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環境問題調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小學生;調查;社區問題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22-089-2
一、活動緣起
南湖公園是我校附近的社區公園,在功能布局、景觀設計、環境美化和廣場文化等方面,有不少特色亮點,為社區居民的娛樂健身、觀光休閑和文化展演提供便利,但2004年投入使用至今,公園的設施已出現老化現象,再加上原有的設計缺陷,已不能滿足居民的休閑生活需求。針對此類現象,建鄴區五所小學以“我為青奧獻建議”為主題,聯合開展南湖社區問題調查。
二、活動目的
1.指導學生綜合運用實地考察、訪談專人和問卷調查等多種調查方法,初步了解社區公園在美化環境、傳播文化、方便居民休閑生活等方面的功能。
2.培養學生調查訪談、觀察思考和表達能力,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建筑美、自然美和人類活動之美,培養初步的審美感受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
3.通過小組分工合作、調查研究、匯報交流,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社會交往能力、觀察思考能力和語言表達交流能力,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健康發展。
三、活動準備
1.教師指導學生分組,分配小組任務。小組有:實景報道組,拍攝公園內外環境實景,撰寫簡明解說詞;網絡檢索組,檢索南湖公園歷史和概況、相關建設報道,提供公園的三維地圖;問卷調查組,發放問卷,實地訪談調查。其它任務,見各組的活動任務單(略)。
2.教師實地考察并拍照記錄所見,設計調查問卷,指導學生開展小樣本調查,并根據調查修訂問卷。
3.教師指導學生開展實地考察、網絡檢索和調查訪談,拍照或做記錄。部分內容由家長或教師協助完成。
4.引導學生結合實景照片,初步發現公園中建筑美(雕塑小品)和自然環境美、人們在休閑娛樂中表現出的情趣美,并用簡潔的語言表達。
5.各小組完成本組任務,討論整理,制作匯報PPT;教師指導匯總各組活動成果,編制公開課教學PPT,通過課堂學習,欣賞美,設計調查題目,為深入調查,提出建議做準備。
四、教學過程
第一環節,了解南湖公園的功能布局,發現不足,指導設計調查題目。
談話導入:同學們,你們去過南湖公園嗎?(依次討論三個問題)
1.你們知道在南湖公園能干什么?(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歸納:能為人們鍛煉身體、放松心情,提供環境設施,這是公園的主要功能。
2.我想去打羽毛球,想帶孩子去蕩秋千和玩滑梯,應該去哪里?(鏈接三維地圖,讓學生標出對應區域)
3.如果我是第一次來公園玩,突然想上廁所,問別人卻不知道,我該怎么辦呢?(先引導生說,再點撥)
討論明確:可以設置游覽圖和指示牌,南湖公園卻沒有。可設計問題:
……
小結:通過這三個問題設計和調查,可以更多地了解人們對南湖公園功能的滿意度,便于判斷和建議。
第二環節,探尋南湖公園的多種美景,發現不足,指導設計調查題目。
第一,欣賞建筑美,發現不足,指導設計問題。結合雕塑小品照片,先引導學生欣賞美、表達美,再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形成判斷,最后設計調查題目。以下教學程序同此,不再贅述;只歸納展示設計的調查題目:
……
第三,欣賞休閑美,發現不足,設計問題。居民在公園活動怎樣才會更快樂呢?除了環境美(建筑美和自然美)外,還需要設施和場地等條件。為了解居民對公園設施的滿意度及改進意見,設計三道題:(略)
第四,欣賞文化美,發現不足,設計問題。(問題略)
說明:提升社區形象,公園是主要形象,離不開小環境的支撐。設計第14-15題,主要考察居民的社區意識、大局意識和對南湖情感(滿意度)
第四環節,匯總問題,形成問卷。
1.增補形式要件:指導用語(略)、答題人的年齡。 01.答卷人年齡:
……
3.增加一個開放性問題: 16.您對政府建設南湖公園有什么好的建議?
