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科學和技術的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和諧 融洽 民主 快樂 激發熱情
學習興趣是學生學習主動性的體現,也是學生學習活動的動力源泉。新課程標準倡導教師要改變傳統滯后的教學模式,以學生為本,讓學生在實踐中自主探究、合作學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作用,從而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呢?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我在這方面的做法與體會。
一、建立融洽、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參與者。在教學過程中,教和學是一對矛盾,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和諧融洽關系,對完成教學目標至關重要。如果學生對某個教師有好感,他們便會對這位教師的課感興趣并分外重視,肯下功夫、花大力學這門課程,這種現象就是我們常說的“親其師,信其道”;反之,如果他們不喜歡某位老師,由于逆反心理,他們也就不愿學或不學這位老師的課了。所以,我注重深入學生,和學生打成一片,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喜怒哀樂情緒的變化,時時處處關心、愛護、尊重他們,讓自己在學生心目中不僅是一位可敬的師長,更是他們可親可近的親密朋友。只有這樣,師生才能關系和諧、感情融洽。例如:在傾聽完學生的不同意見后,說“我真榮幸,我和某某的意見相同”,話雖然簡單,但足以說明教師已經把自己視為學生中的一員,由此建立起來的師生關系更加融洽。
二、改進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課堂上必須注重教學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善于利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活躍數學教學課堂。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引起學生的共鳴,集中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愿意聽下去,并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課堂上教師可以通過教具、學具以及多媒體等電教手段,開展數學游戲或競賽,讓學生走出課堂,聯系學校、家庭和社會進行學習;低年級還可以結合教學內容編插童話故事等來營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氣氛,可以說一個幽默笑話、一則故事,或讓學生進行課前兩分鐘總結,自由發言,從而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完成教學前的預熱活動。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只搬課本的例題講一遍和做一兩題練習就算是教學了,要善于利用教學用具、直觀教具如圖片模型等來進行教學。教具和教師的講解結合在一起,這樣才能給學生比較深刻的印象。
三、激發動機,培養興趣
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好奇心,結合教材適時地向學生介紹些古今中外著名的專家、學者,介紹他們多思多問、自問自答、刻苦努力、創造發明的事例,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一個沒有求知欲、學習不主動、懶于思考、不會問的學生,也就無創新可言。提問能力的提高可以促使學生敢于質疑、敢于提問、敢于挑戰權威,積極主動去探索知識的奧妙,成為自覺的學習者。數學的定義和概念是怎么得來的?定理和公式是怎么得來的?條件和結論分別是什么?作用是什么?可能有哪些變化?如何應用?……要讓學生產生一種懸念,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讓學生體驗成功,使學生感到學數學并不難,從而引發學生對學習數學的興趣,進而在求知欲的驅動下,養成想問題、提問題和延伸問題的良好習慣。教師要引導學生換個角度思考,還能深層次提出哪些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凡事多問個“為什么”。通過師生雙邊民主和諧的活動,要讓課堂煥發出創新的生機和活力,讓問題進課堂,切實變革發展學生智能的行為方式。
四、動手操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智能;智能科學與技術;語義分析;知識體系;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 引言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意指將“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傳授給本科生或研究生。構建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通常有兩種途徑:(1)經驗歸納法,從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已經獲得的知識集合中選擇出若干,認為這些知識應該歸屬于“智能科學與技術”,且將其結構化與系統化。(2)概念演繹法。追問“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確切含義為何,由此聯想其涉及的主要方面,概念推演形成的軌跡即是知識體系。兩種方法的結論應是一致的。就實際操作而言,前者的主要環節是“選擇知識”和“搭建體系”,而“選擇什么”和“搭建成何樣”就與研究者的偏好相關,常出現觀點相左的情形;后者的主要環節是“明確語義”和“語義延伸”,能被稱為概念的東西總是成熟的,即已有大量的先前研究,對此人們的分歧較少,而從概念出發的語義延伸又是遵循演繹邏輯的,由此而得的知識體系就易被公認。
