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語文教學的理解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熱潮在我國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觀念及教育模式的改變,我國各大院校的語文教育工作也越來越被重視,語文教學在隨后幾年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是在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上,還存在一定差距。應該看到,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實現對接不僅是提高語文教育水平的發展需求,也是適應新時期,新文化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語文教育 漢語言文學 對接性 實踐能力 多媒體技術
漢語言文學應該說,它本身就屬于語文教學內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國的教育制度,應試教育模式下的語文教學并沒有重點把握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習,反而更多的是為考試而學習而不是為文學而學習。加上我國語文教育的師資水平整體來說還沒有滿足新時代漢語言文學的教育要求,因此,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應該實現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應實現語言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性教育,這樣才能夠重建我國現代語文教育的高素質和高質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揚我國的漢語言文學精髓。現代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其實不會存在什么不良的沖突,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需要綜合考慮多個方面,比如在語文知識的運用上,教學方式或者計算機信息技術等的運用上,都要進行對接性思考,這樣才能夠把漢語言文學的一些信息反饋到語文課堂教育中去。另外,我們應該抱著開放的心態來看待漢語言文學與語文教育的對接,特別是現在教學理念越來越寬容,開放的情況下,我們更應該以樂觀,積極的心態來正確理解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問題。
一、關于漢語言文學與語文教育的對接,在實踐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語文教育還是漢語言文學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和實踐能力,二者都能夠對學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認識觀念等產生一定的影響,都能夠豐富人的見識,并重塑自我。漢語言文學和語文教育要實現很好的對接,要能夠形成結合性發展模式,首先要實現二者在實踐能力方面的對接。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應該尋找他們的共通點,雖然語文和漢語言文學在本質上有區別,但是語言教育從根本上來說是包含漢語言文學教育這個模塊的,因此,二者在教學內容或者一些理論指導上其實是有相通之處的,在實踐方面,應該抓住這些共通的東西,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教育的最終目的還是要為社會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積極地探索提高實踐能力的方法,挖掘學生的實踐能力。另外,對漢語言文學中,詩詞歌賦的品讀和學習也是要重視的,漢語言文學的實踐能力主要體現在學生對文學作品的探索和運用方面。而在語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漢語言文學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發展方向,對學生的寫作能力,以及創作詩詞歌賦的能力進行培養。比如開設一些實踐性課程就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在漢語言文學教育中,實踐課程相對語文教育來說是比較少的,因此,應該加大漢語言文學教育實踐課堂的創設和開展。漢語言文學實踐課堂的開展形式可以參考語文教育的實踐課程,比如通過開展一些漢語言文學實踐講座,或者讓學生做一些相關知識的社會調查等,參考語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實踐方法,更好地實現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的對接。另外,語言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注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二者要明確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這樣,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在實踐能力培養方面才能滿足對接要求。
二、實現多媒體技術或者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對接。
在科技時代,語文課堂教學一般都會運用到計算機信息技術或者是多媒體教程,遠程教育也被廣泛地運用到語文教育中,各種各樣的新型教學形式,教學活動被廣泛地開展起來。實現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對接其實就是強調語文教育應該更多地利用這些渠道從漢語言文學中收集更多的教學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體或者網絡等渠道從漢語言文學中汲取更多的語文教學內容,漢語言文學作品庫就像一個巨大的圖書館,可以滿足語文教學的許多素材收集及發展。另外,現在我國很多中小學或者是大學的語文教育已經基本能夠實現多媒體教學,特別是高等院校,在漢語言文學多媒體教學方面,發展的比較完善。但是由于漢語言文學教育涉及到較多的專業性知識,所以在中小學語文教育中,涉及到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內容相對較少,高等教育階段才會開展這方面的專業課程,這樣就導致漢語言文學教育的斷層,即初中等教育階段斷層,而高等教育階段突然拔高,因此,漢語言文學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學語文教育中去。在多媒體技術高度發達的時代,就為將漢語言文學教育融入中小學語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平臺,事實上多媒體技術已經廣泛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體技術把漢語言文學的知識更多地帶入到語文課堂中去,在漢語言文學教育和語文教育之間,實現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信息技術的對接,通過多媒體技術架起二者之間溝通交流的橋梁。
三、更多地實現人文關懷方面的對接。
語文教育與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性思考,不僅僅體現在二者關系的對接,還應該考慮語文,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課堂,與教師或者學生之間的對接。這種對接主要體現在對人文關懷方面的對接。人文關懷一直是現代教育關注的重點,特別是在語文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這兩個方面,人文關懷更應該被重視。不管是語文還是漢語言文學,他們都是屬于文學化的東西,文學要融入學生的生活或者走進他們的心靈,就需要教師在進行語文或者漢語言文學教育時,更多地對學生進行人文關懷。語文和漢語言文學可以說,都充滿一定的情感意識或者二者都能夠陶冶人的情操和豐富人的情感,但是,實現這些功能,不管是漢語言文學教育還是語文教育,都需要增加教師教學中的人文關懷,這主要體現在教師對學生情感的關懷,或者是采用有效的方法來增加教學情趣,活躍課堂氛圍等方面,建立學生和課堂的互動,促進學生和老師的交流,溝通。
總的來說,人文關懷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品格,另外,人文關懷對促進語言教育和漢語言文學教育的對接發展來說,也是很有利的。
參考文獻:
[1]蔣黎欣.漢語言文學教育與語文教育的對接性思考[J].科教文匯(上旬).
