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旅游景區經營管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景區酒店發展現狀
隨著國家法定節假日的改變,我國的旅游業煥發了新的生機,同時也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酒店行業隨著旅游業的高速發展,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會。現階段,我國的酒店比之過去有了很大的變化,不論是在數量上、規模上還是在酒店的整體質量上,都有了明顯的改變。隨著信息化的不斷發展,人們之間的距離在不斷縮小,新型的酒店也在不斷出現。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斷提高,同時在外出旅游的時候,對酒店的要求也在不斷提高。過去人們在酒店的選擇方面可能更加注重經濟實惠,現在客人對酒店的環境、配套實施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這就需要酒店行業有更好的發展。
二、景區酒店發展存在的問題
制約酒店發展的因素有很多種,不同的景區因其自身發展狀況的不同,現階段受到的制約因素以及產生的問題不盡相同。目前,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我國的旅游業在不斷發展。景區酒店也借著旅游業的東風在不斷前進,在不斷發展的同時,我們也應該正視景區酒店在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一)淡旺季差異大
景區酒店因為其地理位置的原因,與其他普通的酒店有著一定的差異。景區酒店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到景區來的游客,所以其經營狀況受景區本身游客量的影響極大。目前我國很多景區游客人數都存在明顯的淡旺季的區別。在一些重要的節假日,如春節、五一勞動節、國慶節,也就是我國的旅游黃金周,在這期間選擇出行的旅游人數較多,基本是各個景區的旅游高峰期,酒店客房和餐飲等服務設施供不應求。相反在平時,出行的人數較少,有些景區的游客都沒有工作人員多。在旺季的時候,景區的酒店往往人滿為患,而在淡季,景區酒店往往入不敷出,這就造成了明顯的淡旺季。
(二)開發創新不足
景區酒店的開發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但現在很多景區酒店的建設都沒有為未來的發展提供足夠的空間。還有一些景區原來建設的酒店,其配套設施已經難以滿足新時代人們的需求。在景區酒店的建設和經營管理過程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與時俱進,不斷更新,否則很難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也難以吸引年輕的消費群體,且年輕人在旅游人群中占據不小的比重。因此,如何在景區酒店的建設及發展過程中,融入創新元素,更好地適應現在多元化發展的社會,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三)資源利用率低,發展成本高
景區酒店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擁有著其他酒店不可比擬的優勢。景區酒店與景區的發展息息相關。在景區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優勢資源,可以為酒店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條件。但目前很多景區酒店在發展的過程中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指導,也沒有合理地利用好自身所擁有的優勢資源,沒有做到資源共享。在進行基礎建設的過程中,有的時候會造成重復建設,或者資源利用率低,這都在無形中增加了酒店建設及經營的成本。景區酒店在統一的規劃指導下,合理地利用景區的優勢資源,可以促進自身的不斷發展。
(四)管理不科學,不利于可持續發展
景區酒店往往是伴隨景區的開發而建立的。在景區不斷發展的過程中,酒店本身也要經歷一定的變化。但很多酒店在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有的時候受不同因素的影響,往往在管理等方面會出現一定的問題。其中比較明顯的就是酒店的更新發展速度沒有跟上景區發展的腳步,沒有跟上時代的發展,或者很難在較短的時間內適應旅游業的快速發展。酒店的服務功能不全、服務方式便利化、智能化不足,服務水平不高,或者酒店在定價方面存在不科學的部分等,這不僅不利于酒店本身的發展,也會影響游客對景區的整體評價。
三、景區酒店發展的建議
針對目前我國景區酒店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采取相應的科學的應對措施,這樣才能不斷地促進景區酒店的發展。
(一)適度營銷,持續發展
在社會多元發展的今天,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愈來愈多。鑒于目前我國在黃金周的時候,各個景點的旅游人數爆滿,很多人都選擇了錯開高峰期出行。這就為景區的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為了縮小景區酒店在旅游淡旺季之間的入住率的差別,其更應該在旅游淡季進行適度營銷。在旅游淡季的時候,進行全方位的營銷,不僅是指要在價格方面做出一定的優惠,也可以聯合多個與旅游相關的網絡平臺,推出性價比較高的活動,吸引游客入住。對于酒店來說,客人入住的單位成本并不高,而且平均成本也會隨著入住率的升高而降低。攜手旅行社以及相關的網絡平臺,推出具有本景區特色的旅游活動,進行適度營銷,能夠吸引更多的客人,有利于整個酒店的可持續發展。
(二)適度開發,合理創新
