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范文第1篇

關鍵詞:企業社會責任;戰略適應;共同演化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08)05-0028-06

一、問題的提出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作為討論企業和社會關系的一個重要問題近幾十年來一直是國內外學者的關注重點。從20世紀50年代早期對商人社會責任的討論,60、70年代企業的經濟利益和社會利益的沖突爭論,到80年代的社會責任績效評價,再到90年代社會責任的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社會責任理論研究不斷深入和趨于復雜。

很多學者發現當代的企業社會責任的提法較之以往更為廣泛、更為具體也更為復雜。這主要體現在:全球化的發展導致企業的社會影響和相關權力更加廣泛;各種社會問題的不斷涌現使得社會對企業社會責任的需求的數量和多樣性都大大增加,更為具體;加上現在政府作用的降低以及各種社會組織的出現,使得企業社會責任的角色更為復雜。同時,從企業實踐角度來講,很多企業也認識到,要想獲得持續成長,其所關注的問題就不應單單限于自身組織管理能力的提升,而且還需不斷樹立社會角色,緊密關注和解決社會問題,從而使內部外部各種利益相關者與企業發展聯系起來,也即是說,承擔社會責任已經成為企業

的巨大壓力和發展動力。當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圣吉在一次演講中就曾指出,企業越是能夠承擔社會責任,就越有能力永續經營并持續成長[1]。因此,企業需要不斷地承擔社會責任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2]。

在這種情形下,企業社會責任的研究爭論焦點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再是討論企業是否應該對社會責任做出充分承諾,而是討論企業如何履行社會責任承諾、如何實施社會責任、如何將社會責任要求與組織實踐結合起來的問題[3]。在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認同社會責任的趨勢下,如果其愿意承擔社會責任,那么需要承擔多少社會責任才是足夠的,如何從企業角度去管理社會責任,如何把握企業社會責任的限度。對于這些微觀層面的企業社會責任問題,以往停留在道德角度考慮的企業社會責任討論很難給予企業以實踐的指導[4-5],勸導性的社會責任描述如果不能轉化成為組織行為,或進入產品和服務設計及運營之中,企業也會對社會責任無所適從。所以,如何構建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框架和相關實踐,即在管理視角下去重新審視企業社會責任既是目前研究關注的焦點,又是現實實踐的要求。

在企業社會責任研究的管理觀點下,其關鍵問題是如何將社會責任視為一個綜合體系動態地納入企業實踐中,如何使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從成本轉化為資源,如何提高自身外部危機的處理能力,總結起來就是如何建立社會責任體系基礎上的管理體系。基于此,本文視企業社會責任為一綜合和動態發展的體系,側重于從動態戰略研究角度,嘗試將社會責任體系融入企業的戰略管理實踐之中,構建基于社會責任的戰略管理框架,并提出相應的措施選擇。

二、文獻回顧及相關評價

有些學者很早就開始關注企業社會責任管理上的多層次性,并呈現出整合和動態化的研究趨勢。Zenisek就曾指出企業社會責任要與微觀行為聯系起來,強調企業社會責任是一個從不負責任到承擔責任的連續統一體[6]。Sethi在30年前研究發現,企業社會責任的操作含義非常模糊,認為企業社會責任的分析應建立在社會義務、社會責任和社會響應的三個維度上,最終要體現在組織內部管理過程和戰略設計上[7]。Carroll拓展了Sethi的研究思想,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綜合四種企業社會責任的金字塔模型,他認為,僅僅將企業社會責任劃分為經濟責任和非經濟責任太過模糊,企業社會責任不是獨立責任,而是一個體系,是社會在一定時期對企業提出的經濟、法律、道德和慈善四種期望[8],其中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是社會要求的(required),道德責任是社會期望的(expected),慈善責任是社會愿望的(desired)。Epstein從動態綜合角度將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視為企業社會政策過程,它是由商業倫理、公司社會責任和公司社會響應三方面演化整合而成[9]。Schwartz和Carroll嘗試將經濟責任、公共責任和社會響應融合在一起進行研究[10]。這些整合和動態化的研究趨勢正是對企業社會責任進行管理研究的基礎和鋪墊。

隨著這種研究的深入,現代面向企業社會責任實踐的管理研究則更加強調企業社會責任與競爭優勢的聯系[11]。企業的本質是價值創造,即通過組織分工生產和知識的積累,進行各種各樣的價值活動以創造財富。企業的價值不僅包括自有的經濟價值,而且體現在與外界廣泛聯系的社會價值上。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正是通過建立 “雙贏”(Win-Win)的環境關系發展了企業的社會價值,同時保護了企業的經濟價值,而成為企業價值活動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12]。還有很多學者將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績效相聯系,發展了社會責任績效模型來探討企業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實現過程。

總體來看,上述研究大大推動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研究的進展,使我們明晰了社會責任在企業組織微觀層面的關鍵問題。但是,應該看到,多數文獻還未將企業戰略與企業社會責任系統地聯系起來進行深入分析,僅僅討論社會責任的外在壓力而不闡釋社會責任如何上升到企業戰略層次,是無法推動企業去制定和執行社會責任戰略的。本文將在以下部分系統探討社會責任和企業戰略的匹配過程,并對概念框架做出措施性實踐建議。

三、企業社會責任與戰略管理的共同演化框架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企業戰略管理領域的研究主題、研究內容及其主要概念等都歷經了很大的變化,關于企業戰略的具有代表性的定義在學術界就有數十種之多[13]。在眾多的戰略研究文獻之中,“適應”或“匹配”是戰略規劃模型中的核心概念,獲得戰略適應已成為提高戰略績效的重要途徑[14-15]。它立足于動態的、過程的、演進的視角,強調通過戰略調整或戰略變革實現與外部環境的動態適應,更好地把握和預測戰略的發展趨勢。而企業對待社會責任的觀念和行為不斷發生轉變――企業社會責任從最初的外在環境變量逐漸演變成為企業內部的活動――這實質上是一個動態的戰略適應過程,也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演化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形式大為增加,而且企業所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層次也在不斷提升,這也進一步導致戰略管理中的核心――適應模式的轉變。下面筆者將構建一個概括性共同演化框架來分析如何將社會責任體系動態地融入企業戰略管理模式(見圖1)。

