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航天事業的發展史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航天事業的發展史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航天事業的發展史范文第1篇

“倒計時,10、9、8……3、2、1,點火!起飛!”伴隨著巨大的轟鳴聲,搭載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的二號F 遙十一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約575秒后神舟十一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景海鵬、陳冬2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是我國組織實施的第六次載人航天飛行。

從無到有、從弱到強,中國載人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中國進行載人航天研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20世紀70年代初,在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之后。當時的國防部五院院長錢學森就提出,中國要搞載人航天。國家當時將這個項目命名為“714工程”,并將飛船命名為“曙光一號”。進入80年代后,中國的空間技術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具備了返回式衛星、氣象衛星、資源衛星、通信衛星等各種應用衛星的研制和發射能力。特別是1975年,中國成功發射并回收了第一顆返回式衛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蘇聯之后第三個掌握了衛星回收技術的國家,這為中國開展載人航天技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986年3月3日,王淦昌、陳芳允、楊嘉墀、王大珩四位科學家聯名向中央呈報了一份《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技術發展》的建議。中央很快就批準了這個建議,這就是后來著名的“863”計劃。“863”計劃對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到了催生的作用。1992年1月,中國政府批準載人航天工程正式上馬,并命名為“921”工程。在“921”工程的七大系統中,核心是載人飛船。1992年9月,中央決策實施載人航天工程并確定了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第一步,發射載人飛船;第二步,發射空間實驗室;第三步,建造空間站。從1999年以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共進行了11次飛行任務,先后實現了從無人飛行到載人飛行,從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從艙內實驗到出艙活動,從單個飛行器飛行到兩個航天器交會對接等一系列重大突破,取得了圓滿成功。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十一號,中國載人航天事業穩步前行。從1992年啟動載人航天工程以來,中國航天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獨立開展空間實驗、獨立進行出艙活動的國家。神舟一號――實現天地往返重大突破。1999年11月20日,我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順利升空,經過21個小時的飛行后順利返回地面。“神舟一號”試驗飛船的成功發射與回收,標志著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獲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是中國航天史上的一座里程碑。神舟二號――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神舟二號”是我國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它的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事業取得了新進展,向實現載人飛行邁出了重要一步。神舟三號――載人航天安全性提高。與“神舟二號”相比,“神舟三號”飛船在運載火箭、飛船和發射測控系統上,采用了許多新的先進技術,進一步提高了載人航天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這次發射成功標志著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取得了新的重要進展,為把中國的航天員送上太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神舟四號――突破中國低溫發射的歷史紀錄。“神舟四號”的配置、功能及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相同。神舟五號――成功實施首次載人航天飛行。2003年10月15日,我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鐘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后,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神舟六號――成功實現多人多天飛行。2005年10月12日,“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往太空。“神舟六號”進行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我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飛行任務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實現了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發展戰略的第一步任務目標。神舟七號――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號”成功發射,航天員翟志剛出艙作業,劉伯明在軌道艙內協助,實現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太空漫步,中國成為第三個有能力把太空人送上太空并進行太空漫步的國家。神舟八號――與“天宮一號”實現對接。2011年11月1日,無人飛船“神舟八號”發射升空。升空后2天,“神舟八號”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后,“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并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神舟九號――實現“天宮一號”與神九載人交會對接。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號”發射升空,共搭載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旺、劉洋。劉洋也成為中國第一個飛向太空的女性。飛船于2012年6月18日11時左右轉入自主控制飛行,14時左右與“天宮一號”實施自動交會對接。這是中國實施的首次載人空間交會對接,也是在2020年前后建立空間站計劃的重要一步。神舟十號――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首次應用性飛行。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將三名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送入太空。“神舟十號”是中國載人天地往返運輸系統的首次應用性飛行。它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已經擁有了一個可以實際應用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中國人向著熟悉太空、利用太空、享受太空的夢想又邁進了一大步。神舟十一號――中國持續時間最長的一次載人飛行。2016年10月17日,搭載兩名航天員――景海鵬和陳冬的“神舟十一號”成功發射。“神舟十一號”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三步走”中從第二步到第三步的一個過渡,為中國建造載人空間站作準備。

航天事業的發展史范文第2篇

關鍵詞:校本課程;物理學史;航天物理學;萬有引力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3-0049-3

