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溶解教案

溶解教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溶解教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溶解教案

溶解教案范文第1篇

同學們都吃過水果糖,今天我們來做個吃水果糖比賽游戲。把同樣大小的兩

顆水果糖分發給甲、乙兩位學生。設定條件是:

甲同學放在口里含著不許動,讓糖果自然溶解后咽下糖水。乙同學把糖果放在口里,允許舌頭動,牙齒咬待糖果溶解后再下咽。

結果是:甲同學吃糖果度較慢,乙同學吃糖果速度較快。

師問:是什么原因,一個吃糖果慢,一個吃糖果快,大家知道其中的道理嗎?帶著這個問題我們學習新的一課。板書課題――《溶解的快與慢》。

二、探究新知:

1、實驗一:是否攪拌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取兩片同樣的維生素B2片〈黃色,最好是帶有顏色易溶于水的藥片,便于觀察〉放入盛同樣多水的玻璃杯中〈透明杯最好〉

設定條件是:同時放入藥片,水溫一樣,水量一樣;不同的是,其中一杯攪拌,另一杯不攪拌。(強調設定條件,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實驗的對比公平與公正,保證實驗結論的準確性。)

實驗結果是:經攪拌的那杯藥片溶解的快,未攪拌的那杯溶解的慢。

2、實驗二:水的溫度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將溫度不同的同樣多的水分別倒入兩個玻璃杯中,再放入同樣規格的維生素B2片各一片。

注意設定條件是:藥片一樣,水量一樣,都不攪拌或都同時攪拌〈主要是為了節省時間〉;不同的是:一杯是冷水,一杯是熱水,水溫不一樣。

實驗結果是:冷水中的藥片溶解的慢一些,熱水中的藥片溶解的快一些。

3、實驗三:是否粉碎溶解物與溶解快慢的關系。

取兩片同樣規格的維生素B2片,其中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再同時放入盛同樣多水的杯中。

注意實驗設定條件是:①藥片同樣;②水同樣多;③水溫一樣;④都不攪拌或同時攪拌。不同條件只是一片粉碎,一片不粉碎。

實驗結果是:粉碎了的藥片溶解的快些,未粉碎的藥片溶解的慢些。

三、師生共同總結

老師引導:這節課我們研究了哪些問題?你們學到了什么新知識?

學生1:我知道了溶解時攪拌就溶解的快一些;不攪拌就溶解的慢一些。

學生2:熱水中溶解的快一些,冷水中溶解的慢一些。

學生3:我知道把溶解物粉碎的顆粒越小溶解的越快,顆粒越大溶解的越慢。

教師啟發:誰能全面總結一下,溶解的快慢都與哪些因素有關?

學生4:我來總結:溶解的快慢與是否攪拌,溶解物顆粒大小,水的溫度有關系。

學生5:我今后在溶解時,要想溶解的快一些,具體做法是把溶解物粉碎后放入熱水中再快速攪拌,就可加快溶解;要想溶解的慢就不粉碎放入冷水中不攪拌就可減慢溶解的速度。

老師激勵學生:同學們這節課學習興趣真高,不但能積極參與實驗,而且能積極思考問題,認真總結所學知識,還能與現實生活聯系,科學學習就需要這種學習精神,希望大家今后繼續努力,一定能成為一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目的是及時肯定評價,給學生以表揚和激勵,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鞏固教學效果,首尾呼應

老師:現在你對吃水果糖快慢的原因弄明白了嗎?誰能說說。

學生6:我知道了。牙齒咬就是粉碎糖塊,舌頭動相當與攪拌功能,口腔里的唾液相當于熱水。所以溶解快的幾個因素:粉碎顆粒變小、攪拌、熱水,都具備了,這樣一來吃糖果就快;反之,含在口里不許動就缺少了粉碎、攪拌的作用,則溶解的慢即吃水果糖就慢。

老師:你回答的很棒。不但對書本知識學的好,還與實際生活小事聯系,理由談的很充分。

五、課后反思

1、把原教材中的食鹽溶解替換成維生素B2片來溶解,因為是黃色藥片,觀察效果更明顯,增強了直觀感。

2、把課文中最后的加快水果糖溶解的內容調整到開始進行吃糖果比賽游戲,使授課導入順暢,又節省教學時間。從學生最熟悉又喜歡的情景入手,既可活躍課堂氣氛又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設疑吃水果糖快與慢的因素有哪些,一開始就抓住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心理興趣,為學生實驗的目的、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正確回答理由提前埋下了伏筆。

