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歐姆定律的局限性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電磁學教材的整體結構
電磁運動是物質的一種基本運動形式。電磁學的研究范圍是電磁現象的規律及其應用。其具體內容包括靜電現象、電流現象、磁現象,電磁輻射和電磁場等。為了便于研究,把電現象和磁現象分開處理,實際上,這兩種現象總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徹分析電磁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學變成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對此,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真分析教材。
1. 電磁學的兩種研究方式。
整個電磁學的研究可分為以“場”和“路”兩個途徑進行,這兩種方式均在高中教材里體現出來。只有明確它們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聯系,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場的方法是研究電磁學的一般方法。場是物質,是物質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中學物理的電磁學部分完全可用場的概念統帥起來,靜電場、恒定電場、恒定磁場、靜磁場、電磁場等,組成一個關于場的系統,該系統包括中學物理電學部分的各章內容。
2. 物理知識規律。
物理知識的規律體現為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規律,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
物理定律是在對物理現象做了反復觀察和多次實驗,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實之后,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出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的關系,并把這些關系用定律的形式表達出來。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物理定律并不是絕對準確的,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物理定律總是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因此其適用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
“恒定電流”一章中重要的物理規律有歐姆定律、電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歐姆定律是在金屬導電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對金屬導電、電解液導電適用,但對氣體導電是不適用的。歐姆定律的運用有對應關系。
電阻是電路的物理性質,適用于溫度不變時的金屬導體。
3.通過電磁場在各方面表現的物質屬性,使學生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的觀點。
電現象和磁現象總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實驗證明在電荷的周圍存在電場,每個帶電粒子都被電場包圍著。電場的基本特性就是對位于場中的其它電荷有力的作用。運動電荷的周圍除了電場外還存在著另一種場——磁場。磁體的周圍也存在著磁場。磁場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磁場的基本特性就是對處于其中的電流有磁場力的作用?,F在,科學實驗和廣泛的生產實踐完全肯定了場的觀點,并證明電磁場可以脫離電荷和電流而獨立存在,電磁場是物質的一種形態。
二、以“學科體系的系統性”貫穿始終,使知識學習與智能訓練融合于一體
1. 場的客觀存在及其物質性是電學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電場強度、電勢、磁場磁感應強度是反映電、磁場是物質的實質性概念。電場線,磁感線是形象地描述場分布的一種手段。要進行比較,找出兩種力線的共性和區別以加強對場的理解。
2. 電磁場的重要特性是對在其中的電荷、運動的電荷、電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場和受場作用這兩類問題的聯系與區別。
3. 認真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過演示實驗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把各種實驗做好,不僅使學生易于接受知識和掌握知識,也是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加強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實驗觀察和現象分析中來發展思維能力。從物理學的特點與對中學物理教學提出的要求來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獨立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使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統一在使學生真正掌握科學知識體系上。
一、電磁學教材的整體結構
電磁運動是物質的一種基本運動形式.電磁學的研究范圍是電磁現象的規律及其應用.其具體內容包括靜電現象、電流現象、磁現象,電磁輻射和電磁場等.為了便于研究,把電現象和磁現象分開處理,實際上,這兩種現象總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徹分析電磁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學變成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對此,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真分析教材.
1.電磁學的兩種研究方式
整個電磁學的研究可分為以“場”和“路”兩個途徑進行,這兩種方式均在高中教材里體現出來.只有明確它們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聯系,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場的方法是研究電磁學的一般方法.場是物質,是物質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中學物理的電磁學部分完全可用場的概念統帥起來,靜電嘗恒定電嘗恒定磁嘗靜磁嘗似穩電磁嘗迅變電磁場等,組成一個關于場的系統,該系統包括中學物理電學部分的各章內容.
“路”是“場”的一種特殊情況.中學教材以“路”為線的大骨架可理順為:靜電路、直流電路、磁路、交流電路、振蕩電路等.
“場”和“路”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麥克斯韋方程是電磁場的普遍規律,是以“場”為基礎的.“場”是電磁運動的實質,因此可以說“場”是實質,“路”是方法.
