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范文第1篇

為進一步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根據《XX市凈土保衛戰2020年工作方案》(政辦發〔2020〕40號)要求,結合我市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標

全市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環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土壤環境風險得到基本管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到90%以上;土壤環境質量點位達標率不低于82%;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點位達標率不低于81%。

二、重點任務

(一)深化土壤污染狀況調查。

1.配合省上、XX市完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補充設置土壤環境質量省控監測點位。(市生態環境局負責,自然資源局、住建局配合)

2配合省上、XX市深入開展重點行業企業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2020年底前基本掌握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中的污染地塊分布及其環境風險情況。(市生態環境局負責,自然資源局、住建局、農業農村局配合)

(二)加強農用地分類管理。

3.完成耕地分類劃定,實施耕地分類管理,將符合條件的優先保護類耕地劃為永久基本農田,實行嚴格保護。(市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分別負責)

4.根據土壤污染狀況和農產品超標情況,通過農藝調控、種植業結構調整、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等措施確保耕地安全利用,降低農產品超標風險。加快推進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2020年底前實現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2%以上。(市農業農村局負責,自然資源局配合)

5.嚴格控制林地、草地、園地的農藥使用量,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完善生物農藥、引誘劑管理制度,加大使用推廣力度。加強對重度污染林地、園地產出食用農(林)產品的質量檢測,發現超標的,要采取種植結構調整等措施。(市林業局負責,農業農村局、自然資源局配合)

(三)實施建設用地準入管理。

6.建立疑似污染地塊名單并及時上傳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系統。動態更新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名錄并向社會公開。嚴格城鎮人口密集區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騰退用地的土壤環境監管。依法依規開展相關地塊的土壤污染環境調查;確定有污染的,嚴格落實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要求。(市生態環境局負責,自然資源局配合)

7.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管理要求納入城市規劃和供地管理,土地開發利用必須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加強土地征收、收回、收購以及轉讓、改變用途等環節的監管,充分利用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系統,提升建設用地土壤環境監管能力。(市自然資源局負責,生態環境局配合)

8.用途變更為住宅、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用地的,變更前應當按照規定進行土壤污染狀況調查。重度污染農用地轉為城鎮建設用地的,由所在鎮(街道)負責組織開展調查評估,調查評估結果向市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部門備案。(市自然資源局牽頭,生態環境局、住建局配合,各鎮、街道負責落實)

(四)加強土壤污染源頭管控。

9.動態更新土壤污染重點監管企業名錄并向社會公布。將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納入排污許可管理,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排放,督促落實土壤污染隱患排查制度,按年度開展自行監測,監測結果向社會公開。加大環境執法力度,對超標排放造成土壤污染的企業掛牌督辦,限期治理,對治理后仍不能達標的企業堅決依法關停。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拆除設施、設備或者建筑物、構筑物的,應當制定包括應急措施在內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報市生態環境局和工信局備案并實施。(市生態環境局負責,工信局、應急管理局配合)

10.在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活動集中的區域嚴格執行重點污染物特別排放限值。(市生態環境局負責,工信局配合)

11.嚴格執行重金屬污染物排放標準并落實相關總量控制指標,加大對涉重金屬企業的監督檢查力度,對整改后仍不達標的企業,依法責令其停業或關閉,并將企業名單向社會公布。完成涉鎘等重金屬重點行業企業排查整治。完成重點行業的重點重金屬排放指標任務。(市生態環境局負責,工信局配合)

12.加強固體廢物監管,持續開展“清廢”行動,鞏固2019“清廢”成果。加大對工業固體廢物違法違規轉移的監管和打擊力度,嚴防工業污染“上山下鄉”。(市生態環境局負責,工信局、自然資源局配合)

13.推進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鞏固較大規模農村生活垃圾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整治成效,防止出現反彈;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率達到30%以上;推進“垃圾圍堰”整治;加快農業生產廢棄物非正規堆放點整治。(市住建局、城管局、水利局、農業農村局分別負責)。

14. 控制化肥農藥污染,推廣應用生態調控、生物防治、理化滲控等措施,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試點示范。推進主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推廣高效施藥器械。農藥使用量保持零增長,主要農作物農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推廣化肥減量增效,積極推廣配方施肥技術,化肥使用量保持零增長,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推廣覆蓋率提高到90%以上。(市農業農村局負責,生態環境局配合)

15.優先在設施栽培面積較大、農膜使用較多的區域推進降解農膜應用示范和廢棄農膜回收處理試點。結合農業項目實施,示范推廣0.01毫米厚度農膜,提高殘膜回收率。創新農膜回收機制,推進農膜回收處理試點,積極落實農膜生產經營者回收處理責任。(市農業農村局負責)

16.強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加強飼料、獸藥等監管,堅決打擊違法違規生產使用飼料添加劑和抗菌藥物行為。深入開展養殖場(戶)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培訓,繼續推進畜禽糞污資源化全市推進項目和健康養殖項目。全市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8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達到90%。(市農業農村局負責,生態環境局配合)

