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教學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圖片導入新課
師出示:古城、塔和橋的圖片。
渡:我國不僅有保存完整的古城和數不清的塔橋,還有多姿多彩的樓閣。這節課我們來了解古城建筑的一種新形式――樓閣。(板書)
[點評:本環節引導學生梳理學過的古城建筑形式,同時引出本課要探究的新形式――樓閣。]
二、了解樓閣
先請生說說“樓閣是什么樣的建筑”,然后師補充材料:
1.文字材料 早期樓與閣是有區別的,樓指重屋,在建筑群中處于次要位置;閣指下部架空,底層高懸的建筑,在建筑群中居主要位置。后來,樓與閣互通,沒有嚴格的區分,樓閣多為木結構。古往今來,歷朝歷代,上至真命天子,下到州官縣府,都喜歡修建樓閣。
了解樓閣的形式:城樓這種樓閣形式在戰國時期就有了!闕樓、市樓和望樓在漢代就已經成為樓閣的主要建筑形式了。
[點評:教師心中有學生,以學生為重,先請學生談談自己心中的樓閣是什么樣的。通過交流,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在學生一知半解時,師通過補充文外資源,引導學生了解什么是樓閣,以及樓閣的形式。]
師結:了解了樓閣和樓閣的形式,我們一起走進樓閣!
三、走進樓閣
請生說一說自己查了哪座樓閣的資料?通過什么方法查找到資料的?查資料時面對潮水般的資料,你是如何取舍的?
[點評:課堂上,常見孩子們拿著一摞規整的打印材料。孩子和家長往往機械地認為材料打印的越多越好,其實不然。我們常常發現,孩子們手中的材料往往都是大人越俎代庖的,他們對這份材料無從甚解,這樣的搜集來的材料失去了搜集資料的意義。為避免上述情況的發生,特設置此環節,旨在引導學生會搜集資料,提取資料,并會分享資料。]
渡:我們以“黃鶴樓”為例來分享同學們查找的資料。
1.走近黃鶴樓
1.1先請同桌兩個說一說自己對黃鶴樓的了解?再全班交流。交流時師抽取查找資料的角度并板書:位置;盛譽;傳說;建筑特點;楹聯;詩詞;圖片。
[點評:通過以“黃鶴樓”為例,引導學生知道交流名樓資料的角度為:位置、盛譽、傳說、楹聯、詩詞、圖片等方面,為后面分享滕王閣、閱江樓和岳陽樓的資料作準備,同時為學生爭做小導游做準備。同時,在交流資料時,先請同桌說一說,再全班交流,遵循孩子們的認識規律,對查找的資料先熟悉后交流。]
2.交流資料:滕王閣、岳陽樓和閱江樓的資料
2.1交流時注意形式多樣。每交流完一組,請其它的小組補充然后師就交流內容提問一個問題。
師點撥:閱江樓雕梁畫棟的美。特別是閱江樓屋頂的藻井金龍,這條金龍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龍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黃金。這座樓內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純金,所以顯得特別金碧輝煌。
[點評:通過小組介紹和全班交流滕王閣、閱江樓和岳陽樓的資料,使學生了解這三大名樓,為下一環節爭做小導游做準備。交流資料,為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特在每組交流完資料后,教師設計一個問題進行搶答,并進行獎勵,激發孩子們仔細聽,認真看。同時,在交流閱江樓的資料時,老師承接著學生們對閱江樓的交流,點撥閱江樓中雕梁畫棟的美,滲透對古代勞動人們的智慧的贊美。]
2.2師結:剛才我們交流的這四大樓閣被稱為“江南四大名樓”。請同學們閉上眼睛,放飛想像:(補充兩首古詩的吟誦。)
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登樓一游,或會四方之客,或唱應和之曲,放悲聲,抒情懷,低吟淺唱,壯懷激烈,乘興而來,盡興而去。他們留下的詩文和故事也使得名樓多一些濃濃的文學色彩。(板書:文學)
[點評:通過交流資料,教師點撥體現名樓的文學色彩!同時補充兩首古詩的吟誦,引導學生進行想象。]
師引:我們剛才介紹的這些方面,如果加上一個自我介紹那就是一份“導游詞”呢!請生:誰能模仿導游進行自我介紹呢?生說,師評,發學生一張樓閣的彩圖。
[點評:課堂是生活的體現,此環節引導孩子們聯系生活,再現生活,同時為爭做小導游做準備。]
2.3爭做小導游,先在組內交流,再全班交流。
[點評:利用爭做小導游的方式引領整堂課,教師通過送名樓的彩圖為獎品這一評價手段,激發課堂爭做小導游的積極性。]
師結:“江南四大名樓”,都是用來登高望遠,瀏覽風景的!還有一種樓閣是用來庋藏的,如天一閣――中國現存最早的私家藏書樓!佛教中的塔也是樓閣的一種!