景區酒店的科學發展,離不開對資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景區酒店在開發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貫徹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理論。在開發的過程中,要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創新。例如,景區酒店在房間的設計上,可以根據景區的特色,將房間的內部裝飾進行創新。可以將景區特色風景做成裝飾畫掛在房間的墻上。在少數民族地區,可以將少數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裝飾,布置在游客的房間中,增強房間的特色。景區酒店在菜品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人們出去旅游,往往喜歡嘗試新的東西,酒店可以根據當地的飲食特點,對菜品進行合理的創新設計,有些菜品也可以用景區的特色風景進行命名,讓游客感覺一直身處在美麗的景色以及具有獨特魅力的文化中。在預訂、點菜、結賬等服務過程中,主動采用最新的科技手段,縮短等候時間,提高客人滿意度。
(三)合理利用,降低成本
在景區酒店的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將其自身條件和景區的優勢相結合,合理地利用景區的優勢資源。一個景區能夠吸引游人的到來,一定有其自身不可替代的優勢,對這些資源進行合理利用,可以將酒店與景區更好地融為一體,讓游客時時陶醉在酒店精心設計的優美環境中。合理地利用景區的資源,不僅包括利用景區的基礎設施,也包括對景區的內在優勢的利用。景區酒店可以借助景區的宣傳活動,宣傳自身,也可以與景區一起進行一體化的銷售。景區酒店可以與景區進行優勢互補以及資源共享,例如,在景區特色食品的制作與銷售過程中,進行積極合作,使資源本身得到更科學合理的利用,也有利于雙方成本的降低。
(四)科學管理,不斷發展
景區酒店的長遠發展離不開科學的管理。在對景區酒店進行規劃管理的過程中,一定要堅持科學的指導思想。在制定酒店相關發展戰略和管理制度的時候,要考慮到與景區的整體發展規劃和要求相銜接、相結合。為了促進酒店的長遠發展,一定要注重對酒店內部人員的培訓。酒店作為服務行業,一定要做到以人為本。酒店要制訂科學的培訓計劃,不斷提高酒店服務人員的素質,具有較高素質的服務人員就是酒店行走的名片。
四、結語
關鍵詞:風景旅游區特殊性經營管理模式
在當前市場經濟的背景下,我國的風景旅游區卻仍然延續了計劃經濟的模式,大部分還屬于事業性質,純屬社會公益事業,經費靠財政撥款。旅游區管理機構雖然既有保護的職能,又有組織生產、發展經濟、解決就業和社區管理的職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導致了諸多弊端,如資金短缺,經濟效益低下,機構臃腫等問題。因此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成為各大風景旅游區的改革方向,并且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風景旅游區不同于一般的企業,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我們在引進市場化機制的時候一定要慎重。
風景旅游區的特殊性
風景旅游區資源是擁擠俱樂部產品
經濟學家詹姆斯·布堪南(JamesBuchannan)在1965年發表的《關于俱樂部的經濟理論》一文中,提出了俱樂部產品。這種產品可以適應從純公共產品到私人產品之間的連續體上的任意一點,它的核心概念就是擁擠。
風景旅游區資源就屬于此種產品,旅游者只要買到了門票就可以擁有參觀游覽的權利,并且其行為在一定范圍內不影響其他人參觀游覽,但如果旅游者人數超過了景區容量,就會出現擁擠,并影響其消費滿足。
風景旅游區資源就是這樣一種存在最佳規模的產品,其產品的實物規模和消費者的人數規模有一個最佳的搭配。這類產品實質上可以實現生產者排他的,但不容易實現消費者排他,而且生產者排他的成本比較低。這使得風景旅游區資源兼有純公共產品和純私人產品的性質,它們由許多人同時消費,并不斷趨近于容量約束范圍;超過該約束后,該產品的消費就變得擁擠了,但總存在一些排他技術使得向旅游者收費成為可能。
布堪南在其文中還提到,要有一個最佳的搭配,俱樂部成員必須可以自由流動,且俱樂部擁有自主決策權,這一理論突破了公共產品由政府供給的單一模式,為公私合作提供了理論依據。
風景旅游區資源的不可再生性
旅游資源,除人工可以栽培與繁殖的動植物外,可以說是一種不能再生的資源,一旦破壞將不復擁有。例如地面上的古建筑等,總是會一天比一天少下去.。有600多年歷史的噶丹寺,是拉薩著名的三大寺之一,1969年被毀為平地。泉城濟南,過去那種“家家泉水,戶戶垂柳”的美好景象,由于對水源地缺乏保護,已不復存在,至連著名的趵突泉、珍珠泉,也瀕臨斷水的危險。
旅游資源的這種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對其實施保護的重要性。巨大的需求對旅游產品的開發、銷售,可能是一種難以抗拒的誘惑,但同時對旅游資源也可能是一股無法估量的潛在破壞力。
風景旅游區系統的復雜性
風景旅游區是介于風景名勝區和旅游區之間的一個約定俗成的概念。風景旅游區系統是圍繞旅游主體(旅游者)而建立起來的產品系統及其支持系統。就其產品系統而言,包括資源吸引物,人造吸引物及旅游基礎設施,其中資源吸引物是旅游產品的主要組成部分,由林木、動物、河流、文物古跡等構成,分別歸建設、文物、林業、水利、環保等部門管理。并以此為基點,形成以吃、住、行、游、購、娛為基本環節的一條龍服務體系。
旅游產品的提供還要得到當地社區各個部門及政策法律環境的支持,只有政府運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及社會手段,去引導、指導旅游企業健康正常的經營,才能真正實現景區的全面持續發展。
現有風景旅游區經營管理模式簡述
國家直接經營管理模式
國家直接經營管理模式就是國家集風景旅游區的所有者和經營者于一身,景區的管理、保護和開發經費由國家財政承擔,景區的門票及其他旅游項目由國家定價(一般定價很低),收入上繳國家。這種模式在市場機制不完善的條件下發揮了積極作用,在保護遺產、體現社會公共利益、資源整合等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但從實踐中看,這種經營管理模式存在著明顯的缺陷。一方面,景區的經營者沒有自主經營的權力,也不承擔盈虧的后果,基本不按市場規律經營,效率低下,從而導致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經濟價值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另一方面,部門利益、地區利益與國家利益難以協調,我國的土地及其分布其間的風景名勝、文物、森林資源名義上歸國家所有,但實際上中央、省、市、縣、鄉各級政府及其部門都能出面操作。在同一景區內,建設、文物、林業、水利等多個部門插手管理,嚴重阻礙了風景旅游區的健康發展。市場化經營管理模式