如圖1,戰略適應模式的演化代表了企業的戰略管理能力的高低,也推動了企業從新興不成熟狀態躍升至持續成長的成熟狀態。一般而言,戰略適應有四種:防御性戰略適應、反應性戰略適應、常規性戰略適應和預應性戰略適應。所謂防御性戰略適應是以消極被動的態度對待外部環境壓力和變化,當危機擴大時才采取相應策略去應對;而反應性戰略適應與防御性戰略適應比較,前者在態度上要更為積極一些,在問題出現時就能夠予以重視,所采取的措施往往果斷有力;所謂常規性戰略適應是企業能夠將對外部環境應對活動作為一種慣例納入自身的組織系統和工作程序中,企業能夠從內部資源和能力入手對外部環境變化給予支持;預應性戰略適應不僅構建了應對內外環境變化的內部結構系統,而且從高層管理到中層、基層形成了良性的適應文化,從而得以對外部環境變化預先思考,從某種程度上說,企業和社會產生互動,甚至推動了社會問題的關注和解決。

本文所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體系基于兩個角度:(1)企業社會責任的形式體系,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和慈善責任四種形式,主要借鑒了Carroll的社會責任的金字塔模型[8]。(2)企業社會責任的層次體系,涉及社會義務、社會責任和社會響應三個層次。社會義務是企業參與社會的最低限度,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立足于股東利益,僅限于該企業經濟目標的實現;社會責任在這里具有狹義涵義,它超越了經濟和法律的界限,能夠從道德倫理角度去考慮相關的各利益主體的要求,能夠將公平、誠信、正義等倫理價值觀體現在社會責任中;社會響應是能夠從更長遠的角度去認識社會問題和趨勢,通過捐款、救助等慈善行為與更廣泛的利益相關者相聯系,從而推動社會進步。

倘若將社會責任體系與企業戰略適應動態地整合在一起(如圖1所示),其共同演化過程一般有以下幾個階段:

(1)企業戰略管理從防御性適應過渡到反應性適應的演化過程中,企業對待社會責任承擔從消極被動轉向了較為積極重視的層次,企業不只是單純追求利潤,而且能夠將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協調起來,能夠“遵紀守法”地經營企業,符合了社會義務的要求。譬如企業誠信對待消費者,化工行業企業能夠嚴格按照污染控制標準生產,高危行業企業能夠善待員工、保障員工安全,等等。

(2)當企業戰略管理從反應性適應演化到常規性適應時,企業的組織結構將相對完善,并逐步開始采用一些科學戰略規劃方法對環境進行分析,其較為系統的價值觀和組織文化也漸進形成。此外,企業開始傾向于從道德倫理的角度考察其經營績效,主動承擔一定社會責任,也即是說企業除了承擔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外,倫理責任也融入到其戰略管理活動中,并不斷將其“制度化”。譬如企業除了保證產品質量、誠信經營外,對產品的原料和包裝盡可能使用環保材料。這種在經濟責任和法律責任基礎上增加倫理責任并形成慣例的管理模式,某種意義上才是真正超出一般經營水平的“社會責任”層次。

(3)企業戰略管理從常規性適應向預應性適應模式的躍升對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企業的巨型化發展使得企業積累了大量財富,其價值創造和分配對社會的影響力逐漸增強,這時企業的邊界已很難界定,利益相關者不僅僅是具有直接利益關系或契約關系的群體(股東、供應商、員工等),還包括各種間接關系的群體(社會團體、媒介等)。企業對待社會問題的態度甚至引導著社會發展趨勢,其影響力滲透到社會眾多領域,有時成為中心和焦點,某些微小的負面影響也很可能給企業帶來巨額損失。因此,企業必須在自身戰略管理中將捐款、救助等慈善行為融入責任體系,使自身行為和社會環境產生良性互動,用更長遠的眼光對社會發展狀況做出響應。例如,一些大公司創辦大學、在年度報告中加入了社會責任報告、社會責任審計等行為,都是企業前瞻地戰略適應的表現。

以上分析充分表明,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和層次是不能脫離企業戰略而孤立存在。社會責任同企業戰略一樣,都是關于企業應當怎樣生產產品、提供服務和獲得利潤的問題,二者的共同進步構成了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只有社會責任不斷融入企業戰略之中并成為戰略內容,才能有助于企業可持續成長。

四、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戰略選擇

前文所構建的社會責任與企業戰略的共同演化僅是一個概括性框架,企業如何在具體策略上實施社會責任的戰略管理還需進一步分析。具體而言,實現對企業社會責任有效的戰略管理可以從戰略價值創造、戰略類型選擇、戰略導向轉變以及戰略過程滲透等四個方面入手(見圖2)。

1.戰略價值創造的提升:從成本到資源和能力

戰略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創造價值,按照資源基礎觀點和核心能力觀點,這些超額價值(或經濟租金/超常利潤)是從企業獨特的資源或能力中獲得的,這種資源或能力具有價值創造的本質,正是競爭優勢的源泉,才能稱之為戰略資源/能力。一般而言,戰略資源需要具有以下四個特征:價值性(為最終顧客創造價值,并且這種價值還要耐久)、優越性(比競爭對手更好、更強)、稀缺性(難以轉移和難以復制)、專屬性(為企業所享有)。

依循以上邏輯,如果企業僅僅將社會責任視為成本和負擔,就顯得十分狹隘和短見。實際上,社會責任也能夠成為企業的戰略資源或能力。Reinhard曾指出,企業社會責任具有三個方面的戰略價值:(1)消費者愿意為所帶來的環境性收益支付更多的價值。(2)相關重要信息的獲取。(3)抵御競爭者的模仿[16]。進一步講,如果按照波特教授的價值鏈方法,企業是各種價值活動的集合,從創造價值和可以管理操作的角度,企業價值鏈活動可以分為輔助活動和基本活動兩大類。視社會責任為成本的看法只是將社會責任作為企業的外部活動的負擔來看待,并沒有把社會責任融入企業的價值鏈活動之中。社會責任的承擔在具有遠見的企業家管理者的眼里不只是外部投入活動,通過有效的管理社會責任會為企業生產、品牌、服務等其他活動增加價值,社會責任就會滲透到企業的價值鏈中,成為輔助活動及基礎活動的一部分,甚至成為一項主要的管理任務。在這種情形下,社會責任的承擔演化為一種價值創造的能力,就具有了價值性、優越性等獨特特征而難以被競爭對手模仿復制,從而實現從成本到戰略資源/能力的轉變。

