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高中政治課堂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下面就結合高中政治課堂教學實踐對此進行簡單分析。
一、問題教學法的內涵
問題式教學法,就是以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線索,并把這一線索始終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即教師首先提出問題,學生帶著問題自學教材,理解問題、討論問題,最后教師根據討論的情況,有針對性地講解,準確地引導學生解決問題。
問題教學法,就是以問題為載體貫穿教學過程,使學生在設問和釋問的過程中萌生自主學習的動機和欲望,進而逐漸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并在實踐中不斷優化自主學習的方法,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問題教學法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問題教學法是通過提出一系列問題來處理教材組織教學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其特點是打破按課文順序逐段講讀的限制,抓住與理解課文密切相關的幾個關鍵問題,引導學生深入閱讀和思考。由于學生提出的問題往往面廣量大,教師應予以歸納整理,有針對性地選擇與課文重點、難點有關的問題提交學生討論。
問題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中心,進行創造性教學的方法。這里所說"以問題為中心",就是以創造的開始--問題為紐帶來組織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把問題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這樣就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感受、理解知識產生和發展的過程",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了學生自主探究的"再發現"、"再創造"的過程,進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構建創新素質。
二、問題教學法的應用原則
(一)適時原則
教師準確地把握好教學時機,有利于在思維的最佳突破口點撥學生,啟迪學生智慧的火花。所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即是要求教師當學生心憤求通、口悱難達,急需教師啟示開導的時候,適時而教,便如"時雨化之",可收到良好效果。同時,教師啟發思維的問題的深度的難易要適中,速度的快慢要得宜,廣度的大小要恰當,量度的多少要相應,恰到好處地引發學生積極思維,"跳一跳,摘桃子",使學生的思維提高到"最近發展區"的水平。這就要求教師在啟發思維時,要掌握好精到的教學藝術辯證法。
(二)因人循序
教師啟發思維應注意每個學生的個別差異性,啟發思維的重點難點、方式方法等必須因人而異。教師啟發思維的這種個別追求,正是使課堂教學與因材施教緊密結合,增強其針對性的關鍵措施。另外,教師啟發思維還應注意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循序漸進。學生的思維發展總是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從簡單到復雜的,教師循其"序"而導引,可以使學生課堂思維活動富有節奏感和邏輯性。不過,有時故意打破順序,使學生超越知識空白而跳躍前進,大膽設想猜疑,然后小心實驗求證,也是發展學生直覺思維與創造性思維的必需。
(三)反饋強化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調動各種途徑和手段啟發學生的思維時,也應注意"聽其言,觀其行",接收從學生身上發出的反饋信息,并及時做出相應的控制調節。這就要求每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有較好的注意分配能力,才能及時地捕獲準確的反饋信息。同時,對于學生所作出的反饋信息,教師還應做出及時而準確的評價,強化學生的思維操作,調動學生課堂思維的積極性。教師恰到好處的表揚或贊許,會使學生的思維活動得到積極強化;相反地,教師恰如其分的批評或否定,會使學生及時改正思維的錯誤。
三、問題教學法在高中政治課堂中的應用
以必修3思想道德修養與知識文化修養為例,首先在復習階段提出問題"1、為什么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2、怎樣加強思想道德建設?3、為什么要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然后展示案例(①老師三令五申在考試時不允許作弊,但我最好的朋友卻要我在考試時給他傳答案,我該怎么辦?②別人在公交車上都沒有讓坐,我要不要讓坐?③到商店買東西花了三元錢,一位老伯錯把10元看成了100元,多找了錢該不該還回去?)提出問題"你遭遇過哪些思想道德上的兩難選擇?你是如何看待上述道德沖突的?"討論"面對上述材料中出現的"道德兩難"現象,我們應該怎樣正確的判斷和選擇呢?"總結解決道德沖突的途徑。
