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物聯網商業模式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云計算;物聯網產業;商業模式;價值鏈
一、我國物聯網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目前,我國物聯網產業正在迅速發展,其服務將無處不在,且服務應用由用戶決定。雖然物聯網產業發展環境比較良好,但仍然存在產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創新體系不完善,產業鏈條缺乏融合統一、發展不均衡,鏈條內外各行業間協作困難多,用戶使用成本過高,產業盈利模式未明確和產業環境中的安全等問題。從我國現存的由網絡運營商向使用物聯網業務的企業客戶直接提供通道服務、運營商與系統集成商合作、平臺運營模式、應用服務模式或產業聯盟模式等物聯網商業模式可以看出,這些模式都不是從價值創造、維護和實現的角度提出的,而是從技術的角度提出來的,缺乏對設備商、集成商等重視,也忽略了客戶的潛在互動價值和產業鏈的發展均衡問題。
二、基于云計算的物聯網產業鏈商業模式結構構建與分析
借鑒李卓賢(2011)結合云計算技術提出的云聚合模式思想和陳志剛、韓正君(2010)提出的“物聯網的本質是信息的聚合重構的,而物聯網信息聚合服務的本質是價值的聚合和重構”,并比較現存的模式和對云平臺化運營發展模式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將云提供商作為物聯網產業鏈參與者參與到以網絡運營商為主導的物聯網云平臺化運營發展模式的產業鏈當中(如圖1所示),對整個產業鏈結構進行優化。在用戶缺乏獨立提供該服務的經濟和技術條件的情況下,基于云計算的物聯網產業,即采用物聯網云運營平臺是一個可行有效的選擇。
一般地,完整的物聯網產業鏈應從元器件到設備、從軟件產品到信息服務,物聯網每個功能層都包含了硬件產品、硬件設備到軟件產品、系統方案,還有行業應用系統的運維服務。其結構包括感應設備提供商、網絡設備提供商、網絡運營商、軟件及其應用開發商、系統集成商、物聯網運營及服務提供商等六大環節。物聯網運營商利用云平臺和服務提供商提供的資源,將云服務與物聯網服務等其他內容通過計算等處理整合后存儲在云平臺的數據池中,然后按照終端用戶的需求,將所需的服務或內容通過互聯網絡傳送給終端用戶。在這個平臺上,物聯網服務提供商、系統集成商、網絡運營商以及終端用戶等參與者都可以交流互動,可以有效地避免信息不對稱等問題,并且信息共享程度高。
基于云計算的物聯網產業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伸和擴展,主要表現在:(1)信息多源化。(2)管理半徑增大。(3)管理粒度細化而精確。(4)以被實時監控管理。(5)服務提供方式多樣化。基于云計算的物聯網產業可以通過物聯網云平臺為產業鏈上的各環節企業提品、信息和咨詢服務等,使鏈式服務上升至網狀式服務。(6)推進其他產業優化。由于自身滲透性強的特點,物聯網產業促進其他產業的發展,滲透到驅動物聯網發展的工業、農業、環保、安全等應用產業,幫助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將物聯網技術應用集成至產品中以實現產品升級,提升附加值與競爭力,產生更多市場與物聯網產業相關的延伸產業。
三、總結與展望
基于云計算的由網絡運營商主導的物聯網平臺化發展模式通過將云計算技術應用于物聯網運營平臺,從而使云平臺及服務提供商參與到物聯網產業鏈中,降低物聯網產業建設和維護成本,提高了信息資源共享程度,加強產業價值鏈的薄弱環節,從而提升整條價值鏈的競爭力,在物聯網產業和云產業交叉過程中獲取利潤。而在技術標準欠缺、各方利益機制及商業模式尚未明顯成型等的背景下,發展基于云計算的物聯網產業商業模式的同時存在如何實現跨行業的信息共享和保證公共數據安全等問題。
參考文獻
[1]李卓賢.云聚合:物聯網商業模式的可行選擇[J].通信世界周刊.2011
關鍵詞:“互聯網+農業”;大學生;涉農創業
2015年“互聯網+農業”啟動后,國家正加緊發揮“互聯網+農業”在農村地區拓市場、促創業、提就業的重要作用,促進涉農方面的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在“互聯網+農業”浪潮的推動下,大學畢業生選擇互聯網模式進行涉農創業也有了更多機會和保障。
一、“互聯網+”對農業的深遠影響
1.打造綠色安全的食品品牌
“互聯網+農業”通過互聯網技術創建安全監控、可追溯系統和品質認證系統,創造透明可查的綠色食品供應鏈。打造“互聯網+農業+品牌”,通過品牌效應增強消費者的信任。用互聯網技術推動農業生產技術和營銷模式的現代化和標準化進程,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加涉農從業人員的效益回報。
2.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互聯網+農業”通過互聯網搭建金融平臺,構建起農業產業鏈各個過程的金融支撐,為涉農企業或個人提供融資渠道、資金支持、風險保障和網上支付等服務。這種“互聯網+農業+金融”的模式目前有監管層主導的村級互助基金、資金互助社、小額貸款等形式,均取得不錯的效果。為進一步解決農村金融產品的供給問題,創新金融服務和產品,“互聯網+農業+金融”模式必然會讓更多金融主體參與進來,實現互聯、農業和金融的深度融合。
3.重塑農業產業鏈
首先,利于推進農業生產標準化,促進農業生產自動化和智能化,實現“智慧農業”和“科技農業”。其次,利于升級農產品銷售模式,通過搭建互聯網信息平臺,解決涉農信息傳遞受阻或信息傳遞不對稱而產生的供求問題;利于促進農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實現農業生產資料及各類農業經濟要素的最佳配置;利于創新農商模式,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各個細分市場,有了更多創新創業的可能性。
二、大學生涉農創業現狀
1.大學生涉農創業意愿