溶解教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 配電網 電力電容器 接線方式 技術方案

在寧夏南部固原山區,長期以來由于配電網無功匱乏,由其造成的網損嚴重一直是一個突出的問題。近年來,通過對各配電網絡進行有效的無功功率補償,逐漸起到了投資少回報高的效果。在實際的無功補償中,通常采用了高壓補償、低壓集中補償、低壓分散補償和桿上補償等方法降低了線路損耗和配電變壓器損耗,電壓質量也有較大的改善。下面對常用的3種補償方式,即電容器的3種接線方式進行技術方案比較,以在實際的應用中發揮各自最大的功效。

1 電容器接線方式

電容器接線方式示意如圖1所示。

2 高壓補償方式

要平衡輸電網的無功功率,可在變電站進行集中補償。這種方式一般是將并聯電容器連接在變電站的10kV母線上,主要目的是改善輸電網的功率因數,提高母線電壓。優點是管理容易、維護方便,缺點是對配電網的降損起不到什么作用。

在變電所內,為了調整變電站的電壓。通常利用并聯電容器組結合有載調壓抽頭來調節。通過兩者的協調來進行電壓和無功功率的控制,這一方面的技術在固原地區部分變電所得到了應用,是一種變電站電壓和無功功率控制的有效方法,然而操作上還是較為麻煩的,因為限值需要隨不同的運行方式進行相應的調整。目前在微機自動化變電所,應用了一些新型的變電站電壓無功功率微機綜合控制裝置,它可以在保證電壓合格和無功功率最佳補償效果的情況下進行調節,比同類裝置或人工調節約減少1/3,提高了變電站電壓合格率,線損降低約20%。

3 低壓集中補償方式的形式

目前,較普遍采用的另外一種無功補償方式,是在配電變壓器380V側進行集中補償,補償裝置通常采用微機控制的低壓并聯電容器柜。容量在幾十至幾百千乏不等,它是根據用戶負荷水平的波動,投入相應數量的電容器進行跟蹤補償。主要目的是提高專用變壓器用戶的功率因數,實現無功功率的就地平衡,對配電網和配電變壓器的降損有一定作用,也保證該用戶的電壓水平。這種補償方式的投資及維護均由專用變壓器用戶承擔。目前國內各廠家生產的自動補償裝置通常是根據功率因數來進行電容器的自動投切,也有為了保證用戶電壓水平而以電壓為判據進行控制。這種補償方式雖然利于保證用戶的電能質量,但對電力系統并不可取。因為線路電壓的波動主要由無功量變化引起,而線路的電壓水平由系統情況決定。當線路電壓基準偏高或偏低時,無功功率的投切量可能與實際需求相差甚遠,可能出現無功功率補償過多或補償不足的情況。

對配電系統來說,除了專用變壓器之外,還有許多公用變壓器,而面向廣大家庭用戶及其他小型用戶的公用變壓器,其通常安裝在戶外的桿架上,進行低壓無功功率集中補償則是不現實的,難維護、控制和管理,容易成為生產安全隱患。這樣,配電網的補償度就受到了限制。

4 低壓(用戶終端)分散補償方式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低壓用戶的用電量大幅增長,企業、廠礦和小區等對無功功率需求都很大,直接對用戶末端進行無功補償。將最恰當地降低電網的損耗和維持網絡的電壓水平。GB50052―1995《供電系統設計規范》指出,容量較大、負荷平穩且經常使用的用電設備,無功負荷宜單獨就地補償。這樣,對于企業和廠礦中的電動機,應該進行就地無功補償,即隨機補償;針對小區用戶終端,由于用戶負荷小,波動大。地點分散,無人管理,應該開發一種新型低壓終端無功補償裝置,并能滿足智能型控制、免維護、體積小、易安裝、功能完善、造價較低等的要求。用戶終端分散補償方式體現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優缺點:

(1)線損率可減少20%;

(2)減小電壓損失,改善電壓質量,進而改善用電設備啟動和運行條件;

(3)釋放系統能量,提高線路供電能力;