[點評:這個環節教師在總結樓閣的作用!]
師補充:被譽為“千年不倒翁”的應縣木塔,用去近一萬立方米的木材,沒用一根鐵釘,竟然“千年不倒”,這究竟是為什么呢?原來它巧妙運用了卯榫結構和斗拱設計實現了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中國館就是利用斗拱設計建造的。
[點評:教師以“千年不倒翁”為例,引導孩子們體會科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合,進而體會苦代勞動者的智慧。同時,引出中國館的圖片,滲透現代人們對這種技術的傳承和運用!]
3.拓展延伸
渡:樓閣還有很多民間說法!我國民間的“名樓”“十大名樓”之說分別指的是哪些名樓?它們分別位于哪些省市?交流,開啟曼妙樓閣之旅。
四、樓閣之旅:配樂欣賞圖片
[點評:此環節進行課外拓展,請孩子們展示資料的同時,欣賞樓閣的千姿百態,讓孩子們感受不同形式,不同風格的樓閣建筑之美。]
五、樓閣尋根
中華民族豐富燦爛的傳統文化有著獨特的魅力。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傳統文化的核心,即中國人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其次,傳統文化的物態形式,即其內容的外在表現,包括人們衣食住行的習慣和規范等。再次,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征,這是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這種民族性的文化也是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中運用的傳統文化元素就是從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提煉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東西,如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文字的元素有漢字、書法、篆刻和甲骨文等。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網頁設計教學是為了讓學生能具備良好的文化素養,以便設計出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作品,傳承和發揚好傳統文化。設計教育不能一味照搬西方的模式,優秀的設計作品要能體現出民族的文化內涵,經得起時間的考驗。面對當下新媒體飛速發展、中國網民數量飛速增長(包括使用手機媒體的網民)的現狀,高校應當更加重視網頁設計人才的培養,而將傳統文化融入高校網頁設計人才培養,不僅能為學生提供網頁設計的靈感和素材,而且能夠給予學生正確的人文教育和設計觀念,使其明確設計不能盲目追隨流行,而是要體現設計師的社會良知和責任感。
二、關于網頁設計人才培養的思考
(一)立足傳統文化,更新教學內容
課程教學是實現教學目標的重要途徑,在設置課程時要注重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傳統文化的融入網頁設計教學不應僅僅停留在設計形式上,而應從傳統文化的內涵出發,更新教學內容。首先是專業基礎課。專業基礎課是學生進入專業學習的鋪墊,可以在專業基礎課中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例如在繪畫基礎課程中可以選取瓷器、京劇臉譜等元素,這樣可以使學生了解并且熟悉傳統文化符號。在構成基礎課階段,在學生學習了構成法則的基礎上,對應用部分的練習可配以主題性的訓練,如傳統圖案圖形的運用。平面構成部分可強調對傳統圖案圖形的認知、理解和運用;色彩構成部分可強調對具有民族特彩的認知、理解和運用。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學生在網頁專業后續課程的學習中學會運用傳統元素逐漸理解傳統文化。在專業課方面,學生有了一定的傳統文化知識的基礎,進行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設計練習時才有可能。如在網頁的界面設計中,可以讓學生以傳統紋樣為題材進行主題創作,組織畫面元素;也可以以傳統民俗文化為主題進行界面設計創作,如二十四節氣、中國結等。在引導學生對傳統元素運用時,可以讓其采用直接運用和間接運用兩種方式。直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做到表現形式具有新穎感,能直觀、生動地表現主題,傳統文化元素可以圖像或者圖形的形式呈現。若想在直接運用的基礎上設計出表現形式獨特的作品,不能模仿照搬而應在理解傳統文化元素內涵的基礎上合理運用,這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積累。間接運用傳統文化元素需要尋找元素間的聯系,將看似沒有關聯的設計元素巧妙地聯系起來。元素可以是具象表現也可以是抽象表現,運用形式美法則構成主題。如何選擇元素間接表現相關主題則需要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有一定的了解。
(二)加強對傳統設計思想的學習
在網頁設計教學中傳統文化以及相關理論也應當受到重視,我們在注重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也要使其加強對傳統設計理論知識的學習。可以通過增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理論課程,增強學生對傳統文化內涵的理解。這種理論課程教學可以聯系專業實踐開展,避免學生因課程枯燥而出現對其不夠重視的現象。如在設計史論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可以從設計風格和設計思潮的角度指導設計實踐,讓學生在理解設計歷史的基礎上學會理解和分析經典設計作品的內涵,學會查找和分析資料,提取其中的設計元素。傳統文化融入網頁設計教學不能僅停留在傳統文化元素的運用上,還要注重對于傳統文化思想和內涵的傳承和表達。
(三)課題形式實踐教學
