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談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012年7月,為紀念啟功先生誕辰100周年,以“百年啟功與中國文化傳承創新”為主題的紀念大會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行。在會上,啟功先生的高足,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趙仁珪先生以先師為例,講述了如何向啟先生學習為師之道。
紀念啟先生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地學習、研究啟先生,而啟先生值得學習、研究的地方太多了,今天在北師大舉辦的啟先生誕辰100周年的紀念會上,我只想談談如何向啟先生學習當一名好教師。當然,學習當一名好教師所包括的內容也是多方面的,如首先要學會做人,學會如何“行為世范”。而我這里僅想從純業務的角度談談如何向啟先生學習教書。
首先要盡力學習啟先生作一名“通才”式的教師。眾所周知,啟先生精通各種學問,包括文學、文獻學、文物學、小學、史學、民俗學、紅學、佛學等等,而且又是書法、繪畫大師,堪稱他謙稱的:“龐雜寡要,無家可成焉”的“東抓一把,西抓一把”的“大雜家”。而解放后蘇式的學科分類,完全不適用于啟先生。我甚至想,當初輔仁大學并入師范大學之后,當時的領導一定很犯難:究竟把啟先生分到哪個系?中文系?歷史系?還是美術系?分到中文系又該分到哪個教研室?古代文學?古代漢語?民間文學?那時還沒有什么書法系,如果有,也許就分到那里去了。而最后分到古代文學,又讓他教哪一段?先秦?唐宋?還是明清?眾所周知,啟先生分到古代文學教研室之后,最反對的就是機械死板的分段教學。他曾將把古代文學分成三段或四段比喻為吃魚,吃魚可要“中段”,但魚的中段能硬性規定從第幾片鱗起,到第幾片鱗止嗎?文學的發展難道都是隨一代帝王的興起而興起,又隨一代帝王的滅亡而滅亡,從而可以硬切成幾段嗎?正因為啟先生反對死板的分段,提倡通學,提倡要打下廣博的基礎知識,提倡對自己非本專業的知識也要有所涉獵,并巧妙地比喻為“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因此他特別強調要把文獻學、小學①的知識有機地融合到文學的教學中,并戲稱這樣的學問為“豬跑學”。所以他的教學才能那樣游刃有余、深入淺出、點面結合、舉一反三,有如高明的全科醫生,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有的教師,卻不能做到這一點,教先秦《左傳》的,卻教不了漢代的《史記》,盡管這二者之間有那么緊密的聯系;教宋詩的卻不知宋詩的特點實際濫觴于唐代的韓愈等人。自己對中國文學的認識就是破碎的、肢解的,那怎么能教會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有一個全面清晰的認識呢?事實證明,過細的分科絕不利于教學。所以我們應提倡教師詩詞歌賦、琴棋書畫、古今中外,乃至三教九流都應該略知一二才好。
其次要盡力學習啟先生,多講一些自己的東西和獨家的心得體會,少照本宣科地講一些人云亦云的教條。如果上一條說要學他的博大,這一條就要學他的專深。讀啟先生的著作和文章,聽啟先生講課,我們從不必擔心,他寫的、講的,會與別人雷同,因為那都是他自己別具匠心、別具只眼的見解。啟先生雖沒有大部頭的文學史著作,但卻有極精到的見地。郭志剛先生在《啟功先生二三事》中曾回憶啟先生講“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時說:短短二十五字,天上,地下,東西南北,都寫到了。東字雖未出現,那曉字已托出東方氣象,堪稱“二十五字景”。此情此景,在天地之間究竟發生了什么了?那就是“淚”。什么淚?離人之淚;有多少?把大片霜林都染紅了。如果為了新奇,改成“總是離人血”成不成?不成,因為那樣就會破壞送別整場戲的抒情氣氛,一字之差,就會謬之千里。這是藝術必須的“準”。解釋得多么精彩,又是多么的簡明扼要,絕對是精辟的一家之言。同樣的例子還很多,例如講孟郊的苦吟,而舉《閨怨》為例:“妾恨比斑竹,下盤煩怨根。有筍未出土,中已含淚痕。”講白居易的淺易而不失韻味,舉《勤政殿西老柳》為例:“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開元一株柳,長慶二年春。”都是極為精到,但又被一般文學史家和詩詞選家所忽視的作品。再加之如上對“碧云天”那樣精彩的講解,學生的眼界和水平馬上得到極大的提升,這就是水平。
