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關于經濟管理學的研究對象問題
一種意見認為,社會主義企業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企業管理的客觀規律性。指出企業管理學是指導人們如何管理企業生產經營活動的一門科學。它是管理實踐活動在理論上的概括和反映,是管理工作經驗的科學總結。它來源于管理實踐,接受管理實踐的檢驗,反過來又指導管理的實踐。企業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管理的客觀規律性,即如何按照客觀規律的要求來合理組織生產力,不斷完善生產關系,適時地調整上層建筑,以適應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合理組織生產力,即如何根據國家計劃、社會需要和企業的生產技術特點,合理地組織產品的生產過程。
完善生產關系主要是研究如何正確處理企業內部的協作關系和分配關系,企業與國家、企業與企業的經濟關系,建立和完善管理體制、經濟責任制等。在上層建筑方面,主要是研究如何結合企業實際貫徹執行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法令、計劃,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健全規章制度。上述三個方面是緊密結合不可或缺和割裂的。第二種意見認為,經濟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是經濟管理干部的管理活動及其發展規律。指出,不能把經濟管理關系簡單地歸入經濟基礎或上層建筑。經濟管理關系是一種聲體的、綜合的社會關系的運動規律。它雖然受到生產關系的制約,但是生產關系要通過經濟管理關系,才能對生產力發生作甩。由于經濟管理學涉及的知識非常廣,一些同志就認為這門學科的研究對象“具有多層性的特點,它研究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諸方面的問題,以及它們之間的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等關系”,我們不同意這種觀點。經濟管理學要涉及上層建筑、生產關系和生產力,但那不是經濟管理學的研究對象。首先,管理科學的研究對象“具有多層性的特點”,并不意味著管理科學什么都研究。其次,經濟管理學不是經濟學加管理學。有的同志認為,經濟管理學“是經濟學和管理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論斷是與并證思維的基本規律相矛盾的。經濟學加管理學不可能成為一個統一的學科,仍然只能是兩個學科,單純的相加法,創立不起經濟管理學。第三種意見認為,現代管理學的研究對象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研究對象,包括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三方面的問題。狹義的研究對象主要是:管理原理、管理職能、管理者、管理方法、管理歷史與管理效果等。
(二)經濟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問題
一種意見認為,經濟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必須堅持職能與過程、歷史與現實、科學與藝術的統一。
(1)職能與過程的統一。管理過程就是管理職能的運動過箱。職能和過程不可分。我們把職能與過程作為一種觀察問題的方法,絕不能把職能和過程看成互不關連的兩個東西。目前,不少的管理理論專著把管理職能和會理過程機械的分開,這是不可思議的。正如物質離開運動一樣的不可思議。
(2)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堅持歷史與現實的統一,就是對歷史既不因循守舊,又不能不要民族傳統;對現實,對國外的先進的管理經驗,既不能照抄照搬,亦步亦趨,又不能孤陋寡聞,閉門造東。
(3)科學與藝術的統一。經濟管理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要實現科學與藝術的統一,必須特別注意認識管理藝術的特點。管理原理偏重理性,管理藝術注重情感。過于強調所謂理性,就會導致一種抽象的、無情的哲學,使事情僵化,缺乏靈活性。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現代化程度的提高,管理藝術的地位將顯得更突出和重要。研究經濟管理學必須堅持邏輯思維方法與形象思維方法的統一。
另一種意見認為,現代管理學的研究方法,可分為蓮本研究方法和具體研究方法。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研究現代管理學的基本方法。必須堅持這一指導龠則,從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出發,努力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管理學。系統分析的方法,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等,必須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具體研究方法最常用的有:(1)歷史研,究法。主要對管理理論和實踐進行縱向的歷史考察,以尋求并繼承規律性的東西。(2)比較研究法。是通過橫向的比較來研究不同國家,在不同社會制度、環境、歷史文化條件下,它的管理思想、理論方法與效果,從而尋求管理的規律性。(3)觀察研究法。觀察要客觀,順乎自然。要有目的、有重點、有計劃地來安排。(4)調查研究法。司以調查過去,也可以調查現狀。調查要有程序。(5)試驗研究法。是在約束條件下,有自的地揭示管理規律的方法。(6)案例分析法。這是對典型案例進行分析,'總結一:般性規律的方法。(7)綜合研究法。若干種研究方法綜合運用,往往能更有效地揭示’管理的規律性。
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研究人類賴以“衣食住行用娛樂安全”等的“商品或財富的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的循環和演變過程”的最古老、最基礎的學科領域。