17.開展灌溉水水質定期監測和評價。灌溉用水應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對使用污水灌溉導致污染嚴重、威脅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土地,要及時調整種植結構。(市水利局負責,農業農村局配合)

18.減少生活污染,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及餐廚垃圾處理。(市城管局、各鎮、街道分別負責)

(五)有序開展土壤污染治理。

19.開展化工行業等典型污染源周邊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推進地下水污染防治信息共享。(市生態環境局負責,自然資源局、水利局配合)

20.加強土壤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活動監管,依法依規落實相關管理要求,工程實施中要防止土壤挖掘、堆存造成二次污染,轉運污染土壤前要提前報告,工程完工后開展風險管控或修復效果評估并向社會公開等。(市生態環境局、農業農村局、林業局分別負責)

三、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各鎮(街道)、相關部門(單位)要制定本行業、本領域年度專項工作方案,強化組織領導,確定專人負責,落實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任務,完善政策措施,抓好工作落實。每月5日前報送上月工作進展情況;2020年12月10日前將年度任務完成情況及佐證資料報市生態環境局。

(二)加強宣傳力度。加大《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宣傳,充分利用網絡媒體等途徑普及土壤環境保護知識及相關法律法規,積極開展土壤污染防治培訓,努力營造保護土壤環境良好氛圍。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范文第2篇

一、充分認識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最根本出發點。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土壤環境保護工作,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制度,為改善提升我省耕地質量奠定了良好基礎。區農田土壤污染問題仍較突出,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狀況不容樂觀,全面開展受污染耕地的安全利用工作,既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重要舉措,也是進一步轉變發展方式,努力拓展農業生態功能,全面建設綠色農業強省的必然要求。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充分認識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必須切實履責,加大力度,提前部署、總體規劃,確保按時保質完成輕中度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任務。

二、總體要求

(一)總體思路

深入踐行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理念,以保障農產品質量和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為出發點,堅持風險管控,重點針對輕中度污染耕地安全隱患,強化政策引導,落實有效措施,依靠科技進步,組織實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試點、示范和重點項目,努力構建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長效機制,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是統籌規劃,規范運作。按照我區耕地污染現狀進行科學布局,統籌安排,優化、集成并建立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關鍵技術模式,統一技術標準和要求,做到規范運作。

二是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區域的耕地土壤類型、種植特征和受污染程度,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方現有資源和設施,合理布局,示范帶動,整片推進,分批實施。

三是機制創新,注重實效。建立政府引導、農民自愿、社會參與的運行機制,在強化政府宏觀指導的同時,引入市場化運行和第三方參與機制,發揮農民、農民合作社的積極性、自主性、創造性,確保取得實效。

三、目標任務

2020年,根據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和農產品超標情況,重點在我區輕中度污染區域,積極推廣低積累品種替代、水肥調控、土壤調理、深翻深耕等安全利用措施,建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進區建設任務,形成較完善的適宜本地區推廣應用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體系,全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8%左右,有效降低農產品污染風險,確保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狀況實現總體改善。

四、技術措施

在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和農用地污染狀況詳查工作的基礎上,以鄉鎮為基礎,選擇輕中度污染和農產品超標的典型區域,因地制宜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確保農產品不超標。

(一)深翻耕。通過將土壤深翻30cm~40cm,將重金屬含量較高的耕地表層土壤與犁底層甚至母質層的潔凈土壤充分混合,稀釋耕地表層土壤重金屬含量。

(二)應用低積累玉米品種。結合當地主要玉米品種、種植習慣等開展低積累品種篩選和應用,重點針對不同作物品種對重金屬的吸收特征,選用抗性強、重金屬低積累、低富集或不富集的作物品種,降低食用農產品的污染風險,確保選育的低積累品種不減產、農民不減收。

(三)施用凹凸棒等鈍化材料。將提純加工后的凹凸棒結合深翻耕,施入受污染的農田中,再灌入水,經過物理作用,原本沉積在農田中的重金屬離子被牢牢地吸附在凹凸棒上土壤中重金屬離子由有效態轉化成化學性質不活潑形態。

(四)優化施肥,增施有機肥。結合深翻耕增施低重金屬含量的有機肥做基肥,采用低重金屬含量的化肥、堿性肥料,化肥使用量需根據土壤養分情況指標、耕作方式、污染物種類確定,防止過量施肥引起二次污染。

(五)預防作物秸稈二次污染。針對受污染耕地生產的含重金屬秸稈廢棄物,以無害化、資源化為目標,建立秸稈能源燃料化、原料化等綜合利用技術工程,通過秸稈移除和廢棄物處理工程,實現耕地污染物的移除和不擴散。