(4)缺點是低壓無功補償通常按配電變壓器低壓側最大無功功率需求來確定安裝容量,而各配電變壓器低壓負荷波動的不同時性造成大量電容器在較輕載時閑置,設備利用率不高。

5 幾種補償方式的綜合比較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電容器3種接線方式各有優缺點,其綜合比較見表1。

6 其它補償方式

近年來,還采用了一種桿上補償方式。由于配電網中大量存在的公用變壓器沒有進行低壓補償,補償度受到限制。由此造成很大的無功功率缺口需要由變電站或發電廠來填,大量的無功功率沿線傳輸,配電網網損居高難下,因此也根據負荷情況和電網需要,把10kV戶外并聯電容器安裝在架空線路的桿塔上(或另行架桿)的方法來進行無功補償,以提高配電網功率因數,達到降損升壓的目的。但是由于桿上安裝的并聯電容器遠離變電站,容易出現保護不易配置,控制成本高,維護工作量大,受安裝環境和空間等客觀條件限制等工程問題。因此,桿上無功功率優化補償必須結合以下實際工程要求來進行。

溶解教案范文第3篇

[關鍵詞]物質的溶解性溶解能力探究差異發展

[中圖分類號]G633.9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5)110101

一、教學內容

浙教版《科學》七年級(上)第四章第五節。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物質的溶解性的初步知識。

2.培養學生初步學會溶解、加熱等基本實驗操作技能。

3.通過對物質的溶解性有關問題的探究,使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及對實驗條件的控制,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質疑精神、合作意識、創新能力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設計理念

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引導學生操作、體驗,發現、提出問題;通過對有關問題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經歷猜想與假設、設計實驗方案、觀察與實驗、搜集事實證據、分析論證、交流評估等環節,從而有所側重地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增進學生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通過改革探究活動結構,實施分層分類探究模式,以適應各個層次的學生,為他們創設不同的探究空間;通過為不同的學生呈現可供選擇的探究內容,滿足每個學生的學習需要;通過鼓勵學生合作探究,引導學生相互交流、討論甚至爭辯,充分利用學生之間的差異,從而實現差異共享,最終促進學生差異發展。

四、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動機,引入新課

師(指著幾位聽課的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班來了幾位客人,我們泡幾杯糖水來招待他們好嗎?

生(興奮地說):好!

學生兩人一組,分別利用事先提供的器材“泡糖水”,教師巡回指導,要求學生規范實驗操作,但不作其他提示。

(教師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情境,提供實踐素材和機會,引導學生操作、觀察、體驗和思考,進而發現問題,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發現,提出問題

師:在泡糖水的過程中,同學們有什么發現?又有哪些疑問?

由學生充分發言:

(1)為什么糖能溶解在水中使水變甜?

(2)為什么水中糖放得足夠多時,糖不會完全溶解且還有剩余呢?

(3)有什么辦法能使剩余的糖溶解?

(4)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

(5)食鹽也能溶解在水中,它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和蔗糖一樣嗎?如果不一樣,那么哪個更大一些?

(6)攪拌能使糖的溶解加快,此外,還有什么辦法能加快糖的溶解?

(7)糖在水中能夠溶解,在其他液體中也能溶解嗎?

(8)固體能溶解在水中,氣體也能溶解在水中嗎?

……

教師對學生的仔細觀察及發現、提出問題的能力表示肯定,并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分類處理:(1)把錯誤的或是重復的問題劃掉;(2)就幾個較簡單的問題展開分析、討論。

生1:糖能溶解在水中,是因為糖和水都是由分子構成的,而分子在不停地做著無規則運動,且分子之間有空隙;把糖放入水中后,糖分子運動到水分子之間的空隙里去了。

生2:事實上,這是一種擴散現象。

生3:對!而且我認為溫度越高,糖溶解得越快;因為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劇烈。

生4:糖還有剩余,說明糖在水中溶解的數量是有限的。

生5:我認為這句話不太科學,因為如果再加一些水,或者改變其他條件,剩余的糖有可能還會溶解。

生6:對,所以應該這么說:“在一定條件下,糖在水中能溶解的數量是有限的。”

生7:我認為也可以這么說:“在一定條件下,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生8:我認為氣體也能溶解在水中。打開汽水瓶蓋時,會有氣泡冒出來,這些氣泡應該是原來溶解在水中的氣體。

生9:不錯,倒啤酒時也會冒上來許多氣泡。

生10:我們曾做過水的沸騰實驗,當水加熱到一定溫度但還未沸騰時,水中就不斷有氣泡冒上來,這顯然是原來溶解在水中的空氣,在水溫升高時從水中跑出來了。

生11:這個實驗是否表明:空氣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溫度有關,溫度越高,空氣的溶解能力越小?