隨著“互聯網+農業”的創業領域不斷擴展,以及近年來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選擇涉農創業的人數不斷增加,“超過半數的學生表示支持在校期間參與學校組織的涉農創業,近六成的學生表示愿意在畢業之后繼續從事涉農創業類的工作。”
2.大學生涉農創業意愿影響因素
決定大學生的涉農創業意愿取決于個人認知和能力,在傳統觀念的影響下,涉農創業對大學生的吸引力不大,除此之外,他們認為涉農創業最主要的障礙是經驗不足、缺乏社會關系以及資金障礙。另外,家庭觀念、學校教育、政府支持、創業環境是影響大學生涉農創業意愿的客觀因素。因此,助推大學生投身農業領域進行創業還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3.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業優勢
剛步入社會的畢業生在各方面能力都尚未成熟,而互聯網創業具備創業門檻低、上手易、可操作性強的特點,是畢業生創業不錯的選擇。而“三農”領域具有巨大的商業潛力,特別是“互聯網+農業”啟動,通過互聯網技術實現“智慧農業”,提高我國農業的競爭力,其中將創造無限的商機,目前涌現的幾種涉農互聯網商業模式:農資電商、農產品電商、農業物聯網、休閑農業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互聯網+農業+X”使農業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及支環節,都能產生出更多細分的市場主體,可以容納相近學科和不同學科的大學生進行創業和就業。
三、助推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業實現路徑
1.加強創業教育,轉變農業觀念
加強創業教育的引導作用,完善課程設置,將創業教育納入大學教學計劃。豐富創業教育課程內容,增設創業心理學、企業管理、互聯網應用等課程。合理設計課外創新創業活動,舉辦網絡商務應用創新、農業智能化創新、農業技術創新等競賽,成立互聯網類創新創業社團,促進課內課外的雙效配合。邀請在“互聯網+農業”創業卓有成效的企業或個人現身講課,傳授互聯網涉農創業經驗。
2.健全服務體系,構建合作平臺
拓寬涉農創業相關信息的接收渠道,暢通農業創業信息通道,保證信息的時效性和準確性。加強學生涉農創業的指導和跟蹤服務,利用學校多學科背景的優勢,為涉農創業學生提供法律、心理、技術上的幫助和指導。融合多學科優勢,發揮農業相近學科、非農學科長處,提高各專業契合度,形成綜合能力強的創業團隊。建立校企、校農聯動培養機制,密切與農業主管部門、涉農組織、農業企業的合作,聯合農企、政府建立創業基金,探索大學生“互聯網+農業”創業基地培訓。
3.健全支撐體制,加大政策扶持
健全大學生涉農創業激勵機制體制,建立全方位、多層次、應需求的綜合扶持政策。整合校內外資源,利用與政府、企業的合作契機,創建“互聯網+農業”創業孵化基地,設立創業天使資金,提供相應的技術指導、設備儀器和場地支持、法律支援。
參考文獻:
1.1物聯網的應用研究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體育競賽與體育訓練、教育培訓、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多個領域[3]。
1)物聯網在社會經濟與生活中的應用
楊子江(2010)提出物聯網對環境保護的推動作用,認為借助物聯網技術可對生產的節能減排進行全程監控。王粉花等(2010)研究以物聯網中無線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人體運動狀態監測系統的設計方案,以滿足老齡人護理需求。朱小妹(2010)設計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農業生產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在各農作物領域應用傳感器,實現各種數據的自動采集。李盧一(2010)基于對物聯網研究現狀的把握,探討物聯網在構建智能化教學環境、豐富實驗教學、輔助教學管理、拓展課外教學活動方面的作用。李勝廣(2010)提出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城市應急預警系統中,實現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2010)提出物聯網的出現催生了第四代生產業,提出生產業發展的4階段模型,其技術維度依次為數字計算機、微機、互聯網與物聯網。物聯網在企業方面的應用研究:賈凱(2005)搭建了物聯網在醫藥流通中的應用框架。劉建生(2007)分析了基于物聯網的藥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溫平(2010)設計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設備運行狀態監測系統,監測設備的溫度、振幅,實現信息的及時上報與報警。梁正平(2010)提出基于三維編碼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統,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信息的采集與查詢和追溯。朱帥(2010)在“物聯網對未來零售業的影響”一文中提出“技術催生革命”、“信息分析是增值點”、“機遇和挑戰并存”。此外,不少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就物聯網自身發展進行了研究。焦泉(2010)闡明物聯網與知識產權的關系,提出加快我國物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創新的思路。寧煥生(2010)提出中國物聯網網絡管理協議結構(RFID-MP),為中國物聯網的架構、信息服務系統和網絡管理協議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參考。顧晶晶(2010)設計了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拓撲結構的物聯網定位模型。楊斌(2010)提出基于面向服務架構(SOA)的物聯網企業應用基礎框架,該框架利用射頻標識構建的物聯網對企業產品全流程進行監控,通過SOA實現海量數據資源共享和高效利用,為企業資源整合提供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張云霞(2010)對物聯網領域現有商業模式進行分析,指出適合電信運營商的物聯網商業模式。這些研究都為我國當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物聯網在物流方面的應用
