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市政園林景觀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園林綠化;景觀設計;原則
【引言】
現代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規劃的主要原則就是實用性以及科學性,這樣才能夠使得該規劃對于城市的環境起到確實的改進作用。城市在前期的整體規劃過程中由于對于環境等因素的考慮有所欠缺,導致城市在現今的發展過程中出現各種導致發展受阻的問題。為改善這一情況主要采取的措施就是城市道路綠地景觀規劃設計,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環境的承載量以及緩解生態的壓力,還能夠起到美化城市的效果,使得人的健康得到保障。
1.市政道路園林綠化景觀設計的原則
1.1 生態原則
要做好城市道路園林綠化景觀設計,增強人們對設計的滿意度,就要堅持生態原則,踐行可持續發展,保護好生態環境。在設計中就要應用多種綠色植物,既能美化環境,還可以凈化空氣。人類生活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富有生機的城市景觀也需要有多種生物做支撐,不僅要有綠色植物與動物,還要有微生物的存在。所以,在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就要堅持生態原則,注重城市自然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為道路景觀塑造創設良好的環境。
1.2 協調原則
協調原則也是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需要堅持的原則。對于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來說,要構成完善的城市道路規劃體系,就要妥善處理好經濟效益、環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好道路綠化與交通組織,做好道路綠化設計不超出行車視線,保證既能滿通需要,又滿足人們對環境設計的需求。所以,應聯系實際情況做好景觀建設,保證道路沿線綠化協調統一。
1.3 服務原則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的終極目的是為人民服務,所以在設計中應滿足人民實際需要,將人類行為納入設計考慮范疇,聯系自然景觀與規劃景觀,做到設計貼近自然,以便在設計中體現自然美、生態美,真正實現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這樣不僅讓人們更加滿意,同時也可以更好的為城市居民服務。
2.市政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的構思要點
2.1 分車綠化帶設計
在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中,分車綠化帶設計是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良好的設計既能夠提高行車安全度,還可以美化城市環境,讓坐在車中的人可以欣賞城市環境。要做好分車綠化帶設計,就要合理選擇綠化苗木,以及經常修剪樹木,保證樹木枝葉不會過長,影響行車安全及城市美觀,同時為林緣線等塑造好形狀,力求優美。在城市道路景觀設計中應保證不同地點的分車綠化帶,采用不同的設計,如對于高速公路的分車綠化帶應選擇遮蔽性強的常綠植物,并適當的配上開花灌木等,以便為行車創造好環境。而在交通量小的地區,可以選擇高大喬木作為綠墻,不僅可以起到隔離效果,還可以為人們營造壯觀之感。
2.2 行道綠化帶設計
行道綠化帶設計是城市道路綠化設計中重要的內容,在行道樹的設計中一般安排一至兩行左右的喬灌木。在綠化帶的種植寬度上要設計合理,為確保樹木能夠正常生長并吸收一定的營養,最好將綠化帶寬度控制在1.5m 左右,做好大小喬木與灌木的結合。對于行道綠化帶的種植方式也要做到合情合理,可以選擇樹池式種植、樹帶式種植等。樹池式種植要保證樹基范圍合理,并用緣石等做好種植坑,這種種植方法所用于行人較多且綠化帶較為狹窄的地方。為了安全和美觀,一般樹池里使用覆蓋物,如嵌草磚、透水磚、粘合石米、鵝卵石、灌木或草本植物等。如果在設計中所選擇的是樹帶式,就要保證有足夠寬度,在行人道路與行車道路中留出1.5m左右的種植綠帶,并配上一定的喬木灌木或草本植物等,這樣的設計不僅可以起到降低噪音的作用,還可以保證人們出行安全。
