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

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

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范文第1篇

論文摘要 現代農業在推動農產品產量快速增加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本文從四個方面系統地分析了現代農業對生態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 提出積極推廣少耕、免耕、作物殘茬覆蓋、合理施肥、節水灌溉和有機農業生產等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自上世紀30 年代初, 化肥、農藥的相繼出現并應用于農業生產, 標志著現代農業時代的到來。在現代農業時代,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投入、灌溉面積的不斷擴大、土壤機械化作業強度的不斷提高、作物耐肥品種的推陳出新以及栽培技術的不斷創新, 共同推動了農產品產量的快速增加( 主要是單位面積產量的提高) 。與此同時,現代農業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嚴重的生態問題, 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威脅。

1 現代農業的負面影響

1.1 地表水及地下水污染

長期以來, 化肥、農藥、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導致的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一直是農業及環境科學家高度關注的一個問題。化學肥料, 尤其是水溶性極強的氮素化肥, 不僅可以通過地表徑流沖刷到江河、湖泊等地表水中, 而且可以通過降雨及灌水等淋溶到泉水及深井水中。農業生產活動被認為是硝酸鹽污染水環境的最重要原因。農產品生產過程中氮素化肥的超量施用, 提升了地下水和地表水中硝酸鹽的含量, 從而導致了水環境的富營養化。

隨著我國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不斷深入, 在糧田面積減少的同時, 蔬菜、水果等經濟作物的面積迅速擴大。農民在經濟作物上的投入遠大于糧食作物, 由此帶來的農業化學污染也更為嚴重。

1.2 作物的抗逆性下降, 農產品的品質降低

化肥、農藥等農業化學品的大量施用, 可以顯著提高植物組織中硝酸鹽和氨基酸的含量, 并使植物的細胞壁機械強度減弱, 從而誘發植物病蟲害的發生。不僅如此, 農業化學品的超量施用還可以導致植物收獲物中維生素C、有機酸及可溶性糖等營養成分的降低, 從而導致農產品品質的下降。更為嚴重的是, 植物吸收了殺蟲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后, 會對人類的健康構成威脅。

現代農業對殺蟲劑、殺菌劑、除草劑等農業化學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 由此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病、蟲、草害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為了盡量減少病、蟲、草害帶來的損失, 不斷增加用藥量和不斷使用農藥新品種成為農民的普遍選擇。殺蟲劑的大量施用給害蟲的天敵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 使依靠化學藥劑防治植物病蟲害的努力陷入了一個“農藥施用量不斷增加, 害蟲的抗藥性越來越強”的惡性循環。

1.3 土壤肥力下降及土壤酸化

現代農業的另一特點是土壤的機械化作業強度不斷加大, 由此導致的土壤水蝕和風蝕及環境污染已成為一個嚴重的生態問題。水土流失的直接后果是農田土壤肥力的下降和地表水及地下水的污染, 而導致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則是頻繁的土壤作業造成的表土疏松及徑流加劇等。

化學肥料的大量施用除了容易引起土壤養分失調外,更為重要的是導致土壤酸化、板結、土壤的滲透能力降低等, 致使土壤的生產能力下降。

2 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確保農業可持續發展

2.1 積極推廣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

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核心是少耕、免耕技術及作物殘茬覆蓋技術。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不僅可以降低生產成本, 而且可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增加土壤水穩性團粒結構的數量, 提高土壤的滲水性, 減少雨季的地表徑流, 提高土壤抗水蝕及風蝕的能力, 增加土壤的蓄水量, 提高水分利用率, 全方位培肥地力, 從而有效地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免耕技術是一項高效低耗的先進農業生產技術, 它不僅適合于水澆地, 更適合于旱地。該技術的推廣有利于農業的節本增效和可持續發展。保護性耕作栽培技術的大面積推廣應用, 不僅有效地解決了長期以來的水土流失問題, 而且使土壤不斷培肥, 土地的生產能力不斷提高, 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轉貼于

