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理教學原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Discusses the adapt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shallowly the way and the principle
Wang Dacheng
【Abstract】The new round curriculum reform request geography teaching needs to teach the student the useful geography knowledge, “the study and “the study to lifelong develops the useful geography knowledge” to the life useful geography knowledge” i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entrusts with the geography teaching the basic idea. Therefore teaching material in arrangement full relation life actual arrangement course content, guides the student to experience from the life and to experience embarks, stimulates student’s inquisition ability, sharpens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the individuality development, thus causes the student to form the science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Key words】Adapt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Efficient path; Basic principle
新一輪課程改革要求地理教學要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識”和“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是《新課程標準》賦予地理教學的基本理念。為此教材在編排上充分聯系生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從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個性發展,從而使學生形成科學的發展觀。廣大地理教師在教學中也充分利用教材、挖掘生活素材、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地理教學;同時也進行了一系列關于生活化地理教學的探討和研究,取得了一些成功經驗。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和研究,就生活化地理教學的途徑和應遵循的原則談一點粗淺的認識,不足之處請不吝賜教。
地理學習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學生更好的了解周圍的生活環境,學會用地理知識與技能來解釋生活中的現象,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地理問題,為生活服務、為可持續發展服務。“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是《地理課程標準》提出的重要基本理念,要實現這一理念,地理課堂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 讓生活走進地理課堂,讓課堂生活化。
生活化地理教學宗旨是讓生活走進課堂,讓課堂生活化,從而培養學生地理學習興趣;教給學生地理學習能力;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在生活化地理教學中案例的選取、教材的利用與整合上可從以下途徑入手。
1 加強生活化地理教學的有效途徑
1.1 聯系生活實際借用生活經驗,讓生活走進課堂。地理現象和地理科學與社會生活聯系緊密,在教學中教師可精選和學生自身經驗相關的內容,使教材內容、教學案例加以擴展、延伸,借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意義的學習。學生親身體驗的生活地理,學生看得見,摸的著,易于接受,學生為了展示自我,學習的興趣濃,樂于探究。因而有利于學生深入透徹理解和掌握新的地理知識;有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易于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知識,使課堂教學與生活實際得到有機的融合,活化了課本知識。如在學習地轉偏向力時,讓學生回想大家在生活中“當把一池水放掉時,池水下流時會形成漩渦,這是為什么?你家的河流左右岸水深一樣嗎?哪岸水深?哪個岸多河漫灘”等等。
1.2 利用網絡媒體將社會熱點、能源問題、環境問題帶人地理課堂。相對于快速發展的社會,教材內容有局限性,某些教學內容有些滯后。因此地理教師要有超前意識,發展的眼光,敏捷的思維,巧妙借助報刊雜志、電視新聞、網絡等視聽設備來捕捉與地理學科有關的社會熱點和焦點問題。在教學中不拘泥于教材,以課程標準為導向;以教材為框架;以熱點為載體,大膽利用生活中的材料整合教材,將相關的地理信息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有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具有一定針對性的地理教學活動,可以突破時空制約,擴大地理信息傳輸量,使教學內容貼近生活,為地理學科增添新的魅力。如:我國的三峽水利樞紐的修建、西康鐵路的修建、神八成功發射并安全返回、西安世園會、索馬里護航、石油價格的變化、南方雪災、搶購碘鹽等等。使之與教材相關內容結合,引導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增強學生經濟意識,環境意識,同時也很好的體現了高考的能力要求。
1.3 結合區域地理教學利用鄉土地理資源,讓生活走進課堂。區域地理是地理學科的重要模塊之一,通過區域地理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區域的特征、區域的發展;理解區域的整體性和差異性,培養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愛大自然的情懷,是地理新課程不可缺少的培養目標。在區域地理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熟悉的鄉土地理資源,聯系社會和生活,引導學生把已有的理論引用與實踐。鄉土地理資料直接取自大自然和社會,與學生生活有著直接的關系,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引起他們的興趣和愛好,能夠親身體驗到地理知識的價值,通過鄉土地理知識的獲取可培養學生關注生活、關注現實、關注家鄉發展的地理素養,通過鄉土地理教學使學生樹立為家鄉建設服務的思想,甚至學生能為家鄉的建設、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從而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的意識,樹立和諧的人地觀。例如:西康鐵路、西康高速為什么鎮安縣境內線路沿乾佑河分布?西康高速的修建對我縣未來發展會起到哪些作用?