再如要學習啟先生提倡學生動手的能力。對中文系的學生來說,所謂的動手能力,就是寫作。現在中文系對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重視不夠。而有些學生又僅僅滿足于現代文的寫作,有些人還為自己能寫一些帶有點小資情調的抒情散文和新詩而沾沾自喜。對于古文和古典詩詞的寫作則沒有任何要求。這是一塊很大的缺陷。嚴格地說,上了四年中文本科,甚至再加上三年碩士、三年博士,仍從未寫過、也不會寫古文和古詩詞的學生,是一個不合格的畢業生。而此病的根源還在教師。很多教師,甚至是教古典文學的教師本身或無暇寫作,或不屑于寫作。這又與我國長期的教育體制有關。我國的中文系始終存在一個極大的誤區,即認為中文系是培養文學理論家、評論家的,而不是培養作家的。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很多教師在科研方面只重視寫論文,在教學方面只習慣于采取“嚼饃與人”地、人云亦云式地、照本宣科地講古代文學史和古代文學作品選。因為他們自己沒有創作的經驗,自然對其中的甘苦、奧妙缺乏由衷的體驗和親歷的探究,因而對古人的文章詩詞之妙也就缺乏親歷的直覺和只有實踐后才能得到的真切體悟,講解起來就難免隔靴搔癢,不知所云,難以提煉出自己的真知灼見。啟先生的講解為什么能那么精彩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自己寫得一手好文章、好詩詞。他不但自己重視創作,也特別鼓勵學生動手寫作,有些作業特意要求學生用古文完成。有的學生練習寫點詩詞請他指點,他比收到一份認真完成的作業還要高興。這對直接提高學生的學術水平大有裨益,很值得我們這些后輩為師者好好效仿。
另外,啟先生帶研究生還有很多值得提倡的教學方法,如到研究生的宿舍去開課,讓研究生到自己家中來聽課,而其授課的方法又有獨到之處,他戲稱之為“熏”,戲稱為“天上一腳,地上一腳”,強調一對一的因人施教,這其實是他對老校長陳垣先生教育理念很好的繼承與發揮。在此不能盡述了。
以上所談,可能因專業不同,實踐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但其指導思想和根本精神卻是相通的,即要想做一名“學為人師”的教師,在業務上要既要廣博,又要精深;既重理論,又重實踐;時要因人施教,循循善誘。無論專業怎樣不同,我們都應很好地繼承他這些優秀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力爭作一名像他那樣的優秀教師。
基于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及學生專業應用能力培養的需要,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勢在必行。在具體教學實踐的基礎上,闡述了任務驅動教學法、角色互換教學法、誦讀法及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在教學中的運用,及對學生專業應用能力提高所起到的作用。
關鍵詞:
應用能力;教學方法;改革;古代文學
專業應用能力是指從事某一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具體到漢語言文學專業,普遍被確定為:文字書寫能力、口語表達能力、文章寫作能力、文章閱讀鑒賞能力、職業能力等。中國古代文學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從先秦到近代文學,包括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以來積累的文學文化遺產。雖然在課時安排上占用時間最長,需歷時四個學期。但是,由于其所涉及的內容浩如煙海,往往一部作品所供參考的研究資料就可以組建一個小型圖書館,所以,在有限的課時內,很難傳授給學生全部的知識,而以知識灌輸為目的的講授法也難以實現民辦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同時,民辦高校學生普遍存在如下問題:首先,知識儲備少,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不注重對理論知識的掌握及識記。其次,缺乏學習熱情,學習主動性差,聽課比較被動,參與課堂的熱情不高,對教師布置的課外閱讀及作業很難認真完成。再次,接受知識、消化知識的能力略有不足,知識理解力稍差。傳統的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的教學形式,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基于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能力培養的目標,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方法進行了如下改革:
一、以“任務驅動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激發學生潛能
