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第1篇

云絞云,雨淋淋。

黑云接駕,不陰就下。

云低要雨,云高轉晴。

天色亮一亮,河水漲一丈。

紅云變黑云,必有大雨淋。

天上豆英云,地上曬死人。

日落烏云漲,半夜聽雨響。

日落胭脂紅,非雨便是風。

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天上跑臺云,地上雨淋淋。

西北起黑云,雷雨必來臨。

云自東北起,必有風和雨。

有雨山戴帽,無雨山沒腰。

天上魚鱗斑,曬谷不用翻。

不怕陰雨天氣久,只要西北開了口。

云向東,有雨變成風,云向南,水漣漣,云向西,下地披 衣。

時雨時晴,幾天幾夜不停。

烏云攔東,不下雨也有風。亂云天頂絞,風雨來不小。

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臨。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臨。

天上掃帚云,三天雨降淋。

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早晨東云長,有雨不過晌。

早晨云擋壩,三天有雨下。

早晨浮云走,午后曬死狗。

早雨一日晴,晚雨到天明。

今晚花花云,明天曬死人。

空中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天上豆莢云,不久雨將臨。

天上鐵砧云,很快大雨淋。

老云結了駕,不陰也要下。

云吃霧有雨,霧吃云好天。

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烏云接日頭,半夜雨不愁。

烏云腳底白,定有大雨來。

低云不見走,落雨在不久。

西北惡云長,冰雹在后晌。

暴熱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黑云起了煙,雹子在當天。

黑黃云滾翻,冰雹在眼前。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氣象諺語;預測;天氣變化;氣象知識

中圖分類號 S16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1-0037-02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s from Common Weather Proverbs

HUANG Xiu-yan

(Fengshan Bureau of Meteorology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Fengshan Guangxi 547600)

Abstract Weather proverbs are valuable experience of understanding nature aft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time-tested and tempered, which accumulated in long-term practice of production and life and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ing nature and that people live in harmony with. Although people often mention and use weather proverbs in daily life and work, the true meanings are knowed little by peopl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s are simply explained for common and scientific and guiding weather proverbs, so as to help people to understand and use weather proverbs more comprehensively.

Key words weather proverbs; forecast; weather change; meteorological knowledge

大自然中,風、云、雨、霧、日、月、星以及動植物等,都與人類的生存密不可分,人民群眾通過仔細觀察它們活動的規律,不斷總結和積累,然后用以簡明扼要和生動形象的語言來描繪出來,就有了氣象諺語的產生[1]。現通過以下4個方面來簡要分析其所蘊含的氣象知識。

1 看天識天象

1.1 看云識天象

觀察天空來識別天氣,是人們最常用的方法。而對霞這一自然現象就有著深刻的感性認識,用霞出現的時間、方位與色彩來了解未來天氣的變化,有了一定的效果。“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早晨太陽照射在西邊的云彩上經過云彩的散射,使云彩呈深紅色,這就是朝霞。它說明西邊天空已經有云存在,而早上起云是由于天氣系統性原因而成的。未來隨著天氣系統東移,本地將逐漸轉受其影響,天氣將轉陰雨[2]。相反,晚霞是夕陽斜照在東邊天空上的云彩而形成的。在這種情況下,一般西部天空沒有云彩,而東邊天空的云彩隨著時間的推移離本地愈來愈遠,不會影響本地,天氣會晴好。“早燒不出門,晚燒曬死人”、“今晚火燒云,明天燒死人”、“日出紅云,勸君莫遠行”、“ 東虹日頭西虹雨”等,也是類似的道理[3]。氣象諺語中也有很多是關于云與天氣的描述,因為云的形狀、高低和變化趨勢都能直接反映當時當地天氣運動的狀態,能預示著天氣未來的變化。故有“云是天氣的招牌”之俗稱。