2.戰略類型的選擇:使社會責任融入差異化戰略

傳統的基本競爭戰略是成本領先戰略、差異化戰略和聚焦戰略。社會責任的承擔要增加成本是不可避免的,企業如果奉行成本領先戰略,勢必對承擔社會責任產生抵觸。但如果企業轉向差異化戰略,使承擔社會責任有助于樹立企業獨特的形象、品牌等競爭優勢,為企業帶來聲譽等價值增值,以致這些增值大于其成本,則企業才能使社會責任成為戰略管理的內容。

西方很多學者已經注意到社會責任承擔具有增加企業聲譽進而成為更高層次的多樣化的無形資產的巨大功能。單靠廣告投入和研發很難長時間地維持這些無形資源的持久性,有的企業品牌聲譽等無形資源之所以能持續興盛幾十年進而構筑百年基業,就在于企業通過社會責任承擔實現了與品牌等無形資源的持續匹配,使企業產品及品牌超出了單純商品的含義,而賦予了更廣泛的社會意義。比如,像可口可樂、強生、迪斯尼等企業就是善于將社會責任承擔融入企業的差異化戰略中,而賦予品牌更深刻的社會內涵,加之廣告研發的有效匹配,使企業品牌具有了社會精神象征,這些企業最終才得以實現長盛不衰,基業常青。因此,在快速發展的當今社會,積極主動地承擔社會責任并使之成為差異化戰略,在一定程度上,不僅可以規避“公眾事件”誘發的信任危機帶給企業的巨大負面影響,而且有助于建立企業良好的公眾形象,提升公眾對該企業的認可和擁護,最終獲得更高的利潤。

3.戰略導向的轉變:從單一導向到多層次利益相關者導向

公司社會責任實質上是構建在對利益相關者治理關注的基礎之上,可以說,公司社會責任和利益相關者導向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因為,從單一導向(管理者導向、股東導向)向多層次利益相關者導向的轉化,代表著企業對不斷拓展的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利益沖突的協調和重視,這種導向的成功轉化也同時意味著戰略管理的成熟和改善。西方學者Freeman就認為,如果能兼顧不同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則企業的戰略管理會更有效率,效果也會更好。他還提出,“給相關者利益團體以最充分的考慮是壓倒一切的要求”,并倡導要建立一種“道德戰略管理”系統來形成和應用有關的政策,以便對各方相關者的利益作出靈敏的反應[17]。

在企業的成長過程中,其利益相關者的狀態并不具有固定的特性,企業的利益相關者并非一成不變,而是會隨時間而有所改變,其利害關系則取決于企業所考慮的戰略問題。企業要想獲得超過競爭對手的持久的競爭優勢,保持有利的競爭地位,就不能只關注追求經濟效率和效益的戰略,還應強調戰略的可接受性和企業對社會的貢獻以及應承擔的責任。企業高層管理者必須逐漸認識到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重大影響,在戰略中要設計出與利益相關者溝通的方法。同時要將利益相關者的利益與整個戰略管理聯系起來,肩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才能實現持續成長。

4.戰略過程的管理演進:從應急措施到系統管理

很多管理實踐在被組織采用之后,未能形成制度并最終在組織內部確立下來,而僅僅是一種“時尚”,很快被組織所舍棄,其主要原因就在于這些管理實踐并沒有融入企業日常的系統管理之中。

當前,大多數企業的社會責任管理仍然是采用傳統的模式,即“出了問題再解決”的末端處理模式,是一種法律強制下的被動反應。這種模式,只重視末端治理,忽視了整個生產經營過程中各環節的社會責任問題,缺乏整體規劃;企業管理者們疲于應付,極易陷入“危機公關”;整個社會責任管理處于較低的水平。要想將社會責任的承擔制度化,并在企業組織內部確立下來,就必須使社會責任管理融入企業日常管理,實現從應急措施到系統管理的轉變,建立相應的支撐機制和確立機制,構建相應的機構和形成管理制度。同時,在績效標準中增添社會責任內容,并通過分配責任、執行實施績效評價來指導企業對社會責任進行有效的管理。

五、結論及啟示

毋庸置疑,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已經從一種學術問題的爭論轉變成為每個企業持續成長所難以回避的實踐問題。強調整合地和動態地去審視企業社會責任問題,強調將社會責任視為一個綜合體系動態地納入企業實踐中,強調建立于社會責任體系基礎上的戰略管理,這些正是管理觀點的關注重點。本文構建的分析框架整合地和動態地探討了企業社會責任的形式和層次與企業戰略的共同演化過程,這一框架充分表明,企業社會責任體系的演化和企業的戰略適應模式的演化是協同發展的,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而且,可以看出,將企業社會責任融入戰略管理使之促進企業的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它需要從戰略價值創造、戰略類型選擇、戰略導向轉變以及戰略過程等多個方面進行大量細致的基礎性管理實踐,才能實現對社會責任的消極適應轉變為主動適應。

同時,從管理觀點來看,我們應該明確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是一個多樣化的活動或過程,它是環境背景壓力的“外在性”需要和企業戰略等社會行為過程中的“內生性”需要的綜合結果,并且,這種多樣化的綜合結果在時間軌道上表現出不斷完善的過程。特別是從中國轉軌進程來看,企業社會責任的承擔更具多樣性和復雜性,因此,對于社會責任問題,應盡可能從中國環境和企業戰略視角考慮,應盡可能通過承擔社會責任引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應盡可能通過構建基本性原則而不是一些時髦標準來促使企業走向最佳實踐的道路。

參考文獻:

[1] 劉藏巖.企業社會責任與持續成長[J].農村金融研究,2004,(4):9.

[2] Miles, R .A.Manag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Environment [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7.76.

[3] Smith, N.C.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ether or How?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3, 45(4):52.

