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icu患者基礎護理

icu患者基礎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icu患者基礎護理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

icu; 非計劃性拔除氣管插管; 氣管插管

非計劃性拔管(UEX)是指未經醫護人員同意,患者將氣管插管拔出或氣管插管脫落,也包括醫護人員操作不當所致拔管。我院ICU2007~2009年氣管插管病例164例,發生非計劃性拔管6例,現將原因及護理對策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我院ICU氣管插管患者164例,男性98例,女性66例,年齡7~84歲,平均年齡(58±12)歲,所有均為經口氣管插管,其中發生非計劃性拔除氣管插管男性4例,女性2例。

2 原因分析

2.1 缺乏有效的約束,約束帶綁的過松,位置過高,患者可自行脫開,雙手未包裹2例。

2.2 缺乏有效的固定 油漬,汗漬可使膠布粘性減弱固定不牢使插管脫落。劇烈咳嗽、吸痰1例。

2.3 缺乏有效的鎮靜1例。

2.4 護理人員責任心不強、巡視不夠1例。

2.5 氣道梗阻 痰痂將氣管插管阻塞,術后患者不耐受、將氣管插管咬扁,致氣管插管梗阻1例。

3 護理對策

UEX是ICU臨床風險管理不容忽視的重點問題之一,以上6例UEX患者經采取積極搶救措施,未造成不良后果,從以上6例UEX(非計劃性拔管)中得出、只有采取預見性護理措施,UEX突發率才會下降。

3.1 對ICU護士進行培訓 對護士加強專科技術培訓和管理,尤其對低年資護士進行重點培訓。使她們能充分掌握風險、評估技巧,熟悉與氣管插管患者的溝通技巧,如用手勢、畫板等與患者交流,以增進了解患者內心的情感和需求。并知曉發生UEX時的應急預案及處理流程,出現UEX事件后進行分析討論,尋找原因,制定相應的護理措施,無論何種原因均列為護理缺陷,以加強護理人員責任心。

3.2 改進對氣管插管患者氣道的管理 傳統濕化氣道是在為患者吸痰時,向氣道內注入5~10 ml濕化液,改良后方法為,用微量泵10 ml/h持續將濕化液泵入氣道規定每1~2 h定時吸痰,用0.9%氯化鈉注射液20 ml+氨溴索15 mg氧化霧化吸入(氧流量為8L以上),4次/d,可以使患者氣道保持恒溫濕潤,避免痰痂形成,而使氣道梗阻。

3.3 實施保護性約束 對有拔管危險因素的患者采取適當的約束,對術后麻醉未完全清醒,反復插管,對插管不耐受者等都是潛在的有意或無意的拔管的危險因素,因此,我科針對此類患者,視情況只約束兩上肢,極度煩躁者約束四肢,約束肢體處于功能位置,約束時松緊適度,以能放入一指為宜,固定兩上肢以患者抬頭不能用手觸摸到插管為宜,并2 h放松約束帶一次,協助被動活動,使患者處于舒適。變換或檢查需松脫約束時,以緊握患者雙手,以防UEX(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

3.4 及時使用鎮靜劑,對于長時間留置氣管插管的患者,如清醒不能耐受氣管插管或出現煩躁時,遵醫囑使用鎮靜劑持續靜脈微量泵推注(如異丙酚、地西泮等),可減輕患者不適感,對某些慢性呼吸道疾病如COPO,盡可能選用經鼻插管,因其管徑細,對咽喉部刺激小,患者易于接受,且不影響進食水。

3.5 妥善固定氣管插管 固定插管前,保持患者面部清潔、干凈。傳統的氣管插管固定方法是,氣囊注入3~5 ml空氣固定、并用兩條膠布固定插管在面頰部。我們在此基礎上加用棉布寸帶,繞過患者頭顱一圈,從枕后到插管上系牢,再環繞1~2圈打結,松緊以容納1指、推動插管不滑動為宜。患者盡量用一個牙墊(當年齡較大無牙齒時,可在插管兩側分別放置牙墊)將插管與牙墊一起牢固固定,記錄插管到門齒處的刻度,膠布固定,潮濕時及時更換,班班交接,記錄并檢查。護理人員協助患者翻身時,應保護氣管插管,避免因牽拉氣管插管而引起UEX。

