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1篇

關鍵詞:誦唱法;古詩詞;適時反饋

《廣東省義務教育學科教學指導意見(2012年版)》中要求:“古代詩文教學要以誦讀積累為主,以整體感知為主。以課標推薦背誦篇目和教材設置精讀課文作為重點學習內容,其他篇目則以學生自讀為主,獨立思考。要防止學生走向字字落實、句句講解的繁瑣串講模式。”孔子說:“不學詩,無以言。”在素有“詩國”之稱的國度里,古詩詞凝練的語言形式、委婉含蓄的表情達意值得我們回味品評。今天,古詩詞不僅納入高中生能力考查的范圍,還起到學習語言、開闊視野、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在高中階段的教學中,我們必須重視古詩詞教學。

一、高中古詩詞教學現狀

在高中階段,學生在三年的時間要學習語文必修一至必修五,選修1-15,共20本書,從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到唐詩宋詞,可以說教材已為我們實施古詩詞教學提供了充足的載體,但縱觀我們的教學實踐,情況卻不容樂觀。

我從教師教學和高中生學習古詩詞兩個角度,分兩個層面來看目前高中古詩詞教學的現狀。

1.教師層面:教法落后,課堂低效

當前,許多語文教師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往往存在一種模式化教學:“解題―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介紹文學常識―分析關鍵字―解釋句子含義―概括主旨或詩人表達的情感―賞析寫作特色”。篇篇古詩詞逐字逐句串講,老師講得多,學生自己體悟得少,且僵硬、呆板的教學方式多年不變,結果必然造成古詩詞教學的低效,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學習古詩詞的激情,讓最富空靈性、最能培養學生創造性的詩詞失去了它特有的魅力。在日益倡導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生本教育中,打造高效課堂成為當下的流行趨勢。因此,傳統的古詩詞教學模式已顯然不適合新時期教學的要求。

2.學生層面:興趣不強,成績堪憂

隨著現代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當下流行文化和快餐文化不斷沖擊著學生的知識構成,學生閱讀空間日漸狹小,閱讀品位日漸降低,出現不少學生認為學古典詩詞落伍、不夠現代的現象。此外,很少有學生是因為喜歡古詩詞、覺得古詩詞美才去讀,更多學生學習古詩詞的動機就是為了應付考試。

目前,古詩詞儼然成了老師教學和學生學習的一個瓶頸。高中古詩詞的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如果學生對古詩詞毫無興趣,或者毫無知識需求,學習就很難持久下去。可見,進行古詩詞教學,首先要挑戰學生的求知欲,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俗話說:“窮則變,變則通。”如果讓古詩詞走進課堂并能擴展到生活中來,教師教學能用一種比較輕松的方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得以激發并促進,那么我們的學生才能從真正意義上感悟古詩詞藝術的魅力所在。

二、高中古詩詞教學的出路――誦唱法

古詩詞一般利用短短的幾十個字和涵蓋率很高的詞,卻表達了無比豐富的內容。一般說來,古詩詞給人的感覺就是晦澀難懂,讓人捉摸不透。如果不是把《唐詩三百首》全部背會,如果不是欣賞了很多的宋詞與元曲,如果不是在反復地吟誦中逐漸體會詩人內心充盈的感情,僅靠平時的現代漢語知識來閱讀古詩詞,都是很難理解的。因此,我們要讀懂古詩詞,就必須心里有對古詩詞的積累。

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從而達到積累的目的呢?我認為方法無需很多,只要學生能夠專心致志、持之以恒地去做,一招即可,那就是――誦唱法。

1.認識“誦唱法”

誦唱法,又可稱為誦唱古詩詞背誦法,是指在學習古詩詞時,利用現代多媒體播放技術,將古詩詞配曲演唱出來而達到背誦目的的方法。此法是借鑒了現代青少年喜歡說唱、以歌代誦的特點而創造出來的方法。

誦唱法,就是反復地實現“唱―誦―唱―懂”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古詩詞的詞句牢牢印刻在學生的心里,久久不忘。以誦唱來帶動整個古詩詞教學可以簡化頭緒,重視學生的自我理解和感悟。不同形式的誦唱可以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涵詠詩歌,體悟詩意詩情,探求詩歌內在的深層意蘊。這種方法特別受學生的喜愛,每天只要有一個學生唱起了第一句,全班學生就會津津有味地投入到誦唱的行列中,沒有老師的邀請,沒有學生說古詩詞題目,學生自發性地誦唱著,而且唱得那么整齊、那么投入、那么動聽。時而活潑輕快、時而優美抒情、時而激昂奮進,悅耳的歌聲久久地回響在教室里。