市場化經營管理模式就是將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真正把風景旅游區作為一項產業來對待,將其作為獨立的主體推向市場。
目前存在的市場化方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以項目的形式招商引資,由多個投資主體進入景區行使經營權;另一種方式是壟斷經營權,以一家企業作為投資主體,進行壟斷經營。由于政企職能分開,產權比較明晰,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經濟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我們也要認識到,旅游業是以持續發展為目標,需要經營者將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結合起來考慮,而企業經營者往往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視社會、環境效益。此外,景區資源的交易,除面臨旅游價值核算的難題外,還面臨著一些政策上的和限制。因此,鑒于風景旅游區資源的惟一性、脆弱性等特點,以及相關理論政策研究滯后等原因,對這種做法必須慎重。
我國風景旅游區經營管理模式的政策建議
改革管理體制
我國風景區旅游資源的所有權主體是國家,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風景旅游區資源所有權。為保證國家產權的統一和國有資產的收益,國務院可以指定一個權威機構行使風景旅游區資源產權,對產權進行統一管理;負責風景旅游區規劃的審批、土地使用權的轉讓、租賃,風景旅游區資源使用權轉讓、風景旅游區資源保護規劃等。該權威機構可視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區設立派出機構,發展建立風景旅游區日常管理機構,并對其擁有領導權、監督管理權和對風景旅游區資源開發經營企業經營活動的監督管理權。日常管理機構由派出機構代表、地方政府各職能部門代表、當地群眾代表、開發經營單位代表等組成,具體負責風景旅游區開發建設的監督管理,監督國有資源的用途,保證國有資源保值增值,并進行風景旅游區日常的市場管理、資源管理、環境管理。整個管理系統的經費均由國務院按旅游稅收的一定比例統一撥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門和經營者的牽制。
這種產權管理機制,可以避免現有的條塊分割,多頭領導,明晰了風景旅游區資源的產權歸屬,且有效發揮了監督作用,可以防止風景旅游區資源的過度開發、風景旅游區環境破壞。
運用不同經營管理模式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提出風景旅游區應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將其交由企業進行市場化運營,并通過對收益和成本的比較分析論證了這種模式的合理性。碧峰峽、桐廬、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區(景點)將經營權不斷地拍賣出去,黃山、張家界等遺產類資源也引入市場機制,并先后掛牌上市,這種經營意識是對傳統管理意識和管理體制的一大突破,這一點應該是肯定的。但目前完全按市場機制經營的方式遭到了質疑。如黃山風景旅游區,從保護遺產的角度出發,必須嚴格遵循“景區游,區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黃山股份公司為追求自身贏利,必然盡可能以高消費方式將盡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區,由此必然造成遺產質量破壞,從而出現了在黃山發展旅游經濟后“景區的環境衛生和安全質量提高,而遺產質量反而惡化”這一似乎怪異的現象。另外,這種純商業化經營必然以其壟斷性而傷害游客正當利益。擁擠俱樂部產品可以通過政府提供,也可以通過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由私人提供。但經營權和所有權的分離是否適合所有的景區,也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本人認為,凡是經營性景區(景點)均要實行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只是對一些專業性或公益性強的景區(景點),如國家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文物保護區、宗教朝拜地等實行國家經營管理,由國家委托專業人士經營。
加強對旅游資源的管理
風景旅游區不是單指景觀資源,而是以景觀資源為核心,由產品系統和支持系統組成的一個綜合體。往往在我們腦海里有一個思維定勢,即風景旅游區的收入來源就是門票收入,并以其為由來證明管理經費緊張,從而交由企業市場化運作或進一步提高門票價格。由于旅游產品是一種高彈性消費品,提高價格會導致游客數量大幅度減少,門票收入進一步降低,且波及到整個行業。我們應該改變觀念,樹立大旅游意識,正確把握旅游業的綜合性、先導性、關聯性規律特點。
在風景旅游區經營管理體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觀資源和旅游經營資源。旅游經營資源才是我們的改革重點(包括住宿、交通、餐飲、娛樂設施等),增強競爭活力,提高風景旅游區的收入。旅游景觀資源不應作為風景旅游區創收的主要途徑,而要以保護為重,國家應建立景區財政補貼制度,為景區維護經費來源提供保障。對那些交由企業運作的經營性景區,應制定門票價格管理制度。
建立規制風景旅游區開發和保護的法律體系
改革開放20多年來,我國旅游立法初步形成了旅游法律體系,但是在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等方面,目前還沒有正式立法。