物聯網在物流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物聯網對物流的影響以及物聯網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應鏈物流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關于物聯網對物流的影響,趙昱(2010)展望了物聯網對物流活動的影響。王繼祥(2010)提出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包括: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企業的智慧供應鏈。沈旭明(2010)提出物流屬于物聯網帶動產業,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2010)提出物聯網時代物流企業的轉型升級為供應鏈網絡管理組織的主導企業,物聯網催生新的物流運作模式———專業化“物聯網服務商”。戴定一(2010)認為物聯網時代的“智能”是基于網絡的,或者說是依托“基于網絡的集中式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物聯網促進物流智能化;“數據中心”是網絡經濟社會的一個創新的經濟主體,存在“商務模式”運作等困惑。關于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操作中的應用,潘金生(2007)提出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務。朱文和(2010)提出基于物聯網技術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務。李霞(2010)分析了物流信息技術與物聯網的關系。薛飛(2010)提出把物聯網融入物流園區的建設中,利用物聯網在不同物流園區間搭建一個互通互利的網絡結構。王曉亮(2010)提出物聯網可用于我國鐵路運輸的客票防偽與識別、站車信息共享、集裝箱追蹤管理與監控及倉庫管理。物聯網在物流信息系統中的應用,一方面表現為RFID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另一方面為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系統的設計。羅秋科(2007)提出EPC(ElectronicProductCode,產品電子代碼)系統及其在現代物流中的應用。余雷(2006)提出基于RFID電子標簽的物聯網物流管理系統。王德玉(2007)提出RFID技術在軍事物流領域的應用研究。ChristianDecker(2008)設計了SmartItems(智能物料項目)應用于供應鏈管理。Vin-cent(2009)研究了RFID與物聯網的關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2010)提出RFID發揮優勢物聯網助力春運,實現車票實名制管理。王燁(2010)提出基于RFID技術的物聯網在物流安全領域的應用。荊心(2010)研究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系統體系結構。俞靈(2010)提出港口口岸物聯網體系結構規劃設想。AntonioJ設計了基于物聯網的醫院智能信息系統,用于檢測過敏及副作用。ReinerJedermann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標簽物流中泛在計算的應用。在供應鏈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2010)討論物聯網對供應鏈管理的影響。李旸(2010)提出物聯網對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影響。畢明光(2010)提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物流供應鏈研究。張佶(2010)提出物聯網提升紡織供應鏈管理水平。周受欽(2010)提出“物流裝備物聯網”的概念,即物流裝備智能化加上傳輸網絡及管理系統與運營系統。
1.2我國物聯網應用研究現狀評述
我國對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的研究非常多,這些研究豐富了物聯網的理論研究領域,對我國物聯網的理論體系完善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滿足了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特定需求。
1)上述文獻中提出的主要觀點