同時在行道樹樹木間距設計上,一定要保證株距合理,并選擇規格較大的苗木,更要聯系樹木生長速度確定間距,如大葉紫薇的生長速度屬于中慢型,所以間距最好控制在5m 左右,而大葉榕樹的生長速度較快,因此,在間距的設計上應控制在6m 以上,以便保證設計合理。
此外,行道綠化帶設計要符合行人與非機動車特點,并做好地面綠地覆蓋,在設計過程中,應適當應用一些矮小灌木,以便做好搭配,強化層次感的體現。將小灌木等應用到實際設計中,做成綠籬等,不僅不會影響人們的視線,還具有隔離空間,既增強了安全感,又減少互相干擾。
2.3 交通島綠化帶設計
交通島的主要作用是為行車指引方向,保證車速合理且裝飾道路、提升道路景觀,所以,在交通島設計中就要滿足這些要求:設計中植物配置應保證不妨礙駕駛員視線,邊緣區域可以選擇低矮灌木或草本植物花壇式種植;交通島中間則可以選擇景觀效果較好喬木孤植或群植,盡量不選擇過于密集的大灌木植物搭配。
2.4 交叉口綠地設計
在交叉口設計中一定要注意行車安全,尤其是特殊地段,一定要保證交叉口有足夠的安全視距,讓駕駛員可以看清周邊的行車環境,確保交叉口沒有任何阻礙行車視線的物體。所以,在交叉口處的綠地設計中應選擇較為矮小的灌木或用草坪處理,灌木高度不宜超過0.7m。
2.5 商業街設計
商I街也是城市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道路綠化工作,就要提升綠化效果,但要確保商鋪可以正常運營。在對商業街進行綠化設計的過程中,不宜使用枝葉茂密的大喬木,避免樹冠等擋住商鋪名稱。在對商業街設計的過程中,盡可能選擇裝飾性強的植物,特別是選擇一些矮小開花的灌木,經過這樣的設計也可以提升城市的整體品味。
3.結束語
隨著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城市化道路綠化景觀設計逐漸成為城市建設核心部分,而城市道路綠化建設發展的過程中不僅僅要增強景觀的視覺效果,同時也要對城市道路生態條件進行改善,借助于道路綠化生態功能進而對生態環境的良好循環加以保證,在實際的設計過程中,更要始終堅持現代化城市和諧發展的基本主題,進而實現現代化城市建設的全面發展,在提高城市景觀可觀賞性的同時,也要將城市景觀的品位著重提高。
【參考文獻】
1.1色彩的對比理論
色彩的對比是由不同的色彩在整個構圖中所占的比例、形狀、位置和色相決定的,甚至包括帶給人的心理體驗。差別性越大,那么形成的對比效果也就越強,給人的視覺和心理的沖擊能力也就越大。而一旦將這種強烈的對比的效果減弱,色彩就會給人趨于緩和的心理感受。
1.2色彩調和理論
色彩的調和較之于色彩的對比要給人更加舒適緩和的感受,矛盾對立不那么激烈,色彩也就趨于整體統一和協調,這就是色彩的調和理論。色彩調和與色彩對比從表面上看其目的和方法是2個相反的過程,但實際上是色彩關系配合中辯證的兩個方面,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事物的解析。
2園林景觀設計中色彩的具體應用
2.1不同色系色彩的應用
2.1.1園林景觀設計中暖色系的應用。暖色系是園林景觀設計中較為常用的色系,其具有可見度高、波長較長、視覺上呈現跳躍性的特點。暖色系以紅、橙、黃為主體色系,這樣的顏色能給人營造一種歡樂、祥和、熱鬧的心理和視覺感受,那么一般較適用于一些歡樂的慶典場面,在門廳和廣場花壇上大多布置具有暖色調的植物,烘托出慶典類活動的熱鬧和歡樂的氛圍。暖色調在寒冷的地區的景觀設計中尤為適用,因為其暖的特點可以再一定程度上對心理溫度進行平衡。
2.1.2園林景觀設計中冷色系的應用。冷色系與暖色系相反,其具有可見度低、波長較短、視覺上遙遠的特點。冷色系主要是以青、藍為主體色彩,給人清冷、沉靜的視覺和心理感受。冷色系主要應用在較小空間的環境扁圓位置,視覺上可以給人深遠的感覺。如果需要在設計上使得冷色營造面積,那么就必須加大冷色系植物的面積,這樣才能在視覺上呈現出與暖色搭配的歡快、明朗的感覺。
