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教育方針的特點

教育方針的特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方針的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fā)現(xiàn)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教育方針的特點

教育方針的特點范文第1篇

【關鍵詞】 人格;應對方式;心身健康;地震;親屬遇難

中圖分類號:B848.4,B845.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6729(2009)007-0488-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07.010

地震是一種較難被預測且破壞力大的自然災害,易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對震后受災群眾來說,可能不僅要忍受身體傷殘的痛苦,還要面臨失去親人、財產受損等引起的心理危機與心理障礙[1]。對1976年中國唐山大地震、1999年臺灣地震中幸存者的研究均證實了地震災難創(chuàng)傷與心理健康水平有密切的關系[2-3]。國外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地震后早期災民表現(xiàn)出諸如情緒低落、失眠、敏感、易怒和生理不適應等特征[4-5]。那么,如何最大程度地減少或預防震后相關心理癥狀出現(xiàn)呢?Boscarino等人對9•11事件中部分受害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事件發(fā)生后早期受到干預的受害者,比早期沒受到干預的受害者表現(xiàn)出更少的心理癥狀[6]。Everly 等人認為[7],在重大災難發(fā)生后3~4周內進行干預比較恰當。但目前,對于重大災難事件中受災群體的研究一般是在一年以后甚至數(shù)年以后[8-9]。基于此,5•12地震發(fā)生后一周,中國紅十字會總會啟動“心靈陽光工程-匯川行動”計劃,組織心理專家進入災區(qū)進行心理安撫和相關調查工作。盡可能地了解震區(qū)不同受災群體的早期心理特征,為心理救援提供科學依據(jù)。

已有研究表明地震中有無親屬遇難群體的軀體癥狀、情緒特點及親人傷亡程度影響幸存者心理恢復力[8-9]。Edwards研究認為[10],在應急事件中,心理應對方式在事件刺激與心身健康中起重要的中介作用,也是保持身心健康不可忽視的因素。本研究探討地震中有無親屬遇難群體的人格、心身健康及應對方式差異。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于2008年5月22日至5月26日在綿陽九洲體育館、南湖體育館、西南財經大學天府學院災民集聚點及安縣災民集聚點進行調查。在安置點以臨時帳篷或鋪位為單位對210名來自重災區(qū)災民進行調查,年齡均在18歲以上。由于部分災民身體或情緒的原因,未能完成問卷,收回有效問卷187份(北川71份、安縣76份、曲縣22份、綿陽及其他地18份),排除“有無親屬遇難”欄中沒填寫任何信息的6份,最終得到有效問卷181份。其中無親屬遇難者102人[男53人,女49人;未婚16人,已婚86人;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32人,高中及以上61人,9人未填;平均年齡(41±14)歲];有親屬遇難者79人[男40人,女39人;已婚63人,未婚14人,2人未填;初中及以下47人,高中及以上25人,7人未填;平均年齡(36±12)歲]。兩組在性別、婚否,年齡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而兩組受教育程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15.50,P=0.001)。本研究中“親屬”是指與受試有直接血緣關系的人。

1.2 工具

1.2.1 人格量表

采用沃建中根據(jù)Costa和MeCrae的NEO-PI-R量表[11]修訂的大五人格量表。該量表分神經質、外傾性、開放性、宜人性和盡責性5個維度,每個維度包括6種人格層面。考慮到災區(qū)實際情況,有針對性選取了15種人格特質進行調查,分別是合群、想象、變通性、信任、利他、獨立、同情、堅持、敢為、自律、耐心、鎮(zhèn)定、敏感、責任、樂觀,共89道題。正向題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1~5分,反向題則分別計5~1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為0.873。

1.2.2 應對方式量表

根據(jù)肖計劃[12]編制的應對方式量表進行修訂,采用專家判斷法刪減題量,最后得到21道題,包括解決問題、自責、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6個維度。正向題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1~5分,反向題則分別計5~1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α為0.745。

