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航空航天;產業法;產業政策5月23日,在商飛集團參觀了研制中的國產C9飛機,并在講話中指出,“我們要做一個強國,就一定要把裝備制造業搞上去,把大飛機搞上去,起帶動作用、標志性作用。中國是最大的飛機市場,過去有人說造不如買、買不如租,這個邏輯要倒過來,要花更多資金來研發、制造自己的大飛機。”這為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航空航天產業被稱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集中了當今世界大量的高新科技成果,無論在產業規模.整體帶動還是科研發展的角度都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筆者認為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以法規的形式明確航空航天產業政策極為必要,本文筆者將從必要性、可行性和建議三個部分著手闡釋本觀點。
一、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的必要性
航空航天產業是一個投資數百上千億元的龐大國家項目,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其具有投資規模大、持續時間長、科研推動力高等特點,應該說我國自70年代成功研發“兩彈一星”成果的后就已經開始進入航空航天領域,系列火箭的研發,國際衛星發射業務,再到新世紀神州系列飛船升空、商飛集團組建等,我國在航空航天產業領域也開始了自己的布局與發展,三四十年來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蓬勃發展,但是不可否認的是,當前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還是政策主導型,政策為主,法規為輔是當前主要的情況。政策作為行政決策的結果有著高速反應,靈活機動的特點,能夠較好的切合每個時期的情況。但是航空航天產業自身研發周期長,投入大的特點,又恰恰需要明確目標堅定不移,如果太多受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只會產生更多的運十悲劇。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中兩個重大的問題一直在困擾,其一是我國曾經未把航空工業技術列入國家高科技領域;二是航空工業要不要有強大的科研工作體系,預先研究在航空工業發展中占有什么樣的位置①。而這些問題本身就與政策的不斷變化有關系。而相比較于其他航空航天產業大國,我國在航空航天產業方面的立法相當滯后,有學者做過統計,截止2011年,美國現有《美同聯邦航空條例》等法律法規,同時還有國家航天政策等產業政策及專項措施,已基本形成了以法律法規為主,產業政策為輔,專項措施為補充的呈“倒金字塔”型的航空航天產業政策體系,不僅體系健全,而且具有較強的權威性、強制性和針對性,極大地推動了美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②。與此相對應我國從法規的角度來說只有《民用航空法》,其他的絕大部分都是類似于指導意見,白皮書,中長期規劃等政策性文件,整體缺乏穩定性、權威性和強制性,與美國的狀況相類比的話可以稱之為“正金字塔”型,這樣的布局和特點對于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顯得助力不足,因此為了更好地布局航空航天產業發展,推動該領域的進步,有必要制定規范明確的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
二、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制定的可行性
事實上,提出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振興法)這樣的動議并不是今天才有的話題,資料顯示,早在1991年七屆人大四次會議期間,110名人大代表聯名提案,要求國家盡快制定《航空工業振興法》,人大財經委和國務院法制局把該法(條例)列入國家立法計劃③。但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正是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候,無論是產業規模,國家經濟科技實力或者是國際環境都還不成熟,因此在當時雖有必要性,卻無可行性。時至今日,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位,一大批科研院所已經建立,特別是在比較薄弱的航空領域組建了商飛集團公司,積聚了大批有生力量,航空航天產業立法具備了條件。關于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立法的可行性,總體而言筆者認為有以下三條:
(一)、國際通行慣例是立法先行;雖然說立法總體具有滯后性,是對已經產生的規則的總結,但是產業促進法本身具有特殊性,產業促進法本身就是為了指導和促進航空產業的發展,例如美國在上世紀二十年代,飛機剛剛發明運用不久就制訂了航空郵件法和商業航空法為新生的航空產業指明了發展方向,極大的促進了該產業的發展,我國目前流行的立法模式可以總結為成熟一個,總結一個,歸納一個,制定一個。
(二)、我國航空產業具備一定的條件;在政治經濟學中有一個基本定理就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航空航天產業是基礎,產業立法是上層建筑,上世紀九十年代,雖然也有很多人大代表提出要立法,要促進,但當時我國幾乎所有的民族工業無論是規模還是實力都有所缺失,此時需要的不是統一的法律,而是全面發展,尋找出路,因此在當時立這個法不合適,但到如今,我國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初具規模,正在進入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此時全面開花各行其是的發展模式已經不適合于需要,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指明產業整體的發展方向有現實的需求。
(三)、經濟社會發展提出現實需要;隨著交通的日益發展,通用航空和外層空間旅游走入尋常百姓家有了現實的期待,正如同汽車的普及催生了汽車產業的發展一樣,通用航空及外層空間旅行的普及必要也會推動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但是必須指出的是航空領域及外層空間與國防安全息息相關,企業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不能指望企業家能夠在各類繁雜的法律文告中尋找規定,制定統一的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能夠有效的為企業指明規范。
三、關于產業促進法立法的建議
對于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筆者有以下三條建議:
(一)、立足于兼顧產業管理和組織運行;從國外實踐的經驗來說,政府對于產業扶持對于產業的促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不能撇開產業管理,而從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角度而言規范組織運行同樣十分重要,因此筆者建議我國的航空航天產業促進法應當兼顧產業管理與組織運行。