2.實施“誦唱法”

(1)形成合力,搜集整理資料。單憑老師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此時必須要發揮學生的作用。讓學生之間既分工又合作,班級里形成合力,通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利用現代網絡資料等高科技手段,收集所有能夠誦唱的古詩詞,或是收集所有與古詩詞有關的文學常識等輔助資料。

(2)引導誦唱,體悟感知。在誦唱時,加入作者、寫作背景等文學常識的介紹,增加學生對古詩詞文學常識的理解,引導學生對詞句蘊含感情的理解。

(3)適時反饋,激勵創新。導入對學生的評價機制,在誦唱時,提醒學生溫故知新,鼓勵學生創造性發揮。

(4)創造機遇,提供舞臺。借鑒青少年表現欲旺盛的生理特征,利用文學社團活動、校園文化周活動等,提供給學生表現的機會和舞臺,能更利于誦唱古詩詞活動的順利開展。

(5)方法得當,拓展延伸。古詩詞中有大量典范、精美的語文材料,我們平時多積累些千錘百煉、膾炙人口的名家名篇,以積累學生對古詩詞的感性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因此,誦唱古詩詞不僅利在古詩鑒賞等題型,也利在其他題型的考查,如寫作等。此外,適當由古詩詞拓展到其他題型,由課內拓展到課外,多方面、多角度地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歷來是一個詩的國度。但是由于歷史原因、社會原因、教育的急功近利等因素,我們的古詩詞教育現狀不容樂觀,教師要自我反省,學生也應該積極主動地尋求改變。當然,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且也教無定法。古詩詞的教學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任何一成不變的方法都將是死路一條。但是,只要我們勇于踏出探索的第一步,用積極向上的思想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最終,古詩詞教學定會迎來喜人的收獲。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2篇

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和十以來的政策都強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無疑將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提上了當今語文教學的研究日程。在文化傳承方面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古詩文教學首當其沖地成為研究的主體。基于近年來相關學者對古詩文選篇中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深入發掘,本文將淺析長春市部分初中古詩文教學存在的現實問題,并提出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

初中語文;古詩文教學;優秀傳統文化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將“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作為我國義務教育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十以來,在多次講話中也強調了作為民族精神之命脈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當今不容忽視的地位。而古詩文以其自身傳統文化的親緣性,成為了中學語文教學中傳承優秀文傳統化的重要陣地。本文將結合實地調研結果,詳細分析當下古詩文教學的實際問題,及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所具有的效用和功能。

一存在于教學一線的困境

2015年秋季,本研究小組在長春部分初中學校進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實地調研,走進一線教學現場,通過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式,深入了解古詩文教學中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現狀。這些調研的數據和記錄直觀地反映出長春市大部分初中在此方面存在的問題,具體分為以下三方面:

(一)學生在古詩文教學中的不適現象

本組的調研預設認為,學生對于古今差異大的古詩文學習應該是興趣寥寥的狀態,但實際調研結果卻恰恰相反,大部分初中生不僅不排斥反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數據顯示近77.5%的學生對此抱有濃厚興趣,其中又有近半數的學生表示傳統文化元素是最吸引他們的地方。這個結果著實是喜人的,但走進實際的初中語文課堂,筆者感受到的卻是另一番景象。相較于現代文的教學課堂,古詩文的課堂明顯沉悶了許多。學生在學習興趣不高,即便教師將古詩文的內涵挖得很深,學生們的狀態依舊很木然,效果并不理想,甚至連最基本的熟讀成誦的目標都很難達到。綜合分析,學生對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元素有濃厚興趣,但對古詩文學習興趣索然。筆者認為初中生在當前古詩文教學中表現出一種“水土不服”的不適應狀態。

(二)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的無奈選擇

由于古今時空差異對古詩文學習的天然障礙,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良好的引導不僅能大大提升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更能完成由教師教授到學生自學的理想轉變。但是調研發現很多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卻處于一種進退兩難的窘境。問卷數據顯示,近95%的教師都能認識到古詩文教學融入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長春版語文教材中古詩文占的比重較大,相應地課時量也占有優勢。但即便如此,學生的古詩文學習效果依舊不甚理想。有近70%的教師表示學生并不重視其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從訪談中筆者了解到了其中原因。一方面,初中生的古詩文學習多為零基礎,在理解文意上存在很大問題,再加上缺乏較成熟的思想體系,所以很難把握古詩文的文化內涵、哲學內涵等意識層面的東西。另一方面,新一輪課程改革主張減負,縮減課時量,教師教學面臨“時間緊任務重”的問題。在中考的大環境和課標的指導下,這使古詩文教學更顯得捉襟見肘,教師對此表示力不從心。