本文僅對物聯網應用方面的文獻作梳理,未涉及大量關于物聯網技術的文章。上述文獻從物聯網應用的各個角度展開,形成一些明確的、共識性的觀點:①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將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稱為信息產業革命的第三次浪潮;②互聯網與物聯網的整合,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現全球“智慧”狀態;③物聯網帶來了新的產業革命,可利用物聯網信息通信技術改變未來產業發展模式和結構;④作為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物聯網可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實現信息的共享、反饋;⑤物聯網將是一個新興產業,物聯網產業是具有萬億元級規模的產業;⑥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障礙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標準化、整體規劃等方面。總體而言,文獻較客觀地描述了我國當前物聯網的發展現狀,闡述了發展物聯網的益處,對我國未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同時探討了物聯網在各行業、各領域的應用方向。此外,關于物聯網的應用研究角度非常豐富,研究人員眾多,不僅限于高校、企業,還包括政府人員;同時研究視角奇特,既包括新興低碳經濟與物聯網的關聯,也包括傳統的科學發展觀、與物聯網的關系分析。
2)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物聯網畢竟是新興事物,因此,不可否認當前物聯網理論與應用研究的作用與貢獻。但是也應看到上述研究的不足,總體表現為研究內容較空、雷同,學術界對此的討論非常熱烈,但是多浮于表面,實踐應用不足。部分研究仍然僅著眼于物聯網的基本概念和細微的應用點,研究內容也不夠深入,僅是對物聯網技術的套用。部分文章文不對題,對物聯網的分析、應用有些牽強附會。應用研究性的文章“為應用而應用”,缺乏應用的基礎分析,提出的措施空泛。物聯網應用性文章研究從點著手,但是也僅限于點,而非線、面。例如研究主題為“物聯網應用于物流管理”的多數論文僅是對采購、生產、配送、銷售、回收(召回)等供應鏈過程各個環節的監測,缺少全過程的協作,同時側重于信息的共享,缺失物聯網產業鏈各主題對實物智能管理的協作。研究物聯網技術應用于監測,而無后續支持:僅是安全防范,未能做到控制處理。多數論文均將物聯網作為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進行分析,對物聯網商業模式與產業運營的研究較少、較淺。關于物聯網產業鏈中物流配套支持的理論研究較少。
2對物聯網的認識
關于物聯網的現實存在性、必要存在性和物聯網的重要性,學術界和企業界依然存在不同看法。借鑒互聯網的發展,本文認同物聯網存在的必要性,認為其發展大有前途。物聯網的信息技術、政府關注都不再是問題或者障礙,同時隨著突發事件、消費者便利性、企業的合作、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需求,物聯網由此應運而生,滿足基于智能物體處理與互聯的網絡需求。當前關注的不應該是物聯網的機遇,而是如何引導、創造物聯網市場需求。在一些高端領域,如軍事、醫藥、應急體系中率先開展物聯網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在技術、經濟、管理等方面先行先試,從而為未來物聯網的普遍實施奠定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關于物聯網的本質(或者特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探討。
2.1物聯網技術的綜合性
物聯網技術包括信息、網絡以及IC技術,這些是業界公認的,同時物聯網還是一項經濟技術與管理技術的交叉學科。要成為真正“物物相連”的網絡,前期投資非常大,在關鍵領域的物聯網實踐可能要面對高投入低產出。此時物聯網的應用研究應更多關注其適用性與實用性,而弱化其經濟學效用分析。隨著未來物聯網呈現為“泛在網”,物聯網將涉及各行各業和千家萬戶,而控制區域物聯網的經濟運營就成為經濟學者亟待解決的難題[4]。物聯網“泛在網”的萬物智能管理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2.2物聯網是未來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
物聯網的性質和運作類似電子商務,都是提供了一個經濟發展的平臺和商務環境。物聯網具有服務(應用)功能,因此可將物聯網劃分為第4代生產業[5]。物聯網開創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主要反映為新的產業鏈,其實用性和盈利性必須得到關注和體現。物聯網作為一種新的商業模式,其研究應側重經濟學角度,即引導、擴大規模性的需求。在當前物聯網商業模式的確立與發展中,政府發揮著引導作用,可促進在國家公共領域(交通控制、應急管理等)物聯網技術和管理對程序性的事務實踐的應用,為未來民用、市場化的物聯網實踐積累經驗。
2.3物聯網表現為一種網絡集合
物聯網是萬物相連的網絡,是信息網絡和實體網絡的集合。其中信息網絡是萬物信息流的載體,物體實體網絡是萬物發生關聯時的實物移動網絡,其部分與現有物流網絡重合。物聯網運營的目的是萬物智能處理,智能信息是手段,物體控制是過程,物體處理是結果。物聯網的實質是一個網絡,其信息網絡和實物網絡都是物聯網運營的經濟網絡。在物聯網運營中網絡應發揮實物信息溝通與實務移動功能,規模經濟是物聯網物流的經濟學原理,在未來物聯網規劃上應加強物聯網基礎設施的建設。
3辨析物聯網與物流的關系
基于上述分析,將物聯網看成一種社會經濟發展模式和獨立的產業來看,物聯網與物流的關系就較明確了。物聯網與物流的關系如同電子商務與物流的關系,主要表現為物流支持物聯網各種物的移動(處理)活動,同時物聯網產業擴大物流的服務市場以及物聯網對智能物流發展的推動。物聯網對智能物流發展的推動表現為當前物聯網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
3.1物流管理支持物聯網的運作