[4] Gioia, D.A.Practicability,Paradigms, and Problems in Stakeholder Theorizing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228-232.

[5] Wood, D.Theory and Integrity in Business and Society[J].Business & Society, 2000, 39(4):359-378.

[6] Zenisek,T.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359-368.

[7] Sethi, S.P.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Social is Sues and Evaluation of Business Response Patter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

[8] Archie B.Carroll.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 [J].Business Horizons,1991, (July-August).

[9] Edwin M.Epstein.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 29(3).

[10] Mark S.Schwartz and Archie B.Carroll.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Three-Domain Approach [J].Business Ethics Quarterly, 2003,13(10):503-530.

[11] Kay, J.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How Business Strategies Add Valu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12] Rugman, A.M.and A.Verbeke.Glob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rade Policy [M].Routledge, London, 1990.

[13] 亨利?明茨伯格,等.戰略歷程:縱覽戰略管理學派[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1.

[14] Ginsberg, A.and N.Venkatraman.Contingency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0).

[15] Zajac, EJ, MS Kraatz, and RKF Bresser.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Fit: A Normative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 [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4).

[16] Reinhardt, F.L.Environme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40):43-73.

[17] R.Edward 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 Hall, 1984.

[18] 張玲,徐天祥.行為經濟學述評[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7.(5).

Archie B. Carroll, 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 (July-August).

[2] Donaldson,T.& Dunfee, T.W., Toward a Unified Conception of Business Ethics : Integrative Social Contracts Theory[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4, 19(2)

[3] Edwin M. Epstein.The Corporate Social Policy Process: Beyond Business Ethic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venes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87, 29(3)

[4 ] Gioia, D.A., Practicability, paradigms, and problems in stakeholder theorizing[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9, 24(2), 228-232.

[5] Ginsberg, A.and N.Venkatraman.Contingency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strategy: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10)

[6] Kay, J..Foundations of Corporate Success: How Business Strategies Add Value[M].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3

[7] Miles, R .A..Managing the corporate social environment[M].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87

[8] R. EdwardFreeman.Strategic Management: A stakeholder Approach [M].Englewood Cliff s, NJ: Prentice - Hall, 1984.

[9] Reinhardt, F.L., Environmental Product Differentiation[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8, 40 (Summer), 43-73.

[10] Rugman, A.M.and A.Verbeke.Global Corporate Strategy and Trade Policy[M].Routledge, London, 1990.

[11] Sethi, S.P.A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environmental analysis of social issues and evaluation of business response patter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4)

[12] Smith, N.C.,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Whether or how? [J],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2003, 45(4), 52-76.

[13 ] Zajac, EJ, MS Kraatz, and RKF Bresser..Modeling the Dynamics of Strategic Fit: A Normative Approach to Strategic Chang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0, 21(4)

[14] Zenisek,T.J.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 conceptualization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literatur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79, 4, 359-368

[15] Wood, D., Theory and integrity in business and society[J], Business & Society, 2000, 39(4), 359-378.

[16] 姜啟軍,賀衛.SA8000認證與中國企業發展[J] .中國工業經濟, 2004, (10)

[17] 亨利?明茨伯格等.戰略歷程:縱覽戰略管理學派[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1.

[18] 喬治?斯蒂納等.企業、政府與社會[M].北京:華夏出版社, 2002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Strategy:

integration and evolution

Tang-Fei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Dalian, 116025)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范文第2篇

編號:SA-012-01-20190203

第一條 目的

為了規范公司對內對外信息溝通, 確保體系的有效運行, 特制定本程序.

第二條 適用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公司對內對外有關社會責任的信息溝通的活動.

第三條 職責

1.綜合辦公室:與內部員工、當地政府、工會和其他外部利益相關方進行社會責任溝通.

2.采購部:與供應商和分包商進行社會責任溝通.

3.市場部:與顧客進行社會責任溝通.

4.社會責任代表:就社會責任溝通提供必要的指導和支持,若需要,向總經理報告社會責任有關事宜.

5.其他各部門/員工代表:支持和配合社會責任對內對外信息溝通.

第四條 工作程序

1. 總則

A. 信息溝通方式可視需要而定, 可以為書面、口頭、電話、傳真、電子郵件、座談會、研討會和新聞會, 等等.

B. 必要時, 對內對外社會責任信息溝通應該保留記錄. 如: 《聯絡單》, 《會議記錄》等.

C. 一旦收到有關質疑、質詢和投訴信息, 應盡快核實質疑或投訴者的身份(包括: 姓名、職位、服務機構和聯絡辦法等), 查清質疑回投訴的原因.

D. 應該及時作出反應, 對質疑或投訴的問題進行解釋公司政策和程序, 重大問題應上報總經理, 以期妥善處理質疑或投訴.

E. 一旦發現有違反公司政策、法律法規或SA8000標準的事項, 應及時采取補救和糾正行動. 情況嚴重時, 應該及時報告總經理.

F. 信息溝通過程中, 應該注意保護個人隱私和公司商業秘密.

G. 若有員工向外提供公司資料, 應該及時解釋公司內部投訴和申訴程序, 不得采取懲罰或歧視性措施.

2. 對內信息溝通

2.1. 公司社會責任政策、管理體系運行情況, 由社會責任代表和綜合辦公室及時傳達到公司各部門和員工.

2.2.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運行中產生的信息資料, 應該根據政策和程序要求及時傳達到相關部門和人員, 并記錄其內容和處理結果.

2.3. 員工的咨詢、質疑與投訴, 由員工代表或綜合辦公室收集, 并負責答復.

3. 對外信息溝通

A. 與供應商和分包商的信息溝通由采購部負責;

與顧客的信息溝通由業務部負責;

與當地政府、工會和其他外部利益相關者的信息溝通由綜合辦公室負責.

社會責任代表應該對上述溝通提供支持和溝通, 必要時, 向總經理報告.

B. 公司任何人收到來自外部有關社會責任的文件、電話、傳真或其它信息資料, 應及時轉交給上述部門進行處理.

C. 當地政府、工會或其它外部利益相關者提出的檢查、參觀或訪問要求, 由社會責任代表與綜合辦公室進行接待, 并報告總經理.

D. 外部利益相關方提出的意見、建議、投訴或質疑, 應由社會責任代表責成相關部門進行調查核實, 并進行處理和回復.

處理和回復的結果應該報告總經理.