2.1.3園林景觀設計中對比色的應用。園林景觀設計中對比色主要對將補色進行對比,能夠產生更加強烈的對比效果,對比色在園林景觀設計中也應用較多,尤其是那些游園、廣場人多的地方,更多地采用對比色來組成各種圖案、花柱、花壇和主體造型等,給人強烈的視覺效果,營造出這類場景獨有的歡樂的、熱鬧的氛圍。3.1.4園林景觀設計中同類色的應用。同類色,顧名思義是屬于同一個色系的色彩,他們屬于相差不大的鄰近色,最典型的例如綠色和黃色、黃色和橙色等。同類色在園林景觀設計中進行組合能夠更為以協調的感覺,易表現出空間的層次感,有寧靜和柔和之感,而沒有那種激烈對比的效果。
2.2色彩應用中應考慮的問題
2.2.1要考慮綠色基調。綠色是植物永恒的主色調,甚至超越了季節和品種,是植物色中的絕對主角。由此可見,在進行園林景觀設計時,要重點考慮綠色的基調,尤其是要大面積布置植物的場地,用綠色作為主基調最為合適。
受到社會、經濟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國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大多是由設計者在語言、繪圖的輔助下向協作者來傳遞自己單方面的造園思想,單一的文字表述和手繪圖案使傳統園林景觀設計受到了很大的約束與局限。主要表現為:(1)信息與數據得不到及時的交流與共享。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受文字和相關草圖的局限,在進行信息交流溝通時方式相對單調,并且難以保證數據實現共享,大大拉低了設計工作的效率。紙面化的信息受到時間、空間的局限,溝通渠道極為單一、閉塞。(2)資料與數據的不完整。園林景觀設計涉及到了人文環境、民俗、地形、植物等多個方面,范圍十分廣泛,決定了其對基礎資料有很大的需求量。傳統的資料收集方法很難對信息進行準確、完整的記錄,資料的不完善也導致了在對數據進行分析時不夠全面,無法為設計項目打下良好的基礎。(3)設計與效果的偏差。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通過平面圖二維模式來對方案進行展示,受到設計者專業水平等因素的限制,往往實際效果會與設計方案產生很大的出入。(4)缺少系統的評價、管理體系。一方面,在設計項目實施過程中缺少合理有效的管理與監督,人員間得不到協調,另一方面,項目完成后沒有完善的評價系統,無法對項目進行合理的評定與整改。
二、數字化技術在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應用
數字化指的是將眾多復雜多樣的聲音、圖片等信息轉化成可度量的數據和數字,在此基礎上建立數字化模型并引入到計算機內部來實現統一的處理。數字化技術是計算機、互聯網、多媒體技術的重要基礎。對于現代的園林景觀設計來說,不僅要保證設計的裝飾性與美感,更要對特定區域的經濟、人文、環境等進行綜合的整體化處理。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在節約了人力、物力資源的同時實現了設計方案的立體化的視覺效果,使設計者、建造者間的溝通交流更加方便,可以有效地保證設計方案與實際效果的完美統一。如何能夠使數字化技術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更好地發揮效果,是當下園林景觀設計工作中備受關注的問題。目前主要方法包括:1.數據庫的建立類似于一些市政、建筑的設計,園林景觀設計需先對已有地形圖和相關信息資料進行現狀調查與現狀信息采集,如對周邊人文環境、民俗風情、歷史名勝等信息的采集,在校核、完善后建立起相應的圖樣庫。在信息采集時改變了傳統的用照相機拍照后經掃描儀傳給計算機的方式,運用數碼相機對現狀進行拍照或錄制,在節約膠片的同時也對數據信息進行了更好的儲存。對各種設計圖紙,如景觀小品、道路、廣場、植被等單獨區域的設計圖紙,總體效果圖、平面圖、鳥瞰圖等景觀設計圖紙以及園林照片等重要資料進行數字化保存,通過數據庫給后續的數據分析提供依據,并為信息的交流與共享提供便利。2.三維效果圖的制作三維效果圖是對現實的形象化模擬,通過對景觀的圖像化表示來促使人們進行多維度的觀察,并且積極參與到設計過程當中。園林景觀設計的三維效果圖是在對原有信息進行提取的基礎上綜合考慮設計者的理念、周圍的自然環境、人文、地形等各方面因素,運用專門軟件來創造出的設計效果。它將先進的GIS、GPS、遙感技術進行了有機的結合,以可視圖像展現出復雜的自然景觀。在進行三維建模時,首先需要將采集到的信息通過計算機技術進行轉化并將其作為背景,由設計者結合相關功能要求、藝術美感等設計出初步的方案,然后數字化制作者再將設計者的AutoCAD格式的二維圖按照設計意圖轉化成標準數據文件的格式并傳給專業的三維圖制作軟件,在遵循統一、對比、變化、比例等原則的藝術構圖技法下制作出三維模型。