“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馬尾云,吹倒船”、“天上掃帚云,三五天內雨淋淋”。這里所提到的云都是高云,其中鉤鉤云指的是鉤卷云,馬尾云、掃帚云指的是毛卷云。這些云常產生于系統入侵前后,常是刮風下雨的天氣。預示著好天氣的云也有“瓦塊云,曬死人”、“天上起了老鱗斑,明天曬谷不用翻”、“今夜斑斑云,明天曬死人”。這些諺語描述的都是透光高積云,它常產生于單一氣團內部,在穩定云層下,是好天氣的征兆。夏日晴朗的天空,大家所常見又熟知的白云飄飄,即是淡積云和碎積云。關于它們的諺語有“早上朵朵云,下午曬死人”、“疙瘩云,曬得歡”、“早上浮云走,晌午曬得歡”等。

還有關于描述云移動方向來預測天氣的諺語有“云往東,一場空,云往西,水凄凄;云往南,雨成潭,云往北,好曬谷。”天空上下云層一致,天氣比較晴好。高低層云移向不一致,天氣變化會很劇烈、復雜。正如諺語所說“天上亂云交,地上雨傾盆”、“順風船,頂風雨”、“逆風行云天要作變”等等。

1.2 看太陽、月亮、星星識天象

此外,人們還通過太陽、月亮、星星等的外形變化來預測晴雨天氣。“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月色胭脂紅,非雨就是風”,這說明大氣中含有較多的水汽和塵埃等雜質,而這種情況容易產生陰雨天氣。但是,如果沒有其他條件如系統入侵、熱力對流等的影響是不足以形成降水的。因此,日落和月色的“胭脂紅”,只能說明未來天氣不陰雨的可能性大而已。“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星星眨眨眼,出門要帶傘”,這是晴朗無云的夜間,星光閃爍,往往反映出空氣層結相當不穩定,有亂流、湍流存在,預示天氣可能會轉壞。

1.3 聽雷聲識天象

雷聲也常被人們作為預測天氣的依據,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不多”,這條諺語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聲隆隆,表明這次下雨是局部地區受熱不均勻等熱力原因形成的,又叫熱雷雨,雨量不大,時間很短,局地性強,常出現“夏雨隔條河,這邊下雨,那邊曬日頭”的現象。 “先雨后雷下大雨,不緊不慢連陰雨”、“雷聲水里推磨,下雨漫滿河”。這幾條諺語指先下雨,雨后靜風、悶熱,雨勢越來越猛,雷聲不絕,預示要降暴雨[4]。“西南雷轟隆,大雨往下沖”、“西北雷聲響,霎時雨滴滴”,指這2個方位起雷暴,來得快,風力大,時間長。諺語中根據打雷的方向來判定雨量的大小有“東北方響雷,雨量不大”、“東南雷聲響,不見雨下來”等。

2 看風識天氣

風是由于空氣的流動而產生的一種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氣變化趨勢,也就是說風對天氣變化有明顯的預兆。關于風的諺語,也是不計其數的。“早西暮東風,正是旱天公”、“早西晚東風,曬得海底空”、“晚上起東風,明日太陽紅通通”。這些諺語意思是午后到傍晚吹東風,晚上和清晨吹西風,一般都是晴好天氣。其實諺語里所說的東風和西風,即在氣象學上是指海風和陸風,這種海陸風現象一般產生于單一氣團控制下的穩定天氣系統里。因此,可以預兆未來天氣仍為晴好天氣。“晝息不如夜靜”意思是白天沒有風不如晚上沒有風更能說明天氣狀況穩定少變,未來天氣仍舊晴好。這是因為處于穩定高壓控制下晴朗天氣正常情況是白天風力逐漸增大,晚上風力逐漸減少,甚至無風。晚上從沒有風到出現有風,說明有新的天氣系統移來影響[5]。而白天有風,就有2種可能了:一是日變化造成的;二是天氣系統影響。因此,“晝息不如夜靜”更能說明天氣晴好的可能性大。“南風多霧露,北風多嚴霜”,霧、露和霜的形成條件除了空氣中水汽達到一定的含量外,還要有一定的溫度條件。溫度在0 ℃以上只能形成霧和露,在0 ℃以下或左右才有可能形成霜。南風帶來的空氣一般都是較高的溫度,相反,北風帶來的大都是寒冷的空氣。因此,吹南風更容易形成霧和露,吹北風則易形成霜。“狂風暴雨不終朝”、“颶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這些諺語主要指狂風狹著暴雨來勢猛,但維持的時間不會很長,描述的是夏天常見的熱雷雨過程。