最終,結合前面15題,形成《關于南湖公園對居民生活影響的調查問卷》。
第五環節,調查問卷設計方法小結及分析指要領。
1.確立調查目的,分析調查對象特點。主要從公園的功能,公園給居民提供的建筑美、環境美和休閑美,公園外部環境問題等三個方面展開。
2.親身考察體驗,發現具體問題,根據結論設計針對性問題,為改進完善提供依據。
3.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內在聯系。如南門小環境雖是局部問題,不一定能影響居民游園心情,但關系整個社區的生活品味,必須調查分析。
4.調查問卷的統計分析要領。調查問卷的分析,是驗證或修正調查人原來的觀點。問卷的統計分析要關注與調查人一致和不一致的觀點,以作對照。
五、提出建議
1.在公園主入口,人流集中處設游園路線圖標牌和指示路標,便于游人開展活動。
2.為“景觀小品” 取名,設置標牌說明寓意和內涵。
3.在雙休日特定的時間段,公園播放柔和的背景音樂。
4.為文化長廊的經典語句,做簡明解釋,以利傳播。
5.整治南湖公園南門乃至周邊地區的環境,實現公園內外美的統一,提升社區整體形象。
6.增添一些老人和兒童使用的活動器材和專門場所。
六、活動反思
1.調查研究強調客觀性和真實性,但必然帶有主觀性和價值預設,如何盡可能做到判斷客觀真實、正確合理呢?需要綜合運用實地調查訪談和問卷調查等調查多種方法,才能實現調查目的。
【關鍵詞】中小學 課堂環境 管理 思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6-0127-02
為了做好“兩基”迎國檢的工作,筆者在2009年到2011年期間對甘肅甘南藏區的部分初中及小學共三十五所進行了較為細致的調查并撰寫了大量的《觀察日記》,發現盡管這幾年甘南藏區的基礎教育水平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還仍然存在許多問題值得中小學教師去關注,筆者通過對課堂教學環境的管理問題進行分析,展現民族地區中小學教師在課堂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以期引起中小學教師的反思。
所謂課堂環境,主要指師生生活于其中的,并能影響其行為一切內外部條件的總和。它既包括師生賴以存居的課堂物理條件,也包括師生交往而形成的心理條件。同時也包括諸多外在的社會條件。可見,課堂環境應該包括課堂的客觀物理環境、課堂心理環境以及課堂外部環境等。下面筆者根據調查情況從課堂客觀環境和課堂心理環境兩個方面來分析中小學課堂環境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客觀環境:
教室是課堂教學的客觀物理環境,教室的安排和裝飾直接影響教師和學生的情緒,“一間沒有裝飾的教室就像一位枯燥乏味的教師,兩者都缺乏活力,缺乏教學的靈魂”。某種程度上講,教室環境就是教師個性的同義詞。
客觀環境:整齊劃一毫無特色
筆者調查的學校中發現,鄉鎮中心小學教室客觀環境絕大多數相似,都可以用以上模式去套。在同一所學校中,甚至黑板上面的標語也是相同的,如果不熟悉的人進了不同的教室,他也許會說不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在A學校和B學校,還可以看到,學生服飾的統一,如果離得遠一些,甚至很難分清學生的性別,甚至會認為自己所在的是同一個環境。當然這些學校中還可以發現許多的統一:黑板的統一、墻面顏色的統一、桌椅高度的統一、墻面裝飾的統一、規則的統一、學生回答問題的統一……也正是這許多個統一構成了我觀察的這些學校。