隨著高中物理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校本課程成為了中小學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體現之一。所謂校本課程,指以學校為本位,由學校自己設計制定課程,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相對應。大力實施校本課程,能夠使學生在基本學習任務的基礎上,拓展學科視野,對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物理課程是高中階段學生必修的自然科學課程之一,現有的課標教材在內容體系上已經相當完善,但還是以學科基礎知識與基本理論的講授為主。因此,將物理校本課程滲透到課堂教學中,既能擴大學生的物理視野,又能提升學生的物理基本素養。在此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萬有引力與航天》的物理學史角度為例,設計了本章的校本課程。為一線物理教師設計校本課程提供一定的參考。

1 課程題目

“航天物理學發展史”

2 課程分析

人類對行星運動規律的認識過程和牛頓建立萬有引力定律的過程是對學生進行“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教育難得的好材料。托勒密的地心說、哥白尼的日心說、第谷布拉赫的觀測和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生動地體現了勇于創新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方法[1]。牛頓根據前人的發現進一步總結,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并進一步放眼宇宙說明了萬有引力定律和引力常量的意義,這部分知識是圓周運動在航天中的應用,包含著豐富的物理學史。教師在本章教學過程中將物理學史滲透其中,不僅能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更能激發學生對航空航天事業的熱愛,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習的意義所在。

3 學生分析

本校本課程針對的學生群體是普通高中的文科實驗班學生。這類學生具有以下特點:

1)具有良好的感性思維,認識事物與理科生相比較感性。

2)基礎知識扎實,對知識有良好的接受能力,所學內容的知識面可以更寬泛一些。

3)多數文科生對物理學科不感興趣,這就需要加強興趣的培養。

4 課程目標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提出:“改變課程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為我們校本課程的制定明確了方向和目標。

本課程旨在全面培養學生的“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物理學史的教材內容引導學生更加主動、富有興趣地學習物理概念與規律。另一方面,物理學史是培養學生科學本質觀的重要手段。通過了解科學家探索物理學科未知領域的過程,突出科學知識、科學探究以及科學事業的多種本質屬性,讓學生感受到物理的學科魅力和人類艱苦卓絕的不斷努力[2]。同時,本課程的物理學史介紹有多處留白,這能夠讓學生自己搜集更多的資料進行匯總、分析、整理,提高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

5 課程內容設置

本校本課程共設計了4節的內容,均是以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萬有引力與航天》的教材內容為依托,挖掘教材中包含的物理學史。具體目錄的設置如表1所示。

校本課程目錄與教材課程目錄相對應,教師在實施校本課程時,需充分挖掘與航空航天有關的物理學史,并將這部分內容有針對性地滲透到物理必修2《萬有引力與航天》對應章節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在理解教材知識的同時,能體會到科學家在探索過程中付出的艱辛與努力。每節目錄下對應的課程內容設置如表2所示。

6 時間及教職資源分配

校本課程實施時間安排在高中一年級第二學期,在學習完高中物理必修2第六章《萬有引力與航天》后開設,時間為一個月,授課時數為5課時。

教職資源分配可以按照以下兩種方案進行:

1)各個班級的物理專業老師進行授課。

2)學生課下自主閱讀,上課時師生互相交流。

7 注意的問題

在實施該校本課程教學時,教師要注重物理學史與社會發展的融合,將物理學家曾經的航天探索與如今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簡單的聯系。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人文素養,通過物理學史激發學生未來為科學事業獻身的科學精神。

在校本課程實施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問題,如有的內容抽象性太強,學生不容易理解;還有的內容不容易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3]等。在這里,需要教師在進行該課程教學時要把握好文科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知識儲備,遇到抽象性太強的內容可以通過列舉示例將其形象化,將多媒體教學與課程內容充分地結合能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1]陳洪云.物理科學方法在卡文迪許扭秤設計及實驗中的妙用[J].物理教師,2015,36(2):15―17.

航天事業的發展史范文第3篇

《世界航天運載器大全》390元。

《航天郵票目錄》44元,優惠價29元。

《世界航天發射系統》50元(原價80元)

《郵票與航天》16元。

《當代中國的航天事業》13.5元。

1989年,1992年~1997年《航天》合訂本7冊(原價84元)優惠價64元。

《航天》精華本,每冊7元。

《中華神劍》畫冊20元。

1996年《航天》合訂本23元。

1997年《航天》合訂本27元。

1998年《航天》合訂本30元。

1999年《航天》合訂本30元。

2000年全年57.6元

2001年全年57.6元。

《輝煌的中國航天》(《航天》雜志增刊。16開96頁)。每本15元。

《郵票上的航天器》。每本23元。

《航空航天博物館》112.8元。

《天文博物館》81.6元。

載人航天科普叢書《飛天之路》《超凡生活》《巡天神舟》《宇航暢想》(共四冊)31.3元。

《人類與太空》20.4元。

《航天大世界》:16開本航天全景寫真畫冊98元。

國防科技知識普及叢書:全套定價264元,其中航天卷58元。

《叩開太空之門》32元。

《世界航天器及運載火箭集錦》(精裝本)135.7元。

(以上均含郵掛費)

