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理常用教學方法

地理常用教學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常用教學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理常用教學方法

地理常用教學方法范文第1篇

一、“地理課堂教學動力及其影響因素”調查分析框架

1.調查內容

由于教學動力既來自于師生雙方的主體性因素,也來自雙方的相互作用和相互關系,因此,本問卷將從地理課堂教學動力的主體性因素和主體適應因素兩部分展開調查分析(見圖1)。主體性因素是指學生的學習動力因素和教師的教學動力因素,前者主要包括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及其影響因素;后者包括教師的教學態度與動力策略。主體適應因素是指教師教與學生學之間相互適應與相互關聯的關系,通過這種關系的建立,化教學矛盾為教學動力,以激勵學生主動有效的學習和發展。主體適應因素大致可分為“教學目標—學習需要、教學內容—認知水平、教學方法—認知方式、教導行為—學習行為、教學評價—學習期待”五個維度。問卷共計28題,其中主體性因素部分共8題,主體適應因素部分共20題。為保證問卷本身設計的科學性,筆者對問卷進行了小范圍預測,同時對問卷主體部分進行了探索性因素的分析和信效度檢驗,在此基礎上又對問卷設計進行了二次修訂,以保證問卷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與信度。

2.調查對象與范圍

為確保研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本文采用城鄉結合方法,選取湖北省與河南省各兩所省城中學(Pm)和兩所縣城中學(Cm)(均為省級示范性高中)作為調查對象,采用分層隨機取樣,抽取8所學校的高一、高二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調查問卷1 200份,收回1 178份,有效問卷共計1 130份。

3.調查方法

首先,對影響地理課堂教學動力主體性因素的總體情況(O-S)、省城中學情況(Pm-S)和縣城中學情況(Cm-S)展開調查與分析;然后,對影響地理課堂教學動力主體適應因素的總體情況(O-S)、省城中學情況(Pm-S)和縣城中學情況(Cm-S)展開調查與分析;最后,得出結論與啟示。

二、調查結果及分析

1.主體性因素調查分析

(1)地理學習興趣。地理學習動機是推動地理學習的直接動力,地理學習興趣則是產生地理學習動機的重要因素。從調查結果來看(表1),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不盡人意。當問到“你對地理的學習興趣”時,回答“非常有意思,盼望上地理課”僅占22.48%,“比較喜歡,感覺有點意思”占43.89%,“感覺一般或沒感覺”占24.42%,“不喜歡,感覺煩”占9.20%,反映出學生的地理學習興趣并不高。比較而言,省城中學的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更低一些。

(2)激趣因素。在問到“你認為下面哪個因素能夠增加你的地理學習興趣”時,兩類學校均表現出對“測驗考試”方式的反感,占6.90%,縣城中學尤其嚴重,僅2.76%(表2)。縣城中學學生更傾向于“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激趣作用,達 45.17%,反映了縣城中學學生渴望教師通過教學技能的提高而非僅憑外在考試獎懲來激發其學習動力的迫切要求。

(3)地理教師教學態度。在問及“地理老師在課堂上的教學態度”時(表3),兩類學校學生對本校地理教師的教學態度均給予很高評價。認為“認真負責,精神飽滿,教學親和力強”達78.76%,縣城中學更高,達83.45%,省城中學為73.82%。在問及“地理老師上課前是否做了充分的計劃和準備”時,認為“非常充分”和“較充分”的比例達90.44%,縣城中學更高,達94.48%,省城中學為86.18%。總體來看,地理教師的教學態度普遍表現良好,主觀教學動機均很強。

2.主體適應因素調查分析

(1)樣本總體情況分析。由表4可知,地理課堂教學主體適應的總體狀況呈現正態分布,即中間水平的“能夠適應”所占比例最大,為60.85%;而“非常適應”和“不適應”的均只占一小部分,分別為28.00%和7.93%;三者中,“不適應”所占比例最小。由此可知,地理課堂教學主體適應狀況總體較好。省城中學(P-M)與縣城中學(C-M)的主體適應狀況也均呈正態分布,比較而言,縣城中學地理課堂教學的主體適應狀況比省城中學要好一些。