3 看物識天象

民間群眾還常根據動植物的一些特定變化來預測天氣。因為在氣象條件發生變化時,它們的活動規律和習性會發生一些明顯的變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天氣變化的規律。“烏龜背冒汗,出門帶雨傘”,這是因為龜身貼地,龜背光滑陰涼,當暖濕空氣移來時,會在龜背冷卻凝結出現水珠,而暖濕空氣通常帶來陰雨天氣。“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將有大雨到”也是類似原因。“燕子低飛蛇過道,螞蟻搬家山戴帽”、“雞早宿窩天必晴,雞晚進籠天必雨”、“蜻蜓千百繞,不日雨來到”、“魚兒出水跳,風雨快來到”、“蚊子聚堂前,來日雨盈盈”、“蚯蚓封洞有大雨”、“蜘蛛結網天放晴”。這些測天經驗,幾乎家喻戶曉。它們都是動物對陰雨前氣壓降低、濕度增大所做出的自然生理反應。人在晴天轉雨時,也會感到悶躁,疲倦不適,老人腰酸背疼,病人傷口發癢,關節疼痛,就會有“腰酸瘡疤癢,有雨在半晌”的諺語。

4 結語

氣象諺語不但是一種知識,而且還是民間群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工具,在看天種地的時揮著舉足輕重的引導作用,它以通俗易懂、言簡意賅、貼近生活的方式在群眾中廣泛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時至今日,科學主導的時代,天氣預報已經深入到全國各地農村,但氣象諺語仍不失為廣大農民看天看地種莊稼和安排農業生產的參考依據[6]。希望通過該文能讓更多的人不只是知道它字面上的意思,還能理解其真正蘊含的氣象知識,并恰到實處地運用到生活當中。

5 參考文獻

[1] 嚴光華,官秀珠.氣象與農諺[M].北京:氣象出版社,1999:242-243, 258-260.

[2] 中國氣象局.地面氣象觀測規范[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3:21-22.

[3] 陳珍.自然密碼中的“弦外之音”——漫談氣象諺語[J].內蒙古林業,2009(4):58.

[4] 李曉光,賀敬.談天說農諺[J].農民致富之友,2011(7):43.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第3篇

云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它變幻多端,在不同的天氣下,它的狀態并不相同。而這也成為了人們判斷之后天氣的一種手段。

讓我們一起閱讀關于云的諺語吧!這里面就清楚的告訴我們如何判斷了。相信在看過之后能夠長不少的知識。

1、棉花云,雨快臨。(絮狀高積云)

2、天上花花云,地上曬死人。(毛卷云)

3、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4、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鉤卷云)

5、云結親,雨更猛

6、讓我們一起閱讀關于云的諺語吧!這里面就清楚的告訴我們如何判斷了。相信在看過之后能夠長不少的知識。

7、日落烏云漲,半夜聽雨響。

8、云自東北起,必有風和雨。

9、日出紅云升,勸君莫遠行;

10、早上紅云照,不是大風便是雹

11、早起浮云走,中午曬死狗

12、滿天亂飛云,雨雪下不停。(惡劣天氣下的碎雨云)

13、魚鱗云,不雨也風顛

14、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15、天有城堡云,地上雷雨臨。

16、天上掃帚云,三五日內雨淋淋。(密卷云)

17、炮臺云,雨淋淋。(堡狀高積云)

18、云低要雨,云高轉晴。

19、星星眨眼天要變

20、天上灰布云,下雨定連綿。(雨層云)

21、黑黃云滾翻,冰雹在眼前。

22、烏云腳底白,定有大雨來。

23、黑云接駕,不陰就下。

24、天上跑臺云,地上雨淋淋。

25、云從東南漲,有雨不過晌

26、早晨東云長,有雨不過晌。

27、老云結了駕,不陰也要下。

28、早晨棉絮云,午后必雨淋。

29、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臨。

30、天上鐵砧云,很快大雨淋。

31、日落西山一點紅,半夜起來搭雨蓬

32、云下山,地不干。

33、黑豬過河,大雨滂沱。(大塊碎雨云)