在科學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關系過程學習中,從知識文化修養和思想道德修養的方式和內容上小組對比,出示"未成年在押人員多為文盲"資料,合作探究"造成上述狀況的自身原因?這從正面說明了文化生活的什么道理?"最后總結加強思想道德修養與知識文化修養的意義,結合生活積極展開論文。
總之,在高中政治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問題為主線,圍繞問題來引導學生逐漸探究,在分析和解決問題中促進學生的知識構建,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效率,讓學生獲得發展。
參考文獻:
[1]、崔增明: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的問題教學法[J],教育教學論壇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課堂提問;優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
一、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提問的作用
(一)集中學生注意力,啟發其積極思考
假如有學生要精神溜號或是已經精神溜號,提問正是喚回他們注意力最好的辦法。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就是說在學生思考的同時,教師要適時地誘導、引發,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門扉,端正思維的方向。西方學者德加默說:“提問得好即教得好”。教師的提問有助與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和深度。
(二)激發學生思維,提高其學習興趣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維總是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產生,思維過程就是不斷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業已有的知識和社會實踐體驗,使提問內容與學生原有的知識形成聯系,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可以通過轉變問題提問的方式和方法,增強問題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防止學生因為長時間聽課疲勞而產生的溜號現象。
(三)反饋學生學習情況,調控教師講授進度
在講授課程的過程中,教師不能只顧著自己講而忽視學生的聽課的情況。提問時檢驗學生聽課效果的最有效的方法。教師通過提問,可以知道學生對知識掌握的程度,對哪些知識還需講解做到心中有數。
由此可見課堂提問是相當重要的,然而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的課堂提問還存在很多誤區,教學中有很多無效或低效的提問。
二、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提問現存問題及危害
(一)課堂提問的問題以記憶性為主,抑制思維發展
記憶性的問題,大多答案在課本上都可以找到,不需要學生思考。例如,在講授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時,教師提問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什么是矛盾的特殊性?這種設疑的目的就難以實現,無法刺激學生的思維。
(二)課堂被提問的對象只有固定的少數同學,影響多數學生發展
一項數據調查表明,在課堂中,只有6.4%的學生經常被提問,而83.6%的學生很少被提問。大部分學生沒有表現自己的機會。教師格外青睞那些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因為在這些“好學生”的回答中通常能聽到自己想要的答案,而那些“差生”的回答往往會拖延教學時間,使教學進度難以完成,影響教學效果。
(三)教師提問缺乏激情,達不到啟發的效果
教師在提問時,語言平淡無奇,語調平淡,缺乏激情,不知道根據提問的不同內容轉換語調或是問法,很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不能發揮提問應有的作用。
(四)缺乏對學生回答問題的評價,重結果輕過程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為了節約時間,對學生回答的評價只是注重答案的正確與否,給出的評價往往只是“好”、“對”、“嗯”或是不予置評直接叫下一名學生回答。這種做法缺乏對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思路的關注,不能及時地加以引導,只是為了提問而提問。
三、 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提問優化的策略
(一)課前做好準備
1、端正對提問的認識,認真分析教材
教師應該認真鉆研教材和課程標準,教學離不開教材,但又要超越于教材。創造性的使用教材,并設計出高質量的問題。
2、細心了解學生
一是教師對學生的認知水平要有精準的把握。提出的問題不要過易或是過難,要與學生原有的認知產生聯系,促進學生在原有認知的基礎上繼續思考。二是對學生的心理特要有細致的了解。教師的提問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合適的問題會集中學生的注意了、激發學生的思維。教師要適時加以引導,優化課堂提問,同時鼓勵學生大膽提問。
