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知識管理流程

知識管理流程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知識管理流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知識管理流程

知識管理流程范文第1篇

【關鍵詞】石油勘探;流程;知識管理

1.研究背景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管理在企業管理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同時,在新世紀,石油勘探業也面臨更嚴峻的考驗。“十二五”規劃指出要加大石油、天然氣資源勘探開發力度,穩定國內石油產量[1]。石油作為重要能源及戰略資源,不僅影響到國家經濟及社會的發展,同時還涉及到國家安全及經濟安全。因此,為提高勘探技術就必須進行科學的管理。石油勘探過程的工種和技術非常復雜,內部關聯性也很強,管理工作非常繁重。面對內部及外部環境新技術,尤其是網絡信息及知識經濟的興起,石油勘探過程需要及時調整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才能提高自身的競爭實力。

2.文獻綜述

在信息時代,知識管理逐漸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和提高組織競爭力的重要手段。國外關于知識管理的研究開始上個世紀于70年代末,美國著名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Drucker)強調在企業資源中,信息和隱性知識的重要性。彼得·圣吉(Petersenge)強調組織學習的重要性并提出建立學習型組織[2]。日本管理學教授野中郁次郎(Nonaka)系統的闡述了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之間的相互轉換模式。戴維·沙凱米(DavidJ.skyrme)提出知識管理是對重要知識的創造、收集、組織、使用等一系列流程系統化的管理,側重于將個人知識轉化為組織知識并使其得到恰當的運用[3]。國內眾多研究學者中,張子剛,周永紅(2004)認為知識管理是把知識(包括信息)作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通過相關技術手段對信息獲取和傳播、知識學習和應用、創新和傳播、交換和更新以及建立企業內部知識共享結構、并管理企業所需的知識商品[4]。

通過對國內外研究學者的對知識管理的研究成果看出,知識管理已作為企業管理的一種重要管理方式。

3.石油勘探主要流程

石油勘探是根據石油地質的相關學科知識和勘探技術,將地質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為獲得石油儲量[5]。整個勘探過程中分為多個不同的作業流程,包括物化探、鉆井、錄井、測井、試油、綜合地質研究等多項勘探作業。主要分為兩大類:物探流程和鉆探流程。

(1)物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物探工程主要是地震勘探作業,它包括野外作業的資料采集、室內工作的資料處理及資料解釋三個環節,資料采集的質量很大程度上影響地震勘探工程質量的好壞。

(2)鉆探流程分析

石油勘探流程中鉆探工程是石油勘探系統工程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也是多專業多工種協作的一項綜合工程。鉆探工程主要包括:鉆井方案設計、鉆井實施和竣工驗收三個主要階段。

4.石油勘探流程中的知識管理分析

知識管理是在組織中建構一個同時具備人文與技術的知識系統,讓組織中的信息與知識,通過獲取、創造、共享、整合、記錄、存取、更新等過程,達到知識不斷創新的最終目的,并將創新后的知識返饋到系統,使個人與組織不間斷地積累知識[6]。

(1)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識管理活動

石油勘探流程主要分為物探和鉆探工程兩大類,這兩大類勘探流程主要包括知識獲取、整合、共享、應用、創新及保護六大知識管理活動,其關系模型如圖1所示。

(2)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識管理手段

在明確石油勘探流程及知識管理活動的條件下,需采取一定的方法與手段對石油勘探各個流程的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進行科學有效的管理。首先,制定并實施適合勘探流程的知識管理戰略。企業對勘探過程中的知識管理要有正確的戰略為指導,包括勘探各階段的知識學習戰略、知識獲取戰略、知識創新戰略、知識保護戰略等;其次,為了能更好相互學習和共享信息,需建立基于網絡平臺的知識庫,構建面向勘探流程的知識網絡;再次,石油勘探流程是一個知識密集型的系統過程,包括采集的資料、勘探技術等多種知識,為促進勘探流程中知識的獲取、轉換及創造,需建立一個基于石油勘探流程的知識創新網絡平臺;最后,構建知識學習機制和知識共享的企業文化,促進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

(3)石油勘探流程中知識管理目標

石油勘探的最終成果是為得到石油的儲藏量,而在勘探過程中需要構建一套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勘探配套技術。因此,對于作為知識密集型尤其是技術密集型的勘探企業,加強知識管理則是高效、快速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途徑。

5.結束語

石油勘探是整個石油工業發展的基礎,也是整個石油行業增加儲量、提高產量的關鍵環節和重要手段。需要多專業、多工種的相互協作的高新技術知識密集的系統工程。因此,加強探勘流程的知識管理,對提高勘探技術創新能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EB/OL].http:///macro/more/201103/16/t20110316_22304698.shtml(2011/3/17).

[2]彼得·德魯克,張星巖譯.后資本主義社會[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3.

[3]儲節旺.知識管理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張子剛,周永紅,劉開軍.企業技術創新過程中知識管理的能動效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0:89-91.

[5]陳希.油氣勘探項目管理控制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

[6]張琳.項目管理中的知識管理[J].石油科技論壇,2011,05.

[7]甘路明,潘惠,劉景江,陳勁.企業技術知識管理研究[J].科學學研究,2003,4:201-204.

[8]林向以,張慶普,韓曉琳.基于知識管理的大慶油田自主創新能力提升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07,06:31-35.