2.2 合理施肥

合理施肥至少包含施肥量及施肥時期兩方面的內容。按照作物的需肥規律合理進行肥料運籌, 不僅可以提高肥料利用效率, 而且可以減少因施肥不當而造成的環境污染。許多農民群眾為方便起見, 將全部或大部分氮肥在播種前或播種時做基肥一次施入, 造成肥料的浪費和地下水的污染。這種傳統的施肥方式既不利于提高肥效, 降低生產成本, 也不利于環境保護及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3 推廣節水灌溉技術

2.3.1 革新地面灌水技術, 改大水漫灌為溝內滲灌傳統的大田作物灌溉技術多為大水漫灌。這種灌溉方式不僅浪費水資源, 破壞土壤結構, 而且也是造成農業化學污染的重要原因。而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不僅可節水30%以上, 而且可以降低田間濕度, 提高作物的抗倒伏及抗病能力, 從而減少殺菌劑及殺蟲劑的使用量, 有利于環境保護。此外, 改大水漫灌為小水溝內滲灌, 不僅便于澆水管理, 而且使灌溉水與土壤的接觸面積減少了60%, 從而減少了水蝕, 保護了土壤。

2.3.2 推廣非充分灌溉技術

植物的根系在受到水分脅迫時會產生化學信號并輸送到葉片, 葉片在感知根系受到水分脅迫的信號后會降低氣孔開度或關閉氣孔, 從而減少水分消耗。根據這一原理建立起來的非充分灌溉技術是農業節水領域的一項新興技術。

于振文等專家( 2001) 對高產小麥高效灌溉技術及其生理基礎進行研究后認為, 在底墑充足的情況下, 小麥生育前、中期適度灌溉, 在保證適宜畝穗數和幼穗正常發育的前提下, 適當抑制營養生長; 后期補充灌溉, 延緩根系及功能葉片的衰老, 保證穗粒數和粒重。這樣, 就可以將傳統的3~5水減少為1~2 水, 從而使灌水效益顯著提高。

2.4 推廣有機農業生產技術

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范文第2篇

[關鍵詞] 農業與農村經濟 可持續發展 理論研究

[中圖分類號] F30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2017)03-0043-01

農業和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可持續發展理念延伸到農業和農村經濟領域的具體體現,是我國新世紀以來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農業和農業經濟參與市場競爭重要舉措。進入新世紀以來,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所受到的影響以及發展趨勢問題備受社會各個方面的高度關注,我國農業領域基礎薄弱,農村經濟要想在競爭激烈的國際市場站穩腳跟,就需要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山東省是典型的農業大省和人口大省,山東省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將會對我國農業與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研究山東省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理論問題具有十分重要的顯示意義。

1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和內涵分析

1.1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分析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是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領域一個重要的關鍵性概念,其直接影響到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評價體系的構建和實施途徑的選擇。但是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概念,眾多學者對這個概念有其自身獨特的理解和解讀,具有代表性的幾個說法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內容:首先,農業研究人員對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的界定,他們對概念定義為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是一種經營和戰略性的體現,能夠幫助農業生產者選擇科學品種,確定如何提僧土地肥力對策,對種植制度、耕作方式、輪做方式以及病蟲害防治策略進行確定,最終目的是為了提高生產,降低成本支出,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保證農業生產和盈利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其次,從環境研究學者的角度分析,將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概念定義為一種向著更大使用價值,資源更有效利用的農業,并保持農業和環境的平衡不斷向前發展,確保一定的生產率和收益,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食物;最后,《登博斯宣言》中關于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定義,定義為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包含農村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由社會大眾共同參與制定發展目標的軟系統,這個系統應該注重整個社會領域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對不同領域研究學者就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定義分析發現,我們在認識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是曲折進行的,未來需要我們進一步強化研究。