五、資金預算

總投資預計20萬元,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進區建設任務。資金用途: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嚴格管控方案編制、安全利用集推進區建設、開展跟蹤監測、效果評估、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及嚴格管控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咨詢服務工作等。

六、進度安排

2019年11月,啟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確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區域和邊界,制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與嚴格管控方案,組織專家論證,初步建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模式。

2019年12月-2020年2月,按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與嚴格管控方案,認真組織實施,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集中推進區建設任務。

2020年3月-11月調整完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模式,總結出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規范和技術體系,全面開展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推廣和應用,完成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的相關任務。

2020年12月,開展安全利用效果評估工作。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農業農村局成立由局長任組長,分管副局長、區農技中心主任任副組長,局相關股室、區農技中心等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全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推進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要成立由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領導小組,加強指導、強化督導、推動落實,形成上下聯動、協同推進的工作格局。

(二)強化政策扶持。區政府統籌安排財政專項資金,切實加大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資金投入,重點支持調查評估、科研試點、推廣示范等工作。積極爭取中央財政支持,完善多元化投融資機制,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發揮集合效應,形成政策合力。

(三)建立推動機制。明確責任主體,建立政府主導、部門聯動、公眾參與、協同推進的工作機制。要抓緊制訂本地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工作技術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工作措施、部門分工、時間節點等要求,認真組織實施,確保取得實效。

(四)強化科技支撐。區農業農村局會同生態環境局、自然資源局,邀請省市部門技術人員組建技術支撐專家組,負責全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咨詢服務。充分發揮省內外科研院校技術優勢,開展產學研用協同攻關,加強相關技術培訓指導,編制安全利用推薦技術目錄,強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技術水平。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范文第3篇

2019年,根據年度工作任務,我區認真組織、積極推進年度各項任務,齊頭并進打好藍天保衛、治水提升、治土清廢三大硬戰,年度任務基本達到時序進度要求,環境質量穩步提高。現將我區2019年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情況自查工作報告如下:

一、環境質量情況

2019年,我區空氣質量優良率86.9%,較2018年上升1.8%;全年XX區PM2.5平均濃度28μg/m3,較2018年下降4μg/m3。馬家橋、汶溪、廣源橋、游山斷面均為Ⅲ類,貴駟斷面為Ⅳ類,市控斷面濃度均值功能區達標率為100%,Ⅲ類以上達標率為80%,與2018年持平。XX區生態環境滿意度為83.02%。

二、大氣污染防治年度任務完成情況

(一)優化產業結構布局。

制定《XX區打贏藍天保衛戰2019-2020年行動方案》和《2019年XX區打贏藍天保衛戰工作計劃》。完成“三線一單”編制并組織實施,嚴格執行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型行業準入條件。新改擴建項目的大氣污染物排放嚴格執行特別排放限值要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粉塵、VOCs新增排放量實行區域內排放量減量替代。完成落后產能淘汰12個、“散亂污”整治101家(市級任務100家)。完成落后產能淘汰19家(市級任務15家)。完成重污染企業搬遷關停1家。

(二)深化工業廢氣治理。

按規定時限推進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煙粉塵)、VOCs等大氣污染物排放全面執行特別排放限值要求。深化鋼鐵、水泥、玻璃、石化、化工、工業涂裝、合成革、紡織印染、橡膠和塑料制品、包裝印刷、有色、鑄造等12個重點行業廢氣治理。持續推進有機廢氣治理,提前完成市級工業企業VOCs治理年度整治任務(18家?)。繼續在70余家石化化工企業推行LDAR工作,已完成224萬個點檢測,泄漏率0.35%,按要求開展修復工作。2016年至今累計削減有機廢氣約4000噸。組織開展并完成高污染燃料鍋(窯)爐核查。開展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提標改造,已完成28臺(市級任務19臺)。開展有色金屬、鑄造等行業無組織排放治理。已完成16家(市級任務16家)。

(三)加強面源污染治理。

實施《XX區大氣顆粒物污染防治攻堅行動方案》。重點開展“三塵”(工地揚塵、煤塵和道路揚塵)防控,突出抓好拆除作業、建筑施工、道路施工、露天堆場、渣土及物料運輸車輛管理等各類揚塵污染源綜合治理;全區各地建設工程按要求落實揚塵防治的揚塵自動監測和視頻監控措施,并與有關主管部門聯網。對煤場實施作業管理、設施維護、場區管理、卡口管理等全過程監督監控,同時結合整體規劃開展整合搬遷;強化道路保潔作業,全區城市主干路機械化清掃率保持100%,建筑渣土運輸車輛密閉、平裝率100%,最大限度抑制道路揚塵。協同推進“四氣”(工業廢氣、垃圾秸稈焚燒煙氣、餐飲煙氣和車船尾氣)治理。運用城郊煙氣監控系統,實現閉環管理,及時發現、消除垃圾秸稈焚燒現象。實施廢棄礦山整治,完成年度任務7家(市級任務7家)。年度開展揚塵防治工作督查5次。