雖然有《風景名勝區暫行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森林公園管理辦法》等行政法規,但是這些規定缺乏實施細則,對一些新做法缺乏裁決的依據,對實際執行中的一些破壞資源、侵蝕國有資源、使用權不明確的現象難以做出有效認定和判罰。尤其在民營企業開發旅游景區的過程中,由于沒有相應的具體法律法規對旅游資源開發行為進行規范,具體操作上對旅游資源的權力歸屬沒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風景旅游區產權,并使其規范化運作,就要建立健全相關法律體系,將景區開發行為予以規范,對破壞景區資源的行為和做法給予懲罰。按照我國現行法律體系和行政法淵源,風景旅游區立法體系可以按照憲法——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地方法規、地方規章——規范性文件這樣一個層次來構建。
總之,風景旅游區不能等同于企業,由于它有著自身的特殊性,我們應從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多個方面考慮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路徑。在風景旅游區的開發保護中,要加強公私合作,合理利用政府和企業的優勢。
參考文獻:
1.崔風軍.風景旅游區的保護與管理[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1
2.許彬.公共經濟學導論[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蘇文才,孫文昌.旅游資源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4.梁正寧.論我國風景名勝區的市場化經營[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15)
關鍵詞:旅游政策;旅游經營;區域發展;少數民族
企業旅游業的發展政策與旅游業的經營管理是相互依存的,本文以少數民族地區為例,重點研究了區域旅游發展政策以及旅游業發展規劃,提出了區域內旅游資源開發、旅游企業管理、旅游市場管理、環境保護相互管理和優化管理的措施。
一、區域旅游業發展政策與經營管理的關系
(一)旅游業發展政策對旅游業經營管理的支持
旅游業發展政策對旅游業經營管理有明顯的促進性作用,對于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來講,必須從發展旅游業的角度出發,對旅游經營管理提出更多的政策扶持。尤其是在金融危機的影響下,我國的旅游業發展政策應根據市場發展形勢,深入了解和分析旅游企業經營現狀和深層次矛盾,并積極開展實地調研活動,找癥結,幫助旅游企業出謀劃策,排憂解難。同時,區域旅游部門應積極為旅游企業提供政策和信息服務。如:定期國際國內旅游經濟季度預警信息,幫助企業規避風險;及時提供旅游需求信息、上級政策信息;為旅游景區創建和星級飯店評定提供上門指導服務等。同時,區域旅游管理部門要盡可能地為旅游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柱,為旅游企業的發展進行人力資源供給。總之,區域旅游業的發展要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深入貫徹優勢旅游資源轉換戰略,充分利用獨特的自然、文化資源優勢,發揮區位優勢,推動旅游名牌精品建設,大力提高信息化、現代化水平,提升特色旅游業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加強區域旅游業的自主創新發展。
(二)旅游業經營管理與政策之間的協調共存
旅游業的政府的政策控制與企業經營管理必須要協調共存,實現以政府為主導,以旅游企業發展為基礎,實現區域旅游發展的區域統籌,資源開發整合。在旅游資源開發合作中,各縣市政府要以開放的意識去面對旅游合作,打破區域障礙、市場障礙、交通障礙和制度障礙,防止條塊分割,實現跨行政區域的公共服務,打造無行政障礙旅游區。例如:在金融危機環境下政府出臺一系列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措施,對促進我國旅游產業發展起到了重要推動作用。特別是2009年12月國務院《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的意見》確立了“把旅游業培育成為國民經濟的戰略性支柱產業和人民群眾更加滿意的現代服務業”的戰略定位,這預示著旅游業將迎來新一輪發展。政府還積極引導區域內的旅游企業進行重組或組合;加快旅游企業制度改革,組建跨行業的大型旅游企業集團。而對于企業發展來講則必須要形成迎合政策的經營發展策略,實現企業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少數民族地區區域旅游業發展政策分析
(一)對少數民族旅游業進行政策扶持
2010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關于加快發展旅游業重點工作分工方案》,提出了“實施鄉村旅游富民工程”以及規范發展“農家樂”等一系列指導性意見,以推動旅游產品的多樣化發展。少數民族區域應抓住這一政策機遇,結合各民族旅游產業發展實際,圍繞少數民族旅游業的質量層級和效益水平,重點做好推進落實的具體工作。在主體政策的引導下,區域政策必須要重視發揮政府的助推作用,從多方面促進少數民族企業的旅游業發展,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處于落后情形,因此必須要以發展旅游業為契機,加快旅游企業的發展,對少數民族旅游業給予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資金補助,保證政府的經濟拉動作用起到關鍵性的作用。
(二)對少數民族旅游業整體發展進行規劃
為了實現旅游業的規模化發展,政策扶持必須要實現對企業旅游業發展的整體布局設置,保證旅游業的拓展能夠實現區域規模,有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對于少數民族區域來講,由于旅游業的發展受民族地區地理位置和規模情況的限制,因此必須依靠區域旅游業的政策扶持進行規劃引導,避免出現集體自主進行開發,沒有審批管理的隨意發展。必須要通過科學規劃引導,避免旅游業發展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從區域布局上看,少數民族居住地往往都分布在位置偏僻、離城區較遠的地區,在這種地區進行旅游業發展規劃,必須要整合土地資源規劃、進行有序發展的計劃,在旅游部門政策的指導下形成全方面的區域旅游總體規劃,實現 “資源整合、優勢互補、龍頭帶動”的發展原則。