1.2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分析

首先,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首要解決的難題就是加快發展,這對對于發展國家來說尤為重要。發展過程中要保證通資源、環境和人口相協調,建設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村社會發展;其次,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持續增長,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就是要重復利用土地資源,在單位面積中增加糧食產量,提高糧食品質,滿足社會大眾的物質需求;再次,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要以保護自然環境為基礎。通過轉變生產方式,減少農業生產過程中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將發現農業和農村經濟與控制環境污染,保護農業生態系統結合起來;第四,農村人口數量得到控制,質量顯著提升。控制好人口增長速率,提高人口質量,全面發展科技教育,培養高素質的現代化農民;最后,農民經濟收入持續提高。農業生產經營規模適度,技術措施先進,結構合理,品種多樣化,品質優異,實現高產、穩產和低耗能,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農民收入不斷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

2 農業與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對策分析

2.1 發展生態農業,堅持走中國特色化現代農業道路

首先,要尊重保護農民群眾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對土地管理制度進行改革,積極鼓勵農民群眾流轉土地,發展多種形式的濕度規模經營;其次,強化農民和農業龍頭企業的聯系合作,注重保護農民群眾土地和財產收益。結合不用地區實際情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的保護力度,加大對生態農牧業的產品質量認證,提高生態農牧業的經濟效益。

2.2 強化農業生態環境的綜合治理

首先,實行點面相結合污染源防控措施,進一步加大農業環境執法力度,控制好鄉鎮企業三廢排放。農業生產中全面推行側撲配方施肥技術和病蟲害統防統治技術,禁止使用高度高殘留的農藥;其次,嚴格執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注重種養結合,對土地進行科學治理,采取土地開發和復墾等措施,為農牧業發展和城鄉建設提供充足的土地資源保障;最后,做好植樹造林工作,建設完善的農田防護體系,為農業生產創建良好的生態效益。

2.3 建立多元化的合作組織,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首先,要大力培養適應市場競爭要求的專業合作組織,采用企業、協會、專業合作社等多種形式,將農民群眾集中起來生產經營,不斷解放農村勞動動力;其次,要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的扶持和建立一批社團性的協會和非正式組織,代表廣大農民群眾,表達群眾的訴求,提高農民群眾在社會中的地位;再次,要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和引導,完善組織保障,要進一步公開組織活動開展的具體情況,增強組織的自我約束能力;最后,緊急圍繞生態農牧業發展探索建立專業合作組織,將各個生產環節細化,帶領農民群眾進行標準化生產,提高生態農牧產品的市場認可度。

參考文獻

[1] 王書洲. 關于我農村經濟發展趨勢的研究[J]. 新經濟. 2016(06)

[2] 張金鳳. 創新農業農村經濟發展思路 促進農業農村經濟轉型升級[J]. 吉林農業. 2016(11)

[3] 王立宇. 關于當前我國農村經濟發展的分析[J]. 科技創新與應用. 2016(17)

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范文第3篇

關鍵詞:山東省;層次分析法;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

中圖分類號:F322 文獻標識號:A 文章編號:1001-4942(2016)11-0169-04

Abstract The indicator system of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built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Combined with the statistical data, the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in Shandong Province was evalu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mprehensi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had greatly improved during 2011-2014, but it still faced with pressures from societ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Som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based on curr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agriculture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words Shandong Provinc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

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是國家整體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因此在實踐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時,必須研究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以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以此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1]。

山東省作為我國的農業大省、經濟強省,農業能否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不僅直接影響本省未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從某種意義上講,還關系到全國農業現代化和生態文明建設能否順利實現。科學評價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將有利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制定和正確、有效的實施。鑒于此,本研究利用層次分析法評價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現狀,以期為制定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提供基礎理論支撐。

1 數據來源與計算方法

(1)原始數據來自2011-2015年山東省統計年鑒、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農村統計年鑒》、《山東農村統計年鑒》、山東農業信息網、山東統計信息網等,其中有些數據經過計算與整理后得到。