《奇諾星空叢書》10本,定價192元(七折),免郵掛費。

《太空在召喚》從書10本,郵購價90.5元。

二、VCD光碟

《太空探索》系列VCD光碟,共6片,全套售價150元,郵購另加15元郵掛費。

《太空探索》VCD續集,共6片,售價95元,另加郵費購費10元。

《神舟光碟》:由中國國防科技信息中心制作,記錄了我國第一艘載入航天試驗船起飛,升空,回收等大量的珍貴鏡頭,具有收藏價值。同時介紹了蘇聯、美國以及俄羅斯發展載入航天的歷程。光碟1張,售價60元。另加郵掛費10元。

《地球奇觀》系列VCD光碟:

本片是一套最珍貴的自然科學教材。將地球如何誕生、陸地如何形成、恐龍如何滅絕、地球又存在什么危機等循序漸進地作詳實的介紹。

《地球奇觀》包括4片VCD:《恐龍之謎》、《大氣層》、《地球的形成》、《地球危機》。影片鏡頭資料珍貴精彩,內容豐富詳實,是一套讓青少年了解地球發展史的最佳資料片。

《地球奇觀》VCD售價65元,另加10元郵掛費。

航天事業的發展史范文第4篇

我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船“神州”五號的航天旅程圓滿成功,實現了中華兒女多年的飛天夢想,長大了中國人的志氣,是我國航天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二、正文

偉大的事業孕育了偉大的精神。新一代航天人在攀登科技高峰的偉大征程中,以特有的崇高境界,頑強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鑄就了載人航天精神。這就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去學習。

生活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人生之路不可能是永遠平坦的。每個人,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和挫折。我們必須要在挫折和困難中奮起。這就需要有刻苦的精神,特別能戰斗和特別能公館的精神了。“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

團結就是力量,是治國之本,更是治校之本。試想,一個集體,如果內部不團結,還出現分歧的話,那這個集體會強大嗎?不止這樣,一些有圖搞破壞的人,在這個時候大力進攻,那損失更是不堪設想。

科學與人文并舉。從小,這一句老話就不斷地在我們的耳邊回響: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但是,真正落實到的,又有多少人呢?友人認為,只要學會做人和文化知識就可以了,不用在學什么科學了。先進的科學技術,對一個強大的國家來說,是必不可少的。身為祖國的“花朵”的我們,不但要做到科學與人文并舉,還要做到規范與個性共存!

艱苦的條件錘煉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吃苦的精神。中國航天事業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起步的。茫茫的戈壁,浩瀚的海洋,廣大航天工作者為了早日實現飛天之夢,不辭勞苦,日曬雨淋,克服了無數的困難,付出巨大的犧牲。嚴酷的挑戰鑄就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戰斗的精神,崇高的使命煥發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攻關的精神。我們青少年,更應該在學習上多下苦工,好好學習。在生活上、學習上,遇到困難和挫折,不要逃避,不要退縮,要知難而進,一往無前,敢于勝利。有的同學,在生活中遇到了一點點的挫折,就對人生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覺得世界上什么都不是好的。于是,就自尋短見,恨離人世。要知道,這個世界是非常美好的,我們要珍惜生命,好好地享受這美麗的人生。就算它是不好的,那也是無可改變的事實。就像航天人員要在嚴峻的環境中訓練一樣,那嚴峻的環境已是無法改變的事實,那只有改變自己,去攻破這個難關。所以,我們不能因為一點點的挫折而放棄自己的使命,而是要在環境中、在艱苦中、在困難中成長,成就自己的人生和使命。學習上也是如此。學習靠的不是小聰明,而是刻苦。讀書要用功,持之以恒地刻苦學習、鉆研,這才是學習上刻苦精神永遠美好的表現。

團結奮斗培育了中國航天人特別能奉賢的精神。我國載人航天工程是中國航天史上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廣大航天工作者不論前方后方,不計名利得失,履行職責,堅守崗位,形成了強大合力。我們都生活在同一個大集體中,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保護集體,就應該淡泊名利,不計較個人得失,甘于奉賢,團結一心,共創輝煌。“團結就是力量”,這是一股強大的力量,是一股催人前進的力量。有了這股力量,可以排除萬難,勇往向前,達到目標。大至世界全人類、國家,小至班集體、家庭,都要團結。有的同學不顧集體利益,一心只為自己。例如他在拌種來回走動,看見一張桌子跌在地上,他不但不把桌子弄好,而且還殘忍地踢上一兩腳,是桌子雪上加傷。又例如是拔河,內部不團結,那肯定是全軍覆沒。