實踐教學是培養現代創新型設計人才尤為重要的環節,可在以往實踐項目基礎上融入傳統文化元素作為再設計的實訓項目。網頁設計對綜合運用專業知識的能力要求比較高,教學方式的變革應該從實踐的各個環節全方位展開,目的是使網頁設計的實訓部分擺脫單調枯燥的教學模式。以往各門專業課程的實訓內容都是圍繞著課程的內容展開的,學生的專業練習也是在老師指導下按部就班地模仿,無法真正鍛煉學生實際運用知識的能力。將傳統文化融入的再設計實訓,需要理論聯系實際,不能孤立看待一個傳統元素,而是要注重與其他實訓練習的關聯性和連貫性。網頁設計人才培養目標是一專多能型高技術人才,具有較強的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網頁設計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多種技能協作完成,只有綜合各門課程知識融入到綜合實訓項目中,才能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形成有效的銜接。因此,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應要求學生在理論學習之后進行有針對性的項目實訓練習,挖掘出與課程相關的設計項目作為課題,把專業知識與實踐運用聯系在一起。課題的選擇要利于將傳統文化和專業教學融合在一起,由淺入深。每一個大項目的內容都需要運用幾門實訓課程的知識點共同完成,只是每門課程在不同的項目中擔任的“角色”有所不同。學生從課題的問題著手,尋找解決辦法,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問題。在實訓課程內容的開發上也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開發實訓項目來豐富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這樣的教學方式能使學校對人才的培養和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達到統一。
三、結語
我國的歷史文化博大精深,歷史的長河孕育出56個民族,并且56個民族各具特色。而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是中華民族偉大的藝術瑰寶。傳統文化是華夏民族生活背景、生活信仰、生活習俗的產物,對于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隨著經濟文化的全球化,中國傳統文化現已被廣泛運用于我國現代的平面設計教學中,這不僅僅豐富了我國平面設計教學的題材,更是弘揚我國傳統文化的有效手段,將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平面設計教學有效結合在一起,對我國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十分具有參考價值。
我國現階段平面設計教學的現狀
1.中國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教學中體現不夠充分
深受傳統教育觀念的制約,部分教師對于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平面設計教學當中還停留在表面、概念的階段,僅僅把具有民族特色的傳統圖案應用于平面設計當中等同于把中國傳統文化融入于平面設計教學中,對學生的創造性具有一定的誤導性,長此以往所創造出的設計既缺乏傳統文化又缺乏現代設計。因此,如何在平面設計教學中體現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才是眼下值得我們去思考,并且亟待解決的問題。想要在平面設計教學中體現我國傳統文化,首先要求教師正確認識、充分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文化的延伸以及再創造,有意識、有目的的開展教學活動,在培養學生傳承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乏自身的創新精神與創新能力。
2.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有些欠缺
在我國的平面設計教學中,部分教師過分重視設計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設計思路的關注,而設計的思路才是創造出一個優秀作品的必要前提。在教學過程當中,教師普遍是通過給出主題,讓學生在規定時間內根據自己的思路繪制出草圖或者作品的方式判斷學生的設計水平或者設計成績。學生的作品一旦無法取得老師的青睞,則會被要求在短時間內重新進行設計。然而,讓學生在短時間內對作品進行二次設計本就不易,在二次設計的同時再要求學生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更是難上加難,其設計質量可想而知。想要讓學生真正做到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相結合,就要對學生了解大量相關的傳統文化作品提供平臺與機會。只有先了解作品的設計思路,才能形成屬于自己的、獨具自我特色的新思路,利用自己的設計技巧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進去,從而達到將中國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合二為一的目的。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部分教師往往急于求成,重數量不重質量;面對優秀作品時,沒有給予學生相應的講解和分析,最終導致學生在欣賞、借鑒方面,以及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方面都有所欠缺。
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平面設計教學的建議
1.正確看待中國傳統文化在平面設計中的作用
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是現代平面設計教學的任務之一,我國的平面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平面設計是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途徑,中國傳統文化是幫助平面設計發展再創造的重要題材。平面設計教學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為基礎,進行符合當代大眾審美需求的二次創作的過程。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平面設計不僅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也反應了時代的特征以及當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平面設計教學也是一個促進兩者之間共同發展的過程,他們彼此吸收對方的精華之處。對平面設計教學而言,平面設計教學通過借鑒中國的傳統文化符號以及特征豐富自身的內涵、拓寬自己的發展領域;對中國傳統文化而言,它借助在平面設計教學中的表現得以代代相傳。因此,在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平面設計教學的工作當中,我們應該對學生進行積極引導,督促學生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與平面設計兩者之間的關系,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自己的技巧和巧思進行二次創作,利用國際化和現代化的語言對傳統文化進行重新的詮釋。在平面設計當中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可以幫助中國傳統文化變得更加國際化,也能夠幫助我國平面設計教學提供嶄新的機遇。