2.物理知識規律物
理知識的規律體現為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規律,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
物理定律是在對物理現象做了反復觀察和多次實驗,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實之后,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出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的關系,并把這些關系用定律的形式表達出來.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物理定律并不是絕對準確的,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物理定律總是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因此其適用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冊第一章“電潮重要的物理規律是庫侖定律.庫侖定律的實驗是在空氣中做的,其結果跟在真空中相差很小.其適用范圍只適用于點電荷,即帶電體的幾何線度比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
“恒定電流”一章中重要的物理規律有歐姆定律、電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歐姆定律是在金屬導電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對金屬導電、電解液導電適用,但對氣體導電是不適用的.歐姆定律的運用有對應關系.電阻是電路的物理性質,適用于溫度不變時的金屬導體.
“磁場”這一章闡明了磁與電現象的統一性,用研究電場的方法進行類比,可以較好地解決磁場和磁感應強度的概念.
“電磁感應”這一章,重要的物理規律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在這部分知識中,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是將各知識點串起來的主線.本章以電流、磁場為基礎,它揭示了電與磁相互聯系和轉化的重要方面,是進一步研究交流電、電磁振蕩和電磁波的基礎.電磁感應的重點和核心是感應電動勢.運用楞次定律不僅可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能量是守恒的.
“電磁振蕩和電磁波”一章是在電場和磁場的基礎上結合電磁感應的理論和實踐,進一步提出電磁振蕩形成統一的電磁場,對場的認識又上升了一步.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總結了電磁場的規律,同時也把波動理論從機械波推進到電磁波而對物質的波動性的認識提高了一步.
3.通過電磁場在各方面表現的物質屬性,使學生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的觀點
電現象和磁現象總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實驗證明在電荷的周圍存在電場,每個帶電粒子都被電場包圍著.電場的基本特性就是對位于場中的其它電荷有力的作用.運動電荷的周圍除了電場外還存在著另一種唱—磁場.磁體的周圍也存在著磁場.磁場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磁場的基本特性就是對處于其中的電流有磁場力的作用.現在,科學實驗和廣泛的生產實踐完全肯定了場的觀點,并證明電磁場可以脫離電荷和電流而獨立存在,電磁場是物質的一種形態.
運動的電荷(電流)產生磁場,磁場對其它運動的電荷(電流)有磁場力的作用.所有磁現象都可以歸結為運動電荷(電流)之間是通過磁場而發生作用的.麥克斯韋用場的觀點分析了電磁現象,得出結論:任何變化的磁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電場,任何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按照這個理論,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總是相互聯系的,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場,這就是電磁場.電磁場由近及遠的傳播就形成電磁波.
從場的觀點來闡述路.電荷的定向運動形成電流.產生電流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存在可自由移動的電荷;二是存在電場.導體中電流的方向總是沿著電場的方向,從高電勢處指向低電勢處.導體中的電流是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特例,即導體中形成電流時,它的本身要形成電場又要提供自由電荷.當導體中電勢差不存在時,電流也隨之而終止.
二、以“學科體系的系統性”貫穿始終,使知識學習與智能訓練融合于一體
1.場的客觀存在及其物質性是電學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第一章“電潮是學好電磁學的基礎和關鍵.電場強度、電勢、磁嘗磁感應強度是反映電、磁場是物質的實質性概念.電場線,磁感線是形象地描述場分布的一種手段.要進行比較,找出兩種力線的共性和區別以加強對場的理解.
2.電磁場的重要特性是對在其中的電荷、運動的電荷、電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場和受場作用這兩類問題的聯系與區別,比如,場不是力,電勢不是能等.場中不同位置場的強弱不同,可用受場力者受場力的大?。ǚ较颍└涮卣魑锢砹康谋戎祦砻枋鰣龅膹娙醭潭龋陔妶鲋杏秒妶隽ψ龉?,說明場具有能量.通常說“電荷的電勢能”是指電荷與電場共同具有的電勢能,離開了電場就談不上電荷的電勢能了.
