講述。

五、參考答案

復習題一、1.脂質分子和蛋白質分子。2.選擇透過性。

二、1.(D);2.(D)。

三、

出入細胞的物質舉例

物質出入細胞的方式

細胞膜內、外物質濃度的高、低(如物質進入細胞)

是否需要載體蛋白質

是否消耗細胞內的能量

甘油

自由擴散

細胞膜外濃度高

細胞膜內濃度低

不需要

不需要

進入紅細胞的K+

主動運輸

細胞膜外濃度低

細胞膜內濃度高

需要

需要

旁欄思考題這是細胞的內吞作用。這對于人體有防御功能,并有利于細胞新陳代謝的正常進行。

六、參考資料

病毒細菌還不是最小的生物,比細菌還小的生物是病毒等。19世紀末期,有人首先證實煙草花葉病和牛口蹄疫的病原體非常小,它們可以暢通無阻地穿過細菌所不能穿透的瓷濾器,于是把這類病原體命名為“濾過性病毒”或“病毒”,以區(qū)別于其他許多種疾病的病原體──細菌。一般說來,病毒比多數自由生活的細菌要小,直徑是0.08~3μm[1μm(微米)等于10-6m;1nm(納米)等于10-9m。]左右。較大的痘類病毒(0.20μm以上)剛好可用光學顯微鏡看到,但不能對它進行細致的觀察。較小的病毒,如雞瘟病毒(70~100nm)、流行性乙型腦炎病毒(20~30nm),只有依靠電子顯微鏡才能觀察到。病毒不能獨立生活,它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細胞里才能進行代謝活動和繁殖后代。

病毒可以根據它們寄主的不同,大致分為三類:一是動物病毒,如寄生在雞體組織細胞內的雞瘟病毒;二是植物病毒,如寄生在煙草葉細胞內的煙草花葉病病毒;三是細菌病毒(也叫噬菌體),如寄生在大腸桿菌細胞內的Φ×174噬菌體。所有的病毒都沒有典型的細胞結構。它們的結構主要是外面有一個由蛋白質組成的外殼,殼內含有另一種物質,叫做核酸(圖21)。病毒在寄主細胞內依靠它們所含的核酸,不斷地進行自我復制和繁殖,造成對寄主細胞的危害。在現在所發(fā)現的三百多種病毒中,大部分都是引起人類、動物、植物或細菌發(fā)生病害的病原體。

圖2-1煙草花葉病病毒結構示意圖,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

1.核酸2.蛋白質

后來,科學家發(fā)現一種比病毒更簡單的生命形式,叫做類病毒。它的大小相當于病毒的1/80,身體只是由小分子的核酸構成的,沒有蛋白質。已經有人發(fā)現它是馬鈴薯紡錘塊莖病的病原體。

近些年來,科學家還發(fā)現了朊病毒,這是只含蛋白質而無核酸的分子。朊病毒能侵入寄主細胞,在寄主細胞中繁殖,致使寄主因中樞神經系統(tǒng)病變而死亡。例如,引起瘋牛病、羊瘙癢病的病原因子。關于朊病毒的繁殖和致病機制,有待進一步探究。

電子顯微鏡電子顯微鏡是一種精密分析儀器,在科學研究和現代工農業(yè)生產中,已經日益成為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儀器。我國在1965年試制成功20萬倍電子顯微鏡,后來又研制成80萬倍電子顯微鏡,它具有分辨率高(可以看清兩個小點間的最小距離為0.144nm,相當于人的頭發(fā)絲的2×10-7,已經達到可以分辨單個分子和原子的程度)、放大倍率范圍寬、操作方便、使用范圍廣等特點,并配有自動照相裝置。

電子顯微鏡是利用高速運動的電子來代替光波的一種顯微鏡。目前最常用的是通用式電子顯微鏡(圖2-2)和掃描式電子顯微鏡。現在,通用式電子顯微鏡的直接放大倍數可達80萬倍左右,分辨率一般是0.2nm,用它可以看到病毒、單個分子以及金屬材料的晶格結構等。除上述兩種電鏡外,根據不同的成像原理,還有發(fā)射式電子顯微鏡、反射式電子顯微鏡、鏡式電子顯微鏡等各種類型。各式電子顯微鏡廣泛地應用于金屬物理學、高分子化學、微電子學、生物學、醫(yī)學以及工農業(yè)生產等各個領域。