34、暴熱黑云起,雹子要落地。

35、日落紅云升,來日是晴天

36、云向東,有雨變成風,云向南,水漣漣,云向西,下地披衣。

37、早上紅云照,不是大風便是雹。

38、今晚花花云,明天曬死人。

39、魚鱗天,不雨也風顛。(卷積云)

40、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41、黑云起了煙,雹子在當天。

42、低云不見走,落雨在不久。

43、烏龍打壩,不陰就下。

44、西北來云無好貨,不是風災就下雹

45、天上鯉魚斑,曬谷不用翻。(透光高積云)

46、火燒烏云蓋,大雨來得快。(積雨云)

47、云從東南來,下雨不過響

48、西北惡云長,冰雹在后晌。

49、烏云接日低,有雨在夜里

50、月亮生毛,大雨沖壕(“毛指暈或華”)

51、屏山出云,不用問神

52、早怕南云漫,晚怕北云翻

53、西北起黑云,雷雨必來臨。

54、天色亮一亮,河水漲一丈。

55、西北黃云現,冰雹到跟前

56、晚看西北黑,半夜看風雨

57、饅頭云,天氣晴。(淡積云)

58、烏云接日高,有雨在明朝;

59、云自東北起,必定有風雨

60、日落云里走,地雨半夜后

61、晚若西北明,來日天氣晴

62、云在東,雨不兇;

63、云絞云,雨淋淋。

64、黑云是風頭,白云是雨兆

65、云吃火有雨,火吃云晴天。

66、有雨天邊亮, 無雨頂上光

67、云從東南來,下雨不過響。

68、晚上西北暗,有雨還有閃;

69、早晨浮云走,午后曬死狗。

70、天有不測風云,人有旦夕禍福。()

71、云在我們的生活中經常可以見到,它變幻多端,在不同的天氣下,它的狀態并不相同。而這也成為了人們判斷之后天氣的一種手段。

73、紅云變黑云,必有大雨淋。

74、烏云接日頭,半夜雨不愁。

75、西虹跨過天,有雨在眼前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第4篇

風的方向、速度、強度都不盡相同,如何“看”到風,又如何辨別出風的方向和風速?

測風

想測風向,工具非常簡單,只需一根小樹枝或筷子以及一塊輕薄的小手絹或小絲帶。將絲帶系在樹枝上舉在空中,就能大致辨別出風的方向。如果沒有工具,也可以看看周圍有沒有煙霧或旗幟,一樣能大概判斷出風向。

其實對于孩子,不必讓他精確地了解東西南北等方位的概念,只要讓他能理解風可能是從不同的方向刮來的,就很有趣了。

看風

天氣預報中經常會說到“一二級風”、“五六級風”,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沒聽上天氣預報時,你能從看到的景象中判斷出風力多大嗎?

其實所謂的“幾級風”說的就是風力,風力又可以用風的速度來表示。通過眼睛和身體的感受我們同樣可以大致判斷出風力。

對于孩子,首先讓他學會留心觀察自然界中有什么變化就是有風了就足夠了,比如樹葉動了,小草彎腰了,煙囪里的煙不直了等等。然后再慢慢地在各種真實的情景中教給他更多觀察和判斷風力的辦法。

聽風

有風的時候,可以讓孩子閉上眼睛,就可以聽見風聲。還可以帶他在不同的地方感受不同的風聲:山坡上、樓群中、原野上、樹林中,即使是同樣大的風力也能聽到不同的聲音。

不出門,在家也可以“聽風”:控制窗戶縫隙的大小,就可以聽到不同的風聲――縫隙越小,風聲越大;把窗戶完全拉開,有時候風聲卻消失了。

延伸和風有關的話題

很多樂器都帶有“風”字:手風琴、風笛、管風琴它們和風有關系嗎?還有很多詞匯也和風有關:風俗、風采、風聞、風趣它們又和風有什么直接或間接的聯系呢?

放風箏、風車、帆船還有哪些需要借風才能進行的游戲或活動?

很多問題我們自己并不知道答案,也許查也查不到確切的解釋,那就讓它們留存在大家的心力,讓孩子學會在生活中做個有心人,慢慢去探尋這些答案吧!