將各維度“非常適應”與“能夠適應”狀況的百分比綜合,再參考各維度的“不適應”狀況,可以看出地理課堂教學五個維度的總體適應狀況:“教學方法—認知方式”維度最好,“教導行為—學習行為”維度較好,“教學目標—學習需要”維度居中,“教學評價—學習期待”維度較差,“教學內容—認知水平”維度最差;省城中學五個維度的適應狀況:“教學方法—認知方式”維度最好,“教學目標—學習需要”維度較好,“教導行為—學習行為”維度居中,“教學評價—學習期待”維度較差,“教學內容—認知水平”維度最差;縣城中學五個維度的適應狀況:“教學方法—認知方式”維度最好,“教學目標—學習需要”維度較好,“教學評價—學習期待”維度居中,“教導行為—學習行為”維度較差,“教學內容—認知水平”維度最差。

(2)各維度適應情況具體分析。

*教學方法—認知方式適應狀況最好(表5)

教學方法與認知方式的適應狀況是影響學生地理學習投入率的重要因素。由表4可知,本維度的適應狀況總體來說最好,相關調查細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結果。通過“地理老師經常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和“你更希望老師采用的教學方法與手段”兩個子問題的調查可知,“教師常用”方法與手段與“學生希望”方法與手段的比例較為平衡。不過,“教學方法”條目中,講解法和多媒體演示為主的教與學適應性較差,講解法在“教師常用”方法中比例偏高,占49.03%,而在“學生希望”方法中,僅占31.33%;多媒體演示為主的方法在“教師常用”方法中比例偏低,僅11.50%,而在“學生希望”方法中比例卻最高,達34.34%?!敖虒W手段”條目中,黑板板書在“教師常用”手段中比例最高,達73.10%,而“學生希望運用”手段只占到11.50%;多媒體教學在“教師常用”教學手段中比例最低,僅6.37%,而在“學生希望運用”手段中,比例達到23.89%。另外,多媒體與板書結合的方法在“學生希望運用”手段中比例最高,達到53.63%。

相比而言,省城中學地理教師非常注重“黑板板書”(79.80%),卻相對忽視現代多媒體運用(3.03%),縣城中學則仍局限于單一的口頭講解法(59.31%),既不經常使用“黑板板書”(7.24%),也很少使用“多媒體演示”(1.38%)。作為地理學科,缺失這兩項基本手段的輔助作用,就不可能保障課堂教學的直觀生動性,也必然會嚴重削弱學生的學習動力。另外,“聽講、討論和練習法”應該是能夠將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很好結合起來的方法,但省城中學的調查結果卻出人意料,惟一的解釋就是方法雖好,但可能由于操作能力的問題,致使其并未發揮應有的教學效能,也就不易得到學生的認同。

*教導行為——學習行為適應狀況較好(表6)

教導行為與學習行為的適應狀況涉及師生主體地位的平衡、教學互動的類型等問題,是制約課堂教學動力的關鍵問題。由表4已知,本維度的適應狀況較好,“師生溝通方式”的細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結果。但在“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和“站在講臺上,使用語言溝通”兩個選項上,“教師常用”與“學生希望”仍存在較大的不適應。“站在講臺上,使用語言溝通”選項,“教師常用”達到29.03%,“學生希望”卻僅占12.04%;“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選項,“教師常用”占32.92%,而“學生希望”卻高達51.68%。這反映出一部分地理教師仍受傳統師生觀的羈絆,尚未將平等互動師生觀落實到教學實踐中;而學生則渴望教師更具親和力和人情味,能夠從“神圣”的講臺上走下來,和學生一起在融洽和諧的氛圍中交流互動,教學相長。

相比而言,省城中學在“師生溝通方式”問題方面的矛盾較小,縣城中學矛盾則較大,在“學生希望”方式中,縣城中學選擇“走近學生,與學生交流”達67.93%,選擇“站在講臺上,使用語言溝通”僅10.00%,這再次印證了由于縣城中學地理教師單純采用口述講解法所帶來的教與學的尖銳矛盾。

*教學目標—學習需要適應狀況一般(表7)