科學是一個國家發展進步的重要象征。身為21世紀的接班人的我們,必須要學好科學,熱愛科學,使用科學。科學與人文都需要我們同時高高地舉起。一個規范的學生,更是祖國的需求,是未來成就大事的人。科學與人文并舉,規范與個性共存更始一句警惕學生的話句。

航天事業的發展史范文第5篇

在茫茫的巴丹吉林沙漠腹地,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歷來是一個神秘的地方。自從中國開展航天計劃以來,這里的每一個舉動都會引起全球的關注。2007年10月24日,這里再一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擔負將嫦娥一號衛星送上太空的是被譽為“金牌火箭”的三號甲運載火箭。在人類探月史上,美國和前蘇聯在20世紀的探月活動,因運載火箭故障造成的探測失利占了很大比重。因此,運載火箭的高可靠性,是確保探月成功的必要前提。這次發射是三號甲運載火箭的第15次發射,迄今這一型號火箭的發射成功率為100%。

此前,三號甲運載火箭與應用廣泛的東方紅3號衛星平臺曾多次連接試驗,每次都取得圓滿成功,用這樣一個“大力士”來托舉在東方紅三號衛星平臺上研制而成的嫦娥一號衛星,再合適不過了。由于有了之前多次衛星發射的成功經驗,嫦娥一號和三號甲火箭的吊裝、測試和對接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

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中國第一顆探月衛星嫦娥一號在西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有著月亮城之稱的西昌海拔1500米,這里緯度低、海拔高、氣候宜人、交通便利,是發射各類衛星的理想場所。

三號甲運載火箭搭載著嫦娥一號衛星,通過第一、二級和第三級的第一次點火,先將衛星送入近地軌道,并在近地軌道滑行一段時間。在火箭起飛的第1249秒,三級火箭第二次點火;第1373秒,三級火箭三次點火,發動機關機;第1473秒,星箭分離成功,嫦娥一號衛星進入近地點約200千米、遠地點約51000千米、運行時間為16小時的大橢圓軌道,成為一顆繞地球飛行的衛星。很快,嫦娥一號開始了它150萬公里的奔月之旅。

“嫦娥奔月”是發生在大約3000年前的一個傳說,而在600年前,中國有個叫萬戶的人曾經嘗試把奔月變成現寞。萬戶把自己捆綁在一把椅子上,同時綁上了幾十個火箭,自己則手持風箏,希望能夠一飛沖天。萬戶叫人點燃了火箭,隨著火箭爆炸的一聲巨響,萬戶消失了。為了紀念這位人類飛天的先驅,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就是以萬戶來命名的。

帶著中國人幾千年來的奔月夢想,嫦娥一號開始了它的探月之旅。嫦娥一號衛星在近地點200公里、遠地點5萬公里的橢圓形軌道上運行16小時,飛行了一圈后,2007年10月25日下午,地面注入指令,衛星上的推力為50牛頓的姿態調整發動機開始點火,約4分鐘后,推力為490牛頓的主發動機點火實施變軌,將衛星軌道近地點抬高到離地球約600千米的地方。

2007年10月26日下午,當衛星再次到達近地點時,衛星主發動機再次打開,巨大的推力使衛星的遠地點由51000千米上升到71000千米,進入24小時軌道。此時,嫦娥一號已經成為了一顆地球同步衛星。

在24小時軌道上運行3圈后,衛星上的主發動機第三次點火,實施第二次近地點變軌,嫦娥一號衛星的遠地點由71000千米提高到了120000千米,進入48小時軌道。這一時刻大約發生在2007年10月29日。

在3條大橢圓軌道上經過7天熱身后,嫦娥一號衛星正式奔月。2007年10月31日,當衛星再一次抵達近地點時,主發動機打開,衛星的速度在短短幾分鐘之內,提高到每秒10.9千米以上,嫦娥一號獲得了奔向月球的動力。進入地月轉移軌道,真正開始了從地球向月球的飛越,這是整個探月工程中最關鍵的一步,也是最難以把握的一步。

在地月轉移軌道,也就是從地球軌道到月球軌道的這段距離,嫦娥一號衛星需要飛行約114個小時。

人類探月活動的歷史上,曾多次發生探測器未能實現月球的捕獲而丟失在星際間的事故,這大多是由行過程中衛星姿態和速度控制不精確造成的。如果衛星在地月轉移軌道近地點有每秒1米的速度誤差或1千米的高度誤差,飛到月球附近時都將產生幾千千米的位置誤差。