(二)課上做好工作
1、優化教師的言語能力和非語言能力
教師要刻苦錘煉自己的提問語言能力,要使自己的語言充滿幽默感和啟發性。這樣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思考和分析問題。非言語能力就是指教師提問時的表情、體態。這些非言語能力能表達出語言無法表達出的感情。教師微笑的表情與和藹可親的態度,會讓學生感到輕松、溫暖與信任,這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教師適當的肢體語言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也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教師溫柔的笑容、肯定的目光、認真聽學生回答的姿態都是優化課堂提問的法寶。
2、學生回答問題后教師要及時作出評價
教師聽學生回答問題時一定要認真,要作出側耳傾聽之勢,這會使學生感到自己被尊重。在學生回答之后要給出評價,不能只是關注結果的的“對”或“錯”,更要關注學生回答問題的過程,不僅關注學生答什么,更要關注怎樣答,并適時給予引導,把學生引領到正確的思路上。另外評價要以激勵性為主,提高學生回答的積極性。
3、鼓勵學生提問
在高中的思想政治課堂上大多以教師問為主,學生幾乎沒有提問的機會,而學生提問是學生思考問題的重要環節。這就需要教師營造出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鼓勵學生提問。交給他們質疑的方法,鼓勵學生在教材中、在生活中、在其他同學回答中發現問題。
(三)課后做好反思
1、教師反思
教師在講課后要及時回想上課時提問的每個環節,總結出有哪些問題提的不夠合理,下次加以改正;找出學生反映比較熱烈的問題,以后繼續發揚。
2、學生反思
教師引導學生反思,反思自己回答問題的質量,反思自己回答問題時思維是否具有邏輯性、反思此次回答是否突破自己、反思自己提問的質量和水平。
課堂教學是師生互相交流的過程,課堂提問便是師生交流的重要方式。提問從我國古代孔子時期沿用至今,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在教學中采用的“產婆術”中,提問也是核心。這都說明提問在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課堂提問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加強師生之間的交流、對東學生積極思考、提高課堂效益。因而,我們要更加深刻地分析現階段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提問這一環節存在的問題,找出更加有效的策略。
參考文獻:
[1]孟慶男,《思想政治(品德)課程與教學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11月.
[2]吳志明,《課堂提問:演繹精彩的師生對話》[J],《中國教育學刊》,2010年12月.
論文摘要:課堂討論是實現學生中心尊重學生話語權、培養學生能力的有效方法。目前高中思想政治課堂討論存在的主要問題在于:除少數優秀學生外,大多數學生保持沉默;課堂秩序混亂,學生討論與課題無關的東西;教師對課堂討論的問題草草結束,沒有進行有效評價;課堂討論成了公開課上教師“做秀”,少數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改進課堂討論應致力于:正確認識課堂討論;精心設計課堂討論的話題;精心組織課堂討論;給學生創造一個舒適、寬松的課堂討論環境。
課堂討論是實現由“教師中心”、“教材中心”教學模式向“學生中心,.,教學模式轉變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突出教學民主、尊重學生話語權的新課改本質要求,更是培養學牛知識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和人際關系溝通能力的有效方法。但目前部分高中學校,由于學生的特殊性,加之一些教師對課堂討論認識不深刻,把握不準確,使思想政治課堂討論浮于表面、流于形式,甚至出現了某些問題,降低岔課堂效率。
一、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1.課堂討論中除了幾個優秀學生外,大多數學生保持沉默
一這是目前部分高中課堂討論中最普遍的現象。出現這種情況,一是有些教師在上課之前沒有認真做好充分準備,所選討論的話題要么太難、太抽象,脫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不會講;要么話題太簡單,或陳舊乏味,學生不愿講。二是學生本身的原因。高中學生大多處于青春期,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尤其暈女生)存在羞澀心理,怕出風頭,擔心自己在討論中表述的觀點出現錯誤或不被認同,被人譏諷。部分同學雖然存在嘩眾心理,好出風頭,但由于知識貧乏,對課堂討論的內容不熟悉,缺乏信心,所以緘口不言。加之有些同學性格內向,所以課堂討論時可能出現“鴉雀無聲”的情況。
2.課堂獲序混亂,學生討論與課題無關的東西
這是課堂討論中出現的“另類”現象。一些學生利用討論時間,乘機談論與課題無關的內容,私開課堂“地下沙龍”,討論男女同學之間的關系、老師的私人生活、社會新聞等等。討論起來眉飛色舞、離題萬里,有些學生竟然穿梭于座位或小組之間。出現這種情況,一般是由于教師教學目的不明確,對課堂紀律要求不嚴格,課堂教學組織松散所致。
3.教師對課堂討論的問題草草結束,沒有進行有效評價