教學目標與學習需要的適應狀況涉及學生地理學習的接受性問題。由表4已知,本維度的總體適應狀況一般,縣城中學適應狀況似乎要好一些。但在問及“地理老師是否了解你的地理學習興趣和需要”時,“不了解”比例還是比較大的,占到17.17%。在問到“地理教師對你們的地理學習需要和知識基礎都做了哪些調查或了解”時,縣城中學主要集中于“考試了解”,高達53.45%,而省城中學的了解方式則相對多樣化。綜合分析可知,縣城中學反映出來的其實是學生為應試而學和教師為應試而教的“畸形適應”。

*教學評價—學習期待適應狀況較差(表8)

教學評價與學習期待的適應狀況是學生地理學習意愿和能力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表4已知,本維度的適應狀況較差,相關細目分析也得到相符合的結果。教師經常布置與考試有關的知識重難點和綜合考查地理知識和能力的問題,分別占到40.35%和40.18%,而聯系生活實際的地理問題偏少,僅占15.22%,這反映出仍有相當數量地理教師的教學評價理念還是應試主義取向和唯科學主義取向。從“學生希望”布置的作業類型上看,三個選項的比例相對均衡,反映出學生希望作業類型能夠多元化和綜合化的合理意愿,能夠兼顧升學考試、生活需要和地理基本素養全面發展的需要。地理課堂教學評價—學習期待之間適應性較差的現狀,顯示教學評價依然是制約高中地理新課程教學的瓶頸。

* 教學內容—認知水平適應狀況最差(表9)

教學內容與認知水平的適應狀況涉及地理教學的可接受性問題。由表9已知,本維度的適應狀況在五個維度中是最差的。通過“地理老師上課所講內容難度”細化條目分析可知,選擇“難度適中,能夠激發思考”的比例,省城中學與縣城中學均不高,分別為65.86%和40%。相比而言,省城中學選擇“講解膚淺,過于容易”的比例較大,達 41.09%;而縣城中學選擇“過難,理解困難”的比例較大,達28.62%。這充分說明不同學生群體的地理認知水平是有差異性的,也意味著地理教學必須基于學生的認知水平,實施差異性教學。

三、結論

首先,當前中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的現象是客觀存在的。

其次,學生地理學習興趣不高、動力不足的主要原因不在于地理教師的人格特征因素。地理教師的教學態度和工作熱情普遍良好,關鍵還在于地理教師的課堂教學動力意識與動力策略能力問題,這一點尤其表現在縣城中學的地理教師。

地理常用教學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高中地理;直觀教學;教學手段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高中地理直觀教學是指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借助逼真的事物或者親身實踐,使學生獲得感性的表象認識,進而推動知識全面系統地掌握。相比于傳統的照本宣科,這一方法充分利用了多媒體技術及學生的親身體驗,極大地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然而,由于高中教師缺少系統的理論指導,直觀教學在實際的高中課堂上出現了諸多問題,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本研究正是基于此來探討高中地理課堂上怎樣應用直觀教學以及如何最大限度發揮其作用,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一、高中地理直觀教學的必要性

在高中課堂教學中,學生主要是借助感官來完成聽、說、讀、寫等活動,進而獲取感性的對象,為思維準備了加工材料,從一定方面來說,直觀教學和學生的感官、思維有著極為密切的聯系。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用直觀教學法不僅是學生感官認知特點的需要,同時也是認知心理特點的需要。此外,地理科學是一門關于地理環境分布、結構及發展規律的學科,具有很強的空間性與綜合性特點,因此,“空間”理念需要始終滲透于教學過程中,而觀察通常情況下會受到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借助多媒體及掛圖等直觀手段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學生頭腦中所形成的地理表象一方面能夠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同時還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與興趣。

二、高中地理教學中較為常用的教學手段

俗話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蓖瑯?,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適宜教學方法是取得良好教學效果必不可缺少的因素。一般來說,高中地理教學直觀手段涵蓋感官直觀與思維直觀兩個既有區別,又緊密聯系的層次,因為思維直觀比感性直觀更為復雜,同時感性直觀又是思維直觀的基礎,離開了感性直觀,思維直觀就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