膜的化學組成根據對細胞膜和細胞中其他各種膜的微量化學分析結果來看,膜主要含有脂質和蛋白質兩大類物質。蛋白質約占膜干重的20%~70%,脂質約占30%~80%。各種膜所含的蛋白質與脂質的比例同膜的功能有關。功能較旺盛的膜,其蛋白質含量較高(表2-1),因為膜的功能主要由蛋白質來承擔。此外,細胞膜還含有約10%的糖類,但是糖類都和蛋白質或脂質結合成糖蛋白或糖脂,分布在細胞膜的外表面。整合蛋白(又稱內在蛋白)普遍為糖蛋白。

表2-1各種膜的基本組成(質量分數/%)

成分

髓鞘

紅細胞

細胞膜

肝細胞

細胞膜

心肌

線粒體

葉綠體

片層

大腸桿菌

細胞膜

蛋白質

總脂質

磷脂

糖脂

膽固醇

其他脂質

22

78

33

22

17

6

60

40

24

微量

9

7

60

40

26

13

1

76

24

22

微量

1

1

50

50

6

20

24

75

25

25

膜脂主要是磷脂和膽固醇。磷脂約占總脂質的55%~75%,主要有卵磷脂和腦磷脂,其余是鞘脂和糖脂。各種脊椎動物細胞的膽固醇與磷脂的比值不同。細菌和植物細胞的細胞膜沒有膽固醇。膽固醇有降低液晶態(tài)脂雙層的通透性和脂分子運動性作用,而且可以增強動物細胞膜的韌性。

蛋白質是生物膜的另一種主要成分。根據蛋白質和膜的結合程度的不同,蛋白質分為整合蛋白和邊周蛋白(又稱外在蛋白)兩類,整合蛋白約占膜蛋白總量的70%。各種蛋白質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對稱的。膜蛋白不僅有機械支持作用,而且在物質運輸以及受體、抗原和酶的形成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細胞外結構和細胞外被細胞膜并不是細胞的最外邊界,各類細胞在細胞膜外還附著有細胞膜外結構。細胞膜外結構在結構、成分和功能等方面,因生物物種和細胞類型的不同而異。它包括的范圍極其廣泛,例如,血型抗原、魚類和兩棲類的卵膜、哺乳動物卵的透明帶、基膜、動物軟骨細胞間的基質、腸上皮細胞表面的黏蛋白、植物細胞壁,以及原核細胞的細胞壁和細菌莢膜等。細胞外結構根據來源、性質和同細胞膜的關系,可以區(qū)分為細胞外被、表面黏著物質和外在結構三類。

細胞膜的外表有一層由糖蛋白構成的外被,稱為糖被或糖萼。糖被是細胞表面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細胞生命活動中具有某些十分重要的特殊功能,因此對糖被的研究是目前國內外頗為活躍的領域。糖蛋白分子的種類很多,分子大小懸殊很大,相對分子質量可從15000到106以上。

細胞膜上的糖蛋白在細胞生理活動和細胞間期相互作用方面有許多重要功能,主要是分子識別、免疫反應、神經沖動的傳導、激素受體和CAMP的代謝調節(jié)作用、血型抗原和酶。

膜的分子結構模型關于膜的結構,從20世紀開始一直到現在,科學家們提出了很多假說和模型。下面舉幾個比較流行的模型加以說明。

1.單位膜模型。這種模型于1935年提出,到20世紀50年代加以修正,隨后經羅伯特桑(Robertson)的電鏡觀察加以完善。這種模型表示,細胞膜由脂質雙分子層及在其內外兩側各覆蓋一層蛋白質所組成。脂質分子相互平行,與膜垂直。蛋白質是以β折疊形式結合在膜的內外兩側,形成網狀。羅伯特桑于1959年指出,所有生物膜的厚度基本上是一致的,這種三層結構的膜普遍存在于細胞中,他叫這樣的膜為單位膜。但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應用了一系列新技術,科學家證實膜的脂質雙分子層中也有蛋白質顆粒,并證實膜蛋白主要不是β折疊結構,而是α螺旋結構等。科學家根據這些事實,對生物膜的單位膜模型理論提出了修正。

