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與公民道德建設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群眾文化活動;時代價值;管理創新
群眾文化活動基于群眾文化設立,是公民道德建設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經濟的發展,公民的物質需求逐漸向精神需求轉變。為了滿足公民的精神需求,其最便捷、有效的方法便是組織群體文化活動,將活動內容與公民生活相聯系,運用喜聞樂見的形式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養,滿足其對文化知識的需求,具有鮮明的時代價值。因此,需要加強對其的管理,創新其管理模式,才能做到與時俱進,滿足不同時期公民的需求。
一、群眾文化活動的時代價值
群眾文化活動具有著鮮明的時代價值,能夠有效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豐富其知識含量,促進公民道德建設。此外,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有利于發展社會經濟及其管理工作,亦有利于傳承民族、社會的文明與文化。其具體體現如下:1.豐富知識含量,促進公民道德建設群眾文化活動具有普及性、平民性、豐富性的特點,因此公民接受度較高。此外,因其活動的豐富性,公民能夠接受更多文化知識的教育,例如開展端午節賽龍舟活動,能夠使公民了解更多關于端午節的知識;開展消防體驗活動,使公民感受消防戰士的生活,學習有關消防的知識。潛移默化間影響公民思想道德素養,促進公民道德建設。2.滿足精神需求,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公民的精神需求體現在對文化知識的需求以及娛樂的需求。首先,群眾文化活動能夠充分向公民傳達文化知識,公民的知識含量得以有效提升。其次,群眾文化活動的靈活性較強,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公民在積極參與時能夠滿足其對于娛樂的需求,人與人之間交流、溝通頻率逐步變高,有效釋放了其在生活中的壓力。因此,公民在具備優秀知識含量時,還會具備充分的工作熱情,工作成效將會大大提高,社會經濟發展得以有效促進。3.陶冶情操,傳承文明與文化公民在參與群體文化活動時,能夠充分受到文化的熏陶,以此來陶冶情操,有利于對中國傳統文化及社會文明的傳承,其中,團結向上體現最為明顯。團結向上不僅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是民族中悠久的文明。通過分組參加活動,公民會對團結更加重視,并根據同組人員的互相監督與鼓勵,加強公民團結向上的意識,進而能夠有效地傳承我國傳統文化與社會文明。
二、群眾文化活動的管理創新策略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國部分群眾文化活動體系較為滯后,沒有體現出其與時俱進的特征,因此,對其管理模式進行創新十分必要,具體策略體現如下:1.創新活動組織機制群體活動是否有效取決于其組織形式,因此,創新其組織機制十分必要。首先,相關管理人員組織文化活動,調查公民自身文化層次與知識含量,將參與者按照不同標準進行分組。其次,將公民作為組織者,因為不同人員之間會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及家庭條件,公民輪流作為組織人員,能夠使得活動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且更顯公平性。最后,安排專業人員進行組織指導,引導公民設計出具有特色并與生活接近的活動,調動公民的熱情,促進其積極參與,使得群體活動得以有效發展,并發揮出其最大的價值。2.創新活動內容群體活動的內容關系著其教育是否有重要的意義,對其內容進行創新,并不是舉辦與生活毫無關系的活動,而是將文化知識與內涵同活動內容有機結合。并且,根據當前社會發展趨勢,插入不同的內容,使得公民在參與活動時能夠在豐富知識的同時真正意識到當前的社會形態,有助于公民將其應用到學習與工作中,有效提升其職業能力及思想道德素養。此外,要有創新意識,組織者要結合當前熱門話題進行活動,并發表正確的言論,有效地引導公民對時事的辨別能力,使得我國傳統文化得以正確傳播。3.創新管理模式一個健全的管理模式能夠有效地保障群眾文化活動的完美開展,并能將其中所要傳播的文化知識全面地向公民展示。為此,首先創新管理原則。應該運用“以人為本”的原則進行設計,充分將公民作為群眾文化活動的主體,一切以公民的全面發展為首要目標。此外,有關管理人員要積極借鑒國內外成功管理經驗,并學習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將文化積極運用進活動之中。其次,建立完整的管理規章制度,使得群眾文化活動在開展時能夠體現出秩序化、規則化及完善化的特點。為此,需要建立相關管理隊伍,并對管理人員進行有效的培訓,提升其專業化素養與職業技能,并對活動中違反規則的現象進行明令禁止,對嚴重者進行有效教育。第三,建立正確的評價機制。對開展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有效記錄,并對其研究探討。需要建立一支專業的評價隊伍,結合多名管理人員的經驗及評價,查找活動舉辦過程中的不足之處,并共同探討其解決方案,促使我國群眾文化活動的順利進行。最后,將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設計集中化,較為分散化的活動會使參與者較少,教育成果不夠明顯,將其集中化能夠使得活動具備有效性,以此來更好地傳播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我國社會進一步發展。
結語