需要注意的是,園林藝術的創意必須借助先進技術來完成,其對設計效果的可預見性通過計算機技術的支撐下的三維建模、動畫效果等得到展示,從而為園林景觀設計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氛圍。3.設計的反饋和材質的設定一方面,設計者借助計算機得到設計相關的空間分布圖,結合周圍的人文環境、歷史古跡等深入地思考園林的布局,并將這些環境透視圖當中來進行借景、比例、尺度的綜合分析,最終創造出總設計意圖。另一方面,數字化相關制作人員根據修改之后的設計意圖,借助二維模型軟件包當中的LISP語言來進行科學的計算、數據的分析、圖形的處理,或利用3dsMAX等三維制作軟件當中的相關功能來進行三維建模,運用Material編輯器當中的復合材質、貼圖來賦予模型彩質,決定其顏色和材質,增強園林景觀設計的藝術感染效果。4.后期的處理后期處理是通過對圖像的剪裁、光影的增強、色彩的校正、配景的添加等來強化圖像的效果。目前很多設計者只注重三維模型的建立,卻沒有給予后期處理工作足夠的重視。在園林景觀設計當中,良好的后期處理能夠對效果圖當中的細節進行更好的體現,從而提高設計項目的工作效率。在進行后期處理時,一般都使用計算機當中的photoshop軟件來對圖像進行色階、銳化、色調的調整以及配景的增添等,通過裁剪來突出主題并保證構圖的美感,通過色階的調整來調節對比度、飽和度從而保證色彩的通透,通過色調的調整來使色彩更為鮮艷,通過銳化的調整來使圖像的明暗過渡更加自然,通過配景的增添來豐富畫面細節、活躍畫面氣氛等。5.設計的匯報在對設計成果進行投影匯報時,可利用Powerpoint、Authorware等軟件通過計算機的投影儀來對現狀的相關信息和設計的意圖進行展示,并對不同的功能進行分區。在設計圖、三維模型、動畫效果的有機合成下對圖片、聲音等相關數字化信息做出剪接、編輯,從而制作出能夠對園林景觀設計方案進行正確表達的匯報程序。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Photoshop中支持各種Web文件格式、互聯網的Homepage等功能通過互聯網將設計好的作品進行傳送,克服信息分享與交流的時間、空間限制。
三、在園林景觀設計中應用數字化技術的重要意義
數字化技術對園林景觀設計的促進作用不僅體現在三維模型的建立與人機交互性的呈現中,也體現在其對設計項目的材質、色彩以及其他一些信息的真實表現中。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園林景觀設計專業也得到了越來越好的發展,傳統的園林景觀設計方法已經不再適應當前的市場經濟要求與人們的心理需求。數字化技術是對科學發展觀、可持續發展觀的落實,在園林景觀設計當中大力推行數字化技術的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1)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園林景觀設計者對相關信息與材料的完整、系統、全面的掌握,在此基礎上對數據進行準確、科學、合理的分析,從而減小設計意圖與實際效果之間的偏差。數字化技術改進了傳統的設計方式,將設計者的所思所想通過三維效果圖進行了形象、生動的展現,使得設計者與建造者借助三維模型更好地明確出設計的難點與重點,在進行有針對性的設計策劃的同時更加快速地將一些街燈、公共設施、植被等的布局在設計結果當中展現出來。提高對設計進一步完善、修改、演變等的效力,對設計項目全過程做到有效的掌控。(2)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給園林景觀設計的決策人員提供了良好的交流互動的平臺。決策者通過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站在特定角度上去對環境進行觀察,突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與文化的差異來對設計方案進行優化,從而對空間加強綜合交叉處理,對于設計的進行,尤其是規劃街道、擴建城區等設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除此之外,通過數字化技術的實踐還可以促使項目管理、實施及運營中的相關評價系統的形成與完善,通過良好的評價體系來對設計項目的整個階段進行評價,對于其中的問題做到及時地發現與解決,便于對項目實施的可行性做出更加準確、科學的判斷。(3)數字化技術的應用,有利于人們對自然進行觀察與了解,并促使人們參與到景觀當中。數字化技術對園林景觀的三維化展現給人們對景觀及周圍環境、街道、建筑等的了解提供了一個形象的虛擬環境平臺,在實現人機互動的過程當中使公眾感受到園林景觀的實際效果,更易融入到園林景觀設計出的氛圍當中,從而強化了設計項目的認可度與說服力。同時公眾對園林景觀設計項目的設計、管理等各階段的參與也有助于推進設計項目的發展與完善。