一、了解預習的益處,激發學生內在的動力
學生明白了預習的益處,才能在內心深處產生渴望,簡單地說,預習至少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以下提高:
1.預習可以提高聽課質量
課前不預習,對新課內容一無所知,聽課時完全處于一種盲目被動的狀態,一節課下來,會處于一種似懂非懂的狀態;而課前做了充分的預習,對所學新課有了整體的了解,在上課時可以按照新的知識點去聽課,為學習新知識做好了充分準備,這樣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0課《二泉映月》前,我先布置學生:回去讀一讀這篇課文,聽一聽這首二胡名曲,說說自己的收獲與學習中的困惑。在學習這課時,學生預習充分,課文讀得通順流暢,了解了民間藝術家阿炳的艱難身世和創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艱辛歷程,學起來輕松自如,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2.預習有利于舊知識的鞏固
在預習中,為了理解新知識就要積極地追憶與新知識相關的舊知識,自然而然地復習了舊知識,鞏固已學習的知識。在預習中掃除了學習障礙,提高聽講效率,增強課堂學習的效果。作為語文教師,應培養學生養成預習的習慣。
3.預習可以提高自學能力
預習是自己獨立地接觸新課知識,是自己摸索、動腦、理解的自學過程。這種獨立地獲取知識的自學能力一旦形成,可以促進學習質量的提高,更可以滿足將來學習和工作的需要,可以極大地影響學生的一生,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
二、形成預習機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在充分認識了課前預習的重要性后,教師還可以幫助學生逐步形成符合語文學科特點的預習方法,形成“先學先練”的預習機制, 不同的年級應確定不同的機制。
1.在學期初可以安排“大預習”,讓學生將一學期的教學內容瀏覽一遍,了解教材的知識板塊結構、目標任務,初步體會教材編寫者的意圖。比如對于五六年級的學生來說,當拿到語文書,第一件事就應該是把本冊語文書瀏覽一遍,了解本冊內容的梗概。
2.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前可以安排“中預習”,讓學生通讀單元內容,了解單元的基本內容、基本知識框架、基本要求和重難點等。對于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指導。小學語文蘇教版教材,每一單元都有一個相同的主題,比如說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有5篇課文《海倫·凱勒》《二泉映月》《鄭和遠航》《司馬遷發憤寫〈史記〉》《精讀與略讀》,前幾篇都寫了一個偉大人物,歌頌了一種偉大的精神,讓學生受其感染,增強學習的動力。學生通過預習,能了解到相關要點,為學好、學透打好基礎。
3.學習新課之前必須安排“小預習”,利用一定的時間將學習內容細讀幾遍,了解知識點含義,理解疑難問題并做好學習筆記,嘗試預習練習和書后練習。例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神奇的克隆》這一課時,課前先要求學生把課文讀熟,畫出生字詞,說出本文的主要內容,課后習題的答案在文中找一找,分一分課文的層次結構。這樣做,既教給了學生方法,又培養了學生能力,為打造有效課堂做了鋪墊。
三、提出預習要求,掌握預習要領
眾所周知,在小語教學中,提倡“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讀寫為主線”的“三為主”教學原則,同樣,指導學生做好課前預習,也需要教師精心設計、精心安排、精心指導。
對于一、二年級學生來說,應把預習的重點放在 “讀”上。老師要指導學生借助注音,認真而又反復地讀課文,直至讀能成誦。因為“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對于三、四年級學生來說,應把預習的重點放在“讀、劃”上。這個“劃”,其實也是動筆的過程。劃什么?在每個自然段前面標出序號,劃出不理解的字、詞、句等,有了這樣的預習,上新課時其聽課效果就不一樣了。
對于五、六年級學生來說,應把預習的重點放在“讀、劃、思”上。上面已經說了“讀、劃”,這里再說一個“思”。思什么?思知識點含義、思預習練習、思書后練習等。
先說“讀”。這個讀包含了兩層含義,一是讀準字音,二是讀好課文。在學生初讀課文時,要指導學生用較慢的語速來讀課文,也可以默讀。要注意發準每個字的音,特別要注意讀準前、后鼻韻母、輕聲、翹舌音等。這樣,為讀好課文掃清了字音障礙和生字障礙。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用平緩的語調來讀課文,一定要注意不添字、不漏字、不把詞句讀破,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好基礎。
關鍵詞:文化英語教學 教學改革
一、英語文化的概念
英語文化是基于人類文化基礎上的"文化"一詞來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種出來的東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義是很廣的,不同人給文化下的定義不同。布朗說:"文化是信念、習慣、生活模式和行為的總和......"。科爾茲下的定義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團的人們整個的生活方式,包括人們所想的,所說的,所做的,所創造的一切"。康頓說:"文化是一個完整的模式體系。雖然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潛意識,但他們全然控制著人的行為......"從以上幾種定義可以看出,文化的輻射范圍包羅萬象,凡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經驗、感知、知識、科學、技術、理論以及財產制度、教育、語言等都屬于文化現象,大則宇宙觀、時空觀、人生觀、價值觀;小則衣食住行、婚喪嫁娶、一切社會的生活方式、行為方式、思維方式、語言方式、等級觀念、道德規范等等都屬于文化的范疇。