E. 社會責任代表應定期訪問本地利益相關方團體, 征求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并公布《SA8000社會責任管理報告》以通報公司實施SA 8000 標準的進展和效果, 提供相關數據和資料, 包括社會責任管理評審和監督活動的結果.

F. 如果有合約要求, 社會責任代表應對利益相關方提供合理的資料和獲取資料的渠道, 以核實公司是否符合SA8000的要求.

若合約有進一步的要求, 公司應通過采購合同的條款, 要求供應商和分包商提供上述安排和渠道.

第五條 相關文件

《事故、不符合項、補救及糾正行動程序》

第六條 附件

6.1 《聯絡單》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范文第3篇

Key words: social responsibility;management model;value

中圖分類號:F2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9-0164-03

0 引言

隨著聯合國的“全球契約”計劃和國際標準化組織的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制定的相繼完成,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程度已對企業收益、公司聲譽、消費者響應等方面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全球性新趨勢已經形成。

在國內,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也已成為社會各界對企業的殷切期望。2008年,國資委下發了《關于中央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指導意見》,指出央企履行社會責任的好壞已不單純是企業自身發展的要求,更關系到我國企業的整體形象,甚至國家形象[1]。所以,研究企業社會責任,加強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勢在必行。文章構建了基于綜合最大化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型,以期對我國企業進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提供借鑒。

1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型

1.1 模型構建的基礎 國內外學者及組織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都有不同程度的研究,他們從不同側面和視角為企業開展社會責任管理提供了框架體系,對于社會責任管理理念的培育、提升和落實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實踐的推進都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可以認為這些研究成果為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理論發展和實踐應用做出了探索性貢獻。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包括國外Waddock的全面社會責任管理“4I”體系、社會責任國際標準ISO26000的社會責任融入整個組織模型、Yuan等人(2011)的社會責任活動融入企業模型、Maon等人(2009)的社會責任策劃和實施整合框架、Jenkins(2009)的社會責任管理“商業機會”模型、Maignan等人(2005)的社會責任逐步實施模型、Pananaan等人(2003)的社會管理初步框架以及日本綜合研究所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

國內國家電網公司(2007、2012)提出的社會責任管理七大體系和全面社會責任管理“鼎?心”模型、王曼(2008)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運行結構模型、劉娜(2010)提出的企業戰略管理中企業社會責任融入的導入框架、彭華崗等(2011)提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六維框架。

總結上述研究成果,總體上可以分為兩大范式:過程視角和內容視角[2]。基于過程視角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或模型明確了企業如何落實社會責任的過程,特別是指出了在實施社會責任不同階段的具體任務和行動。基于內容視角構建的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或模型抓住了管理體系的本質含義,識別和明確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構成要素,解析了各構成要素的基本含義、主要做法和核心要求以及各要素之間的關系。但是兩者均沒有形成完整的架構設計,基于過程視角的模型未能詮釋企業如何開展社會責任管理;基于內容視角的模型,更多的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理解為企業社會責任推進管理。因此,本文結合兩大范式,并強調責任溝通,建立四層的金字塔狀模型,以期對企業實行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提供模型指導。

1.2 模型構建 文章采用由上至下,層層分解的思路,從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最終目標出發,整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分析利益相關者訴求及影響,最后將不同利益相關者責任與社會責任內容做了對應。

首先,確認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目標,依據企業綜合價值最大化這一目標,制定企業社會責任戰略及管理體系。其次,圍繞企業社會責任目標及戰略分析企業社會責任管理對利益相關者責任的作用機理。最后,解釋利益相關者責任的歸屬性(見圖1)。

1.2.1 價值層 跟隨時代的要求,企業價值已經從財務價值延伸到經濟價值、環境價值和社會價值在內的綜合價值,從股東價值延伸到利益相關方價值,從關注自身價值延伸到創造社會福利。本文在定義企業價值時,充分關注人的多元價值追求和社會福利的多重價值屬性,著眼于充分實現企業的社會功能,謀求創造企業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統籌平衡利益相關方的多重價值、長期價值,致力于提升社會價值(社會福利),從而協調推進企業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把實現企業發展的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目標,并以此為導向對企業使命、治理機制、發展戰略、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方法和企業文化等進行重構[3]。

1.2.2 管理層 文章借鑒ISO26000提出的社會責任融入整個組織的基本步驟和主要內容,采用學者們普遍采用的PDCA閉環螺旋上升體系,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圖2)。

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是一個用于管理企業對利益相關方和自然環境的責任的系統框架,或者說是一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它幫助企業樹立誠信意識,確定蘊含價值觀動力的企業愿景,明確關注受企業運營影響的利益相關方為核心的企業使命。它的主要步驟和內容包括:一是牢記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總體目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企業綜合價值最大化;二是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三是全面融合企業社會責任,即將社會責任全方位融入企業;四是全面開展社會責任內外部溝通;五是企業社會責任審查與改進;六是利益相關方參與;七是貫徹落實“管理影響”和“回應訴求”。

其中可持續發展、綜合價值最大化是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目標、重點,它不是單純地追求最大限度地實現股東的利潤目標,而是最大限度地創造企業發展的社會價值,它堅持的是“價值理性”,即企業行為要對社會負責任。理解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指企業最高管理層對綜合價值最大化的企業使命、價值觀的明確承諾,并將其納入企業戰略、公司治理。全面融合企業社會責任是將理解的企業使命、戰略融入公司治理、流程以及社會責任報告中。每一個企業都要明確具體的融合方式,從而滿足特定利益相關方和行業的需要,并且做到公開、透明。溝通是指企業就自身社會責任工作與利益相關者相關方開展交流,進行信息雙向傳遞、接收、分析和反饋的過程,主要包括社會責任報告和信息披露,以及網絡平臺、工作匯報、召開新聞會等多種方式和渠道,及時、準確溝通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信息及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況狀,將加強社會責任溝通納入日常管理工作。審查與改進社會責任使命、戰略的落實是一個持續糾偏、改進、學習的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要對企業戰略以及與利益相關方相關的運營流程進行持續的創新和改進,促進企業履責績效的不斷提升。利益相關方參與是指企業通過制度安排、資源保障和行動部署確保實現積極的利益相關方參與,保證利益相關方的知情權、監督權和參與權,贏得利益相關方的理解、信任、支持和合作,共同推進可持續發展,創造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管理影響”和“回應訴求”是指通過相關方溝通、履責塑造良好企業形象;企業的發展前景有賴于管理層對公眾不斷變化的期望的滿足,也就是說依賴于企業管理層對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要求的回應質量,利益相關方要求企業加強社會責任管理、提升履行社會責任水平,進而實現企業對社會富有的包括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環境責任在內的多項社會責任。