孩子對云感興趣后,每天都會抬頭看一看云,同時,他就能發現自然界中更多的有趣之處。

賞云

每次看云,云的形狀都在改變,沒有一朵云是相同的。從每一朵云展開聯想,可大大地打開孩子的思路,豐富他的想象力。其實,這也是幫孩子留意身邊大自然奇妙之處的契機。一個視野廣闊、興趣廣泛的孩子也會有好的性格、自覺學習的能力。

測云

告訴孩子從云的形狀、薄厚、顏色就可以大致判斷天氣。天氣非常晴朗時,云肯定很淡,或者顯得很高;陰天時,上空被云層壓住,甚至都看不到一朵朵的云了,因為它們連成了一大片;積雨云也有特殊的形態,它屬于低云族,臃腫龐大,當觀察到積云越來越濃,云頂垂直向上發展,原來清晰的邊廓開始在某些地方變得模糊、擴展成馬鬃狀后,就是積雨云形成之時,這樣的云常會產生較強的陣性降水,并伴有大風、雷電等現象,有時可能還會出現強冰雹,要趕快跑回家或找個地方躲起來。

還可以趁機告訴孩子一些關于天氣的諺語,尤其是和云有關的諺語,告訴他這都是在沒有天氣預報之前,人們在長久地觀測天氣中積累的非常準的經驗,比如“滿天亂飛云,雨雪下不停”、“天上烏云蓋,大雨來得快”、“云往東,刮陣風;云往西,披蓑衣”等等。

問云

云是怎么來的?這大概是你帶孩子“發現”云后,他要問的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回答可大可小,大到世界環境的變化,小到只要告訴他“云是大海、河川里的水蒸發后變成水蒸氣,又在高空遇冷變成小水滴的集合”就行了。

云為什么在“走”?這正是小家伙學會觀察之后提出的好問題,這個問題又契合了同時要帶他領略的“風”:風力大時,云走得就快;風力小時,云走得就慢。有時候我們感覺不到風,可天上的白云卻在慢慢移動,想想這是為什么呢?

還有,云為什么不會掉下來,云為什么有黑有白,水滴沒有顏色云為什么是白色……太多的問題了。

延展和云有關的周末

看云識天氣的諺語范文第5篇

一、 風的觀測

風的觀測首先是看風向。在殷墟甲骨文卜辭中已有“健弊幀驕褪怯美垂鄄旆縵虻摹<墜俏鬧幸燦辛慫姆降姆緱:東風叫“怠保南風叫“洹保西風叫“夷”,北風叫“寒”。以后逐漸發展,到漢代已有24個風向方位的稱謂。唐代科學家李淳風在他的名著《乙巳占》中,繪有一張占風圖,列舉了24個風向的名稱。他指出,這些方位是由八個天干、四個卦名、十二辰(地名)組合而成。“子”指北方,“午”指南方,“卯”指東方,“酉”指西方。還舉例說明怎樣判定風向:凡風從戌(西北偏西)來的,須看吹向是否是辰(東南偏東);風從辛(西偏北)來的,須看吹向是否是乙(東偏南);風從乾(西北)來的,須看吹向是否是巽(東南)。這就是根據風的去向來決定來向。

我國風向器的發明很早,甲骨文中的“健本褪且恢旨虻サ摹笆痙縉鰲保風桿上系鳥羽、布帛、茅草等,用來觀察風向。西漢《淮南子》中,已經舉出一種叫“健保xiàn)或“”的風向器。它很可能就是殷商時的窖荼潿來的。《淮南子》中說:“街見風也,無須臾之間定矣”。“健痹詵緄淖饔孟攏沒有一刻是平靜的。說明這種風向器還相當靈敏。

銅鳳凰主要安裝在漢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所建的建章宮里。當時建章宮東的鳳闕上裝了兩個銅鳳凰,在宮南的玉堂和宮北的圓闕上也裝了一個銅鳳凰。據《三輔黃圖》說,銅鳳凰的下面有轉樞,所以風來的時候,銅鳳凰的頭會向著風,好像要飛的樣子,“向風若翔”很顯然這是一種風向器。但是這種風向器后來逐漸演變為裝飾,失去了原有的作用。