3.認真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使“潮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過演示實驗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把各種實驗做好,不僅使學生易于接受知識和掌握知識,也是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加強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實驗觀察和現象分析中來發展思維能力.從物理學的特點與對中學物理教學提出的要求來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獨立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使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統一在使學生真正掌握科學知識體系上.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軟件輔助;錄像與模擬實驗
鏡頭1: 某公開課, 一物理老師用鐵屑模擬磁鐵周圍的磁場分布, 實驗做得很成功, 可是下面的學生一點也看不見,老師只好叫幾個學生代表上講臺觀看并描述,而其他學生全都一臉茫然。
鏡頭2:某公開課,教師在講解反射定律時,制作了計算機軟件來模擬光的反射這一過程。底下學生小聲嘀咕“是否有假? ”
鏡頭1使我們認識物理實驗教學中面臨一些實驗自身無法解決的缺陷。這時如果借助實物投影輔助,就能便于學生觀察。多媒體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對于優化課堂教學,強化教學效果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鏡頭2老師可能考慮到課堂的效率等問題完全依賴媒體,把本來可以做的實驗用多媒體模擬實驗來代替。但他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那就是實驗的可信度下降了。物理學科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學生對物理概念和物理規律的認識、理解和掌握,首先要依靠對真實物理現象的感性認識,而后才升華為理論知識。另外新課程提倡過程與結果并重,通過實驗可以探究規律、得出結論, 但實驗本身也能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如動手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創新能力等。多媒體不能成為培養學生物理實驗能力的殺手,更不能反客為主。
那么應該怎樣才能更有效地將多媒體融入物理實驗教學? 我們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優勢,對物理實驗中的缺陷進行彌補,使高中物理實驗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得以優化。
一、將物理實驗和計算機多媒體課件結合起來,能使實
驗取得更好的效果:物理實驗是物理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動手實踐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把握科學方法的有效手段。但是,物理實驗也有其局限性,那就是有些東西如:電場、磁場無法直接看到;許多物理量的變化,如:磁通量、電場強度、磁感應強度等也不能直接觀察到。而需要學生發揮想象能力去理解, 這就使學生在學習物理中碰到了很大困難。
例如在“楞次定律”這節課中,我們首先提出探究問題:“原電流的磁場與感應電流的磁場有什么關系? ”先讓學生展開討論,設計出實驗方案,操作實驗、實驗現象的觀察、列表記錄,自主地在實驗中進行探索。其后,再利用計算機動畫再現實驗過程, 把實驗中本來看不見的原磁場的磁感線方向及磁感線條數變化, 感應磁場的磁感線方向清楚地展示在計算機屏幕上,并用兩種不同顏色顯示出來。從而使學生可以很快找到規律,感應電流的磁場總是阻礙原磁通量的變化,使實驗取得更好的效果。
二、將物理實驗與實物投影有機結合,能使實驗面向全體
一些可見度較低的演示實驗,傳統的方法一般是采用放大實驗儀器。然而,實驗儀器的放大是有限的。采用實物投影技術可以克服上述缺陷,大大提高演示實驗現象的可見度。另外通過實物投影有利于使實驗成果共享。例如:在學習“歐姆定律”一課時,探究電流隨電壓、電阻的變化規律。設計演示實驗,需測多組電壓、電流的數據,要求全班同學觀察指針變化并讀數,由于電表大小的有限,不利于后面同學觀察。這時就可以將兩個電表實物投影到屏幕上,提高演示實驗可見度,讓全體同學參與課堂教學,體現學生主體地位。所有的電學實驗及其他部分力學、熱學實驗演示,都存在面向全體學生可見度較低的特點,若將物理實驗與實物投影有機結合,能使實驗面向全體,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三、應用計算機軟件輔助處理物理實驗數據