上述七項過程中,社會責任的理解過程實際上是企業社會責任的計劃(Plan);企業社會責任融合的過程實際上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執行(Do);企業社會責任溝通的過程就是對企業社會責任的評價(Check);糾偏、管理企業社會責任影響、利益相關方意見的反饋以及將企業社會責任工作開展情況反饋到戰略的過程就是企業社會責任的改善(Action)。因此,七項過程的開展整合在一起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閉環改進的PDCA過程,從而推動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持續發展。

同時在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全過程中需要全員參與,即企業各部門、各層級和各崗位的所有員工都有意愿、有能力去履行社會責任。并且將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拓展到利益相關方,攜手利益相關方共同實現綜合價值最大化,形成包括內部員工和外部利益相關方在內的最廣泛的全員參與、最大化的價值實現。

1.2.3 利益相關者層 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任何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離不開各利益相關方的投入或參與,企業的經營管理應綜合平衡各利益相關方的利益要求而進行管理,追求利益相關方的整體利益,而不僅僅是股東的利益。同時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最終目標企業綜合價值最大化也要求通過滿足各利益相關方的訴求來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價值的最大化。所以有必要討論企業與誰的利益相關,以及在管理利益相關者時應承擔什么樣的社會責任和義務。明確對每一利益相關方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的內容和范圍。學者們從不同維度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研究,同時企業在進行社會責任活動時,為了滿足不同利益相關方的需求,需要與利益相關方進行溝通、交流,公開披露信息是與利益相關者進行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

利益相關方也需要參與到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的整個過程中,企業從自身利益考慮,為制定長期戰略會自愿和利益相關方交流,也有助于企業了解、認識內外部環境狀況;利益相關方會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管理及價值的實現,為保證自身利益,他們將會在某種程度上左右企業的行為,由于企業精力有限不能滿足全部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則會通過區分利益相關方的重要程度從而進行區別管理。故而基于歷史的研究成果,本文也對利益相關者進行了分類,包涵了股東、員工、債權人、消費者、商業伙伴、政府、社區和環境。通過對各利益相關方履行不同的社會責任來滿足不同訴求,從而實現綜合價值最大化。

1.2.4 社會責任層 企業社會責任可以從不同角度進行劃分,文章從兩個角度對企業社會責任的內容進行了分類。從社會責任的性質角度分為經濟責任、法律責任、道德責任和環境責任;從利益相關者角度可分為對股東、債權人、員工、消費者、商業伙伴、政府、社區和環境這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需要承擔不同的社會責任,通過履行不同的社會責任、與利益相關者進行交流將企業社會責任管理進行落實,從而為綜合價值化這一最終目標作出貢獻。

2 建立企業社會責任管理模型應注意的問題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范文第4篇

關鍵詞:ISO26000 社會責任 企業文化

一、ISO26000簡介

(一)ISO26000概述

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制定的、為組織社會責任活動提供相關指南的一項國際標準。該標準已于2010年11月1日由ISO正式,并提供各國自愿采用。

ISO26000的制定目的是,明確社會責任的定義和內涵,統一社會各界對社會責任的理解,為組織履行社會責任提供可參考的指南。

(二)ISO26000主要內容

ISO26000的主要內容包括:(1)與社會責任有關的術語和定義;(2)與社會責任有關的背景情況;(3)與社會責任有關的原則和實踐;(4)社會責任核心主題和問題;(5)社會責任的履行;(6)處理利益相關方問題;(7)社會責任相關信息的溝通。

ISO26000中,組織履行社會責任需考慮七個方面:組織治理、人權、勞工實踐、環境、公平運營實踐、消費者問題、社區參與和發展。

ISO26000中,組織開展社會責任活動所需遵循的原則是:(1)“應用該標準且遵守國際行為規范時,需充分考慮社會、環境、法律、文化、政治和組織的多樣性以及經濟條件的差異性”。(2)遵循七項核心原則,包括擔責、透明、良好道德行為、尊重利益相關方的關切、尊重法治、尊重國際行為規范、尊重人權等。

(三)ISO26000對于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意義

鑒于在尊重多樣性和差異性原則的前提下,ISO26000的主要技術內容強調組織遵紀守法、尊重人權、關心員工、保護消費者、熱心社會公益、關愛環境,為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做貢獻等,這對于我國當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也在倡導企業等社會組織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為此,下一步將針對我國經濟、社會、文化的特點,根據采用國際標準的有關規定,參照ISO26000的內容,研究并制定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責任標準,以促進我國企業社會責任工作健康、有序發展。

二、社會責任與企業文化

(一)社會責任與企業文化概述

在ISO26000中,社會責任(social responsibility)被定義為“通過透明和道德行為,組織為其決策和活動給社會和環境帶來的影響承擔的責任。這些透明和道德行為有助于可持續發展,包括健康和社會福祉,考慮到利益相關方的期望,符合適用法律并與國際行為規范一致,融入到整個組織并踐行于其各種關系之中”。

早期的企業文化的研究者德倫西·E·迪爾和艾倫·A·肯尼迪(Deal& Kennedy, 1982)認為,文化決定了游戲的規則:“定義中的文化是一種無形的、隱含的、不可觸摸的而又理所當然的東西。但每個組織都有一套核心的假設、理念和隱含的規則來規范工作環境中員工的日常行為。”

企業文化的權威學者埃德加·H·沙因(Schein, 1992)把企業文化劃分為四個層次:位于企業文化最核心的是文化基本假設;其次是價值層面;再次是行為規范和行為方式層面,位于最表層的是企業文化的各種表現方式。