相風銅烏是一種銅做的、形狀像烏鴉那樣的風向器。“相風”就是觀測風的意思。它裝在漢代觀測天文氣象的靈臺上。最初造得比較笨重,據《玉海》說要在千里風來的時候才動。后來經過不斷改進,變得輕巧靈敏一些,使得受小風也能轉動。到晉代,出現了相風木烏,使用范圍擴大到城墻上、庭院中、舟船車輛上。李淳風在《乙巳占》中曾經描述了這種相風木烏的構造。1971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一座東漢古墓中出土了一幅群鳥鳥瞰圖,在主要建筑的后面有一座鐘鼓樓,其上繪有相風銅鳥。這是迄今為止我國所發現的最早的相風銅鳥圖形,繪于漢靈帝時期,距今1800年。

相風銅鳥、木鳥的缺點是構造復雜、移動不變,所以李淳風在《乙巳占》中就指出:“常住安居,宜用烏候;軍旅權設,宜用羽占。”意思是說,相風烏只宜設在固定的地方,在軍隊中駐地經常變化,更適宜用雞毛編成的風向器。

雞毛編成的風向器,是由“健狽⒄茍來的,所用的雞毛重約五兩到八兩,編成羽片掛在高桿上,等它被風吹到平飄的狀態,再進行觀測,這種羽毛風向器就稱為“五兩”。李白《送崔氏昆弟之金陵》詩:“扁舟敬亭下,五兩先飄揚”。說明當時羽毛風向器的使用已很普遍。

我國古代除觀測水平各向的風外,也觀測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旋風,方向混亂的亂風。例如,把自上而下吹的風叫做“頹風”,也叫“焚輪風”,自下而上吹的風叫“飆風”,也叫“扶搖風”等,說明對風的觀測是細致的。

觀測風不單要觀測風向,也需要觀測風力。在唐代,已經采取地面物體受風影響所表現出的不同狀態來表示風力大小。李淳風在《乙巳占》,當時把風力分為八級: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墮葉,五級折小枝,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砂石或伐木(折木),八級拔木樹和根。這八級風,再加上“無風”和“和風”(風來清涼,溫和,塵埃不起的,叫和風)兩個級,可合為十級。

這種利用目力觀測風力,并將風力分級的方法,與英國人蒲福所定的蒲氏風級劃分風力相近,但李淳風要早到1100年。

二、 云的觀測和古云圖集

云的觀測在預報天氣中用處很大。這是因為預報天氣的時候,重要的在于判斷未來晴雨,而雨是從云中下降的。是不是會下雨?下什么樣的雨?都和云的情況有關。

我國古代很重視云的觀測。例如在《詩經?小雅?信南山》中有“上天同云,雨雪”的話,意思是說:下雪的云,在天空中是均勻一色的。也有把“同云”寫為“彤云”,意思是下雪的云,色彩微帶紅色。

在《管子?侈靡篇》中提到:“云平而雨不甚。無委云,雨則p已。”意思是說,云塊比較平坦,雨不會下得很大。下雨的時候,如果沒有供應水分的云伴存,雨下不長,很快雨就會下完。這個結論只有對云有過長期、仔細觀測,并提高到一定的理性認識高度,才能得出。在《呂氏春秋?有始覽?有始篇》中,已經把云按形狀分為“山云”“水云”“旱云”“雨云”四種。

我國民間,很早就有許多有關云的天氣諺語,作為觀測云和預報天氣的依據。例如唐代李肇《國史補》中,就有“暴風之候,有炮車云”的話。炮車云就是雷雨云,因為云頂呈砧狀,很像炮車。唐代黃子發《相雨書》中,有“云若魚鱗,次日風最大”的話。這是指一種由細魚鱗狀云塊組成的云,就是卷積云。宋代孔平仲的《談苑》中,有這樣的天氣諺語:“云向南,雨潭潭;云向北,老鸛尋河哭;云向西,雨沒犁;云向東,塵埃沒老翁。”把云向和晴雨聯系起來,是很有意義的。更多的天氣諺語存在于民間的口口相傳之中,在現代天氣預報出現之前,往往是老百姓判斷未來天氣的主要參考。