知識管理流程范文第2篇

【關鍵詞】知識管理 業務流程 流程導向

一、引言

以顧客為中心的流程型企業是信息時代企業發展的趨勢。知識大部分是在流程中產生和使用,知識管理能力直接影響流程的績效和創新,導致組織的學習能力、知識的創造、整理與運用等日益引起重視。知識管理的研究目前已成為學術界和企業界關注的熱點之一。知識管理是組織、流程和技術的統一體,需要和流程管理相結合,以使得個人技能整合為組織的知識,這是流程變化管理的基礎。但在目前有關知識管理的討論中,知識的內涵還比較空泛,研究的內容還基本停留在知識獲取、知識的共享機制和平臺開發上。雖然有學者認識到了知識管理與流程管理的互動,但討論的重心還基本是知識管理。在知識管理如何支持企業運營方面的討論還有待深入。

流程是企業的重要知識,流程變革需要知識管理的支持。這些知識大多是容易交流、存在業務運作的淺層,也有一些知識存在組織的深層,難以獲取和管理,但對組織的運營和變革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說,知識管理就是企業對業務流程中無序知識進行系統化管理,實現知識共享和重用,以提高企業的業務水平和效率,所以,企業在考慮知識管理的組織機制、企業文化和技術手段等問題時,必須將知識管理與具體的業務流程集成起來。

二、流程知識

就知識的分類而言,現在有許多關于知識的描述和定義,如Romhardt發現了40種知識的兩分法,如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或隱含知識、個人知識與共有知識;Von Krogh Venzin將管理與組織理論中的知識分為7類:隱含知識、蘊含知識、編碼知識、抽象知識、嵌入知識、實踐知識、流程知識等。

業務流程是指為完成企業某一目標(或任務)進行的一系列相關的活動有序集合,它接受一種或者多種輸入并產生對顧客有價值的輸出。人類的一切復雜活動都需要一定的知識才能完成,因而可以說組織的所有業務流程都必然蘊涵著知識及知識的流動,并體現為一系列的知識活動。面向業務流程的知識管理運作模式將知識看作是用來完成流程中某項任務的資源,同時也是該任務或流程的產品。整體的、面向業務流程的知識管理解決方案必須綜合考慮數據、信息、知識等各種要素。在日常業務流程中,只要缺少一種要素就會阻礙整體績效目標的實現。業務流程與知識管理的密切聯系體現于下面幾個方面。

第一,業務流程的優化是企業知識活動的結果,利用過去積累的各種運營知識,對環境因素進行分析,設計針對新問題的價值生成流程的結構。

第二,業務流程本身是企業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流程描述,記錄了企業在什么條件下、如何進行應變策略設計、應變策略如何實施、將獲得什么樣的預期結果。

第三,業務流程是知識積累的載體。從信息的角度看,業務流程的運作過程是信息積累并轉變為有用知識的過程,通過對這些運作信息的分析可以積累新的業務運作規律,最終轉變吸收為企業知識。另外,流程運營中可能遇到原來設計階段所未能充分預料的問題,這些問題的解決過程就是一種經驗知識,對業務流程運作的評價則形成了對知識運用效果的注解。因此從知識管理的角度看,業務流程的沒計可以看成企業以流程為載體,實現知識過程的不斷更新。

第四,流程導向(Process Orientation)與傳統的職能制(Hierarchies)是相對的,流程導向強調流程、流程輸出的結果以及顧客的滿意度。

第五,從知識管理的角度,流程知識也是組織知識的重要組成部分。流程知識不僅包括流程本身的知識,而且還包括在流程中被創造和應用的知識。流程知識是關于流程的情景的(contextual)、經驗的(experiential)、價值負載的(value laden)和具有洞察力的(insightful)信息,包括如何構造流程、如何協調流程、如何執行流程、什么樣的輸出是想要的以及流程對組織有什么樣的影響等。業務流程知識一般可以分為基礎性知識、常規操作技巧和業務經驗等(王廣宇,2004)。基礎性知識可以通過流程建模的方式獲得,常規操作技巧是已被編碼的知識,它們均屬于顯性知識;業務經驗則是存在于雇員頭腦中的知識,很難從知識所有者的身上剝離出來,屬于隱性知識。

三、流程與知識管理流程的關系

弗朗霍夫(Fraunhofer)知識管理模型在歐洲被視為最有價值的整體知識管理模型之一,它對分析、尋找和開發整體的知識管理解決方案非常有幫助。圖1是弗朗霍夫知識管理參考模型的第一層和第二層,模型的第一層是能為組織帶來價值增值的業務流程,它不僅是知識的發源地,而且是知識發揮作用的場所。知識從業務流程中產生出來并在業務流程中或業務流科之間分享。模型的第二層是知識管理的核心流程,同業務流程一樣,知識管理流程也是由知識管理活動所構成,該流程是由四種核心活動構成,即“產生知識”、“儲存知識”、“傳遞知識”和“應用知識”。第一,產生知識。產生知識與創造知識、獲取知識有一定的相同之處,以至于許多人認為它們是同義詞。事實上,它們之間有一定的差別。獲取知識是指從組織內外獲得已經存在的知識;創造知識是指在現有知識的基礎上創造出新知識。產生知識既包括獲取知識,也包括創造知識。第二,儲存知識。由于組織知識有不同的類型,知識的儲存方式也就有所不同。顯性知識可以存儲在組織的知識庫中,隱性知識則可以通過建立案例庫等形式實行間接存儲。儲存知識并不是將知識放在一邊,是需要不斷地加以更新。第三,傳遞知識。傳遞與傳播、擴散、共享基本上同義,顯性知識可以通過電子郵件(E-mail)、內部網(Intranet)、外部網(Extranet)等來傳遞;隱性知識則只能通過邊干邊學、知識經驗“師帶徒”等方式來傳遞。第四,應用知識。產生知識是基礎,存儲知識是手段,傳遞知識是前提,而應用知識則是知識管理的最終目的。應用知識就是將組織擁有的顯性或隱性知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從而為組織創造價值。