2.液態(tài)鑲嵌模型。這是細胞生物學的重要進展之一。科學家發(fā)現細胞膜不是靜態(tài)的,而是膜中的脂質和蛋白質都能自由運動。這種模型叫做流動脂質—球蛋白鑲嵌模型。這是個動態(tài)模型,表示細胞膜是由脂質雙分子層和鑲嵌著的球蛋白分子組成的,有的蛋白質分子露在膜的表面,有的蛋白質分子橫穿過脂質雙分子層。這種模型主要強調的是,流動的脂質雙分子層構成了膜的連續(xù)體,而蛋白質分子像一群島嶼一樣無規(guī)則地分散在脂質的“海洋”中。后來,不少實驗都證實膜脂的“流動性”是生物膜結構的基本特性之一,因此這種模型比較普遍地被大家所接受和支持。但是,這種模型也有不足之處,它比較忽視了蛋白質分子對脂質分子流動性的控制作用,以及其他因素對脂質分子運動的影響。

3.晶格鑲嵌模型。由于液態(tài)鑲嵌模型有上述不足之處,沃利奇(Wallach)于1975年提出了晶格鑲嵌模型。他指出:生物膜含有“流動性”脂質是可逆地進行從無序(“流動性”)到有序(晶態(tài))的相變;在大多數動物細胞的膜系統(tǒng)中,這種“流動性”脂質呈小片的點狀分布,面積小于100nm2左右。沃利奇認為,“晶格鑲嵌”模型比“液態(tài)鑲嵌”模型更能代表膜的真實結構。晶格鑲嵌模型在一定條件下,可能代表某些膜的真實結構,但是并不能作為一般膜的通用模型。

4.板塊鑲嵌模型。1977年,Jain和White進一步發(fā)展了沃利奇提出的晶格鑲嵌模型,提出了板塊鑲嵌模型(圖2-3)。這種模型學說認為,在流動的類脂雙分子層中存在許多大小不同、剛度較大的、彼此獨立移動的類脂板塊(有序結構板塊)。這種無序結構區(qū)的板塊和有序結構區(qū)的大小、形狀、壽命、運動性、交換速率、板塊內組分的留存時間等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明確,但是它們之間的差別可能很大。分布于膜內兩半層的板塊彼此相對獨立,呈不對稱性,但是某些板塊也可能延伸到全部雙分子層。

圖2-3板塊鑲嵌模型

上:圖的中間部分是液晶態(tài),兩側是晶態(tài)

下:表示具有不同的流動性的板塊鑲嵌分布

板塊內各種組分之間的疏水力相互作用,蛋白質和類脂兩者也可能形成另一種不同性質的長距離的有序組織(一般超過幾百個分子大小)。因此,膜平面實際上是由同時存在的不同組織結構和不同性質的許多板塊組成的,它的變化主要由板塊內組分的構象和相互作用的特異性所決定。膜功能的多樣性,可能與板塊的性質和變化有關,這就可以解釋所謂細胞內“區(qū)域化”的問題。細胞中“區(qū)域化”的特點,使細胞內各種錯綜復雜的生化反應能夠彼此不受干擾,有條不紊地進行。

事實上,晶格鑲嵌模型和板塊鑲嵌模型及液態(tài)鑲嵌模型并沒有本質差別,前二者只不過是對膜的流動性的分子基礎作了解釋,因而是對后者的補充。目前所流行的關于膜結構的基本觀點仍然是流動鑲嵌模型。由于膜的結構復雜和功能多樣,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待解決。目前看來還沒有一個模型可以作為所有生物膜的通用模型。

膜流動性的控制機制所謂膜的流動性,包括膜脂的流動性和膜蛋白的運動性。膜脂的流動性隨溫度不同而有變化,或處于固相,或處于液相。當緩慢提高溫度時,脂質雙分子層可由晶態(tài)(凝膠)熔融為較為流動的液態(tài),發(fā)生這一變化的熔融溫度即相變溫度。在相變溫度以上,脂質處于液晶態(tài)。膜脂分子具有多種運動方式,如繞化學鍵旋轉、左右擺動、圍繞與膜平面相垂直的軸作左右旋轉運動、沿膜平面作側向擴散或側向移動、由一個單分子層倒翻至另一層。有許多因素會影響膜脂的流動性,其中脂肪酸本身的不飽和程度起著主要的作用。膜的流動性對膜的功能活動,特別是酶的活性,具有重要意義。