“任務驅動式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教學法”,這種方法改變了以往“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對教學的評價不以老師講的是否精彩為主,而以學生參與學習的熱情和學習的成效為主。這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僅要對自己所講授的內容了如指掌,還要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能力,科學地將教學內容進行分解,合理地設計學習任務,提示學習方法。具體到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以元曲部分的“王實甫與《西廂記》”一章為例,傳統課堂上教師基本按照作家生平思想、作品的題材來源、基本情節思想、藝術特色等幾個方面進行講解,大部分學生只是被動地記思想特點、藝術特色。這種機械的記憶很難對文本藝術性有切身的體會,文章的閱讀與鑒賞能力也難以提高。而任務驅動教學法要求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將教學內容中學生能夠自主完成的部分設計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比如,我布置學生課下完成“張生與崔鶯鶯愛情故事的演變”這一任務,要求小組合作完成。同時,提示學生再次閱讀學過的唐代元稹的《鶯鶯傳》和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閱讀《西廂記》原著,以及其他相關的文獻資料。課上各小組分別推舉一個代表進行匯報,然后學生之間互相質疑、補充,教師適當指點、引導。這樣,學生不僅完成了“西廂記的題材來源”這一教學內容,而且還引發了學生主動地思考“為什么‘崔張’愛情故事會由原來的悲劇轉變成一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喜劇”這一問題,使學生在不斷探究的過程中又解決了一個教學難點。另外,學生在完成這個任務的過程中主動閱讀了原著,對藝術特色也有了自己的總結和把握,教學重點也由學生自主完成了。一個合理的學習任務,完成了傳統課堂上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興致較高,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更扎實。為了激發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避免小組合作任務有部分學生濫竽充數的現象,還可以適當設置一些獨立型任務。如,在講授先秦“諸子散文”時,可以嘗試給學生一個需獨立完成的任務,把學生引領到一個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解決問題讓學生來學習隱含于問題背后的知識。比如,“找出孔子《論語》中論述‘仁’的語句,并談談你對此的理解。”布置的這個任務就迫使學生要仔細閱讀《論語》,并且要查閱大量資料理解其中的含義,因為還要認真梳理出自己的體會,形成文字材料。課上采取同學間互評的方式將每個學生的文字材料隨機分發給其他同學進行點評,這樣既可以起到學生間互相學習的作用,同時也完成了互相監督。學生互評后教師選取完成較好的進行宣讀交流,講評,總結學生的優點和存在的問題,對完成得不理想的學生,課下找時間進行輔導。在任務驅動教學法中,對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評價是重要的環節,可以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不足,發現他人的優點,而且也能促使學生認真對待每一次學習任務。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鍛煉了語言和文字表達能力,也提高了信息檢索和篩選的能力。
二、以“角色互換法”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活躍課堂氣氛
角色互換法是互動式教學中一種典型的教學方法。在具體的授課過程中,教師選取一部分能夠自主把握教學內容的學生,讓他們充當教師,進行講解。具體操作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步驟:第一步,選取教學內容,進行分工布置。角色互換法對于理論性較強、學生難于理解的內容并不適用,因此,教師選擇的內容極為關鍵,明清部分的小說尤其是“四大名著”的教學比較適合用這種方法。第二步,學生準備階段。教師提前2-3周布置講課內容,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并且要求學生制作課件,寫出講稿。同時,給學生提供參考書目,列出“百家講壇”“超星學術視頻”等相關網絡資源上的經典視頻,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準備。在學生正式講課前2-3天,教師還要對講課學生的準備情況進行檢查和指導以提高課堂效率。在此過程中,教師不能打消學生的積極性,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鼓勵和幫助為主。第三步,學生課堂講授階段。這一階段,教師要以學生的身份認真聽講并記錄。