另外,Gerhard把知識管理流程劃分為三個階段:知識產生(creation)、知識集成(Integration)和知識傳播(Dissemination)。

四、流程導向知識管理的運作

1、確定流程導向知識管理的目標。概括地說,知識管理的目標就是將最恰當的知識在最恰當的時間傳遞給最恰當的人(工作者)。具體地說,知識管理的目標包括將隱性知識轉化為顯性知識、創造新知識、共享知識、減少知識的丟失以及加強對新錄用員工的培訓等等。流程導向知識管理的范圍不僅包括對流程知識和知識流程的管理還包括將知識同業務流程的集成。流程導向知識管理的主要目標包括促進業務流程中的知識流動、提高流程的可見度(Visibility),獲得流程知識以及記錄流程中與工作任務相關的知識(Maier and Remus,2003)。流程導向知識管理目標的確定是知識審計的結果。流程導向的知識管理目標的制定需要考慮流程導向的管理活動是否已經進行。比如組織是否已經實施了業務流程重組(BPR)、業務流程改進(BPI)和業務流程管理(BPM)等。如果流程導向知識管理活動已經進行,業務流程得到了優化,則可以設計一個流程導向知識管理的參考模型。

2、構建面向流程的知識管理系統。Jennex等人將知識管理系統(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KMS)分為兩類:面向流程的知識管理系統(Process-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PO-KMS)和面向基礎設施的知識管理系統(Infras-tructure-Oriented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PO-KMS)建模分析;Dellphi研究小組將流程知識定義為成對默認的和外在的知識的收集從而達到流程的有效執行;Remus將知識管理系統分為3大類,其中一種類型就是流程知識管理系統,能為相應的工作和企業流程的執行者提供更準確的信息;在KnowMore項目中,使用者首先定義與每個業務流程相關的查詢規則,當流程被執行之時,一個知識獲取系統通過執行事先定義好的查詢要求為使用者自動提供相關知識;在MILOS的項目中,提出了一個流程知識管理計劃,該計劃能夠從現存的流程模塊中分析業務流程,這一現存模塊包括了所有用來開發軟件系統的經驗和例子;在MOKA的項目中,可以將活動定義為一個知識要素并且也能與包括例證、約束、規則和實體的其它知識要素相聯系;EDEN工具支持對項目的高水平控制,能夠利用相關的經驗信息和被其他的團隊成員所捕捉到得知識。天津大學馮楠在知識管理與業務流程管理生命周期基礎上提出了一種面向流程知識管理體系結構(見圖2)。該體系結構下,流程設計者設計流程過程中能夠使用已存在的流程模塊和存儲在流程庫中的執行結果,從而使流程設計更加有效。其他的相關研究包括MIT的業務流程手冊以及AIS項目等。知識管理系統的建立無疑有助于知識管理的實施,但知識管理系統的建設必須與業務流程緊密結合起來,否則知識管理系統將難以發揮作用。

3、建立面向流程的知識組織架構。近年來,在企業知識管理的實踐中出現了大量在本質上屬于目標團隊形式的新組織模式,如“靈活特定目標型”(ad-vocacy)、“無限水平組織”(infinitely flat organization)、“蛛網結構”(spide’s web)、“倒金字塔”(inverted pyramid)、“星爆模式”(starburst)以及“內部市場”(internal market)模式等。這些新的組織結構的共同特點是都把知識視為企業最重要的資源,組織結構的設計朝著動態化、網絡化的方向發展。隨著職能型組織逐漸被流程導向型組織所取代,組織的中間管理層變得越來越少,組織的結構也越來越趨于扁平化。這些新的組織結構與傳統的等級制結構相比,具有較強的應變能力。

4、加強流程導向知識管理審計。知識審計(Audit)是知識管理項目至關重要的一步。有目的的知識審計,不僅是一次組織需求評估,而且是一次文化評估和考查,識別出知識的需求可用、缺失、應用和限制。知識管理審計一般包括識別組織現有的知識以及當前需要的知識,知識管理審計可以分為知識管理項目開始前的審計和知識管理項目結束后的審計。項目開始前的審計主要是分析知識管理的環境、障礙以及促進因素,以發現組織在知識管理方面具有的潛力和優勢,從而制定有效的知識管理方法路線圖。項目結束后的審計主要是對項目實施的效果進行客觀地評估,尋找不足之處,以便進一步改進知識管理活動。

流程導向知識管理審計同樣可以分為知識管理項目開始前的審計和知識管理項目結束后的審計。知識管理項目開始前的審計主要是:審查組織是否已經開展流程變革項目;知識管理活動與哪些流程結合可以提高流程的效率;知識管理活動如何同組織的業務流程相融合等。知識管理項目開始前的審計是確定流程導向知識管理目標的前提。知識管理項目結束后的審計主要審查知識管理活動是否成功地融入到了業務流程,業務流程的效率是否有了提高,業務流程還需要什么樣的知識等,審計的結果主要是為進一步的流程導向知識管理活動提供指導。

5、營造企業文化環境。企業知識管理把知識和知識活動作為企業的財富和核心,通過創建合適的環境和條件,實現知識的采集與編碼、積累與儲存、交流與共享等,在知識創新中謀求企業競爭能力的提高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知識管理要構建適合企業知識管理要求的文化環境。Authur Anderson咨詢公司認為有下列幾個重點:組織應該鼓勵并支持知識的共享;讓組織充滿開朗和彼此信任的氣氛;將協助顧客創造最大價值當成知識管理的首要目標,以及讓組織內的員工都能自發擔負起自我學習成長的責任。

五、結束語

通過知識管理實現流程管理,可以對企業的知識資源有系統化的認識,比較有效地把握經營運作相關的各個環節知識的存在方式和強弱,以便采取相應的措施來沉淀、共享和創新。業務流程和知識管理流程的縱橫交錯,既支持流程的高效運行、改造和創新,同時使知識管理落實到實處。業務流程與知識管理的整合是流程導向知識管理的主要目的,為了將知識融入業務流程之中的價值增值活動,需要建立面向流程的知識管理目標、知識管理系統營造企業文化環境以及知識管理組織架構,并加強知識管理審計。

【參考文獻】

[1] 崔樹銀、任浩:流程導向知識管理的策略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06(5).

[2] 趙衛東、高峰:知識管理驅動的流程變革[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4).