2.不斷完善、創新教學方法
從市場的實際需求而言,我國平面設計教學需要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入,同時,也要注重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的體現。因此,在平面設計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積極完善、創新教學方法,注重將傳統教學模式的轉換,以平面設計與中國傳統文化有機結合來替代單一地將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圖案直接應用于平面設計當中。這要求教師在展開教學活動的時候,要主要課堂教學與課外教學的合理安排,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在平面設計教學中,教師不應該局限于課堂中,應該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世界,善于發現在我們生活的周遭的設計中是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運用于平面設計當中的。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能夠對兩者的結合有了更加直觀的感悟,還能夠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他們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的自主能動性。
3.提高教師的文化素養
在平面設計教學中,教師作為輔的角色,對學生的設計思維以及設計理念起了引導性的作用。因此,只有教師本身充分了解并深刻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才能夠真正做到把傳統文化貫徹進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想要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首先必須要注重自我能力的提升,通過多閱讀一些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書籍來豐富自己、完善自己,拓寬自己的知識面,開拓自己的視野,只有這樣,在對學生進行指導的時候才能夠更好地將中國傳統融入于平面設計教學當中。
4.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基于對傳統文化充分理解的基礎之上,傳統文化圖案只是傳統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不能夠完全等同于中國傳統文化,其表現方式也完全異于現代平面設計的圖案。傳統文化圖片在結構上表現出工整和對稱的特點,其形狀上也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不僅如此,傳統文化圖案往往包含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期盼與祝福,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中國傳統的文化圖案在歲月的變遷當中也不斷豐富了自身的內涵。中華民族傳統、婉約的性格特征也表現在了傳統文化的圖案當中,我國傳統文化圖案往往注重其寓意的“意會”而非“言傳”,通過“三分形象,七分想象”的方式表達出作品想要傳達的情感。因此,我平面設計教學的過程中,只有加深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理解,才能夠幫助他們去體會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與神秘莫測,在多角度分析與思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
5.增加團隊的合作能力
設計師的創造性思維是進行設計活動的基本前提,由于每個設計師都是不同的個性,他們在性格、見解上的差異致使他們形成了不同的個人風格,而學生的個人風格的培養則是在平面設計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關鍵。但是,我國現階段設計工作中學生們往往都是以個人為單位,缺乏與其他成員之間的溝通和交流[4]。因此,通過團隊合作的方式實現平面設計的工作是當代設計行業的必然趨勢,學生們通過團隊合作互相彌補自身不不足,發揚各自的長處,在保持集體一致性的同時挖掘個人潛在的創造性與能力。通過這種方式,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精神、交際能力,還能夠提高設計作品的整體質量,通過對于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平面設計見解的交流與交換,實現共同進步。
結束語
【關鍵詞】 傳統文化;教學改革;服裝設計
在整個20世紀以及至今的近100年來,中國傳統文化影響著世界服裝的發展。服裝設計大師伊夫?圣?洛朗說過:“我們西方藝術受中國之思想可謂多矣,那影響是多方面的而且是顯而易見的,沒有中國,我們的藝術絕不會達到今日之境地。”
一、民族性已經成為服裝設計的精神和靈魂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浪潮中,國際間服裝產業的競爭,加快了我國服裝業的發展及演變。國外的眾多的設計大師吸收和借鑒中國傳統服飾文化而產生的優秀作品,引發我們深刻思考。服裝設計教育必須將中國的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服裝設計中得以傳承和創新,在理解的基礎上取其“形”、延其“意”傳其“神”,使民族的文化精神融入現代服裝設計主流。