在平時教學中,我們經常看到,有些課堂討論,教師沒有進行評價;或者僅僅是幾句簡單的評價,不得要領;或者評價過多(過寬過散),不能圍繞教學目的和要求,思路頭緒不清。究其原因有:(1)教師時間安排不合理。由于課堂討論時間不充足,對討論的內容沒來得及深人就草草收場;(2)教師受某種觀念的影響,只對個別成績好的同學發表的觀點進行講評,對成績差或存在某種偏見的同學發表的觀點看法,充耳不聞,不予理會,剝奪這部分學生的話語權;(3)教師只針對自己預備好的討論結果進行“自我評價”,不對討論中學生提出的、合理的“意外”觀點評述;(4)教師由于自身素養的原因,對討論中有代表性的觀點,不能恰如其分地概括、總結與引導。
4.課堂討論成了會開課上教師“做秀”,少數優秀學生表演的舞臺
部分教師認為,課堂討論僅僅是公開課、觀摩課上做做而已,沒有認識到思想政治課也要提高學生“發現學習、自主學習、參與性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能力;沒有讓學生的討論真正成為思想交流、思維碰撞、集思廣益、開闊視野、形成新思路的過程。學生也因此對課堂討論缺乏正確認識,認為課堂討論只是老師安排好的優秀學生的“表演”,與己無關。
二、改進課堂討論的對策
1.正確認識課堂討論
課堂討論就是強調“以學生為本”,把師生置于平等的交流主體,對問題情境進行充分的雙向交流,讓課堂知識在學生頭腦中引起波瀾,驅動學生的內在思維機制,讓學生在已有的認知經驗基礎上,使認知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同時,課堂討論使學生生活在自己的經驗世界里,用自己熟悉的語言,把理性的書本知識、課堂內容表達出來,有利于學生知識的主動建構,收到更好的教學效果。此外,課堂討論有利于發揚教學民主,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責任意識、互惠思想和開放理念,促進教學活動的和諧順利進行。因此,每一位教師都要從教書和育人雙重角度正確認識課堂討論的重要性,并幫助學生對課堂討論樹立正確的又見念和態度。
2.精心設計課堂討論的話題
課堂討論的話題除了要圍繞課本內容和教學大綱要求外,還必須有益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有利于增加知識的趣味性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有話可說。(1)教師應選擇新穎、具有時代氣息、學生感興趣的健康話題。思想政治課所選的討論話題要具有新穎性、時代性,能反映社會熱點和科技發展的最新成就,而且與學生生活息息相關,為學生所耳聞目睹,使學生有話可說。(2)讓學生熟悉與討論話題有關的背景知識。要使課堂討論取得成功,關鍵是課前要做好充分準備,提前布置討論題目,要求學生圍繞題目查閱相關資料,寫好發言提綱。讓學生做好充分準備,討論起來就可能非常熱烈。
3.精心組織課堂討論
組織好課堂討論,是提高課堂效率的有力保障。(1)教師和學生一道采角”自下而上,民主集中制”原則制定課堂討論規則。經過學生民主討論的規章制度,有利于提高和加強學生自身約束力,保證課堂討論的有序進行,提高課堂討論效率。(2)教給學生課堂討論的策略技巧。當學生遇到表達困難時,教師可采用替代、轉述、重組、釋義等方法幫助學生回憶一時難以記起的某些知識;教師也可以指導學生恰當地利用手勢、眼神、面部表情或體態動作等形、體語言表達自己。(3)給學生提出明確的目標任務。學習目標具有定向、激勵和評價作用,直接影響學生學習的成效。布置任務時,難度要適中,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展區”。(4)合理分組,分邵角色,責任到人。合作學習主張“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分組原則。組員最好按成績的好、中、差合理搭配,人數不宜太多或太少。教師還要依據學生的性格特征和特長適當分配成員角色,如主持人、記錄員、監督員和發言人等。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5)教師參與討論,給學生以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在討論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調控和輔導,觀察學生的參與情況,對交流中出現的障礙及時加以排除,保證討論始終圍繞主題進行。
4.給學生創造一個舒適、寬松的課堂討論環境
教師要熱情鼓勵,善于誘導,給學生一個輕快寬松的環境,一張和藹可親的面容、一種信任和期待的眼神、一次真誠的表揚,減少學生的顧慮。教師要注意糾錯的藝術,采取隨機應變的措施,營造和諧的課堂氣氛,保證課堂討論順利進行。
關鍵詞:高中政治教學;政治課堂;課堂教學;師生互動;教學活動
新時期的高中政治教學,一方面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政治素養、思想素質和綜合品質,另一方面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應用技巧。在開展政治教學的過程中,廣大高中政治教師應該切實轉變思路,堅持教學方法創新,不斷激發學生的政治學習熱情。尤其在高中政治課程改革的浪潮下,研討政治教學的策略與方法創新,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立足于課堂教學實際,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