三、少數民族地區區域旅游業政策下的發展規劃
(一)少數民族旅游資源開發
1.民族活動資源的開發
少數民族有很多獨特的民族活動,這些活動內容有一定的吸引力,會使得旅游活動變得更為豐富多彩。例如:苗族為了祭拜祖先跳起的笛笙舞,壯族的師公舞,彝族的跳弓舞、打磨秋等;有表現軍事武技的,如苗族的苗刀、矮拳;瑤族的雙刀舞、盤王拳;壯族的白鶴棍等,項目眾多,內涵豐厚,為開發和利用民族旅游活動資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這種優勢化的情況來看,區域政策要鼓勵開發和研究更多的、形式豐富、內容吸引力強的少數民族活動,通過對民族活動的再利用形成“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的服務體系。另外,在活動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注重對民族活動的維護和激勵,要實現體育運動的可持續性的發展,鼓勵運動表演活動,形成規模化的活動。
2.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開發實質是文化開發,文化旅游已成為當今的熱點旅游項目,在各種類型的旅游活動中,休閑度假型文化旅游活動更是備受人們喜愛。我國少數民族的文化習俗是多元化的,飲食文化、環境文化、習俗風情等都屬于民族文化資源的廣闊內容。這些都是旅游資源的重點開發內容,例如:對于蒙古族飲食文化就是在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歷史條件下逐步形成的文化傳統,通過蒙古族飲食,我們可以將蒙古族的物質與精神融為一體,即人們在旅游的過程中品嘗當地蒙古族的特色飲食、名特產品。增進對地方各類名特美食的了解,又獲得了豐富的感官體驗,更可獲得一種文化與精神上的滿足;讓游客邊聽、邊看、邊嘗、邊思,使游客樂在其中,通過飲食深入了解旅游地的風俗習慣、風土人情和文化特征,去想象和追求地方飲食所蘊含傳統文化意味,獲得豐富的體驗。另外,民族地區建筑、環境、習俗文化也別具特色,具有民族特征的村落、居住環境、交通手段、山水風景等都是民族文化的重點內容。政府部門必須要維護民族地區的資源環境,保證生態環境的優美和民族生存環境的協調共生,為民族旅游創設自然資源和文化底蘊。
(二)加強旅游業的管理
1.企業管理
旅游業的發展要依靠旅游企業的進步,因此必須要在企業旅游業發展的過程中進行企業管理。旅游企業的管理要從服務的角度將傳統旅游與少數民族地區旅游的客戶需求結合起來,提供全方位的服務支持。旅游活動是立足于地區特色的基礎上的,追求的是舒適化的休閑生活,少數民族地區雖然民族文化特征濃厚,有著較高的發展方向。但是,由于民族地區的自然條件有限,必須要加強對休閑設備的維護和建設,實現全面化的休閑旅游服務,保證旅游客人在欣賞民族風情的同時,獲得身心的舒適感受。所以,旅游企業管理應當根據地區旅游資源優勢分析游客的服務需求,建立雙軌制的服務體系,即傳統文化提供與旅游酒店服務的并行體系。這樣可以有效節約酒店設施建設的成本,合理布局資源,同時提高客戶滿意度。而企業內部管理則要重視人力資源的利用,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從業人員素質偏低,成為旅游業發展的桎梏。區域旅游發展政策應該向少數民族地區傾斜,建立各種旅游培訓機構,加大力度實施開發少數民族地區豐富的旅游人力資源。同時,引進旅游業發達地區的先進管理理念和高技術人才,通過互幫互助的政策提高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人才的綜合素質。
2.市場管理
旅游業其本質也屬于旅游產品的推銷和品牌建設,為了更好地拓展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必須要重視旅游市場的開發。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表明,完全的市場化不可能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國旅游業發展的實踐也證明,在一定時期內政府主導能實現產業的超常規發展,而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同樣離不開政府作用的發揮,市場化將是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主導模式。市場化發展需要有效的執行營銷,旅游企業要發揮市場媒體宣傳優勢,激發去少數民族地區出游的興趣和欲望。與傳統媒體互補,連帶宣傳,達到宣傳最大化。另外,旅游企業還可以通過網絡媒體的宣傳反饋,在報紙廣告印刷出版前,就能得到大量真實的信息反饋,便于調整廣告計劃細節和宣傳戰略,從而加強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3.環保管理
少數民族旅游的優勢就是更為貼近自然的環保型旅游,為了發展這項旅游優勢,旅游企業必須要形成環保管理措施,從本質上進行旅游企業內部的環保管理和外部服務的環保優勢發揮。首先,政府運用市場經濟手段,通過稅收、經濟補償等方式,影響旅游企業經營手段。對于高效能、高排放、高污染的旅游企業,實行關停。對利用低碳或零排放的旅游企業,諸如采用太陽能、風能、水能、生物質能以及地熱能等可再生能源的旅游企業,政府需要給予一定的稅收減免或者生態補償。其次,生態旅游發展為旅游目的地的生態保護提供了資金支持,人們加入到保護資源和地理環境的行列中,朝著經濟和環境可持續的方向發展。另外,旅游企業內部的環保管理要實現低碳經濟管理,要遵循精、準、細、嚴”的基本原則,通過提升改造員工素質,加強企業內部控制,強化鏈接協作管理,從而從整體上提升企業整體效益。實踐證明,旅游企業的環保管理能夠實現可持續旅游,能夠節約資源,進行文化交流,實現經濟目標和社會目標的統一。
綜上所述,旅游業發展政策對旅游業經營管理有支持作用,旅游業經營管理與政策之間是協調共存的,少數民族地區區域旅游業政策下的發展規劃則要重視民族活動、民族文化、旅游企業管理的開發和利用,實現少數民族旅游業經濟價值的獲取。
參考文獻:
[1]劉崢. 關于我國旅游經濟發展模式的思考[J]. 商場現代化, 2009,(12):68-69 .
[2]王蕊. 少數民族娛樂產業的資源開發[D]. 中央民族大學, 2008.1-59.