四、結語
關鍵詞:園林景觀;雨水;利用
收稿日期:2011-06-30
作者簡介:余勁(1979―),男,福建福州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園林景觀設計工作。
中圖分類號:TU986.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1)07-0034-03
1引言
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雨水利用就是將雨水的收集與園林景觀有效地結合在一起,主要包括雨水的集蓄利用和雨水的滲透利用,以達到一種美觀、生態、循環、可持續的效果。目前我國園林景觀設計中的雨水利用還處于初期發展階段,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本文主要基于水資源利用可持續發展視角,對園林景觀設計中雨水的利用進行分析。
2雨水蓄積的利用
雨水蓄積是通過修建各種集水設施,生態、經濟、合理地收集地表徑流,將收集到的雨水進行凈化處理達到相應的水質要求后儲存起來,儲存起來的雨水可以替代高品質的自來水資源用于園林景觀用水,主要用于綠地澆灌、景觀水體補充。
2.1雨水收集技術
雨水收集技術指的是收集來自建筑屋面、道路、綠地等的雨水徑流。收集的雨水量除受降水量的限制外,還由匯水面大小、匯流效率等因素決定。雨水收集技術的核心是控制源頭水質,提高匯流效率。
2.1.1建筑屋面雨水的收集利用
建筑物的屋面雨水約占城區雨水資源總量的65%左右,易于收集,且水質相對較好,是雨水收集的主要對象。建筑屋頂花園的植物是一種常見的利用形式。屋頂花園雨水利用主要有兩種方法:利用屋面植被綠化和利用檐水收集。種植層和植被的選擇是屋頂花園的關鍵,種植層土壤必須要有一定的滲透性并能滿足植被生長的需要。雨水經屋頂匯集,通過管道導流,使之流入設在地面的砂礫石層,過濾后沿輸水管道進入蓄水池,因此蓄水池可分為兩層,上部蓄水池直接接納輸水管道的雨水,再由分隔層――大孔隙混凝土層再次過濾后流入地下蓄水池。
2.1.2綠地雨水的收集利用
綠地雨水收集主要采用下凹式景觀綠地的形式,其實質是一種滲透儲存設施,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補足降水與滲透的不均衡,減小雨水徑流峰值,起到調蓄排洪的作用。
2.1.3道路雨水的收集利用
道路的路面雨水收集,除了可以排到周邊的下凹式景觀綠地中收集外,還可以改造原有的地下雨水管道,直接在收集區域終點進行截流,收集道路雨水,最終導入雨水集水池。
2.2雨水儲存技術
自然降水主要包括雨、雪、霜、霧、冰雹等。雨水的儲存技術主要以集蓄為目的蓄水池為主,將雨水徑流引入人工的地上或地下的雨水蓄水池。在集雨工程中,蓄水池的造價較高,合理的計算降雨量和儲水量有利于節約資金。通常情況下,園林中的地形較為復雜,最好利用有利地形將儲水池與人工水系、洼地等相結合,既發揮調節雨水的功能,又具有良好的景觀效果。如德國的市政廳廣場、哈特斯海的廣場水景即利用公園的水池儲存和凈化水體的。當廣場中的涔涔流水跌下層層的臺階,穿越人體脈絡般的排水溝后,最終匯聚到水草茂盛公園水池中去,植物和土壤凈化了水體,潔凈的水體流入到地下的蓄水池中,而后回到市政廳廣場前開始新的循環歷程。
3雨水滲透的利用
雨水滲透利用有很多方式,根據入滲量和入滲能力的不同,主要分為雨水的自然入滲和利用輔助設施滲透兩種。
3.1建造下凹式景觀綠地
綠地是最好的滲透設施,而下凹式綠地比上凸式和平地式綠地更能夠促進雨水下滲,加大雨水的利用量,獲得最佳的城市生態效益。下凹式景觀綠地結構為綠地的高程低于周邊路面及建筑物地面高程,雨水口設置在綠地內,且雨水口高程介于綠地和路面高程之間。下雨時,雨水徑流會先匯入到下凹式綠地內,雨水經過蓄留滲透后,多余的雨水通過雨水口排走。下滲量的多少跟地表特點、土壤性質、地形條件以及降雨量大小和強度等因素有關。具體的園林景觀設計,應根據場地條件以及降雨產流的特點來確定綠地的高低,大小及結構,從而將雨水充分滲透利用,為雨水就地生態利用創造條件。