同時,掌控課堂秩序,觀察其他學生的聽課反應和狀態。學生講解過程如有知識性錯誤,不應打斷學生進行糾正,以免打消學生的積極性。第四步,教師點評階段。教師在學生講授完成后,要及時進行效果評價。肯定學生的優點,正面鼓勵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同時要指出不足,激發學生繼續努力提高。另外,對教學重點和難點要進行補充和強調,加深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認識、理解。利用角色互換法,有利于學生全面系統地掌握教學內容,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應變能力、口才表達能力、課件制作等能力,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集中了學生的上課注意力,構建了互教、互學、平等、自由的教學環境。
三、以“誦讀法”強化學生對經典作品的理解,培養學生閱讀鑒賞能力
誦讀教學法自古便有,“誦”包含兩種意思,一是用抑揚頓挫的音調朗讀文章,二是憑借記憶背誦。中國古代文學的講授主要以文學作品為核心,讓學生大量誦讀甚至背誦作品,這是使學生深刻理解作品的可行的方法。誦讀一方面可以是教師進行誦讀示范,或者播放名家誦讀音像資料,對學生進行誦讀基本方法的訓練。另一方面,可以是學生誦讀,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個體誦讀、集體誦讀和分角色誦讀三種形式。對于短小的、相對簡單的詩詞可以采用集體誦讀的方式,對于感情比較強烈復雜的可以采用個體誦讀的方式,比如李白的《將進酒》,學生如果能夠讀出李白強烈的感情,對作品的理解也就完成了大半。而對于有一定敘事性故事的篇章,比如《西廂記•長亭送別》片段,可以找學生分飾張生和崔鶯鶯進行分角色誦讀。學生只有通過熟讀作品,沉浸于審美的享受之中,才能陶冶性情,開拓視野,提高文章的審美和鑒賞能力。同時,因為學生的人生閱歷、知識積累等原因,也許對于某些作品中的精神、感情無法理解和把握,而當他們默誦下后,就可以隨時隨地慢慢體會,并于其中時時受到陶冶。因此,適當布置誦讀甚至是背誦一些經典篇目,并且及時地檢查、督促,或者在期末考試中增加背誦知識的考核,強化學生的經典閱讀意識,對于提高學生的文章閱讀鑒賞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以“多媒體輔助法”增加古代文學教學的活力,拓展課堂容量
信息時代的到來使教學突破了傳統的模式,大多數課程都紛紛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而如何使用多媒體是文科專業教師面臨的新的挑戰和壓力。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利用多媒體追求什么,怎樣把傳統用語言表現的古代文學具象化,增強原本只有靠語言和紙質教材共同構成的教學立體感,讓板書的內容變得更加豐富,學生接受知識更為廣泛。同時作為以情感為主題的文學,如何用多媒體的手段再現、表現人的情感,這是教學中的最大難點。因為,多媒體如果使用不當,只是單純地把紙質的教案變成了電子教案,學生由原來的記筆記變成了打印、復制筆記等,這就完全背離了古代文學教學的目的。在授課中,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鏈接豐富的圖片、古代名曲、配樂朗誦、相關評論以及音像資料等,來幫助學生進入某種情境,這是教師無法用語言、板書來完成的。比如,在先秦文學的講授中,學生對那種久遠的歷史感無法把握,教師就可以通過多媒體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圖片和考古資料,幫助學生能夠站在那個時代的角度來理解那一時期的文學。在講解《西廂記》時,選擇著名黃梅戲表演藝術家馬蘭演唱的電視劇版《西廂記》,讓學生欣賞驚艷、鬧齋、長亭送別等折的表演,課堂效果非常好,平時對戲曲比較反感的學生,也開始對戲曲產生了興趣。還可以在課上插播超星學術視頻、網易公開課、愛課程、中國公開課、百家講壇等名家講座的精彩片段,豐富課堂,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因此,在多媒體使用上,既不能盲從也不能排斥,教師要揚長避短,把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合理地引入課堂。
總之,“教學有法,法無定法”,中國古代文學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以學生能力培養為本位,注重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文章寫作能力、文章閱讀鑒賞能力等專業應用能力。
作者:吳鳳玲 單位:長春光華學院
參考文獻:
[1]曾大興.古代文學教學的五個目的與五種方法[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02).