1.4 利用教材案例研究和課題,開展實踐活動,讓課堂走進生活。真理來源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地理課程具有很強的實踐性,人類對地理環境的認識都是從長期的實踐中得來的。通過案例探究讓學生開展地理實踐活動,是學生親自體驗地理知識的產生過程,使書本知識和實踐活動有機的結合起來,增強學生地理實踐能力。如帶領學生參觀“繡屏公園”、“塔云山”等旅游景區,結合旅游地理的學習,評價我縣的旅游環境;結合我縣水泥廠的搬遷,組織學生分析水泥廠選址的區位、原水泥廠是否合理、搬遷的原因等實踐活動;再如我的一日生活與自然資源、模擬大氣的溫室效應等。
1.5 利用新課導入,巧設情景,讓課堂走進生活。利用情景導入新課能有效地調控學生的情緒,激發學生的情感,激活教學的活力滲透三維目標尤其是情感目標。巧妙的情感導入能是教學活動在積極的情感中展開,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信息興趣,積極主動的探究新知,領悟求知的真諦。例如:我在教學“幾種重要的天氣系統”內容時,采用“三國時,諸葛亮北伐中原,六出祁山。一次用火將司馬懿父子所率軍隊困在葫蘆峪,欲將敵方全部燒死。司馬懿父子自知難逃此劫,抱頭痛哭等死,不料突然一場大雨澆滅了山火,是敵方得以死里逃生。諸葛亮功虧一簣,望天長嘆一聲‘天命難違呀’”。真的是‘天命難違’嗎?不是,而是諸葛亮自己制造的大雨將敵方放走,你們想知道這是為什么嗎?通過這樣的導課,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 “生活化的地理”教學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2.1 科學性與思想性原則:“生活中的地理”案例應源于客觀存在的,來自現實生產和生活。老師應選擇能生動形象地表達地理事物的本質特征的地理案例進行地理教學,符合科學準則,具有一定的思想教育,因此,老師應隨時注意對身邊事物的觀察,捕捉相關的生活中的地理素材。
2.2 生活化原則:案例是一種情境化的學習材料。地理教學中,教師呈現給學生的案例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貼近學生生活,是學生親身體驗到的,摸德著的,這樣,所給的案例才能夠激起學生的興趣,是學生覺得新奇,學生才有探索的欲望,否則起不到良好的效果。
2.3 時代性原則:“生活中的地理”選擇遵照相關知識與能力主題的要求,選取的生活中的地理既要與時代進程一致,同時要注重其對未來可能的預見效果,以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才能使學生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
2.4 廣泛應用鄉土地理資料的原則:鄉土地理知識是學生能夠直接獲得的地理知識,家鄉的地理環境是學生易于直接觀察的地理環境。在案例選取時教師要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這樣可以將抽象的地理概念、地理規律和地理原理與身邊的地理事物和現象有機結合起來,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2.5 可操作性原則:所選“生活中的地理”是為教學服務的,要能適用于課堂教學或實踐(研究性)活動的操作要求。如繪制學校的平面圖、測量正午太陽高度角、等高線的制作、模擬大氣溫室效應等等。
2.6 以人地關系為主線原則:人地關系理論是地理科學的基礎理論,對地理科學的發展和地理教學有直接指導作用。所以教學在“生活化地理”教學時,案例的選取一定要以人地關系為主線,貫穿人地關系思想教育,使學生樹立人地協調發展的思想。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下,地理教學應更貼近實際,貼近生活。教師應成為學生學以致用的推動者,是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方法、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的引領者。為此,我們要積極轉變觀念,結合地理教育的實際特點,引領學生從生活中走進地理課程,從教材里走向生活世界。地理知識的學習應作為認識現實生活世界,適應未來生活的經驗準備, 要從學生身邊的生活事例來具體認識和理解。教師必須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信息, 及時將它轉化為教學材料, 及時融人地理課堂中,與課外、校外、與學生的思想實際和生活體驗相結合,也就是“ 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知識,”讓生活走進地理課堂,讓課堂生活化。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中學地理;課堂教學;原則方法中圖分類號:G633.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8-0239-01 教學原則是教學工作必須遵守的基本要求,它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各個方面。教師必須正確地理解、掌握和遵循,教學質量方能不斷提高。教學原則的提法很多,以下是必須遵循的:
1.主體性原則