經濟學的研究可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微觀主要研究消費者和生產者,主要是效用、生產成本、利潤的問題,消費者的效用如何最大化,生產者利潤如何最大化,強調了市場這個“看不見的手”自動調節的重要性。宏觀經濟學主要研究宏觀經濟現象與經濟政策,即研究國民收入、就業、通貨膨脹、經濟增長這些問題,以及如何搭配貨幣與財政政策以實現經濟平穩運行。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經濟結構調整;大學生;就業市場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2-0231-03
一、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方向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經濟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長期高速發展后,我們遇到了生態環境惡化、資源效率低、經濟效益差等一系列阻礙經濟持續發展的問題。國際經驗告訴我們,經濟結構調整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必由之路。2005年,國務院實施《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的決定,提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促進一、二、三產業健康協調發展,逐步形成農業為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基礎產業和制造業為支撐、服務業全面發展的產業格局,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總體方向:一是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實施產業轉移,加速落后地區經濟發展速度;二是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以緩解環境壓力,提高經濟效率。為了配合經濟結構調整戰略的全面實施,全國各地相繼出臺產業轉移和產業升級配套政策。廣東省政府于2005年3月推出《關于我省山區及東西兩翼與珠江三角洲地區聯手推進產業轉移的意見》,部署產業轉移大行動。2008年5月24日,廣東省委、省政府進一步作出《關于推進產業轉移和勞動力轉移的決定》,強調實施“雙轉移”戰略是改善發展環境、破解發展難題、實現新一輪大發展的重要舉措,是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層次、增強產業競爭力的迫切需要,是縮小地區差距、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實現全省共同富裕、共同繁榮的有效途徑。
二、經濟結構調整對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影響
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就是要素配置趨于優化、生產效率得以提高、產品供求接近均衡的過程。這一過程是通過要素流動、技術進步和市場導向來實現的,其中蘊含的人力資本因素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1]。經濟結構調整,就是經濟發展要素的重新配置和人才資源的重新分配。以人才需求為導向的大學生就業市場,必定因為經濟結構的調整而發生重大改變。
1.經濟結構調整,帶動大學生就業市場的需求總量增加。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地增長為就業創造了大量的機會,而產業結構調整使得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越發重要,從而使得作為智力資本和技術資本載體的高校學生群體具有顯著的就業優勢,所以我國的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都有力地促進了社會就業率的提高[2]。經濟結構調整,加快落后地區的發展速度,實現區域經濟平衡,國民經濟得到穩定增長,社會勞動力需求總量穩定增加;同時,發達地區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得以加速,高素質和高技能的大學生需求量隨之增加。發達國家的發展過程表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第三產業將會成為吸納就業的主要領域,從我國的實際情況來看,1978―2004年我國第三產業帶動的就業比重由12.1%增長到30.6%[3]。很多專家、學者的研究表明,第三產業的發展對就業的促進作用最大。近年來,隨著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我國的第三產業占比不斷增加,從2007年的39.1%上升到2010年的43.0%;隨著第三產業比重的增大,單位GDP增長率所產生的就業崗位數明顯增加,從2007年單位GDP增長率產生87.4萬就業崗位,到2010年單位GDP增長率產生112.3萬就業崗位。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經濟總量不斷增加,第三產業比重不斷增大,社會新增就業崗位數不斷增加,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斷提高,具體情況見下表。