3.6 一旦發生意外拔管,應按嚴重呼吸衰竭處理,在醫生到來之前,可采用面罩高流量吸氧,也可用簡易呼吸囊對患者進行輔助呼吸。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2篇

方法: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2例ICU危重癥患者。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ICU常規基礎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

結果:18例患者康復出院,12例患者的病情與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與緩解,2例患者由于多種原因搶救無效死亡。

結論:對ICU危重癥患者采取綜合護理干預措施至關重要,能夠有效的改善和緩解患者嚴重的臨床癥狀,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關鍵詞:ICU危重癥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09-0379-02

ICU是醫院特殊病房,一般采用有創治療、監護治療方式,同時執行的是全封閉式管理工作,所以ICU危重癥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與心理壓力。如何實施有效的治療護理方案對于ICU危重癥患者的治療與后期康復至關重要。而醫護人員作為治療護理方案的主要執行者與參與者,在對ICU危重癥患者的護理過程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1]。本文回顧性分析我院近兩年收治的ICU危重癥患者,探討綜合護理干預措施,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文收集并選擇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期間收治的32例的ICU患者,均為行手術治療后的危重癥患者,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4例。其中,心胸外科患者16例,神經外科患者7例,普外科患者5例,骨科2例,其他科2例。

1.2方法。本組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療、ICU常規基礎護理的基礎上,給予針對性的綜合護理干預,包括:心理護理、管道護理、呼吸道護理、腸內營養支持等護理。

2結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與護理后,18例患者康復出院,12例患者的病情與癥狀得到了明顯的改善與緩解,2例患者由于多種原因搶救無效死亡。

3討論

3.1ICU患者的心理護理。ICU是集危重、搶救與術后患者于一體的治療,其環境特殊、氣氛嚴肅,患者心理反應也會出現很大差別。首先,醫護人員可主動向患者介紹ICU病室情況,簡單介紹ICU病室的其他主要醫護人員,讓患者對醫護人員的監護治療能力有所了解,調節患者的緊張情況,盡量滿足患者的合理需求。其次,醫護人員不能一味地注意監護儀器,應結合患者的肢體表述,尤其是對于行呼吸機、氣管切開的危重癥患者,可以通過書寫的方式與患者進行交流,緩解患者的精神負擔。同時,通過心理疏導,引導患者勇敢地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另外,給患者進行導尿、灌腸以及排便等護理時,應進行必要的遮擋,盡量減少時間,進行其他基礎護理時,動作輕緩,給予患者貼心的關愛,保證良好的醫患關系。

3.2ICU各種管道護理。ICU危重癥患者由于病情危重,為了保證治療效果常需要在體內留置多根管路。首先,醫務人員應該評估意外拔管的危險因素,根據患者的意識狀態、管道固定與肢體約束等情況采對針對性護理措施,為患者提供盡可能舒適的護理。其次,對于安置氣管的患者,醫護人員應對管路進行定期的長度測量,行氣管插管前,應保持患者面部清潔;粘膠布時,可通過兩側水平分力適當調整管路;對于活動度大的患者,管路固定方式可選擇扁帶繞頸式[2]。

另外,醫護人員一定要加強ICU危重癥患者的巡視,護理操作必須嚴格遵守規范化的操作規程,確保護理質量與患者的安全。

3.3呼吸道護理。首先,對于行手術治療的危重癥患者,若患者術后是清醒的,且無或有輕度呼吸系統并發癥,則可給予合作型護理,也就是醫護人員充當指導角色,患者接受醫護人員的指導。醫護人員向患者講清呼吸道護理的重要性,幫助患者定時翻身拍背,協助患者進行有效咳痰。具體的咳痰護理方法是:協助患者取坐位或者半臥位,上身可適當前傾;用雙手固定患者腹部或者手術部位;指導患者深呼吸幾次,之后適當縮緊胸部后行爆破性咳嗽。同時,患者術后應給予濕化吸氧,對于痰液粘稠患者可進行超聲霧化治療。

其次,對于術后昏迷并發呼吸衰竭的危重癥患者,則應給予被動性護理,也就是醫護人員對患者的單向護理作用。呼吸道綜合護理方法是:2-3小時幫助患者進行1次翻身,避免因分泌物引起的窒息;翻身拍背時,五指并攏略彎曲行從上而下拍動;行吸痰護理時,可用直側孔橡皮管與吸痰管進行操作,一定要注意吸痰動作輕緩,吸痰前后給予患者充分吸氧,每次時間在15秒之內為宜。