在我國,企業文化的表現形式由深層到表層依次有核心價值觀、使命、愿景、規劃、行為規范等表現形式,而企業具體的產品、服務以及對社會的具體行為也可以說是企業文化的最終體現。

(二)社會責任與企業文化的關系

1、從企業文化的概念得出,實際上企業的一切行為都是由其企業文化決定的,因此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是由其企業文化決定的。企業文化為企業社會責任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企業文化是一種內化的抽象的東西,而企業社會責任則是外在的具體的。文化是通過長時期沉淀而形成的,它展示了一個企業最核心的精神,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其員工的行為處事。一個注重短期利益與忽視人文關懷的企業,其員工往往也不重視企業社會責任;而一個以人為本、積極進取、不斷創新的企業,其員工就有較強的意識履行社會責任,關注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2、社會責任除了以一定的道德行為體現之外,還要以一定的形式來體現其“透明”,而企業文化就是這種“透明”的最好體現。企業通過一定的企業文化來向社會和企業內部員工宣示其所承擔的社會責任,是企業文化有了卓越而豐富的內涵(而不是簡單的賺錢),同時可以使社會和企業內部員工成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監督者、推動者。

3、企業社會責任加強了企業文化的凝聚力。企業文化的凝聚力是指企業用共同的價值取向、行為規范和精神信念使企業全體利益相關者同心同德,凝聚在一起。企業文化使其利益相關者改變了以自我為中心的價值觀念,樹立起了一種以企業為中心的共同的價值觀念,從而潛意識地對企業產生一種強烈的向心力。企業在履行社會責任時盡力處理好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關系,從而大大提高了企業的凝聚力。

4、企業社會責任將企業文化擴展到了全社會。企業文化不僅對企業本身存在影響,還會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企業社會責任的履行,不僅能在企業內部營造良好的氛圍,更能擴展到整個企業界和社會。企業通過履行社會責任活動,進一步擴大企業在社會上的良性影響,進而在消費者和社會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這種社會影響反過來又會影響到社會文化的發展和進步,全面促進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提高。正如彼德.德魯克(PeterF.Drucker,1973)指出,“一個健康的企業和一個病態的社會是很難共存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企業文化與企業社會責任是緊緊聯系,相互融通的。企業社會責任是企業文化的外在表現和主要內容,也是企業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和要求。企業文化則把企業社會責任提升到了一個新的理論層次。二者相互作用,既為企業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又推進了企業社會責任建設。

三、基于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企業文化探討

(一)基于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企業核心價值觀

基于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企業核心價值觀應體現ISO26000提出的七項核心原則,包括擔責、透明、良好道德行為、尊重利益相關方的關切、尊重法治、尊重國際行為規范、尊重人權等。雖然我們過去有許多較好的核心價值觀,如:

海爾:真誠到永遠

百大:百分之百為大家

迪斯尼:用我們的想象力,帶給千百萬人快樂,并且歌頌、培育、傳播“健全的美國價值觀”。

索尼:體驗以科技進步、應用與創新造福大眾帶來的真正快樂;提升日本企業與國家地位;做先驅、不追隨別人,但是要做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與ISO26000提出的七項核心原則相對照,這些價值觀都是不健全的,都只是體現了其中的一部分。

(二)基于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企業使命

基于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企業使命應體現企業以承擔社會責任為使命,而不只是提品和服務,這方面我們雖然也有一些比較好的表述,但是往往以偏概全:

沃爾瑪:我們存在的目的是提供顧客物有所值的東西;用比較低的價格和比較多的選擇,改善他們的生活,其他一切都屬次要。

摩托羅拉:公司存在的目的是“以公平的價格向顧客提供品質優異的產品與服務,光榮地服務于社會”。

強生:公司存在的目的是要“減輕病痛”。

通用電氣:以科技和創新改善生活品質。

(三)基于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企業愿景

基于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企業愿景應體現ISO26000提出的七個方面:組織治理、人權、勞工實踐、環境、公平運營實踐、消費者問題、社區參與和發展。而不僅僅是企業達到怎樣的規模、產值或產銷量、利潤和收入這些數據。就是應體現企業若干年后在以上七個方面將要達到的發展藍圖。

(四)基于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企業規劃和行為規范

這一層次的企業文化主要以企業的各類文件的形式來體現,包括:

1、基于企業愿景的戰略規劃體系。該體系以實現企業愿景為目標,對如何實現各方面的愿景目標作出具體的規劃,并具體到年度、季度、月度計劃,分解到各個部門乃至每人每天的具體任務。

2、基于ISO9001(GB/T19001)的質量管理體系。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及其他相關文件、記錄,通過建立和實施質量管理體系確保和不斷改進產品或服務質量,切實維護消費者權益。

3、基于ISO14001(GB/T24001)的環境管理體系。包括環境管理手冊、程序文件、環境管理方案及相關支持文件,通過建立和實施環境管理體系確保企業的生產過程及產品或服務過程中的環境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并符合法規和相關要求的,并且得到持續改進。

4、基于OHSAS18001(GB/T28001)的職業健康和安全管理體系。包括職業健康和安全管理手冊通過建立和實施職業健康和安全管理體系確保企業的生產過程及產品或服務過程中的影響員工健康和安全管理的不利因素得到有效控制并符合法規和相關要求的,并且得到持續改進。

5、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體系。包括招聘、培訓、績效考評、薪酬和福利、勞動關系管理的相關制度、方案、計劃等,也可以包括SA8000所要求的相關文件,還可以包括鼓勵企業經營者和員工承擔相應社會責任的相關措施。確保勞動者的權益得到切實保護并是他們的才干得到充分發揮。

6、嚴密的財務管理系統。通過嚴格的財務管理制度,防止腐敗,確保公平運營,確保所有利益相關者(勞動者、顧客、供應商、投資者、合作者、政府等)的權益得到保障,依法納稅,遵守相關法律法規。