關于教學中英語文化的理解,張奎武著《英美概況》中介紹:“在編寫過程中,參照高等師范院校《英語專業英美概況教學大綱》,介紹有關背景知識分五篇:地理,歷史,文化,社會生活,政治制度和政黨”。借鑒其對英語文化的劃分與歸類,主要根據英語教學的培養目標,教學大綱與教學任務,將英語各種教材內容所涉及的領域歸納與劃分后,可將英語教學中文化分為生態文化(生態學,地理學),社會文化(人類學,考古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教育文化(教育學,教育心理學,國內外高等院校概況等),民俗文化(人文學,哲學,民俗學)。內容緊密相連的相關內容,作為主體內容的鋪墊與襯托,建立一種教學的文化背景與環境,將這些與教學主體內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稱為英語教學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語教學的關系
一般說來,英語教學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要幫助英語學習者獲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詞匯和語法結構,使他們不僅能夠閱讀英文報刊、學術書籍,而且能夠用英語寫文章、論文和學術報告;二是要幫助英語學習者去除他們的語言障礙,逐漸了解另一種文化,提高交際能力,增加英語知識,并且使他們有意識地注意自己的母語和英語之間的相似和差異之處。也就是說,培養他們有效的用英語進行實際交流的能力。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加,跨文化交際變得越來越重要。國際交流的主要目的不僅是要傳播本國的文化,而且要引進和學習國外文化。這就要求我們要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因為如果不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就無法真正理解和運用語言。哪怕是你造出來的句子,說出來的話意思正確,沒有語法錯誤,外國人還是聽不明白。過去幾十年里大學外語教學一直比較側重語言能力的培養,強調說出的話和句子在語法上講得通,而往往忽視運用得體,語言地道。這或許是造成許多英語學習者在學了近十年的外語之后仍然一開口就出錯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學英語教學在重視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重視對學生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
三、文化教學的內容和原則
文化教學的內容通常可分為文化知識和文化交際。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項內容都會導致學習者對英語語言產生誤解,從而導致語用失誤。一般說來,文化知識能夠直接通過正式的交際方法而獲得,而文化交際則要逐漸通過非正式的交際方法而獲得。對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會文化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繼承了他們自己的文化的人來說,理解他們自己的行為方式,避免產生誤解是很容易的事。這就是為什么一些英語國家的人,盡管對他們國家的歷史、文學、藝術、語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卻不影響他們的日常交際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這是因為他們在自己的母語環境中長大,知
道如何根據不同的情況來恰當地表達自己。但是對英語學習者來說,盡管已經了解了一些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和文學知識,運用他們的英語知識來進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這是因為英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在使用第二語言進行交流時,即使學習者已經熟悉英語國家的文化,他們還是很容易受到母語的影響和限制。
從長遠來看,文化知識和文化交際會大大有益于英語學習者文化能力和交際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際能力方面,學習者應該更注重文化交際。在英語教學中,迫切需要培養和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而不是過多地重視文化知識的獲得。
文化教學應該遵循以下原則:(1)客觀真實。教師和學生都要認識到英語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性,客觀地認識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實用的語言材料和創造真實的文化語境,使學生理解英語和英語國家的文化。(2)指導原則。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識的增加,英語學習者不可避免地會遇到和英語的價值觀、信仰和宗教有關的知識。因此,首先要要求他們正確地理解英語國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會。英語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對英語國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觀點。(3)實用可行。結合學習者的實際情況,文化教學的內容要與學生學習語言的內容密切相關,與日常交際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關。總之,文化教學要以提高學習者的交際能力為目標。文化教學的內容應該以文化交際為主。文化教學要循序漸進,根據學生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來確定文化教學的內容。