(二)、制定法規而不是部門規章;當前關于是否應該制定航空航天產業促進的相關法律在業界依然趨于共識,但是具體制定什么位階的法律意見分歧較大,有部分學者提出根據《立法法》制定一部法律要經過四個步驟:提出法案、審議法案、表決和通過法案、公布法律。
如果制定一部具有航空工業基本法地位的法律的話,那么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完成,因為我國目前的客觀情況還未達到制定這樣一部法律的時機④。
(三)產業促進法要有足夠的前瞻性;正如上文所講述到的,產業促進法不用于傳統意義上的民商法、刑法,它不是對已經形成的價值規范的總結,它最大的作用是為產業的發展加油助力,因此它必須具備前瞻性,具有超前立法的思維,對于規則的制定應當是整體性的或者可推演性的,而不是具體的規則。這樣能夠保證法律的穩定性。
航空航天產業的發展對國計民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們必須以謹慎的態度,十足的熱情,百分的努力驅動產業的發展,促進產業的進步,而筆者認為產業促進法將在其中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產業促進法的制定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吳大觀,對航空工業兩個重大歷史問題的思考,航空發動機,2001.1
[2]王先林,產業政策法若干基本問題初探,經濟法前沿問題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3]覃北云,李衛東等著,叩“關”指南――關貿總協定與商貿實務咨詢.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
注解
①吳大觀,對航空工業兩個重大歷史問題的思考,航空發動機,2001.1:2
②張敏 肖冰,關于航空航天產業法幾個問題的思考,西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4期
關鍵詞:競爭力;比較優勢;占有率
中圖分類號:F7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8)12-0021-04
1 引言
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從建國以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以驚人的速度不斷發展。航空航天器制造業長久以來被譽為制造業之花,是因為其的技術含量遠遠高于一般機械制造技術,因此其技術狀況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綜合水平的一個重要標志。隨著神五神六神七的成功,我國的航空制造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我國綜合實力的標志性成果。2002年中國正式實施的《國民經濟行業分類》國際標準,把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分為飛機制造及修理、航天器制造和其他飛行器制造三部分。根據我國頒布的《高技術產業統計分類目錄》,航空航天器制造業也是高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航空航天器制造業更是關系國家安全 、國民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不僅在軍用方面不可替代的地位,在商用和民用方面也是提高生活的科技水平的重要戰略產業之一。因此,提高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
2 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評價體系
2.1 出口競爭力
關于產業國際競爭力,我國學者金碚認為,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實質可以這樣定義:在國際間自由貿易的條件下,一國特定產業相對于他國的更高生產率,向國際市場提供符合消費者或購買者需求的更多產品 ,并持續地獲得盈利的能力。
(1)貿易競爭指數
貿易競爭指數是指某一產業或產品的凈出口與其進出口總額之比。用公式表示:
TSC=(Ei-Ii)/(Ei+Ii)(1)
其中Ei為產品I的出口總額;Ii為產品I的進口總額。貿易競爭指數表明一個國家的I類產品是凈進口國,還是凈出口國,以及凈進口或凈出口的相對規模。貿易競爭指數為正,表明該國I產品的生產效率高于國際水平,對于世界市場來說,該國是I類產品的凈供應國,具有較強的出口競爭力;貿易競爭指數為負則表明該國I類產品的生產效率低于國際水平,出口競爭力較弱;如果指數為零,則說明該國I類產品的生產效率與國際水平相當,其進出口純屬與國際間進行品種交換。
(2)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
巴拉薩(Balassa,1965,1989)提出的“顯示性比較優勢(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RCA)”指數,認為,國家在I產業或產品貿易上的比較優勢,可以用I產業或產品在該國出口中所占的份額與世界貿易中該產品出口占總出口的份額之比來顯示出來,即:
RCAia=(xia/Yit)/(Xwa/Ywt)(2)
式中,Xia是國家A在產品I上的出口,Yit是國家A在T時期的總出口,Xwa是產品I在世界市場上的總出口,Ywt是世界市場上在T時期的總出口。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個國家某一產品與世界平均出口水平比較來看的相對優勢,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進行國際競爭力的比較以來被廣泛采用。一般而言,若RCAia1,則處于比較優勢,取值越大比較優勢就越大。
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某類產品對這些工業發達國家或地區的出口具有優勢或市場占有率高,則說明該國的這類產品確實具有很強的國際競爭力。這時,RCA指數可用公式表示為:
RCAkij=(Xkij/Xkij)/(Ykij/Ykij)(3)
式中,RCAkij表示在產品I上K國對J國的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xkij表示在產品I上J國對K國的進口額,∑Xkij表示J國對K國的進口總額,∑Ykij表示J國在K產品上的進口總額,∑∑Ykij表示J國所有產品進口總額。
一般而言,RCA>2.5表示該類產品具有極強的出口競爭力;1.25
2.2 市場占有率
(1)國際市場占有率的定義為:
A國I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A國I產品出口額/世界I產品出口總額。(4)