本文的研究采用概念演繹法,具體的討論依層次遞進展開,首先明確“智能科學與技術”的中文語義,其次討論該語義涉及的關鍵概念之內涵,進而合成這些關鍵概念的具體內容,繼之概括“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最后設計“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
2 “智能科學與技術”的語義
盡管有邏輯上的先后,“科學”與“技術”通常被認為是并列的兩種人類文化活動?!爸悄芸茖W與技術”就應被分為“智能科學”與“智能技術”。
智能是某種行為主體所具有的能力和所表現的行為。這種具有智能的行為主體目前(也許永遠)只有兩類:生物(其中主要是人類)和機器。若以人類代表生物,智能就有兩種表現形態,人類智能(human intelligence)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后者是對前者的模仿與延展。
科學是為了獲得所考察對象的知識體系,技術則是依據某種原理設計制造各種人工系統。由此,“人類智能科學”、“人工智能科學”、“人工智能技術”是無歧義的,而“人類智能技術”就不成立(確切地說,是間接地通過“人工智能技術”的方式表現出來)。
基于上述分析,“智能科學與技術”的語義由三部分構成,“關于人類智能的科學”、“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學”和“應用人工智能的技術”。根據慣常的教育與研究分工,前者是心理科學領域的重點所在,后二者則是信息科學領域的前沿方向。目前國內所開辦的“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大多屬于理工科本科,其側重所在自然是“人工智能”。
支撐著“智能科學與技術”及其三部分構成的關鍵概念是“智能”、“科學”與“技術”,對其進行深入剖析有助于推演出“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
3 關鍵概念的剖析
3.1 “智”對應于Intelligence
漢語中的“智”是“知”的后起字,而“知”是“出于口者疾如矢也”,意指認識的事物可以脫口而出?!爸碧砑恿恕霸弧奔礊椤爸恰?,再清楚不過,“智,知而道出也”。智,就是人們日??谡Z中的“知道”。
英語中的Intelligence源于拉丁語的動詞intellegere,意思是to understand。而intellegere是inter(interl與legere(to choose)的合成詞,故它所表達的是“在推理基礎上的理解”。
可見,漢語的“智”關注知識(識,知也?!墩f文》)及其共享;英文的Intelligence則強調知識及其可靠來源。有所差異并不妨礙將不同文化系統中的這兩個概念對應起來。
3.2 “智”的派生詞
盡管語義十分貼切,卻不可將Intelligence直接漢譯為“智”。在現代漢語中,單字形式的名詞一般不用于表達抽象概念,因為單音節的高頻率使用在言語交流中難以通暢順口。通常都是采用雙字形式的名詞?!爸恰毙枰偬砑右蛔?。處理的辦法無非兩類,同義重復或附加意義。前者生成的是“智慧”,后者得到的是“智能”和“智力”。
智慧之“慧”,一方面與“智”同義(知或謂之慧?!斗窖浴?,另一方面又與佛教名詞“般若”(Praina)相連,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佛是高深至上的,這樣,智慧的真理性就毋庸置疑。作為漢語詞匯的“智慧”固定下來之后,除了與英文的Intelligence相對應,還與英文的wisdom(wise“聰明的”+dom“性質或狀態”)相一致。更重要的是,wisdom就是希臘語的sophy,由此構成了philosophia(英文philosophy)?!爸腔邸边B接著中國的佛教(與中國哲學相通)和西方的哲學。智慧是哲學層面的。
“智能”和“智力”都是“智的能力”的簡稱。推敲其中的意味饒是有趣。作為物理學概念的“能”和“力”,二者是一種源流關系,因而在漢語的習慣中,“能”更本質,“力”則外顯,暗含著有高下之分。這樣,智能有“智能人”、“智能機器”、“智能科學”等,智力則是“智力游戲”、“智力玩具”、“智力商數”等。層次的感覺是明顯的。智能和智力是科學層面的。
“智”的派生詞最常用的有三個:智慧、智能和智力,它們均可英譯為Intelligence,但在漢語中分別屬于三個層次,即哲學領域、科學領域(較高層次)和科學領域(較低層次)。
3.3 關鍵概念的文化比較
將與“智”相關的中文概念和與Intelligence相關的英文概念進行對比,可看出中西方文化的相通與差異,有助于更深刻明晰地理解“智能”的語義。表1是基于英語概念的文化比較。從中可見,“智能”較高于“智力”在西方文化中表現為對現在分詞的偏愛。
表2是基于漢語概念的文化比較。英語的Intelligence可以籠統地表示漢語的“智、智慧、智能、智力”?,F限定“構建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是一項科學研究(即不考慮“智慧”),再用“智能”作為“智能”和“智力”的統稱,這樣,“智能”就成為將要繼續討論的唯一概念。