2.經濟結構調整,促進高校畢業生向經濟落后地區流動。《中國西部經濟發展報告(2011)》指出:“十一五”期間,西部經濟一直呈現快速增長,持續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經濟實力日益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2006―2010年西部地區地方生產總值平均增速為13.9%,比全國平均增速高0.9個百分點,比東部和中部地區高1.3和0.7個百分點。西部地區的地方生產總值占全國的比重逐年提高,5年間其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7.33%、17.58%、18.14%、18.33%、18.68%。經濟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落后地區得到快速發展,“寧要東部一張床,不要西部一套房”的大學生就業思想出現轉變,愿意到經濟落后地區就業的大學生愈來愈多。有新聞報道說,四川成都高校的畢業生不愿意到福建、浙江就業,他們更愿意留在四川就業?!?011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指出,中西部生源但在東部沿海就讀的2008―2010屆本科畢業生有33.9%回到了本區域就業,2007屆在“北上廣”就業的大學生,三年后有22.2%離開了“北上廣”。在廣東海洋大學,作者對2006―2011年26677個畢業生的就業情況進行統計分析,結果表明,畢業生在省內經濟發達地區就業的比例逐年縮小,從2006年的70.4%降低到2009年的61.4%;相反,在省內經濟落后地區就業的畢業生比例則逐年增加,從2006年的20.9%增加到2009年的29.2%。同時,省外學生回生源地就業或者畢業生到省外就業比例逐年增加,到省外就業畢業生人數占省外生源人數的比例從2006年的38.5%上升到2011年的68.0%??梢?,經濟結構調整后,越來越多的大學生愿意到西部、落后地區就業,高校畢業生就業市場得到極大的拓展。
3.經濟結構調整,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加劇。當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是落后地區的“工業化”、發達地區的“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共存的過程。傳統產業從發達地區向落后地區轉移,實現落后地區的“工業化”和發達地區的“去工業化”;然后,發達地區著重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謀求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實現“再工業化”。發達地區實施“去工業化”和“再工業化”,低端人才需求減少,高端人才需求增加,特別是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高端人才出現供不應求。張慧等指出,熟悉國際服務貿易的專業人員不足,廣東服務貿易行業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人員所占比例極低。目前,在服務行業人員的教育與科技方面的投入相對較低,對服務貿易人才的培養重視不夠,直接削弱了廣東服務貿易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4]。相反,在落后地區,承接發達地區的產業轉移,傳統產業技術人才需求出現爆炸性增長,導致傳統產業的專業人才供應不足。在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多,但專業設置嚴重同化,傳統產業人才供應過剩,高技術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人才供應不足;在落后地區,高校太少,人才培養能力不足,難以滿足產業承接的人才需求。隨著經濟結構的不斷調整,高等教育資源分配的失衡和高校教育改革的滯后,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和地域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長期存在“就業總是很難,企業總是缺人”的局面。
三、大學生就業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中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副部長信長星在2012年6月7日說:當前中國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總體平穩,但仍面臨巨大壓力和挑戰。一方面總量壓力持續加大,另一方面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要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確保大學生就業市場可持續發展,必須緩解大學生總量持續增加的壓力和解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
1.加快經濟結構調整,確保大學生就業市場需求的穩步增長。新增就業崗位數隨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而增加,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只有經濟快速穩定發展才能有效地促進就業。我們必須堅定不移地實施經濟結構調整戰略,大力發展中西部、落后地區經濟,實現區域經濟平衡發展和經濟總量的穩步增長;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把發達地區的傳統制造業向落后地區轉移,大力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和以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的第三產業,提高資源效率和經濟效益,減輕環境壓力,確保社會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增加就業崗位數,促進大學生就業市場可持續發展。