膜蛋白的運動性,指膜蛋白在不同情況下都可以發(fā)生位置的變動。膜蛋白的運動方式有側向擴散和旋轉運動等。膜蛋白的運動要受其周圍的膜脂性質和相態(tài)的制約,還要受細胞內部結構的控制,它在膜中的運動并不是隨機性的“漂流”。

細胞膜的主要功能細胞膜作為細胞的內外邊界,結構復雜,功能多樣。它的主要功能如下:(1)為細胞的生命活動提供相對穩(wěn)定的內環(huán)境;(2)選擇性的物質運輸,包括代謝底物的輸入與代謝產物的排除,其中伴隨著能量的傳遞;(3)提供細胞識別位點,并完成細胞內外信息跨膜傳遞;(4)為多種酶提供結合位點,使酶促反應高效而有序地進行;(5)介導細胞與細胞、細胞與基質之間的連接;(6)細胞膜參與形成具有不同功能的細胞表面的特化結構。

主動運輸主動運輸是指通過細胞膜本身的某種耗能過程,將某種物質分子由膜的低濃度一側移向高濃度一側的過程。按照熱力學基本定律,溶液中的分子由低濃度處向高濃度處移動,就像物體沿著斜坡上移(圖24),必須由外部供給能量。在細胞膜的主動運輸中,這能量由細胞來供給。

圖2-4被動運輸和主動運輸的區(qū)別

(圖示分子可由高濃度處自動向低濃度處擴散,而分子由低濃度處移向高濃度處則需另外供能,正如滑雪者可由高坡自動下滑,而上坡需要人體費力一樣)

主動運輸是與被動運輸相對而言的。自由擴散和協(xié)助擴散都屬于被動運輸,其特點是在這樣的物質運輸過程中,物質分子進行順濃度梯度的移動,而與物質運輸有關的膜或細胞并無能量消耗。但是,被動運輸并不是與能量轉換完全無關,而只不過是物質運輸所需要的能量是來自高濃度溶液本身所包含的位能而已,就像位于斜坡高處的物體可以靠位能自動下滑而不需要另外供給能量一樣。

在細胞膜主動運輸的問題上,最重要的而且研究得最充分的是關于鈉、鉀離子的主動運輸。很早以前就知道,包括人體各種細胞在內的所有動物細胞,其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中的鈉、鉀離子濃度有很大的不同。這是因為這些細胞的細胞膜上普遍存在著一種“鈉鉀泵”的結構,簡稱為“鈉泵”,它們的作用就是能夠逆著濃度差,主動地把細胞外液中的K+移入膜內,同時不斷地把進入細胞的Na+移出膜外,因而形成和保持了K+、Na+在膜兩側的正常濃度差。大量事實證明,“鈉泵”實際上是一種鑲嵌在膜的脂質雙分子層中具有ATP酶活性的特殊蛋白質,它可以被Na+、K+和Mg2+等離子所激活,可以分解ATP以獲得能量,同時可以將膜外的K+移入膜內、將膜內的Na+移出膜外。

生物教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新課程 高中生物 教學案 導學

新課程高中生物教學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關注了學生的學習探究能力發(fā)展。“教學案導學”式教學能夠改變傳統(tǒng)教學的封閉性,讓學生能夠更為直觀地體驗教師的教學思維,做到了“教”與“導”的協(xié)調發(fā)展。“教學案導學”教學重在“導學”,誘導學生學習生物的激情與興趣,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來發(fā)現問題、思考問題,探尋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

1.“教學案導學”內容的編寫原則

1.1教學互用原則。

教案的編寫應該圍繞生物課程教學的重難點而進行,應該理清教與學之間的關系,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原則,努力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自學、自思、自練的空間,要因才編寫不同的教學導案,確保把學生放在主體地位。

1.2自主探究原則。

教案的編寫應該突出生物課程的特點,直觀地展示教學難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的良好習慣。教案的內容是學生思考的載體,應該能夠激活學生的學習思維,讓學生在問題的顯現和解決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1.3目標適當原則。

教學目標應該體現教師對教育本質和目的的正確理解,應該讓學生去發(fā)現真理和獲得結論的過程,使學生在發(fā)現真理和獲得結論的過程中培養(yǎng)創(chuàng)造力。學案的編寫應該服從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和實際需要,充分考慮和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和知識水平,使學案具有較大的彈性和適應性。