物流是最早接觸物聯網理念的行業之一,RFID、EPC技術也都在物流領域有實踐應用。在物聯網這種新的信息環境、產業結構和商務模式下,物流發揮著實物流通的基礎設施、派生需求與支持服務的作用。物聯網借助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將萬物相連,實現對物的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物聯網中對物的智能處理要求物是移動的、流通的,而不是固定不動的,這就需要物流節點、運輸線路等支持物的轉移與暫存之間的協調,甚至會需要物流中心這樣的大型物流節點實現區域內物聯網物的智能處理的全部活動。因此由物流節點與運輸線路構成的物流網絡是物聯網運作的基礎設施。物聯網的價值不是表現為可傳感的網絡,而是各個行業的參與和應用。物聯網應用需根據行業的特點,進行深入的研究和有價值的開發,提供滿足不同行業的需求,諸如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環境監測、老人護理、食品溯源等。物的智能管理是各個行業物聯網運作的本源性需求,這些智能管理相應地產生物的操作,例如轉移、加工、回收或召回等活動,并繼續派生出運輸、儲存、配送、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動。物聯網任務的完成派生出大量的物流活動,物流表現為物聯網運作的派生需求。物流的本質是一種服務,實現物的迅速流轉,物流管理在物聯網運作中亦發揮服務支持的作用。隨著制造業的全球化,產品的生產制造、流通擴大到了全球范圍,因而基于制造產業的物聯網不可避免地涉及到零部件及成品的全球化供應鏈物流管理。物聯網與企業供應鏈管理的融合將成為企業信息發展的趨勢,物聯網的應用將進一步推動供應鏈各個環節間的無縫集成和產業間的整合。物流作為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內容之一,其在物聯網的服務支持表現為:一是在具體節點、區域內以及區域間物流活動,支持物聯網的具體物的操作,二是通過物流外包實現物流服務的專業化,三是跨區域物流的物流企業協作,以降低服務成本。
3.2物聯網產業擴大物流的服務市場
物聯網是“物物相連的互聯網”,可以理解為:物聯網的核心和基礎仍然是互聯網,是在互聯網基礎上延伸和擴展的網絡;物聯網的用戶端延伸和擴展到任何物體與物體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物聯網是基于互聯網的應用,其所到之處皆有可能成為物流服務的市場或者潛在市場。物聯網產業擴大物流服務市場表現在3個方面:1)物聯網產業本身的發展需要物流服務。物聯網將成為全球信息通信行業的萬億元級新興產業,目前物聯網被正式列為國家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物聯網產業在發展的同時還將帶動傳感器、微電子、視頻識別一系列產業的同步發展。隨著物聯網產業的芯片制造、工程實施、平臺建設與系統運維的逐步推進,將形成完善的物聯網產業鏈。物聯網產業鏈涉及大量的物資采購、安裝,隨之將產生巨大的物聯網工業物流服務需求。2)物聯網應用帶來的物流服務需求。物聯網不是孤立的網絡或平臺,應用是其根本,物聯網的應用范圍幾乎覆蓋了各行各業。當前物聯網行業的應用需求和領域非常廣泛,潛在市場規模巨大。物聯網的這些應用領域都涉及物的智能處理,因此可以看成是物流服務的需求方。3)基于物聯網應用帶來的新的物流服務需求。物聯網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降低了生產成本。從價值工程的角度看,物聯網的“價值”是“對象所具有的功能與獲得該功能的全部費用之比”。只有不斷提高其功能,降低成本,物聯網的“價值”才能提高,該產業才能夠得到更好的發展[6]。當前與未來物聯網的應用主要側重關乎國計民生的領域,例如國防軍事、環境監測、智能電網等。物聯網的應用需要高服務質量的物流支持。一方面需要物流附加增值活動滿足特定領域的智能管理,另一方面需要跨地域的物流協作來降低物聯網的運作成本。
3.3物聯網與物流網絡結合,實現物的智能化管理
物聯網的目的是追求物的智能化處理,是通過標識物體屬性、識別屬性、轉化為信息、采集信息、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以及發出指令等動作實現的,最終達到對物體的實時在線監測、定位追溯、信息聯動、調度指揮、預案管理、遠程控制、安全防范、遠程維保、在線升級、決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務功能[2]。物聯網實現對萬物的“高效、節能、安全、環保”的“管、控、營”一體化,因此,物聯網運作是具有經濟性的管理活動。雖然物聯網管理的媒介是信息,但是管理的對象是實物。物聯網的信息共享與處理是借助互聯網絡實現的,而具體到實物的智能化管理則需要借助物流網絡的支持。物流網絡作為基礎設施,保障物品流通過程中的集中存儲、集并運輸與共同配送的組織與操作,實現物流管理的規模優化目標。對于物聯網應用企業而言,適宜的物流管理外包與物流網絡的完善,可以實現物流的專業化分工和規模化運作,從而降低整個物聯網應用企業的運營成本。與其說物聯網是網絡,不如說物聯網是業務或應用,物聯網是基于互聯網應用的拓展[7]。物聯網通過信息網絡將需要的物品相連,并將智能化的操作指令反饋于物品,其運作與物流網絡密切相關。物流網絡包括3個層面[8],即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物流信息網絡和物流組織網絡,它們與物聯網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從技術架構上來看,物聯網可分為3層:感知層、網絡層和應用層[2]。感知層是物聯網的神經末梢,負責物品的識別和信息采集。而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由物流節點和運輸線路構成,其是物品流通活動與物流活動的載體。物聯網感知層需涵蓋物流基礎設施網絡的各個節點與線路,從而同時獲得物品在流通過程和物流過程的初始信息和過程信息。物流信息網絡不僅傳輸物流信息,同時與供應鏈其他企業進行信息交互,其與物聯網中的網絡層相吻合。應用層是物聯網和用戶的接口,實現物聯網的智能應用。而物流組織網絡是物流企業與其他企業實現協調與統一的平臺。物聯網應用層為物品提供智能化的管理方案,必然需要物流組織網絡中各方的參與與支持。簡而言之,物聯網通過互聯網信息平臺實現物物相連,物流網絡構成物聯網運作中實物操作的基礎設施和組織管理網絡,物聯網、互聯網、物流網絡“三網合一”,三者協作共同實現物體智能管理的目的。