(四)開展機排廢氣治理。

開展重柴車輛路面執法檢查。多次聯合交警等相關部門在轄區內不同道口、分時段開展重柴車輛尾氣排放檢測,累計出動54人次,人工檢測158輛,整改處罰58輛。自5月份開展機動車年檢數據審核

4235輛,審核率96%。加快淘汰國三及以下排放標準營運柴油貨車264輛(市定任務),已完成297輛。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申報審核工作,本年度完成881輛。

(五)強化應急聯動和監控。

持續開展大氣污染物排放清單更新工作。按要求開展秋冬季攻堅行動,加強與氣象、建交、綜合執法和經信等部門重污染天氣應急聯動,強化重污染天氣預警和應對,督促企業按上級指令落實相應減排措施。截止2019年底,已投用企業常規廢氣在線監測點位49個,VOCs排口117個,VOCs廠界54個;環境在線監控網格化揚塵61套,有機特殊因子區域站4套。基本建成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監控系統和重點區域大氣環境自動監測網絡建設,完善了鎮(街道)環境空氣監測站點和區域環境空氣質量監測預報預警體系。

三、水污染防治行動年度任務完成情況

(一)推進“污水零直排區”建設。

完成“污水零直排區”創建,投資18100萬元,新建污水管網17.3公里,雨水管網4公里。完成生活污水標準化運維試點建設5個(市級任務4個)。6個鎮街道和2個園區“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全部通過市級考核驗收。1800余家工業企業實施雨污分流改造,完成北區污水處理廠、XX污水處理廠擴容提標改造工程,城鎮污水處理率分別達到98%。主要污染物氨氮濃度下降5.5%,總磷濃度下降16.7%,高錳酸鉀指數濃度下降17.7%,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

(二)深入開展行業整治。

制定《XX區金屬表面處理等5個行業深化整治提升工作實施方案》,督促推進5大行業深化整治提升,完成涉水行業整治76家(市級任務73家),完成入河排污口整治5個。8家電鍍企業電鍍線整治已完成6家;推進蛟川電鍍污水處理站廢水提標異地遷建工程。

(三)繼續加強海域污染防治工作。

全面完成入海排污口的規范整治提升,所有入海排污口規范化設置并設立標志牌,組織開展入海排污口排查定位;督促樂金甬興、海德漂染(南洪)完成廢水排放去向更改,停用入海排污口。開展直排海污染源監督性監測,實施入海排污口在線監測設施安裝和對原有在線監控設施加裝總氮監測指標工程,全區重點入海排污口在線監控實現全覆蓋并穩定達標,達到入海排污口規范化整治提升驗收標準。推進入海河流污染總量控制,對主要入海河流進行常規動態監測。

(四)多管齊下,確保治水工作不反彈。

加強地下水環境保護。開展加油站油罐更新改造,督促轄區內加油站加快油罐更新改造進度,已全面完成加油站油罐更新改造任務(市級任務8個加油站)。完成地下油罐改造34個(市級任務34個)。加快推進美麗河湖創建工作,完成美麗河湖創建1條,100%完成市定任務。加強城鎮污染治理。推進污水處理廠擴建及提標,北區污水處理廠三期15萬噸/日擴建及二期提標工程啟動,華清環保提標改造工程開工建設,XX污水處理廠類四類提標改造工程可研初稿完成。推進農業農村污染防治。完成1條氮磷生態攔截溝建設,1家養殖尾水治理示范區已全面完成。

四、治土清廢年度任務完成情況

(一)制定完善管理制度。

編制《XX區工業固廢專項整治工作方案》,指導固廢底數摸排、處置通道疏通、規范化考核、信息化申報等四個方面工作;疏通了一般工業固廢協同處置渠道,與城市綜合執法局等相關部門溝通協調,確定由中科綠電、華清環保為企業提供填埋和協同焚燒處置服務;統計并上報一般工業固廢申請,最終我區36家單位,每年2670噸一般工業固廢焚燒需求獲市垃圾應急辦同意。

(二)推進固廢處置能力建設。

積極推進固廢重點項目的建設,督促并協助XX億星新型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7萬噸/年一般工業污泥綜合利用項目、XX格林蘭生物質能源開發有限公司15萬噸/年一般工業污泥干化項目、XX甬力環保有限公司1.5萬噸/年廢桶綜合利用項目、XX市XX新東方精細化工有限公司年產3萬噸七水硫酸鋅(1萬噸/年廢棄物)綜合利用項目完成建設并投入使用、XX新福鈦白粉有限公司60萬噸/年水泥緩凝劑項目土建部分已基本完成。