2.以經濟結構調整為導向,重新分配高等教育資源。有人說,大學是經濟中心、技術中心的建成和轉移的重要因素。經濟結構調整,區域經濟和產業經濟的重新布局,產業技術中心必將做出相應的轉移和重建。在這一背景下,人才培養格局需要做出新的調整,高等教育資源需要重新分配,實施以滿足區域人才需求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戰略,解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區域結構性矛盾。在發達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要向重點院校和高新技術、現代服務專業傾斜,加強科技創新平臺建設,提升自主創新和社會服務能力,瞄準學科前沿,統籌規劃、重點建設與現代產業體系及經濟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重點學科項目,增強創新人才培養能力;大力發展高技術、現代服務相關專業,為產業升級提供高層次的科技創新人才。在落后地區,高等教育資源要向普通本科院校、高職院校和傳統專業、特色專業傾斜,結合產業承接和地方經濟發展方向,大力發展應用學科;注重辦學特色,積極發展地方經濟所急需的學科專業;突出應用型、技能型和具有行業特色型人才的培養,滿足地方產業承接所需要的人才。增加落后地區的高等教育資源投入,可以考慮把發達地區的普通院校,特別是產業特色明顯的職業技術院校,實行整體異地搬遷,跟隨轉出產業搬遷到落后地區;或者,通過高校、產業園區、企業共同辦學的形式,在落后地區設立分校區,增強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力度,滿足這些地區的產業園區、企業的人才需求。
3.以經濟結構調整為導向,重新調整高校的專業設置。根據不同區域的經濟結構模式,區域內高校的專業設置要與之匹配,以解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專業結構性矛盾。在發達地區的高校,應該壓縮傳統產業的相關專業,增開高技術制造和現代服務專業,優先扶持、重點發展直接為軟件產業、生物技術產業、新材料產業、環保產業、新能源產業和信息服務產業等領域的專業。在落后地區的高校,為有效承接傳統產業的轉移,應該以發展傳統制造專業為重點,優先扶持、重點發展紡織服裝、食品飲料、冶金工業、電氣器材、機械制造、建筑材料等傳統產業的專業。以廣東為例,粵東地區積極承接珠三角地區和國內外產業轉移,做強做大玩具、首飾工藝、文具、食品、紡織服裝等產業;粵西地區大力發展石化、鋼鐵、電力、造船等重化工業。因此,粵東地區的高校應該以玩具、首飾工藝、文具、食品制造、紡織服裝等傳統制造業相關的專業為重點;粵西地區的高校應該以石化、鋼鐵、電力、造船等產業相關的專業為主。珠三角地區以現代服務業、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為發展重點,該地區的高校要立足高水平的現代產業技術研究,重點放在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高端專業,培養珠三角地區產業調整過程中急需的研究型、創新型人才;立足現代產業的產品生產,培養現代服務業、高技術制造業和先進制造業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
4.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切實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熬蜆I總是困難,企業總是缺人”,很多專家、學者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是畢業生的學識結構、學業水平和職業素養不符合企業的需求。高校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實施高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優化高校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大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的學業水平和職業能力,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能力,才能維護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教育的改革,促使教育體系培養出擁有合適技能的勞動者[5]。高等教育通過政府牽頭,政策引導,統籌協調,全體高校參與,構建層次完整、科類齊全、結構合理、符合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在各經濟區域內的高校,要積極探索名師共享、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學生交換培養等人才合作培養途徑,實現區域高校的人才培養資源共享,減少各高校人才培養的“近親繁殖”,增加人才的多面性和差異性,以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對人才的多樣性要求。各高校要優化人才培養方案,深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改革,改善大學生的學識結構,提高大學生的學業水平和職業素養,最大限度地滿足企業對人才素養的要求;要深化校企合作辦學,實現產、學、研、用的深度合作,完善實踐教學體系,大力發展企業教育基地和校企合作教育產業園區。
四、總結
經濟結構調整,為大學生就業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同時,也帶來了挑戰。以服務經濟結構調整為中心,以社會人才需求為導向,實施高等教育調整,以高等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高校的重新布局、專業的重新設置、辦學理念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新調適為重點,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增強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和針對性,有效解決大學生就業市場的總量壓力和結構性矛盾,是大學生就業市場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張少紅.論區域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調整[J].東岳論叢,2004,(3):170-173.
[2]于開紅.經濟增長、產業結構調整與社會就業的實證分析――基于1998-2009年的經驗數據[J].求索,2012,(3):34-36.
[3]劉輝群.我國第三產業就業效應新論[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經濟論壇),2005,(3):28-30.