計算機輔助教學,可以應用在一切需要對實驗數據進行處理及需要做出圖像的物理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中。既能夠大大節省實驗時間,又能夠很快做出所需要的圖像,總結出實驗所揭示的物理規律。如: “歐姆定律”一課,探究電流隨電壓、電阻的變化規律時,教師可以通過excel將所記錄的數據轉化為圖像,觀察做出的圖像是否為過原點的直線,就可出電流和電壓是否成正比P系。類似再如“探究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實驗等,如果借助Excel軟件,可以提高課堂效率。
四、計算機在輔助教學模擬動態變化實驗
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可以將動態過程做成課件展示給學生觀看,學生通過親自感受“實際”動態過程,并可以放慢實驗速度,易于觀察,弄清復雜物理過程。如:《波的干涉》一節教學演示實驗,按照常規采用“發波水槽”做演示實驗,由于太快,學生觀察不到各點振動加強、減弱的變化情況。利用計算機模擬輔助, 可以把干涉過程放慢, 并且對幾個狀態進行恰當講解,大大加快了學生的感知過程。
五、通過錄像與模擬實驗,可克服教室內無法完成實驗的局限
在物理教學中應重視實驗教學已成共識,雖然形象化的多媒體課件不能代替具體的實際實驗, 但有些物理實驗因在課堂教學中實驗條件難于滿足,實驗成功率低下甚至是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做實驗,不但達不到應有的效果,反而對物理教學起反面作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在課外適當的時間和地點完成該實驗并把它拍成錄像,在課堂教學中播放,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觀看錄像也能達到同樣的效果。比如靜電實驗對實驗條件要求很嚴格,要在干燥的環境做,防止電荷導走。然而平時教學中靜電實驗往往不是在空氣干燥的冬天, 且經常碰到雨天,實驗成功率十分低下。在這種情況下,老師可在空氣干燥的冬天隨時選擇適當時機,完成該實驗并把它拍成錄像,以便于在靜電教學中通過播放錄像能達到同樣的效果。
總之, 培養學生實驗能力是物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讓學生動手做實驗, 目的是使學生對研究問題的過程和方法有更深的理解和體會。在教學實踐中要把握住選擇現代化教
學技術的基本原則,使其更好為物理實驗教學服務,從而達到為新課改服務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一、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關系
1.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差異
顧名思義,陳述性知識是進行描述性和解釋性的知識體系,回答“是什么”和“為什么” 的問題,陳述性知識是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實行陳述性知識的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程序性知識關注的是操作方面,回答“怎么做”的問題,是對學生運用已掌握的知識解決處理問題的能力和過程的概述.進行程序性知識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按照一定程序完成既定目標的能力.
2.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的聯系
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雖然包含的知識范圍不同,學習階段的過程存在差異,但并不代表兩者各自獨立,互不兼容.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是程序性知識獲得的前提,也只有掌握了陳述性知識,并將其進行運用和發揮才能獲得程序性的知識.同時,程序性知識的獲得加強了陳述性知識的理解程度.兩者存在著相對性的相互轉化和制約關系.
二、程序性知識教學的特點
初中物理習題課的教學實踐中,一方面是陳述性的理論知識,一方面是程序性的解題策略和能力,從陳述性知識教學向程序性知識教學的過渡過程是以完善的程序性知識教學實踐體系為基礎的.程序性知識教學主要有四方面的特點.
1.程序性知識教學的針對性
鍛煉學生的解題能力,這是程序性知識教學的一個目標,因而圍繞這個目標設計教學過程,才能彰顯程序性知識教學的針對性.實際的教學實踐中,學生的解題能力雖然并不能完全代表學生的學習能力,但是在學生時代,學習的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解題.進行程序性知識的教學,可以從方法上找到提高解題能力的突破口,使學生不但能做題,而且會做題,使做題的成功不再是一種偶然性的事件.
2.程序性知識教學的實踐性
程序性知識的學習不是簡單的知識填充,而是借助于方法論的指導和程序化的操作實現知識的獲取.這種知識通常是方法或過程,具有極強的經驗性,因而也是實踐的積累.知識的獲取存在實踐性,同樣的,程序性教學也存在著極大的實踐性.傳統的教學模式存在很大弊端,主要原因是進行填鴨式的知識灌輸,使學生喪失了學習的主動性和動手能力.程序性教育要求教師起引導作用,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判斷分析,并給出優化的教育方案.這本身就是不斷的實踐活動.