(三)開展規范化考核和專項整治。

完成省廳開展的2019年度XX省危險廢物經營單位規范化考核;完成2019年度69家重點單位危險廢物規范化考核;印發《XX市生態環境局XX分局關于開展危險廢物專項整治工作的通知》,檢查企業67家;完成33家單位工業固廢核查;開展汽修行業專項檢查,責令9家進行整改;進行緊固件企業廢礦物油規范化處置協調,下發《告廢油(危險廢物)產生企業書》、《企業廢礦物油規范處置及整改情況說明》和《危險廢物規范處置承諾書》,要求企業開展自查、進行整改;對44家重點廢油單位開展摸排,約談22家。開展污泥行業提升整治,要求在2020年底前,全區10家年產1000噸以上工業企業出廠污泥含水率低于60%。

(四)協助小微產廢單位危廢處置。

聯合各鎮(街道)環保所開展危廢規范化管理培訓會議,由大地環保危廢綜合經營單位開展“公交化”拼車轉運服務,并提供現場管理、臺賬制作、系統申報指導等延伸服務,截至目前已提供拼車轉運服務140余家次;與區教育部門協商,委托大地環保為區內中小學提供實驗室廢液處置服務,截至目前已安全處置廢液298公斤。

(五)開展土壤污染詳查和監測。

完成142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信息采集,完成2件單位采樣方案編制;完成全區53家土壤污染重點監管單位開展土壤污染自行監測;完成XX區污染地塊名錄內6個疑似污染地塊土壤污染狀況初調。完成7個功能調整為居住、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地塊調查工作部署;完成莊市華美線業宿舍區域、駱駝老棉紡廠等其他土地功能變更地塊調查工作;完成22個農用地超標點位對賬消號工作。

(六)進行土壤治理修復。

督促九龍湖政府開展九龍湖呂岙山塘受污染土壤的修復工作,該項目已通過效果評估。完成金甬腈綸廠退役地塊土壤污染調查,根據調查結論要求屬地加強該地塊風險管控措施。

(七)開展重金屬減排。

督促轄區內重金屬排放單位采取工藝提升,排放提標,轉型升級等措施,到2020年底前全區重金屬排放量在2013年的基礎上減排10%。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范文第4篇

一、充分認識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一)農村環境形勢嚴峻。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經過多年努力,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大進展。但是,我國農村環境形勢仍然十分嚴峻,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工業及城市污染向農村轉移,危及農村飲水安全和農產品安全;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不健全;一些農村環境問題已經成為危害農民身體健康和財產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意義重大。加強農村環境保護是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任務;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各地區、各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提高對農村環境保護工作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統籌城鄉環境保護,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擺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下更大的氣力,做更大的努力,切實解決農村環境問題。

二、明確農村環境保護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

(三)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和城鄉統籌,把農村環境保護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以及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結合起來,切實抓好源頭控制、過程管理、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著力推進環境友好型的農村生產生活方式,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環境安全保障。

(四)基本原則。

統籌規劃,突出重點。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農村生產和生活的各個方面,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飲用水水質衛生安全、農村改廁和糞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治理、農村環境衛生綜合整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防治、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防治、土壤污染治理、農村自然生態保護。

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結合各地實際,按照東中西部自然生態環境條件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采取不同的農村環境保護對策和措施。

依靠科技,創新機制。加強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研究、開發和推廣,充分發揮科技支撐作用,以技術創新促進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積極創新農村環境管理政策,優化整合各類資金,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

政府主導,公眾參與。發揮各級政府主導作用,落實政府保護農村環境的責任。維護農民環境權益,加強農民環境教育,建立和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民及社會力量參與、支持農村環境保護。

(五)主要目標。

到20*年,農村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有所控制,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質量有所改善;摸清全國土壤污染與農業污染源狀況,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進展,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覆蓋率與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使用率提高*%以上,農村畜禽糞便、農作物秸稈的資源化利用率以及生活垃圾和污水的處理率均提高10%以上;農村改水、改廁工作順利推進,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到65%,嚴重的農村環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和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態示范創建活動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得到加強,公眾環保意識提高,農民生活與生產環境有所改善。

到20*年,農村人居環境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加劇的勢頭得到遏制,農村環境監管能力和公眾環保意識明顯提高,農村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三、著力解決突出的農村環境問題

(六)切實加強農村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水質改善。把保障飲用水水質作為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首要任務。配合《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的實施,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的環境保護和水質監測與管理,根據農村不同的供水方式采取不同的飲用水水源保護措施。集中飲用水水源地應建立水源保護區,加強監測和監管,堅決依法取締保護區內的排污口,禁止有毒有害物質進入保護區。要把水源保護區與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結合起來,明確保護目標和管理責任,切實保障農村飲水安全。加強分散供水水源周邊環境保護和監測,及時掌握農村飲用水水源環境狀況,防止水源污染事故發生。制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急預案,強化水污染事故的預防和應急處理。大力加強農村地下水資源保護工作,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和監測,開展地下水水功能區劃,制定保護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加強農村飲用水水質衛生監測、評估,掌握水質狀況,采取有效措施,保障農村生活飲用水達到衛生標準。