2016年天貓雙11全球購物狂歡節1207億元的銷售額、17.5萬筆/秒的交易峰值、12萬筆/秒的支付峰值,是未來5年消費場景的實戰性預演,背后是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最新技術力量的支持。數據驅動經濟增長。從計量的角度看,PB是大數據的臨界點。根據IDC《數字宇宙報告》,到2020年人類擁有的數據量以ZB(1ZB=1,048,576PB)計量。預計,隨著IoT的應用普及和在線化,人類將迎來“數據核爆”。數據將如同農業時代的土地、資源、勞動力,工業時代的技術、資本一樣,成為數字經濟時代的重要生產要素。技術驅動發展范式持續創新。傳統工業時代形成了包括科技研發模式、標準化流水線、批零體系、物質資源消耗等在內的發展范式,在數字技術的驅動下,消費者成為推動創新的核心力量,產業模式的變革圍繞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而展開。在線常態化。
截至2016年,全球網民達32億,智能手機用戶達25億,在線用戶將逐步拓展到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到2016年6月,中國互聯網網民達7.1億,滲透率已經超過50%,日均上網達3.8小時。網絡購物、支付寶、滴滴打車等已經成為路邊小販賣菜,偏遠農村地區大媽購物,上班族出行的新常態,在線化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普遍存在。
1.0vs2.0
數字經濟1.0的核心是IT化,互聯網剛剛開始發育。在這個階段,信息技術在傳統的行業和領域得到推廣應用,屬于IT技術的安裝期。通過推廣應用IT技術,大大提升了原有經濟系統的運行效率,降低了運行成本。同時,成長起了以IT設備制造和相應軟件業為主體的信息產業,互聯網開始興起并得到初步應用,但是沒有能在全社會形成成熟的互聯網商業模式。這個階段持續到21世紀10年代。近年來,基于數字技術、以互聯網平臺為重要載體的數字經濟發展開始興起,我們稱之為2.0時代。數字經濟2.0的核心是DT化,即萬物在線互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長,數據成為驅動商業模式創新和發展的核心力量。數字經濟2.0架構在“云網端”新基礎設施之上,生長出互聯網平臺這一全新的經濟組織,并帶來了商業模式、組織模式、就業模式的革命性變化。對比1995年和2016年兩個時代的主要互聯網科技公司,我們可以發現二者在技術水平、業務方向、組織架構都存在著根本性的不同。
三大特征
架構在新的數字技術基礎設施之上的數字經濟2.0,具有平臺化、數據化、普惠化三大特征。
平臺化——平臺是數字經濟2.0的基礎。依托“云網端”新基礎設施,互聯網平臺創造了全新的商業環境。信息流不再被工業經濟供應鏈體系中巨頭所阻隔,供應商和消費者的距離大大縮短,溝通成本大大降低,直接支撐了大規模協作的形成。信息的透明使得企業信用不需要和規模掛鉤,各種類型、各種行業的中小企業通過接入平臺獲得了直接服務消費者的機會。在物種上,成熟的數字經濟2.0平臺上的物種極為豐富。以阿里巴巴為例,平臺為買賣雙方提供了基礎、標準的服務,大量個性化的商業服務,則由生態系統內各種各樣的服務商所提供。目前,服務市場已聚集數萬家服務商及服務者,為千萬淘寶及天貓賣家提供服務,年交易規模數十億,提供了包括店鋪裝修、圖片拍攝、流量推廣、商品管理、訂單管理、企業內部管理、人員外包等相關服務與工具幾十萬個。借助數字經濟2.0平臺能夠實現超大規模的協作。在大淘寶的零售平臺上,大淘寶平臺+4億消費者+約1000萬在線商家,共同構成了一個超大規模的分工/協作體系。這種超大規模的用戶數,是工業時代的公司無法比擬的。
數據化——新興的數字經濟2.0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度數據化。工業時代的公司,以IT技術為核心實現數字化,數據的流動以及在線化范圍有限,數據應用場景主要局限在以自我為中心的小的生態圈之中。數字經濟2.0時代,數據的流動與共享,推動著商業流程跨越企業邊界,編織全新的生態網絡與價值網絡。正如埃森哲首席科學家齊韶先生所言:“云計算模糊了企業內部IT與外部IT的界線……公司間傳統的數據與程序相隔離的狀態將有望被打破,隨之將出現新的商業生態和價值網絡……未來五年,公司間的業務流程可能會高速增長,這反過來將有助于商業生態系統的建立……公司IT系統一旦穿過防火墻,就非常容易與其它公司的IT系統實現信息交流與交換,從而越過公司界線執行業務流程。”
普惠化——在數字經濟2.0環境中,“人人參與、共建共享”的特點,實現了普惠科技、普惠金融和普惠貿易。在科技領域,以云計算為代表的按需服務業務形態使得個人及各類企業可以用很低成本就輕松獲得所需要的計算、存儲和網絡資源,而不再需要購買昂貴的軟硬件產品和網絡設備,大大降低了技術門檻,根據阿里研究院測算,云計算的使用可以使企業使用IT的成本降低70%,創新效率提升3倍。在金融領域,以互聯網信用為基礎的新型信用評分模型,對于普惠金融的實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過大數據統計概率計算,可以使得不同風險的個體得到精準的風險評估,從而能夠匹配差異化的金融信貸服務,讓更多的個體享受到適合其各自風險特質的金融信貸服務。據網商銀行業務團隊的計算,假設不良總金額保持不變,如有新型信用評分模型的支撐,那么可授信的客戶數量將大幅提升。可授信的企業類客戶數量將增長360%,為原有數量的4.6倍;可授信的個人類客戶數量將增長1600%,為原有數量的17倍。