(2)層次分析法(AHP)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薩蒂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一種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新型多目標決策方法[2]。該方法將復雜的決策系統層次化,通過逐層比較各種關聯因素的重要性來為分析以及最終的決策提供定量的依據,具有系統分析、簡潔實用、所需定量數據信息較少等優點[3-5]。由此,本研究采用層次分析法(AHP)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利用下面的公式計算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根據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對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分析。

S=∑ni=1wici

式中:S為農業系統可持續發展指數,wi為第i個子系統的權重,ci 為第i個子系統的評價值。

2 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涉及農業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科技等眾多領域,但它又不只是這些領域統計指標的簡單羅列、疊加。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為出發點,遵循系統性、科學性、可操作性、動態性的原則,并結合國內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山東省農業發展的實際情況[6-10],確定了農業經濟、農村社會、農業資源和農業生態環境4個準則層,并選取了反映農業可持續發展內涵和水平的25項具體指標構成指標層(表1)。

3 評價結果與分析

對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涉及的農業經濟子系統、農村社會子系統、農業資源子系統、農業環境子系統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進行分析。

3.1 各子系統評價結果與分析

3.1.1 農業經濟子系統 由圖1可知,2011-2014年間,山東省農業經濟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水平一直保持增長水平,可持續發展指數由2011年的0.449增加到2014年的0.673。2011-2012年間,山東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水平的增長得益于農業增加值和農民收入的持續增加。2011-2014年間,山東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一直保持較快增長,2014年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 2011 年的1.9倍。同時農業總產值和農業增加值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二者均為2011年指標的1.3倍。而在經濟可持續發展子系統中,農業機械總動力基本保持在原有的水平,2011年農業機械總動力為11 629萬千瓦,而2014年為12 739萬千瓦,這表明山東省農業的機械化水平還有可提高的空間。

3.1.2 農村社會子系統 由圖1可知,山東省農村社會子系統的可持續水平在2011-2012年間表現為增長,可持續發展指數由2011年的0.185增加到2012年的0.210,但2012-2014年間可持續發展水平略有降低,由2012年的0.210降至2014年的0.202。一方面農村醫療衛生及受教育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農業人口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降低,推動了農村社會可持續水平的發展;另一方面恩格爾系數2013、2014年均比2011年有所增加,處于較高水平,這說明農村居民中生活水平還較低,其消費結構處于初級階段,溫飽問題仍是消費的主要組成;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漸拉大,說明農村與城市的協調發展還不一致,這不僅會影響經濟的發展,還會影響社會穩定性,對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有明顯的負作用。

3.1.3 農業資源子系統 由圖1可知,山東省農業資源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水平和農村社會子系統相類似,在2011-2012年間表現為增長,但2012-2014年間可持續發展水平有所降低,這表明山東省農業的發展面臨資源衰減的巨大壓力。2011-2014年間,耕地面積基本保持在紅線水平,農業用水在逐年減少,但有效灌溉率并沒有提高,說明水資源匱乏和浪費并存,節水灌溉技術的推廣及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都有待提高。并且這期間水土流失治理面積在逐年減少,原因是水土流失面積減少還是治理措施不當,還有待進一步探討。

3.1.4 農業環境子系統 由圖1可知,2011-2014年間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別為0.135、0.138、0.139和0.140,農業環境子系統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盡管比較緩慢,但總體在向正方向發展,同時也說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仍面臨環境破壞的壓力,如農藥、化肥和地膜的使用強度仍保持在較高水平,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導致環境污染加劇,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受到嚴重影響。盡管實施了退耕還林、農林林網建設等生態恢復工程,但也存在濫砍濫伐等現象,使得山東省森林覆蓋率增加很少,依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人工濕地面積的增加在某些功能上補償了天然濕地的凈喪失,但是天然濕地面積的減少威脅著濱海濕地資源的永續利用,使濕地調節水熱狀況、促淤保灘等生態功能消弱。同時秸稈資源化利用率和畜禽糞便處理率都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3.2 綜合評價結果與分析