(七)大力推進農村生活污染治理。因地制宜開展農村污水、垃圾污染治理。逐步推進縣域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的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管理。有條件的小城鎮和規模較大村莊應建設污水處理設施,城市周邊村鎮的污水可納入城市污水收集管網,對居住比較分散、經濟條件較差村莊的生活污水,可采取分散式、低成本、易管理的方式進行處理。逐步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運輸、縣處理的方式,提高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加強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按照國家農村戶廁衛生標準,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把農村污染治理和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同發展清潔能源結合起來,大力發展農村戶用沼氣,綜合利用作物秸稈,推廣“豬-沼-果”、“四位(沼氣池、畜禽舍、廁所、日光溫室)一體”等能源生態模式,推行秸稈機械化還田、秸稈氣化、秸稈發電等措施,逐步改善農村能源結構。

(八)嚴格控制農村地區工業污染。加強對農村工業企業的監督管理,嚴格執行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防治農村地區工業污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城市污染向農村地區轉移、污染嚴重的企業向西部和落后農村地區轉移。嚴格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淘汰污染嚴重和落后的生產項目、工藝、設備,防止“*”和“*”等企業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

(九)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大力推進健康養殖,強化養殖業污染防治。科學劃定畜禽飼養區域,改變人畜混居現象,改善農民生活環境。鼓勵建設生態養殖場和養殖小區,通過發展沼氣、生產有機肥和無害化畜禽糞便還田等綜合利用方式,重點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實現養殖廢棄物的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對不能達標排放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實行限期治理等措施。開展水產養殖污染調查,根據水體承載能力,確定水產養殖方式,控制水庫、湖泊網箱養殖規模。加強水產養殖污染的監管,禁止在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從事網箱、圍欄養殖;禁止向庫區及其支流水體投放化肥和動物性飼料。

(十)控制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采取技術、工程措施,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在做好農業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基礎上,著力提高農業面源污染的監測能力。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引導農民科學施肥,在糧食主產區和重點流域要盡快普及。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藥等技術。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與布局優化,在高污染風險區優先種植需肥量低、環境效益突出的農作物。推行田間合理灌排,發展節水農業。

(十一)積極防治農村土壤污染。做好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查清土壤污染現狀,開展污染土壤修復試點,研究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土壤環境質量監管體系。加強對主要農產品產地、污灌區、工礦廢棄地等區域的土壤污染監測和修復示范。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有機農業,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產地和蔬菜基地的污水灌溉,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十二)加強農村自然生態保護。以保護和恢復生態系統功能為重點,營造人與自然和諧的農村生態環境。堅持生態保護與治理并重,加強對礦產、水力、旅游等資源開發活動的監管,努力遏制新的人為生態破壞。重視自然恢復,保護天然植被,加強村莊綠化、庭院綠化、通道綠化、農田防護林建設和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加快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嚴格控制土地退化和沙化。加強海洋和內陸水域生態系統的保護,逐步恢復農村地區水體的生態功能。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外來有害入侵物種、轉基因生物和病原微生物的環境安全管理,嚴格控制外來物種在農村的引進與推廣,保護農村地區生物多樣性。

四、強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措施

(十三)完善農村環境保護的政策、法規、標準體系。抓緊研究、完善有關土壤污染防治、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等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制度。按照地域特點,研究制定村鎮污水、垃圾處理及設施建設的政策、標準和規范,逐步建立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的投入和運行機制。對北方農業高度集約化地區、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南水北調東中線沿線、重要湖泊水域和南方河網地區等水環境敏感地區,制定并頒布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技術標準。加快制定農村環境質量、人體健康危害和突發污染事故相關監測、評價標準和方法。

(十四)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各級政府要把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納入重要日程,研究部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組織編制和實施農村環境保護相關規劃,制訂工作方案,檢查落實情況,及時解決問題。各級環保、發展改革、農業、建設、衛生、水利、國土、林業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進一步增強服務意識,提高管理效率,形成工作合力。加強農村環境保護能力建設,加大農村環境監管力度,逐步實現城鄉環境保護一體化。建立村規民約,積極探索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的自我管理方式,組織村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深入開展農村愛國衛生工作。

(十五)加大農村環境保護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投入機制。中央集中的排污費等專項資金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農村環境保護。地方各級政府應在本級預算中安排一定資金用于農村環境保護,重點支持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水質改善和衛生監測、農村改廁和糞便管理、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和水產養殖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有機食品基地建設、農村環境健康危害控制、外來有害入侵物種防控及生態示范創建的開展。加大對重要流域和水源地的區域污染治理的投入力度。加強投入資金的制度安排,研究制定鄉鎮和村莊兩級投入制度。引導和鼓勵社會資金參與農村環境保護。