[4]張慧,羅萍.大力發展廣東省服務貿易推進“雙轉移”戰略實施[J].特區經濟,2011,(2):28-29.
[5]馬云澤,吳昊坤.產業結構調整、高等教育改革與大學生就業[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116-119.
關鍵詞:時間序列;物流業;第三產業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19-0079-06
引言
區域經濟可否連續穩定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第三產業的發展水平。第三產業的首要組成部分就包括物流業,所以有物流度上會影響業的發展勢必會影響到第三產業的發展,分析和研究物流業與第三產業的關系具有一定的經濟意義。當前,物流系統的量化問題尚未形成,全面而又系統地反映物流指數的變化與發展的指標尚未存在。貨物周轉量是運輸部門或運輸企業一定時期內運輸工作量的指標,反映的是物流的流動速度,全社會客運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的總承載力。選取貨物周轉量和客運量來代表物流業的發展水平,河北省第三產業產值作為第三產業發展的分析指標,從數量經濟學的角度,即定量的去探討河北省物流業的發展對第三產業的影響。
一、指標與模型的選擇
(一)指標選取與確定
要對河北物流業發展與經濟增長做計量分析,首先需要確定計量分析的數據指標,通過確立的物流指標和經濟指標構建兩者之間的計量經濟模型,然后對建立起的計量模型進行分析研究。
物流業作為一種介于生產與消費之間的服務經濟,與國民經濟互為影響,目前中國尚未確立衡量物流發展水平的統一指標。迄今為止,學者大多采用物流管理能力、交通運輸能力和倉儲配送能力來衡量其發展水平。為直觀反映河北省物流業發展水平,結合國內外研究文獻,兼顧數據的可得性,選取1990―2011年河北省經濟年鑒中貨運量以及客運量來衡量河北地區物流業發展的水平。選取河北省地區生產總值中的第三產業總值作為被解釋變量。
(二)模型的選擇
由于物流業與第三產業之間并不具有確定性的統計關系,但是二者之間又具有一定的相關關系,所以本文選取一元線性回歸模型對河北省的物流業與第三產業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
二、模型的建立
(一)模型的設定與樣本數據說明
模型將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方程,在解釋變量存在滯后項的基礎上建立 VAR 模型,并對 VAR 模型進行 ADF 單位根、Jonhansen 協整檢驗、脈沖響應函數以及方差分解檢驗,以及Granger 結果分析。
模型指標數據采用 1990―2011 年的時間序列數據。本文的基本回歸方程為:
y = C + ax1+bx2 +u (1)
其中,C 為常數項,u 為隨機誤差項,解釋變量為河北省年度貨物周轉量、全社會客運量等。X1、X2分別代表河北省年度貨物周轉量和年度全社會客運量,用以衡量河北省物流業的發展情況。a、b、分別為解釋變量X1 、X2 的系數,并代表 2 個解釋變量對被解釋變量y的影響程度。被解釋變量 y 選取河北省地區生產總值里面的第三產業總值。本文模型指標的樣本數據主要來自于《河北省統計年鑒》。
(二)實證分析
在進行實證分析時,考慮到 20 世紀八九十年代河北省地區第三產業發展比較緩慢,生產總值數量較少,為了使實證檢驗的結果較為理想,我們將模型中的被解釋變量y 取對數,因此,本文的基本回歸方程變為:
Lny= C + ax1+bx2 +u (2)
為了避免“偽回歸”首先用ADF檢驗法對我們選取的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見下頁表 1)。
結果說明:t檢驗統計量值為-3.439658小于5%和10%兩個顯著性水平下的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的值,即:-3.0400和-2.6608。表明取對數后的第三產業總值的2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如果時間序列y的2階差分序列是平穩序列,則稱時間序列y是2階單整,也稱I(2)序列。所以,被解釋變量y即是2階單整。同樣道理再對解釋變量X1與X2分別進行自相關的平穩性檢驗。結果(見表2與表3)。