二、在繼承中發展中華文化
中國的傳統藝術,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在服裝設計中給予了我們很多的啟示。在如今全球化風潮撲面而來時,創造具有濃郁中國特色的服裝,應該是在世界性、時代性這個前提下,立足于中國風格,即“世界之精神,中國之本質”。中西服裝文化觀念雖然存在差異,但二者并不是格格不入,相反進行一定的吸收和借鑒能夠增強服裝的生命力和時代感。
“只有最民族的,才會成為最全世界的”。世界正在成為一個不斷融合的大家庭,通過各種現代化的信息工具,差異越來越小,人們越來越近。而我們的服裝行業仍是一個“超大的加工廠”,沒有創新,只有模仿。因此,作為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體會和感受中華民族藝術的巨大魅力。本民族的文化是我們自身發展的基礎,也是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區別于其他民族,被其他民族認可的標志。
三、教學改革思路
民族服飾文化繼承需服裝教育注重傳統文化的教學。服裝是一個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的綜合體,體現著人的價值觀、倫理觀、審美觀、民族風貌和時代精神,濃縮了人類發展史和文明史,是社會的一面鏡子。我國的傳統文化往往被忽視, 導致學生的設計作品淪為無根之木,無水之源,失去設計的魅力。服裝設計教學應體現出本民族的獨特性、哲學思想及人文精神,通過科學的設計方法,在服裝設計教學中對傳統文化的延承與創新,建立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服裝設計教學體系成為服裝設計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
建立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服裝設計教學體系,主要思路體現在下面四個方面: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模式改革、師資隊伍建設改革、人才培養目標改革。
1、課程體系改革:將本土傳統文化知識融入服裝設計課程體系之中,優化學生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拓寬和增強學生服裝設計的創意能力,。
2、教學模式改革:建立校內實訓管理平臺,開設校園服裝品牌店,成立或成立虛擬傳統服裝高級定制公司,用企業管理模式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學習。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協作的能力也可以得到提高。這非常有利于學生踏入社會之后更快地進入工作狀態。
3、師資隊伍建設改革:教師在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過程中起著根本性的主導作用, 而一個優秀的教學團隊則是服裝設計專業發展的根本保證。這個教學團隊必須有“雙師”型教師和服裝企業一線工作人員,一線工作人員包括服裝設計師、服裝制版師、服裝車版師等。
4、人才培養目標改革:傳統文化的傳承必須要創新的傳承,這就要求服裝專業設計培養創新型人才。服裝設計專業培養的創新型人才需要具備創造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下圖為教學改革思路示意圖:
我國的本土傳統文化的創新性傳承在服裝設計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服裝設計教學應立足于民族文化,體現出本民族的獨特性。只有如此,才能在未來的國際格局中,與世界各國之間實現平等的資源和成果的交流、共享、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王維英.高校服裝專業教育基本要素融合探析.紡織教育,2007
[2]阿爾巴赫(美),陳舜芬,21世紀美國高等教育―社會、政治、經濟的挑戰[M ]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
[3]尋勝蘭.源與流:傳統文化與現代設計[M] .南昌:江西美術出版社, 2007
[4]程藝.加快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增強人才培養的社會適應性[J].中國高等教育,2007
[5]楊源.來自田野的報告 民族田野調查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中國博物館, 2006
[6]胡梅芳.民族服飾要素與創意[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關鍵詞】高中美術 地方資源開發 教學設計
我們倡導教師充分顯示條件開發教學資源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完成美術課堂的教學目標。在高中美術課堂中,地方資源的開發顯得尤為重要,它為高中美術課堂提供了豐富而獨具特色的資源,使得學生能夠了解地方特色和地方的優秀傳統,在提高學生審美水平的同時又擴大了傳統文化的傳播。[1]我們在高中美術教學中對地方資源的開發需要將地方資源與美術課堂的教學內容完美結合起來,使得學生在熱烈的氣氛下快速實現教學目的。
一、課程資源開發內涵
美術課堂的課程資源開發是西方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概念,旨在通過各種資源的綜合利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水平以及學習能力。在課程資源的開發過程之中主要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來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氛圍,進而使得學習過程能夠順利進行,教學目的能夠完全實現。
我國教育部規定的對美術資源的開發利用主要是以繼承和傳播優秀傳統文化為目的,通過教師在高中美術課堂上的文化背景講解、事物欣賞、模仿創作等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背景、蘊含的豐富韻味等,使得學生有機會接觸到傳統文化,從而了解傳統文化,喜歡傳統文化,最后做到自覺傳播傳統文化。通過充分地將地方資源與高中美術課堂相結合,最后實現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以及審美能力的目的,促使學生美育水平的提高。[2]