1.2.3 心身健康量表

根據(jù)沃建中編制的心理健康量表,并參考中國臺灣心理學會編制的“九一二地震災民身心現(xiàn)狀調查表”相關維度,編制由53道題組成的心身健康量表,包括情緒健康狀況(抑郁、孤獨、恐懼、憤怒、焦慮、煩躁、強迫、回避、自殺、自罪、漠然)、認知障礙(注意障礙、興趣喪失、自我效能)及生理適應狀況(失眠、飲食、身體不適)3個維度。正向題由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分別計1~5分,反向題則分別計5~1分,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 α為0.921。

1.3 誤差控制

因受災群體受教育程度不一,采用訪談式與獨立完成問卷相結合。在調查前,對所有主試進行培訓,把問卷中各個項目的解釋進行統(tǒng)一。另外,考慮到此時受災群體情緒情感的復雜性,首先對受災個體進行心理安撫,然后視個體的情緒狀態(tài)來決定是否適合繼續(xù)問卷調查。

1.4 統(tǒng)計方法

進行獨立樣本t檢驗,相關分析,回歸分析。

2 結 果

2.1有無親屬遇難者人格變化特點比較

如表1所示,有親屬遇難者在合群、信任及樂觀上得分均低于無親屬遇難者。

2.2有無親屬遇難者心身健康狀態(tài)比較

表2顯示,有親屬遇難者各維度得分均高于無親屬遇難者(除自我效能維度外)。

2.3 有無親屬遇難者應對方式比較

表3顯示,有親屬遇難者在退避、自責及幻想上得分均高于無親屬遇難者。

2.4 有親屬遇難者人格、應對方式與心身健康總均分的相關分析

用人格量表、應對方式量表上的得分與心身健康總均分進行相關分析,結果顯示:合群、敢為、鎮(zhèn)定、樂觀與心身健康總均分呈負相關(r=-0.29~-0.51,均P

2.5人格、應對方式與心身健康狀況的多元回歸分析

以心身健康總均分為指標,對有無親屬遇難者人格、應對方式分別進行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在0.05水平上,影響有親屬遇難者心身健康狀況的有樂觀、敏感人格特征和自責、退避、合理化、幻想應對方式。影響無親屬遇難者情緒狀態(tài)的有想象、樂觀、自律、信任人格特征和退避、自責應對方式(見表4)。

3 討 論

本研究對重震災區(qū)群眾人格特點測查發(fā)現(xiàn),有親屬遇難群體在合群、信任及樂觀人格維度上得分顯著低于無親屬遇難群體,說明有親屬遇難群體比無親屬遇難群體更傾向于獨處、更沒信任感,更不樂觀,這與陳靜等人的研究在趨勢上是一致的,即受災群體家庭傷亡程度越大,其心理創(chuàng)傷也越大[9]。其原因可能是親人遇難群體除財產損失外,還處于喪失親人的極大悲痛中,不愿與人交流,且還不愿承認親人遇難的事實或不相信眼前發(fā)生的一切,對周邊的人更傾向于持懷疑的態(tài)度,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合群、信任及樂觀的人格特征。提示對有親屬遇難群體的合群、信任、樂觀人格特點的干預有利于其心身健康的恢復。

心身健康評估量表測查發(fā)現(xiàn),除自我效能外,有親屬遇難群體在抑郁、孤獨等不良情緒和注意力障礙、興趣喪失及生理適應各維度得分顯著高于無親屬遇難群體。在不良情緒維度上,與張本等人[8]對唐山地震受災群體的不良情緒調查結果基本一致,說明有親屬遇難群體比無親屬遇難群體負性情緒更突出。在生理適應各維度上,有研究發(fā)現(xiàn)有親屬遇難群體出現(xiàn)生理不適的癥狀更明顯[8,13],與本研究傾向一致。在認知維度上,有親屬遇難群體注意力障礙、興趣喪失相對更明顯,說明地震還影響到了親人遇難群體的某些認知能力。以上結果提示,不僅要重點干預有親屬遇難群體的某些不良情緒,還要注重其認知或生理適應上的干預。