統一,當然是工整,當然看起來規范,但如果過分強調統一,也就掩蓋了差異,失去了不同,也就失去了個性。這也許符合許多人“趨同避異,安全第一”的心理吧。學校,是應該有共性,但過分突出共性也就失去了個性。而在各地共建特色學校的今天,為何當地至今還沒有非常突出的特色學校,我想,也許過分強調統一和對個性的漠視也許正是其原因。如果能繞開這個原因,也許就是“柳暗花明”的“一村”。
座位的編排:一個頗受關注又值得受關注的問題
無論哪一個學生上學,他(她)在學校接觸時間最長的要算是自己的桌椅了。座位的安排在課堂教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沃勒(Waller.W.)的研究表明,坐在前排的學生大多是在學習上過分依賴老師,其中也有可能有一部分是學習熱情較高的,但坐在后排的學生,通常有搗亂和不聽講等問題。
筆者在開學時觀察到,教師安排座位考慮的因素依次是:學生的個性特點(是否調皮或活潑)、學生的學習、學生的身高、學生的身體因素(如視力)等。在確定座位以后,通常有個別家長會找老師要求給孩子調整座位。而且,在筆者觀察的這段時間內,學生的座位絕大多數都是確定的。
在A小學四年級2班聽課的時候,我發現有一個坐在我旁邊的中等個子的男孩,上課從不舉手,也從不開口。(注:我聽課的時候一直是坐在最后靠墻的角落的地方以免影響正常的教學)有次我輕聲問他:“你一點都不會嗎,為何從不舉手?”他頭一低,沒說話。我又問了一次,他才說:“有些也會。”完了又不言語了。在課間,我又說,“你會就應該舉手啊,”他過了一會才說,“我就是舉手老師也不會叫我。”我問,“為什么?”他始終沒有回答,轉身出去了。后來我從其他同學那里了解到,他因為調皮打架,老師讓他在后面一個人坐,他已經坐了差不多一學期了。在以后的觀察中,我從沒發現他舉手,也沒發現老師叫他回答問題,甚至在課間他也很少出去,也很少說話。上課時我發現他伸長脖子看老師講課(他前邊正好坐著兩個高個子學生),顯得十分吃力。于是我裝作不經意的在T1老師(該班班主任)面前提起那個學生時,老師的說法是“他曾是一個調皮搗蛋、學習又差的學生,”隨后又說,“現在表現略有長進,上課也不說話,作業做的也細心了許多。”我問,“既然他有了進步,為何不調整調整他的座位?”老師的回答是:“我早就征求過他的意見,但他不愿意再挪動座位,也不愿意跟其他同學一起坐。”(摘自《調查日記》 2010.6.29星期二)
很顯然,在這位老師看來他的教育是有效的,也是無可挑剔的。在我和他的訪談過程中,他對這個學生影響深刻。他的言談中,他也曾為這個學生頗費苦心,對于這個學生過去活潑好動而現在的沉默寡言他認為也是這個學生的進步和轉變,這個學生能有轉變說明他的管理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的。很顯然,這位老師的初衷也是無可挑剔的。但我想,學生自信心的喪失、個性的壓抑甚至扭曲難道就是我們教育的目的?也許,這樣的座位安排會讓這個學生在心中記一輩子,不知這個老師想過沒有?