3.4 智能之“能”
前已闡明,智能就是“智的能力”。這種能力究竟為何,學者們曾有過大量的討論。其中一種通俗簡潔的表述 被包含于后者之中。在人工智能中將二者分開,緣于它們的對象不同,前者針對的是自然界,后者則面向人類已有的知識積累。“推理”是生命體存在的基本前提。所以,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學只有兩個分支:機器感知/發現理論(派生于人的認識論)和機器推理理論(基于人腦推理理論的討論)。
(4)應用人工智能的技術。第3.6節說明,技術就是應用手段、技能和方法設計與制造人工系統。圖4模型所示意要設計與制造的人工系統只有專家系統和機器人。所以,應用人工智能的技術主要有兩個:專家系統技術和機器人技術。
(5)基于現狀的人工智能科學與人工智能技術的內容調整。前面將“機器感知”和“知識發現”歸于科學范疇,其根據就是因為它們均是客觀存在。然而,現在的“機器感知”還非常簡單,對于諸如表情、語氣等稍微復雜的客觀現象就無能為力:“知識發現”也主要依賴于基于語法的關鍵詞匹配,而對于如何有效地理解語義特別是語用還差得很遠。鑒于如此現狀,將“機器感知”和“知識發現”歸于技術更合適一些。
(6)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集成上述的觀點可得圖5所示的知識體系。理論是概念、原理的體系(《辭?!?,本身就是知識體系。技術包括手段、技能和方法,也是知識或知識指導下的操作。所以,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由兩個理論和四種技術構成。
圖5的表示是粗線條的。正是因為它沒有將與“智能”有關的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全部羅列出來,才有了一個簡潔的框架,以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細分和添加,最終形成一個系統的圖景。
6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
“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的使命就是將圖5所示的知識體系教授給本科生或研究生。學校教育總是以課程方式進行的。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必須轉化為課程體系?;趫D5所示模型、兼顧目前大學課程設置的現狀、特別是參照國內學者的研究成果和國內率先開辦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大學的探索性經驗,提出“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教育的課程體系”的一種方案,見表3。
如表3所示,“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對應于智能科學與技術知識體系的主要內容(見圖5),共六門主干課程:
(1)“腦與認知科學”。包括“腦科學”與“認知科學”。
(2)“機器學習”。推理是學習過程中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機器學習包含機器推理,在一般意義上可以認為二者同義。目前講授機器學習的大學課程主要有:“機器學習”、“模式識別”(是實現機器學習的一種方法)、“計算智能”。后者包括“模糊計算”、“神經計算”、“進化計算”,講授一些具有前沿性的理論與方法。
(3)“機器感知”。包括“機器視覺”模仿人類的視覺、“計算機語音技術”模仿人類的聽覺、“自然語言理解”模仿人類對語言與文字的理解。
(4)“知識發現”。包括“信息檢索”和“數據挖掘”,前者在數據庫中進行關鍵字匹配、在萬維網上進行關鍵字匹配、在語義網上進行語義匹配以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后者將信息組織到數據倉庫中以便尋求信息之間的規律性關聯即獲得知識。
(5)“專家系統”。該課程所講授的內容包括管理信息系統、專家系統、決策支持系統、多Agent系統。它們是人工智能為人類提供的實用型信息產品。
(6)“機器人”。利用機器來獲得身心的解放與擴展是人類的夢想和永遠的追求。擬人機器的設計與制造涉及諸多學科,在大學的專業教育中只能講授一些基礎概念。
可以將整個“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看作是一個對知識進行“輸入一加工一輸出”的結構。由表3可見,與知識輸入有關的是“機器感知技術”和“知識發現技術”;與知識加工有關的是“腦科學理論”和“機器推理理論”;與知識輸出有關的是“專家系統技術”和“機器人技術”。在智能科學與技術學科中,分工專門研究知識輸入、知識加工、知識輸出,就構成了其三個主要的研究方向:知識處理、智能理論與方法、智能系統與應用(如表3所示)。
7 結論
(1)智能科學與技術是人類智能科學、人工智能科學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總稱。技術的標志是用于設計與制造人工系統,因而“人類智能技術”并不直接存在。
(2)“智能”是“智的能力”的統稱。中文的“智”之本義是“知而道出”,與英文的Intelligence(本義“推理基礎上的理解”)盡管側重不同,仍被認為語義相等?,F代漢語不習慣單字形式的概念,“智”便有了三個常用派生名詞“智慧”、“智能”和“智力”。前者屬于哲學概念:后二者屬于科學對象,是“智的能力”的兩種不同簡稱,亦有層次高下之分。在科學領域,“智能”通常涵蓋“智能”和“智力”。