(三)課程標準對古詩文教學的宏觀導向

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對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出要求后,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話題迅速升溫。這本來是件好事,又為何會陷學生和教師于如上尷尬境地?基于此,筆者回顧課程標準原文并發現其中雖提出了優秀傳統文化的概念,但未對其明確界定,而且可以明顯感覺到偏向傳統情感價值觀的導向。這也引導大部分教師在古詩文教學中,將情感教育作為最終目的,相對忽略了學生對古詩文本身的理解。另外,從初高中學段銜接來看,這種“簡單定義”的情感教學目標會造成日后的教學“疲累”。據長春部分高中語文教師反映,初中這種只要求熟讀成誦、停留于理解文章情感教育意義層面的古詩文教學,對于高中的古詩鑒賞和文言文閱讀也形成了一定的教學障礙。過度重視情感而忽略知識和能力的古詩文教學方式,不僅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更不利于我國素質教育的長期發展。

(四)中考內容對古詩文教學的客觀限制

隨著當下社會的浮躁之風步入校園,調研中筆者明顯感受到中考對初中語文教學的絕對導向作用。因此,“中考”更要明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態度導向。分析近幾年長春中考語文試卷,除名句默寫占15分,課內外文言文占15分,還有文學常識題目共占35分左右,傳統文化的考察比重并不小。但分析題目,筆者發現其中25分以上內容都是考查背誦能力,甚至連課內古文的理解題和名著題都是按照題庫背好的。可見,中考中傳統文化的考察題目存在模式化,形式單一的問題。這對于古詩文中的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與“學”都是一種很大程度上的限制。

二對于現存問題的認識

根據問卷和訪談的調研結果,筆者對以上問題進行綜合分析,發現這些問題存在著一個共同的突破口就是“優秀傳統文化”。此前的教學研究停留在如何在古詩文教學中完成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任務,實際上優秀傳統文化植根于文本中,二者有著血脈親緣關系。傳統文化知識并非文本分析的附屬品。相反,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能引導學生形成更為自主、高效的古詩文學習模式。在此筆者將“優秀傳統文化”在古詩文教學中的效用概括為三個“點”:

(一)保持教與學“供需平衡”的平衡點

綜合分析師生面臨的困境,基本可以概括為“教”和“學”之間的供需不平。數據顯示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明顯的信息不對稱現象,比如在被問及“學習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是否必要”的時候,88.9%的學生認為必要,但近70%的教師認為學生對古詩文中的傳統文化并不重視。教師在不明確學情的情況下,又何談提升學生的興趣?又比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們普遍將古詩文中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傳授作為重難點,無形中打破了三維目標間微妙的制衡,形成了情感獨大的教學態勢。在這種模式之下,學生最終流于“不懂”、“不理解”,不僅會阻礙其對課內選篇的把握,更會減弱其學習古詩文的興趣。可見,尋找古詩文教學中教與學的合理平衡點,勢在必行。數據顯示近半數學生因為優秀傳統文化知識而對古詩文感興趣,即便不喜歡古詩文的學生仍對傳統文化知識有濃厚興趣。故筆者認為教師不妨大膽調整傳統教學模式,化被動為主動,以優秀傳統文化為橋梁,主動搭起師生在古詩文“教”與“學”的橋梁,努力達成古詩文教學的供需平衡,形成以傳統文化為背景,以文本為主體的古詩文教學生態。同時,重視古代語言本身的文化內涵,當中蘊含著古代語言運用的規律,是古詩文理解的基礎。在初中的古詩文零基礎教學中,重點是打好基礎。故筆者認為在初中古詩文教學中應明確注釋與工具書的使用方法,注重基礎積累甚至可適當滲透訓詁、音韻的基礎知識。這是必要的,也是迫切需要的。