[2]黃桂蟬.古代文學教學方法論[J].廣西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04).
關鍵詞: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策略
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孕育傳承積淀了五千年的燦爛文化,然而,很多學生提到古文古詩的學習就興趣索然甚至有些反感,不知道咬文嚼字的學習那些“之乎者也”到底有多少用?做了近二十年的教師,和很多教師一樣,一提到古文古詩教學就滿是困惑,不知道在教學上是重文學鑒賞閱讀還是重字詞落實,是重情感人文熏陶還是重工具技巧,如何才能讓學生對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學心馳神往?
一、問題的提出
對于古文的教與學,一直是有很大困惑的,正如錢夢龍先生在《文言文教學改革芻議》中提到的一樣“文言文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死角’,即使在語文教學改革很紅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學這塊‘世襲領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風不度玉門關’的荒涼景象。” 所以,在新課程的教學中作為教師如何把古文學習做到“知、情、意”一體,讓學生真正走近古代文學,全面的吸收我國的文化,塑造健康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饒有興趣自主的學習古文,成了我們教師在古文教學中必須得思索與探究的課題了。
二、如何做到“知”“情”結合
我在課堂實踐中多次與學生的接觸,讓我轉變了文言文古詩詞鑒賞的觀念。因為學生在初中古文教學中已經形成了固定的“背誦翻譯”思維,而蘇教版的語文教材中又有大量的文言文和古詩詞,當我一提到要上整單元的文言文或者詩詞,學生就是一副垂頭喪氣的表情,平時較為認真的學生則早已未雨綢繆,著手讀讀背背的工作了。針對這一現象,我就結合我個人的課堂教學和教學課例,簡單的來談談新課程理念下文言文古詩詞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教師應該做到――有章可循,明確教學要點。教師在教學中是主導,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學生能學到什么取決于一個教師能給與什么。所以,同樣,在文言文古詩詞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到有章可循,而這個“章”就是我們要遵循《課程標準》的目標和要求,同時明確自己的教學要點是什么,也就是我們要明確的是“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高中語文教學,應在初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學生繼續加強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掌握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養成自學語文的習慣,重視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為終身發展打好基礎。在教學過程中,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現,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的培養是關鍵,那么,古詩文的教學和現代白話文的教學就能融會貫通。
【論文摘要】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一門波及面積廣、涉及范圍多的人文學科,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習慣將重點放在文學理論知識上,因而很少對學生進行實踐培訓。而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學科復合型人才的欠缺,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要想在今后的社會競爭中立足,就需要其專業教師在原有的基礎上創新教學觀念,注重學生對學科間融會貫通的能力的培養。在此,本文針對漢語言文學的應用性教學中的相關問題,做以下論述。
一.漢語言文學的教學重要性
隨著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我國傳統的人文學科,不僅承載著我國傳統文化與民族意識,同時還是我國傳統精神文明的根本體現。而作為當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大學生,在學習漢語言文學各科知識的過程中,除了體會其中的理論知識外,還應學習其中的精神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健全自己的人格體系,才能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陶冶自己的道德情操。
隨著當前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加,大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用人單位的“刁難”。面對大學生數量的不斷增加,用人單位在招聘人才的過程中也逐漸趨向于復合型人才。而這些則使漢語言文學的教學工作面臨著極大的挑戰。如何在漢語言文學教學中進行有效的改革,將學習理論與實踐活動結合,成為教師教學中的首要難題。此外,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特殊性,我們應正確看待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實用價值,即所謂的社會效益,即在潛移默化中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愛國思想、社會公德等。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正確看待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社會價值及應用價值。