(3)智能科學是指,認知智能事實、歸納智能規律、總結智能理論。
(4)智能技術是指,設計與制造人工智能系統的手段、技能和方法。
(5)智能(intelligence)應該是“能智”。即能知、能日、能推理、能理解、能應用。
(6)智能是以知識為主線的三個環節的序貫過程。智能表現為知識在知識獲取、知識推理、知識應用三類活動中的定向流動和逐級提升。
(7)智能首先遇到的問題是知識表示。人類智能的知識表示是在文化傳承中自然實現的,而人工智能的知識表示則依賴于專門的人為規定。這樣,智能的內容就有四個部分:知識表示、知識獲取、知識推理、知識應用。
(8)智能最簡明最本質的定義是:知識+推理。人類智能的特征是,知識用自然語言表示、推理在人腦中進行;人工智能的特征是,知識用機器語言表示、推理用機器實現。
(9)人類智能的內容主要有五個:感官感知、信息檢索、人腦推理、實際問題解決方案、實際問題解決方案的執行。
(10)人工智能是對人類智能的模仿與延伸,其主要內容也相應有五個:機器感知、知識發現、機器推理、專家系統、機器人。
(11)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由兩個理論和四種技術構成。智能科學與技術的知識體系涉及關于人類智能的科學、關于人工智能的科學、應用人工智能的技術,具體有腦科學理論、機器推理理論、機器感知技術、知識發現技術、專家系統技術、機器人技術。
關鍵詞:信息與計算科學;數學技術;信息技術
在對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人才的培養方面,經過近20年的堅持進取,我們已經在這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設置上有了良好發展。在信息技術中融入數學技術,這對科技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而應時代要求,國家和高校應將對這方面人才的培養提上日程。
一、數學技術
數學技術被歐洲工業數學聯合會定義解釋為數學模型的技術以及能給出定性和定量回答的技術。之后人們使用數學計算技術替代了這一術語。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對數學技術的應用是關于數學技術較早的記載。他通過應用數學方法和技術,提出了杠桿原理等,并在其他方面也作出了卓越貢獻。
在現在的科學領域里,應用數學與純粹數學理論研究之間的界限已經不那么明確,數學工程技術、工程數學、控制性理論、運籌學理論等的研究界限也越來越少。當今的數學科學正在致力于其技術的形成,并將自身與科學技術的融合放到了主要位置。
二、信息技術
1.信息的概念
從哲學層面來看,信息是事物的屬性之一,是其運動的方式與所處的狀態,它與物質的概念范疇是并列的。從信息論的層面來看,客觀世界可以由信息直接或間接地表現出來。
從科學層面上來看,與消息的概念有所不同,信息是消息的內容,是其核心部分;信息也與信號概念不同,它是承載于信號上的內容;信息與數據也不屬于同一個概念范疇,信息可以使用圖像或文字來表達,而數據和圖像、文字是并列概念,都是信息的一種記錄形式。
2.信息技術
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信息技術從開始發展到如今,其與數學理論的結合應用已經成為了科研和應用方面的主流。在濾波、解碼、編碼、信源等方面,都使用數學方法對其概念進行了定量度量和數學描述,由此促使信息技術走入精確定量時代,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以研究信息的處理、分析、存儲、傳輸、獲取、產生等為研究方向的信息技術學科。
三、信息技術與數學技術的融合
1.信息與計算科學的本質
計算技術與信息技術相互補充、相互聯系,融合成了信息與計算科學這門學科。計算科學包括對數值計算方法的分析和設計,以及對理論基礎和實踐應用的研究。而信息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有信息利用、信息處理、信息傳輸和信息獲取。在信息利用方面,主要技術是控制技術;在信息處理方面,主要技術有計算技術和信息表示方法等;在信息傳輸方面,信息安全技術和通信技術的應用較為廣泛;在信息獲取方面,主要技術包括數據采集技術、遙感技術等。信息科學與計算科學,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信息與計算科學在未來的發展方向上,將側重于信息表示技術、信息安全技術和信息采集技術。目前較為完善的密碼技術和遙感技術,都為信息處理技術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基礎。在未來對信息與計算科學的研究上,技術應用的對象或許不再只是流數據或報數據,而是靈感和思維,實現機器與人類思想的對接。所以,在對信息與計算科學的認識和探究上,人類需要不斷拓寬思想、開闊思路、大膽想象、踏實研究。
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自動化技術、信息系統工程學、人工智能技術、計算機科學、電子學、信息論等相關科學的發展,信息與計算科學在不斷進步,研究的領域也越來越廣泛,包括人類、生物、機器的信息的控制、利用、處理、傳輸、變換和采集等,還包括對各種信息控制設備和信息機器的研制,在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的基礎上,努力將人腦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不僅提升了人類的生存質量,而且也提升了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