四、教學方法的嘗試
究竟怎樣實現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語教學方法的成效,充分發揮促進教學的功能,目前,尚未見到可以參考與借鑒的模式,能夠見到的是關于英語教學文化背景的功能與作用的論述,所以,作為本篇的重點內容是究竟怎樣借助文化理解來提高英語教學,力求以文化理解為教學改革提供新的途徑。
1.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詞匯教學相結合。詞匯是語言的基礎,是一個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要使學生準確地理解把握英語詞匯(包括單詞和習語、成語等)的含義和用法,需要對英語國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漢語中有關狗的習語大多含有貶義:"狐朋狗黨"、"狼心狗肺"、"狗腿子"等。盡管近幾年中國養狗人數在增加,但狗的貶義形象卻深植于漢語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語國家,狗則被認為是人類最忠誠的朋友,英語中有關狗的習語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語言影響含有貶義外,大部分沒有貶義: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個幸運兒),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國人喜愛貓,常用"饞貓"形容一個人貪嘴,有親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貓"被用來比喻"包藏禍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不同,英語中幾乎沒有與漢語完全對等的詞,即使有一些英文詞匯概念意義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達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內涵。因此教師在傳授學生這方面詞匯時應特別注意結合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使學生充分理解這類詞匯在英漢意義上的區別,避免日后實際應用時出錯。
2.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翻譯教學相結合。大學英語教學中不可避免地會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譯。翻譯是兩種語言的相互轉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間的翻譯,文化知識在翻譯過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漢語中人們常用"揮金如土"比喻花錢大手大腳,但是在翻譯成英語時,"土"變成了"水"(water)。因為英國是一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十分發達;而中國位于亞洲大陸,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因此正確的翻譯應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
3.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課文講解相結合。講解課文時,教師應充分挖掘文章蘊涵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內容。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四冊第二單元a課文為例,文章從事業和情感兩方面簡述charlie chaplin的生平。單純從語言角度看,文章沒有太難的語法知識,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內涵,學生就必須了解charlie chaplin的一些生活經歷和英國作家dickens的相關著作。比如課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 might have created charlie chaplin’s childhood"[3](狄更斯或許會創作出查理?卓別林的童年故事)。這句話的翻譯不難,但是學生理解時可能會出現偏差,狄更斯在卓別林出生時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創作出查理·卓別林的童年故事"?此時教師在講解時應加入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卓別林一歲時父母分居,六歲時父親去世,母親發瘋,很小就和同母異父的兄弟流落街頭,生活凄慘,這些卓別林早年的生活經歷與
狄更斯小說《霧都孤兒》中的oliver 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話。
4.傳授文化背景知識與本國文化對比相結合。教學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通過文化對比的方法讓學生了解中西方文化異同,進一步加強對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以《新視野大學英語讀寫教程》第二冊第三單元b課文為例,課文主要講述一個中國女孩帶美國男朋友回家吃晚飯的故事。文中有這樣一段描述:as is the chinese cook’s custom, my mother always made negative remarks about her own cooking. that night she chose to direct it toward her famous steamed pork and preserved vegetable dish, which she always served with special pride.