(二)合理利用“教學資源”的基礎點

除古詩文教學中存在的供需不平衡的主觀因素之外,還有一些客觀因素影響古詩文教學的效果及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1)教材選篇多而不精。在2011年版課程標準頒布之初,出現大量給語加法的呼吁,其中增加古代經典的呼聲最強烈。“有些人士恨不得把四庫全書都搬到語文課堂上才過癮。相比原來的教學大綱‘新的課程標準’已經非常強調誦讀優秀詩文、閱讀經典名著。”整合長春版教材的古詩文,筆者發現選篇存在數目多、難度大、分類雜等問題。這種課程安排下,學生對于古詩文中優秀傳統文化的把握程度并未顯著提升。因為,學生的時間是常數,教師在時間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對教學內容進行了主觀壓縮。而這種“壓縮餅干”式的教學“將有些能力要求局限在特定年級,要求教師在教學中一次完成,一步到位,沒有學生螺旋式上升的內化過程,更沒有為不同思維水平的孩子留下暫時落后延遲發展的余地。”這種方式很難引起學生的興趣,反會導致學生“消化不良”,影響后續教學的效果。鑒于此,筆者建議以優秀傳統文化的界定為分類標準,結合學情變化整合古詩文選篇內容,整合優秀古詩文教學資源,增強古詩文學習的系統性和專題性。(2)教學導向視野狹窄。課程標準和中考考試大綱是中學語文教學的導向標,其視野決定了語文教學的視野。故想要開闊初中古詩文教學的教學視野,勢必要從課程標準和中考入手。就課程標準而言,近幾年課程改革中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使課標的內涵和外延得到補充和發展。2011年版的課標前言中將“語言文字是重要的交際工具”的表述改為“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將語文的功能內涵擴大化,兼容了當今社會信息飛速發展的現實特征。另外,多元化的國際視野也落實在語文選篇中。如2011年版課標中新增了許多儒家經典之外的選篇,如《莊子一則》、《禮記一則》、《列子一則》等,一改以往“獨尊儒術”的局面,更好地傳承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筆者認為這些有益嘗試值得進一步推廣。同時基于多元選篇,教師更要引導學生多元理解古代文化,形成頭腦風暴,使其在對比中加深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就中考而言,在原有基礎上應增加學生對選文中涉及的物質文化以及精神文化內化的產物的考查,并以考查能力主,形式靈活多變。這一方面督促教師深入發掘文本中優秀傳統文化元素,另一方面還能加強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

(三)全面開發“教學空間”的拓展點

“要更好地培養起學生的愛國意識,更好地幫助學生學好傳統文化,僅僅靠課堂上的45分鐘教學是遠遠不夠的,所以教師要積極地組織學生開展相關的課外活動,從而實現全方位的傳統文化教育。”傳統文化元素還可以成為一個課外教學空間的良好拓展點。就傳統文化本身而言,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拓展古詩文閱讀,不但能鞏固學生的基礎知識,而且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例如,利用晨讀時間讓學生誦讀《聲律啟蒙》等適合該學段的古文,給學生提供交流表達的機會。又如利用課前演講機會讓學生交流講述《世說新語》中趣味性的古文故事。學校也可舉辦詩歌創作、朗誦比賽等活動幫助學生增強古詩文學習動力。除此之外,現代信息技術與優秀傳統文化的交融也可以實現教學空間的拓展。多媒體信息技術除了可以完成課上創設教學情境、拓展學習資源的任務外,還能進一步完成學生的“自我”塑造。借此,師生可以共同構建古詩文和傳統文化的交互式平臺,以實現教學空間的充分拓展。形成學生自主學習的平臺,讓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內容,作為課內學習的補充與拓展。同時讓學生在這種“自我實現”的激勵下,形成健康、積極的“自我”,實現學生自我素養的提升。

三結語

本文從初中古詩文教學實際出發,針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從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角度,闡發了對問題的思考并給出建議。優秀傳統文化是古詩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教師借助它建立起古代文字與現代教學之間的興趣橋梁。在傳統文化的視野下,創新方法法教授古詩文,感悟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使學生的文化素養得到螺旋式上升。筆者認為對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應延續下去,在實踐中檢驗教法、課標、考試制度的可行性,形成良好的古詩文教學模式。

作者:鄭百藝 王彤 周燕妮 單位:東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李希貴.今天我們怎樣教語文——寫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之際[J].中學語文教學,2012,04:9-13.

[2]樊怡平.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初中古詩文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12,10:16-17.