主體性主要是指學生在地理課堂學習中爭做課堂主人,主動思考、主動交流、主動合作、主動探究、主動參與,充分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習效能,使整個課堂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在融洽、和諧、愉快的氛圍中完成學習任務。
主動性原則是地理課堂教學設計的起點,也是地理課堂教學改革的歸宿點。新課程理念認為:"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師生是知識探究的合作體。"這就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強調把教學設計建立在新型的師生合作關系上,課堂教學設計應圍繞有利于學生學習做文章,使學生會學、善學、樂學,教學設計應由知識結構為框架轉變為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開放模式,強調學生發展是教學的最終目標,教學過程的主體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最大限度地引導學生廣泛參與、合作探究、表達交流,反思自己在學習中的體會、見解和成果。
2.教學的科學性與思想性統一的原則
即在教學中結合傳統地理知識進行思想教育,要求教師"寓教于學",使教書與育人達到最佳的結合。這首先要做到傳授的知識是科學的、正確的、符合客觀實際并經得起檢驗的,利用的資料可靠,邏輯推理嚴謹。其次要挖掘教材內在的思想性因素,使知識與思想教育是有機的整體。再就是對教學過程的組織、選用的教法,必須是科學的、富有教育意義的。同時教師要注意自身的模范行為,即言傳身教的作用對學生的影響,教師認真的工作態度、充沛的感情、正確的思想觀點、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在傳授過程中,這些都會潛移默化地起到感染學生的作用。
3.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
這個原則是學生認識規律的反映,也是社會主義教育目標的要求。人的認識活動是經過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過程,學生雖然主要接受間接經驗,但要使這些間接經驗變成自己的知識,也還要經過一定聯系實際的體驗。在地理教學中要切實加強基礎知識的教學,使學生有較深的理解,這樣才能學好理論。如許多地理原理包含了若干基本概念,必須先掌握這些概念才能理解原理;又如一些地理事物的分布狀況是掌握分布規律的基礎。在教學中要從教材的買際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并考慮到學校的教學條件,這樣設計出的教法才能有的放矢,同時要把書本知識與生產生活實際相聯系,使學生認識這些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價值,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特別在地理教學中聯系鄉土地理環境是教學大綱的要求,無論是自然地理知識或是人文地理知識,都有很多內容可以印證、解釋、對照,這是地理教學中理論聯系實際的有效途徑。
4.民主性原則
傳統地理課堂教學中,老師是絕對的學術權威,老師一講到底,很少留給學生交流討論、合作探究的機會,學生只是被動的聽眾,不能隨意發言,不能隨便發表見解,更不能對課本知識、對老師講授的內容質疑。因此,課堂氣氛死沉,沒有活力,效率極其低下。因此,高效地理課堂設計應把民主理念滲透到教學活動的全過程,建立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倡導師生對話,以合作的方式開展教學。
在地理教學設計中,應建立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鼓勵老師放下權威,尊重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廣泛開展師生課堂教學合作,加強對話和互動,營造和諧、民主的氛圍,大力倡導民主教學,不能把教科書作為唯一標準,要留出大量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發言、思考、分析和質疑,即師生雙方在教學上平等互動,共同進步,相互促進,達成教學目標。
5.啟發性原則
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從而教學過程中能夠積極思維,成為學習的主體,這就需要運用啟發式原則。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思維,教師要設計靈活新穎的問題。循著突破問題的思路,逐步克服困難的干擾,通過學生自己努力獲得結論,從而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所以采用啟發式教學是貫徹啟發性原則的主要方式,這是相對注入式而言的。但是也要注意不能認為講解課、講述課就不能貫徹啟發式,同時那種形式上的談話課也不能認為就是啟發式。關鍵在于課堂上通過教師的教學活動使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思維活躍,師生關系融洽和諧。如果課堂上簡單地問一些"是不是"?"有沒有"?"對不對"?的問題,或以課堂叫起來多少學生作為標志,都不能認為是啟發式。教學中還要注意發揚教學民主,啟發積極思維,要允許學生提出不同的意見和問題,鼓勵學生發展求異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開拓精神,這樣的談話課使學生學得輕松愉快,能夠滿足其求知欲望,才是真正貫徹了啟發性原則。