該指標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出口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的份額或程度。一個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大小,最終將表現在該產業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在自由、良好的市場條件下,本國市場和國際市場一樣,都是對各國開放的。一種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就可以反映出該產品所處產業的國際競爭力的大小。國際市場占有率越高,該產品所處產業國際競爭力就越強;國際市場 占有率越低,就說明該產品所處產業國際競爭力越弱。
(2)國內市場占有率:
Qi=(Si-Ei)/(Si-Ei+Ii)(5)
式中,Qi表示產品I的國內市場占有率,Si表示全國產品I的銷售收入,Ei表示全國產品I的出口總額,Ii表示全國產品I的進口總額。
2.3 質量與附加值
(1)進出口價格比
同類產品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比較,可以間接地反映出一國產品的質量(附加價值)的差別。用公式表示如下:
價格比=出口商品單位價格/進口商品單位價格(6)
同類產品出口價格與進口價格比較,可以間接地反映出同類產品中出口品與進口品的質量或附加價值的差別。通過價格比這個指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出口商品的質量與國外商品的質量進行比較對本國而言,一種產品的進出口價格比越高。說明出口品的質量和附加價值高于進口品的質量和附加價值,那么該產品所處的產業國際競爭力就越強;反之則弱。
2.4 勞動生產率
市場競爭的實質主要不是數量的對比,而是效率的較量。勞動生產率是反映產業效益的重要指標,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競爭力的關鍵尺度之一。我國是一個勞動力資源豐裕的國家,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對產業的發展,乃至經濟增長極為重要。并且,勞動生產率不只是一個經濟問題,而是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素質的高低。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的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進行實證分析和國際比較。
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定義為:
A國i產業勞動生產率(元/人)=A國i產業增加值A國i產業從業人員平均人數
該指標反映的是勞動者的生產效率。它作為衡量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指標,研究的是產業技術進步與勞動生產率提高的關系。往往是產業技術進步越快,其產業勞動生產率越高,競爭力越強。為直觀起見,我們用全員勞動生產率即各勞動者在一年內生產出來的產品價值總額來反映產業的競爭力大小。其值越高產業的競爭力越強;反之則弱。
3 中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國際競爭力的實證分析
3.1 產品選擇及數據來源
本文根據海關理事會(CCC)制定的《商品名稱和編碼協調制度》六位分類法“HS2002”的分類,采用聯合國統計署歷年的《國際貿易統計年鑒定》(Yearbook of international trade statistics(各類產品海關數據的詳細匯總,由各國海關提供數據)。主要計算了下列所示主要航空制造業產品:
88011000滑翔機及懸掛滑翔機
88019000汽球、飛艇及其他無動力航空器
88021100空載重量不超過2噸的直升機
880212102噸<空載重量≤7噸的直升機
88021220空載重量>7噸的直升機
88022000小型飛機及其他航空器
88023000中型飛機及其他航空器
880240101025噸≤空載重量<45噸客運飛機
8802401090其他大型飛機及其他航空器
88024020特大型飛機及其他航空器
88026000航天器(包括衛星)及其運載工具
88031000飛機用推進器、水平旋翼及零件
88032000飛機用起落架及其零件
88033000飛機及直升機用其他零件
88039000其他未列名的航空器、航天器零件
88051000航空器的發射裝置及其零件等
88052100空戰模擬器及其零件
88052900其他地面飛行訓練器及其零件
84071010輸出功率≤298KW航空器內燃引擎
84071020輸出功率>298KW航空器內燃引擎
84091000航空器發動機用零件
對于勞動生產率及利潤指標兩類數據的來源,本文采用了由中國統計局編制的《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4》及美國《財富(Furtune)雜志歷年公布的全球企業500強的財務數據。
為了保持數據計算口徑的統一,本文計算各指標的原始數據均來自于聯合國統計屬的comtrade.省略/網站。
3.2 出口競爭力
(1)貿易競爭力
從表5、6、7的比較優勢指數來看,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航空制造業的優勢很小,其中航空器發動機用零件類的產品表現最好,說明要趕超世界先進國家的水平,還有需要進一步的努力。
3.3 國際市場占有率
本文選用2000-2004年中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6位商品分類目錄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來進行中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比較研究。
表8給出了2002-2006年我國航空制造業出口的6大類產品的國際市場占有率。從結果可以看出,從2002-2006年我國航空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占有率非常低,國際市場占有率達到1%以上的產品只有航空器內燃引擎、航空器發動機用零件。從國際市場占有率的發展趨勢上來看,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在浮動中都略有上升。
3.4 質量與附加值
為反映中國航空制造業產品相對于國外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產品質量的國際競爭力,本文計算了02至06年航空制造業的進出口價格比
計算結果表示,這6大類產品中,沒有產品的進出口價格比大于l。說明我國制造的這些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低于國際一般水平。尤其是無動力飛行器的進出口價格比都非常低,有的甚至接近于零。
從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產品進出口價格比的發展趨勢來看,零部件變化不大,航空發射裝置及甲板停機裝置及類似裝置及零件06年顯著下降,航空器發動機用零件逐年下降,其他的都在浮動中略有上升。說明我國的航空制造業產品的附加值普遍低于國際水平。
3.5 勞動生產率
本部分關于勞動生產率的數據表10表11為網上摘錄特此聲明