[3]盧貴歆.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傳承傳統文化的途徑和方法[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08:76-78.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3篇

【關鍵詞】高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方法改革

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現行語文教材中對古詩詞都非常重視,高中語文課本上收錄了很多名家名篇供學生欣賞、學習。然而, 由于這些古詩詞距今年代久遠,用語精煉,用典較多,用詞、表意含蓄,再加上學生的生活閱歷膚淺,導致學習時倍感枯燥,接受起來有難度,難于理解。有些學生,尤其是理科班的學生忙于數理化,無暇靜下心來細心品讀古詩詞,再加上學生自身的認知審美能力的原因,所以對古詩詞失去興趣,即使是要求背誦積累的詩詞也是強記硬背,過后很快就遺忘,極少學生真正有興趣去感受古人情懷。基于這樣的思考,筆者嘗試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如下的一些探索。

一、創設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要從教學需要出發,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場景或氛圍,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理解教材內容,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的作用。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情景教學法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如:播放音樂渲染教學氛圍、轉換角色融入教學情景、講述故事創設教學情景等方法。如在學習《春江花月夜》時,組織大家配樂朗誦這首詩。當《春江花月夜》樂聲揚起,同學們一面聆聽著朗誦者的詠嘆抒情,感受著那美妙幽深的意境,身心沉浸在迷蒙的月色中,體驗那深切而濃郁的思念之情,在動聽的朗誦中進行了詩情畫意的情感體驗。然后再讓學生也隨音樂誦讀,在悠揚如桃花春雨般飛揚飄灑的旋律中,個個都仿佛身臨其境。如教蘇軾的詩詞,可以用講故事創設教學情景的方法,講“東坡魚”“東坡肉”等典故來點燃學生的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充分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帶著問題去思考詞、句在詩詞中有什么特殊功能,對整首詩起了什么樣的作用,接著教師再進行積極引導和點撥。這樣學習起來才會有動力,并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讓他們結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知識來學習古代漢語語法,從中找出異同,作出比較,便于全面掌握語法知識。在高中古代詩詞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常見的文言實詞的含義以及六種虛詞的用法,特別是通假字和古今異義詞。廣義上的通假字包括了古今字、異體字和通假字。狹義上的通假字就是音和本字相同,古人在作詩時,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使用本字,而是用讀音相同的字代替了本字。學生在學習一首古詩詞時,可以根據上下文意思以及文學常識去判斷這個字是不是通假字。例如,曹操的《觀滄海》中的“水何澹澹,山島竦峙”,結合上下文可知“竦”的意思與山島形態不符,因此,“竦”在此為通假字,通“聳”。可見,通過學生自己的分析和歸納,能夠正確識別通假字,對這一語法現象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

三、讓學生在閱讀和翻譯中掌握特殊句式的用法

通過讓學生閱讀并翻譯古詩詞是掌握古詩詞語法的一個重要途徑。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所學的古詩詞根據自己的理解進行翻譯,翻譯錯了不要緊,只要在翻譯中能夠正確掌握古詩詞殊句式的用法和意義,便能讓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在以后的學習中將會投入更大的熱情和精力。

古代漢語中常見的特殊句式有: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等。賓語前置是倒裝句中的一種。在文言文中,作為動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是在動詞或介詞的后面,但在特殊的條件下,往往會將賓語提前。教師應該在講解古詩詞時,挑出典型的賓語前置的詩句讓學生去翻譯,在翻譯古詩詞的過程中,學生發現這個詩句使用的是特殊句式,那么如何正確翻譯呢?此時,教師再針對賓語前置的特點和句子形式進行指導教學,學生就能夠輕松自然地接受這一語法知識。

四、設計充滿趣味的作業讓學生重新認識古詩詞

高中古代文化常識范文第4篇

關鍵詞:人物傳記 官職術語 積累

一、《張衡傳》舉例及釋義

①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

舉:推薦,推舉,漢朝由地方官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被舉薦的人稱為“孝廉”。 辟:音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連辟公府不就”意即:他屢次被公府征召,卻不去。

②公車特征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③后遷侍中,帝引在帷幄,諷議左右。

④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

拜:授給官職。《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官。

⑤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

轉:一般的調動,調遷。

⑥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

徙:一般的調動,調遷 。

⑦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出:指出京受任,這里指張衡離京任河間王的相。(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如:《琵琶行》:“余出官二年。”

⑧自去史職,五載復還。

去:卸職離任。

《陳情表》雖非人物傳記,但其中古代官職術語較多,值得積累。

①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

察:考察和推舉。

②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

拜:授給官職。除:任命,授職。

③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拔擢:提拔、提升。用于由低級到高級的升遷。

二、歸類補充

1.關于任職授官的還有:①任:擔當,擔任。②授:授官,任命。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為“征、辟、薦、舉、起、拔、點”等。①舉:人教版九年級課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這五句中的五個人都是從平民被舉薦為官的。②起:起用人任以官職或重新啟用,任以官職。③提:提拔。