結果說明:t檢驗統計量值為-3.798524小于5%和10%兩個顯著性水平下的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的值,即:-3.5210和-2.6672。表明解釋變量1即河北省貨物周轉量的2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
結果說明:t檢驗統計量值為-4.025628小于1%,5%和10%三個顯著性水平下的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的值,表明解釋變量2即河北省全社會客運量的2階差分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
為了分析第三產業與貨物周轉量和客運量的關系,我們先做回歸,然后檢驗回歸殘差的平穩性。如表4是回歸分析:
估計的回歸模型為y=-1 452.359+0.899995X1+0.01 4814X2+et (3)
回歸殘差平穩性檢驗(如表5所示)。
結果說明:t檢驗統計量值為-5.368934小于1%,5%和10%三個顯著性水平下的單位根檢驗的Mackinnon的值。表明resid殘差(殘差是指回歸分析得到的實際值與估計值之差)序列不存在單位根,是平穩序列,說明Y、x1、x2之間存在協整關系。
第三產業和物流業之間存在協整,表明兩者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但從短期來看,可能會出現失衡,為了增強模型的精度,可以把協整回歸式中(3)的e看作均衡誤差,通過建立誤差修正模型把第三產業總值變化的短期行為與長期變化行為聯系起來。誤差修正模型的結構如下:
Δy=+β1Δx1+β2Δx2+γet-1+εt (4)
在Eviews中,點擊Genr功能鍵,分別生成差分序列
DYt=Δy=yt-yt-1
Dx1t=Δx1=x1t-x
1(t-1)
Dx2t=Δx2=x2t-x
2(t-1)
然后以DY為被解釋變量,以DX1和DX2以及et-1為解釋變量,估計回歸模型如方程式(5)結果(見表6):
Δ=184.4094+0.515017Δx1+0.000653Δx2+0.244957et-1 (5)
t=(3.321115) (6.803525) (1.943939)
R2=0.734684 DW=0.782226
上述估計結果表明:第三產業總值的變化不僅取決于物流業的變化,而且還取決于上一期第三產業總值的變化對均衡水平的偏離,誤差項et-1估計的系數是0.244957體現了對偏離的修正,上一期偏離越遠,本期修正的量就越大,即系統是存在誤差修正機制。誤差修正系數為0.244957,即表明河北省每年實際形成的第三產業總值與其長期均衡值的偏差中的24.4957%被修正?;貧w方程經過修正后的檢驗結果中 D?W 值為 0.782226,因此修正后的回歸方程殘差序列可以近似地認為不存在序列相關,并且回歸方程數據的擬合優度為73.468%認為是較好的。
(三)脈沖函數分析
一般的 VAR(P)模型數學表達式如下:
Yt=C+A1Yt -1+A2Yt -2+…+AkYt-k+BXt+εt t=1,2…T (6)
其中,Yt是 m 維內生變量,Xt是 n 維外生變量,C 是m 維常數向量,k 是滯后階數,T 是樣本個數。矩陣 A1,…,Ak和矩陣 B 是要被估計的參數矩陣,εt是 m 維擾動向量。脈沖響應函數( Impulse Response Function)是用來衡量隨機擾動項的一個標準差沖擊對其他變量當前和未來取值的影響軌跡,它能夠比較直觀地刻畫出變量之間的動態交互作用及效應。通過脈沖響應函數的下頁圖1所示,我們看到隨著時間的推移,x1對y呈穩定的正向影響,而 x2 對 y 主要呈負向影響,并且影響幅度較大;而 x1 對x2主要呈現負影響,而x2對x1 呈波動式的影響,且影響幅度適中。由下頁圖1可知,圖中實線表示1單位脈沖沖擊的脈沖響應函數的時間路徑,兩邊的虛線表示2個標準差的置信區間。下頁圖1里面的第一個圖表示lny自身的響應函數的時間路徑,其脈沖影響在第一期大約為50,以后逐漸上升,說明第三產業總值的增長會引起后面各時期第三產業總值的增長,且增長的彈性系數呈現變大的規律。第4個圖為x1對lnY實施沖擊,lnY的響應函數時間路徑,響應路徑一直為正但是波動相對較明顯,說明x1貨物周轉量夠引起后面各時期第三產業總值的增長,但是這種增長波動較明顯。所以,我們將用方差分解(variance decomposition)方法進行分析,結果(見P83圖 2)。