二.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新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漢語言文學作為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單純的理論教學已無法適應我國社會的發展需求。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不斷創新漢語言文學的教學方法,使其能夠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而在其創新的過程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內容
語言文字是人類思維和交際的重要工具,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表現形式。漢語源遠流長,承載著整個國家的輝煌文化的傳承和發展。然而現實生活中對漢語語言文字的應用總有偏差,由于歷史、文化、區域差異,錯字別字、不規范用語的現象屢見不鮮。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包含《現代漢語》、《古代漢語》、《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等十余門課程,針對上述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有必要從以下三個角度對課程進行優化:精簡課程內容,每門課都要根據對本領域最新知識結構的分析來設計教學內容,強化核心內容;優化課程結構,按照學科發展的當下高度來考慮學科基礎,設計課程內容體系;整合各課程之間的內容,避免內容交叉重復,如寫作學和文學概論中的文體學知識。
(二)實踐應用能力的強化
強化漢語言文學的實踐應用能力,不僅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就業水平,同時還能幫助學生在扎實的專業基礎上具備過硬的實踐操作能力,使學生在就業的過程中具備較強的優勢。而結合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方向,其核心在于“讀”“寫”“說”這三個方面。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對其進行強化。而漢語言文學的專業優勢在于寫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以及信息分析能力。例如: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模擬招聘情境,鍛煉學生口才:自我介紹、面試問答……。因為口才并非單純的能說會道,它是一個人德、才、學、識的綜合體現,是用人單位在較短時間內最快獲取對應聘者的能力的一種綜合檢測手段。教師在模擬招聘或面試結束后對學生的各個環節進行具體的指導,使學生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對自己進行完善。 “腹有詩書氣自華”,通過實踐,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及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這樣,單純的詩詞鑒賞等理論教學就與學生的才思泉涌、妙語連連的實際運用能力結合起來了。
(三)理論與德育實踐相結合
漢語言文學作為理論性較強的一門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若一味的強調理論的重要性則違背了我國“應用型人才教育”的倡導。由此就需要在漢語言文學專業教學的過程中,既要力爭“實踐、創新、應用”還要遵從我國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將漢語言文學推向更廣的社會層面,尤其是發揮“文以載道”的傳統思想。例如:2011年4月1日,上海浦東機場一名留學生因學費問題與來接機的母親發生爭執就拿出行李中水果刀刺傷母親。這雖是個案,但也要引起重視。教師教授先秦諸子散文孔子的《大學》:“為人子,止于孝”時可將“孝”作為一個專題。讓學生認識到符合孝道,是為人子女的最基本的要求。不愛父母焉能愛他人?不愛家庭焉能愛祖國?以此類推,將“愛國”、“禮儀”等美德也作為專題,既學前人文才,又品思想,使學生受到“潤物細無聲”的道德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我國教育制度的不斷完善,漢語言文學專業作為本科院校以及大專院校中不可缺少的專業,不僅是我國傳統文化承載的核心專業,同時也是國家或民族高等教育結構中的主流專業。漢語文文學專業教育,不僅關系著我國人民人文素質的提升,同時還關系著我國民族道德素養以及思想品質的形成。由此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能夠不斷的創新教學模式,同時能夠采取相應的教學措施,將漢語言文學中的理論教師與實踐結合起來,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出復合型人才,才能為其今后的就業奠定結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永春. 關于高等院校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少數民族文學課的建議——以內蒙古民族大學教學實踐為例. 民族教育研究, 2010, (5): 43-46.
[2]蘇曉芳. 漢語言文學專業雙語教學初探. 安陽工學院學報, 2005, (1): 144-147.