1.4緊扣文本原則。

學案內容必須能使學生建立牢固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內容的編寫要緊扣教學目標,符合學生的認識層次,不能是知識點的單一重復。編寫教學案時,要強調內容創(chuàng)新,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教學案還應該具有預習生成的功效,應該讓學生學習后有所得。

2.“教學案導學”的實施策略

2.1集思廣益,依據學生學習需要選好教案。

教師在選教案時一定要注意內容要呈現思維梯度,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內容的填空、習題的堆積。教師要潛心研究,分類專項突破,以挖掘學案之潛力,決不能把學案當成變相練習,否則不但起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會加重學生負擔,與素質教育相違背。教案中所介紹的學習方法主要是針對所學內容設計的,一般包括記憶方法、理解角度、理論運用等。如在學習遺傳定律的有關計算時,筆者為學生提供了理解它所需運用的基本理論“概率的基本定理”,讓學生在學習遺傳定律的有關計算之前能夠熟練地使用計算公式。這樣就為學生的生物學習提供了一種簡便可行的學習方法。

同時,教學案要清楚完整地反映生物一節(jié)課所要求掌握的知識點以及應培養(yǎng)的能力。學生通過對教學案的學習,一方面知曉自己應該達到的能力目標要求,另一方面也為他們掌握生物知識重難點作了清晰的展示。教學案上,要給學生留出記筆記和做小結的地方,以便學生寫自己的心得、體會和疑問,以利于學生的自我調節(jié)和提高。教師在制定教學案時,不妨邀請學生代表參與研討,多角度地提高教學案的有效性。這樣,教師在撰寫教學案的過程中就能夠把握教學的重難點。

2.2提前分發(fā),讓學生做好預習。

教師在講課的前一天把教學案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預習。通過預習,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要學的內容、教師的授課意圖、教師要提的問題、自己不懂的地方及聽課的重點等。學生帶著問題上課,可大大提高聽課的效率。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不僅能使學生不斷地體驗成功,維持持久的學習動力,而且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縮短獲取知識的時間,提高學習效率,從而培養(yǎng)探索問題的能力。在教學時,教師參照教案,按照學案授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按照學案進行學與練。

這樣,學生在預習教案的時候,能夠帶著問題走進課堂,能夠產生一種探究的強烈欲望。例如,筆者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冊第九章“人與生物圈”中的研究性課題:調查環(huán)境污染對生物的影響的教學案中就讓學生首先自己去調查身邊的工廠企業(yè)以及政府的環(huán)保部門,讓他們對所要研究的問題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并根據教學案的要求在實際的調查研究中探尋解決的正確途徑和最佳辦法,以此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激情。

2.3正確評價,提高教學案的有效性。

教學案是師生課堂活動的物質載體,具有一定的目標性和可生成性。生物課堂教學不僅要突出生物知識,更要找出探尋的方法途徑。例如,在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的第三章“生物的新陳代謝”中,我們應該首先讓學生明白“酶”對于生物新陳代謝的影響,讓學生通過“比較過氧化氫酶和Fe3+的催化效率”和“探索淀粉酶對淀粉和蔗糖的作用”兩個實驗來認識酶在生物新陳代謝中的重要地位,讓學生加深對酶所起作用的理解。因此,實用性是評價教學案的首要條件。

除此而外,我們還應該看師生在教學中的活動是否一致,即是否圍繞教學案來安排生物課堂教學。教師應該營造一種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讓學生依據教學案進行適當合理的探討交流,在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有所收獲。同時教師要尊重、理解、信任、欣賞、關愛、寬容學生,進行賞識教育,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形成健全的人格,這也是生物教學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發(fā)展的要求。

3.“教學案導學”的實施注意點

3.1注意教學目標的控制。

教學案既要體現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又應該對學生的情感目標和意志目標有所反映。

3.2注意把握的適度。

教師不要操之過急,沒有耐性,一看學生答不出,就急于告訴學生答案,否則就失去了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機會。

3.3注意教學案的搭配關系。

生物教案范文第4篇

一、設計和編寫生物學案的原則

學案是教師在教案的基礎上,為開發(fā)學生的智力,提高課堂效率,根據課題內容,設計一系列的探究問題、要點強化、解題技巧及方法等形成綱要式的學習方案,并由學生在課前完成的一種主動求知的新型案例。“學案教學”是依據現代教育理論,結合生物學科的特點,將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智能的開發(fā),人格的健全熔為一爐。