[3] Kai Mertins、Peter Heisig、Jens Vorbeck:知識管理原理及最佳實踐[M].清華大學出版社(第2版),2004.

[4] Oldham K:Modeling knowledge used in the design of hosiery machines[C].Manchester : Proceedings of the 33rd International MATADOR Conference,2000.

[5] 徐擁軍、陳祖芬、朱蘭蘭、李伯富、張文波:對中國惠普知識管理的思考[J].情報雜志,2006(2).

知識管理流程范文第3篇

[關鍵詞]應急管理 應急流程 知識 知識管理體系

[分類號]G302

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我國每年因突發公共事件導致大量的人員傷亡和重大的經濟損失,僅2010年上半年,我國因自然災害、事故等突發事件造成的重大災害損失就達到2113.9億元。面對頻繁發生的災害事件及其產生的嚴重的經濟、社會的負面影響,政府應急管理工作任重道遠。為了進一步提高政府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實踐能力和水平,迫切需要加強應急管理的理論研究工作。知識管理作為一門新的管理科學,其理論和技術方法為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郭強(2005年)提出采用知識評估、知識預見和知識普及三大知識化策略應對突發性公共安全事件,初步體現了應用知識管理研究的思路,但尚不具備系統性。尚士雄(2006年)建立了基于知識管理理論的政府環境危機管理系統,但是系統中僅僅體現了一些知識片段,并沒有將知識管理過程與危機管理系統整合起來。李志宏(2009年)從知識需求角度建立了突發性公共危機“三層”管理模式框架。王慶全(2009年)從知識供給角度評價了應急決策支持的敏捷程度。本文嘗試梳理應急管理中的知識活動,分析其特性,并面向應急流程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以期提高應急管理績效水平。

1 知識、知識管理及應急知識管理的涵義

有關知識的認識,需要了解數據、信息和知識之間的辯證關系。數據是一種度量的形式,表現為原始文本、數字、圖像等。信息是關于數據的事實敘述,是有意義的數據。知識是將信息與數據化為行動的能力、信息及其被處理的過程。知識是依賴于人的,脫離人的意識就沒有知識而只有信息。

人類知識早已存在,但知識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的概念直到20世紀末才被正式提出來,到目前關于知識管理的定義國內外學者尚沒有一個統一的說法,綜合起來筆者從三個方面闡述知識管理的內涵:①知識管理以知識為管理對象,主要任務是合理配置組織的知識資源,按照某一目標來組織知識的運營,促進知識的轉化;②知識管理是一個過程,通過知識的獲取、積累、共享、應用和創新提高組織的績效;③知識、管理與技術的結合,知識管理是一種管理實踐,有嚴格的理論基礎,同樣具有可操作性的技術手段。

應急管理就是要在突發事件爆發前、爆發后和消亡后的整個時期內,用科學的方法對其加以干預和控制,使其造成的損失最小。突發事件的不確定性和緊急性要求應急部門快速利用各種技術資料與信息,指揮調度人力物力解決問題。其中信息和知識是最關鍵的要素。信息反映了問題是什么,知識反映了如何去解決問題。因此,應急管理中的知識在應急管理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應急知識管理,是以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中的知識這一特定領域的知識類別為研究對象,對應急組織的知識資源進行有效管理和利用,以提高應急管理效率減少損失的過程。

2 應急流程及其重要知識活動分析

2.1 應急流程分析

突發事件通常遵循一個特定的生命周期,都有發生、發展和減緩的階段,需要采取不同的應急措施。國內外關于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或危機管理過程的描述不盡相同,著名的有:①希斯的4R模式(減輕、就緒、響應、恢復);②奧斯古汀的危機管理六階段模型(危機的避免,危機管理的準備,危機的確認,危機的控制,危機的解決,從危機中獲利);③米特羅夫的五階段(信號偵測、探測預防、控制損害、恢復階段、學習階段);④美國聯邦安全管理委員會的MPRR模式(緩和、準備、反應、恢復);⑤我國學者陳安提出的四階段模型(信息獲知、有效反應、重點應對、快速恢復)。本文借鑒以上學者的研究成果,將應急管理流程分為四個主要階段:應急預防、應急準備、應急響應和應急恢復。但是由于突發公共事件演變迅速,各個階段之間的劃分有時不一定很容易確認,而且很多時候是不同的階段相互交織、循環往復,從而形成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特定的流程體系。

2.2 應急流程中重要知識活動

應急流程與知識流程具有密切的關系。突發事件的發生前后過程都蘊涵著知識和知識的流動,并體現為一系列的知識活動。知識盤點是知識梳理的一種方式,一般觀點認為,知識盤點是指透過有計劃的流程設計與檢視,針對企業內部的專業領域與企業外部的順客需求,進行系統式的調查與分析。通過知識盤點,企業可以有效發現其競爭優勢和劣勢,為知識管理提供指引和方向。對應急流程中主要階段的知識進行盤點,找出應急管理領域的知識需求及知識存量,識別知識的表現形式,為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做準備。如表1所示:

2.3 應急流程中知識特征分析

2.3.1 知識載體的多樣性 知識是非物質形態的無形資源,它必須依存于一定的物質形態的介質來存儲和交換知識,這就是知識載體。應急流程中的知識載體可以分為三類:①文檔化的紙質載體,主要有應急預案、技術文件、應急案例庫、法律法規等。②計算機系統,即通過計算機電子文件、數據庫等存儲知識。通過建立應急管理信息系統實現知識傳遞,并且通過數據分析、挖掘可以產生知識,從而指導應急實踐,提高應急動態決策能力。③人腦或群體意識,即隱性知識的載體。野中郁次郎認為,隱性知識(Tacit Knowledge)是指尚未被言語或者其他形式表述的知識。應急專家和應急團隊擁有大量的來自于專業、工作經驗、協作能力所獲取的隱性知識。