(十六)增強科技支撐作用。在充分整合和利用現有科技資源的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農村環保科技支撐體系。推動農村環境保護科技創新,大力研究、開發和推廣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以及農村健康危害評價等方面的環保實用技術。建立農村環保適用技術制度,加快科研成果轉化,通過試點示范、教育培訓等方式,促進農村環保適用技術的應用。

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范文第5篇

關鍵詞:地下水;污染;整治;啟示

1引言

地下水資源是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資源。我國北方地區65% 的生活用水、50%的工業用水和33%的農業灌溉用水都來自地下水。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地下水污染問題日益突出。據初步調查顯示,全國近20%的城市集中式地下水水源水質劣于Ⅲ類,華北平原部分城市及工礦企業周邊地下水存在重金屬和有機物超標現象[1~5]。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速,因產業結構升級、城市布局調整以及污染擾民企業搬遷所遺留在城市區域的工業污染場地(即“棕地”),成為了造成地下水污染的新一類污染源。因此,為保障飲水安全和人體健康,急需建立我國的地下水污染整治制度。

2地下水污染整治制度的國際經驗

2.1立法支撐是開展地下水污染整治的前提

美國1980 年通過了《綜合環境 反應、賠償與責任法》(CERCLA,即超級基金),針對潛在責任方建立“嚴格、連帶與具有溯及既往性”的法律責任,即無論潛在責任方是否實際直接參與污染行為造成污染,或任何污染行為是否合法,當場址發生污染,潛在責任方必須為后續的相關污染整治付費,當存在二個或更多潛在責任方時,環境保護局有權對其一責任方或全部責任方要求負擔場址整治費用。為確保目標達成與強化超級基金制度實施成效,1986 年美國國會通過《超級基金修正與再授權法》(SARA),修正案根據前6年執行經驗進行了調整與補充。

日本2002 年制定了《土壤污染對策法》,隨后又制定了相關施行細則。根據法律要求,土地經調查被判定特定有害物質超過標準時,該土地即被指定為污染地域(即指定區域),除公告周知外,列入指定區域地籍冊,并提供公眾閱覽。另外,為防止在指定區域空氣及地下水污染危害人體健康,該法要求土地所有者等必須采取對策,進行污染整治。

英國污染場址法規主要目的是管理使用遭受污染場址所衍伸的問題,這些問題包含污染物對于人體健康的影響、對于環境的影響、如何整治、誰來整治、如何降低風險等等。1995年,英國通過了《環境保護法案1990(IIA部分)》(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 1990 Part IIA),該法的主要目標是處理因歷史性的污染所產生的人體健康風險與環境傷害。此外在保護人體健康與復育土地的前提下,該法亦主張促進土地再利用,以減少對“處女地”或綠地不必要的開發。

韓國1994 年制定了地下水法,目的是防止地下水污染,保全及管理地下水生態系統,增進公共福利。該法主要內容包括:制定地下水污染程度的測量、制定地下水管理計劃、地下水開發與利用許可、指定和維護需要地下水保護應對措施的地區、在地下水保護地區內的行為限制、地下水防治污染命令、水質污染測定、設立地下水相關事業機構和地下水凈化業務、處罰、損失補償等。

2.2標準制定是開展地下水污染整治的基礎

美國、日本、韓國均制訂了污染管制標準,并作為土壤及地下水是否遭受污染的判定依據,只有英國以“是否可能造成傷害”(即人體健康風險評估)作為判定依據。

以污染管制標準為是否遭受污染的判定依據,可使主管機關擔負較低的行政成本,只要土壤或地下水經采樣分析后超過污染管制標準,即判定具有污染,需進一步實行相關整治或管制措施。在此判定依據準則中,污染程度與風險排序系統的輔助尤其重要,其可協助主管機關與民眾了解污染嚴重程度與暴露風險,并可提供后續政府或民間整治時進行資源分配參考;以“是否可能造成傷害”作為判定依據,將增加主管機關的行政成本,須根據各場址之周遭區域不同特性進行深度調查與研究,方可確定該污染場址是否對可能受體造成傷害。在此判定依據準則下,對于場址是否為“污染”的認定參考原則為民眾風險暴露程度。

2.3資金來源是開展地下水污染整治的保障

美國、韓國均將污染行為人列為地下水污染整治責任者;日本則將污染行為人和土地所有人均列為地下水污染整治責任者;英國通過負責的“排除測試”來確定污染行為人。但對于找不到污染行為人的污染場址,其整治經費來源,各國的做法亦存在差異。

美國從1981~1995年,聯邦政府環保局執行污染場址管理與整治的主要經費來源于超級基金信托基金,包括稅費征收、罰金與成本追償和利息收入三項。1995年以后,無法明確污染行為人的場址整治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經常性撥款。另外,為使污染土地活化,美國針對“棕地”再開發提供資金或稅賦減免輔助政策,鼓勵開發商投資治理污染。