在本研究中,有親屬遇難的群體更傾向于退避、自責、幻想應對方式。根據(jù)應對方式維度的劃分,退避、自責、幻想屬不成熟型應對方式[14]。其原因可能與遭受財產損失、親人遇難的多重負性事件的影響有關。提示要注意有親屬遇難群體的退避、自責和幻想等消極應對方式干預,建立積極的應對方式。

相關分析發(fā)現(xiàn),有親屬遇難群體的心身健康狀況與合群、樂觀等人格特征有不同程度的相關,與應對方式各維度也有一定程度相關。說明人格、應對方式與心身健康狀況有內在的聯(lián)系。進一步回歸分析發(fā)現(xiàn),樂觀、敏感人格特征和自責、退避、合理化、幻想應對方式對有親屬遇難群體的心身健康有重要影響。而自責、退避的應對方式和樂觀的人格特征共同影響著兩群體的心身健康狀況。不同的是合理化、幻想的應對方式與敏感的人格特征對親屬遇難組的心身健康有影響,而信任、想象、自律人格特征對無親屬遇難群體的心身狀況有影響。有研究表明,應對方式越消極,其心理健康程度越低[15-16],另外災后心理危機也與人格的一些特征有關[17],這些結論與本研究一致。提示對有親屬遇難的群體尤其突出其樂觀、想象的人格特點和自責、退避、合理化應對方式的干預。

本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人格特質具有穩(wěn)定性特點。本研究考查兩群體的人格差異特點是基于不同負性事件強度可能會影響某些人格特征暫時改變的假設,但由于不可能做前測,只能在抽樣方法及樣本量上進行控制,假設有無親屬遇難群體在震前人格特征各維度沒顯著差異,若震后調查有差異,可能是兩群體不同地震創(chuàng)傷大小引起的。另外,本研究由于受客觀環(huán)境限制,在樣本量上可能不足,故有無親屬遇難群體的對比研究有待進一步深入。

參考文獻

[1]Norris FH,Friedman MJ,Watson PJ,et al.60,000 Disaster victims speak:Part 1.An emp-irical review of the emp irical literature,1981 -2001 [J].Psychiatry,2002,65(3):207-239.

[2]張本,王學義,孫賀祥,等.唐山大地震孤兒遠期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2,14(1):17- 19.

[3]Chou FH,Chou P,Su TT,et al.Survey of quality of life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for a Taiwanese village population 21 months after and earthquake [J].Aust NZ J Psychiatry,2004,38(5):358-364.

[4]Kato H,Asukai N,MiyakaY,et al.Post-traumatic symptoms among younger and elderly evacuees in the early stages following the 1995 Hanshin-Awaji earthquake in Japan [J].Acta PsychiatrScand 1996,93(6):477-481.

[5]Chen CC,Yeh TL,Yang YK,et al.Psychiatric morbidity and post-traumatic symptoms among survivors in the early stage following the 1999 earthquake in Taiwan [J].Psychiatry Res,2001,105:13-22.

[6]Boscarino JA,Adams RE,Figley CR.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employer-sponsored crisis interventions after a major disaster Int [J].Emerg Ment Health,2005,7(1):9-22.

[7]Everly G.S.,Mitchell J.T.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Management(CISM):A new area and standard of care in crisis intervention(2nd ed.)[M].Ellicott City,MD:Chevron,1999.

[8]張本,王學義,孫賀祥,等.唐山大地震對人類心身健康遠期影響 [J] .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8,12(4):200-202.

[9]陳靜,楊旭光,王靜愛.巨災后幸存者心理恢復力初步探討-以1976年唐山地震為例[J].自然災害學報,2008,17(1):86-91.

[10]Edwards JR,Cooper CL.Researvhin stress,coping and heal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issues [J].Psychol Med,1988,18:15-20.