因此,在設計和編寫學案時,要遵循以下原則:運用學案要堅持“先學后教再練”的原則,學案體現思維訓練為主的原則,以教師為主導的原則,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減輕生物課課業(yè)負擔的原則。

二、學案的設計和編寫

教師在編寫學案時,不僅要吃透教材和課程標準,了解教學目標和重點難點,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學生,就是要具體分析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知識基礎,解題能力,新知識的可能接受程度。了解學生的強項是什么,弱點在哪里。明確要學生學會什么,掌握什么,解決什么。結合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接受能力,把教法和學法結合起來,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把感性和理性結合起來,把復習和新知結合起來,把學案和筆記結合起來,把預習、聽課和復習結合起來,通過認真研究和設計改變存在的問題和現狀。

通過科學合理地設計生物學案,按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等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原則,以課時為單位將學習內容設計成學生學習方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覺探究,促進學生生物課學習方式的轉變,從而實現了學生角色地位的轉換。“學案教學”的基本特征是“兩個突出”,即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突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以達到提高生物學習能力和學習效益的目標。

三、學案的使用方法

使用學案教學的一般過程是:學案在上課前1~2天發(fā)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前自學學案,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互動、教師精講,學生通過學案練習鞏固知識。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學案的使用,使學生成為教師指導下的學習主體,讓學生養(yǎng)成自主學習的習慣,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后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案復習進行鞏固和練習檢測,以檢查學習生物學知識的效果。

四、使用學案的作用

(一)突出環(huán)節(jié),使學生有目的、有針對性的學習

在編寫學案時,通過設計學習目標,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價值觀三維目標整合列出,使學生使學生明確學習方向,知道了學什么;通過設計學習重點,使學生知道重要的知識點是什么,通過設計學習難點,使學生知道上課重點聽什么,給學生一種心理上的積極提示;通過設計知識復習,使學生知道本節(jié)內容與哪些生物學知識密切聯(lián)系,使學生建立生物學知識網絡和聯(lián)系,以便用舊知來學習和理解新知;通過設計教法選擇,根據各位教師多年的教學經驗,設計選擇適宜學習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知道如何理解相關知識點;通過設計學法指導,參照歷年來學生的學習情況及學生預習時反映出的問題,建議學生如何學習,使學生知道如何去學習新知;通過設計課堂小結,使學生知道課堂的主要內容是什么;通過設計課堂練習及課后鞏固,使學生知道如何利用所學生物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并及時對所學知識加以鞏固。

(二)指導方法,使學生由學會向會學轉變

通過教法選擇,使學生知道如何對知識進行理解,利用講述法、比較法、歸納法、比喻法等教學方法加以理解;通過學法指導,使學生知道如何學習,指導類比法、諧音法、歌訣法等加以記憶和掌握;通過知識復習,使學生知道如何進行知識聯(lián)系,指導學生把新知和舊知聯(lián)系起來,把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聯(lián)系起來;通過課堂練習及課后鞏固,使學生知道如何進行知識訓練和解決實際問題,來學習生物學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的解題方法;通過設計學習重點和學習難點,使學生知道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從而利用各種各樣的方法來學習掌握,通過知識復習、課堂小結、問題討論、課堂練習及課后鞏固的設計,使學生能夠把書本中的相關生物學知識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形成完整的知識網絡和結構,把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聯(lián)系在一起,能夠更好地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減輕負擔,使學生輕松學習

生物教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導學案;生物教學;課堂運用

一、導言

導學案是教師對課時或單元教學內容從目標確定、組織方法、學法指導、評價方法、教與學的反思等總體規(guī)劃與學生活動、學習策略、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并對教師教學進行評價和監(jiān)督相結合的教案與學案的統(tǒng)一體。導學案教學法的教學精髓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學習,不僅著眼于當前知識的掌握和技能的訓練,而且注重于能力的開發(fā)和未來的發(fā)展。生物課程標準倡導探究性學習,力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科學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導學案”教學法符合課標要求,教學實踐證明該教學法是一種實用而有效的教學方法。

二、導學案的特點

(一)知識整理是學案的重點,學案的初步目標就是讓學生學會獨立地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分析綜合、整理歸納,形成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二)問題探究是學案的關鍵,它能起到“以問拓思,因問造勢”的功效,并能幫助學生從理論闡述中掌握問題的關鍵。