"ai! this dish is not salty enough, no flavor," she complained, after tasting a small bite. "it is too bad to eat."
this was our family’s cue to eat some and proclaim it the best she had ever made. but before we could be so diplomatic, rich said, "you know, all it needs is a little soy sauceand he proceeded a riverful of the salty black stuff on the china plate, right before my mother’s shocked eyes.
這段文字主要講述母親批評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國男友信以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醬油提升味道,結果卻令母親異常吃驚。這充分體現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沖突(culture shock),是教師用來進行文化對比教學的優秀素材。眾所周知,中國人視謙虛為美德,對于自己拿手的事情習慣采用"抑"的態度,給予否定評價,其真實含義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稱贊或認同;而西方人則比較直接,不會刻意貶低自己認為值得稱贊的東西。
在講解類似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選取文化沖突比較明顯的部分做特別說明,對比兩者異同,從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識,在比較與對比中讓學生學習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必須注意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相結合,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而且能夠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和了解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對于英語學習的重要意義,更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 張奎武.英美概況[m].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9.
[2] 布魯納 教育過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 關世杰譯.世界文化報告[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
[4] 韓紅《全球化語境下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意識》《外語學刊》黑龍江大學主辦2002.1
關鍵詞:學習能力;課堂教學;能力培養;經驗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5-0171-02
在九年義務教育物理新課程標準中,認為物理課程應改變過分強調知識傳承的傾向,讓學生經歷科學探究過程,學習科學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實踐能力以及創新意識。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1.明確對象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必須讓學生知道如何形成能力,因此,我們在新課程教學開始的第一節課就讓學生知道物理實驗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要求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能夠結合生活、社會問題,借助所具備的學習資源(圖書館、教材、網絡)自覺學習,并要求學生敢于質疑、敢于猜想、大膽尋找或設計解決問題的方案,然后引導學生圍繞方案嘗試自學,最后獲得結果。
2.角色轉變
教師必須解除"傳道、授業、解惑"的所謂"師道尊嚴",從思想上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用"學習"的理念改良"教育"的觀念,以"學習者中心論"充實"教師導向論",并在實踐中充分考慮學生的智力水平等主。
3.環境營造
學校要注重自主學習環境的建設,盡可能地充實圖書館,建立探究實驗教室、校園網絡、電子閱覽室,完善網絡教育資源庫等軟、硬件設施。比如在我校的過道轉彎處了設有學生的學習書柜,并有標語"把真理帶走,把書本留下" 等方便學生讀書,形成能力。
4.課前準備
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課前的準備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以下這類型課例中,做了如下的準備:
(1)選擇有利于培養學習能力的章節。
(2)寫好學案。從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角度考慮,學案要列出所學的知識點、要進行的學生活動、要解決的問題等,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學案知道學習什么知識和解決什么問題,并讓學生選用可能的學習方法及手段。
(3)布置學生預習。提前向學生展示學案,有條件的學校可以每生一份學案,或者通過幻燈片投影形式、多媒體平臺或掛上局域網絡,預先讓學生瀏覽,使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去計劃如何開展資料搜集和活動方案的設計。
(4)有目的地選擇演示實驗或設計學生活動。根據自己的實際,以方便教學為原則,以課程標準為目標,選擇分組實驗或演示實驗。
(5)準備素材、器材。課件、視頻(可以作為Internet教室素材)、儀器等。