關鍵詞:三峽庫區;農業生態旅游;經營管理模式
農業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模式隨時間、地點、內容、經營主體的不同,可以采取不同的經營模式。截至2005年年底,庫區農業人口1339萬人,占庫區總人口的90%以上,而庫區農民年人均收入僅為2809元。發展農業生態旅游提高農民收入,既是移民的需要,又是三峽庫區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解決“三農”問題、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在農業生態旅游的經營管理模式上,一般是從經營內容上進行劃分,但這種劃分方式已越來越不適應研究的需要,因為它忽視了研究農業生態旅游中的一個深層次、關鍵的問題,即農民利益保障的問題,故此,筆者從保障農戶利益為出發點,從經營管理中利益博弈的主體出發來對農業生態旅游進行分類,并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
一、從利益博弈的主體出發劃分的三種模式及其弊端
本文主要研究政府、農民戶、外來經營者存在利益沖突的情況下當地農戶的利益問題。目前庫區農業生態旅游從利益博弈的主體來進行劃分,可以分為地方政府主導型、鄉村集體主導型、外來投資主導型三種模式。
1.地方政府主導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這種模式中,主要的旅游資源的所有權歸屬于當地政府,政府的主要職責是:負責鄉村旅游目的地的基礎設施的建設;負責對外宣傳營銷;制定、實施、監督或強制執行各種規章制度來對鄉村旅游資源的使用進行集中控制,并協調旅游開發各方的利益。在這種經營模式之下,庫區大多數農戶由于缺乏管理所必需的知識與資金,故一般出租住房或者土地獲取租金,經營管理者主要是外來承租者。這一模式短期效果顯著,長遠缺乏內生激勵機制。這種模式中,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主要是通過約束來實現的,如通過罰款、補貼、行政管制避免鄉村環境、文化和品牌被破壞性地使用;制定規章制度對污染環境、亂搭亂建等行為進行處罰;用整體規劃對當地建筑進行嚴格控制;用補貼方式完善當地基礎設施等。但在這種機制下,農民戶和外來經營者、外來經營者與外來經營者之間存在激烈的利益沖突。庫區鄉村旅游的客源以一日游為主,冷熱分明,只有周末和節假日客人比較多,外來承租者在交納了房屋租金后,只能從農家菜中獲得主要收益,在這種壓力之下,承租者在公共資源、客源等方面的爭奪非常激烈。更為不利的是,作為鄉村旅游資源、鄉村風情的主要承載體的農民戶的淡出,使得游客無法看到鄉村的生活原態,從而使鄉村旅游品牌價值慢慢地流失,旅游目的地逐漸走向衰落。
2.鄉村集體主導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這種模式是基于一定的社區或者村社,為了謀求長期的共同利益,村民自發借助政府或自建非政府組織來進行經營管理的一種模式。這種經營模式不依靠外在的政府強制力量或者只在有限范圍內、較小程度上依靠外部強制力量來進行經營管理。所以,在村社內部一般會形成有一定行政資源、經濟資源的組織,村民給予該組織一定的權力,并以制度性的合作規則來保證村社中的經營戶自覺遵守自治規則。這是一種以敞開式、全民參與型、個體經營為主的經營管理模式。作為這種模式,從理論上說,集體組織主導型制度是出自村民內心自發追求長期利益最大化而建立起來的模式,具有較強的激勵性,又有一定的約束機制,比較容易達到約束與激勵的均衡。但這種模式有很強的假設條件,就是當地居民必須要有足夠強的自治意識與素質;其次是必須排除外來經營者取代當地農民經營戶的可能;再次是管理委員會必須要有足夠的權威,值得廣大村民信賴。如果這些條件不具備,或者某個環節出現問題,必然會導致旅游開發建設、宣傳促銷等各項工作進展緩慢甚至停滯下來。再則,經營戶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完全符合個體工商戶的經營特點,但經營戶普遍沒有辦理工商許可證,因此,從本質上說,大多數的經營戶屬于非法的無證經營。并且,這種模式中,管理組織對經營戶的管理方式主要是在說服教育上,對于經營戶的欺詐、損害消費者利益的非法行為以及消防、衛生、環保、安全等反面的隱患,由于他們不是合法的執法主體,無法進行有效的行政管理;同時在管理組織和經營戶之間也存在利益沖突,因為管理組織會收取經營戶一定的費用。
3.外來投資主導型的模式及其弊端
外來投資主導型模式,是由外來投資者從農村社區外部帶來旅游開發的資金,以資金輸入的方式取得鄉村旅游資源一定時期的使用權,政府或者鄉村集體在一段時間內將鄉村資源與品牌的經營權出讓給外來投資者,是“景區公司+農戶”的產業組織方式。這是一種開放型、全民參與、企業經營的模式。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協調好游客、農戶、外來經營者的利益沖突。外來經營者作為鄉村旅游資源唯一的使用權主體,回收成本和獲得利潤的動機使其市場性更為明確。在租賃或承包期內,經營者需要權衡短期利潤與長期收益,故能更多從游客需求出發關注鄉村整體文化與環境的保護和品牌的維護,從而作出保護與開發并舉的決策,注意維持與當地居民的和諧關系。但這種經營管理模式激勵機制強而約束機制較弱,特別是外來投資者在承租期屆滿時的低效率短期行為容易發生,因此必須由政府制定有力的監管措施。另外,在這種經營模式中,一般政府牽頭,因而政府必須能代表當地鄉民的利益,這需要依靠完善的監督機制來規范政府本身的行為。
二、三峽庫區經營管理模式的選擇及分析
1.經營管理模式選擇的前提――發揮政府宏觀職能