群眾文化活動是傳播我國傳統文化的一大途徑,通過參加文化活動,能夠有效提升公民文化涵養及思想道德素養。本文對群眾文化活動的時代價值及其管理模式進行探討研究,具體研究結果如下。其時代價值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豐富公民知識含量,促進其道德建設;其次,滿足公民精神需求,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陶冶公民情操,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及社會文明。其管理模式研究結果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創新活動組織機制,使得活動發揮出其最大的價值;其次,創新其活動內容,加強對公民的教育性。最后,創新管理模式,使得活動舉辦更具規范化。總之,群眾文化活動能夠有效地促進社會的發展,因此,需要廣大學者與管理工作者加強對其的重視,意識到其真正作用,并積極對活動進行創新,提高其水平,為我國文化的傳播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曉,陳凌燕.群眾文化活動的時代價值及其管理創新[J].大眾文藝,2015(08):12.
[2]杜成筑.群眾文化活動的時代價值及其管理創新[J].藝術科技,2014(12):206.
[3]胡守勇.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民族藝術研究.2011(06):45.
關鍵詞:傳統文化;道德提升;實踐研究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形成了絢麗燦爛的傳統文化。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其中一個重要特點是非常重視個人道德修養,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論語》中“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體現了仁人志士奉獻于他人和社會的高尚情操。孟子提出:“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即在任何情勢和境況下始終保持人格的尊嚴和人性的崇高;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是實現人與人之間相互尊重和理解,以包容之心來對待人和事……不一一列舉。
在優秀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滋養下,中華兒女涌現出一批批英雄豪杰,無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愛國主義情懷,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風亮節,或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憂患意識,都帶有濃厚道德感彩。
與之相對,當今社會的流行文化,以其主體年輕化、內容娛樂化、傳播方式多樣化等特征吸引了包括中學生在內的一大批追隨者。這些特征恰當地契合了青少年學生的心理特點,使中學生的個性得到了釋放,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拓寬了其知識面。但是,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心理上存在過渡性、矛盾性、叛逆性及社會性,辨別能力和控制能力還不夠成熟,對于流行文化中的一些不健康和不真實的信息不能正確認識,而當下網絡中盛行的虛假、暴力、不道德等不良信息,最容易使他們的性格和行為受到消極影響。
將優秀傳統文化與體現現代精神文明的道德觀念相融合,是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的正確方向。提升全民道德素質必須從中小學生入手,他們是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的中粵α浚是國家建設的主導力量,其道德修養的高低直接關系國民整體素質的優劣和社會發展的走向。我們課題組致力于這方面的研究,在學校德育處幫助下,組織教師就這個課題展開研討,并在日常的學校教育中用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學生的道德提升。
一、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
在思想品德課堂教學中,老師運用教材淺顯易懂的知識,發掘優秀傳統文化。例如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四課《人生當自強》這一框題中,引用了孟子的思想“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接著又以《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作為理論支撐。這里用孟子關于個人成才成功所要經歷的磨煉,教育學生,只有提高自身素養,自強不息,勇于進取才能取得成功。同時大膽創新,針對初中生個性不穩定,不能完全實現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升華,更多從表象和直接體驗來理解事物的特點,將直觀體驗式教學,融入日常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做中學,在體驗中學,真正體會到道德文化的榜樣力量。
二、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傳統道德人格教育
在語文課堂上,老師選取代表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如《論語》《孟子》《詩經》以及一些著名的詩詞等等,一方面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古漢語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傳達文章所表現出來的仁人志士的高尚的情懷和道德精神。用藺相如“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寬闊胸懷,杜甫“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偉大人格,去感染學生,讓學生懂得個人為輕,百姓為重,社稷為重。再比如聞一多“不問收獲,但問耕耘”的眷眷之情,郭沫若“爐中煤”一般的赤誠之心,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誓言,“邃密群科濟世窮”的夙愿……去鼓勵學生樹立偉大的志向,并讓他們懂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三、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傳統道德品質教育