生12:有可能。汽水瓶蓋著時,不見有氣泡冒上來,而瓶蓋一打開,氣泡就不斷地冒上來,說明氣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還可能與其他的外界因素有關。

……

(學生應用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某些問題作出嘗試性的解釋,并作出各種合理的猜想、假設,為下面進行科學探究活動打好基礎,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相互交流的能力。)

(三)科學探究,解決問題

擇取幾個典型的問題進行探究(允許各個小組選擇其中一個或兩個適合自己的問題進行探究)。

問題一: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

學生討論猜想:(1)與水的質量的多少有關;(2)與水的溫度的高低有關。

[設計實驗]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1)在兩個盛有適量水的試管中分別放入一定量的蔗糖,振蕩一會使之充分溶解,且使兩個試管中都有蔗糖剩余;

(2)在一個試管中再加入一定量的水,振蕩,觀察剩余的蔗糖是否溶解;

(3)把另一個試管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觀察蔗糖能否繼續溶解。

(由于學生對“溶解能力”的含義不理解,導致設計的實驗方案有誤,但教師不直接指出,而是允許學生按照自己設計的方案去實驗,鼓勵學生從實驗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和反思能力。)

[進行實驗]

學生兩人一組利用教師提供的器材進行實驗,教師指導學生規范操作,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同時引導學生努力從實驗現象中去發現問題。

[分析論證]

生1:通過實驗,我發現加水和加熱都能使剩余的蔗糖繼續溶解。這說明水越多,溫度越高,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2:我觀察到的現象和生1相同,但我不贊同生1的觀點。

師:(表示感興趣)請說說你的觀點。

生2:我通過實驗發現,加水雖能使剩余的蔗糖繼續溶解,但不能使蔗糖的溶解能力變大。

師:能說一下你的理由嗎?

生2:我舉例說明吧。比如,5mL的水中溶解了10g蔗糖就不能繼續溶解了,說明1mL水中最多只能溶解2g蔗糖;如果水增加到10mL,蔗糖最多能溶解20g,表面上看蔗糖溶解得比原來多了,但實質上1mL水中能溶解的蔗糖的量沒有發生改變,所以蔗糖的溶解能力也沒有改變。

生3:對。這就好比一個人挑擔,他一次最多只能挑100斤;如果他多挑幾次,他挑的總量會增加,但他挑擔的能力沒有改變。

生4:但加熱后,剩余的蔗糖繼續溶解了,這說明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確實與溫度有關。而且,溫度越高,蔗糖的溶解能力越大。

生5:這也不見得,也許當水溫升高到一定程度后,蔗糖的溶解能力不再變大。

師:對,我們只能說“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溫度有關”,至于具體關系如何,必須通過大量的實驗和嚴密的分析才能確定。

(學生在教師營造的安全、寬松的氛圍中自由地討論、爭辯、猜想和假設,并逐漸放棄自己原有的錯誤想法,試著接受別人正確的、合理的觀點,從而不斷建構起有意義的知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意識得到了培養。)

[實際應用]

教師引導學生運用探究得到的結論解釋生活中的一些現象,如用熱水洗碗比用冷水洗碗更干凈。

問題二:在一定條件下,食鹽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個大?

[猜想與假設]

學生討論猜想:(1)食鹽大;(2)蔗糖大;(3)一樣大。

[設計實驗]

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

(1)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兩杯水,質量相同,溫度相同,分別溶解食鹽和蔗糖,比較哪一種物質溶解得多。(滲透控制變量法)

(2)各組進行實驗方案公示。

①在兩杯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別放入等質量的食鹽和蔗糖,充分攪拌后,如果觀察到一種完全溶解,另一種還有剩余,就可得到結論。

②在兩杯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別放入等質量的食鹽和蔗糖,充分攪拌后,如果兩種物質都有剩余,比較剩余物質的多少,就可得到結論。

③在兩杯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水中,分別逐漸加食鹽和蔗糖,一邊加一邊攪拌,加到都不能溶解為止,比較溶解的量的多少,就可得到結論。

[進行實驗]

學生兩人一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案進行實驗,教師指導。

[討論交流]

生1:通過實驗,我發現在水的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情況下,蔗糖要比食鹽溶解得多,說明在一定溫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大。

生2:我得到的結論和生1相同。但我由此想到,比較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應該還有其他的方法!