二、高中美術教學中地方資源開發的意義
高中美術教學中地方資源開發的意義重大,需要我們對此進行一一梳理,希望能夠借此提高高中美術教學中地方資源的開發程度,加大地方資源的比例。
1.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將地方資源開發融入到高中美術教學過程中,能夠豐富高中美術課堂的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現在,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高中教學中各個學科都加強了對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使得課堂的形式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但是在美術課堂中,由于課件制作難度較高,要求較大等,所以對多媒體技術的應用較少,使得高中課堂美術課堂難免流于枯燥。我們通過對地方課程資源進行開發,給同學們講述傳統地方資源例如西北民間油畫等背后蘊含的人文知識,精妙之處等,充分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可以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到課堂之中,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美術課堂的效率。
2.傳播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美育水平
高中美術課堂應該注重讓學生對于美術作品多加欣賞,并且提高高中美術欣賞課堂的基礎知識,讓同學們能夠在美術欣賞的過程中充分提高自己的美術修養。我們通過將地方資源例如民間畫等,開發融入到高中美術教學當中,使得學生能夠近距離接觸到地方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課堂中,我們通過讓同學們欣賞經典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充分感受到傳統文化的精妙之處;其次,教師可以通過具體講述傳統美術作品例如民族服飾等的制作方法等讓學生理解古人的智慧和偉大,同時可以讓學生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將傳統文化融入到現代美術的創造之中。[3]最后,讓同學們對自己領略到的傳統文化的精髓進行自我加工創造,實現對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3.促進特色課程建設,完善學校課程結構
我們提倡通過開發地方資源來豐富高中美術課堂的內容,通過將地方資源與高中美術課堂相結合,探索出一條新的,即符合高中美術課堂發展又帶有地方傳統特色的美術教學道路。我們通過將高中美術課堂與傳統的地方文化的發展相結合,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設出一門充滿地方特色、文化內涵、學科先進知識的課程,并且能夠充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動手能力的課程,從而實現學校課程結構的優化。使得學校課程從以往的死板、不重視人文知識、不注重傳統中解脫出來,開創出一條新的以人為本的教學道路。
三、將地方資源融入到高中美術課堂中的教學設計原則
1.需要以傳統文化為重點教學內容
傳統文化在高中美術教育中占重要地位,我們可以通過傳統文化的傳播,提高學生的美育水平。例如在對華山壁畫進行欣賞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理解華山壁畫背后的故事,創作的難度以及創作的意境。讓同學們充分地感受到古人的偉大,并且能夠充分地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以及傳統表達手法的獨到之處,使得學生都能夠熱愛傳統文化,自主傳播傳統文化。
2.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興趣
我們對地方資源進行開發并且將其融入到高中美術課堂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地方資源的納入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能夠在興趣的推動下完成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任務。所以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各種手段來對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行提升。首先,通過讓學生欣賞地方傳統文化作品來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其次,通過教師講解傳統文化作品背后的人文知識來讓同學們充分了解傳統文化。最后,通過同學們積極參與到傳統文化作品的制作中來實現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了解、繼承和發展。[4]
小結
綜上所述,地方資源的開發對于高中美術教學的提升以及傳統文化的傳播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我們需要在高中美術的課堂教學中注重對傳統地方資源的開發,在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應該將地方傳統文化充分融入進去,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來帶動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最后實現學生審美能力的大幅提高以及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英] 赫伯?里德.通過藝術的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
[2]尹少淳.美術及其教育[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