3.4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多數ICU危重癥患者神志不清或處于昏迷狀態,且存在吞食困難、食管反流征呈陽性癥狀。對于此類ICU危重癥患者,可幫助患者處于高頭位,并給予30°-35°的鼻飼。一定要控制好鼻飼的速度,可給予適當的胃腸動力藥。一旦發現患者出現反流或者誤吸等現象,應立刻停止給養,清除氣道內異物。同時,對行腸內營養支持治療的ICU危重癥患者,醫護人員一定要根據患者的胃液情況判斷耐受情況。若鼻飼營養濃度低,可造成營養缺乏;若鼻飼注入量過多,可導致胃腸道內壓力過高,會造成惡心、腹痛等不良反應。對于鼻飼營養液的溫度也應嚴格控制,一般維持在37.5℃-39.5℃為宜。

此外,對于ICU危重癥患者,還有許多護理方面,如:疼痛、機械通氣不適引起的躁動、低氧血癥、褥瘡、感染、睡眠等方面護理,限于篇幅,本文不進行一一闡述了。

4結論

綜上所述,ICU危重癥患者病情變化無常,醫護人員一定要給予患者有效的綜合護理,積極配合主治醫生,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這樣才能保證危重癥患者救治過程中的醫療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ICU;基礎護理;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12-0067-02

The Clinic Effect of Implementing basic nursing by Junior nurses in ICU

Chen Jing Chen Yuqin He Jie

【Abstract】Objective:To Strengthen the basic nursing in ICU,in order to provide better care for the patients and create “The Demonstrated Unit of Qualified Services”.Methods:We divided the patients who come into our department into two groups by time,the control group had 78 patients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contained 82 patients. The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as usual ,so some basic nursing were completed with the help of Care Workers,such as bathing shampooing in the bed 、trimming tails 、Changing the bed linen、the disinfection of ventilator tube and so on;By contrast, the experimental group’s basic nursing were all carried out by the junior nurses.Then,we compar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patients and their family members、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patients、the quality of basic nursing and so 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The experimental group appeared higher Satisfaction and better basic nursing and lower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Implementing basic nursing by Junior nurses themselves could not only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feelings but also do better to the patients.

【Key words】ICU;basic nursing;Clinical observation

重癥監護病房( ICU) 作為現代化醫院中收治急危重癥及多臟器衰竭病人的特殊專科,而且只是短期集中監測治療可能挽救生命的病人,其內配備有專業的醫護人員及各種可能得到的最先進的醫療監測和治療手段,其護理工作量可占整個醫療機構的30%〖1〗,基礎護理是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由于諸多原因,臨床上基礎護理質量出現滑坡現象〖2〗。

為響應衛生部2010年提出“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方案的號召,落實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護理部夯實臨床基礎護理的部署,ICU為創建“優質服務示范病房”,保障醫療安全,加大力度改善了護理服務質量,加強基礎護理,經過半年多的實踐,取得了滿意的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2009年9~11月入住ICU的危重患者78例患者設為對照組,其中男55例,女22例,年齡在3~87歲,平均49.17±20.22歲,將2010年3~4月入住ICU的82例危重患者設為實驗組,其中男53例,女29例,年齡在1~87歲,平均54.71±21.76 歲,兩組患者疾病診斷多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車禍傷(多發傷)、腦出血、心肺腦復蘇術后等。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情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將危重患者按入住ICU的時間先后分為對照組78例和實驗組82例,對照組按常規進行臨床護理和監測,其部分基礎護理工作(包括床上擦浴、洗頭、修剪指甲、更換床單、呼吸機管道的消毒等),由護工協助完成。實驗組的護士加強常用基礎護理技術操作培訓,單獨完成患者的基礎護理,包括晨間護理、晚間護理、臥位護理、壓瘡預防護理、臥床患者更換床單、生命體征監測、呼吸機管道的消毒等各項護理,對兩組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基礎護理的質量等方面進行比較。

1.3 評價指標:病區基礎護理質量合格率由護士長按照川北醫學院附屬醫院下發的基礎護理質量評價標準進行評價,有25個評價項目,總分為100分,得分>90 分為合格,<90分為不合格;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按醫院自設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問卷調查表, 對兩組患者或家屬在轉科或出院時進行調查,調查表共設20個問題 ,總分100 分 ,每題以滿意 5分 ,基本滿意 3 分 ,不滿意 1 分作答,得分>90 分為滿意,<90分為不滿意;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指患者在ICU治療期間發生的并發癥的例數與總入住人數之比。統計調查結果。