庫區社會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由于多方面的因素,隨著時間推移,大量經營戶會被淘汰出局,最終出現少數經營戶掌握大部分經營機會的現象,這種現象在很多地方都已出現過。因此,無論采用何種經營模式,作為地方政府都應該發揮宏觀管理職能,做好以下工作:①確定與庫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政策相吻合的農業生態旅游發展戰略,編制農業生態旅游發展規劃,以規劃為藍本協調好各方利益關系。②進一步完善政府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負責整體向外的推廣營銷。避免政府主導模式下的激勵機制的不足,加強激勵機制的建設。③改善庫區農業旅游目的地的基本環境,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政府應設置專項經費,保證一些旅游基礎設施的建設與維護,把反哺農業的工作落到實處。④在行政管理體制上,政府應對農業生態旅游進行歸口管理。可以建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聯席會議制度,以便形成政策聚焦,促進其健康發展。
2.經營管理模式的最佳選擇――股份合作制
在政府發揮宏觀管理職能的前提下,股份合作制將是未來一段時期庫區農業生態旅游經營管理的理想模 式。(1)有利于吸納外來資金。庫區鄉民收入不高,經營管理理念落后,要想農業生態旅游產業化發展,需要外部資
金注入和管理技術的引進。而本地居民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在最基本的土地入股基礎上,有資金入股的以資金入股,有技術、勞力的可以以技術、勞力入股。但為了保護本地鄉民的利益,外來資金應該限制在一定范圍之內,必須讓本地鄉民取得控股地位,切實保證本地鄉民的利 益。
(2)有利于鄉村風貌的保持。“三農”問題主要表現之一是農村的基礎設施嚴重落后,采用股份合作制經營管理模式,公司為了更好地提高目的地的吸引力,將從各方面提高自己的接待環境,改善本地基礎設施。同時也會從游客的心理需求出發,在考慮長遠利益的基礎上,注重鄉村風貌、風俗的保護,使其可持續發展。
(3)有利于庫區的移民安置。截至2005年年底,三峽庫區應遷農村人口315180人,實遷農村人口300494人,三峽庫區本身條件并不適合大規模發展農業,工業發展落后,也無力解決更多的就業人口,故發展股份合作制的鄉村生態旅游,有利于解決移民安置問題。同時,可以提高農民收入,縮小庫區城市與農村收入上的差距,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
(4)有利于農戶參與管理。通過股份合作制度的建立,引入新的資金的同時也能帶來先進的管理和經營理念。農戶處于控股地位,從自身利益出發,會自覺關心公司的經營和管理,自覺學習新的知識來充實自己。同時公司化的運作,也要求公司通過各種途徑加強對員工的培訓和教育,必然會提高農戶在文化、衛生、管理以及經營方面的素 質。
(5)有利于協調好各方利益。公司對目的地實行企業化管理方式,每個鄉民既是公司的股東,又是公司的員工。他們要進行上崗培訓,要遵守公司制定的各項規章制度,按公司或行業制定的服務標準為游客提供服務,游客利益得到保障的同時,鄉民自身的利益也得到提高。而公司也會在對目的地硬件環境統一規劃設計的基礎上,對娛樂、觀光旅游設施統一建設,對目的地的風格進行統一包裝推向市場。同時公司企業化運作會極大地提高目的地接待能力,滿足庫區巨大的客源需要,這樣,既有利于目的地品牌的塑造,也在維持鄉村風貌的同時,維護了村社的長遠利益。
(6)有利于管理模式的轉化。股份合作制將使傳統的家庭式的經驗型管理轉向現代化管理模式。公司的利益和當地農戶的利益緊密相連,有利于農民擺脫小農狹隘、短淺的思想束縛,從長遠來考慮公司、村社的未來。這就要求其能隨時根據市場變化推出滿足市場新的產品和服務,比如鄉村俱樂部、主題農園/莊、民俗民風體驗式旅游等,這樣可以促使其效益不斷增加,改善庫區農民生活條件,促進庫區社會可持續、協調發展。
作者單位:重慶三峽學院旅游科學研究所
參考文獻:
(濟南市林場,山東濟南250014)
[摘要]本文針對生態旅游景區經營管理,首先概述了生態旅游的概念內涵及其特點,進而全面分析了目前我國生態旅游景區經營管理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最后結合對我國生態旅游產業的發展,詳細論述了創新生態旅游景區經營管理模式的可行措施,可以為生態旅游景區經營管理提供合理的參考。
[
關鍵詞 ]生態旅游;景區;經營管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3.189
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旅游需求不斷提升,我國國內旅游業發展迅猛,已經成為支撐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生態旅游作為國內重要的新興旅游形式,主要是以地文景觀、生物景觀、水域景觀等旅游資源為主題,以奇特自然、人文景觀以及豐富多樣的生物特性吸引旅游者參與。生態旅游產業是旅游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實現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確保生態旅游業健康穩定發展,必須強化對生態旅游景區經營的規范化管理,通過創新景區經營模式,強化生態旅游開發與景區保護等管理,推動生態旅游景區的健康持續發展。
1生態旅游內涵及特點概述
生態旅游主要是基于生態環境景觀的一種旅游方式,生態旅游更加強調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以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遵循,以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以及具有特色的人文生態系統為對象,包含了生態體驗、認知、教育等內容的一種新的旅游方式。生態旅游的特點在于生態旅游以自然環境或者是有特色的風土人情為主,旅游活動對于環境不具有破壞性,而且生態旅游發展主要目標并不是單純的經濟效益,而是以保護景區生態環境和文化資源、提供高質量旅游經歷、帶動經濟發展之間的有機融合為目的,是一種注重環境保護的可持續旅游方式。