[11]Jr Costa PT,McCrae RR.The NEO Personality Inventory manual [M].Psychol Assess Resources,Inc.Odessa,FL,1985.

[12]肖計劃,許秀峰.應對方式問卷效度與信度研究 [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6,10(4):164-168.

[13]Breslau N,Davis GC,Andreski P,et al.Traumatic events and posttr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an urban population of young adults [J].Arch Gen Psychiatry,1991,48:216-222.

[14]肖計劃.應付方式問卷[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增刊):109-115.

[15]董惠娟,顧建華,鄒其嘉,等.論重大突發(fā)事件的心理影響及本題應付-以印度洋地震海嘯為例 [J].自然災害學報,2006,15(4):88-91.

[16]向虹,延利偉,張海微.高中生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相關研究 [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08,5(1):11-14.

教育方針的特點范文第2篇

關 鍵 詞:學校體育;高考制度改革;體質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2)05-0085-04

Rational thinking about includ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system

ZHOU Mi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Jinan University,Jinan 250022,China)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NCEE) in China is to select morally, intellectually and physically developed socialist constructors and successors. Including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reform of NCEE is conducive to implementing related state policies, maintaining the continuity of student health education at the basic education stage, enhancing makings education, and boosting the promotion of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atu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but also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factors such as politics, economy, society, technology etc.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reform of National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physical health

高考作為一項人才選拔制度,不僅關系到我們國家的發(fā)展、社會的穩(wěn)定和考生的根本利益,同時,高考所具有的導向作用也直接影響著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方向[1]。1995年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中明確規(guī)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yǎng)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考作為我國教育的一個組成部分,其評價體系和選拔標準應該與我們的教育方針保持一致,因此,我國高考的目的也應該是選拔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1]。

隨著我國國民體質檢測數(shù)據(jù)的不斷公布,青少年體質總體水平持續(xù)下降的現(xiàn)象引起了中央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一些專家、學者、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提出將體育納入高考科目的改革方案,其目的是通過高考的導向性作用,促進中小學體育活動的開展,改善學生健康狀況。提議本身符合國家教育方針和高考改革發(fā)展方向,但高考改革是一項系統(tǒng)復雜的工程,受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影響。本文分析我國后高考制度的發(fā)展歷程及將體育納入高考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1 后高考制度發(fā)展歷程

教育方針的特點范文第3篇

一、全面貫徹執(zhí)行黨和國家制定的教育方針、政策,執(zhí)行上級黨委、教育行政部門的決定,主持全校行政工作,確定全校性工作綱要及措施,主持校長辦公會議。

二、根據(jù)黨的教育方針和學校教育目標的要求,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制定和實施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和學年、學期計劃,并組織實施、檢查和總結規(guī)劃(計劃)完成的情況。

三、領導和管理學校的教學工作,合理地安排教學人員,保證教學計劃和新課標的實施。經常深入教學第一線,有目的、有計劃地了解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情況,提出教改和教研意見,推動學校教育教學改革。引導教師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關注學生的發(fā)展和能力的培養(yǎng)。

四、組織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認真貫徹執(zhí)行《中學生日常行為規(guī)范》,根據(jù)青少年的思想狀況及其特點,進行生動、活潑、有效的社會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民主教育、遵紀守法教育和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學生良好心理品質,密切與家長、社會的關系,加強對學生的校內外的思想教育工作。

五、領導好體育衛(wèi)生工作,加強學生的衛(wèi)生保健工作,關心學生的生活,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和服務性勞動,控制學生活動的總量,保護和增進學生的健康。

六、抓好教職工隊伍建設,根據(jù)規(guī)定確定學校機構設置、人員聘用、調配,提高教職工隊伍的政治素質、文化素質、業(yè)務素質、道德素質和身體素質,形成一支以骨干教師為中心的教職工隊伍。