此外,還有:①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號或爵位。②贈: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③賜:賞賜有功之臣以爵位。④賞:由皇帝特旨頒布,賜予官職、官銜或爵位。

2.關于提升職務的有:①進:用于較高職務。②起復:恢復原職務。③超遷、超擢:越級破格提升。

3.關于調動職務的有:①陟:升遷,指官吏的提升和進用。諸葛亮《出師表》(人教版九年級):“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中,陟:提升;罰:處罰;臧:表揚,褒獎;否:批評。泛指對下級的獎罰或提拔,處分。 ②補:補充缺職或由候補而正式任命。

4.關于兼職的有: ①領:本職之外兼較低它職。 ②攝:暫時兼代本職外更高職務。③權:臨時代職。 ④假:暫時。《漢書?蘇武傳》(高中語文必修4):“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⑤行:官職。⑥署:也有“,暫任”的意思,指無本官的職務。⑦護:原官員短期離職,臨時守護印信,“護”有“統轄,統率”的意思。

5.關于降級免職的有:①罷、免、解、黜、奪:官員因過失而被解除職務。②放:“委任委派”的意思,有時也指京官調任外地。③貶、謫:因過失而降級。《岳陽樓記》:“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④左遷、左降:降級使用,貶官。《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

還有“開缺”(官員因故去職或者死亡,職位一時空缺,另選他人充任)、“致仕”(帶職退休)等等。

三、延伸課外

1.閱讀下面文言文,指出其中官職術語,理解句意。

韓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無名位。元和初,召為國子博士,遷都官員外郎。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作《進學解》以自喻,執政覽其文而憐之,以其有史才,改禮部郎中、史館修撰。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俄有不悅愈者,摭其舊事,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荊南節度使裴均館之頗厚,均子鍔凡鄙,近者鍔還省父,愈為序餞鍔,仍呼其字。此論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①遷都官員外郎:后來又任命為都官員外郎。②愈自以才高,累被擯黜:韓愈覺得自己很有才,但卻常被朝廷排擠解除職務。③改禮部郎中、史館修撰:委任(他)為禮部郎中和史館修撰。④逾歲,轉考功郎中,知制誥,拜中書舍人:過了一年,又提升(他)為負責政績考評的官員,起草政令,然后封為中書舍人。⑤言愈前左降為江陵掾曹:(他們)說韓愈曾經降職到江陵府做屬官期間。⑥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因這事(韓愈)又被貶為太子右庶子。

2.(2011?課標全國卷)閱讀下面文言文,指出其中官職術語,理解句意。

何灌,字仲源,開封祥符人。張康國薦于徽宗,召對,問西北邊事,以笏畫御榻,指坐衣花紋為形勢。帝曰:“敵在吾目中矣。” 提點河東刑獄,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以治城鄣功,轉引進使。詔運粟三十萬石于并塞三州,灌言:“水淺不勝舟,陸當用車八千乘,沿邊方登麥,愿以運費增價就糴之。”奏上,報可。未幾,知岷州,引邈川水溉間田千頃,湟人號廣利渠。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入言:“若先葺渠引水,使田不病旱,則人樂應募,而射士之額足矣。”從之。甫半歲,得善田二萬六千頃,募士七千四百人,為他路最。

①張康國薦于徽宗:張康國向徽宗推薦何灌。②遷西上閣門使、領威州刺史、知滄州:(何灌)升任西上閣門使、兼任威州刺史、滄州知州。③以治城鄣功,轉引進使:因為治理城鄣有功,轉任引進使。④徙河州,復守岷,提舉熙河蘭湟弓箭手:(何灌)又被調任到河州,不久又回到岷州,提議在熙河蘭湟一帶選拔弓箭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凌源市| 大荔县| 双峰县| 高雄县| 黑水县| 正安县| 吴江市| 金昌市| 瑞昌市| 合江县| 绥中县| 公主岭市| 福建省| 汶川县| 新宾| 集安市| 巴塘县| 晋中市| 伊宁市| 平利县| 台湾省| 宾川县| 天长市| 谷城县| 天祝| 青海省| 天津市| 黑龙江省| 茌平县| 磴口县| 绵阳市| 邵阳市| 河池市| 洮南市| 石嘴山市| 弥渡县| 南雄市| 泰和县| 盐池县| 涟源市| 塔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