1.4 統計學處理:所有的數據統計均采用SPSS statistics 17.0 統計軟件包進行統計學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均數的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x2)檢驗。

2 結果

2.1 兩組在基礎護理質量和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的比較(表1),實驗組基礎護理質量合格率與對照組有差異,實驗組基礎護理質量合格率明顯增高(P<0.05),實驗組患者及家屬滿意度與對照組有差異,實驗組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顯著提高(P<0.01)。

表1 兩組在基礎護理的質量和患者及家屬滿意度的比較

2.2 兩組患者在ICU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表2),實驗組患者發生氣管導管脫落和肺部感染并發癥與對照組有差異,實驗組患者發生氣管導管脫落和肺部感染并發癥明顯減少(P<0.05)。實驗組患者發生尿路感染和皮膚改變的并發癥無明顯差異(P>0.05)。

表2 兩組患者在ICU治療期間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3 討論

3.1 提高了基礎護理的質量: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 ,以人為本觀念的建立是對護理工作的很大挑戰 ,應對的策略只能是把護理實實在在做到病人身上,讓病人實實在在感到護士就在他的身邊〖2〗。有一份調查〖3〗顯示 ,諸如服藥、肢體功能鍛煉,臥床患者的皮膚護理、臥床翻身、鼻飼等臨床基礎護理本應由護士完成 ,但實際工作中卻有75.1 %的臨床護理工作由護工及家屬完成。在臨床工作中,對照組由于護理人力資源短缺,其部分的基礎護理工作,如床上擦浴、洗頭、修剪指甲、更換床單、呼吸機管道的消毒等由護工協助完成,其基礎護理質量的合格率為87.2%(表1)。隨著科室的發展,人員配置的逐步增加,管理者加大對基礎護理中“軟指標”(生活護理、心理護理、病情觀察等)的監管力度,對基礎護理理論、技術操作、監護技術等知識進行規范化培訓和考核,不斷深化護理人員對基礎護理重要性的認識,因此,實驗組由低年資護士完成患者的基礎護理,包括晨間護理、晚間護理、臥位護理、壓瘡預防護理、臥床患者更換床單、生命體征監測、呼吸機管道的消毒等各項護理,其基礎護理質量的合格率達到97.6%%。大大地提高了基礎護理的質量。

3.2 提高了護士執業技能和專業情感: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川北醫學院實施對護士的分層次管理。由低年資護士完成患者的基礎護理,高年資護士進行指導和把關。當下低年資護士存在資歷尚淺,經驗不足,應急能力欠缺等一系列問題。把基礎護理交給他們,一是積累經驗,鍛煉純熟的操作技能和應對緊急狀況的能力;二是培養其“以病人為中心”的專業情感,使他們從專業技能到心理情感完成蛻變。

3.3 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基礎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臨床上實驗組加強基礎護理,將“以病人為中心”的護理理念和人文關懷融入到對患者的護理服務中,在提供基礎護理服務和專業技術服務的同時,加強與患者的溝通交流,根據患者需求,提供全程化、無縫隙護理,促進護理工作更加貼近患者、貼近臨床、貼近社會,密切了護患關系,得到了患者和家屬的肯定和贊揚 ,真正體現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和以人為本的服務內涵〖4〗。患者及家屬的滿意率由對照組的83.3%上升到實驗組的98.8%(表1),較前顯著的提高,患者及家屬對護士的工作表現出理解和支持,大大減少了糾紛的發生,促進了護患關系的和諧。

3.4 減少了患者在ICU治療期間并發癥的發生:1999年衛生部醫政司主持編寫的《中國醫院院長手冊 》中規定: 護工主要承擔病房清潔及患者的臉盆、痰盂、便器的清潔消毒工作,根據需要協助患者領送物品、送檢病理檢驗標本和其他外勤工作〖5〗。在ICU的護工雖然經過短期的培訓,但缺少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素質參差不齊,大多憑經驗,存在各項操作不規范,缺乏無菌觀念,對患者的責任心和細心不夠等問題,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患者一但出現問題,后果將不堪設想。在臨床實踐工作也證實了這一點,對照組部分的基礎護理工作由護工協助,其發生氣管導管脫落和肺部感染的并發癥發生率與實驗組比較,明顯升高(表2)。實驗組在尿路感染與皮膚發生改變并發癥方面與對照組比較,無明顯區別,說明管理層強調了臨床基礎護理,特別重視了危重患者的護理,護士與護工協助進行部分護理工作,也減少了一些并發癥的發生。并發癥的減少,縮短了患者的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的早日康復。