6.創新性原則
【關鍵詞】地理;反思性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7)09-0033-03
教學反思應當成為教師的職業習慣,對于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教育觀念和思想的嬗變以及教學效能的提高有很強的實踐意義。在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它賦予教師新的角色定位。正如考爾德希德所言,成功的有效率的教師傾向于主動地創造性地反思他的事業中的重要事件,包括他們的教育目的、課堂環境,以及他們自己的職業能力。2014年5月,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2014年9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通過整體設計和科學構建,形成了“一體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并由此拉開了“以考改促課改”的新一輪課程改革。對農村普通高中教師而言,這既是歷史之機,育人之責,更是專業之求,正所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新一輪課改能否順利實施,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能否適應改革的要求,能否對傳統教學的教育理念、教學方式和教學行為再一次進行深刻的反思。根據系統論理論和課程目標,以及新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體系,從提高中學地理課堂效能的目的出發,地理教師應從目標主體定位、探究環境建立、人文精神培養、價值體驗激活、課程個性開發5個方面去構建一個中學地理反思性教學的原則體系。
一、以人為本的主體性原則
“立德樹人”是高考核心立場之首。新課程標準對教學活動中學生的角色定位是知識的“探究者”,并非知識的“容器”。從另一層面來說,探究精神應該是教師教學反思中的核心。作為教育主體的學生,其主體性的品質與能力主要表現在雙邊活動中的主動性、獨立性與創造性3個方面。其中,主動性是主體性發展的基礎,獨立性是主體性發展的核心內容,創造性是主體性發展的最高形式。在傳統的地理教學中,教師只注重把地理知識準確地傳授給學生,重視學習目標的基礎性,忽視其發展性,對于倡導自主、合作和探究學習開展較少,忽略了地理觀測、地理考察、地理實驗、地理調查和地理專題研究等實踐力在人的發展中的主要價值。新課改要求地理教師反思傳統的地理教學方式,要以學生為中心設計教學,體現“以人為本”“發展為本”的主體性原則,要以學生為“中軸”設計適合于學生身心特征的教學,打破教學客體中心(如教材中心、課堂中心、考試中心等),通過學生與文本(課程資源)的對話、溝通、交流,引領地理教學從過去的教師單向灌輸的集體行為轉變為師生雙向互動及學生自主探究的個性化行為。教師的教學行為由“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轉變為“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學生的學習行為由“帶著教材走進教室”轉變為“帶著問題走向教師”。反思“一言堂”,打破“滿堂灌”,改變“知識本位”,在正確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前提下,帶領學生認知“地理原理”,探究“地理過程”,思辨“地理問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培養學生在地理學習中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與需求、認知發展與情感形成、社會化過程與個性養成等因素,以主體需要為原則,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發展為本”的教育價值觀,個性得到充分尊重,為學生適應社會發展和個體終身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重視探究的民主性原則
恩格斯曾言,科學是研究未知的東西,科學教育的任務是教學生探新、創造。新課標置學生于“探究者”地位,教學過程中就應該給予和尊重學生的話語權和想象力,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自由選擇教育、自由支配時間和空間,發揚學術自由的精神,給予寬松和諧的探究環境,啟迪學生思維求異和發散。創新活動離不開邏輯性思維,但在關鍵時候,起決定作用的往往是非邏輯性思維,它表現為突發、跳躍而非嚴密、邏輯的直線思維方式。思維的求異性表現為標新立異、不落窠臼,提出不同的設想、方案。在地理教學中,需要營造一種民主性的教育環境,培養學生思想的非邏輯性、求異性和發散性。我們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人格平等權和真理平等權,鼓勵學生在探究中求異,教師在探討中反思,打破那種學生唯師命是聽、唯教材是從、唯考試是行的教學專制。鼓勵學生在解答地理問題時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結論、新表達方式、新操作程序等創新思維。