1. 感官直觀層面上的直觀手段

通常情況下,在高中地理直觀教學中,采用的感官層面上的直觀手段包括野外觀察及教學掛圖,其中,野外觀察是帶著教學目標,組織學生對野外的地理現象及事物進行具體的觀察,進而獲得直接經驗的教學方法。這一方法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與興趣,有利于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鞏固課堂上的地理知識。當然在應用這一方法時,需要明確野外觀察的目標,需要引導學生觀察重點,便于其對事物的本質特征的掌握。教學掛圖是掛在教室墻壁上的教學地圖,常見的有交通圖、地形圖及氣候類型分布圖等。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掛圖能夠表示地理事物的分布,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及想象思維能力,此外,還能夠利用掛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激發愛國情懷。

2. 思維層面上的直觀教學手段

一般來說,思維層面上的直觀教學手段包括語言直觀、板書直觀及多媒體教學,其中語言直觀能夠借助教師邏輯思路來發展學生的地理思維,教學語言直觀能夠采用直觀比較與形象描述的方法,直觀比較法是對地理事物的位置及高低的比較。比如,溫度是以赤道為分界點,南北兩極逐漸降低,形象描述是采用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述地理事物,比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板書直觀通過扼要簡明的板書來突出教學重點,讓學生理解知識點間的內在聯系。從某種方面來說,板書在地理教學中能夠通過邊講解邊畫圖的方式,使學生達到深刻理解的目的。多媒體是利用多媒體計算機且通過事先制作好的教學軟件來開展的一種教學手段,其動靜結合,具有優化教學結構和激發學生興趣的作用。

3. 常用的地理直觀教學在高中課堂的具體應用

由于地理中的知識很難記憶,一般采用一些口訣記憶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比如,記憶我國水資源分布規律,可以采用“東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口訣。在學習洋流這一節中,可以充分發揮教學掛圖的作用,如果學生對掛圖理解有問題,可以通過板書進一步細化。在教授地層結構這一節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的動靜結合的優點來達到形象教學的目的。此外,在學習植物的種類及分布這一節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帶學生到野外去觀察。

三、高中地理直觀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策略

目前,在高中地理直觀教學中比較突出的問題是教學中濫用多媒體,一些教師認為多媒體教學會取代傳統教學,更有教師認為,假如一堂課不使用多媒體就不能算是一堂成功課。所以,要改變這種狀況,需要從教師認識上著手,讓教師將多媒體與傳統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此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教學手段缺少實效性與針對性,比如,在進行地球自轉與公轉規律教學時,一些教師采用掛圖的手段,而不能夠充分結合多媒體和教學掛圖進行有效教學,因此,教師在使用具體的教學手段時,要避免思維定式,靈活使用各種教學手段。

地理常用教學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地理教學課堂提問教學方法

課堂提問是地理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夠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動機,激發學生思索,活躍課堂氣氛,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感情交流,有利于信息的及時反饋,對優化課堂教學有著重要的作用。

課堂提問貫穿于地理教學的全過程,應用廣泛,類型多而復雜。按學生的認知水平可分為一般提問和高層次提問,按教學過程可分為導入提問、展開提問和總結提問,按提問的作用可分為主要提問和次要提問,按教學方法可分為講述法中的提問、談話法中的提問、演示法中的提問、練習法中的提問、討論法中的提問及自學輔導法中的提問等。

一、一般提問與高層次提問

1.一般提問

它是靠回憶或觀察即可回答的簡單提問,通過提問將新舊知識聯系起來或獲取感性認識,為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1)回憶提問。例如,“青藏高原平均海拔是多少?”“世界最大平原位于哪個洲?”

(2)觀察提問。例如,在學習“我國第一大河――長江”時,教師提問學生:“哪個同學能以最快的速度在地圖上找出長江的發源地、注入海和流經省區?”

2.高層次提問

這種提問學生回答有一定難度,往往需要經過判斷、比較、分析、綜合、評價等思維過程才能回答上來,較“一般提問”有更強的啟發性。

(1)判斷提問。這類提問經常用在學習新的地理概念之后,教師提供新的地理情境,讓學生依據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判斷,以加深對新概念的理解。例如,在學習季風概念之后,立刻對學生進行下列提問:

師:在海邊,白天經常從海面刮來涼爽的海風,但晚上風又從陸地吹向海洋,這是不是季風?為什么?