課堂是高中政治教學的主要陣地,也是決定政治教學質量的核心,必須引起廣大政治教師的高度關注。以課堂教學為中心,不斷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千方百計地激發、培養學生的政治學習熱情,應該成為政治教師的共識。基于此,政治教學的開展首先要著力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其次才是認知和應用能力的提升。當學生“會思考”之后,政治教學才能更上一層樓。高中政治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其中的每個細節都至關重要。對于教師來說,立足課堂就是把握教學的主方向,就是要不斷提升教學的有效性。因此,高中政治教學的關鍵在于課堂教學,即政治課堂教學的效果決定了整個高中政治教學的成敗。從課堂教學出發,引導學生們在課堂學習中加強思考、積極探索、嚴謹訓練、有效反饋,最終形成創新思維培養的基本鏈條。
例如,在每堂政治課開始之前,教師可以預先設計幾個與本節課程相關的問題交給學生,讓他們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學習。在授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意地將這些問題作為線索把整堂課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們更具針對性地學習本堂課的內容。授課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們提問對這些問題的思考結果,并對學生們的回答進行評析、點撥。通過這樣探索式的教學舉措,學生們可以邊思考、邊聽課、邊進步,進而在無形中提升了自己的創新思維能力。因此,基于政治課堂的有效教學,引入探索式、問題式等教學策略,能夠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創造力。
二、增進課堂教學中的師生互動交流,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課堂教學的精髓就在一個“活”字。首先,教學的思路、方法和步驟不能太過死板,要更加靈活多變,更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其次,課堂的氣氛、氛圍要更加輕松、愉悅,要能夠通過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們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們更加自覺地投入到學習中來。此外,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與溝通也要增多、增強,體現師生良好的“協作關系”。要知道,師生是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主體,二者關系的好壞直接決定了課堂教學的發展方向。基于此,高中政治教師要在課堂教學中主動與學生們溝通、交流、密切互動,營造良好的師生協作、合作的氛圍,讓整個政治課堂充滿生氣,讓學生對政治課更具探究欲。只有師生關系處于和諧、融洽的局面時,高中政治教學才能不斷進步,高中生的政治學習興趣也才能逐步培養起來。
例如,教師在日常授課的過程中,要隨時給予學生們指導和幫助。對于授課過程中的疑難知識點與重點理論,教師可以采取逐步推進、逐個破解的方法,讓學生們建立信心;在授課結束后,教師要走進課堂,與學生們打成一片,了解他們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傾聽學生們的呼聲;在課堂教學之外,教師也要積極地與學生們交流,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通過交流和互動,師生的關系可以更進一步融洽,高中政治教學的整體質量也會逐步提升,學生們的政治學習興趣也可以得到很好的培養。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政治教學活動,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
政治學科的教學也需要結合多種多樣的實踐活動,借以培養高中生的實踐意識、應用能力,增強政治教學的科學性。政治教學活動是一種優良的載體,可以融匯政治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空間,也從另一個側面激活課堂教學的氛圍。所以,題材豐富、形式多樣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既是高中生的基本需要,也是新時期政治教學創新的必然結果。
例如,在政治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新課程的特點,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例如,可以組織學生開展理論讀書會、法學社團、學生時政演講比賽等課外活動。還可以組織學生開展政治小論文競賽、政治辯論賽等活動。在諸如此類的實踐活動中,學生不但可以愉悅身心,而且能夠加深對政治課的認知,培養濃厚的政治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推動政治教學的整體進步。
總之,將“實踐式教學”與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緊密結合起來,不但從實踐上是可行的,而且能夠取得很好的效果,應該堅持和推廣。
參考文獻:
[1]聶敏.夯實基礎提升能力――淺析高中思想政治有效教學
[J].現代閱讀,2011(24).