關鍵詞: 蘇詩詩歌 比喻藝術 取譬設喻 巧比妙喻
蘇軾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文學家,在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極高的成就。在其文學創作中,詩歌數量最多。欣賞他的詩作,我們不難發現蘇軾極善于運用比喻,詩歌中精妙比喻,俯拾皆是。值得稱道的是,蘇詩比喻豐富多彩,新穎別致,獨具風格。在此,我談談欣賞蘇軾詩歌比喻藝術的體會,以就正于同行。
一、取譬設喻,變化多姿
在蘇詩中,從用作比喻的事物看,大體上包括以物喻物、以物喻人、以人喻人、以人喻物等形式;從喻體和本體的關系看,明喻、暗喻、借喻這三種類型也皆具備。我們可說蘇詩用喻確實“無不可比”,可見其比喻的豐富。但是,蘇軾詩中的巧妙比喻、豐富多彩,尤其體現在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上。
1.詞比。
在蘇詩中,有些比喻是用一個詞,即一樣東西作比的,如《和子由踏青》:“宜蠶使汝繭如甕,宜畜使汝羊如麋。”以“甕”喻繭之大,以“麋”喻羊之肥。也有用一個詞組作比的,如《游靈隱高峰塔》:“古松攀龍蛇,怪石坐牛羊。”分別以“攀龍蛇”、“坐牛羊”兩個詞組喻古松、怪石之形態。
2.句比。
在蘇詩中,有些比喻是有一個句子來完成的。如《和子由澠池懷舊》:“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比喻人生漂泊,這是蘇軾有名的譬喻,后來演變成成語“雪泥鴻爪”。
3.篇比。
蘇軾最為人傳誦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首詩以游山觀景比喻為人處世,含有深刻哲理。這是以整首詩來作比喻的。
4.連貫比。
“用一聯串的不同喻體形象比附一個具體形象或一個抽象概念”,這種比喻方法人們稱之為“博喻”,它“不僅能增高詩的形象的密度,尤其能突出本體形象的特征”。如《百步洪》詩第一首里,寫水波沖瀉的一段:“有如兔走鷹隼落,駿馬下注千丈坡,斷弦離柱箭脫手,飛電過隙珠翻荷。”四句詩以七種形象作比,錯綜利落。錢鐘書先生說:“一聯串把五花八門的形象來表達事物的一個方面或一種狀態,這種描寫和襯托的方法,仿佛是采用了舊小說里講的車輪戰法,連一接二的搞得那件事物應接不暇,本相畢現,降服在詩人筆下。”陳爾東先生說:蘇詩之喻“不止用一種形象來比喻一件事物,常是像明珠一樣,不是一顆,而是一串;像射擊一樣,不是一發,而是連發”。這些話都可以認為是對蘇詩博喻的恰當評價。
5.聯想比。
一般比喻都是緊扣相似點,這是常規。而聯想比則用的是“不是之似”,即要通過聯想理解相似點,找到相似處,這種比法人們稱之為“曲喻”。如《舟中夜起》開頭兩句:“微風蕭蕭吹菰蒲,開門看雨月滿湖。”用的就是這種比法。紀昀評論說:“初聽風聲,疑其是雨,開門視之,月乃滿湖。”此從“聽雨寒更盡,開門落葉深”化出。詩中是以雨聲比喻風吹菰蒲的聲音,相似點在聲,但不指明,讓讀者去想象。
6.雙關比。
這種比法即在相似點上增加一層雙關的意思,比中有比,喻外引喻,這也使得比喻不同尋常。如《飲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用西施之美喻西湖之景,不論在什么氣候,都是美麗的,形象地寫出西湖的美麗多姿。但是,如果我們再仔細研究這詩中的比喻,便會發現此中還有一層雙關之意:西湖或晴或雨都可見到它的美姿,又喻示人們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美、認識美、欣賞美。
在上述比喻方法中,詞比、句比、篇比主要是從比喻的語言表現形式上說的;而從比喻方法上講,連貫比、聯想比、雙關比,都是較為巧妙有味的,比起一般化的,單純以相似點作比的比喻,可以說要更勝一籌。這些比喻之所以新奇巧妙,“咀嚼有余味,百過良未足”,就在于以相似點為中心,賦予更多的藝術因素,就像音樂里加了和聲,又像烹飪時佐以調料,因而使人讀之余味無窮。