二、課堂心理環境:
課堂心理環境是指存在于課堂中的情感氛圍,它影響著群體的集體精神、群體的價值以及每一個學生個體的內心世界。教師的觀念和行為決定了課堂氣氛,而這種氣氛又反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師生間的信息交流和整體課堂效果。研究結果表明,當教師能為班級創作一個積極有序的訪問時——溫暖、相互支持、快樂、恐懼感低,教室方能發揮最佳功能。為了增加動力,教師應該將恐懼減少到擔心的程度。
課堂氣氛:嚴肅壓抑而不活潑
在筆者調查中發現,課堂氣氛應是一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在我調查的這些學校中,發現課堂氣氛都嚴肅有余,而活潑不足。無論教師還是學生,課堂氣氛都是一個被忽視的“角落”。在筆者問卷中有一個問題是這樣:當你置身于課堂時,你內心感覺如何?學生的回答是這樣:56﹪的人認為是緊張壓抑;28﹪的人認為是無所謂,沒感覺;12﹪的人認為是不喜歡;只有4﹪的人喜歡上課。而教師的回答是:46﹪的人認為是感覺無所謂;28﹪的人認為是感覺一般;12﹪的人認為是不喜歡討厭上課;只有14﹪的人感覺很好,喜歡上課。可見無論教師還是學生,上課對他們吸引力都不大。在課堂觀察中我也發現許多類似的情況,學生們回答問題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出錯,老師按部就班,漫不經心,沒有激情。
可見,課堂氣氛是一個非常突出的問題。其根源就在于,教師僅僅從管理的角度出發,將“絕對的安靜,秩序井然”當作理想的課堂氣氛,從而為了獲取寧靜而保持沉默,為了避免混亂而扼殺活躍。在這樣一種理念的支配下,課堂氣氛僅僅被當作課堂活動中的一種靜態背景,徒具維持的功能;而沒有發揮它原本充滿了鮮活生命取向的動態力量,從而喪失了更為積極的促進功能。
因此,教師在課堂管理的過程中,應破除保守意識和思想,積極創造一種嚴肅而活潑、熱烈而深沉、寬松而嚴謹的課堂氣氛,才能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才能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在開設課程之初,宜先對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從而有針對性地根據學生的特點和需求設置相應的知識點,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有針對性地將環境保護觀念滲透到教學中,使學生能夠自覺為環境保護作出努力。調查活動一般采用問卷調查,調查問卷涉及有關環境意識的“知”和“行”兩方面內容。“知”是基本概念和知識,“行”是指行為取向和實踐,即環境教育的目標包括知識、技能和參與行動,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和實踐性。以此為原則,調查問卷的設置從大學生日常生活的具體問題入手,調查大學生對環境問題的認知程度和面對實際環境問題時的行為傾向,調查結果有助于了解學生對環境問題所持有的認識與態度,明確環境教育的重點與方針,從而為大學環境教育方面的工作提供科學依據。目前,對高校大學生環保意識調查的報道得較多。如吳云影的《高校生對環境問題認識的調查》以7個系學生為對象進行環保意識的問卷調查。調查表明,大學生主要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獲取環境信息,但新聞性較多,深度不夠,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王媛等在天津大學開展的大學生環境意識調查也表明,大學生掌握了環境保護的常識性內容,但在深度性方面有所欠缺。在環境意識調查的基礎上,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教師可指導學生收集傳播領域的一些“熱點問題”專題資料,并深入挖掘問題發生的根源,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將課堂環保教育與學生關注的新聞熱點緊密聯系起來,既讓學生了解自己的周圍環境問題,也促使他們關心具有全球性影響的環境問題,有助于提升學生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和知識點的掌握,使課堂教學成為學生認識和理解環境問題的有效渠道。