總之,加強ICU的基礎護理,可提升ICU基礎護理質量,提高患者在ICU治療期間患者及家屬的滿意度,減少氣管導管脫落和肺部感染等并發癥的發生,同時,讓護士為患者提供主動、優質的護理服務,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增進了護患溝通,減少醫療糾紛。

參考文獻

[1] 丁炎娥,杜立.護士對基礎護理質量意識的調查與分析〖J〗.護理管理雜志,2006,6(8):12-14

[2] 劉蘇君.基礎護理――護士的專業內涵 〖J〗. 中華護理雜志2005,40(4):242

[3] 王玉英.臨床護士對基礎護理認識和實施現狀的調查〖J〗.現代護理 ,2008 ,14(2) :231-232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優質護理; ICU; 應用

中圖分類號 R4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8-0099-03

2010年全國護理會議提出:在全國衛生系統開展“夯實基礎護理,提供滿意服務”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活動[1]。為落實活動要求,提高護理質量,筆者所在醫院也由點帶面已經在全院各臨床科室開展優質護理活動。“優質護理服務”是指以患者為中心,強化基礎護理,全面落實護理責任制,深化護理專業內涵,整體提升護理服務水平[2]。優質護理成了臨床護理工作的高標準、嚴要求。筆者所在醫院ICU有其顯著的特殊性:封閉的救治環境,收治的患者急危重,不允許家屬陪護,患者的吃喝拉撒全由護士承擔。根據科室特點,積極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筆者所在科為醫院綜合ICU,有編制床位7張,護士20名,均取得護士執業證書。年齡20~47歲。工作年限:1年以內護士4名,2~4年護士9名,4年以上護士7名。職稱結構:主管護師2名,護師6名,護士12名。學歷層次:本科8名,大專3名,中專9名。

1.2 優質護理實施方法

1.2.1 轉變護理理念 隨著護理模式由功能制向整體護理轉變,護理工作要求也隨之發生轉變,要求護士在注重患者治療同時,也要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樹立“人文”觀念,尊重患者的權利,滿足患者“醫療+舒適”的需求[3]。科室根據自身特點,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模式,對患者采取一對一專人護理,護理人員在工作中強化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為患者提供包括專科治療護理、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心理護理在內的各項護理內容。

1.2.2 強化護理人員培訓

1.2.2.1 重視新入科護士的崗前培訓 由于ICU工作特殊性,每一位入科護士需了解掌握的知識技能較多,如ICU工作制度、院感知識、應急預案、各種儀器設備的使用保養、基礎護理與專科護理操作、搶救配合、病情監護、護理文書書寫及專科理論知識的學習等。所以科室制定了周密的新護士崗前培訓計劃,安排工作認真負責、業務嫻熟、專業知識較強的老師帶教,培訓結束考核合格后方能單獨上崗,以幫助新護士盡快適應ICU護士角色,努力提高自己,保障上崗后的工作安全。

1.2.2.2 制定并認真落實護士分層培訓計劃 ICU護士即有醫院的分層培訓,又有科室分層培訓要求,達到基礎培訓與專科培訓相結合,提升理論操作水平。

1.2.2.3 多途徑開展專科業務學習 計劃學習與隨機學習相結合。計劃學習如每周的護理制度學習,每月的護理業務講課、護理查房,每季的院感知識學習。科室遇疑難病、少見病主動查找相關資料,組織護士學習,以提高對疾病的認知與護理水平。責任護士與主管醫師交流溝通,就疑難、重點治療護理問題進行討論,達成共識,以便做到查疑補缺,有效地杜絕了醫療隱患的發生,促進了護理質量的持續改進與提高[4]。創造條件鼓勵護士外出學習培訓,學習專科新知識、新理念、新技能,以帶動科室護理工作的進步發展。