2.信息與計算科學的前景
上世紀90年代,信息與計算科學被歸屬到數學專業中,旨在研究應用現代計算工具解決工程與科學問題的數學方法和理論。當今世界正處于信息化時代,在這個時代,對信息進行有意義的挖掘、提煉和分析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在對信息進行這一系列處理的過程中,需大量應用統計分析、計算數學等方法,亟需在信息處理、加工和傳輸方面具有專長的人才。
我國在全國大多數高校中都開設了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從這方面能夠有力反映出我國對這個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視。在高校中設立該專業,有利于計算機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數學技術的發展。
信息革命不僅推動了信息時代的發展,還為信息與計算科學的研究與應用開創了光明前景,信息技術和數學技術已經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信息與計算機科學是剛剛起步的新興專業,正處于發展階段,其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應得到社會、政府及高校的重視。
參考文獻:
[1]宋廣華,劉慧.普通高校信息與計算科學專業課程設置探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8(1):117-118.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documents researching the character of accounting, including naturality, sociality, technicality, science property, system property, information property and behavior property. Yet there isn't the document researching the accounting technology belongs to which type of technology. The document summarizes the conception of technology, considers the accounting technology doesn't belong to narrow sense technology, but belongs to broad sense technology. The document analyses the profit directionality of the accounting technology. The document also discriminates between the accounting technology and the accounting approach.
關鍵詞: 廣義技術;會計技術;會計方法
Key words: Broad Sense Technology;Accounting Technology;Accounting Approach
中圖分類號:F23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7-0145-02
0 引言
美國著名會計學家喬治·O·梅在《財務會計》中明確指出:“會計是一門藝術(art),而不是一門科學,是一門具有廣泛的、多種用途的藝術(art)。”[1]①朱培英認為:“新時代的會計概念可以理解為:“會計是商品經濟社會里處理財務信息和利用財務信息管理經濟的技術?!盵2]近現代以來,會計的科學性、信息性、系統性等屬性日益突出,但會計仍然具有鮮明的技術屬性和豐富的技術內容。然而,鮮有論者探討內涵豐富的技術如何包括會計技術,會計技術的特性及其與會計方法的區別。本文對此進行探討,有助于明晰技術與會計技術的邏輯關系。
1 從廣義技術到會計技術
美國技術哲學家卡爾·米切姆總結西方學術界對技術概念的理解時指出:“技術的現有解釋多種多樣,如把技術說成是‘感覺運動技巧’(費布里曼提出)、‘應用科學’(本奇提出)、‘設計’(工程師們自己提出的)、‘效能’(巴文克和斯考利莫斯提出)、‘理性有效行為’(埃盧爾提出)、‘中間方法’(賈斯珀斯提出)、‘以經濟為目的的方法’(古特爾—奧特林費爾德和其他經濟學家提出)、‘實現社會目的的手段’(賈維爾提出)、‘適應人類需要的環境控制’(卡本特提出)、‘對能的追求’(芒福德和斯潘格勒提出)、‘實現工人格式塔心理的手段’(瓊格提出)、‘實現任何超自然自我概念的方式’(奧特加提出)、‘人的解放’(邁希恩和馬可費森提出)、‘自發救助’(布里克曼提出)、‘超驗形式的發明和具體的實現’(德塞爾提出)、‘迫使自然暴露本質的手段’(黑德格提出)等等,這些解釋在字面上都明顯不同。但即使把這些都考慮進去,也還有很多其他的定義,其中每一種定義──這樣假設是合理的──都在技術的普遍含義上揭示了某些真實方面,但卻又都是暗中運用有限的幾個中心點。因此,關于這些解釋的真假常常要看這個狹窄觀點的排他性而定。”[3]247米切姆的這一略顯累贅的綜述也很不全面,至少沒有涵蓋東方學者對技術的不同見解,以及近幾十年來新出現的不同技術定義,也未包括此后米切姆本人所給出的技術定義。概念是反映對象特有屬性或本質屬性的思維形式,技術概念是對紛繁復雜的技術現象抽象與概括的結果,然而技術是一個內涵豐富而又使用混亂的基本概念。給一個概念下定義就是揭示它反映對象的特有或本質屬性,由上可知技術的定義眾多,這些定義可以大致歸入狹義界定和廣義界定兩大類。