師:(表示感興趣)是嗎?說說你的想法。

生2:取兩杯質量和溫度都相同的水,一杯放蔗糖,一杯放食鹽,如果放進去的蔗糖比食鹽多,但最后蔗糖完全溶解了,而食鹽還有剩余,也能得到上述結論。

師:你的思路是對的。但一開始并不知道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大呀?

生2:我也是在知道了結論之后才想到這個方法的。

生3:(若有所悟地)這樣看來,應該還有其他的方法。

師:(表示期待)說說看!

生3:我認為實驗中兩杯水的質量也不一定要相同。比如,可以使第一杯水的質量是第二杯水的兩倍,然后使第一杯水中放入的食鹽的質量是第二杯水中放入的蔗糖的兩倍,再來比較它們溶解的程度,也能得到結論。

師:你這樣設計的道理是什么?

生3:在這里鹽水的質量雖然增大到了原來的兩倍,但根據我們第一個探究活動得到的結論,這不會影響食鹽的溶解能力,因此可以用這種方法比較食鹽和蔗糖的溶解能力。

師:對,實際上這里的設計思想還是與上面一致的。

生4:(受生2、生3啟發狀)我突然有一個想法,不知能否行得通?

師:(期待狀)……

生4:只用一杯水來進行實驗。我是指在同一杯水中,先逐漸加食鹽,攪拌,加到不能再溶解為止,然后再逐漸加蔗糖,攪拌,同樣加到不再溶解為止,最后比較加入的食鹽和蔗糖的質量,就可得到結論。

生5:(表示懷疑地)同一杯水中加兩種物質,它們的溶解能力會不會受到影響?

師:這倒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問題,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外進行探究。不過生4的想法的確很獨特!

師:剛才大家通過相互合作,設計出了許多種比較食鹽和蔗糖的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但是,大家注意到沒有,這些方法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都是把食鹽和蔗糖加到水中來進行比較的。

生:是的。

師:能不能反過來進行考慮呢?

生6:你是指把水加到食鹽和蔗糖中來進行比較?

師:對。

生7:我知道了!先分別在兩個燒杯中放相等質量的食鹽和蔗糖,再不斷向食鹽和蔗糖中加水,攪拌,使之溶解,一直加到食鹽和蔗糖完全溶解為止,比較兩個燒杯中所加水的多少,也能得到結論。

生8:對,加水少的那種,它的溶解能力反而大。

(在該過程中,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考慮問題,鼓勵學生相互啟發、相互補充,設計出了多種比較食鹽和蔗糖溶解能力大小的方法,充分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和創新能力,同時也深化了學生對控制變量法的理解。)

[反思質疑]

師:對剛才的探究活動,大家還有什么想法?

生:我認為剛才得到的結論的正確性值得懷疑。

師:(驚奇地)為什么呢?

生:剛才所做的實驗,只能說明在該溫度下蔗糖的溶解能力比食鹽大。但如果溫度發生改變,蔗糖和食鹽的溶解能力都要改變,此時,哪一種物質的溶解能力大是不能確定的。

師:對,你的想法很有道理。那么,你認為要比較食鹽和蔗糖溶解能力的大小,還應該做些什么?

生:我認為應該多做幾次實驗,即在不同的溫度下,重復上述實驗,才能得到比較正確的結論。

師:所以說,只通過一次實驗得到的結論往往是不可靠的。

(本環節是學生對探究得到的結論進行反思、質疑、評估的過程。應該說,這位學生提出的問題是教師原來所沒有想到的,但也正是如此,才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也體現了教學的成功之處。)

[作業](二選一)