相比較而言,地理教師體現民主性原則的方式是多元的,一般通過以下幾種能力的培養途徑來實施:通過組織學生閱讀課韌獠牧希培養學生提取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通過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培養學生發現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通過課堂設疑提問,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通過指導學生讀圖、填圖,培養學生的讀圖用圖能力;通過地理活動,培養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分析、比較相關地理概念、地理圖表,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等綜合分析能力。這就需要地理教師把握時機,善于引導,運用啟發式、討論式、開放式教學,讓學生在民主中探究,在愉快中學習,在發現中學習,在學習中發現。例如,在引導學生復習“大氣熱力過程”相關原理在農業生產中實踐應用等內容時,一名學生結合平時所做的高考題和模擬題,通過積累、分析理解,針對“越冬作物夜晚御寒防凍方法”作了如下歸納總結,表現出很強的學習能力,如圖1。
因此,地理教師要對傳統教學中那些引發教學專制、扼殺學生求異性的行為和方式予以深刻的批判和反思,使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地理問題,引導學生從不同層面研究教材和解決地理問題,為新一輪課改的實施營造一種科學、民主的探究氛圍。
三、價值定位的人文性原則
地理學是以人地關系為研究對象的學科,教育目標應體現科學性、社會性與人文性的統一,“人地觀念”是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基。傳統教學重視構建完整系統的專業知識體系而忽視地理學的核心價值取向,注重“地理過程”的定性分析,強調“地理現象”的定量判斷,而疏于“地理問題”的價值引導。新一輪課改把“立德樹人”“學科核心價值”置于最高的人文教育目標層次,突出人的思想情感、道德觀念、人格品德的培養。在培養現代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引導學生關注全球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同時,弘揚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注重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結合,突出地理課程目標的人文性,增強社會責任感。這就迫切要求地理教師對地理目標進行深刻反思并重新定位。地理教學中的人文精神的滲透、熏陶,應集中體現在地理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過程中,其目標反思與定位應當包括社會責任感的喚醒、批判性思考的引導、個性與人格發展的選擇、價值判斷的確立等方面。
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喚醒應建立在對地理問題及案例特別是重大環境問題、主要民生地理熱點的理解與分析的探究之中。例如,在中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研究性學習中,通過閱讀近些年陽澄湖“大閘蟹致癌風波”的不實新聞事件,拓展學生思維,提高對地理問題的正確思辨能力,引導學生認識到我國發展“綠色”“無公害”“環保”食品和“兩優一高”農業的重要性與緊迫性,以此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再如,針對前些年發生的美泰公司以安全隱患為由,在全球范圍貿然召回中國玩具2000萬件而引發的全球性“中國制造”信任危機事件,剖析美國公司假借產品質量安全之名,行貿易壁壘和打壓“中國制造”之實。通過類似地理案例的研究性學習,不僅使學生明確今后中國在產品出口因廉價制造帶來的價格競爭優勢將會面臨越來越多“綠色壁壘”問題,同時也看到我國在國際貿易中面臨的形勢在不斷地變化,從關稅壁壘、技術質量壁壘,再到生態環境保護的綠色壁壘。在擴大出口的同時,應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承擔起更多的國際義務和責任,增強全球意識和綠色道德觀念,在制造、生產領域節能減排,清潔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安全,以此培養學生的價值判斷能力和對地理問題的批判性思維能力。
四、凸現生命的價值性原則