二、因“才”施教
由于專業背景的差異,不同專業學生的環保認識和掌握程度存在差異,如文科專業的學生在環保技術和理論方面通常較理科專業學生要弱一些。教學過程中,宜根據學生的專業背景差異而因材施教。如有調查發現,在提問“消費時是否會選擇有生態環保標志的產品”時,化學專業的學生選擇“會”的比例較高,而法學專業學生多回答“不知道”。這種差異形成的原因是文科學生對環保知識相對欠缺,不知道、不了解導致他們在實際行為選擇時,考慮經濟因素多于其他方面,從而做出錯誤的決定。在環境保護的教學中,應針對學生不同專業背景的層次性特征,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有所區別。文、理科學生都能積極關心周圍環境問題,但文科學生對環境問題的理解及行為比較感性,如在提出犧牲個人利益保護環境、重視生態校園建設等方面文科學生積極響應,而理工科學生則比較理性,善于從生活細節入手,采取實際環保活動,如理科學生在生活中能主動關電等。針對文科學生,除理論知識的傳輸外,還應指出具體可采取的行為,如人走燈滅、雙面打印、垃圾不隨手亂扔等,有利于學生通過小的舉措實現環境保護。而理科學生不同專業也有各自特點,如生物、化學等專業學生往往在學習過程中會接觸到生態環境保護等相關內容,針對此類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可深入講解理論知識,引導其積極討論和采取實際行動,并投入到社會性公益組織和參與相關活動,利用自身的知識和行為輻射影響其他人。
從具有環境意識到采取環保行為之間有大量的空間,學生可能會不知不想,有的會想而不行動,或想行動而又動搖,在教學中應針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學生因材施教。王媛等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認可保護環境很重要,僅4%的學生認為應以個人利益優先,寧可犧牲生態環境。但當保護環境和個人短期利益發生矛盾時,50%左右學生是猶豫或被動接受的態度,不到10%的學生僅考慮短期個人利益。由此看出,大多數大學生的“行”明顯滯后于“知”。環境教育重點對象是表現猶豫態度的大部分學生,通過適當的環境教育,促使他們樹立堅定的環保意識,并能主動選擇環保行為。在課堂教育中,即注重加強知識的深度傳播,通過對科學道理的解釋與資料的引證,增強對環境問題嚴重現狀的信服。同時,將當代的熱點環境問題帶入課堂,引領他們關注一旦在身邊發生嚴重的環境污染,則對大家的生命健康安全將產生嚴重危害,迫使學生感受到環境保護的緊迫性。如近年來北方頻發嚴重的霧霾天氣,大氣污染使當地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劇增,多年的醫療資料也表明該區域心血管疾病患者增多,因污染而致癌的人數較以前增多。
三、“行”是環境教育的終極目標
如何使學生通過環境教育行動起來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后,“知”要轉化為環境保護的“行”,只有有了行動才能真正達到保護環境的目的。目前,大學生在環境意識“知”上的水平較高,關心環境問題,具有一定的環保科學知識,對環境現狀和危害有較多的認知,環保意識較強。但在環境意識“行”上的水平較弱,能積極選擇環保行為的大學生不到一半,如別人隨地丟垃圾自己也跟著丟的從眾行為等。在調查中,相當多的大學生在犧牲短期個人利益來保護環境需要方面,態度不堅定,甚至有些錯誤想法。對大學生環境保護意識的教育,不僅僅是對大學生進行環保理念的培養,而更深刻的目的在于將環保意識內化為他們的思維方式,繼而成為他們穩定的行為習慣。戴洪厚等在邯鄲學院進行的“節能環保意識”調查表明,大學生在環保行為方面則較弱,如對日常生活行為“在沒有垃圾桶的公共場所,吃過水果后,您會把手中的果皮放在兜里帶回去處理”的選擇率最高,而對說服與勸阻行為“你看到同學隨便丟垃圾你會說服勸阻”(選擇率僅26.3%)、教育行為(15%關注)的關注或執行程度低,對消費行為“畢業后,如果在您的工資里扣除一定的環境稅(比如20元)”的支持居中,45%的學生支持。