生:不是季風,因為雖然風向向相反的風向發生有規律的變化,但周期不是一年。

(2)分析提問。分析提問是一種將復雜的地理事物分解為若干部分,并找出這些部分的本質屬性和彼此之間關系的提問,旨在培養學生學會運用分析的方法,梳理地理事物構成的要素、相互的關系。它一般包括:要素分析提問、因果關系提問、主從關系提問等。例如,在“上海主導工業”的教學時,教師問:“一個地區要發展鋼鐵工業需要哪些條件?(要素分析提問)”“上海為什么能發展鋼鐵工業?它具備哪些條件?(因果關系提問)”“你認為上海進一步發展鋼鐵工業主要需解決哪些條件問題?為什么?(主從關系提問、因果關系提問)”

(3)綜合提問。綜合提問是一種在分析的基礎上,將分析的結果聯想起來,通過對地理事物的特征形成完整認識,以培養學生綜合解決問題能力的提問。例如,教完“南極地區”后,教師要求學生從高、低、多、少4個方面概括南極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

(4)比較提問。許多時候,學生對地理事物的認識是在與其它事物的比較中形成的。例如,地形、地質構造易混淆,可采用比較式提問:

①什么是地形?它有哪些類型?

②什么是地質構造?其主要組合類型有哪些?

③地形與地質構造兩者概念是否相同?有何聯系?

(5)評價提問。評價提問是一種要求學生用所學到的地理知識去評析地理事物,提出自己的見解,培養學生評價能力的提問。例如,學習“水資源”后,教師提問:“你對上海等大城市過量利用地下水有什么看法?”

(6)聯想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精神,教師常提出問題讓學生聯想。例如,學習“地球的公轉運動”后,教師提問:“如果黃赤交角變大或變小,五帶范圍如何變化?”

二、導入、展開與結束階段的提問

地理課堂教學過程可以分為導入、展開和結束3個環節,各階段教師提問的內容和形式不盡相同。

1.導入提問

這是指一節課開始或是一部分新內容開始學習前的提問,問題的設計要圍繞著學習的主題,要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這種提問可以叫學生回答,也可以設置懸念,學生先不回答。例如通過“一對雙胞胎,妹妹年齡比姐姐大,你認為可信嗎?”導入日界線教學。

2.展開階段的提問

這是指學習新知識過程中教師的提問。這種提問密切結合所學的新知識,能加強學生對新知識的感知、理解和記憶,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把學習引向深入。例如,在學習“新能源”有關太陽能分布時提問:(1)依前面知識,一個地區所接受的太陽輻射能多少取決于什么?(2)我國太陽輻射能最多在何處?(3)讀太陽輻射能分布圖,為什么青藏高原最多?從而對我國太陽輻射能分布有較深刻的理解。

3.總結提問

這種提問的目的是鞏固新知識,也可引出下一節課題。例如,“環境問題”講完后,留下問題:如果人類行為對自然界造成損害,會導致環境問題的產生,人類將遭受大自然的懲罰,影響人類生活、生產和生存。如何處理好人類與環境的關系呢?請同學們預習下一節“協調人類發展與環境的關系”。

三、主要提問與輔助提問

這是按提問所起的作用分類的。主要提問是地理教師在備課時圍繞著教學重點和難點而設計的提問,輔助提問是在教學過程中為順利完成主要提問而做出的補充提問、追問,以及引導、點撥、提示等。

四、不同教學方法中的提問

1.講述法中的提問

這種教學方法以教師講述為主,常用于較難問題的分析、綜合、推理和闡述等。教師的講述要求有較強的邏輯性、系統性和連續性。因此,提問不要太頻繁,一般在講述前設置懸念引發學生思維,然后由教師系統講述,在重點和關鍵之處可提出一兩個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講述后再復習提問以鞏固所學的內容,并且在應用中拓寬學生的思路。

2.談話法中的提問

這種教學方法是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進行的,師生一問一答,在談話中學習新知識,一般在初中地理課中進行。談話法中問題的設計要細致,提問的難度要小。這種提問比較瑣碎,不易形成綜合性的整體觀念,應在每項內容學習之后加強總結,并掌握好課堂教學的時間和進度。