課程是有生命力的,課程的生命力在于挖掘課程中的情感價值并激活學生體驗、參與。但在傳統教學中,有的課堂教學變得毫無生機,缺少活力。一方面教師普遍認為職業壓力大,有嚴重的心理疲倦和職業倦怠,工作缺少激情;另一方面,在傳統的地理課程中,科技理性過于膨脹,人文主義過于淡漠,且教師對課程的情感要素挖掘不多,不能有效地體現教材的生命力和親和力。地理教學也可像語文課堂一樣讓學生體驗到情感的滿足。而大多教師在教學時,忽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教材的情感激活,習慣把生動的教學活動囿于固定的、狹窄的認知主義框架中。前蘇聯教學論專家斯卡特金說:我們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邏輯的教學過程,但它給積極情感的食糧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學生的苦惱、恐懼和別的消極感受,阻止他們全力以赴地去學習。現代教學論認為,教學和學習過程是不可重復的激情和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課程標準也要求在探究知識過程中注重學生核心價值的體驗。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應調整教學策略,深入研究教學設計,反思教學的導向性,重視情感信息的導入,充分挖掘地理課程中的情感因素,激活地理教材的生命力,從古今中外的經典事例、文學名著、中華傳統古典詩詞中提煉出富有情境性、召喚性、激勵性的素材性課程資源,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獲得情感的激勵和智慧的滿足。如在學習高中地理必修(三)《森林的開發和保護》中“雨林的環境效應”及“雨林生態的脆弱性”時引述晚清詩人龔自珍《己亥雜詩》詩文:浩蕩離愁白日斜,吟鞭東指即無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教師可以通過富有激情、抑揚頓挫的朗誦和對詩文的托物言志簡單的情感引導,一方面讓學生驚喜于能把晦澀的地理學與中國古典文學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通過對詩文所隱含的情感信息的提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品質,讓學生感悟詩人犧牲自己來維護集體利益的崇高情懷。
五、課程開發的個性化原則
批判性是教學反思的重要特征。地理教師要重視對教材的個性化開發與自主創新。多數地理教師習慣在課堂上照本宣科,難以讓學生體驗到知識生成過程的快樂、滿足感和成就感。新課標倡導的教材觀是“因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是舊的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在編寫教材上的指導思想不同決定的。地理教師應該反思傳統教學對教材的處理方法,教師要認真地鉆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這是教師永遠的基本功,也是地理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主渠道。新課標明確教學不再只是忠實地實施課程計劃,而是課程知識的建構與開發,師生共同創設課程的過程。因此,地理教師在教學時要做到以下幾點:不但要用好教材,還要走進教材,也要走出教材;要開發課程資源,整合課程資源,優化課程資源,并在開發、優化、整合課程資源的過程中發揚創新精神,自主開發,充分體現其特色和個性。主要的做法有:一是替換教材中的案例。結合高考經典題型,用學生熟悉的例子和情境學習新知R,重現知識,學生更易理解和掌握;二是拓展教材的主題,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三是改變教材的呈現方式,用影像、PPT等條件性課程載體使教材生動、立體化;四是整合相關學科的內容,體現課程的綜合、交叉性和多元化。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 問題設計 策略 原則
葉圣陶先生說:“教師之為教,不在全盤授與,而在相機誘導。”如何誘導?他認為一要提問,二要指點。很多有經驗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能以精心設計的提問貫穿全文,竭力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順利地引導他們一步步登上知識的殿堂。那么在高中地理教學中應如何把握問題設計的策略呢?
一、問題設計的策略
(一)挖掘教材進行問題設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例如在講授高中地理必修上冊“亞洲的季風”時,若照本宣科,學生往往就會感覺很抽象,很難引起學生思維上的共鳴,在實際的教學中,針對季風氣候的特點和成因,我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夏季來到海邊,光腳踩在沙灘上,會有什么感覺?冬季若光腳伸入海水中又有什么感覺?你會得出冬夏海陸氣溫有什么不同?分析海洋和陸地的熱力性質有什么差異?
2.多媒體課件:東亞一月和七月的風向圖,分組探究下列問題:①冬季風的發源地在哪里?風的性質、風向如何?②夏季風的發源地在哪里?風的性質、風向如何?
3.唐山在亞洲的哪個方位,據你的感受唐山地區冬、夏季氣候有何特點?
4.通過以上問題,你能總結出東亞季風氣候的特點和成因嗎?