由于數據的可得性,表10中數據偏老,2003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為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2.5倍,而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只達到我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的60%,可見,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全員勞動生產率較低。從勞動生產效率的提高比率來看2000~2003年間,我國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4.3萬元/人提高到7.0萬元/人,提高比率為162.8%,高技術產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7.1萬元/人提高到10.5萬元/人,提高比率為147.9%,而我國航空制造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從2.3萬元/人提高到4.2萬元/人,提高比率為182.6%。可見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勞動生產效率提高速度慢于高技術產業平均水平,也慢于制造業平均水平。
再看我國航空制造業勞動生產率與我國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的差距來看,2000年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占高技術產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的32.4%,到了2003年,該比例下降到40%,上升了7.6個百分點。相對于我國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2000年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占制造業勞動生產率平均水平的53.5%,到了2003年,該比例下降到60%,上升了6.5個百分點。可見,我國航空制造業的生產效率在不斷提升。
4 結語
本文通過對中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國際競爭力的比較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幾點結論:
(1)在本文分析的21種6大類中國航空制造業產品中,沒有一項產品的RCA指數大于1,說明我國航空制造業總體國際競爭力很弱,難以全面參與國際競爭。可見我國航空制造業雖然已經成績卓著,但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尤其是先進科技向生產力的轉化方面有待提高。這要求我們一方面努力研發的同時,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提高科技轉化能力和速度。
(2)從各項數據的表現可以看出,認識到不足的同時,可以肯定我國航空制造業正在逐步發展,某些產品已經初步具有了一定的國際競爭力。
(3)在產品層次方面,我國總體上技術層次還比較低、附加值也較低,這表明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科技競爭力與國際水平存在相當的差距,有待提高。這顯然同樣基于科技創新,更重要的是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
(4)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與發達國家存在巨大差距,而且,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勞動生產率的平均水平低于我國高技術產業平均水平及制造業平均水平。因此這從勞動效率的角度來看,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還很弱,需要進一步提高。
綜上所述,雖然我國技術上的巨大進步已得到廣泛的認可,但是還需提高的地方依然任務嚴峻,本文提出以下幾個建議:
(1)改革現行中國航空航天事業政府管理體制,我國目前主要是政府主持投資的,這有利于資源的有效集中,而適度的引住競爭,也許更加有利于技術向生產力的轉化,從而提高效率
(2)能夠根據航空制造業總體發展狀況,即使調整戰略和相應的產業政策,支持航空制造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加快我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的高技術產業化進程,進一步是指形成具有顯著經濟效益的支柱產業。
(3)在國際競爭中,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進步是一個過程,而過程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是必要的,在進步的同時,注意根據目前的實際情況,發揮比較優勢,從而獲得經濟效益,將對我國航空制造業的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4)金融方面的的支持。這不僅包括產業發展所必須的資本投入及資本配置效率的提高,還包括國際貿易中能有力提高競爭力的金融服務等,例如:在國際市場上購買飛機使用買方信貸或租賃經營已是慣例,為推動我國民機盡快批量進入市場,應該建立一個國內外用戶都可以使用的買方信貸和租賃系統,這將對我國民機制造業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5)另外,我國航空制造業應該注意把握世界高技術發展趨勢,努力在一些重要領域接近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能夠不斷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
參考文獻
[1]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華夏出版社,2002.
[2]金碚.中國工業國際競爭力--理論 、方法和實證研究[M].經濟管理出版社,1997.
北航科技園常務副總經理、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總經理、北航留學人員創業園主任李軍接受記者采訪時,神采飛揚,如數家珍。記者道出了科技園的特色――
自主創新:打造品牌核心競爭力
作為國家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之――北航科技園坐落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園內、占地面積4公頃,目前已聚集了近2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及相關機構,其中39多家研發機構,3500多名研發人員;擁有專利和專有技術近千項,國家各類科技項目近50項;2006年園區企業實現銷售收入超過30億元。