狹義技術界定有多種表現形態,國內 “有代表性的、新一代狹義技術定義,認為技術(Technology)是‘人類為了滿足社會需要而依靠自然規律和自然界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來創造、控制、應用和改進人工自然系統的手段和方法?!ā蹲匀晦q證法百科全書》)”[3]244這一狹義技術定義所給出的技術邊界比較明確,即把技術僅限于人與自然的關系領域,不超出自然界。然而該界定把管理技術、社會調查技術、教育技術、會計技術等眾多直接服務于主體精神活動和/或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而不是人工自然)的眾多技術形態排除在技術概念范疇之外,不能反映人們對技術的普遍認識,從而使“會計是技術”成為偽命題。
在諸多廣義技術界定中,從中國人的思維方式、表述習慣等出發,筆者更認同:“技術可以廣義地理解為:圍繞‘如何有效地實現目的’的現實課題,主體后天不斷創造和應用的目的性活動序列或方式。這里的‘序列’是指目的性活動的諸動作、目的、環節等要素,按空間順序組織在一起的行列或樣式,以及按時間次序協調動作、依次展開的程序。序列是技術的核心或靈魂,可理解為技術進化論者眼中的‘縻母(memes)’。實體形態的工具、設備等既是目的性活動序列的載體或表現形式,也是進一步建構新技術系統的預制件。這里的‘主體’限定,把技術與動物本能、自然運動機制等區別開來,體現了技術的屬人性特點?!盵4]28從其廣義技術界定出發,王伯魯認為除自然技術以外還存在人文社會技術和思維技術,其中“社會技術以集團為中心,重在促進社會的和諧運轉,全面實現社會的多層次需求?!盵4]77會計技術以官廳(政府)、社會經濟組織、家庭等為服務對象,目的是實現經濟效益等,表現為生產、存儲、傳輸、分析、控制和利用相關經濟數據信息。從時間上會計技術可分為古代(1494年盧卡·帕喬利(Luca Pacioli)的《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出版前)、近代(1494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和現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等階段(郭道揚將會計的理論與技術方法的歷史演進分為四個階段[5]);從工具形態分類可分為手工會計技術和工業會計技術(典型代表是電算化會計技術);現代會計管理系統從技術內容上可分為會計核算技術/方法(一般認為現代會計核算技術/方法包括設置會計科目與賬戶、復式記賬、填制和審核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成本核算、財產清查及編制會計報表等)、會計控制技術/方法、會計檢查技術/方法、會計分析技術/方法、會計監督技術/方法、會計預測和會計決策技術/方法等,這些主要是現代會計技術的流程技術形態。而會計技術的人工物技術形態體現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對內報表和對外報表)、儲存會計數據的硬盤、軟盤等。可見,會計技術是典型的社會技術。
綜上所述,可列示圖1。
總之,會計技術是以官廳(政府)、社會經濟組織、家庭等為服務對象,為實現經濟效益等目的而形成的生產、存儲、傳輸、分析、控制和利用相關經濟數據信息的社會技術。
2 會計技術是一種“經濟”技術——利潤指向的技術
會計技術與生俱來即與生產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行為密切相關,在經濟行為中產生,服務并反作用于經濟行為,具有鮮明的經濟性。會計技術之所以能夠被發明和創造,之所以能夠不斷地被改進和發展,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資金/資本對經濟利益的追求,對利潤的追求。顯見,所有會計技術均是 “經濟”技術,近現代會計技術更體現為利潤指向的技術,這是會計技術尤其是近現代會計技術的顯著特征。如以凈資產收益率為核心的杜邦系統分析法(The Du Pont System)是由美國杜邦公司的經理為解決企業集團的經營和投資問題于1919年首創的,該方法在實務界和學術界的推動下不斷發展,并得到廣泛應用。20世紀末成立的美國思騰思特管理咨詢公司(Stern&Stewart Co.)更是將EVA(Ecnomic Value Added,經濟增加值)注冊為商標,成為EVA■價值管理體系的創造者和商標持有人,也是其最重要的推動者,從而使該體系在中外企業得以迅速推行??梢?,企業等經濟組織日益成為會計技術的研究者、創造者、推廣者、受益者,會計技術的經濟性不斷增強。
3 會計技術與會計方法
歷史地看,會計現象是逐漸從原始記錄計量行為中分離、發展而來的,相關的技術方法等逐漸擁有了技術的形態。如前所述,會計技術表現為流程技術與人工物技術兩種基本形態,前者即會計方法,即“反映和監督會計對象、實現會計目標所運用的技術方法”[6]。后者表現為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儲存會計數據的硬盤、軟盤等。會計方法是會計技術的一部分,是會計技術中“軟”的部分,主要體現為程序、循環、慣例等;除了會計方法之外,會計技術還包括“硬”的部分,如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儲存會計數據的硬盤、軟盤等。會計技術是屬概念/上位概念,會計方法是種概念/下位概念,二者是屬種關系。
注釋:
①art;technology;skill;technique均可指人類在實踐中的技巧,此處應理解為技藝。
參考文獻:
[1]轉引自杜興強,章永奎等.財務會計理論[M].廈門大學出版社,2005年.