日本相關法律規定,對于找不到污染行為人的污染場址,由土地所有人負擔整治責任,但當整治金額超出土地所有人承擔能力時,由“土壤污染對策基金”提供不同類別補助金額,“土壤污染對策基金”主要經費來源于土壤管理票部分捐贈、委托工程費用部分捐贈、委托調查費用部分捐贈、民間自發捐款等。同時,日本針對污染整治設備提供優惠稅率與低利貸款,鼓勵民間進行污染治理。

英國和韓國對于找不到污染行為人的污染場址,均由政府預算進行污染整治。為減小政府財政負擔,英國還出臺了鼓勵開發商治理污染的相關輔助政策,如公司法人取得污染土地并進行治理,可獲得150%的公司稅金減免,并可申請相應的歐盟提供的棕地再開發補助[6~18]。

3建立我國地下水污染整治制度的建議

3.1立法先行,建立和完善地下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規體系

統籌協調相關法律法規的關系,建立健全地下水環境管理和污染防治方面的政策法規。加快制定并完善與地下水環境資源利用和管理、污染責任追究和補償、地下水環境標準和評價等方面相關的規章。建立地下水污染責任終身追究制,對造成地下水環境危害的有關單位和個人要依法追究責任,并進行環境損害賠償,構成犯罪的,依法移送司法機關。借鑒美國、日本、韓國先進經驗,完善現有環境標準體系,同時參考英國健康風險評估做法,研究制定適合于我國的地下水污染“標準控制-風險管理”相結合的整治模式,實行污染場地的分級管控。

3.2摸清家底,深入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評估

積極落實《全國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2011-2020年)》和《華北平原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深入開展全國地下水基礎環境狀況調查評估,摸清家底,建立全國地下水污染源及污染場地清單。結合地下水污染程度及風險,對污染場地進行分級列管,并建立場地及其周邊地下水定期調查、監測和評估制度。

3.3籌措資金,創新地下水污染整治經濟政策

多方籌措資金,拓展融資渠道,保障地下水污染整治的永續實施。借鑒國際先進經驗,適時建立“地下水污染整治基金”。以污染者付費為原則,向石油化工、礦山開采及加工、工業企業等涉及有毒有害的行業征收整治基金。同時要加大國家及地方財政對地下水污染整治的支持力度。另外,可通過優惠稅率、綠色信貸、綠色保險、“棕地”再開發等輔助政策,鼓勵開發商及民間治理資金的流入。

參考文獻:

[1] 王昊.我國地下水污染成因及防治措施研究[J].資源節約與環保,2013(5):88~92.

[2] 方玉瑩.我國地下水污染現狀與地下水污染防治法的完善[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3] 王瀅芝.關注中國地下水污染問題[J].中國建設信息:水工業市場,2011(3):5~16.

[4] 張新鈺,辛寶東,王曉紅,等.我國地下水污染研究進展[J].地球與環境,2011(3):415~422.

[5] 張永宏,張嬌.我國地下水污染現狀與防治措施[J].中國招標,2011(35):33~35.

[6] 李印.美國地下水保護立法的借鑒[J].廣東社會科學,2012(6):240~244.

[7] 劉偉江,丁貞玉,文一,等.地下水污染防治之美國經驗[J].環境保護,2013(12):33~35.

[8] 盧洪友,祁毓.日本的環境治理與政府責任問題研究[J].現代日本經濟,2013(3):68~79.

[9] 陳平,李文攀,劉廷良.日本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及監測方法[J].中國環境監測,2011(6):59~63.

[10] 譚新華.英國地下水資源的保護及對我國的啟示[J].科教文匯(下旬刊),2008(7):193+252.

[11] 劉麗.英國飲用水保護的法律問題研究[D].青島:中國海洋大學,2011.

[12] 顧婉瑩.英國高度關注地下水問題[N].中國水利報,2010-06-03(7).

[13] 姜斌,邵天一.國外地下水管理制度經驗借鑒[J].水利發展研究,2010(6):68~73.

[14] 楊建青,章樹安,陳喜,等.國內外地下水監測技術與管理比較研究[J].水文,2013(3):18~24.

[15] 劉佳.中韓地下水資源保護制度比較[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1):14~17.

[16] 李貴寶,談國良,竇曉桂.韓國地下水資源利用與管理現狀[J].南水北調與水利科技,2006(3):69~72.

主站蜘蛛池模板: 苍山县| 黄梅县| 百色市| 广德县| 怀远县| 泰顺县| 灵宝市| 湘潭县| 凯里市| 繁昌县| 凤台县| 上虞市| 郁南县| 定远县| 广西| 桃源县| 商都县| 社旗县| 昌邑市| 清新县| 綦江县| 墨玉县| 石门县| 梅州市| 蒲城县| 东辽县| 游戏| 紫云| 息烽县| 革吉县| 于田县| 河源市| 平度市| 宜章县| 晋城| 岳普湖县| 左权县| 肇州县| 太原市| 乌鲁木齐县| 灵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