(三)鞏固練習是學案的著力點,在探索整理的基礎上,讓學生獨立進行一些針對性強的鞏固練習,對探索性的題目進行分析解剖、討論探索,不僅能通過解題鞏固知識、掌握方法和培養(yǎng)技能,而且能優(yōu)化學生的認知結構,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四)閱讀思考是學案的特色,可根據材料內容進行閱讀思考,也可為開闊學生視野,激發(fā)興趣,設計一系列可讀性強、有教育意義的材料,諸如所教內容密切相關背景、話題等。

三、導學案在生物教學中的運用

導學案基本基本環(huán)節(jié)包括學習目標、自主學習(預習)、精講點撥(教師對重點的講解)、達標測試幾個部分。現以人教版八年級(初中二年級)生物第七單元第一章第二節(jié)昆蟲的生殖和發(fā)育為例:

(一)學習目標

1.通過預習了解、掌握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變態(tài)發(fā)育的四個時期及各時期的特點;了解常見的動物。

2.通過預習了解、掌握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三個時期;了解常見的動物。

3.理解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異同。

(二)學習重點、難點

1.重點是掌握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變態(tài)發(fā)育的四個時期及各時期的特點;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概念、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三個時期。

2.難點是理解變態(tài)發(fā)育和不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的異同。

(三)學習過程

1.導入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我首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了唐代詩人李商隱的詩:相見時難別時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盡成灰淚始干。然后提出問題并解釋:春蠶真的如詩中所說,吐絲完畢生命就結束了嗎?從個體水平看,生物體的壽命都是有限的,死亡意味著生命的結束。而從整個物種來看,生命總在不斷地延續(xù)和發(fā)展著。同學們知道,被子植物通過開花、傳粉、受精、結實并產生種子、種子萌發(fā)繁殖后代;細菌通過分裂生殖后代,真菌通過孢子生殖后代。哪么動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fā)育方式呢?

2.自主學習(預習)

(1)認真觀察家蠶在各階段的形態(tài)特點,將各圖按家蠶的生殖發(fā)育過程進行排列,并填寫在課本第九頁的橫線上(以圖的序號排序)。

(2)比較家蠶的幼蟲、成蟲、蛹的形態(tài)特點和生活習性,填寫下表。

3.精講點撥

通過上表比較,家蠶的幼蟲和成蟲無論形態(tài)特點還是生活習性都存在很大差異,尤其是在幼蟲和成蟲之間經歷了一個重要時期—蛹期,生物學上把像家蠶這樣的發(fā)育過程稱之為完全變態(tài)發(fā)育。

4.達標測試

(1)家蠶的一生要經過 、 、 和 四個時期。家蠶通過 方式產生后代,在由受精卵發(fā)育成新個體的過程中,幼蟲和成蟲的形態(tài)特點和生活習性差異很大,這種發(fā)育過程稱 發(fā)育,以這種方式發(fā)育的昆蟲你還知道 、 、 、 。

(2)蝗蟲的發(fā)育過程經過 、 、 三個時期。像這樣的發(fā)育過程,稱為 。如 、 、 等。

四、結語

導學案是一種實用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實施導學案,能改變陳舊的教學觀念,能促進教師和學生的成長進步,自學、合作學習成了主要的學習形式。課前學生們預習,準備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著自學、合作帶來的學習成就感;課堂上,學生積極發(fā)言,表達自己的想法,享受著學以致用的樂趣;合作交流,互相促進,在合作學習中既能有效地達到教學目標,還能拓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創(chuàng)新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但不可機械使用導學案,需要對書上的內容加以整合。教師在備課時,將簡單問題調整合并,相對復雜的問題加以分解、細化、刪減,對知識重難點加以講解。

參考文獻:

1.肖川.懂仲文.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版解讀)[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0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南省| 义乌市| 兴隆县| 麻江县| 射阳县| 桓台县| 黄浦区| 玉溪市| 永济市| 黄冈市| 武定县| 昔阳县| 大丰市| 博白县| 淮安市| 民县| 柏乡县| 方城县| 开封县| 乐至县| 西昌市| 宣汉县| 华坪县| 彭州市| 江孜县| 澄迈县| 山丹县| 双流县| 建宁县| 宁阳县| 永修县| 额济纳旗| 乐业县| 喀什市| 济南市| 凤凰县| 兴安盟| 赤城县| 墨玉县| 甘肃省| 蚌埠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