[2]汪玉明,劉偉華.促進高中生自主學習的策略研究[J].武漢市
教育科學研究院學報,2006(5).
[3]吳寶傳.如何提高高中政治課堂教學的實效性芻議[J].科教
文匯,2011(10).
[4]張虹.高中思想政治課的特點及教學方法[J].赤峰學院學報,
關鍵詞:人本思想;高中政治;教學理論
【中圖分類號】G633.2
引言:人本思想來源于現代心理學研究,即一切以人為本,尊重人的發展意愿,相信人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在教育學中,人本思想即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意愿、相信學生的學習能力、重視學生發展的特殊性,使教育適合每個學生的發展需要。這就意味著教師教學角色的轉變,和教學方式的改善,如何在教學中體現人本思想,值得每個教師思考和探索。
1.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目前的高中政治教學在教學改革的推動下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方面,盡管教材的內容展現出生活化、實踐性的優勢,但受高中課堂教學模式的限制,實際的教學還是局限在師授生學的模式中。教師費勁心思教學,學生仍以“高考”為主要目標,對學習缺乏主動性,政治教學的實際效果提升并不明顯,新課標要求的“發展學生綜合能力、實踐能力、創造能力”的教學目的并沒有達成。
1.2教師教學遇到“瓶頸”
高中政治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一些“瓶頸”,學生在課堂上不專心、擾亂紀律的現象屢禁不止;本來應該對學生品德發展負責的政治教育成為“按教學大綱和考試要求”進行的文化知識教學。偏離了政治教學的“德育”思想的教學實際使高中政治教師在工作中難以獲得認同感,不僅學生認為學政治沒用,就連教師也覺得“教的沒意思”,教與學雙方的惰怠使高中政治教師對自身職業的滿意度降低,不利于學校整體教學質量的發展。
1.3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人本思想的必要性
人本思想以尊重個人發展意愿為主線,以平等、互相尊重的人際關系為實施的環境。面對高中政治教學的問題,人本思想無疑是一劑解藥。首先,人本思想的滲透會使教學的重心發生轉變,學生將對學習負主要責任,這使學生不得不對政治學習加以重視;其次,人本思想的滲透需要教師角色的轉換,給政治課堂帶來嶄新的局面,這會促使教師對教學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改變對教學“無能為力”的現狀。
2.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人本思想的方法
2.1加強教師隊伍人本教學理念的培養
要做到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人本思想,教師必須做到由單純的知識灌輸者向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發展的促進者的轉變,由單一的課堂領導者向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合作者的轉變,使思想政治課堂真正成為彌漫民主氛圍的教學活動。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師本身對人本思想有深刻的認識,學校應鼓勵教師對課堂進行改革,要求教師在課堂中除了做一般性的講解外,還應采取諸如師生討論和小組辯論等靈活的方式,不斷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的學習的主體參與意識,從而使師生之間在這種融洽的民主氣氛中進行思想和情感的交流碰撞。在這種課堂改革中,教師將逐步體會到人本教育理念對課堂發展和對學生發展的促進作用。
2.2以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人本思想的實際體現方式
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在課堂中體現人本思想的最主要方式。人本思想指導的課堂是民族的課堂、師生互相尊重的課堂,和諧的師生關系也是建立在師生之間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基礎上的。例如,在進行質變與量變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先引入自己在教學中或生活中遇到的“水滴石穿、繩鋸木斷”的例子,如:經常懶床導致懶惰、長久的“得不到學生的鼓勵”產生了消極的工作情緒等,這樣以自己的親身經歷為學生創設情境,不僅能夠使教學更貼近實際,也能夠使學生通過“進入老師的內心”而獲得對教師的理解,在這種教師首先敞開心扉的基礎上,學生也能夠在學習的過程中對教師主動提出問題,將教師視為和自己同等身份的“學習者”,使師生之間的地位更為平等,使學生在課堂上深刻感受到自己“受到尊重”,從而體驗到人本教育對自身發展的促進作用。