為了辨認云,需要云圖。目前發現的最早云圖是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西漢帛書《天文氣象雜占》和敦煌所出唐天寶初年的《占云氣書》。這兩種云圖都是為軍事需要卜占吉兇而用的。至于文獻中的云圖,《漢書?藝文志》中著錄有《泰壹雜子云雨》和《國章觀霓云雨》等書很可能附有云圖。宋代鄭樵《通志略?藝文略》、《宋史?藝文志》、《宋史新編?藝文志》等史籍中有《日月暈珥云氣圖占》、《天文占云氣圖》、《云氣圖》、《占風云氣圖》等云圖。可惜都已經失傳,無法考查。明代茅元儀《武備志?載度占》中的《玉帝親機云氣占候》,里面有51幅云圖。道藏本《雨D氣候親機》,里面有云圖39幅。王重民《善本書籍經眼錄》所錄寫本《觀象玩占》中也有云圖配合。此外,還有各種版本或手寫本的《白猿經》,都是圖文對照的古云圖集。如果把明代以來的各種云圖集互相對照,可以發現它們大同小異。很可能它們都有一些共同藍本,這些藍本應當是明代以前的各種古云圖集。這些古云圖集,表面上失傳了,但是實際上都改用別的書名、補充、修改某些內容而在后世典籍中出現。

三、 濕度觀測和儀器

我國是最早發明測濕儀器的國家。在《史記?天官書》中,提到把土和炭分別掛在天平兩側,以觀測掛炭一端天平升降的儀器。《淮南子?天文訓》中指出這個儀器的掛炭一端升降的意義說:“燥故炭輕,濕故炭重。”就是說,天氣干燥了,炭就輕;天氣潮濕了,炭就重。《淮南子?泰族訓》還說:“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意思就是,濕氣到來的時候,人是看不見的;但是炭已經表顯出沉重了。這就說明了這個測濕儀器起到能測量看不見的水汽多少的作用。

宋代有一個叫贊寧的和尚,在他的《物類相感志》中提到,把土炭兩件東西,放在天平兩邊,使它們平衡,然后懸掛在房間里。天將要下雨的時候,炭就會變重,天晴了,炭會變輕。這已經是把測濕儀器作為預報天氣晴雨的儀器了。

除了天平式的測濕儀器外,還有利用琴弦感應的濕度的。如東漢王充在《論衡?變動篇》中說,“天且雨,……琴弦緩,”琴弦變松,天就要下雨。琴弦變松,是天變潮濕、弦線伸長所造成的。元末明初婁元禮在《田家五行》中說:如果質量很好的干潔弦線忽然自動變松寬了,那是因為琴床潮濕的緣故;出現這種現象,預示著天將陰雨。這句話已經明確點出了濕度一方面影響弦線的長度,一方面又聯系著天氣的晴雨。他還談道,琴瑟的弦線所產生的音調如果調不好,也預兆有陰雨天氣,這也是合乎科學道理的。清康熙年間,西方來華傳教士南懷仁曾用小鹿的筋做成一個弦線溫度表,以驗空氣中的燥濕。幾年以后,也研制成功了“驗燥濕器”,利用弦線隨濕度伸縮的原理測量溫度。這是毛發濕度計的前身。

四、降水觀測和儀器我國古代對雨水觀測十分重視。甲骨卜辭中,對雨已經有“大雨”“猛雨”“疾雨”“足雨”“多雨”“毛毛雨”等區別,而且還注意到雨的來向。

雨下的是否及時,以及雨量的分配和多少,直接影響著農業生產。這就迫使我國古代國家對上報雨量的重視。在秦代,我國已經有報雨澤的制度。1975年2月在湖北云夢睡虎地秦墓中出土了《秦律十八種》的竹簡,其中《田律》里規定,凡下及時的而且有利于谷物抽穗的雨,雨后應書面分別報告有抽穗谷物和未種谷物的受雨田畝數。莊稼生長后,如下了雨,也應報告雨澤多少和受益的田畝數。如有干旱、暴風雨、水潦等災害,也要報告受災田畝數。這些報告,就近的縣要走得快的人遞送,遠處的縣可由驛站傳送,必須在八月底前送到。在東漢,也曾經要求所轄各郡國從立春到立秋整個作物生長期間向中央報告雨澤情況。