3.演示法中的提問

這種教學法中的提問,一般在演示前提出幾個問題,交代要觀察什么,介紹觀察的步驟和方法,在演示進行中,在關鍵和重要的地方提問,引起學生的注意。

4.練習法中的提問

練習法包括筆答和口答兩種方式,口答提問一般具有靈活性或綜合性,教師要注意將正確答案明確地告訴學生。

5.討論法中的提問

這種教學方法中的提問,問題的設計很關鍵,提出的問題綜合性要強,并且具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在討論中不要急于發表自己的看法,要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意見和獨到的見解??偨Y時,要將學生正確的答案歸納、梳理、概況和充實,教師的發言要求比學生更準確、全面、深刻、有條理,使學生既感到參與的喜悅,又從教師那里學到思考問題的本領,有所提高。

地理常用教學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初中地理課堂 教學方法 有效性 地球運動

有效性是指通過教師的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或發展。學生的進步與發展是衡量教學是否有效的唯一標準,如果學生沒有收獲或者收獲很少,則這個教學是無效或者低效教學。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對教學方法的選擇提出更高要求。這種教學方法或者可以使學生獲得知識或技能,或者可以使學生在精神情感上有所收獲,總之,一切以學生的發展收獲為導向。

不少老師認為地理難教,很多學生也認為地理難學。其實,只要充分認識到地理學科的特點,掌握有效的教學方法,就能把地理教活,把學生教好。學習地理,首先要了解地球,而了解地球的基本狀況,就必須知道,地球在宇宙中不停的運動。因此,地球運動在整個初中地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然而,初一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已經了解了一些有關地球運動的常識,但有關空間運動的概念仍處于朦朧想象的階段。由于地球上的人無法感受到地球運動,因此要使學生建立清晰的地球運動的空間概念,就必須運用實際生活中能夠觀察到的現象和具體模型來說明和演示。由此,選擇教學方法應形象直觀,體現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結合,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以及觀察能力、空間思維和想象力、小組合作能力等。針對地球的運動這一教學內容,常用的教學方法有:

一、對比法

地理教學應運用對比法對相似、相對的地理事物進行比較,弄清它們之間的普遍性和局部性關系。在地理學習過程中,經常用到此法,通過對比使得所學的內容更加清晰明了。

在“地球運動”這課,運用這種方法事半功倍:

二、計算機輔助法(google earth)

由于初中學生的空間感不強,這種方法可形象描述學生所在地與地球的關系及地球在整個太陽系中的位置,對學生理解學習內容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具體操作的時候可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下載需要的軟件,具體步驟如下:

1.打開網址:earth.省略/

2.點擊:Get Google Earth(Free Version)

3.點擊:I’m good Down load googleearth.exe

4.下載完畢,安裝即可

5.點擊小地球你就可以看任何你想看的地方了

三、模擬法

模擬教學方法是一種從國外引入的先進的教學方法,具有靈活性、創新性、實踐性等特點,對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選擇情景模擬案例或者設計一定的情境和情節,要求學生假設為該情景中的某一個角色,為其提供必要的信息,學生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扮演和發展這個角色的行為。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只充當引導者和組織者的角色。

(一)學生模擬

1.自制模擬:用乒乓球或其它材料制作小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通過操作模型模擬試驗的方法。強調在動手動腦中研究、分析、推理,從而了解地球的運動及規律。

2.角色模擬:請一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自轉;請兩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的公轉;請兩位同學到講臺前模仿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公轉(其它同學注意繞轉中心及方向等相關內容),通過這種模擬實踐活躍氣氛,調動學生對地理的興趣,寓學于樂。

(二)教師模擬

傳統的課堂教學過于強調了教師的傳授作用,教學以課堂、教師、教材為中心,學生只是知識的“容器”、“倉庫”。學生的學習沒有主動性可言,也就談不上處于主體地位。新課程改革強調轉變教師的角色,突出學生這一主體。不過,教學作為一個過程,是教師和學生兩個主體交互作用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合作進行的。任何一個教學目標的實現都既離不開學生,又離不開教師,師生雙方都是教學活動的主體,兩者缺一不可。在某種程度上,學生的行為還取決于教師的態度和行為,教師正確演示模擬地球運動為學生提供很好的探索環境,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觀察,思考,并由此得到結論,也是一種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有效教學方法。如教師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請學生觀察思考地球運動的方向;教師同樣模擬演示,請同學以地球儀上的北極為參照。觀察地球的運動方向,再以南極為參照,觀察地球的運動方向。通過這種以學生參與為主,教師提供情境的方式,共同合作學完了這部分抽象的教學內容。