七、貫徹勤儉辦學、勤工儉學方針,努力扶持校辦企業(yè),依法處理好歷史遺留問題,改善辦學條件,搞好師生的集體福利。管好校舍、設備和經費。

八、培養(yǎng)良好的校風、教風、學風。美化、綠化、凈化、優(yōu)化學校環(huán)境,努力為師生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學習和工作環(huán)境。

教育方針的特點范文第4篇

【摘要】 教學實施素 方法和途徑 步驟和進度

一、目的和意義

強化中學生物教學實施素質教育的研究,是為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下堅實基礎,為科技強國和新世紀知識經濟的繁榮昌盛作鋪墊,為人類生存環(huán)境資源的合理開發(fā)利用而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復合型、高技能人才作保障。強化生物素質教育能促進教師加速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正確的教育觀、質量觀和人才觀,迫使教師提高自身文化素質、政治素質、教育理論素質,為教書育人奠定良基。

二、范圍和內容

1、如何來實施素質教育?

2、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其積極主動性和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及創(chuàng)造性?

3、如何教好書育好人?

4、如何培養(yǎng)學生優(yōu)良的綜合素質?

三、方法和途徑

1、從教人員要認真學習黨和國家有關教育方針政策和法律法規(guī),對素質教育的精辟闡述以及指導和實施素質教育和建議和意見,在學透、學懂有關素質教育理論、方法和實施途徑的基礎上,結合國情和當?shù)氐膶嶋H教學環(huán)境、設施等條件去更新自身教學觀念,發(fā)揮特長,依法執(zhí)教,依法治教。

2、在生物教學過程中認真分析教材,把生物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實驗操作與當代生物工業(yè)、農業(yè)、國防、環(huán)保、醫(yī)療、日常生活等方面的應用和專家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故事以及生物科學的過去、現(xiàn)在、未來融入課堂,把大自然的美麗動人生態(tài)和生物學中的精彩和博大知識展現(xiàn)于學生眼前,讓學生多聽、多看、多想、多說、多動手、多問,使學生的知識、能力同步發(fā)展,從而給好奇心強的學子們注入樂趣,增強學生好學生物的愿望。再加上同步教學中聽取有關專家學者作生物工程技術及其應用方面的講座,組織學生參觀現(xiàn)代生物高新技術展覽(如九九世界園藝博覽會),組織學生參加生活所在地的環(huán)保治理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感悟、感受從課堂到實驗到生活的一系列實踐,使之充分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

3、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趣味性很強的自然科學。充分利用實踐性和趣味性,讓學生了解生物的發(fā)展進程,讓其通過學習生物知識來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的發(fā)展變化,完善自我并培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分清是非,明辨真善美,便于樹立人生的遠大理想和奮斗目標!生物學中本來就蘊含著德育內容,如在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生物與環(huán)境教學中融入辯證唯物主義教育;在進化和生態(tài)知識的教學中,對學生進行世界觀教育和憂患意識的形成教育;在生物學發(fā)展史教學中融入為科學獻身、勇于進取、百折不撓,為人類作貢獻的無畏精神和拼搏精神教育;在實驗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結合我國生物資源和生物科學家的貢獻來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尊和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4、從生物教學中去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綜合素質。在教學中綜合生物體的和諧、統(tǒng)一、對稱、差異等美學特點,培養(yǎng)學生愛美、欣賞美、愛生物之美的美感,結合實驗解剖,把學生興趣引向深入。

四、步驟和進度分工

1、學習素質教育理論和各種有關素質教育的文獻,由教師自行學習,由教研組教務處聯(lián)合審核、考評,納入年終量化考評。

2、分析、整理現(xiàn)行教材,以年級為單位進行,并作書面材料上交。

3、每個學期每個教師進行2節(jié)研究課和公開課,由教研組、教務處統(tǒng)一安排執(zhí)行。

4、各教師對所教班級進行觀察、調查、了解、分析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心理特點,找出適合年齡特征,教學班級的方法。