東漢以后,歷代對降水都很關心。在南宋,數學家秦九韶曾在《數書九章》卷四中列有四道有關降水的算題,就是“天池測雨”、“圓罌測雨”、“峻積驗雪”、“竹器驗雪”。秦九韶在序中明確說:農業生產的豐收與否,和雨雪很有關系。主管農業的官員想知道雨雪下降量,但是如果盛雨雪的容器形狀不同,容器里積的雨雪量就大有不同。怎樣才能客觀地從容器的雨雪量計算出有代表性的雨雪量呢?出這四道題目的目的就在于解決這個難題。因此這四道題最后所問的,都是合平地的雨深或雪厚是多少。從這里可以看出,當時已經知道換算為平地的量,才是有代表性的量。

從算題中還可以看出,當時還沒有標準雨量器。“天池”是各地為了預防火災積蓄雨水的容器,這在當時各州郡都有。它正是我國雨量器的前身,因為它本來就是積雨水的。只是由于是用于防止火災的,所以形狀、容積就沒有一定的標準。

明太祖和明仁宗時,政府明令全國各州縣要上報雨量,當時曾統一頒發雨量器。在朝鮮曾經發現黃銅雨量器,高一尺,廣八寸,并且附有標尺。雨量器的花崗石臺基上刻有“測雨臺”和“乾隆庚寅五月”等字樣。這個公元1770年所制的一個雨量器,應當不是最早的雨量器。

明清兩代,州縣向中央上報雨水情況的制度,一直保持著。因此現在在故宮里還保留明清兩代大量的各地上報雨澤的奏折。這是一筆寶貴的古代氣象資料。五、古代天氣現象理論?古代氣象學還沒有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古人的天氣現象理論,大多分散在農學、天文、地理甚至軍事、醫學著作中。

《黃帝內經?素問》卷二中,提出了水分循環和云雨形成的理論。指出“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也就是說云是地氣上升所形成的,雨是天氣下降所形成的。雨雖然是從天下降,但它卻來自地氣上升所致;云雖然是地氣上升而成,卻是天氣下降的雨所供應的。東漢王充在《論衡?說日篇》中也有相似的見解:“雨從地上不從天下,見雨從上集,則謂從天下矣,其實地上也。”

西漢董仲舒在他所著《雨雹對》―文中,認為雨滴是由小云滴受風合并變重下降而成的。(“攢聚相合,其體稍重,故雨乘虛而墜。”)他說:“風多則合速,故雨大而疏;風少則合遲,故雨細而密。”意識是說,風大,云滴合并得快,下降的雨滴大而比較疏。風小,云滴合并得慢,使下降的雨滴細而比較密。這種觀點和現代的暖云降雨理論是符合的。在雪的形成方面,《春秋說題辭》中認為是水汽凝成的。(“盛陰之氣,凝滯為雪。”)董仲舒,東漢許慎、劉熙,宋代朱熹,明代王逵等,認為是云滴或雨滴冷凍結成的。明代楊慎認為是霰或米雪形成的。也就是說,我國古代對雪的形成,有“氣體形成說”、“液體形成說”和“固體形成說”三類。就現代氣象學關于雪的形成理論看,依舊有這三類看法。

相關期刊更多

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云南省教育廳

云南藝術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云南省教育廳

作家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吉林省作家協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长市| 湖北省| 射阳县| 冕宁县| 扎鲁特旗| 陆丰市| 靖远县| 中方县| 湛江市| 鄢陵县| 项城市| 白山市| 黑龙江省| 梅河口市| 哈密市| 白玉县| 商水县| 西城区| 泾川县| 正安县| 中超| 革吉县| 武安市| 德阳市| 德安县| 肃宁县| 武冈市| 昌图县| 彭阳县| 京山县| 宕昌县| 汝南县| 蒙自县| 许昌市| 瑞丽市| 临漳县| 汶上县| 正安县| 北川| 巢湖市| 呈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