1.2.3 強化護理質量管理,保障患者安全

1.2.3.1 保證各種儀器設備及急救藥品完好率100% 儀器設備及急救藥品實行專人管理。日常工作中扎實做好儀器設備的維護保養,每周認真清理搶救箱并登記,為搶救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1.2.3.2 加強護理工作中的細節管理 ICU護士既承擔危重患者搶救、病情監護與治療用藥,又要落實各項專科護理、基礎護理和管路護理,護理工作繁重瑣碎,每一個工作細節都要認真做好,不能流于形式。同時科室將這些細節工作納入護理質控內容督促檢查,以提高護理質量,預防護理并發癥的發生,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1.2.3.3 嚴格落實各項護理核心制度,遵守各項操作規程,減少護理缺陷發生 經常查找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隱患并進行分析提出防范措施,提高護士預見性護理意識。對發生的護理缺陷,如意外導管拔除或脫落等,及時組織科室人員討論分析,制定改進措施并督促執行,持續改進護理質量,保障患者安全。

1.2.3.4 嚴抓護理文書書寫質量 按照江西省護理文書書書寫標準,認真做好科內兩級質控。督促護士加強專業知識學習,護理記錄體現專科特色,提高記錄內涵。

1.2.4 重視基礎護理,增進患者舒適感 ICU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無生活自理能力,基礎護理成為ICU護理工作重要內容之一,基礎護理質量的優劣直接關系到患者的生活質量與疾病康復。筆者所在科護士按時為患者進食進水,滿足患者營養需求。為患者口腔護理2次/d、尿管護理2次/d,擦浴1次/d,床上洗發1次/周,必要時隨時清洗。及時修剪長指甲,翻身拍背1次/2 h,隨時保持床單位清潔、平整。為患者營造安靜、整潔的救治環境,盡量降低病區噪音,醫護人員盡量做到“四輕”:說話輕、走路輕、操作輕、關門輕。患者置身于舒適的環境中,才能心情舒暢,感到安全和完全放松[5]。

1.2.5 注重護患溝通,體現人文關懷

1.2.5.1 重視語言溝通 工作中強調不能只關注監護儀上的圖形、數字的改變,而忽略了患者的存在。每天花時間與患者交流,抓住時機對患者說些安慰性、鼓勵性、積極暗示性和健康指令性的話語,給予患者持續有效的精神心理支持,使其樹立戰勝疾病與痛苦的信心。為意識清醒的患者做任何操作,特別是使用各種約束時,向其解釋使用的必要性,消除人格受限的心理感受,取得患者配合。盡量避免在床邊討論病情,對昏迷患者的用語也要謹慎。在搶救患者時注意保護周圍患者,拉上隔簾或屏風遮擋,同時給予其他患者安慰和心理上的支持。

1.2.5.2 應用非語言溝通 有些患者因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暫時出現語言溝通障礙,護士通過其他方式如采用肢體語言、寫字板、圖片指示牌等與患者交流,了解患者心理生理需求,及時給予幫助解決。在與患者交流時態度誠懇,注意力要集中,并不時加以點頭或手勢,增進交流效果。在各種操作前適當觸摸患者的肩膀或手臂,以示打招呼,增添了患者的溫暖感和親切感,使之更好地配合治療。

1.2.5.3 加強與家屬的溝通 ICU患者多起病突然,病情危重,家屬常處于恐懼、憤怒、焦慮的負性情緒中。護士應加強責任心、愛心,帶著愛去工作,在“以患者為中心”的現代護理模式的指導下,懂得關心患者家屬的心理感受[5]。護士應態度和藹地向家屬進行入住ICU宣教,告知家屬ICU病區的特殊性,介紹探視制度,以得到家屬理解與配合。注重探視時間與家屬的溝通,溝通時注意語言藝術,除了坦率地向家屬告知病情,講明患者的潛在危險性,同時又要讓家屬了解,醫護人員對患者的態度是積極的,為家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增加安全感,緩解焦慮情緒。還可進行健康知識宣教,耐心解答家屬疑問。

1.2.5.4 做好臨終關懷 在患者發生病情變化時,要懷著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爭分奪秒進行搶救,同時通知家屬,以切實的搶救行動和言談舉止,穩定家屬的情緒。在不影響治療搶救及工作秩序的情況下,允許家屬探視,為生離死別提供時間和空間,釋放家屬沉重的悲情,以達到疏導心理情感的目的[5]。當患者搶救無效死亡后,要以尊重、嚴肅、同情的心理,勸慰家屬正視現實,節哀順變。同時尊重家屬的習俗,盡可能滿足其合理的要求。