2000年5月,北京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有限公司被北京市科委認定為“首批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并成為北京市孵育協會創始單位;2003年9月,北航留學人員創業園獲得北京創業孵育協會頒發的“2003年度持續發展能力最佳獎”;2004年10月,成立南通―北航孵化器;2004年11月,北航天匯孵化器被科技部評為“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2005年3月,北航天匯與北京雙高人才發展服務中心共同成立了“北航雙高工作站”;2005年5月,與云南省昆明科技創新園共同組建“昆明-北航軟件產業創新孵化中心”;2005年7月,作為創始單位與海淀園等10家孵化器共同成立了創業孵化共同體;2006年2月,北航留學人員創業園被認定為“北京留學人員創業園”;2006年5月,北航天匯被海淀區認定為海淀區“電子環保 循環經濟”示范工程廢舊線路板分解、處理基地;2006年北航天匯被北京市科委認定為
創新機制:“三位一體”管理模式
大學科技園的優勢在于其能夠整合多種資源,建立各種服務平臺。為了將這種優勢轉化為核心技術,北航科技園探索出了一套先進機制,形成了有別于一般科技園的特色。
北航國家大學科技園、北航天匯科技孵化器、北京留學人員創業園三位一體的創新性資源整合,為在孵企業提供了豐富資源和完善的服務。這一管理模式不僅充分利用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科技資源優勢,加快科研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效率,而且孵化器和在孵企業技術的需求和一部分技術成果也能夠快速反饋到大學,直接形成逆向技術轉移。創業園的建立和運行借助了北航天匯孵化器的企業孵化經驗和孵化資源。創業園不僅將孵化器中的留學歸國人員創業企業統一規劃管理,而且還借助其專業化的服務方向為孵化器聚集了大量海歸創業企業資源,擴大孵化器客戶源。
孵化器行業同其他行業一樣,隨著創業企業對通用技術平臺和專業技術服務的需求日漸迫切,孵化行業也將越來越朝專業化方向發展。北航天匯在已有的軟件專業化服務平臺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專業化服務建設,整合政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航科技園、其他科研機構、企業等機構的資源,使各種社會資源形成互補與合作,推動“官、學、研、產”一體化模式。使軟件成為北航天匯孵化器和創業園最具孵化特色的優勢行業。
北航科技園不僅給北航師生一個放飛理想的天空,而且源源不斷地把北航的人力資源與科研項目輸送到入園高新企業。清元盛康公司是第一批入園的留學人員創業企業,總經理馬杰告訴記者,他就是看到科技園擁有雄厚的實力,才入駐進來的。因為在北航科技園,企業遇到技術難題,可以得到科技園有關部門的幫助。
創新服務:持久吸引力
“北航科技園最大的品牌價值在哪?在環境、在服務,在于擁有一個優秀創業企業可汲取豐富營養的沃土。”李軍告訴記者。經過近10年發展,北航科技園通過整合各方面資源,對所孵企業提供投融資服務、專業服務及階段,促進創業創新企業健康、快速發展。
為使園區品牌具有持久吸引力,北航大學科技園摸索出一套為處于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企業提供專業化投融資服務解決方案。10年來,孵化器和創業園累計對入園企業投資24家,累計投資額超過1000萬元;累計為入園企業申請各級政府無償資助類資金累計超過4000萬元;累計為企業吸引各類風險投資超過5000萬元。
專業化孵化一直以來都是北航天匯孵化器和北航創業園既定的發展方向,由于孵化器和創業園運行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航國家大學科技園,而軟件又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和北航科技園的特色和優勢。所以軟件企業一直是在北航天匯前幾年企業孵化的重點。隨著“北京國家軟件出口基地”在北航科技園的牽頭下成立,“軟件出口平臺”的建設完成,吸引了越來越多軟件企業和越來越多軟件方面合作項目,如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軟件企業已入駐北航科技園,與英國、愛爾蘭等國家的軟件出口合作交流項目達多項。
科技型中小企業存在著不同的發展階段,雖然處于孵化器中的企業大多是初創企業。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其中一部分企業必然會進入一個高速發展階段,也就是進入所謂的“成長期”。對于處于不同發展階段企業,北航天匯孵化器和創業園根據其特點提供針對性階段式孵化服務。
北航科技園在集群化發展方向上,加強同在園企業的聯系,同時幫助園內企業之間的聯系與合作,使之形成多點對多點的交流。
由于園內不僅有數量眾多的初創中小企業,同時還擁友像用友、金山、大用等知名大企業。科技園一是幫助中小企業之間的合作,使他們之間能夠形成信息、知識互通的交流機制,并希望在這一基礎上形成企業的分工與協作;二是幫助中小企業與大企業建立一定的聯系,使中小企業能夠在與大企業交流中學企業顯性、隱性知識,技術、管理經驗等,并建立商業上的聯系,實現大企業、小企業、孵化器三方三贏。
展望未來:打造國內一流孵化器
航空航天業屬于高端設備制造業,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國防安全,是一個國家綜合技術實力、經濟實力的體現。在發達國家,航空航天產業已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從提高經濟增長質量看,向航空工業每投入1萬美元,10年后就可以產生50~80萬美元的收益。航空航天產業關聯度強,產業鏈非常長,其技術擴散可以廣泛延伸至各種制造業,能有效帶動相關產業重大關鍵技術的群體突破,實現跨越式發展。
“十一五”成績驚人
“十一五”期間中國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迅猛,產業規模快速擴張,外貿和轉包生產取得長足進步,國際地位和影響力不斷提升。
自主研發成果顯著
武器裝備研制成果豐碩,實現了跨越發展和升級換代。自主研制的新型殲擊機、殲擊轟炸機、轟炸機、特種飛機、強擊機、運輸機、偵察機、教練機、直升機、空中加受油機、無人駕駛飛機以及多型號、成系列的航空發動機、機載設備等軍用航空裝備均批量生產。
民用飛機發展取得重大突破,多種產品進入國內外市場。“新舟”60、運八、運十二、直十一、直九等航空產品批量走出國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支線飛機ARJ21-700系列飛機累計中外訂單已達340架;“新舟”60Z機累計訂單總數已達162架,迎來了批量出口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新局面。民用直升機產業快速發展,直八、直九、直十一、HC120等機型已形成系列化發展格局。
具備發射各種軌道空間飛行器的能力,在可靠性、安全性、成功率和入軌精度等方面都達到了國際一流水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達到25噸,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將達到14噸。研制的衛星,實現了系列化、平臺化發展。衛星技術水平、應用水平、可靠性有了長足進步。初步形成了返回式遙感、通信廣播、氣象、地球資源、導航、科學探測與技術試驗、海洋等7個系列。