二、巧比妙喻,新穎別致
以上對蘇詩的表達形式、方法所作的分析,足見蘇軾用喻的豐富多彩,變化多姿。再從其表達作用和效果作進一步賞析,更可見蘇詩比喻新穎別致、獨具風格的鮮明特色。
1.用比喻描繪細膩的景致。
在《游金山寺》詩中,詩人用“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來形容冬季江波和傍晚的云彩,把微風吹起的江面上的小小波紋,比作皮靴上的細密的皺紋,把留著殘霞的暮天色彩,比作魚尾的赤紅色。真可謂觀察入微,貼切生動。《吳中田婦嘆》描寫秋雨連綿,農民無法收獲莊稼:“霜風來時雨如瀉,杷頭出菌鐮生衣。”寫南方氣候潮濕,又加連日陰雨,于是耙子的木柄長出了菌子,鐮刀生銹像穿了一層衣服。這里更可看出詩人觀察描寫的細膩,比喻巧妙妥帖。
2.用比喻顯示磅礴的氣勢。
蘇詩的浪漫主義反映在比喻上最突出的一點,便是以比喻表現磅礴氣勢,流瀉奔縱,勢不可擋。蘇軾在《有美堂暴雨》詩中,以“天外黑風吹海立”來形容暴雨鋪天蓋地,迅猛異常。又以“十分瀲滟金樽凸,千丈敲鏗羯鼓催”分別形容橫流四溢的雨勢和震耳欲聾的雨聲,前句從江水猛漲來寫雨暴,后句從雨聲之大來寫雨暴。這一聯比喻頗具匠心,暴雨之勢渲染得十分突出。尾聯更是想象奇特:“喚起謫仙泉灑面,倒傾鮫室瀉瓊瑰。”寫天帝來這么一場暴雨,有如以水灑面喚起“謫仙”,要詩人為暴雨傾瀉出如瓊似瑰的好詩文。構思之新奇,比喻之巧妙,不能不使人嘆服。
3.用比喻表現深婉的情致。
《海棠》一詩寫道:“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髟倫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詩中寫春風吹拂,海棠如溫柔美女,寫香霧籠罩著的月亮如多情男子,實際上表現了詩人對海棠的喜愛,尤其是對月下海棠的喜愛,寧可犧牲睡眠通宵觀賞,而經過這花月相互含情的一番比喻,更可見詩人對好花佳月的一往情深。
4.用比喻蘊涵深刻的哲理。
蘇軾有不少這樣的好詩,寫景設喻既表現景物之美,又包含耐人尋味的“理趣”。如《題西林壁》,詩的開頭總寫廬山“遠近高低”的不同形態,然后筆鋒一轉,對“橫看成嶺側成峰”的廬山山勢多變發議論,以游山觀景來喻為人處事。歐陽修《遠山》一詩也是寫看山感受:“山色無遠近,看山終日行,峰巒隨處改,行客不知名。”但他只停留在看山感受本身,不像蘇軾提出了一個具有哲理意義的問題:由于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出發點不同,因而認識事物就帶有一定的片面性。詩人看山悟出這個道理,便以看山作比喻發表議論,這是對比喻的創造性運用,比喻當中使引人入勝的景色、耐人尋味的詩意與發人深省的道理融為一體。其它像“且并水村欹側過,人間何處不f巖”,“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了無痕”,“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等等,都可謂以比喻表現哲理的好詩句。
我們從對蘇詩比喻的形式、表達方法和效果上分析,不難看出,蘇詩用喻確實是豐富多彩,新穎別致,獨具風格。蘇軾在評吳道子的畫時就曾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這兩句話也可看作是他對自己詩歌比喻的自我評價。
認真研究蘇軾詩歌中那些閃射著奇光異彩的比喻,無疑會給我們帶來無比的藝術享受,同時也給予我們許多文學藝術的借鑒。亞里士多德曾說:“比喻是天才的標識。”這是對比喻藝術手法的高度評價。蘇軾熟練地駕馭比喻這匹駿馬,在藝術的廣闊原野上馳騁,創造出許多美麗的詩篇,極大地豐富了我國文學的藝術寶庫,我們用“天才的標識”來給蘇詩的比喻以評價,恰如其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