[2]朱培英.會計基礎理論與技術[M].立信會計出版社,2005年.
[3]轉引自鄒珊剛.技術與技術哲學[M].知識出版社,1987年.
[4]王伯魯.技術究竟是什么:廣義技術世界的理論闡釋[M].科學出版社,2006年.
摘要:本文從我國大眾化高等教育的實際出發,分析了高職信息安全技術的教學現狀,介紹了信息安全技術的教學改革思路和實驗創新成果,摸索出一套“把實驗實踐環節與理論教學相融合,抓實驗實踐教學促進學科理論知識學習”的教學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信息安全技術;教學改革;實驗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1信息安全技術的教學現狀
信息安全技術是數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等學科交叉而形成的一門綜合性課程,除了要求教師有寬廣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之外,還要有良好的教學條件、實驗實踐條件等。目前,信息安全技術的教學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1) 教材建設滯后。以“信息安全技術”為關鍵字,在專業圖書網站“互動出版網”中搜索,找到了78種,并不是很多,而且這些教材大多是本科院校的有關教材,大多是按學科體系組織編寫,強調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和完備性,缺乏可操作性、實用性和應用性。顯然,這些教材并不適合高職學生。
(2) 學生學習基礎差,理論教學難度大。高職學生是高考最后一批招生的,這些學生大多基礎知識較差,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端正的學習態度。而信息安全技術較多涉及數學、物理、電子、通信等理工科的內容,這給理論教學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同時,這對教師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對這些理論知識要把握“夠用”和“適度”的原則,做到“不求甚解”和“點到為止”,而且運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教學手段,把復雜抽象的原理和過程形象化、具體化、簡單化,以符合高職學生的認知規律。
(3) 實驗實踐教學有待進一步加強。實踐教學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它不但有助于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應用,而且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這對高職學生尤為重要。信息安全技術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實驗內容量大面廣,受高職院校實驗室條件的限制,部分實驗實踐難以開展,且大多數實驗是驗證性實驗,缺乏設計性實驗和綜合性實驗。實驗的典型性、代表性和仿真性也有待進一步提高。
2教學改革與實驗創新
我們在教學內容的安排、實驗項目的選擇、實驗步驟的設計和實驗文檔的組織等諸方面做了精心的考慮和安排,嘗試為“信息安全技術”課程編寫了主要用于實驗也可用于課堂教學的教材――《信息安全技術》實踐教程。該教材依據課程教學大綱,充分理解課程的大多數主教材,遵循課程教學的規律和節奏,重視實驗的可操作性、實用性和應用性,幫助學生切實把握本課程的知識內涵和理論與實踐的水平。
《信息安全技術》實踐教程通過一系列來自于實際工作中的實驗練習,把信息安全技術的概念、理論知識與技術融入到實驗實踐當中,從而加深對該課程的認識和理解。全書共12章,包含了信息安全技術的各個方面(見表1),包括可供選擇的25個實驗、1個實驗總結和1個課程設計。各章節都包含相關知識介紹、所需的工具及準備工作和實驗步驟指導等,每個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根據個人感受完成實驗總結,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以及掌握主流軟件工具的基本使用方法等。教師通過實驗總結,了解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能力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做到“因材施教”。
第1章:熟悉信息安全技術。包括信息安全技術的計算環境和標準化、信息系統的物理安全以及Windows系統管理與安全設置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了解信息安全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通過對因特網進行的專題搜索與瀏覽,了解網絡環境中主流的信息安全技術網站,掌握通過專業網站不斷豐富信息安全技術最新知識的學習方法,嘗試通過專業網站的輔助與支持來開展信息安全技術應用實踐;熟悉標準化的概念、掌握信息安全標準化的內容及其意義,了解支持國家標準和其他標準信息的專業網站,并較為系統和全面地了解與信息安全相關的國家標準;熟悉物理安全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通過學習使用Windows系統管理工具,熟悉Windows系統工具的內容,由此進一步熟悉Windows操作系統的應用環境。通過使用和設置Windows XP的安全機制,加深了解現代操作系統的安全機制,熟悉Windows的網絡安全特性和Windows提供的安全措施。