攻克了飛船總體技術,制導、導航控制技術等關鍵技術等國際宇航界公認的技術難題,20余項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5年神舟六號升空,標志著我國跨入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試驗階段。2008年9月神舟七號取得了圓滿成功,實現了我國空間技術發展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跨越。
第一顆月球探測衛星“嫦娥一號”于2007年1月24日發射。標志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衛星升空,主要任務是獲得更清晰、更詳細的月球表面影像數據和月球極區表面數據,因此衛星上搭載的CCD照相機的分辨率將更高,其他探測設備也將有所改進。
走出去參與國際合作
近年來,我國航空工業積極推進國際化開拓,全面擴大對外開放,廣泛開展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全面融入世界航空工業,對外貿易大幅度躍升,先后向十多個國家出口上千架飛機和發動機。目前,從“梟龍”、K8、ARJ21、L15到ERJ145,從EC120、S-92到6噸級直升機項目,在飛機、直升機制造領域國際合作走向多樣化,國際合作的層次又上一個新的臺階。
國際合作方面,全方位推進與國外航空工業界的合作關系,有效地促進了與空客、波音等伙伴之間的合作,為實現優勢互補、互利共贏的合作創造了條件;與國外知名航空制造企業以聯合研發、合作生產、合資建廠等形式共同參與C919項目等。一些新項目合同陸續簽訂與執行,如與龐巴迪簽署C系列飛機風險供應商合同,與空客簽署關于建立復合材料制造中心的合資合同。
國際市場開拓方面,我國自行研制的ARJ21-700新支線飛機在第八屆珠海航展進行首次飛行,美國最大飛機租賃公司通用電氣金融航空服務有限公司訂購7"25架ARJ21-700。ARJ21-700是中國按照國際慣例自主研制的第一個先進支線飛機產品,它的出現將打破波音、空客、龐巴迪、安博威等外國飛機廠商在中國民用航空市場近乎壟斷的格局。“新舟”60、運十二飛機以其優良的性能贏得用戶,實現批量出口。截至目前,已有17架“新舟”60飛機在海外七國運營。其別值得一提的是玻利維亞兩架機的交付以及在海拔4000米的拉巴斯機場的試飛成功,標志著國產的民航客機在南美市場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
在航天工業方面,2007年我國首次以火箭、衛星及發射支持的整體方式,為尼日利亞成功發射通信衛星一號并在軌交付,中國航天實現了衛星整星出口零的突破。第二顆整星出口衛星――委內瑞拉通信衛星已于2010年10月30日發射,第三顆衛星――巴基斯坦通信衛星項目已正式簽約,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提供完整配套的發射服務、衛星、地面設備等航天產品及服務的供應商,火箭已成為享譽世界的高科技品牌。
“十二五”,輝煌再鑄
中國將航空航天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十二五”期間將進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促進其快速發展。
航空展望
在未來幾年里,快速提升民機適航能力,推進民機產業快速發展。要深入開展適航技術研究,完善適航性管理體系,同時在未來5到10年間,重點推進61~99座渦扇飛機以及渦軸系列發動機的適航取證工作,重點支持技術含量高、市場潛力大、技術基礎相對較好的機載設備單獨適航取證和維修適航取證,為民機市場提供成熟的貨架產品;強化適航驗證能力建設,逐步具備國內大型客機、通用航空型號、大型民用直升機、航空機載設備等型號研制的適航符合性演示驗證能力;重視專業人才培養,提升職業素質,達到每年20名試飛員的培養能力,以滿足未來民機試飛的需求;突破關鍵試飛駕駛技術和評審技術,使我國的試飛員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低空空域開放
低空域開放將會列入單獨列入新興產業“十二五”規劃,未來五年有望實現全國性的開放。通用航空相關的航空配套的設施和服務(生產、銷售、培訓、維修等)進展緩慢亦成為制約發展的因素。估計在未來一到兩年內實現開放試點,預計2010~2020年間我國通用航空飛機需求市場容量將達到1500億人民幣。在“十二五”期間,預計通用航空產業處于市場鋪墊和積累期:低空域開放首先需要機場、空管和航油等配套逐步完善;通用航空運營業務也將直接開展;由于細分市場較為成熟,外資品牌將占據大半江山,國內與外資品牌合作的維修企業將直接獲益。
走出去
為全面加快國際化開拓步伐,中國航空工業的骨干企業必須勇敢地走向世界,立志成長為跨國公司、全球公司,對國家戰略形成有力支撐。要建立全球視野、利用全球資源、參與全球競爭和拓展全球市場。要立足國內已有資源,積極融入國際航空產業鏈,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海外生產、銷售布局,建設海外研發中心,初步完成全球生產布局和跨國投融資布局,最終實現利用全球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經營,服務全球市場,實現研發、生產、銷售網絡的全球化,完成全球融資平臺搭建,發展成為真正的全球公司。
載人空間站
2020年前后將建成規模較大、長期有人參與的國家級太空實驗室。按計劃將于2011年發射天宮一號飛行器和神舟八號飛船,實施首次空間飛行器無人交會對接試驗。2016年前,研制并發射空間實驗室,突破和掌握航天員中期駐留等空間站關鍵技術,開展_定規模的空間應用;2020年前后,研制并發射核心艙和實驗艙,在軌組裝成載人空間站,開展較大規模的空間應用。載人空間站建成后,將全面實現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發展戰略,進一步推動載人航天技術向更高水平發展。
論文關鍵詞:效率,高技術產業,大型企業
研發活動是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源泉,其效率的高低不僅決定著這些產業研發經費投入的使用效果,而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未來的發展。對高新技術產業中的大型企業而言,尤其如此。因此,研究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效率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1.研究方法
R&D績效的評價方法主要有主觀評價法、文獻計量法、投入評價法、多層面評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因子分析法、人工神經網絡和數據包絡分析(DEA)等。本文主要采用DEA方法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效率,該方法在分析效率方面具有明顯的優點。(1)DEA方法無需假定輸入輸出之間的關系,僅僅依靠分析實際觀測數據,采用局部逼近的方法構造前沿生產函數模型,就可以對生產單元進行相對有效件評價,具有較大的靈活性。(2)DEA不要求所有的被評價單元采用同一生產函數形式,故它滿足“多元最優化準則”,每一個被評價單元皆可以通過調整自己的生產結構來達到效率最大化,而一般參數方法則追求“單一最優化”,相比之下非參數方法更符合實際情況。(3)對于無效單元,參數方法僅僅能說明無效程度即效率大小,而DEA方法不僅能計算出生產單元的相對效率,還可以指出無效的根源以及改進目標,給決策者提供較多的經濟管理信息。