2.3.2 知識表達不統一 以應急預案為例,縱向方面,我國自上而下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建立了應急響應方案。橫向方面,各級應急部門如公安、消防、水利、交通、氣象等專項應急預案也一應俱全。各類預案會結合不同區域的資源稟賦、地域特點、實踐經驗而編制,呈現表達多樣性的特點。比如對于同一類型的突發事件各級預案的文本描述會有差別,響應級別不同,處置方式可能也會不同。

2.3.3 專業性 不同類型的突發事件有不同的知識域,這些知識域呈現很強的專業性特點。如突發自然災害知識域包括地震知識、臺風知識、洪水知識、海嘯知識等。其中地震知識又可延伸出很多知識單元,如地震基礎知識、地震監測、地震救援、地震災害等。

2.3.4 隱性知識的重要性 如果把一次突發事件的發生。發展、消亡看作是一個項目的話,應急管理則具有項目管理的特點,即一次性、獨特性,這使得應急管理沒有標準模式可循。因此,在突發事件的處置過程

中,隱性知識的存儲,挖掘和轉化就非常重要了。

3 構建面向應急流程的知識管理體系

3.1 應急知識管理體系構建的總體目標

知識管理體系是實施知識管理的有效工具。按照系統分析的邏輯過程,從解決問題的范圍看,我們要明確建立知識管理系統的目標,確定知識管理系統的框架模型。應急知識管理體系的總體目標是,通過知識管理方法和技術,對應急管理流程中的各階段相關知識進行動態管理,從而提升應急知識管理能力,保障應急管理的有效進行,實現總體損失最小。從管理角度,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就是實現應急知識的整合。應急管理知識存在于應急過程中的各個階段,以文檔、流程、專家、應急小組為載體,系統性較差。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對應急過程中需要和產生的知識進行整合,對其進行系統化的獲取、存儲、交流、應用和創新,提高應急管理效果。

3.2 應急知識管理體系框架

第二代知識管理(SGKM)主張把知識管理融入組織的業務流程中,而不是把知識管理視為一個獨立的覆蓋全公司的信息技術架構。也就是構建一個獨立于應急管理系統的知識管理體系的做法是不科學的。因此,汲取知識管理的成功經驗要在考慮應急流程的基礎上構建知識管理體系。鑒于此,本文構建了面向應急流程的知識管理體系,如圖1。

3.2.1 應急預防知識體系 主要包括兩個內容:①危機預警知識,表現為潛在的危機信息,主要通過采集、監控和預測方式,關注外部環境的變化,獲取關于外部環境的最新信息,并從現有知識庫和專家中獲取危機知識,利用數據挖掘、智能系統等知識管理工具對已有的危機知識進行分析,其目的在于早期對危機事件的防范和準備。我國2010年8月7日甘肅舟曲縣發生的特大泥石流災害最大的教訓是沒有做好預警和避險工作,而目前我國對泥石流的風險管理尚不到位,未進行系統風險預警設施的建設,這次災害再次給我國風險預警敲響了警鐘。②危機防范和應對知識,包括危機知識的傳授和普及,目的是提高政府機構及公眾的危機應對意識和技能。

3.2.2 應急準備知識體系 應急準備是指突發事件一旦發生,從組織、資源、文化等幾方面開展的有針對性的準備活動。應急準備知識體系主要包括:①虛急機構的組織與建設知識,這里的應急機構主要指應急指揮中心和專業救援隊。分析應急機構的組織架構、體制和管理方式,應急救援知識的培訓,應急演練方式內容等。②應急資源管理知識,包括研究應急物資的儲備、調撥、分配、使用方式等;應急資金的籌措、分配、使用等;應急志愿者的招募、組織方式等。以上主要知識內容將以應急預案的文件形式存入應急知識庫。另外,研究應急準備文化的內涵和特征,提升應急準備到戰略高度,研究促進全社會參與應急準備活動的方法。

3.2.3 應急響應知識體系 主要包括應急指揮方式方法、現場救援知識、各應急組織間的協作知識等。由于突發事件呈現的動態性、危害的衍生性及不確定等特點,高效科學的應急決策不僅依靠突發事件發生前的知識儲備,更取決于發生時的知識獲取、整合、共享和應用。通過建立信息系統做好應急救援工作,最大程度減少損失,這是應急知識管理重點和今后工作的重心。

3.2.4 應急恢復知識體系 突發事件發生后的恢復工作同樣不容忽視。包括應急恢復計劃、可能發生的疫病防治知識、心理干預知識及災后的經驗總結。從國內外經驗來看,災后重建往往要經歷一個長久的過程,如臺灣“9?21”地震災后重建歷時6年,美國新奧爾良颶風災后重建長達7年,日本阪神地震重建耗時近10年之久。汶川地震災后重建堅持自強自立與外部援助相結合,多部門協同與多渠道籌資相結合,重建法制化與科學化相結合,高度集中與充分授權相結合,硬件設施與軟件制度相結合,探索出災后重建的“中國模式”,為世界其他地區提供了有借鑒價值的經驗。

4 應急知識管理體系構建的幾點建議

應急知識管理體系的構建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要做好應急管理工作,發揮應急知識管理系統的功能,實現其目標,還要注意幾個方面。

4.1 以信息集成推進應急知識管理體系協同

應急知識管理系統首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協同管理。突發事件尤其是重大的、非常規的突發事件發生后,一般是由該區域政府部門組建應急指揮中心,負責統一指揮和統籌部署,各應急部門作為成員單位聯合行動。因此,在構建應急知識管理體系的同時,要建立知識管理的協同機制,表現在三個方面:①各知識管理子系統之間的協同;②應急知識管理體系與常態下政府知識管理體系協同;③各應急組織知識管理體系的協同。信息集成是提升知識管理體系協同的基礎,它是通過網絡集成技術實現系統問信息的無縫聯結、交換和共享,使整個系統的各組成部分有機結合并使其總體效能達到最佳。信息集成解決了知識管理系統與其他信息系統共享網絡平臺、信息資源,整合企業的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為知識管理提供信息源,充分實現顯性知識的獲取、共享、轉移和應用。