由圖2可知,2011-2014年間綜合可持續發展指數分別為1.000、1.131、1.171和1.236。

盡管有些子系統部分指標顯示出對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很大,壓力很高,但是整體上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水平有很大提高。這些情況表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盡管面臨社會、資源、環境等壓力,但總體發展狀況還是比較好的,農業基本呈現可持續發展狀態。

4 結論與建議

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綜合水平呈明顯上升趨勢,但各子系統可持續發展水平不同,其中農業經濟子系統呈明顯增長,農業社會、農業資源和農業環境子系統均呈緩慢增長趨勢,這表明山東省農業可持續水平盡管總體發展狀況較好,但依然面臨社會、資源、環境等壓力。基于該評價結果,為了推進山東省農業未來可持續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4.1 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

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科技等多方面的和諧統一,是新時期農業發展的新模式,也是山東省今后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農業可持續發展是一項系統性強、范圍廣的浩大工程,它的實現不僅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社會各界特別是廣大農民的認可和積極參與。

一是加大可持續農業發展理念的宣傳與教育,引導農民科學合理使用農藥、化肥、農膜等化學物質,自覺選擇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的生產方式。同時農業可持續發展又是一個多元化系統,需要各部門、各階層的共同參與合作,政府應將可持續農業發展理念融入各項經濟活動中,增強全民的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全社會積極參與進來。二是建立健全有關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法律法規。三是加大政府財政對農業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資源利用率,使農業生產方式由粗放型轉變為精耕細作型,保持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4.2 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農業勞動者是農業可持續發展進程中重要參與者,其素質的提高有利于農業科學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有利于資源的合理利用、生態環境保護;有利于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收入的提高。高素質的農業勞動者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在基礎條件。

一是強化農村基礎教育。 二是加強對農民的職業培訓與教育。 三是加大農村普法工作力度,使農民了解各項基本法律法規及與農業生產生活相關的法律政策,增強其法制觀念、法律意識,使其能自覺履行各項義務,并能依靠法律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4.3 大力發展農業科學技術

農業科學技術發展是提高資源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提升農業效益與競爭力的重要手段,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

一是要加強農業生產新技術、新品種的開發,特別是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適用、關鍵技術產品的研發;加強農村新能源的開發利用,如生物能、水能、風能、太陽能等,緩解能源壓力,促進生態環境保護。二是加強農業科學技術推廣應用。三是加大農業科學技術投入。農業科研具有較強的公益性,政府仍是農業科技投入的主要承擔者,但同時也應建立多種融資渠道、多種形式的投資機制,鼓勵金融機構、企業、社會團體、個人及國外資金向農業科技各環節進行投資,推進農業科技更好更快地發展。

4.4 增強農業資源、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農業是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最密切的產業,它的可持續發展必然以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作為基礎,通過不斷提高資源利用率,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提高其可持續發展能力。

一是合理開發利用農業自然資源。二是加強農業生態環境保護,盡量避免工業、農業發展對生態環境繼續破壞;加強治理已經存在的生態環境破壞,因地制宜采取各種生物措施、實行科學耕作等改善土壤養分循環、增強土壤肥力,不斷緩解、減少土壤退化現象;加強濕地保護、防護林建設、退耕還濕等措施發揮濕地、森林生態功能。

4.5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

農業產業化是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龍頭,實行區域化布局,建立專業化生產基地,以基地聯農戶,形成產加銷、農工商一體化經營。農業產業化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有利于農業科技的提高與應用,促進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提高;有利于提高農業經濟效益,增加農民收入;有利于保護資源與環境,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在加強政府引導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選擇主導產業;組織壯大龍頭企業,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參 考 文 獻:

[1] 崔和瑞. 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系統分析[D]. 天津:天津大學, 2004.

[2] Saaty T L. 層次分析法[M].許樹柏,等譯.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 1988.