王媛等調查發現,只有約30%~40%的學生能比較堅定地主動選擇以保護環境目標為至上的行為。如何強化大學生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行”,有不少教師提出了自己的建議。王建英提倡在環境教學中的應用互動式教學模式,徐永榮等提出直觀式、體驗式、參與式教學的應用應貫穿整個教學過程。一般來說,環境考查法是使用較多且效果較好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對周圍環境問題進行調查,加深對環境污染的認識,從而使課堂教育與實踐相聯系,學生獲得正確、真實印象的同時,積極思考問題發生的原因及解決途徑,提出自己的觀點,有助于對環境問題的探究。另外,對有條件的學校或化學等等相關專業的學生還可采用實驗法,通過采集環境樣品進行分析,從數據上了解周圍環境的質量,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力。在課堂上,可采用課堂討論的方法,選擇一些熱點生態與環境問題,使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促使學生課外查詢文獻資料,提出個人觀點。
四、教師身教重于言傳
一、調查目的:為了創建“綠色校園”,進一步提高環保意識,宣傳環保知識,共建綠色家園,特此開展這項調查。
二、調查對象:我校所有的學生。
三、調查的方法:采用隨機抽樣方法來調查我校的學生,共調查的人數為525人。
三、調查地點和時間:在我校的圖書館前、飯堂前、學生宿舍等等場地開展調查活動。2010年6月6號下午4點半至6點鐘。
正文:為了了解我校大學生對環保意識的深淺,從而提高我校學生的環保意識。
在這次調查中,我們調查小組研究發現我校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我們校的學生知道一些環保知識,但他們沒有做自己該做的事。比如過度使用一次性筷子、飯盒和塑料袋打包。導致我校學生過度使用塑料袋打包主要原因是我們校學生的環保意識還是不夠深。其我校還沒有開展過環保知識的講座 、課程。從調查中,他們的環保知識主要來源,有38%的學生來源電視、廣播、電影 ;有 28%來源于報刊雜志、不到8%的學生說來源于學校課程。在調查我們學校存在哪些環境問題中,有68%學生都知道一次性筷子、飯盒和塑料袋使用過度,其次浪費水電資源、破壞花草樹木,各占16%。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學校的重大的環境問題。在浪費水電資源和破壞花草樹木的問題上,各有16%學生說在環境問題上也是很嚴重的。隨著,我們國家的能源不斷地減小和樹木的亂砍伐,造成沙塵暴的惡化。我們還有一部分學生還在浪費水電資源和破壞花草樹木。從我們每月水電費超資上就可以看出我們校學生還在浪費水電資源。用塑料袋打包是我們校很嚴重的環境問題。我們使有過度,制造很多塑料垃圾,這些垃圾都對我們健康有害。塑料袋是很難分解的,對我們的環境造成破壞。我們要意識到塑料袋打包對自身的健康有害。有些壞物質會隨著你吃飯時帶進胃里,造成中毒或疾病的出現。我們學校的環境還算好,但如果我們不注意環保、衛生,到處制造垃圾,那我們校的環境就越來越差了!我們就沒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了!所以,我們要從三個做起:一從自己身邊做起,二一點滴小事做起,三、從小養成節約資源、愛護環境的環保意識和良好的行為習慣。
關鍵詞:農村中學;地理教學;環境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5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1-1297(2008)10-046-01
從2007年9月份,筆者就開始對甘肅省靜寧縣仁大中學地理教學中環境教育現象進行研究。即通過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對相關教師進行訪談,再加上筆者的平時觀察,了解到靜寧縣仁大中學在地理教育中實施環境的有關基本情況。
一、 教師方面
通過對高喜燕、趙安國、鄭建明三位地理教師的訪談了解,加上筆者本人對自己的客觀評價(筆者也是靜寧縣仁大中學的地理教師)得知:
(一)教師在環境方面的專業水平不高
在本校,高中地理教師有四位,四人無一人是地理專業畢業。其中,高喜燕老師的專業背景是文秘專業,趙安國老師的專業背景是中文專業,鄭建明老師的專業背景是政治專業,只有筆者是環境科學專業。在對教師訪談之后了解到他們對環境知識很缺乏,他們都是文科背景,對許多環境方面的問題不太明白,對有些學生提出的環境問題不能夠很準確地進行回答,在環境教育方面也只是將課本上的知識進行概括和綜合,其實自己對許多問題還是很困惑的。