P83圖2中實線為方差分解的時間路徑。下頁圖1為lny對自身的方差分解時間路徑,時間路徑一直為正且不斷下降,這說明當期的第三產業總值對后面各時期的第三產業總值的貢獻率越來越小,隨后各期間中自身變動的貢獻率維持在75%以上。圖為lny對x1的方差分解時間路徑,時間路徑一直為正,而且先下降又上升回到60%左右,說明,lny對x1的貢獻率大約維持在50%~60%。圖為lny對x2的方差分解時間路徑,時間路徑一直為正且小幅下降后逐漸回升,說明lny對x2的貢獻率大約維持在20%~35%。
(四)Granger 結果分析
最后,進行Granger 結果分析(如表7所示)。
根據表7數據顯示,X1不是Y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是0.12671,說明x1貨物周轉量對Y第三產業總值的增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這種作用并不十分明顯;同理,Y不是x1的Granger原因的概率是0.00345,說明Y的增長會刺激x1的增加而且這種刺激作用是很明顯的。同理分析x2不是Y的原因的概率是0.25393,說明x2社會客運量對y第三產業總值增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但是,這種推動作用不明顯。
結論
在物流成長的初級階段,物流業對第三產業的發展推進作用尚不明顯,對第三產業的作用只是表現出平緩增長趨勢。即河北省第三產業產值與物流業的發展存在著正相關的關系,但是,通過構建一元回歸模型以及通過脈沖函數和Granger 結果分析卻表明了河北省物流業的發展對第三產業的促進作用已經非常有限。這是因為,為了使模型具有可操作性和數據可得性,本文僅選取貨物周轉量以及全社會客運量作為物流業發展的指標,而貨物周轉量和客運量反映的是一個地區的物流需求量,物流業的發展應該還包括物流供給等相關因素的共同發展。物流服務主要是靠資金和勞動力投入來獲得,物流供給仍處于低端,因此,貨物周轉量的增加沒有更大地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而處于停滯不前的狀態。所以河北省要以物流業的發展來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反過來第三產業的發展再拉動物流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南,趙成鋒,陳遠高.現代物流與經濟發展理論、方法與實證分析[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2] 龐皓.計量經濟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277-372.
[3] 河北年鑒編委會.河北統計年鑒[K].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9.
[4] 董云耀,楊望書.基于時間序列的趨勢模型的應用與研究[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08,(1):64-68.
[5] 李莉,張建華.物流產業發展與國民經濟整體水平提升的相關性分析[J].中國機械工程,2003,(10):15-18.
[6] 李克寧.談物流成本與GDP[J].中國流通經濟,2002,(4):11-13.
[7] 張中強,宋學峰.物流總成本及其構成與 GDP 關系的分析[J].科技導報,2005,(10):38-41.