(三)課件模擬

課件是服務于教學的,是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課件對教學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化抽象為具體,化平面為立體,讓教學生動起來。課件的制作體現了教師的素質,體現了信息時代教師適應社會變化,運用網絡技術,進行課堂教學的才能。教師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運用合適的課件讓課堂教學更有效。在地球的運動中,自轉和公轉的運動過程,用課件模擬的方式呈現,大大提高教學的靈活性和有效性。

四、故事法

把故事融入教學,學生樂于接受,容易理解,印象深刻,克服了傳統的說教、灌輸教學方式所引起的學生的抵觸情緒,使知識技能、情感教育不留痕跡。故事教學,不僅僅能樹立教師的威望,還能使師生關系更加融洽。這種方法既使課堂教學生動、風趣,又能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格,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這正是:故事教學深入淺出,情感滲透潤物無聲,思想教育水到渠成。如在“地球運動”中有這樣一則小故事:一位宇航員驕傲地對他爸爸說:“爸爸,我已經繞地球轉20圈了。”他爸爸笑著回答:“我比你更了不起,已經繞太陽50圈了,還準備在轉二三十圈呢!”你能不能判斷爸爸的年齡?或者“一對雙胞胎姐妹,先出生的反而叫后出生的為姐姐,”你能不能給與解釋呢?類似的故事激發了學生探索的激情,潤物無聲,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五、實際生活體驗法

新課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而要體現這一理念,我想就是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把教育理念滲透到課程中,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和社會實踐。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資源,讓地理教學與學生生活實踐相結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經歷、所見所聞入手,引導、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加強地理與學生生活的聯系,讓學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如請同學談談夏季、冬季的晝夜長短情況(學生可以非常輕松地從上學、放學體會到);中午12時太陽高度的變化;其它國家和地區的人們觀看北京奧運會的時間等類似的生活情景體驗,使得復雜的情景簡單化,有利于學生接受,也使得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

地理常用教學方法范文第5篇

以生為本 高效課堂 地理教學

隨著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不斷深入,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提高教學效率,促進的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已成為當今教育的主流。這就要求教育者轉變教學觀念,改善教學方法,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從而構建“以學生為本的高效課堂”。

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每一個教師不斷追求的目標,是教學過程的最優化、教育效果的最大化,是師生完美配合的結晶。構建高效課堂的兩個核心因素是學生和教師。課堂是否高效,就要看學生和教師是否在課堂上都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對于高中地理課程,面臨著任務重、課時少的雙重壓力,這就為我們地理教師提出了新的挑戰,也就是如何構建“以學生為本,高效的地理課堂”。

一、精心設計學案,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1.“學案導學”是課堂高效教學的有效手段

“學案導學”是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礎,以學案為載體,以探究為途徑,以導學定位教師角色,最終實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的教學理念,從而達到教學過程的優質高效。為此,學案導學設計時應注意以下環節:學案環節要齊全,主要包括學習目標、重點難點、學法指導、知識梳理、合作探究、學習小結、達標檢測等七個環節

2.學案設計內容應具有探究性、針對性、實踐性、層次性的特點

學案在設計時應以課時為單位,在熟讀課標的基礎上,了解學情,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的基礎上,針對教材的重、難點精心設計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問題,引導學生逐個地將問題解決,最終實現自主學習。

例如,人口增長模式轉變。

課標:分析不同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從而設計的探究內容如下。

(1)根據表中數據,計算人口自然增長率,然后在坐標系中畫出芬蘭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曲線。

(2)根據繪制好的的曲線圖,分析可以將芬蘭的人口增長劃分為幾個階段,并在上圖中用豎線標出,并說明理由。

(3)讀圖分析各階段出生率、死亡率有何變化,并找出引起變化的原因?