4.2 重視應急恢復階段,促進隱性知識的顯性轉化

突發事件除了在爆發時的社會危害性之外,在其消亡的一段時期內,仍會對社會存在負面影響。因此,應急管理的恢復工作同樣重要,主要目的是恢復正常秩序,消除負面影響,為將來類似的突發事件總結經驗。就像本文前面提到的那樣,應急知識中的隱性知識非常重要。在應急恢復階段,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形式如工作總結、報告會議、案例討論、走訪調查等把人們頭腦中的經驗、體會表述出來。然后通過有目的的分析,表述出背后的規律和意義,最后沉淀下來,成為可讀、可見、可聽的顯性知識,充實應急知識庫。我國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救援就吸取了2008年汶川地震應急經驗,救災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4.3 提升應急知識管理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水平

應急知識管理的實施需要計算機網絡這種新的渠道、方法和工具來輔助。建立一套用來支持知識管理活動的計算機信息系統是今后應急管理發展和研究的力向。應急信息系統的功能應該包括知識庫管理、知識管理過程的實現等,并為應急多部門協同應對決策提供信息支持和知識支持。

5 結論

知識管理流程范文第4篇

關鍵詞:知識鏈 圖書館 知識流程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9-278-02

一、知識鏈管理理論

1.知識鏈的內涵。“知識鏈”(Knowledge-Chain)的觀點最早出現在ERP的實施過程中,管理學家把企業的知識資源納入到管理過程當中,認為知識鏈是由知識的識別、獲取、開發、分解、儲存、傳遞、共享等組成的。{1}美國學者C·W·Holsapple和M·Singh首先從提出了一個系統的知識鏈的概念,認為組織的知識鏈是五階段四層次結構,主要包括知識獲取、知識共享、知識生成、知識內化和知識外化五個階段,領導、合作、控制和測量四個層次。

國內學者多是從供應鏈的角度對知識鏈進行界定。常荔等認為知識鏈就是基于知識流在不同市場主體間的轉移與擴散而實現知識的集成、整合與創新的具有價值增值功能的網鏈結構模式{2}。徐建鎖{1}{3}等指出,知識鏈是指企業內部的知識捕獲、選擇、組織和創新以及知識在不同企業主體間知識轉移、共享與擴散形成的鏈狀過程。江亮{4}認為知識鏈是指在一個鏈條型網絡中,組織對內外知識進行選擇、吸收、整理、轉化、創新,形成一個無限循環的流動過程。

本文認為知識鏈是一個無限循環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在組織業務活動基礎上,以知識流動為中心,包含知識獲取、知識組織、知識轉移、知識創新等四個過程。它認為組織的業務活動以知識流動為中心,圍繞知識的創新而展開。

2.知識鏈管理。知識鏈管理(Knowledge Chain Management,KCM)是通過優化和創新組織之間的知識流動過程,達到知識共享和知識創造、促進組織學習的目的,從而形成知識優勢。①知識鏈管理的實質在于重組和優化組織間的知識流動,有效整合知識資源,實現知識共享和知識創造。

張亦學認為,知識鏈管理的應用可以使圖書館內部和外部信息實現雙循環,對知識獲取有重要意義,并能夠促進圖書館知識邊際收益的遞增。{5}

二、圖書館知識流程

1.圖書館業務流程。1996年版《現代漢語詞典》對流程(process)的定義是:(1)水流的路程;(2)工業生產中,從原料到制成品各項工序安排的程序,也叫工藝流程。《牛津英語大字典》對“流程”的定義是:一個或一系列有規律的行動,這些行動以確定的方式發生或執行,導致特定結果出現的一個或一系列連續的操作。國際標準化組織在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標準中給出的定義是:“流程是一組將輸入轉化為輸出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活動。”流程,已被認定是一種資源,越來越受到關注。卓越的業務流程已經成為組織的核心競爭能力。

圖書館的一切管理及業務活動都是由各種流程組成。這些流程將各種文獻信息資源輸入,最終輸出的是圖書館交付給讀者的信息產品或服務。圖書館業務流程,指的是一組相互關聯而共同為讀者創造價值的信息活動。如采訪、編目、典藏、流通、閱覽、參考咨詢等各個工作環節。

圖書館競爭力在于通過向用戶提供高質量的信息產品和服務以滿足用戶的需求,最終實現圖書館價值。而在這個過程中,圖書館業務流程是核心,業務流程決定了其運行的效率,是圖書館的生命線{6}。

2.知識流程。業務流程不僅是按照一定邏輯順序連接起來的業務活動鏈,而且還是利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場所。{7}知識流程是從知識管理的角度來定義組織的業務流程,是組織流程的本質內容。在組織中,存在流程知識和知識駐點兩個重要概念。流程知識是知識在各個部門、各項業務活動以及業務承擔人員之間流動所形成的;組織的知識流程的一些關鍵點就是知識駐點,是知識流程的中樞。{8}知識流程正是在組織內部、外部的各個知識駐點之間為創造價值而形成的一系列積累、轉移及共享的過程。

3.基于知識鏈管理的圖書館知識流程分析。知識鏈管理在圖書館知識流程中的應用首先表現為將其業務流程與知識鏈相結合,要求圖書館內的組織機構依據知識鏈進行功能整合,使之工作內容適應知識鏈中的相應活動。并以圖書館組織內外各種知識高效有序的運作為出發點,以知識共享和創造為目標,從知識的定義與獲取,到知識的組織存儲,到知識的轉移與共享,以及知識的應用與創新,每個環節都要進行優化,促進知識的流動,最終形成知識優勢。