(6)選擇好場地。可根據所學知識要求適當選擇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探究實驗室、Internet教室等。一般演示實驗在教室,分組探究實驗在實驗室。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在家中進行學習。
5.教學流程的設計
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些有利于學生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案。下面以探究浮力大小與那些因素有關為例體現在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能力的培養:
引入:讓學生閱讀關于死海的神話故事課件多媒體展示(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想象力的啟發)。
傳說大約兩千年前,羅馬統帥狄杜進兵耶路撒冷,攻到死海岸邊,下令處決俘虜來的奴隸。奴隸們被投入死海,并沒有沉到水里淹死,卻被波浪送回岸邊。狄杜勃然大怒,再次下令將俘虜扔進海里,但是奴隸們依舊安然無恙。狄杜大驚失色,以為奴隸們受神靈保佑,已筒凰潰只好下令將他們全部釋放。由神話故事及日常經驗引發學生思考,提出猜想浮力與那些因素有關?引導學生進行猜想假設。
對學生的猜想進行歸納:
①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有關;②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③浮力大小與物體重力有關;④浮力大小與物體的體積有關;⑤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有關;⑥浮力大小與物體浸入液體的深度有關。
設計意圖:教師在這里關注學生發散性思維培養,學生除了提出浮力的大小和液體的密度及排開液體的 體積有關以外,還可能提出浮力和物體的重力、體積,浸入液體的深度等有關,教師予以鼓勵。針對猜想進行實驗設計。
探究一:浮力大小與液體密度有關(圖一)。
器材準備:杯子,雞蛋,清水,鹽,勺子,筷子。
①學生動手:把雞蛋放入清水中,雞蛋處于下沉。
慢慢向清水加鹽同時攪拌,直到雞蛋上浮。實驗證明了液體的密度與浮力大小有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引導學生從力和運動狀態變的關系來認識,雞蛋由靜止到運動是因為浮力增大,而浮力增大又是由于加鹽導致液體密度增大的結果。
探究二:②浮力大小與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
③浮力大小與物體重力有關。
④浮力大小與物體的體積有關。
器材準備:彈簧測力計,金屬塊,細線,燒杯,水。
學生動手操作:教師提出要求:觀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變化時,浮力是否變化的。
(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分析等能力培養)
教師向學生演示什么是物體浸入部分的體積,什么是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圖2)
甲中物體沒有浸入液體中,燒杯中的水是500ml,乙圖浸入的液體部分體積是100ml,是燒杯中的水上升到600ml,丙圖進入液體部分體積是200ml.燒杯中的水上升到700ml.丁圖浸入液體部分的體積是300ml.則燒杯中的水上升到800ml。說明物體浸入液體部分體積也就是排開液體的體積,這從排液法測不規則固體體積中學生可以理解。
探究三:浮力大小與進入液體深度關系。
學生操作:在探究二的基礎上更換一個深度較深的容器,把上面物體浸沒在水中,觀察測力計讀數,然后使浸入的深度加深,觀察測力計讀數。
探究四:浮力大小與物體的形狀關系。
器材準備:體積相同的合金塊,溢水杯,燒杯,水
學生操作:把體積相同的合金塊分別放入盛滿水的溢水杯中,觀察兩次燒杯中溢出水的體積。如(上圖3)
教師引導學生自己歸納得出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的浮力的大小不僅與液體的密度有關,還與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而與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與物體的形狀無關。(分析概括能力培養)
把浮力大小因素歸納起來就形成一個非常重要的規律叫做阿基米德原理,其內容是浸入液體里的物體受到豎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它排開的液體受到的重力。
在如今的護理教學中,最主要的目標就是對護理人才的培養,但是在護理專業學校中,出現了教學知識與臨床實踐脫節的現象。這一重大問題對護理人才的培養造成了重大的影響,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不能與實踐進行有效地融合。針對這一現象,進行了詳細的闡述,首先,對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其次,對防治的措施進行了探討,希望能對護理教學提供一些幫助。
護理專業教學臨床應用脫節現象分析一、護理教學與臨床脫節常見的原因
(一)理論教學方面
1.教師的原因
在各院校中,存在著較多的年輕的老師,他們掌握的教學經驗較少;很多教學的老師擁有著較高的學歷,但是對于臨床經驗方面,非常的缺乏;有些老師掌握著較多的理論知識,但是實踐的能力非常的弱,這些問題都導致了護理教學與臨床出現了脫節的現象。在教學中,新老師使用的教學方法都是借鑒于自己老師的教學方法,認為自己只需要講解理論知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技能能力應該由實習時的帶教老師來進行培養;因時間的消逝,老師掌握的臨床知識已不能滿足現階段臨床發展的需求;在對護理進行教學時,老師依然將重心放在理論講述上,忽視實訓教學的重要性,并且這樣現象是普遍性的出現;高等護理教育是后期才發展起來的,雖然有一些成效,但是僅僅處于初級階段,在很多機制建設上還存在著較多的缺陷,并受到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模式的束縛和限制。
2.教學方面的原因