2目前我國生態旅游景區管理存在的制約問題分析
2.1生態旅游景區建設管理水平不高
生態旅游景區雖然旅游資源以生態、人文特色環境為主,但是同樣也需要對其進行管理維護。一些生態旅游景區對于景區管理維護資金投入不足,特別是對于一些由于地質、水文、氣象等自然災害造成的生態旅游景區破壞問題,未能及時地進行修補維護。同時,在生態旅游景區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缺乏全方位的監測管理,造成了生態旅游景區內一些旅游資源破壞嚴重。
2.2生態旅游景區旅游資源開發不合理缺少品牌特色
目前我國一些生態旅游景區在經營管理階段中存在著盲目開發生態旅游資源的問題,破壞景區內的地形、植被,隨意改造景區內的自然生環境,這些看似是對生態景區內旅游資源的開發,然而卻取得了適得其反的效果,造成了景區內生態整體性以及生物多樣性嚴重破壞,甚至是造成了生態旅游景區內出現了景觀污染,景區的審美價值大幅降低,不利于塑造生態旅游景區的品牌特色。
2.3對于生態旅游景區的營銷力度不足
做大做強生態旅游景區產業,必須在旅游市場做好產品營銷,但是我國生態旅游景區管理部門往往對于生態旅游景區的營銷工作重視不足,未能及時總結生態旅游景區的經典特色、文化氛圍,缺乏品牌效應,造成了生態旅游景區經營管理過程中出現了消費市場過于狹窄、消費層次不高的問題,不利于生態旅游景區的運營發展。
3生態旅游景區經營管理創新研究
3.1創新生態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模式
實現生態旅游景區的長遠可持續發展,應該充分考慮到生態旅游景區對于自然生態環境依賴程度相對較高的特性,分類開展旅游景區的建設管理。在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黃石國家公園的管理模式,將生態旅游景區進行功能分區,以協調旅游資源的人為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問題。可以按照生態旅游景區的實際情況,將整個景區劃分為自然保護區、特殊自然保護區、公園發展區以及特別適用區等幾個功能分區,根據分區不同分別確定生態環境的保護等級以及旅游資源的開發程度,主要集中發展公園發展區與特別適用區,通過這樣分層次的規劃設計來保護生態旅游區的生態景觀,同時也可以提高生態旅游景區對游客的新鮮感與吸引力,這對于景區的發展非常有利。
3.2完善生態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體系建設
對于生態旅游景區的經營管理體系,重點在于確保管理機構運轉順暢,各項服務內容規范化開展。在具體的管理工作上,首先,應該結合生態旅游景區的實際特點,建立機構健全、職責分明、統一管理的管理組織,并完善游客接待、旅游項目的經營管理、旅游投訴處理、區域內的自然環境和傳統文化等方面的管理規章制度。其次,應該針對生態旅游景區的基礎設施、餐飲設施、住宿設施、購物設施等方面的管理制定系統全面的管理規章制度,尤其是安全管理,必須加強安全、消防、衛生等方面的安全意識、知識、技能的培訓,確保醫療救護、危險警示等旅游安全配套設施齊全。
3.3不斷提升生態旅游景區的知名度
當前生態旅游逐步發展,在現代旅游需求下游客對于旅游景區的需求內涵也更加的豐富,包含了審美需求、愉悅需求、健康需求、文化需求、求職需求、精神需求、道德需求等一系列的內容,在這種形勢下,生態旅游景區更應該注重對旅游景區產品的開發,要在特色美食消費、旅游紀念產品、游客居住環境、出入交通、精神享受與沖擊等各方面對生態旅游景區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逐步為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旅游客戶提供更多的多樣性旅游產品。此外,應該結合現代游客對于旅游參與與體驗的新要求,在確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有針對性的開發各種創新性的旅游產品,例如探險、自助旅游等突出當地特色、多樣化的旅游服務,不斷提高生態旅游景區的知名度。
3.4加強對生態旅游景區經營開發的營銷管理
對于生態旅游景區的營銷管理,首先,應該結合生態旅游的特點,進一步挖掘生態旅游景區的文化資源,打造具有特色明顯、文化底蘊豐富的生態旅游景區核心品牌,形成具有較高品牌價值的生態旅游景區。其次,應該加強對生態旅游景區進行全面的目標市場、客源群體進行分析,進而為生態旅游景區營銷手段的制定提供合理的策略。最后,在生態旅游景區營銷策略的具體制定上,應該進一步的拓展豐富。通過深入結合生態景區旅游客源目標市場,采取節慶引爆、廣播影視、網絡媒體推廣、制作網站推介、與旅行社協作開發以及區域聯合發展等幾種方式開展生態旅游景區的營銷管理。
4結語
對于生態旅游景區發展而言,必須依靠創新經營模式來實現景區經營管理的規范高效。生態旅游景區應該深入分析自身在生態旅游上的特色以及整個產業的發展趨勢,加強資金投入,完善景區規劃,加大旅游資源開發力度,不斷提升生態景區旅游服務水平,不斷提高生態旅游景區的規范化管理水平。
參考文獻:
[1]牛然,李學東.我國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問題及對策:1999年至今國內生態旅游文獻研究[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
[2]李延云,聶宇燕,劉春和,等.觀光休閑與農業產業規劃園區建設探討——以北京“梨樹溝休閑農業園”為例[J].農業工程技術,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