3.2設計滲透池與滲透溝
景觀園林中合理的滲透池與滲透溝不僅要促使雨水的自然下滲,也應具有初步凈化雨水的功能,防止不潔凈的雨水徑流污染土壤。一般具備3個組成部分,滲透性池底、軟質駁岸、植物凈化系統。滲透池有常年充水和季節性充水兩種,較大的滲透池也可兼有蓄水池的作用。季節性的滲透池水位隨季節變化較大,不宜太深,在植物選擇上應注意選擇抗性較強的植物,如蘆葦,燈芯草等。常年充水的滲透池一般占地面積較大,應注重管理,防止水體的富營養化。在城郊園林中,利用天然的低勢綠地或人工洼地建立滲透池,可以形成具有野趣的小型濕地。濕地系統不僅可以有效地凈化雨水,調節氣候,更為濕生和沼生生物提供了生存環境,豐富了園林內的生態系統。在較大的景園里,可以將小型濕地設置在景觀水系的末期,當流水流過景觀水道后,最后流入濕地系統中,雨水可以在這里初步凈化,然后下滲地下或流入蓄水池。雖然雨水濕地調節雨水,凈化水質的效果較好,但受環境的限制較大。雨水濕地的占地面積較大,需水量也比較大,在蒸發量較大而降水量較小的北方地區應慎重使用。
3.3擴大透水性鋪裝面積
園林景觀用地的鋪裝,在滿足實用需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使用不透水鋪裝材料,盡可能保持綠地和可滲透性土壤的基礎上,根據景觀用地的性質,選擇相適宜的透水性鋪裝。透水性鋪裝的使用,能夠使雨水直接滲入地下,改善植物的生長條件和生長環境,加快植物生長,調節區域小氣候,改善場地的生態環境。園林景觀設計中常用的幾種透水性鋪裝形式有嵌草磚鋪地、植草磚鋪地、植草板鋪地、透水磚鋪地、透水瀝青路面等。
3.4加大土壤蓄水量
綠地是非硬化地面,是雨水下滲的主要途徑。截流下來的雨水引流注入綠地,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加大綠地土壤的蓄水量,是雨水生態化利用的最佳方式。綠地本身就是最好的滲透設施,不僅滲透能力強,還能依靠綠地內植物的根系凈化雨水徑流中的懸浮物等雜質。增加土壤蓄水量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城市綠地中植被覆蓋量,即美化景觀,又能減低暴雨徑流的流速、流量、延長滯留時間;城市綠地的豎向設計合理調整,盡量利用綠地排除雨水,減少使用雨水管道;建造滲透管、滲透井、滲透溝渠、滲透池等輔助滲透設施加大土壤的滲透量。
3.5建設漏水型景觀水體
景觀水體的設計,常常考慮到水源、管理等因素,將水池池底、池壁等固化,做成密閉的不透水水池。這種水體切斷了水體與外界環境的自然交換和滲透,削弱了水體的自凈能力和生態功能。在有可靠的雨水和其他水源補充的條件下,應提倡建設漏水型景觀水體。在進行景觀建設時,水池的池底應保持或部分保持其滲水功能。池底為自然基底的集雨面,并將收集的雨水通過自然滲透與周圍土壤及地下水自由交換水分,使雨水得以回灌地下水,完善景觀水體的各項生態功能。景觀水體的水量保持和水體滲漏存在一定的矛盾,需要經過水量的核算后,利用技術措施來控制雨水的滲漏量,保證水體的景觀效果。
4雨水綜合利用分析
為了更加深入地利用以上技術,筆者結合實際工作經驗,通過綜合實例進行分析,為相關園林設計工作者提供參考。某公園項目有著天然的濕地景觀、生物群落以及脈絡交錯的水網體系。主要通過雨水截流生物凈化溝、滲透路面、滲水型車場、水景人工復氧結合、人工濕地、植物浮島等方式進行雨水的利用,并考慮公園的生態平衡發展。
4.1雨水截流生物凈化溝的使用
為防止在降水過程中,地表徑流攜帶大量的污染物排入公園湖中,設計在公園湖岸綠化預留地中建造植物凈化溝,通過攔截、重力沉淀、生物吸附和過濾等作用將雨水中的雜質與水分離,最大限度地降低雨水中污染物質對湖水水質的破壞。
4.2滲透路面的使用
公園內道路全部采用透水性鋪裝材料鋪設。主干道采用透水性彩色瀝青與丁石結合的方式;游步道則采用多種形式的石材鋪裝,如碎石、條石、丁石等,給人不同的感受,富有趣味性。
4.3滲水型停車場的使用
停車場采用滲水型停車場。停車場地采用嵌草磚、植草格等多種生態做法,與公園整體環境保持協調。
4.4水景人工復氧的結合使用