在高速飛行的過程中,衛星必須在地面的指令下進行中途軌道修正。一般需要進行多次修正,而嫦娥一號只修正了一次,時間是2007年11月2日。

嫦娥一號能如此準確地進入地月軌道,離不開精準的測控技術的支持。在陸地上,我國分別在青島、北京、昆明、喀什設立了測控站。由于嫦娥一號飛行的距離是過去衛星的十倍以上,衛星發出的信號會有所衰減,使得地面接收月球探測數據的技術難度大大增加。

為此,地面應用系統專門建造了兩座被稱為射電望遠鏡的大口徑天線:一座在北京密云,天線口徑達50米;一座在云南昆明,口徑達加米。兩座大口徑天線像一雙巨大的眼睛,時刻注視著嫦娥一號衛星的一舉一動,把衛星傳輸來的信息全部收集起來。同時,在太平洋上還有三艘測量船。這些測控站組成了一個龐大的測控網。

2007年11月5日,當嫦娥一號衛星飛行了30萬千米后,嫦娥一號發現了月球。衛星需要進行減速制動,也就是“剎車”。只有這樣,嫦娥一號才能被月球引力捕獲,成為繞月飛行的衛星。這是實現繞月飛行的一個重要步驟,如果“剎車”晚了,衛星就要撞到月球上去;而“剎車”早了,則會飄向太空。

嫦娥一號衛星成功地進行了第一次近月制動,從地月轉移軌道進入12小時月球軌道。從這一刻起,嫦娥一號衛星成為了真正的繞月衛星。

2007年11月6日,嫦娥一號衛星進行第二次近月制動,速度進一步降低,衛星進入3.5小時軌道,并在這個軌道上運行7圈。2007年11月7日,嫦娥一號衛星進行第三次近月制動,進入2小時的月球極月軌道。這個軌道為圓形,離月球表面200千米。這是衛星繞月飛行的工作軌道。至此,嫦娥一號的工程目標已

接下來,嫦娥一號開始準備工作了。首先,它要調整好姿態,它的探測器探頭在環繞月球過程中,要始終對準月球。為了把探測結果發回到地球,衛星的通訊天線始終要保持對地球定向。而衛星上的太陽能電池要始終對著太陽。

嫦娥一號在圍繞月球轉動的過程中,要一直保持這三個定向,被稱為三體定向。嫦娥一號有四大科學目標,第一個就是對月球表面進行三維的地圖測量。從已經的圖片來看,這是人類第一次對月球進行三維測量。之后,嫦娥一號還要對月球上14種有用元素進行探測。探測月壤特性,利用微波輻射計探測月壤厚度及其分布,分析月壤成熟度與表面年齡的關系。最后一項是探測地月空間環境。研究太陽風和月球的相互作用,深入認識空間物理現象對地球空間以及對月球空間的影響。

實現中華民族奔月的夢想,這是千百年來多少代華夏兒女一直期待的。而今,當歷史的瞬間真正定格在這一刻,作為中國偉大探月工程的成功實踐,不管是在國內還是在國外,這一國際領先技術都是具有里程碑和劃時代意義的!正如國家航天局負責人說的那樣,中國的探月工程及成果,對中國而言是開創性的,對世界而言,也將為國際空間研究提供寶貴的探索經驗。

我們知道航天技術有三個大領域――第一個領域是人造衛星;第二個領域。載人航天;第三個領域就是深空探測。

我們國家在1970年4月24號,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1號,已經實現了第一個里程碑。第二個里程碑,就是2003年,中國用自己研制的火箭和飛船,把我國第一個航天員楊利偉送上天,并且安全返回,也就實現了在航天事業上的第二個里程碑。而這次嫦娥一號繞月的完全成功,就說明我們國家在升空探測方面,實現了第三個里程碑,昭示了中國強大的綜合國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龙市| 扶绥县| 信丰县| 库伦旗| 武宣县| 汨罗市| 久治县| 扬州市| 田林县| 布尔津县| 普陀区| 象山县| 黄梅县| 蓬安县| 诸暨市| 弋阳县| 河池市| 宾阳县| 新津县| 肇庆市| 电白县| 闵行区| 正宁县| 澜沧| 黔东| 海兴县| 栾城县| 宜兰市| 平凉市| 布拖县| 永新县| 新竹市| 林芝县| 滁州市| 五寨县| 中西区| 蒲江县| 玉环县| 土默特左旗| 汉中市|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