1.探究影響蔗糖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

2.探究將食鹽和蔗糖放在同一杯水中對蔗糖的溶解能力的影響。

五、教學反思

(一)突出探究

本課通過創設一個學生較為熟悉的情境,引發了一連串的問題;然后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親身體驗了科學探究的過程,并著力培養了學生發現及提出問題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驗動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本課設計的兩個探究活動都包含了多個要素,但又各有側重,如“探究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的活動,突出了“分析論證”這一環節;“探究在一定條件下,食鹽和蔗糖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哪個大”的活動,突出了“實驗設計”“討論交流”這些環節,并滲透了控制變量法。這樣處理,既是教學內容的需要,又能有所側重地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加深學生對科學探究各個要素的理解。

(二)鼓勵創新

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為學生營造了民主、平等、寬松的教學氛圍,如對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出現的錯誤,教師并不立即指出,而是鼓勵學生繼續探索,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交流、反思總結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為學生提供一個安全、自由的心理環境,使學生能大膽探索,有所發現;二是注重對學生質疑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培養,如實驗設計時,引導學生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進行思考,通過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完善,設計出多種不同的方案,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溶解教案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潰瘍性結腸炎; 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 美沙拉嗪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5.064

潰瘍性結腸炎又稱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非特異性腸道炎癥性疾病。其在歐美國家發病率一直較高,近年來該病在我國的發病率也呈現上升趨勢[1]。其主要以結腸黏膜上皮細胞為攻擊位點,其發病與患者自身免疫、遺傳及感染因素密切相關。臨床主要表現為腹痛、腹瀉、里急后重、解黏液膿血便,其病變范圍呈連續性分布,主要由遠段結腸開始累及至大腸黏膜和黏膜下層。目前臨床上最常用的治療方法是口服水楊酸類(ASA)和糖皮質激素藥物,而本院應用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取得了較好的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6月-2012年7月本院消化科門診收治的60例輕-中度活動期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其臨床診斷及臨床類型嚴重程度判斷符合2007年濟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制定的診斷標準,排除對水楊酸和谷氨酰胺過敏,伴有其他嚴重或進展性疾病者,以往有腸道切除手術史,妊娠或哺乳期婦女及發生感染性腸炎的病例,將所有病例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0例,其中治療組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齡(32.0±10.6)歲,20例輕度,10例中度。對照組男20例,女10例,21例輕度,9例中度,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臨床分度等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臨床分度和腸黏膜病變輕重分級 臨床分度:輕度,每日腹瀉少于4次,伴有輕度或無貧血及便血,無發熱脈速,血沉正常。重度,每日腹瀉超過6次,同時伴有明顯的黏液膿血便,脈搏>90次/min,體溫>37.5 ℃ ,血紅蛋白300 mm/h。中度,病情介于輕重度之間。腸黏膜病變輕重分級:1級病變出現輕度或無糜爛,潰瘍數量少于3個,病變周邊輕度紅腫。2級病變出現中度糜爛并伴有出血,潰瘍呈散在分布,潰瘍數量>3個,病變周邊出現明顯紅腫。3級病變出現重度糜爛,并伴有明顯出血,潰瘍分布廣且多,病變表面布滿膿苔且周邊有明顯紅腫[2]。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采用口服美沙拉嗪(莎爾福深圳康哲藥業)3~4 g/d,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 (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分3次于飯前溫水送服,每次4粒;對照組僅口服美沙拉嗪3~4 g/d。

1.4 療效標準 顯效:臨床癥狀和體征消失,大便恢復正常,腸鏡復查黏膜無異常,且半年內無復發。有效:臨床癥狀和體征得到明顯改善,大便常規檢查顯示紅白細胞明顯減少,腸鏡復查顯示黏膜有輕度炎癥,有部分假肉形成。無效:臨床癥狀以及大便常規檢查均無好轉跡象,腸鏡以及組織學檢查未見好轉。加重:便次增加,膿血便腹痛加重,內鏡下病灶面增多,潰瘍糜爛面加重。顯效+有效=總有效。

1.5 統計學處理 應用PEMS 3.1統計軟件分析處理,計數資料采用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治療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治療2個月后兩組癥狀療效比較

例(%)

表2 治療2個月后內鏡下療效比較

例(%)