5、每學期教師作好書面工作計劃、總結,由教研組長收取,全組教員評審。

6、教師要積極主動參加繼續(xù)教育培訓,加強自身師德修養(yǎng),業(yè)務素質學習,每人每年完成2篇素質教育論文和生物科研論文。

教育方針的特點范文第5篇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 審美教育 滲透

美育是中小學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素質教育宗旨的重要內容。《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明確指出:“美育對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認識,發(fā)揮美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根據(jù)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這段論述明確地闡述了美育的目的、意義以及美育與其它各育的重要關系。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既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學科,也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簡稱美育)的重要學科。但事實表明,美育目前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內容,更是品德與社會課進行美育教育忽視遺漏的方面,在美育教育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學生美丑不分,標準不明,審視美、判斷美、欣賞美、體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差。因而,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結合學科特點和內容,選擇適當?shù)姆绞椒椒ǎ鋵嵭W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美育教育。

一、明確美的不同形態(tài)

美是以各種具體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的,它大致可以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和科學美這四類。

自然美是客觀世界中自然界事物的美,它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美千姿百態(tài),有聲有色,有形有態(tài),是小學美育教育最直觀、最常見的內容。根據(jù)自然形象美,可以歸結為雄偉的自然美、秀麗的自然美和奇特的自然美三種基本類型。

社會美是指社會事物、社會現(xiàn)象、社會生活的美。社會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識、情感以及人們和自然的相互關系的體現(xiàn)而組成,其具體表現(xiàn)形式多種多樣,是美育教育培養(yǎng)的重要任務,主要有人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等。

藝術美是藝術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對現(xiàn)實生活的概括反映,它來源于現(xiàn)實美又高于現(xiàn)實美,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生常見的藝術美有文學作品中的美、繪畫書法中的美、音樂舞蹈中的美、朗誦表演中的美等等。

科學美是指科學與美的聯(lián)系以及人在科學認識活動中產生的美感,它在各門自然科學中廣泛存在,是中小學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二、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

實施美育教育,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科學審美的標準。小學生不能正確地分辨健康與腐朽、正確與錯誤、善良與丑惡、真與假、美與丑,關鍵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審美標準。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是衡量美的標尺,是欣賞美的前提,是創(chuàng)造美的根本,也是發(fā)展美的指針,它受客觀實踐和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和制約。正確的審美標準包括三方面的內涵:一是能夠激發(fā)人們的美好情感;二是能夠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三是能夠推動社會向前發(fā)展。上述三個主要內涵是不可分割的。當然,各種類型的美或美的不同領域還有其更為具體的標準,還需要在深入審美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審美修養(yǎng),去逐步了解和掌握。

三、培養(yǎng)良好的審美能力

良好的審美能力包括審美感受力、審美想象力、審美理解力、審美統(tǒng)攝力和審美創(chuàng)造力,它們共同構成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素質。我們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藝術實踐活動,采取“三結合”的教育方式,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學校美育是培養(yǎng)審美能力的主陣地,學校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美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一是注重提高教師的審美素質,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現(xiàn)代教育觀,豐富教師的文化內蘊,提高教育語言的感染力,來增強教師的魅力,塑造教師的“形象美”;二是通過優(yōu)化教學目標,和諧教學氛圍,創(chuàng)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活動美”;三是通過營造和諧的人際環(huán)境,營造健康的文化環(huán)境,營造優(yōu)美的自然環(huán)境,追求校園的“時空美”。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清水县| 乌兰浩特市| 水城县| 敦化市| 辽阳市| 巴塘县| 称多县| 池州市| 水城县| 枝江市| SHOW| 公主岭市| 调兵山市| 蕲春县| 正安县| 耒阳市| 南岸区| 犍为县| 东兴市| 沅陵县| 郯城县| 武陟县| 孟津县| 日照市| 海安县| 海门市| 清徐县| 房产| 中超| 留坝县| 阆中市| 克山县| 康保县| 阿荣旗| 新和县| 从江县| 德州市| 永宁县| 新兴县| 金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