DEA方法中的Malmquist指數法在用于分解全要素生產率變動方面也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它不需要投入與產出變量的價格信息。一般來說,投入和產出的數據較易獲得,而要素價格信息往往不夠完善,該方法避免了價格的失真或不可獲得導致的困難;其次,它可以將全要素生產率分解成生產效率的變動和技術的變動兩個組成部分,這樣就能夠測算出效率和技術變動的情況,并進一步分析全要素生產率增長是源于生產前沿面的移動效應還是效率提高的追趕效應;此外,它不必事先假設生產函數,從而減少了模型假設誤差的風險。
2.數據來源
按照數據選取的科學性、可行性和可比性原則,選取了1995-2007年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五個高新技術行業大型企業的研發數據,以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R&D經費內部支出作為輸入變量,以新產品銷售收入、專利申請數作為輸出變量,運用DEAP2.1軟件對其研發效率進行了分析。數據來源于《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08》。
二、R&D相對效率分析
DEA方法可以在按規模報酬可變以及規模報酬不變進行分析。因此,本文基于投入法中的規模可變的情況下,并通過多階段的方法進行的相對效率分析。
1.以行業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1)相對效率
從綜合效率看,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個行業的綜合效率達到了DEA最優(表1)。其中,除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之外的四個行業純技術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個行業的規模效率達到了最優;醫藥制造、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三行業表現為規模收益不變,航空航天器制造業表現為規模收益遞增,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表現為規模收益遞減。
表1 行業相對效率分析
樣本次序
綜合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醫藥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887
0.896
0.990
irs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1.000
1.000
1.000
crs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0.893
1.000
0.893
drs
平均值
0.956
0.979
0.977
注:irs, crs,drs,分別表示規模收益遞增、不變、遞減。
表2 行業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行業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
R&D經費內部支出
新產品銷售收入
專利申請數
醫藥制造業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1434.639
56290.174
37.68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平均
1434.639
56290.174
37.683
(2)投入冗余與產出不足
從行業的角度分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中除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外,都達到了DEA有效(表2),即不存在DEA改進的余地。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存在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在產出既定時,應增加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1434.639萬元,或者在投入既定時,新產品銷售收入增加56290.174萬元,專利申請數增加38項,才能達到DEA有效。
2.以年份為決策單元的相對效率分析
從年份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研發相對效率有效的年份為1995、1997、1998、2000、2004,僅占全部決策單元的38.46%。根據DEA有效(CR)既是規模有效也是技術有效的原理,對這五年來說,除非增加一種或多種新的投入,否則無法再增加產出,或除非減少某些種類的產出,否則無法減少投入。根據DEA理論的“投影”定理,可計算出使非DEA(CR)有效單元轉變為DEA有效的目標改進值(表3)。以1996年為例,在現有產出水平下,應減少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43361.809萬元和R&D經費內部支出19206.876萬元,或者在既定投入水平下,增加新產品銷售收入523012.716萬元和專利申請數77項,才可使R&D活動績效轉變為DEA有效。在出現投入冗余和產出不足的年份中,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冗余占當年該指標比重最大的年份為1996年,達到了12.96%,其次是2002年,占3.65%,其余年份均在1%左右。對于R&D經費內部支出而言,冗余占比最大的年份同樣為1996和2002年,其中1996年達到2.19%,其余年份相對較低。從產出角度看,1996和2002年出現了明顯的產出不足,尤其是新產品銷售收入。
表3 年度相對效率分析及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
年份
綜合
效率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規模報酬
投入冗余
產出不足
新產品開發
經費支出
R&D經費
內部支出
新產品
銷售收入
專利
申請數
1995
1.000
1.000
1.000
crs
1996
0.278
0.524
0.531
drs
43361.809
19206.876
523012.716
76.290
1997
1.000
1.000
1.000
crs
1998
1.000
1.000
1.000
crs
1999
0.886
0.938
0.945
irs
8019.430
121932.234
3.399
2000
1.000
1.000
1.000
crs
2001
0.569
0.678
0.839
drs
3526.611
3273.362
229501.027
52.333
2002
0.153
0.369
0.415
drs
53837.601
48457.798
749082.579
100.822
2003
0.699
1.000
0.699
drs
2004
1.000
1.000
1.000
crs
2005
0.633
0.663
0.955
irs
1327.376
184607.76
23.359
2006