3.學案中的合作探究內容應以某一案例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突出教材重、難點的基礎上以學生熟悉案例、情節或感興趣的話題為發展主線來設計合作、探究題目。如地理學習必修二《城市發展與城市化》時,可以聯系身邊的事例,以“濟寧市1950年和2000年城區圖,通比較來理解城市化的定義及表現,同時讓學生收集濟寧城區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及圖片,讓學生在課上展示,合作探究”為主線來調動學生進行探究。

實踐證明,學生在這樣做的時候,他們的積極主動性被極大地調動起來,學生很愿意參與其中,并且都能有所發現,甚至還有一些比較可喜的見解,從而使課堂的有效性得以體現和保證,也極大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精心設計課堂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課堂導入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節,一個好的導入可以“一石激起千層浪”,既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求知欲,又讓學生的思維迅速定位,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從而提高教學效率。

地理課堂導入的方法是多樣的,主要有復習導入法、時事導入法、圖片資料導入、視頻導入等。新課導入并無固定的模式可循,需要教師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和自己的風格,充分研究和設計,精心改革和創新。對于高中地理,內容豐富,體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可以充分挖掘熱點時政、相關視頻等,這樣更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例如,《全球氣候變化及其對人類的影響》可以截取美國著名的電影《后天》。必修二中《人口遷移》可以以我國的熱點春節前后的民工潮的視頻為導入,都可以讓學生快速地進入本節課的主題,了解本節課的內容,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三、精心設計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好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促進他們自學能力的提高,啟迪他們對問題的創新思維,錘煉他們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效率。

地理教學方法選擇與設計要綜合考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師特點、學生特點,以及教學階段和教學時間等多方面因素,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并能合理地、科學地加以組合和運用,就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地理教學內容具有空間性、綜合性、復雜性、間接性、廣闊性等特點,因而在地理課堂教學過程中選擇正確、有效的教學方法尤為重要。

地理教學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圖表法、實驗法、講述法、體驗法、提問法、案例法、多媒體教學法、演示法等。其中圖表法、多媒體教學法是地理教學中最基礎的教學方法。

自然地理規律性較強,很多規律可以通過圖表和實驗來進行體現和總結。如繪制氣壓帶與風帶圖,世界洋流分布圖等,實驗法如用擠壓書本來演示褶皺,用茶葉、水盆、電吹風,來演示風海的形成。

人文地理與我們的現實生活、生產聯系密切,可以充分利用案例和體驗法進行教學。如:濟寧市1950年和2000年城區圖,通比較來理解城市化的定義及表現,同時讓學生收集濟寧城區出現的一系列的問題及圖片,讓學生在課上展示,合作探究,分析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提出對策。

四、加強教師對課堂的調控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課堂是學生直接獲取知識的平臺,其核心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有效調控。地理知識內容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質,近及家鄉,遠及全球。如果教師能從不同角度啟發、誘導,改革教法,挖掘教材內在的吸引力,提高課堂藝術,或以生動形象的語言,向學生描述絢麗多姿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或采用直觀手段,在學生面前展示無奇不有的大千世界,或創造地理意境,把學生帶入“想象”的王國中探索,以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地理學習興趣,以趣激疑,以趣激思,把“死”課本變成“活”課堂,讓學生的思維時刻集中,讓地理課堂教學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教師的有效調控范圍內。這就要求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素養,練就扎實的基本功。所以,地理教師要充分提高自身的修養水平、語言水平,做好課后反思等工作。

此外,教師還要具備較好的應變能力,能夠處理各種意外情況,特別是學生的稍縱即逝的有價值的信息,要及時捕捉,合理利用。

總之,構建高效課堂是一個不斷生成、不斷追求的過程,因而會因老師而異,因學生而異、因教學內容和目標而異。最關鍵的是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養,練就扎實的教學基本功,有高超的課堂駕駛駕馭能力和變通能力,再加之師生間的默契互動,以生為本的高效的課堂一定會實現。

參考文獻:

[1]王毓梅.中學地理教學法.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团风县| 五华县| 新兴县| 余干县| 上栗县| 三原县| 凭祥市| 深泽县| 漳浦县| 绥宁县| 临清市| 萍乡市| 兖州市| 忻城县| 涪陵区| 阳信县| 大名县| 尼勒克县| 新化县| 肃南| 清水县| 麻江县| 林州市| 密山市| 固始县| 普格县| 电白县| 诏安县| 临猗县| 昆明市| 涡阳县| 呼图壁县| 鹰潭市| 喀喇| 衡山县| 阳西县| 贵港市| 大同县| 南川市| 馆陶县| 顺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