(1)圖書館知識定義與獲取。知識定義是指組織首先必須了解其內外部存在著哪些重要的知識,從而能夠更好地獲得需要的重要知識,并有效利用。{9}圖書館作為一個組織,必須首先定義知識,確定圖書館的知識缺口,從而確定知識需求。

通過圖書館知識定義可將圖書館的知識劃分為:一是館員知識,指館員在工作過程中積累的工作經驗、業務技能及訣竅、創新及反應能力等,是館員本身所具有的知識。二是圖書館知識,包括圖書館內部的作業流程知識(圖書館各部門的業務指南、操作手冊、規章制度等)、信息系統、價值觀和組織文化、團隊協調合作等。三是圖書館外部知識,包括用戶知識、供應商知識、學術性組織的知識以及其他圖書館的知識等。

知識管理流程范文第5篇

關鍵詞:軟件配置管理;流程設計;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TP3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3044(2009)24-6732-02

Discusses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the Flow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ENG Wen-bin

(Computer Teaches Education Ministry, Guangzhou Business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510163, China)

Abstract: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is set of standards, the highly effec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t can provide the working space management,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support, the process management, the jurisdiction control, the change management and so on a series of managed capacity, is improves the software quality the important means.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may help the development team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change control to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it organically unifies other support, forms a whole, promotes mutually, the mutual influence, has guaranteed quality system's implementation powerfully. 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s flow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unifies the concrete case, analyzed has carried on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flow desig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1 軟件配置管理概述

現代軟件項目規模越來越大,涉及的人員越來越多,軟件開發過程中經常面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例如,團隊開發過程中如何保證產品版本的正確性;怎樣在早先產品版本的基礎上進行重構;如何解決開發策略的統一與特殊版本需求之間的矛盾等,有效的軟件配置管理能夠充分解決上述問題,提高軟件的開發效率。軟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其實并不是一個新的概念,許多專家學者早已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側面對它進行了論述,本文也是嘗試著從軟件工程的角度出發對其進行簡述。

1.1 軟件配置管理的內涵

在軟件開發過程中,會逐步累積出構成軟件產品的程序,包括源代碼、中間代碼和執行程序、各類文檔及數據,這些所有能夠形成軟件組成的元素被稱為軟件配置,軟件組成中的每一個元素稱為軟件配置中的一個配置項,配置項是軟件配置管理的對象。

《GB/T11457(1995)軟件工程術語》中的定義為:軟件配置管理是標識和確定系統中配置項的過程,在系統整個生存周期內控制這些項的投放和更動,記錄并報告配置的狀態和更動要求,驗證配置項的完整性和正確性。軟件配置管理活動主要包括標識軟件工作產品、配置控制、配置狀態統計和配置審核,四項活動貫穿于軟件開發活動的始終,覆蓋開發活動的各個環節。

1.2 軟件配置管理的意義

要開發出滿足用戶需求的、高質量的軟件產品,關鍵就在于建立起一個穩定、可控、可重用的軟件流程(Software Process)。而要進行軟件流程改進就需要有明確的、量化的對現狀的分析和對未來的預期,而進行度量的前提和基礎就是軟件配置管理。

與一般制造業相類似,軟件流程就像是一條流水線,在它的各個環節上都會有“零部件”產生,它們就是我們所熟悉的程序、相關文檔以及數據,這些正是軟件配置管理的對象――軟件配置項。它們不僅是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結晶,更是開發經驗的積累,是軟件組織最寶貴的財富[1]。因此,軟件配置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全面的管理保存各個配置項,監控各配置項的狀態,并向項目經理及相關的人員報告,從而實現對軟件過程的控制。

2 軟件配置管理的流程設計

配置管理流程是軟件開發機構進行配置管理的依據,其規定了開發過程中需要做哪些配置管理方面的工作。制訂配置管理流程的方法是:通過對目標機構的調查、評估,定義現有的配置管理流程,由配置管理技術專家對它進一步分析,結合常規的配置管理方法制訂出新的流程,然后,依據選定的配置管理工具的功能,將新流程中可自動化的環節交由配置管理工具處理,其它環節由新制訂的配置管理規范進行控制。下面簡單介紹軟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量化的軟件配置管理流程以及常見的配置管理工具。

2.1 軟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

軟件配置管理的主要任務是在項目的整個生存周期內建立和維護軟件項目產品的完整性。在IEEE標準729-1983中,軟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如下幾項:配置表示;版本控制;變更控制;變更狀態統計;變更審計;構建;過程管理;小組協作[2]。

一個理想的配置管理系統應該提供以上所有功能,但是在實現中,這種情況幾乎是不可能的。實際上,一個系統若能在某種程度上提供上述部分功能,便可以稱之為配置管理系統。因為從本質上來說,配置管理系統是一種功能的綜合,而不是一種標準的體系。同時,在企業實施軟件配置管理所涉及到的活動,不僅僅是要采用相應配置管理系統來支持配置管理,還需要制定一個正確的配置管理解決方案。只有在正確的配置管理方案的指導下,并輔以有效的配置管理工具的支持,才能夠真正的做好配置管理,從而達到對軟件過程的管理和改善,保證軟件產品的高質量。

2.2 量化的軟件配置管理流程

軟件量化是對軟件開發項目、過程及其產品進行數據定義、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續性定量化過程,目的在于對此加以理解、預測、評估、控制和改善。通過軟件度量可以改進軟件開發過程,促進項目成功,開發高質量的軟件產品。因此,利用量化的軟件配置管理,可以明確規定數值的版本管理,開發人員能按照規定標識開發過程中的各產品,進行統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并行開發的安全性。同時,利用量化管理提供的各項數據,幫助項目主管了解項目進展與風險,提高管理水平,并可根據開發人員在對配置管理支持工作的數據中了解開發人員的內容,優化人員安排,從而提高工程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2.3 常見的配置管理工具