該公園水系豐富,水景是一個不可缺失的部分。因此在考慮人工復氧的同時兼顧水景設計的可能性是一種非常經濟的方案。而在湖泊水景中使用最多的是噴泉,所以在噴泉設計中利用水泵的抽吸和噴射力量,人為地形成表層和深層水的縱向水循環可以有效地保持湖水中溶解氧濃度的均勻。此外,還可以在水景附近設置一些曝氣裝置,在每次水景啟動工作的時候,這些曝氣裝置可以有效地對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和部分營養性物質進行降解和去除,增加水體的自凈能力。這樣既保證景觀的需要,又滿足了水體水質保護的需要,一舉兩得。
4.5人工濕地的使用
利用濕地生態系統收集、儲存和凈化處理雨水,創造新的、遵循自然的污水處理方式。打造具有自然觀光、娛樂休閑及科普教育等多功能的游覽場地。濕地中可以搭配種植蘆葦、水蓮蓬、燈芯草、金魚藻、水芹等抗污性強的水生植物,利用生物凈化的方法減少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在自然條件好的區域,可以考慮引入昆蟲、鳥類、魚類等動物生態系統,進一步凈化水體,還原水體生物多樣性,創造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環境。同時,利用自然力量帶來更豐富的植物資源,形成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生物群落,讓水體在生物群落生生不息的新陳代謝中保持長久的活力。
4.6植物浮島的使用
植物浮島可用于湖泊、河口及經過水體的生態修復工程中。該公園可應用于植物浮島凈化水體的植物主要有美人蕉、香草根、香蒲、菖蒲、石菖蒲、鳳眼蓮、水浮蓮、水芹菜、旱傘草、燈芯草、蘆葦等。
5結語
園林景觀設計雨水利用過程中,需要綜合以上各個方面的技術,還需要結合工程實際及實際工作經驗加以靈活運用。總之,園林景觀設計中需將雨水作為有利因素引入到園林景觀設計當中,關注并發揮它的潛能,使得雨水、土壤以及植物一起在園林空間中發揮作用,和諧相處。
參考文獻:
[1] 王大樂.城市園林綠地中雨水利用的景觀化探討[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07.
關鍵詞:園林景觀工程;排水設施;市政;設計
近些年以來,園林景觀設計特別注重綠色生態效益的高度實現。由于自然生態環境為國內各個行業的經濟增長做出了長足貢獻,人們在享受物質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卻是付出了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增長的嚴重代價,自此我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才能靠國民產業經濟的拉動與之提升。不過,在當前強調發展綠色經濟的大趨勢下,園林景觀設計師們已經越發重視景觀工程的綠色生態效益能否高度實現這一問題,所以園林景觀工程施工建設尋求可持續化發展的綠色施工途徑則顯得具有重要現實意義,文章主要提出了現代園林工程施工通過景觀與排水設施的結合方法,目的是為了通過園林工程的改造實現綠色施工,達到美化、綠色、節約、生態的目的。
一、園林工程排水施工技術要點分析
(一)地形排水技術
園林工程系統復雜,需要結合不同的地貌形態予以設計出不同排水區域的排水設計方案,比如作業場地的地貌形態有溝、澗、坡道、及小道等。如果不改變原有的地貌形態,就要確保排水施工設計合理。一般而言,如果坡度處于5%最小值的情況下,可以通過逕流方式排水。但是徑流設計需要考慮流逕速度,目的是為了控制地表沖刷;如果處于溝坡會水線之上,對于景觀設計應采取跌度式,以有效控制水流逕流速度;如果是園路或是溝邊這種縱坡較高地段,也可以設置消力檻模具,通常護坡消力檻由一些磚石鋪砌澆筑形成的;在設置時應安置在路測兩端。
(二)明溝排水技術
明溝排水主要針對具體地段情況采用磚石或是砼料來設計出明溝。對于土明溝而言,其邊坡的坡度要考慮土質情況進行斷面設計,通常所采用的是梯形斷面。如果運用的是三角形斷面,它主要適用于一些苗圃、花叢、臨時性明溝等,不過對于其邊坡交角要控制在交角90°。此外,對于水溝下游縱坡而言,其應要比上游縱坡大于2%為宜。
(三)管道排水技術
首先要將管道在深埋地下指定位置處,并要具有一定坡度,設置必要排水溝。其次,園林景觀工程多集中在公園等公眾場所,所以管道結構主要應用明溝與樹枝式抑或魚骨式的管道組合形態予以綜合布置;再者,如果排水要求確實很高,應能多設置一些支渠。
(四)園林植物配置優化