第2章:數據備份技術。包括優化Windows XP磁盤子系統和數據存儲解決方案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Windows XP的NTFS文件系統,掌握優化Windows XP磁盤子系統的基本方法和理解現代操作系統的文件和磁盤管理知識;熟悉數據備份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通過案例分析深入領會備份的真正含義及其意義,通過案例了解備份技術的學習和獲取途徑。
第3章:加密與認證技術。包括個人數字證書與CA認證、加密技術與DES加解密算法、RSA加解密算法和認證技術與MD5算法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了解《電子簽名法》及其關于電子認證服務的相關規定,熟悉CA認證的基本原理和作用,掌握數字證書的申請和使用過程,熟悉加密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熟悉認證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用Visual C++實現DES、RSA加解密算法和MD5算法,深入理解加解密算法及其在程序設計中的實現過程。
第4章:防火墻與網絡隔離技術。包括防火墻技術及Windows防火墻配置和網絡隔離技術與網閘應用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防火墻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掌握通過專業網站不斷豐富防火墻技術最新知識的學習方法,并在Windows XP中學習配置簡易防火墻(IP篩選器)的操作;熟悉網絡隔離技術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內容,熟悉隔離網閘的基本概念和工作原理,了解網閘產品及其應用。
第5章:安全檢測技術。包括入侵檢測技術與網絡入侵檢測系統產品、漏洞檢測技術和微軟系統漏洞檢測工具MBSA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了解入侵檢測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了解漏洞檢測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學習在Windows環境中安裝和使用MBSA軟件。
第6章:訪問控制與審計技術。包括訪問控制技術與Windows訪問控制和審計追蹤技術與Windows安全審計功能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訪問控制技術的基本概念、工作原理和基本內容,學習配置安全的Windows操作系統,掌握Windows的訪問控制功能;熟悉安全審計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通過應用Windows的審計追蹤功能,加深理解安全審計技術。
第7章:病毒防范技術。包括病毒防范技術與殺病毒軟件和解析計算機蠕蟲病毒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計算機病毒防范技術的基本概念,掌握計算機蠕蟲病毒的查殺和防范措施,嘗試通過專業網站的輔助和支持來開展計算機病毒防范技術的應用實踐。
第8章:虛擬專用網絡技術。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虛擬專用網絡技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內容,嘗試通過專業網站的輔助和支持來開展VPN技術的應用實踐。
第9章:信息安全管理與災難恢復。包括信息安全管理與工程和信息災難恢復規劃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信息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容,通過學習某金融單位的“計算機安全管理規定”,提高對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認識,理解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方法;熟悉數據容災技術和信息災難及其恢復計劃的概念、內容及其意義;通過案例更好地理解災難恢復規劃的概念。
第10章:信息安全技術的應用。包括電子郵件加密軟件PGP、Kerberos認證服務、公鑰基礎設施PKI、安全通信協議(SSL)與安全電子交易協議(SET)和反垃圾郵件技術等方面。通過學習和實驗,熟悉PGP和MiniPGP軟件的使用來實現對郵件、文件等的加密與傳輸,掌握PGP的基本功能;熟悉認證的概念、認證協議,了解Kerberos模型、原理及其基本內容;了解PKI、SSL和SET、反垃圾郵件技術的概念、原理及其基本內容。
課程設計:信息安全技術課程設計為學生提供了可供選擇的幾個不同應用領域的典型案例,例如金融信息系統、電子商務系統、電子政務系統等,要求學生根據已經掌握的信息安全技術知識,對案例進行信息安全的規劃與設計,完成相應的規劃設計文檔。
各章節的難易程度不同,實驗練習之間的難度不斷增加,循序漸進,學生在實驗中遇到困難,還可以搜索更早的實驗來幫助解決問題。每個實驗完成后,要求學生根據個人感受完成實驗總結;師生通過“實驗總結”和“教師評價”部分,交流對學科知識、實驗內容的理解與體會。
3學生的體會與評價
《信息安全技術》實踐教程經過多輪學生使用,得到了學生的普遍好評。學生們積極的評價不僅僅是對教學的肯定、對實驗內容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可以從中看到和體會到學生對教學改革的期望。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