(二)對環境教育的認識不到位
靜寧縣是甘肅省有名的教育大縣,近幾年來本科上線人數都在千人以上,在教育上可謂碩果累累。然而,在這里,無論是學校還是社會,對于學生的升學非常關注,教師的工作壓力很大,也正是這個緣故,教師的教學目的也就轉移到學生的升學上面,所以教學工作的重點就轉移到應試上了,素質教育自然而然地就放在了次要的位置。
環境教育本來更多的是關心學生素質的提高,而認識上的這種不到位或者說是偏離,使得環境教育在這里不被重視。在訪談中不難發現,本來教師在環境專業知識上很缺乏,然而,他們為了完成教學任務,為了學生考試成績的提高,他們的教學重點在地理課程上,對環境教育很少涉及,只是對課本中出現的,非講授不可的內容進行了講授,但在這些課程上對學生很少留作業。他們感覺環境教育不太重要,涉及較少,即使遇上環境教育的課題,也就只是做了簡單教授。
二、學生方面
通過問卷調查,發現學生在環境知識和環境意識上都存在很多缺陷,具體表現如下:
(一) 環境知識掌握不夠完整系統
學生的環境知識不全面不系統,表現在:1、概念掌握模糊。調查問卷中涉及到的環境知識方面的名詞,沒有一個是全部學生都了解的。2、知識不全面。如環境教育中常提到的我國人均耕地面積、人均占有水資源的量、我國的森林面積都不知道(不過多數學生還是知道我國和世界的人口數的),表現出知識方面有很大的漏洞。
(二) 環境問題關注不夠全面具體
這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對全國和全球環境問題認識不全面,另一方面忽視自己家鄉的具體環境問題及措施,以及自己生活中的周圍環境問題。如同樣是我國面臨的重大環境問題,學生對水體污染的認識比土地荒漠化的認識差,對我國保護生物多樣性形勢和水土流失的認識相對更差。學生認識到我國的環境污染很嚴重,但不知道是那方面嚴重,更不知道運行在自己身邊的環保措施。很少有學生注意到校園或社區這些自己生活的環境中有什么環境問題。
(三)環保態度不夠積極明朗
面對自己也認為嚴重的環境問題,不是想辦法去解決,而是找借口,或聽之任之,或淺嘗輒止。面對有悖環保的行為,不是堅決制止,則是自認為“清白”而滿足,或者只是管好自己的事,或者也是聽之任之。比如,面對白色污染時,70%的人有借口仍使用塑料袋;面對廢舊電池的危害,有76%的置之不理;面對成山堆積的垃圾,除了“無所謂”和“不支持,太麻煩”的人外,還有22%的人“垃圾沒分類過,但廢舊物嘗試過利用”;面對實驗室、微機室抽屜滿倉的垃圾,有15%和47%的人只不過“難以忍受”和“我不會在那兒留下任何垃圾”罷了,只有7%的人“自己不這樣做也要制止別人”;在集體活動期間15%的人只愿帶走自己的垃圾,不管別人留下的;對實驗室、微機室抽屜、地面上的廢紙,51%的人只表示自己不會在那兒留下任何垃圾。
(四)環保責任感缺乏
學生環保的責任感只停留在口頭程度。有82%的人認為環境保護人均有份的同時,只有8%和13%的人“非常愿意”和“愿意”把自己的一部分零花錢用于環保。更不用說還有人是自己的錢和家長的錢都不愿多一分用于環境保護。
(五) 環保行為上欠自律
很少有學生表現出積極主動的環保行為。調查為避免造紙對環境的巨大壓力而節約用紙的行動時,除了“不了解”和“不想了解”的人外,還有75%的人要人提醒才會節約用紙。為環保而減少電池的使用情況,也有44%的人需要老師要求。47%的人維護校園、教室、實驗室、微機室的衛生要紀律約束。不管是調查結果還是平時對學生的觀察結果,都證明學生環保自律行為缺乏,這說明學生與環境和平相處的能力還有待開發與提高。
三、結論和建議
綜上所述,環境教育在農村中學還沒有真正開展開來,其原因主要是農村學校教育目標的扭曲,導致教師教學目標的扭曲,最終結果就是教師的不重視。學生的環境意識差,其原因是教師的教育做的不夠,還有就是農村環境的特殊性導致了學生對環境問題不夠敏感。從而環境教育不能積極開展開來。
另外,農村不像城市,各地又有其特殊的環境問題,對于當地特殊的環境問題,教科書里沒有,學生就沒有在學校學到相關的知識。由此可以看出,只有國家課程,沒有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是農村環境教育的又一大缺陷。所以各地區和各農村中學建構自己的環境教育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也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