0.567
0.805
0.704
drs
10776.720
10581.807
168204.741
31.543
2007
0.211
0.455
0.464
drs
42849.723
36542.523
574193.639
87.532
平均值
0.692
0.802
0.812
三、R&D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分解
運用malmquist指數法計算的結果顯示,1995-2007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活動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為1.1%(表4),其中1999-2002年、2004年增長率接近或超過了30%,其中2000年增長率高達73.8%。1997、1998、2003和2007年均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并導致整個時間段內增長幅度相對較小;下降幅度最大的年份為1997和1998年,降幅分別高達43.9%和44.6%,其中主要原因是技術進步出現了較大幅度的負增長,這可能與東南亞金融危機造成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出口下降、生產困難并引起投資減少有關。從分解的結果來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全部來自技術進步的貢獻,樣本時間段內技術進步年均增長率為2.6%,而效率變化、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均出現了負增長,特別是效率變化的年均增長率為-1.4%。引起全要素生產率年均增長率大幅波動的主要因素也是技術進步,這與這些行業投資的波動密切相關。
表4 年度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影響因素分解
年份
效率變化
技術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1996
0.941
1.248
0.960
0.980
1.175
1997
0.907
0.618
0.939
0.966
0.561
1998
1.218
0.455
1.134
1.074
0.554
1999
0.950
1.614
0.945
1.005
1.533
2000
0.953
1.823
1.052
0.906
1.738
2001
1.033
1.255
0.966
1.069
1.297
2002
0.966
1.339
0.955
1.011
1.293
2003
0.892
0.712
0.904
0.987
0.635
2004
1.116
1.495
1.148
0.973
1.669
2005
1.093
0.617
1.051
1.040
0.674
2006
1.001
1.209
0.993
1.008
1.211
2007
0.822
0.984
0.940
0.874
0.809
平均值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從行業看,醫藥制造、航空航天器制造兩個行業R&D活動的全要素生產率出現下降,其中后者在樣本區間內年均下降了近1個百分點(表5);而醫療器械及儀器儀表制造業R&D活動的全要素生產率取得了明顯提高,年均增長率高達11.3%,其次為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年均增長率也達到了6.4%。決定這種變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技術進步,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對多數行業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貢獻為負。
表5 行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及影響因素分解
行業
效率
變化
技術
進步
純技術效率
規模
效率
全要素生產率
醫藥制造業
1.000
0.972
1.000
1.000
0.972
航空航天器制造業
0.970
0.931
1.009
0.961
0.903
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
0.966
1.052
0.978
0.987
1.016
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
0.984
1.081
0.994
0.990
1.064
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
1.009
1.103
1.000
1.009
1.113
平均
0.986
1.026
0.996
0.990
1.011
四、結論
從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活動相對效率看,航空航天器制造和醫療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兩個行業為DEA無效,這可能與這兩個行業進入的技術和法制壁壘較高并引起壟斷程度相對較高有關,特別是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存在著大量的投入冗余或產出不足;從時間序列來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活動的相對效率整體較低,DEA無效年份高達61.54%,特別是1996和2002年表現得尤為突出。
從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大型企業R&D活動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看,樣本區間內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緩慢且波動幅度較大,增長和波動的主要來源是技術進步,而效率變化、純技術效率、規模效率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的貢獻為負,特別是效率變化出現了年均1.4%的負增長;從行業看,航空航天器制造業全要素生產率下降近1個百分點,而且決定行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主要因素仍然是技術進步,效率變化和規模效率對多數行業全要素生產率變動的貢獻為負。這些結論與相對效率分析的結果形成印證。
參考文獻1 李軍.中國各地區R&D投入效率評估[D].重慶大學.2007.
2 師萍.科技投入制度與績效評價[M].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3 Coelli T.J. Centre for Efficiency and Productivity Analysis(CEPA)Working Papers[J]. CEPA Working Papers Department of Econometrics University of New England. No.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