這樣流暢自然的問題設計,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教學中讓學生自己逐步討論分析問題,得出結論,著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二)聯系生活實際進行問題的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許多地理知識都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學生也只有把知識應用于實踐,才能從中體驗地理知識的價值。如在學習“地球的公轉”時,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思考回答:
1.一天中,唐山的太陽高度一樣嗎?什么時候高,什么時候低?
2.一年中,唐山中午12點時的太陽高度一樣嗎?什么季節高?什么季節低?可結合正午12點時影子的長短考慮。
3.一年中唐山的白晝一樣長嗎?什么季節較長?什么季節較短?
4.唐山一年中有陽光直射井底的現象嗎?
5.請歸納地面得到熱量的多少與正午太陽高度和晝夜長短的關系。
地理知識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際中應用極其廣泛,為地理問題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下面的案例中我以真實事件為背景設計的這一組問題,聯系了實際,貼近了生活,啟迪了學生思維。
又如在講高中地理必修“自然資源概況”一節時,聯系唐山的實際,我設計了如下的問題:
1.唐山是一個煤炭資源豐富的工業城市,有聞名全國的“開灤煤礦”,那你知道煤炭都有哪些用途嗎?
2.假如你是唐山的市長,你認為唐山在煤炭資源的開發上要注意哪些問題呢?
看到這些問題學生們發言踴躍,具體如下:
生1:假如我是市長,我要加快開發力度,因為我們唐山那么多的熱電廠、鋼鐵廠、水泥廠、化肥廠都需要大量的煤炭。
生2:假如我是市長,我要加強管理,對礦工們定期進行技術培訓,每天做好安全教育。山西這個素有煤海之稱的地方,小煤窯血的教訓我們不能不吸取。
生3:假如我是市長,我就不會大規模盲目開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也要注意環境的保護,走可持續發展之路。像我們唐山現在把塌陷區南湖建成了唐山著名旅游風景區就很好。
這一問題的設計,使教師和學生們都走進了生活,尋找生活中的地理知識,探討解決問題的辦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利用故事或案例進行問題設計,激發學生的地理思維。
在講高二地理選修《人口的素質與環境》時,我向學生們講述了這樣一個事例:
內蒙古大草原因為生長著叫“發菜”和“甘草”的植物,便年復一年地遭受人為的劫難:內蒙古8800萬公頃草原已有3900萬公頃因沙化而退化,并且沙化面積正以每年800萬公頃的速度繼續擴大。據統計,每年雨季外地摟發菜、挖甘草的數十萬大軍瘋狂采掘,鐵耙摟過之處,牧草連根拔起,操場如同剝去了一層皮。摟一斤發菜要破壞2.7公頃的草地,挖一斤甘草要使近1.3公頃操場變為沙丘,牧民們痛恨地稱他們為“瘋狂的地老鼠”。
之后我設計了這樣兩個問題:
1.什么原因造成了內蒙古草原的沙漠化?
2.怎樣才能從根本上控制內蒙古的沙漠化繼續惡化?