[3] 胡曉凱. 山東省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分析及對策研究[D]. 青島:中國海洋大學, 2012.

[4] 山世英. 山東農業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及其能力評價[J].農業技術經濟, 2002(4):47-49.

[5] 孟素英, 崔建升, 張瑞華. 農業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分析評價[J]. 河北科技大學學報,2014,35(5):487-496.

[6] 趙悅. 山東省農業資源利用效益評價[D].哈爾濱:東北農業大學,2014.

[7] 曹俊杰, 邵先鋒, 劉勇. 制約山東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 淄博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17(1):16-19.

[8] 張曉山. 新常態下農業和農村發展面臨的機遇和挑戰[J]. 學習與探索, 2015(3):1-9.

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范文第4篇

關鍵詞:農業;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路徑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既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要求,也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潮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也就是生產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生態的可持續性。總而言之,只有站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統一發展的基礎上,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才能進一步推動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長遠發展。

2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2.1精確農業

精確農業是上個世紀90年代美國農業學者提出的一種新型農業概念,精確農業自提出之后,便迅速得到關注與重視,目前各發達國家已經對精確農業進行了具體的實施[2]。精確農業是一種相對于犧牲環境、大量消耗資源、但產出較低的傳統農業生產模式而提出的新型農業,其綜合利用一系列現代化高新技術手段,包括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決策支持系統以及變率處理設備等,通過獲取影響作物生長的所有環境因素與農田區域作物產量之間存在的時間、空間上的差異性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對區域作物產量差異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從而實現按需進行定位調控,因此精確農業也被成為處方農業。

2.2三色農業

三色農業中的“三色”指的是“白”“綠”“藍”,也就是白色農業、綠色農業以及藍色農業。首先,白色農業是一種以生物工程技術為主要手段、以微生物學理論為基礎的工業型新農業,其實質在于實現微生物資源的產業化發展,白色農業主要有高科技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以及“發酵工程”[3]。其次,綠色農業指的是以土水光氣為基礎的、傳統意義上的綠色植物種植業以及依賴種植業生存的傳統畜牧養殖業。最后,藍色農業指的是水域農業,其主要內容便是開發與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旨在實現從開發利用陸地生物資源到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的轉變。

2.3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指的是,合理利用農業自身所具有的生態平衡系統、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而取得的成果,并對區域資源優勢進行充分、有效的運用,切實遵循循環再生理念以及整體協調發展的原則,對各種現代化管理手段進行合理運用,對農、林、牧、副、漁等農業的生產進行合理調控,最終實現農業優產高產、優質高效的發展,構建農業經濟、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推動人類與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

2.4集約型農業

集約型農業是我國的研究學者所提出的一種可持續農業發展模式。集約型農業與我國實際國情充分結合,適用于資源匱乏、人多地少的發展中國家。集約型農業的目標在于,首先,實現土地生產率的持續提高、農產品商品率的持續提高以及農產品自給率的持續提高;其次,實現農業從業人員經濟收入的持續提高以及農業從業人員勞動生產率的持續提高;再次,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程,對生態農業發展的環境基礎進行進一步完善;然后,加強對農業從業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其知識水平,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管理體系的改進與優化;最后,實現農業政策環境的優化調整,構建農產品流通體系,并確保該體系的順利運行。

結束語

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與作用,當今時代背景下,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推動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必須加強對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的關注與重視。

參考文獻:

[1]申俊玲.推動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分析[J].中外企業家,2016,(02):32-33.

[2]施自海.縣域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5,(20):459.