3.程序性知識教學的實用性
物理學的知識大部分是理論化的抽象概括,雖然是解題的依據,但在解題之外就不能發揮很大的作用,這也是陳述性知識局限性的表現.程序性知識關注的是方法和能力的獲得,培養的不僅是解題能力,更重要的是新的思維方式的建立.建立了良好的思維方式,配合方法論的指導,對學生從事各種各樣的活動都大有裨益.
三、程序性知識教學的實施策略
程序性知識的教學策略,重在讓學生在一定的環境中掌握適當的方法進行學習.現提出相關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1.強化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的有機結合
前文已經提到,程序性知識和陳述性知識有著緊密的聯系,陳述性知識的學習是程序性知識獲取的前提,因此,一定要使學生深刻理解程序性知識應該以怎樣的形式和陳述性知識建立有機的聯系,也即是,讓學生學會程序性知識的陳述形式.例如初中物理“力和運動的關系”的習題課上,可以通過例題,在教師的引導下,讓學生通過總結、概括,將程序性知識以陳述性知識的方式呈現.如:(1)物體所受的合力為零時,將靜止或作勻速直線運動,反之一樣成立;(2)物體所受的合力不為零時,若運動方向與合力方向相同將加速,反之則減速.這樣,學生就懂得了“一套明確陳述的技術規則”――“技術性知識”,他們在回答“怎么做”時將能應付自如.
2.強化程序性知識應用條件的教育
任何理論或方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基礎之上的,這種基礎也規定了該理論應用的范圍和條件.把程序性知識轉化成易于接受的陳述形式是學習的初步階段,了解程序性知識的使用條件才可以保證其使用的有效性和解題的高效率.對應用條件的教育必須使學生充分了解并非所有的陳述性知識都能夠轉變為程序性知識,只有能夠提供解題依據且具有理論內涵或可以闡述一般規律的陳述性知識才有可能進行轉化.同時,還要注意,在對待具體的陳述性知識時,明確其使用的局限性.例如初中物理教材中出現歐姆定律時,并未提及其適用條件,但在講到焦耳定律時,學生發現:對非純電阻而言,電流所做電功W=UIt與所產生的電熱Q=I2Rt卻不相等,即U≠IR.這時就必須向學生強調:歐姆定律及其變形公式在此不適用,讓他們知道,大部分原理、規律都有使用前提或適用條件,在解決“怎么做”這個問題時,必須全面考慮到位,才能保證穩操勝券.
3.強化知識原理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
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并不代表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物理習題課中程序性知識學習的主要目的是達到解題能力的提高,這需要不斷的練習和經驗的積累.對于復雜的程序性知識,不斷地訓練會使陳述性的概念和程序性的解題思路一步步地深入到腦海中,甚至建立起應激性反應,為解題效率的提高很有幫助.從教師方面講,要注重教學中理論在現實中的應用,使學生盡可能的發散思維.例如,講解“光的直線傳播”知識的相關習題時,引導學生發現光沿直線傳播是有“同一種”“均勻物質”作為前提的,進而引發學生提出疑問.在此基礎上,生活中出現“彩虹”和“海市蜃樓”等現象的原因也就迎刃而解了.