在全球貿易領域,數字經濟2.0為全球帶來了普惠貿易的全新局面。普惠貿易意味著各類貿易主體都能參與全球貿易并從中獲利,貿易秩序也將更加公平公正。普惠貿易包括以下幾個特點:弱勢群體能夠參與國際貿易;貿易流程更加方便透明;國際貿易信息對稱;全球消費者能方便購買來自全球任意地點的商品;貿易中的參與主體,如消費者、小企業,都能從中獲益。跨境電商快速發展、eWTP理念得到積極認可,正是普惠貿易快速發展的例證。
未來的樣子
過去20年是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物聯網等這輪技術自身的積累與進步。而未來十年,這輪技術則向零售、制造、教育、醫療、文化等行業深入滲透。與此同時,各種新技術將層出不窮,量子計算、區塊鏈與生物科技等將在未來獲得突破性進展。伴隨技術進步,經濟組織也將進一步演化,數字經濟2.0時代的平臺經濟體將進入蓬勃發展的黃金階段,成為全球經濟活動的主角,徹底改變我們的工作、生活。
想象一:自由連接體
在網絡的連接下,數字經濟將為社會創造上億的就業機會,成為促進民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基石。億萬個體將成為數字經濟生態系統中的一個個自由連接體,未來社會就業將出現六個趨勢:
“平臺+個人”的“平臺式就業”將成為基本的就業景觀。
基于互聯網的“創業式就業”將成為一種重要的就業方式。
U盤式就業、分時就業、斜杠職業等“靈活就業”將極大提升人們的幸福感。
基于網絡、跨越地理距離的“分布式就業”將越來越普遍。
基于數字技術的產業、商業和經濟模式快速創新、快速演化、快速迭代,大量高度細分、快速演化的新職業將大量涌現。
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殘疾人等社會弱勢群體,大學生、農民工等重點人群將獲得更加公平、更加可貴的就業機會。
預計未來十年到二十年:
未來十年,數字經濟將創造更多的崗位和就業機會,人類將更多地傾向于成為芭蕾舞演員、專職音樂家、數學家、運動員、服裝設計師、瑜伽大師、小說作者等等,成為給機器人安排任務的“主人”,人類和機器之間將形成一種共生共存關系。
未來二十年,八小時工作制將被打破,50%勞動力將通過網絡實現自我雇傭和自由就業,靈活就業成為未來人們的重要就業形態。
未來二十年,在制造業領域60%、服務業領域30%的重復、枯燥、繁重勞動,以及大量的家庭服務將被人工智能機器人取代,人工智能機器人將成為重要的勞動力大軍,形成人類特定時期的技術性失業。
想象二:人人經濟
在網絡的連接下,每一個個體都有權力、有機會成為數字經濟活動中的活躍主體。每一個個體的創新、創業、創意、創造能力將得到極大釋放,人人設計、人人制造、人人銷售、人人消費、人人貿易、人人銀行、人人物流等新的生產經營模式將逐步涌現,催生人類經濟活動的新范式,形成人人經濟的新景象。
預計未來十年:
經濟和產業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數字經濟規模將超越制造業規模,貢獻全球25%的經濟總量。
眾創眾設將成為企業與用戶改進技術研發和產品設計的重要創新方式,用戶和消費者通過網絡參與研發設計,成為企業聚集智慧,提升研發設計能力的新渠道。
4D打印將成為滿足個人化、快捷需求的重要制造模式。
自然人經營權、消費權、資源獲得權,將成為數字經濟時代人類的重要權力。人人都有利用互聯網開設網店、開網約車、售賣自家農產品、交換個人閑置物品等的權力;人人都擁有在全球范圍內獲得商品和服務的權力;人人都享有通過自己的信用、無需擔保平等地獲得貸款等金融普惠服務的權力。
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將成為數字經濟服務業發展的新形態。每一個個體在獲得金融普惠服務、快捷高效物流服務的同時,也有權利和義務為經濟社會活動提供資金支持、物流快遞等服務并從中獲得收益和報酬。
想象三:平臺經濟體
技術的創新將伴隨經濟組織的變革,“共享平臺+企業/個人”的經濟組織方式在未來20年將獲得突破性進展。當小企業或個體接入到“平臺經濟體”,他們將變得強大起來,能像大企業一樣可以自由地進行創造、創作并在全球分享、交易。個體只要有一塊屋頂就能做太陽能的生意;有一輛車就可以做網約車;通過手機甚至聯網的眼鏡就能買賣全球。
想象四:萬物在線與數據核爆
移動互聯網如同一個強大吸引力的黑洞,將世界萬物連接在一起。到2016年底,全球網民數量將突破35億,約占世界總人口的1/26。人的在線化程度不斷提高的同時,物的在線化也正在迅猛發展。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構建了互聯互通的網絡,人與機器自由穿梭在邊界日益模糊的虛擬與現實之間,共同編織著生動的實時在線世界。數據量將呈現爆發式增長,真正成為核心生產要素,通過在線數據、迭代算法、實時計算匹配供需,進行市場資源配置。
預計未來十年:
超過萬億傳感器將接入移動互聯網,超過10%的衣服、鞋、眼鏡等都能接入移動互聯網,首款植入人體式手機也將上市。
無人駕駛汽車將占美國汽車保有量的10%,人們將樂于使用汽車共享計劃而非使用私家車,全球范圍內使用汽車共享服務的行駛里程將超過私家車。
超過10%的人擁有人工智能私人助理,幫助我們買菜、飲食搭配、健康建議、安排行程、補充知識等。
自然人機交互成為主流,人類可以通過自然語言、身體動作甚至思考意識與機器進行交流。
全球的數據量將超過230ZB,以數據計算為基礎的零人工干預的經濟模式也將迅猛增加,將超過經濟總量的10%。
計算量將代替耗電量成為衡量經濟活躍度的重要指標。
想象五:再造經濟學理論
數字經濟是以交易和賬戶為中心的經濟體系,交易效率遠遠超過生產效率,不同于以生產為中心的工業經濟體系。從生產到消費,從柜臺到平臺,從IT到DT,數字經濟的發展對經濟學帶來三大沖擊:一是諸如市場理論、產業經濟學理論、邊際成本理論、博弈論、就業理論、產權理論、競爭理論等一些具體領域;二是資源稀缺性、理性人等基本假設;三是方法論。
預計未來十年:
經濟學研究者將更深入地參與到數字經濟實踐中,創造性地提出數字經濟的核心概念,研究數字經濟的核心問題,創造性地構建起數字經濟的理論體系或框架。
如果說2009-2010年,中國3G開局之時,業界談的最多的是基礎網絡建設和行業投入,受惠的是上游設備制造商。那么進入2011年,在多家國內券商的研究報告中,由于3G網絡建設日益成熟,無線互聯網應用產業鏈上的上市公司也開始受到關注。3G應用是否將進入業界翹首以盼的新階段?