2.3從教學方法和教學評價方式上體現人本思想
在政治課堂上展示人本思想仍需要以一定的教學方法做支撐,政治教師可以從那些需要學生發揮學習自主性的教學方法的實踐角度,去展現人本思想對教學的指導意義,例如,在教學過程中使用探究性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對某項學習內容進行自發的討論、在討論中理清思路、吸收其他同學的見解、并學習從實踐的角度處理問題。仍以上述“質變與量變”教學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進行5人一組的合作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質變與量變”進行問題討論和總結。在討論和總結的過程中,教師會發現學生對學習都抱著一種“負責任”的態度,而這種態度正是教師尊重學生“求知的本性”所引發出來的。
除了合理使用教學方法之外,教師還應該重視在教學評價方式上展現人本思想。既然教學是以人為本的,那么教學的結果也應該是因人而異的,用學業成績評定學生的學習結果是不科學的,而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則應該多涉及到學生的學習態度轉變、個人思想轉變等方面。
3.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人本思想的意義
3.1使高中政治教學更符合現代教學的要求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人本思想,對高中政治教學最大的改變就是使師生在教學中的力量結構發生變化。相信學生對學習的渴望和自主性,使教師在教學中更加尊重學生,對教學的態度更加開放,而學生則對自己的學習負起責任,在學習中更加主動,這與現代教學對教師和學生的發展要求是一致的。
3.2促進高中政治教師和學生的雙贏發展
在高中政治教學中滲透人本思想,能夠促進高中政治教師和學生的雙贏發展,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師生關系和諧的課堂上,自由、活躍的氣氛使學生的思維更加活躍,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更加有效,學生能夠獲得更多的知識,對自身學習的滿足感更強,學習興趣也因此提高。第二,人本思想所帶來的高效課堂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使教師對教學更加自信,教師會更加重視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以使滿足感更強。人本思想的滲透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共同獲得滿足的過程,也是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心理、能力方面共同發展的過程
4結語
綜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問題使人本思想成為政治教師們不得不重視的教學思想,也成為了改善政治課堂的“救星”。要在政治教學中滲透人本教育,首先應做到教師教學理念的改變,而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感受到自身和教師的平等地位,是體現人本思想的最直接方式。在人本思想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方式和教學評價內容也應該有所改變,以符合人本教育的要求。人本思想的滲透不僅能夠使高中政治教學與現代教學相契合,還能夠促進學生和教師的雙贏發展,是值得高中政治教師進行實踐的。
參考文獻:
[1]楊國霞.高中思想政治教學中滲透人本思想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12-14.
[2]郝亞妮.新課改下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學策略之我見[J].高考,2013(03):47.
[3]王菲菲.構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高中政治課堂教學[D].河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年5月: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