農業可持續發展技術范文第5篇

【關鍵詞】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探討

我國是農業大國,但是人均耕地面積較少,因此需要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其意義在于不僅可以保證人們的飲食需要,還可以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而發展農業經濟更對我國的戰略安全意義深遠。目前看來,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存在著資源浪費較大、環境污染嚴重等問題,需要對這些問題加以解決,進而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

1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相關概念

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本質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其是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利用先進的農業技術,創新農業發展模式,進而對農業資源的充分利用,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和人類對健康農產品的需要。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涉及到“三農”問題,作為以農業為基礎的大國,必須重視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轉變農業發展的傳統模式,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利用農業技術大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實現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功在當下、利在千秋,需要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農業發展結合起來,構建綠色、循環的經濟模式,在中美貿易合作矛盾家加劇的今天,發展農業經濟具有重要的戰略安全意義[1]。

2農業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我國農村面積廣闊,并且大部分以種植農作物為主,然而受到固有觀念和推廣模式等因素的影響,很多地區依然沒有掌握現代化的農業種植手段,導致沒有達到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整體看來,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首先,雖然我國農業技術已經取得一定的發展,但是在世界范圍內對農業技術的利用水平較低,而種植戶的對先進種植技術的掌握情況也不樂觀,規模化種植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其次,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相當一部分農作區依然以人力種植方法為主,機械化生產為輔的種植現象,而農業機械化發展緩慢必然導致農業生產效率不高。最后,農業生產資源較少、分配也存在問題,加之工業的不斷發展,使得農業種植環境遭到破壞,而土地污染和水污染等情況的出現,同樣阻礙了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如何實現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3.1實現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統一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下,國家也開始大力發展生態農業經濟,進而實現了農業發展、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統一,不僅要關注農業發展,還要注重保護環境。因此,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當地政府也要關注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問題,全面推進生態農業發展,首先,要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當地要結合農作物的生長特點,對種植方式進行優化,比如林下養殖模式,牲畜糞便結合作物種植模式,根據當地實際情況打造出畜牧、種植、水產結合的產業鏈條,進而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其次,要樹立持因地制宜的思想。在考慮到自然環境、土壤情況、市場需求等因素后,選擇種植農作物,在遵循自然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利用,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也關注環境保護[2]。

3.2實現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制度的完善

隨著提出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理念,傳統的農業發展模式被打破,為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指明了道路,進而推進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為更好的實現我國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需要國家出臺和完善農業發展規劃的相關政策,通過制度的形式對農業經濟發展做出部署和要求,將可持續發展融入其中。具體說來農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政策要包括以下內容:首先,農業經濟發展地區優惠政策,要對農業大縣加資金和技術的投入力度,促進產品的再加工,實現農產品的增值,進而為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其次,稅收政策和財政政策,所在省市可以為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酌情減免稅收,這也可以推進農業經濟的迅速發展。最后,農業法律法規,在發展農業經濟的同時,還需要減少對土壤、水源、空氣的污染,減少藥物殘留,因此需要提出硬性要求,借助環境監測制度以及農產品市場準入機制實現。

3.3實現農業科學技術的創新發展

農業要想實現進一步發展就要不斷借助先進的科學技術,在先進的工藝、設備和技術的支持下,可以建立農業產業科學技術體系,這是實現農業經濟長遠發展的重要途徑。需要農業種植區深入思考如何實現農作物產量提升,研究如何實現農業種植機械化,進而在保作物質量的基礎上提升產量,實現創收。同時,在發展農業技術的同時要注重人才的培養,進而為廣大農民提供幫助,實現種植水平的提高[3]。

主站蜘蛛池模板: 棋牌| 蒲江县| 金堂县| 察哈| 小金县| 双流县| 加查县| 呼和浩特市| 潞西市| 洪洞县| 伊金霍洛旗| 含山县| 凤阳县| 新建县| 聂拉木县| 长泰县| 咸阳市| 荔波县| 屏山县| 陆丰市| 嘉禾县| 金昌市| 长阳| 四会市| 阿勒泰市| 富源县| 鹤岗市| 改则县| 蓬莱市| 门源| 青河县| 抚州市| 灵川县| 廉江市| 新昌县| 吴川市| 集安市| 高青县| 遵义市| 锦州市| 剑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