7、基于ISO26000的社會責任管理體系。按照ISO26000所要求的組織治理、人權、勞工實踐、環境、公平運營實踐、消費者問題、社區參與和發展等七個方面,將這些要求按本企業實際具體化(可引用上述6個方面的體系文件),明確本企業如何執行。還可以包括向社會(含福利事業)捐款、必要時的緊急支持等方面的相關規范,從而確保企業履行與其規模、收益、社會知名度相適應的社會責任。

綜上所述,基于ISO26000《社會責任指南》的企業文化,可以通過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企業使命、企業愿景、企業規劃和行為規范來全方位的向社會和本企業內部表明企業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還可以整合企業的相關管理體系,建立起一體化社會責任管理體系,從而既得到全社會的監督,又得到企業全體員工、相關方的支持和理解。

參考文獻:

[1]楊秀英,傅瓊,魏佐國.企業文化[M]. 北京:中國商務出版社,2006.26-53

社會責任管理體系范文第5篇

從報告的數量看,2006年以來中央企業每年的社會責任報告均呈上升遞增態勢,報告的企業從2006年的5家上升至2011年的76家,基本覆蓋了中央企業所在重要行業,占中央企業總數117家的65%,與《財富》世界500強的平均水平持平。中國石油、中國五曠、中鋼集團等一些企業還了國別報告。許多企業的報告體現出了較強的連續性,33家企業連續3年及以上社會責任報告。其中,有12家企業連續4年報告,4家企業連續5年,4家企業連續6年,這些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時間較早,連續性強,質量普遍比較高。

從報告的質量看,整體質量和規范性不斷提升。報告內容更加全面,許多報告在完整性、實質性、可比性、可讀性、平衡性和創新性等各個方面都表現突出。報告的篇幅漸趨合理,2011年中央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篇幅平均為69頁,呈現出逐年提高的態勢,篇幅的長度確保了報告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企業履責的情況。報告的時效性也不斷提高,2011年的報告半數以上為上半年,與企業年報時間基本一致。同時,許多企業的社會責任報告也更加規范,多數報告都列出了國內外較為權威的報告參考編寫標準;一些報告還進行了報告評價或報告審驗等第三方評價,提高了報告可信度;部分報告以同時中、英文兩種文字出版,提高了國際化程度。總體看來,中央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總體水平不斷提高,中遠集團、國家電網、南方電網、中國移動、中鋼集團、中國五礦、中國石化等部分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質量已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通過社會責任報告,中央企業不僅就其履行社會責任的理念、制度、措施和績效進行了較為充分系統的披露,提升了與利益相關方溝通的水平,同時也將社會責任報告作為企業推進社會責任管理、持續改進社會責任工作、提升管理水平和競爭力的重要工具。中央企業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可實現多重價值,整體上可以概括為“外塑形象、內強管理”兩個層面。

從外部看,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增強了企業透明度,有利于贏得利益相關方的信任,為外部利益相關方評價企業提供了重要線索,從而促進利益相關方參與企業的發展,有助于企業樹立負責任的品牌形象。從內部看,編制企業社會責任報告,對企業社會責任實踐進行系統總結,逐步梳理出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理念與要求,促進了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在企業內部傳播和責任意識的提升,形成責任文化,使履行社會責任成為中央企業的自覺行動和發展的內在動力。同時,在編制報告的過程中,一些企業還對社會責任管理體系進行對標分析,發現存在的問題和經營短板,規避風險,發現機遇,從而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和競爭力。

具體分析來看,社會責任報告作為新型的管理工具,至少對中央企業產生了四個方面的重要價值。

一是促進了企業社會責任理念的深化和意識的提升。企業對社會責任的認識和理解,是編制報告的前提和起點,它直接決定了報告的框架結構,也決定了報告的深度和質量。在編制社會責任報告的過程中,許多企業采取多種形式增強了對社會責任的認識,也提升了對社會責任工作重要意義的認識。

為編制好社會責任報告,幾乎所有的中央企業都開展了社會責任培訓,這些培訓包括專題培訓、崗位培訓、外部培訓等多種方式,有些企業還創辦了社會責任內部網站或刊物,開辟社會責任學習培訓專欄,建立社會責任學習交流平臺,提升了社會責任關鍵崗位和全體員工對社會責任的理解。一些企業積極參與國內外社會責任交流活動,如研討會、論壇、經驗交流會等,拓寬視野,及時了解和掌握社會責任領域的前沿知識和最新動態,廣泛學習優秀的做法經驗。通過這些舉措,許多企業已經認識到企業社會責任本質上是要求企業對經濟、社會和環境負起責任,要求企業在決策和運營過程中充分考慮到企業對社會和環境的可能造成的影響,追求經濟、社會和環境的綜合價值最大化。許多中央企業在編制報告過程中,探索將社會責任理念融入使命、價值觀和愿景,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社會責任觀。

此外,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也促進了公司社會責任理念在公司內外部的有效傳播。許多公司的員工認識到,原來自身從事的每一項工作都是社會責任的重要議題之一,都是在為社會創造價值,這有助于提升企業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目前,大部分中央企業都深刻認識到開展社會責任工作的重要意義,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意識不斷增強,這與推動編制社會責任報告工作是分不開的。

二是促進了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的完善。在編制報告的過程中,許多企業都成立了專門機構,組建了專業隊伍,提供了專項經費保證,制定了相關工作制度和流程,以確保報告的順利編制和。隨著社會責任工作的深入開展,如社會責任戰略規劃、指標體系、績效評價等相關工作職責和任務也在增多,這些基于社會責任報告編制的人、財、物方面的資源支持,也就成為中央企業建立社會責任管理體系、系統深入地開展各項社會責任工作的基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崇信县| 罗平县| 辰溪县| 锦屏县| 罗城| 永安市| 新竹县| 涿州市| 新巴尔虎右旗| 大城县| 昌邑市| 涟源市| 浦城县| 德兴市| 封丘县| 临朐县| 新巴尔虎左旗| 民县| 娄底市| 东宁县| 乌兰察布市| 和龙市| 宜春市| 青冈县| 轮台县| 共和县| 仁寿县| 麻城市| 富阳市| 盐山县| 曲麻莱县| 临湘市| 林口县| 新绛县| 和静县| 海阳市| 宁城县| 石屏县| 靖安县| 芒康县| 柘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