3 討論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UC)已成為我國臨床上消化系統常見疾病及慢性腹瀉的常見病因,目前其病因尚未完全闡明。國內外許多研究認為,其發病是由多種因素所共同導致的結果,與患者的感染、免疫、遺傳、過敏、溶酶菌分泌過多及腸道防御機能密切相關。目前臨床治療多應用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以及免疫抑制劑。而近年來,應用多種復方制劑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取得較好的療效,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便是其中之一,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主要是由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及谷氨酰胺所組成。人參、茯苓、白術、甘草和谷氨酰胺共同參與了對UC患者免疫調節作用。其中谷氨酰胺是腸道細胞主要能量來源,其可促進腸黏膜細胞增殖,維護腸黏膜屏障,對于腸道的修復具有重要作用,同時其可以調節免疫功能,參與機體免疫保護[3]。通過對本組資料研究顯示,與傳統的治療方法相比,采用復方谷氨酰胺腸溶膠囊對輕、中度UC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明顯提高本病的臨床緩解率,值得進行臨床推廣應用和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張偉,王吉耀.潰瘍性結腸炎的藥物治療進展[J].胃腸病學和肝病雜志,2001,10(2):120.

[2]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作組.中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范的共識意見[J].中華內科雜志,2008,47(1):73-79.

溶解教案范文第5篇

一、參賽對象

年齡在40周歲(含)以下的全院青年職工,要求醫院全體科室每科必須至少選派1名職工參加比賽。

二、演講內容

(一)談談中醫文化與醫院發展的關系和意義。

(二)談談教學工作和醫院發展的相互關系。

(三)談談如何構建良好的醫院人文環境。

(四)談談對中醫文化的認識。

(五)講述我工作崗位(醫師、護士、藥師、檢驗師、工人、管理等)的喜怒哀樂故事。

(圍繞以上任意一項內容作為演講主題,題目自定)

三、比賽辦法及時間

(一)初賽

分5組進行,每組前3名選手進入決賽。初賽的比賽時間為2017年9月5日(星期二)15:00-18:00。

1組:東葛院區住院大樓所在的全部科室,比賽地點為醫技樓7樓第一會議室。

2組:東葛院區住院北樓、醫技樓、急診樓的全部科室,比賽地點為醫技樓7樓第二會議室。

3組:東葛院區新門診樓、舊門診樓的全部科室,比賽地點為生活一區教學樓4樓機考中心。

4組:東葛院區辦公樓、后勤樓、生活一區、二區的全部科室,比賽地點為生活一區教學樓3樓錄播室。

5組:仙葫院區的全部科室,比賽地點為仙葫院區17樓會議室。

(二)決賽

在東葛院區住院綜合樓裙樓5樓多功能學術大廳舉行,比賽時間為2017年9月8日(星期五)15:00~18:00。

四、演講時間

初賽每人4~5分鐘;決賽每人6~8分鐘。

五、評分標準

全部評委評分完成后,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后,用所得的平均分為該選手的最后得分(細則詳見附件2)。

六、獎勵辦法

(一)一等獎2名,獎金2000元/名。

(二)二等獎4名,獎金1000元/名。

(三)三等獎9名,獎金500元/名。

(四)最佳人氣獎3名(根據網絡投票數產生),獎金300元/名。

(五)鼓勵獎若干名(報名參加比賽未晉級決賽人員),獎金200元/名。

七、活動要求

此次演講比賽是醫院的重要活動之一,各科室必須參加,請醫院所有科室主任、護長(含臨床及職能科室)認真做好組織發動及篩選工作。

八、報名流程

請以科室為單位,于2017年9月1日(周五)16:00前提交以下電子版材料至教學部郵箱。

(一)報名表(附件1)。

(二)個人生活照或者工作照(1M以上原圖)。

(三)參賽感言(100字以內,可以是生活感言,也可以是工作感言,教學感言等)。

不明事項,請咨詢教學部。

聯系人及電話:黃xx

電子郵箱:xx

相關期刊更多

纖維素科學與技術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科學院廣州分院

中國藥劑學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沈陽藥科大學

中外酒業啤酒科技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涟水县| 铅山县| 高平市| 长岭县| 平罗县| 大同市| 大洼县| 济阳县| 天台县| 锡林郭勒盟| 闽侯县| 衡阳市| 广元市| 台南县| 富平县| 灵川县| 梅州市| 景德镇市| 浮山县| 武安市| 沙田区| 资兴市| 河南省| 余江县| 巢湖市| 阿拉善右旗| 阿克苏市| 城步| 曲松县| 大竹县| 太康县| 安国市| 长垣县| 灵武市| 金山区| 桃园市| 孟津县| 曲麻莱县| 武隆县| 扎囊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