景觀設計中強調排水設施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節約水資源。所以,在植被設置時一般會選用一些喬灌木為主,并且要結合復層植物群落進行設計,從而才能使其景觀工程運營時具有高效生態效益。而至于為何要采用喬灌木植被,主要是其對水分吸收的需求性要比一些綠化草坪小得多,同時又比綠化草坪具有更多的生態效益,通常來說,50 平米生長良好的草坪產生的生態效益僅相當于10 平米左右的樹木。而對于園林綠化的植被選種而言,應能結合所處區域的氣候溫度予以選用合適的植被,并要注重生態效益平衡,所以選用的樹木植被多以喬、灌、草的綜合應用復層結構方式。同時,為了節約水量,在具體規劃階段中,應能注重本土植物的應用,因為外來物種不僅要考慮成本問題,同時其對土質的適應性也有待考察。而對于本土植物而言,它在抵抗蟲害、施肥、環保等方面的實踐經驗要更為成熟,所以更具優勢。
二、排水與景觀設計的有機結合
依據生態景觀工程設計要求,強調生態效益,應能一邊要考慮居住區的綠地功能需求,一邊還要注重景觀美化效果,即兼顧美化與實用性的雙重需求。如此一來,排水技術與景觀設計相結合,也必然要歸為生態園林景觀工程行列中,所以對于園林景觀工程而言,能夠兼顧設計出來的藝術效果與生態效益下的美化、功能需求等是最佳的景觀園林作品。
(一)營造意境
對于景觀園林意境營造必然要借助一些景觀設計要素,比如對山水、植被、山石、道路等要素的綜合設計等。為此,園林植物應能具有高度觀賞價值,同時植被應能易于打理,具有旺盛生命力。而除了考慮植被具有觀賞價值與旺盛生命力之外,還應能考慮植被的色彩搭配,進而才能體現出美化效果,使其躍然于人們視野前才具生機之美。比如,白花象征著溫婉、柔和、寧靜之意,搭配黃色的植被卻又帶有質樸之感;搭配紅色又具有濃烈、歡快之意。而如果特意營造某種意境,則可以選出一些典型的花圃植被,比如蘭花具有幽香的感覺,可以搭配白顏色的花朵,象征深谷幽蘭,含笑具有著濃厚的香氣,可以點綴搭配一些紅色植被,給人以富有生機之感。但不論怎樣搭配,都應能一方面要滿足美化環境要求,一方面要兼顧綠色生態效益實現;同時對于空間布置而言,應能考慮植被之間的合理組合,采用行列式布局方式,以打破布局僵化的局面。
(二)植被結構搭配
一般而言,適用于上層栽植的植被喬木有:白蠟、元寶楓、杜仲、栗樹等;如果考慮常綠植被設置在上層予以栽植,可以考慮華山松、雪松、白皮松、灑金柏、側柏等松柏類常綠喬木。適用于中層栽植的植被則有連翹、紅瑞木、麻葉銹線菊、天目瓊花、金銀木等;如果考慮的是全光照植被,可以考慮珍珠梅、太平花、鋪地柏等;如果是置于空地栽植,可以考慮紫葉李、榆葉梅、牡丹花、紫薇、黃護等。至于下層栽植的植被,可以考慮金銀花、鋪地柏、常春藤、扶芳藤等。
(三)線行變化
由于景觀工程多以公園、居住綠地區域等為主,所以綠地內表現出的直線條形態較多,比如一些道路形態、圍墻及居民建筑等。因此,對于易于變動設計的植被設置也可以考慮曲折形態變化,可以應用植被空間劃分所用的林緣線,或者是林冠線起伏變化等設計手法。比如,在灌木邊緣栽植時,可以應用一些灌木較矮且枝葉茂盛的植被,比如通過金鐘花、迎春、木瓜海棠、火棘等植被予以密栽,進而使其設計出一種曲折變化曲線形態。再如,如果考慮的是孤植球類栽植,可以在綠地邊緣選出一些孤植球,用以突出綠地邊緣曲折變化形態。當然設計時,可以應用林冠線起伏設計手法,采用一些鉛筆柏、水杉、松柏等尖塔式植被。一方面,這種設計手法可以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另一方面還可以善于應用地形變化來突出綠地邊緣曲折變化,通過高矮差異不大的植被與林冠線起伏手法予以配合,突出視覺效果。
結 語:
城市園林景觀工程設計時,為了兼顧綠色生態效益下的美化、水能源節約等效果,應能一方面考慮植被的生態特性與地形植被栽植的設置,另一方面也要考慮排水基礎設施的建設,從而才能在保證了能源節約的情況下,一能滿足人們視野效果,二能滿足人們對美好綠色環境的精神需求,三能透過園林景觀工程實現生態效益的可持續化發展。
結 語:
參考文獻:
[1]梅艷.淺析園林工程中排水設施與景觀結合[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35).
[2]王定島.旅游景區園林綠化工程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12).
[3]劉建盆.園林工程中植物造景分析[J].現代園藝,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