2 結果

提高了患者及家屬對ICU護理工作的滿意度,護理投訴為0。日常護理工作中處處體現人文關懷,增進患者舒適感,加強與患者及家屬的溝通交流,疏導患者恐懼、焦慮的負性情緒,做好入科宣教與探視管理,通過細致入微的基礎護理工作,取得家屬的信任與支持。通過落實各種舉措,使患者及家屬明顯感受到了優質護理的好處,患者及家屬滿意度從84%提升到98%。

提升了護理質量,避免了護理并發癥的發生。通過采取一對一專人護理,為患者實施責任制整體護理,規范了護理操作流程,強化護理細節管理,注重基礎護理工作,使ICU整體護理質量得到明顯提升,有效避免了壓瘡、感染等護理并發癥的發生,基礎護理合格率100%。

減少了護理不良事件發生,保障了護理安全。ICU患者病情重,管路多,治療護理工作繁重,通過強化護理人員培訓教育,強化工作責任心,注重護理人員預見性護理意識的提高,強化護理質量管理,使護理不良事件的發生明顯減少,保障了患者安全。

3 討論

“三分治療、七分護理”,這句話在ICU顯得尤為突出。通過在ICU開展優質護理,護理工作得到了持續改進。同時提高了護理人員工作主動性與學習積極性,提高了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構建了和諧醫護患關系,明顯改善了患者就醫感受,提高了護理工作滿意度,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趙承芳,任巧花.打造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J].衛生職業教育,2011,29(1):26.

[2]胡坤,徐小民.淺談ICU開展優質護理服務體會[J].中外健康文摘,2012,9(23):343-344.

[3]徐英.淺談人文關懷在ICU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0):98-99.

[4]肖曉玲,張東華,高建智,等.責任護士與主管醫師聯合查房的實踐[J].中華護理雜志,2011,46(9):935.

icu患者基礎護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持續性;人文關懷;ICU;護理

隨著人們對護理服務要求越來越高, 若僅局限于技術護理層面, 已經不能滿足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滿意度, 這就要求護理人員在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 還需要對患者提高人性化關懷和情感支持[1]。為此本文將對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間鄭州市中醫院53例ICU患者給予持續性人文關懷護理服務, 取得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2月~2013年2月期間本院106例ICU患者, 其中男62例, 女44例;年齡26~84歲, 平均(55.9±2.3)歲;所有患者均在ICU內監護治療, 其中重度顱腦損傷33例, 腦出血20例, 復合外傷19例, 急性心肌梗死14例, 急性中毒者12例, 其他8例。隨機平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53例, 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具有可比性, P>0.05。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ICU常規護理干預, 觀察組在此基礎上給予持續性人文護理干預, 具體操作如下。

1. 2. 1 入住ICU前的人文護理 ①患者入住ICU病房前, 護理人員應主動向患者及家屬介紹ICU病房的主要醫療設施、室內外環境及入住后的注意事項。②患者因對ICU病房的錯誤認識, 認為進入ICU病房的患者均為患有不治之癥, 同時ICU是一個封閉空間, 常令患者產生緊張、焦慮、恐懼等負性心理, 加大心理壓力, 情緒常易激惹或產生悲觀消極, 往往影響患者的心理狀態不利于康復, 也會影響治療配合度, 為此護理人員在與患者進行交流時, 講解入住ICU是暫時性的, 也是治療過程中必要環節, 以此消除患者對ICU的錯誤認識, 消除恐懼緊張的心理, 提高治療的依從性[2]。③加強病房環境管理, 為患者提供一個人性化、舒適、溫馨的就醫環境, 改變醫院病房內常規冷色調, 調節柔和的燈光, 床單被褥的顏色換為家庭常用顏色, 并調整患者臥床姿勢及角度, 方便患者可以看到病房外的家屬, 使患者感受到家人的支持, 若患者病情允許, 可為患者提供報紙、雜志, 緩解患者在ICU的孤獨感[3]。