地理教學中通過案例設計問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主動嘗試探索,獲得了探索知識的樂趣。
但并非所有設問都能達到教師的預期目的,那些膚淺的平庸的提問,就只能抑制學生的思維活動。所以每位教師在備課過程中進行問題設計時都要把握一定的原則。
二、問題設計的原則
(一)要注意科學性。
(二)要有梯度。
(三)問題的設計要具有創新性。
1.鄉土地理教學概念
鄉土,顧名思義就是指家鄉、故鄉,但也指地方。我國不同時期的地理教學對鄉土的范圍規定也是不同的。鄉土可以是以一個省、市或地區為單位,也可以是以一個縣、區或鄉為單位。鄉土地理教學是地理教學的一部分,可以講述本省地理情況或者是本地區地理情況。
2.鄉土地理教學原則
2.1經濟性原則。
在實際鄉土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事先在課前制作一些簡單、直觀、實用的教學工具,方便課堂教學。進行鄉土地理教學,就必須帶領學生走出校園,進入大自然和社會,親身體會。這一實踐性活動必然產生一些費用,就需要學校和學生一起承擔,并秉承節約理念,做到低成本高效益,花較少的錢學更多的知識。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要充分考慮到時間和距離,不能過多占用學生的學習時間,路程上也不應太遠,采取就近考察的方式。學生走出校園進行實踐活動時,學校一定要考慮到學生的安全,把學生的安全放在首位,平安出校,平安返校。
2.2選擇性原則。
鄉土地理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和求知欲望,是一種行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在鄉土地理教學中要遵循選擇性原則,不僅要選擇具有鄉土氣息的,能和教材內容緊密結合的鄉土地理知識,還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有探索性的地理知識。教師在選擇時,要充分了解當地的地理情況,滿足學生的興趣。
2.3引導性原則。
教師進行鄉土地理教學時,忽略了對學生的引導。在新課程的倡導中,要形成學生為主體、教師為指導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引導性原則要求教師在教學中過程中,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讓學生充分感受到鄉土地理教學的魅力。學生有不清楚或不明白的地方,教師要及時進行引導,拓展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改變知識的單項輸出模式,改為教師和學生互動,共同學習的新模式。
2.4因地制宜原則。
不同地區的自然地理特征都不一樣,南方和北方、東部和西部、沿海和內陸。除了自然地理特征不一樣,人文景觀也不盡相同,少數民族地區和漢族地區、城市和鄉村等。對于初中地理教學的鄉土地理教學這一部分,教師所展現的鄉土地理教學要有一定的側重點,盡可能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展現所在地的風貌。教師選擇的鄉土地理要因地制宜,根據學校所在地的地理情況進行選擇。如果學校在東北平原,那么就可以討論東北的農業發展狀況,東北平原盛產的作物、農業生產時間、當地的氣候條件等等。
3.鄉土地理的利用策略
3.1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很多的中學教師對于鄉土地理教學僅限于課堂理論教學,并沒有帶領學生走出校園,深入實踐學習鄉土地理知識。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大力支持和引導,鼓勵教師和學生走出校園,深入了解鄉土地理知識,用實際行動去感受鄉土地理的魅力。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樹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新型教育觀念,轉變教學方式方法。教師的專業素養特別重要,決定著鄉土地理教學的范圍、質量等。初中地理教師隊伍中,大部分的教師雖然畢業于師范類院校,但不是地理專業,教師隊伍的專業性比較低。農村地區的地理教育水平與城市相比較存在較大的差距,所以教育部門要大力提高農村地理教師的專業水平和素養,為初中地理教學配備高素養的教師團隊。此外,教師隊伍不固定,每學期都會發生一定的變動,這給教學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初中地理教學的教師往往不是地理專業的教師來擔任,有些地理教師甚至是年紀比較大的。學校要對地理這一門課引起重視,選擇具有地理專業素養的教師來擔任地理教師,改變任何教師都當地理教師的現狀,提高教師隊伍的專業化水平。
3.2改善地理教學條件。
城市的學校和農村的學習相比,不僅在師資力量上占有優勢,還在教學硬件設備上占有優勢。農村學校的硬件設備落后,已有的教學設備使用率低,教師受自身因素影響,不能很好的使用教學設備,造成教學設備的閑置和浪費。現代化的教學設備能夠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然而多數的學校并沒有配備多媒體設備,而是采用傳統的板書教學。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制作一些簡單實用的地理教學工具,以此來彌補多媒體教學設備缺失的不足。
3.3完善現行考試制度。
初中地理并不像高中地理那樣,它的要求比較低,只要求學生地理能通過會考。這個會考對于學生來說很簡單,不與升學掛鉤,所以學生和學校對地理并沒有很大的重視。有些學校甚至出現減少地理課時的現象,把大量的學習時間留給數學、英語等主科。在追求中考升學率的大環境下,地理學科受到冷落,而鄉土地理教學更本就是口頭一說罷了,沒有真正落到實處。學生在進入高中后,明顯感覺到地理知識的匱乏,初高中地理知識銜接上有一定難度,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一些最基礎的地理知識。由此可以看出,教育部門要進一步完善初中地理考試制度,使初高中地理知識能很好的銜接。這樣做既能減輕學生學習負擔,還能提高地理教學質量。
4.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