目前,國內的3G行業上演的恰似一部熱血大片。謹慎與樂觀并存,是專家和業者更為普遍的心態。
拼應用的時間到了
以往傳統互聯網采用的收費模式始終未成氣候,例如以殺毒軟件為代表的收費應用開始逐步走向免費化。與之相比,自3G時代崛起的移動互聯網,其直接收費模式成為可能。以蘋果應用商店AppStore為例,它的收費模式在用戶間已形成共識。
“‘要想富,先修路’,運營商把3G網絡這條路修好之后,在這條高速公路上跑什么,就是3G應用開發商大展拳腳的時候了。”一位長期關注3G行業的投資人告訴記者。
如果說3G剛開始拼的是網絡、終端,接下來就是拼應用。
不過,手機應用領域的眾多的創業者――做手機網游的掌上明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的高克家、隨手互動的張利黎、成立只有一年時間的呈天游的齊海、還有12580的運營商無限訊奇的CEO張志浩、以及做手機雜志的維旺明公司的韓穎等,都抱著相似心態:一方面他們對3G概念的興奮勁兒已經過去;另一方面隨著3G進入實際操作階段,他們看到了資費、用戶、終端等眾多因素正在向著有利方向推動著自身業務的發展,也知道3G時代專注內容和用戶價值可以有所作為。
而這些CP(數據業務內容供應商)們的共同特點是,他們都認為自己的產品是本領域最好的,都有在領域成為老大的野心,同時他們又會謹慎地面對現階段運營商、終端廠商和大渠道商SP相對強勢的局面。
缺乏重量級產品
缺少“殺手級應用”目前仍是國內應用行業最大的困局。艾媒咨詢董事長兼CEO張毅認為,歸根到底,中國移動互聯網背后涉及太多PC互聯網的身影,商業模式大多照搬PC互聯網的運作模式,幾乎完全同質化。“手機特性完全沒有突出,必然是死路一條。”
如今國內的各種移動應用,包含了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NS、掌上游戲等熱門概念產品,同時也有涵蓋移動互聯網應用各個方面的手機、平板平臺應用。
手機物聯網或成解決方案
“中國移動互聯網產業經歷了幾年的發展,其價值被資本過分估高,產業變得越來越虛無縹緲。”張毅說,“雖然大量新鮮血液涌入手機應用開發者行列,但目前95%的開發者處于負收入狀態,這顯然不是一件好事情。”
張毅看好的是,利用手機的攝像頭、定位、重力感應、移動性等獨有功能與傳統實業結合起來的手機物聯網模式。在美國,歐盟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物流管理、交通監控、農業生產等領域已經開展了基于手機物聯網的應用。國內,手機物聯網產業也已經逐步進入實用階段。
據悉,中國電信首推物聯網手機技術“翼機通”,這一應用不僅為用戶提供傳統的手機通信服務,還可通過手機實現門禁、考勤、食堂消費、信息等多種服務。閃購公司推出的消費生活體驗平臺――閃購,通過雜志、報紙、DM單等紙質媒體上的閃購碼,手機掃碼下單,也能即刻實現商品隨時隨地買賣,構成獨特的手機物聯網商務產業鏈。
能解決用戶的實際需求,而不是玩一些容易被用戶厭倦的娛樂小應用,這才是“全球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的根本歸宿”。
等待拐點
不過,3G居高不下的流量費為3G用戶發展筑起了高門檻。據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4月底我國3G用戶數已經達到6700萬戶,其中3G(TD-SCDMA)用戶總數已經接近3000萬戶,占到全國3G用戶總數的44%。雖然這一數值距離工信部的落實3G發展規劃“2011年3G用戶達到1.5億戶,三年目標2.4億”有很大差距,“但這個數據依然被認定是注水的。”IT行業的媒體評論員毛啟盈說道,“這個數據既不代表過去,也不能預示未來。”
就目前中國3G市場現狀來說,中國移動穩坐市場占有量第一把交椅。不過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闞凱力認為,現在公布的數據都不見得真實,這個數字只是真實數據的最上限。同時有在中移動工作的內部人士也告訴記者,移動目前真正的TD網絡用戶甚至不可能達到1000萬,而前述中近3000萬的數據也要看其是以終端還是TD網絡使用為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