1. 2. 2 入住ICU后的人文護理 ①尊重患者生命價值和生活隱私, 若遇到搶救患者時, 應時刻在患者身邊, 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 另外, 若患者有放棄治療心理, 應給予區別化護理指導, 對可治愈的疾病, 需根據患者家庭經濟情況等客觀因素, 規勸患者珍惜生命, 鼓勵患者熱愛生活, 繼續接受治療, 對絕癥患者應給予義務性人性化地護理指導, 以提高患者余后生活質量。同時, 充分尊重患者的隱私, 盡量減少暴露患者, 并遵從患者的正當隱私安全需求, 可在病床之間隔有床簾, 為患者創造一個獨立的個人空間[4]。②及時與患者及家屬進行溝通, 認真、真誠、親切地回答患者及家屬所提出的問題, 并將臨床治療中有意義的康復信息傳達給患者及家屬, 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并促進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另外, 及時向患者家屬講解每項治療費用, 若患者的治療因受經濟條件所限, 應及時告知醫生及護理部, 并根據患者病情及經濟條件, 與患者及家屬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療護理方案。③其他人文護理, 包括盡可能降低床邊監護儀器產生的噪音和報警音量, 及護士的走路關門聲音, 給患者創造良好的病房環境;對家屬有依賴心理的患者, 可延長家屬陪同時間;護士在于患者交流時, 應觀察患者的情緒變化和心理動態變化, 并及時給予認為關懷。

1. 2. 3 離開ICU時的人文護理 患者離開ICU病房之前, 護理人員應先與普通病房取得聯系, 做好接洽工作, 并為患者拉起病床上的護攔, 保障患者在運轉的過程中不墜床, 在運轉途中注意保暖, 平穩運轉患者。對患者進行精神支持, 鼓勵患者繼續接受治療, 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5]。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度及護患糾紛發生率及護士的護理服務能力。

1. 4 評價標準 ①治療依從性, 采用問卷調查法, 分為完全配合、基本配合、不配合3個等級, 配合度為完全配合率+基本配合率, 以治療配合度作為評價標準。②護理滿意度, 采用問卷調查法, 分為非常滿意、滿意、一般、不滿意4個等級, 滿意率為非常滿意率+滿意率, 以滿意和不滿意作為評價標準。③護士的護理服務能力包括ICU科室管理、專業護理技能、專業文化知識、護理文書書寫、面對應急危險事件的處理能力、面對護患糾紛的處理能力。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依從性 觀察組配合度98.11%,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75.47%, 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

2. 2 兩組護理滿意度及護患糾紛發生率、護理服務能力 觀察組滿意度和護理服務能力均明顯優于對照組, 且護患糾紛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P

3 討論

一般ICU患者的病情均較危重, 患者往往會對自身疾病產生恐懼感, 相較于普通患者需要更多的心理支持, 為此, ICU病房的護理人員應在加強各項常規護理的基礎上, 注重患者的心理需求和情緒變化, 給予人文關懷護理服務, 以促使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 并可調動護士提供更優質的護理服務[6]。

本文對ICU患者實施持續性人文關懷, 從患者入住ICU前、入住ICU后、離開ICU時給予不間斷、系統性、科學性的人文關懷, 對患者情緒、需求、人格等方面加強護理管理, 充分尊重理解患者, 可有效提高治療依從性、護理滿意率及護士的護理服務能力, 并可有效降低護患糾紛發生率, 值得臨床應用和推廣。

參考文獻

[1] 李舒玲.ICU護生人性化護理理念的培養.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1, 27(z1):216.

[2] 張毅濤.ICU優質人性化責任制護理的研究.護理研究, 2011, 25(21):1953-1954.

[3] 曹龍娟.ICU病房人性化優質護理服務.健康大視野, 2012, 20(8):182-183.

[4] 隋冰冰.加強ICU人性化護理服務提高重癥監護與應急能力. 中國醫院管理, 2010,30(9):63-6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马鞍山市| 连城县| 濉溪县| 扬中市| 合江县| 桂阳县| 宁陵县| 香港 | 盐山县| 唐海县| 方城县| 金昌市| 静乐县| 瑞金市| 东城区| 龙泉市| 庆云县| 桂林市| 易门县| 运城市| 大丰市| 贵溪市| 蛟河市| 黄山市| 肃南| 正蓝旗| 宁夏| 汝南县| 孝感市| 永顺县| 德令哈市| 怀安县| 奈曼旗| 阿克陶县| 怀柔区| 布尔津县| 洛浦县| 阿坝县| 南丹县| 高邮市| 咸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