在護理教學中,學生使用的教材在質量上存在著問題,出現了內容不全、胡編亂寫的現象;在對教材進行選擇時,老師和學校的領導沒有引起一定的重視;護理教學主要由兩方面組成,一方面,是護理理論知識的教學;另一方面,是實訓教學,老師在對課程進行安排時,往往使用大量的時間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到時學生僅有少許的時間進行實訓的教學;老師在對課程進行設置時,課程之間與內容之間的連接性不強,出現了脫節、遺漏的問題;隨著護理學的發展,老師在教學中所產生的綜合效能也不能滿足現在護理學發展的需求。
(二)臨床實習方面
因為老師繁忙的教學任務,所以老師很少抽出實踐去參加臨床實踐,隨著臨床護理的不斷發展,老師掌握的技能已遠遠不能滿足現在臨床護理的需求。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老師教學的內容就是與實際不相符合的,致使學生在實踐的過程中,根本不能運用于老師所教導的知識。目前,學生在實踐中的帶教老師大多數都為護師和護士長,護士長自身的工作非常的繁忙,又要對醫院的護士進行管理,臨床教學工作為護士長帶來了更多的壓力,導致護士長不能有效地指導學生進行臨床工作的實踐;臨床帶教老師的任務也非常的繁重,不僅僅要將病區的日常工作進行合理的安排和完成,還要對臨床帶教的工作質量予以保證,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臨床教學的質量就會受到一些影響,導致護理的事故和護理的差錯逐漸增多。
二、解決課堂教學與臨床應用脫節的對策
(一)以服務為宗旨,就業為導向,明確改革方向
1.突出應用原則,優化課程結構
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以學生應用技術能力的培養為主要目的,以課程的精簡、課程的融合以及課程的重組等形式對課程的結構進行優化。將現價段的崗位需求進行及時的了解,將專業的方向進行有效的設置和合理的調整,在工作任務的需求之上,對教材的內容進行整合和序化,以此來滿足現階段臨床發展的需要,將臨床實踐的實用性充分的表現出來;在臨床實踐的工作中,應該根據學生的情況制定一個合理的能力標準,并重視技能的操作;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臨床的實際需求進行教學方案的設計和課程標準的制定。在教學的過程中,要運用“校—院合作”“教—學—做”一體的教學模式,實現教學與實踐的“零距離”,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將現代化醫院的需要得以滿足。
2.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考核方式
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臨床崗位的實際需求進行教學,保證學生獲得的技能能滿足臨床崗位的需求,制定以“設計案例—虛擬場景—仿真教學”的教學模式,將教、學、做、練進行有效的融合,將案例分析進行靈活地運用,通過問題的提出進行啟發式的教學和PBL教學。在教學過程中,老師應該將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進行及時的創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將教學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明顯的表現出來,提高教學質量,保證教學效果。
(二)加強師資力量的培養
1.重視和加強新教師的帶教和崗前培訓工作
隨著醫學的逐漸發展,學校招收的學生越來越多,導致學校需要的教師也逐漸的增多,就護理專業而言,新教師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學歷高,護理知識的水平高,但是在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上,教師掌握的程度較低,且這些新老師都沒有進行專業的訓練,導致新老師難以站在心理學和教育學的角度思考自身的專業素質。在這樣的情況下,學校應該加強骨干老師的選拔,利用骨干老師的教學經驗和臨床經驗對新招進的老師進行培訓,實現教學隊伍的多元化,學校也可以通過進修、出國派新老師去醫院進行護理工作的實習等方法進行新老師的訓練,將臨床中不足的知識進行彌補。
2.更新在職教師的知識,理論聯系實際
教師是一個重復性非常強的職業,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總是重復地教同樣的知識,很少有老師能對自己行為身后的價值觀的信念進行分析,更不用說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批判以及反思。對于新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很多老師仍然持有反對的態度。在經濟社會的發展之下,臨床專業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老師講述的內容仍然是原本的實訓用物,導致學生學習到的知識很難與現實的實踐相結合,現在醫院臨床運用的知識非常的先進,學校的老師還未進行接觸。護理專業是一門技術性、實用性非常強的技術,隨著護理專業的發展,學校老師的教學觀念以及教學的知識也應該隨之而改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學校可以采用進修以及出國的方式對老師進行培訓,增加老師的技能操作知識,促進學校對優秀人才的培養。對于在職老師而言,可以利用圖書室、計算機網絡進行理論知識的學習,實踐技能方面的知識可以在醫院進行進修。在寒假和暑假期間,還可以進行短期的培訓,以此來更新在職老師的知識。
參考文獻:
[1]董紅艷,陳瑞領.護理專業學校教學與臨床應用脫節問題的分析與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3,(2).
[2]秦愛華.護理專業課堂教學與臨床應用脫節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科教導刊,2011,(18):58-59.
[3]溫春花.基層醫院護生帶教計劃的改革與臨床應用[C].2007年全國護理管理、護理教育暨心理護理(深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7.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