4.強化合理反饋機制的建立
【關鍵詞】初中物理;走近物理;學好物理;素質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章標識碼】C 【文章編號】1326-3587(2014)04-0056-01
物理學科對于很多學生來說是沒有吸引力的,不像語文、英語、歷史等學科那樣感性,學習起來自然沒有興趣,對知識的理解吃力。如何能讓學生順利地走近物理學科,學好物理是我不斷思考的問題,在工作過程中,我有過成功的喜悅、失敗的痛苦、面對新課改的困惑、擔心,這些都是難免的,促使我對教育工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感受到自己責任的重大,也堅定了我不斷提高自身教育能力,提高學生學習效果的決心?,F將我在初中物理教學工作中的一些體會和大家做一分享,共同切磋和提高。
一、物理教學與多媒體技術整合
多媒體作為現代化的教學工具在課堂教學中廣泛運用,讓學生的學習不只是單一的聽講和記筆記,物理學習變得更加豐富,提高了物理學習效果。其優勢表現為:①多媒體創設了一種圖文并茂、視聽結合的教學情境,學生的認知更加生動活潑,打破了以往枯燥的接受方式。多媒體將書本的內容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把理論的知識變得感性,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的興趣;②多媒體技術能夠突出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教師利用其動畫、字體顏色、閃爍等功能,給予學生重點提示,學生一目了然。并通過詳細的知識再現過程,加深了理解,弱化了重點和難點內容。例如:我在講解機械能的相互轉化時,利用Flash課件,使學生能夠聽到水流聲,能夠感受到氣勢磅礴的長江黃河所產生巨大的能量,帶動水輪機轉動發出電來,使學生認識到水電站的運轉過程,讓學生形象地理解了機械能的相互轉化的水力發電原理;③多媒體打破了教師單一板書教學的形式,避免了一節課下來,教師的大部分時間都被板書占用。有了多媒體課件,教師可以事先把板書內容制作出來,節省了課堂的時間;④多媒體可以模擬實驗操作。物理課程的知識點是抽象的,通過實驗分析得到結論,讓學生能更深刻地理解并應用掌握的知識。在課堂上做實驗受到時間、地點、空間及器材的限制,所以效果差強人意,甚至有些實驗根本沒有辦法實現。如果通過多媒體來模擬實驗的過程就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提高物理實驗的演示效果。如老師在做“光的色散”實驗時,如果沒有光照和地點就很難用三棱鏡反映出光的色散效果,如果用多媒體制作的幻燈片就能起到很好的演示效果,整個過程,直觀、明了,從而讓學生有一個清晰完整的認識。我們可以發現多媒體信息技術與物理實驗的整合可以突破物理實驗儀器和時間、地點的局限性,所以我們應該充分發揮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優勢,對那些復雜、難做的實驗利用多媒體模擬出來,讓物理教學達到一個新的高度,讓學生更好地發現規律、掌握知識,提高實驗的技能。
二、物理教學中實施德育
學校教育的目標是教書育人,但是很多時候,教師都在重視知識的傳授,忽略了對學生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是理科教師,認為德育是文科的事情,讓學生在定理、概念、規律中受到思想道德教育無從談起。中學教學大綱提出,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經常、最基礎的途徑,它對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具有重要作用。由此看出,德育是教學中的組成部分。在素質教育改革中,把德育作為五育之首,提出我們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初中物理教師要轉變自己重智育、輕德育的片面教學觀,要把兩者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人才的根本是會做人,一個沒有良好思想品質的人是不能被別人認可的,也不可能有長遠的發展,所以,我們眼光放長遠些,不能目光短淺地把學生的教育定位在自己的教學業績上,只關注學生考了多少分,在全年級排名第幾等等。要讓學生從學生時代就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為他們的健康成長負責,學生將來無論是在成長道路上,以后走入社會后都會回過頭想到教師的教育,從內心感激教師的。
教師在教學中要兩手都要抓,不能給自己找借口。要結合物理學科的教學內容,明確培養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德育教學目標、方法、手段、內容進行詳細計劃,保證物理教學中的德育教育有序進行。德育教育不能死板地說教,只有與知識結合在一起才有說服力。物理教學中的德育內容是非常廣泛的,教師要深入挖掘,找出與德育有關的顯性和隱性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向學生滲透,學生在無形中被感染和熏陶,自覺地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例如,介紹一些古今中外的物理成就和人物,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加學生的學習動力。如古代我們的很多物理成果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像四大發明等,無論是在生活中,還是軍事上都有著很廣泛的應用,且對中西方的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這是我們每一位中華兒女的驕傲。又如,近代“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他在中國的導彈和航天事業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祖國和人民會永遠記住他,是我們所有人學習的榜樣。通過這些名人的實例,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培養他們的責任感。在講到歐姆定律時,可以介紹物理學家歐姆發現歐姆定律的過程,他是通過數十年的不斷摸索和做實驗,而得出這個結論。教導學生做學問應該有堅持不懈的精神。
三、探究學習活動走向生活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