CVS(Concurrent Versions System)、VSS(ViSua1 Sourcesafe)和Clear Case是版本控制工具中比較典型的三種工具。其中,CVS是開放源代碼世界的經典,是一個功能比較全面的現代版本控制系統,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統和網絡環境下運行;VSS是Microsoft公司開發的、基于Windows平臺的、面向小型開發項目的版本控制系統,依靠服務器上的共享目錄提供服務;ClearCase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功能強大的商用版本控制系統,提供了全面的配置管理功能,而且無需軟件開發者改變他們現有的環境、開發工具和工作方式,在大型項目的開發管理中表現優異。

3 軟件配置管理的實施策略

如何有效協調同一個軟件產品的維護和開發工作,使之有序、高效,這是軟件配置管理應該解決的問題,主要依賴于配置管理的策略和配置管理工具對并行開發、自動化合并、項目管理等功能的支持。

3.1 軟件項目的并行開發策略

所謂并行開發,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或團隊針對同一個文件或整個軟件系統進行同步的變更,并行開發應具備對并行變更內容進行合并的能力。一般來說,軟件項目有以下三種并行開發策略:

第一,每個開發人員一個開發分支/開發流。在這種方式下,每個開發人員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開發流,優點是開發人員的環境是穩定的,開發人員決定什么時候提交結果,什么時候看到其他人的結果;缺點是每個開發人員處于彼此隔離狀態,集成工作量較大。

第二,多個開發人員共享一個開發分支。在這種方式下,多個開發人員共享一個開發分支。此方式比較適于彼此之間需要緊密協作的開發場合,如果使用動態視圖,立即可以自動看到其他人的修改;如果使用靜態視圖,通過更新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修改。

第三,所有開發人員共享一個分支。這種方式是所有開發人員使用一個且僅使用一個分支/流,也就是集成流。這種方式是最大化集成的集中體現,適合整個項目組的各個成員之間需要緊密協作的場合下,一般在項目組規模較小(少于8人),并行修改很小的場合使用。

3.2 配置項標識與庫結構策略

配置項由配置管理員在配置管理計劃中確定,進行配置標識的基本策略是:邏輯上是一個整體,標識規則保持一致,方便檢索,易于記憶。配置項的標識包括配置項名稱、配置項版本標識兩個方面。

在確定了配置項之后,就可以確定配置庫的目錄結構了。配置庫的目錄結構直接關系到配置管理的工作量和使用的方便性,所以需要根據自己的需要確定一個合理的結構。配置庫大結構可以采用二級庫:開發庫、受控庫+知識庫[3]的形式。開發庫和受控庫下的目錄結構基本相同,但開發庫比受控庫多了一個屬于開發人員使用的工作空間。知識庫在項目結束后,把最終代碼、開發文檔、業務相關資料與項目人員的經驗體會等資源收錄其中。

在確定配置管理庫受控庫下目錄結構時,有兩種可選的產品目錄結構的方式:一種是按照開發階段劃分,在產品類型下再劃分諸如設計文檔、代碼等目錄;另一種方式是按照產品類型劃分,例如首先是文檔、代碼,然后在其下按照開發階段劃分。這兩種目錄結構,可以根據軟件項目開發的實際情況來進行相應的選擇。

3.3 B公司電子商務系統的配置管理案例分析

B公司電子商務系統的項目需求是:除了在線交易外,還要通過網站將企業與客戶結合起來,將企業和合作伙伴結合起來;通過網絡的快速反應,為客戶提供更好的服務,促進企業的業務發展。

項目根據企業實際需要選擇并行版本系統CVS作為版本控制工具。系統由主服務器端、客戶端、備份服務器端、測試服務器端四個部分組成。主服務器端負責維護一個CVS倉庫。

及時充分的信息交流是每一個軟件開發項目的基本需要,在該項目的配置過程中做了以下幾點:一是利用公司網站進行項目信息的,比如版本信息,整個項目都通過該網站來版本、人員信息等;二是變更控制委員會和開發小組的例行會議,用于企業決策執行和跟蹤、技術升級、需求變化等重大變更的交流。

基線[4]是軟件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在本項目配置管理過程中,軟件企業根據自己的開發要求,主要關注開發過程中的階段基線,如表1所示。

在CVS中,用戶需要有一個用戶標識才能訪問CVS的倉庫,在此軟件開發過程中,采用Pserver服務器模式,既可以創建與服務器的用戶相對應的用戶帳號,也可以創建專用于CVS的用戶標識,所有的用戶名稱映射都使用倉庫的CVSROOT模塊中的Passwd文件,由配置管理員完成。

B公司電子商務系統的軟件配置管理方案,針對中小型軟件企業和開發項目特點,用CVS作為主要的配置管理工具,有效的實現了版本控制、變更管理、管理等主要的配置管理功能,較好地滿足了B公司的項目需求。

4 結論

實施軟件配置管理可以解決許多軟件開發企業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軟件開發的整個生命周期過程中都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是實施軟件配置管理也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過程,必須對配置管理的內容有足夠的了解,同時分析各種工具,采用適合該軟件項目實際開發流程的配置管理工具,才能實施一個成功的軟件配置管理過程。

參考文獻:

[1] Mette A,Hass J.配置管理原理與實踐[M].龔波,黃慧萍,王高翔,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李奔.PMT軟件配置管理文集》[EB/OL]./scmchina/doc/pmtscmrpt.pdf.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都市| 芷江| 太原市| 洛扎县| 高雄市| 五莲县| 乐平市| 鸡东县| 云和县| 武鸣县| 满城县| 莒南县| 渝中区| 白山市| 天等县| 曲靖市| 延边| 江口县| 巴青县| 申扎县| 四川省| 剑阁县| 马山县| 舞钢市| 澳门| 宜丰县| 龙泉市| 肇东市| 介休市| 彩票| 莎车县| 榆林市| 得荣县| 龙口市| 辽中县| 肃北| 万山特区| 海门市| 大庆市| 昭通市| 许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