關鍵詞 洞穴 環境響應 滴水 石筍 沉積物
中圖分類號:X141 文獻標識碼:A
1 洞穴滴水研究
洞穴滴水的來源主要是降雨,降雨經過洞穴巖層后形成滴水,所以洞穴滴水對降雨的響應時間與季節、土壤水含量、頂板巖層厚度以及巖層的通透性有密切關系。
張美良等人對桂林盤龍洞滴水進行了系統的監測,發現洞穴滴水對大氣降水的響應較快,滴水特性可直接反映大氣降水的物理、化學特征。針對洞穴滴水的形成過程,周運超等人對貴州都勻七星洞滴水點進行為期一年的動態臨測,指出滴水的物質組成直接源自于土壤和巖石,并認為洞穴滴水的化學元素含量變化主要受水和土壤、巖石作用導致的巖石溶解――方解石沉淀過程所控制。
在降雨形成洞穴滴水的過程中,洞穴滴水不但攜帶豐富的氣候信息,還攜帶著地表土壤巖層生態環境信息,可以針對洞穴滴水的定點定時監測,并結合同步氣候的變化來分析其環境效應。向曉晶等發現Ca2+、Mg2+和Sr2+在土壤剖面中表現出明顯的淋溶和淀積作用,其元素含量高低直接影響土壤滲透水元素含量,基巖的元素含量主導了土壤各層位、土壤滲透水及滴水中元素含量。葉明陽等指出Ca2+、Mg2+對2006年夏季特大干旱事件的響應敏感,短期干旱導致洞穴水離子濃度偏高;2007年夏季的暴雨事件后Ca2+、Mg2+濃度波動較大,表明洞穴水對特大降水事件響應明顯,表明了洞穴滴水陽離子對氣候環境反應明顯。同時,衣成城等初步認為洞穴滴水的Sr2+、Ca2+、Mg2+濃度及其比值既取決于環境降水和溫度的變化,也受到上覆巖土作用的影響。很多研究表明Mg2+、Sr2+與溫度有關,Mg2+和Sr2+的比值可在一定程度上作為溫度計,洞穴滴水的Mg2+、Ca2+、Sr2+既可以反映洞穴附近環境溫度的變化,又可以反映洞穴周圍水文條件的變,并且Mg/Ca、Sr/Ca、Ba/Ca這3對元素比值和氣候的變化有密切的關系。向曉晶等分析得出洞穴巖溶生態系統中Ba元素含量普遍較低,Ba元素在巖溶洞穴系統中的含量能指示上覆巖-土-水遷移過程中發生分異的特征,還能反映洞穴滴水的形成信息。
2 石筍和洞穴沉積物研究
近年來,許多學者使用碳同位素法測定了洞穴碳酸鹽的年代,證明在溫帶氣候區一些快速生長的石筍微層是年層,后來許多學者也證明了石筍微層是石筍的年生長層。
O'Leary M H分析了過去70年沉積的具有年紋層的石筍,證實其發光波長可作為上覆土壤腐值化程度的代用指標,從而提供土壤溫度、濕度等方面的變化信息。Koch P L等利用分布不同地點的石筍確定了22-2kaBP間石筍生長頻率與古氣候變化的聯系,通過能譜和調諧分析發現,石筍生長頻率有40ka、20ka的周期。姜修洋等通過湖北神農架等洞穴石筍研究發現季風降雨的長期變化,與太陽活動周期同步進行。并有學者發現石筍結構構造轉變及其晶化強度,受控于洞穴溫度、濕度、滴水和凝結水對石筍的滲透、淋漓,主要受石筍含水度大的制約。李琴等發現流體包裹體中的中ln[c(Xe)/c(Ar)]與溫度指標的(c)和n(Mg)/(Ca)的變化一致,其中ln[c(Xe)/c(Ar)]與石筍形成溫度呈負相關,可以定性重建古溫度的變化。
利用洞穴系統內的滴水、石筍、沉積物來研究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發生、演化過程,研究洞穴系統對地表環境的響應變化規律,為喀斯特石漠化提供長期指標評價體系,尋找相應的石漠化替代指標,從而為喀斯特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提供數據支持,明確階段性治理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新中,班鳳梅,潘根興.洞穴滴水地球化學的空間和時間變化及其控制因素――以北京石花洞為例[J]. 第四紀研究,2005,25(2).
[2] 張美良,朱曉燕,林玉石,等.桂林盤龍洞滴水的物理化學指標變化研究及其意義[J].地球與環境,2009,37(1).
[3] 周運超,王世杰.貴州七星洞滴水的水文水化學特征及其意義[J].水文地質工程地質,2006(1).
[4] 向曉晶,李廷勇,王建力,等.重慶芙蓉洞土壤滲透水-滴水的元素變化特征及其意義[J].水土保持學報,2011,25(3).
[5] 衣成城,李廷勇,李俊云,等.芙蓉洞洞穴水離子濃度和元素比值變化特征及其環境意義[J].中國巖溶,2011,30(2).
[6] O'Leary M H. Carbon isotopes in photosynthesis Fraction techniques may reveal new aspects of carbon dynamics in plants[J].BioScience ,199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