踴躍參加傳統文化教育的還有歷史教師。在課堂上,挖掘教材中的典型事件和代表人物所展現的道德人格和道德情操,營造感悟歷史、體驗歷史的氛圍;在課外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名著,如《史記》《漢書》《資治通鑒》等,讓學生了解歷史的同時,也領略了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所傳遞的正能量。還模擬“百家講壇”的形式在課堂上進行學生自己的“歷史講壇”,為每個學生提供深入研究歷史的機會,通過他們自身的學習和研究,對于歷史人物所表現出來的高尚道德品質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體會,也更能將其遷移融入到自身的品德修養中。
四、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傳統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04―0025―01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近萬年來民族特質和風貌的結晶,其有力地見證了先賢前輩們對生活改善的步伐、對自然世界規律的理解以及對社會的貢獻精神。它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姿多彩,是我國一筆寶貴而又豐富的資產。然而,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越來越多的中學生更多地熱衷于外來文化,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不夠,致使我國民族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大的沖擊。雖然近年來,隨著黨和國家對弘揚傳統文化的高度重視及“和平發展”、“和諧社會”等戰略性理念的提出,中華傳統文化與體現現代精神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已經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但是,我國中小學生在一定范圍和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道德滑坡的現象。學校教育承載著塑造青少年人格品質的重要使命,在青少年綜合素質教育中有著主導性的地位。因此,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加強學校德育建設的重要途徑之一。
一、創設以傳統文化為中心的校園環境
校園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學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是在校園中度過的。校園文化在學生成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和普及也要自覺服從校園文化建設的需要,并突出符合時代要求和校園精神。大力開展以傳統文化為底蘊的校園文化建設,結合莊浪縣的本土文化,建設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校園文化,力爭使“一草一木都含情,一山一石能說話”,全面創設從物質到精神,從地面到墻壁,從靜態到動態,從表面到內涵的立體式文化平臺。將傳統文化融入校園生活,培養一種文化自覺意識、培養中華民族健康的傳統文化心態。積極主動地將傳統文化內化為自身的知識框架、價值體系和道德信念的一部分,使學生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將教育要求內化為自身的素質,并影響學生的道德行為,并以之指導實踐。
二、 營造以傳統文化為底蘊的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一個重要的載體,在日常的校園生活中始終貫穿傳統文化的味道。精巧別致的文化櫥窗,富有創意的學生板報、各類勵志、修身、求知等名言警句遍布學校每個角落,讓學生們“處幽蘭之室而染其香”。開放的圖書室、閱覽室,課間操和課前的經典誦讀,并通過“閱讀”、“網絡”等非課堂渠道向學生傳送民族傳統文化,這些渠道在實踐中學生較易接受,同時既能呼應課堂輸送,又能對課堂教育形成有益補充,有力地拓寬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發揮校園文化熏陶作用,通過科學的管理、完善的制度、健康活潑的集體活動來營造一種健康有序的文化氛圍,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和有凝聚力的校園文化,給學生以積極的影響。讓傳統文化真正與個體的日常生活打成一片,讓學生在日常生活實際中去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三、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教育活動
在學校教育中,積極開展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各項活動。重視主題實踐活動在學生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學生在課堂上獲得了系統知識,在現實生活中還要有身體力行的機會,要重視引導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且從參與的各項服務活動中,體會個體在社會中地位的重要性,使他們在肯定自己的同時,也能積極關心別人、關心家庭、關心社會。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促進學校德育效果的提高,才能通過向學生進行傳統文化教育,使學生了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歷史,學習傳統文化知識,領悟傳統文化精華,弘揚傳統美德,激勵傳統民族精神,學會做人的道理,提高學生的自身修養,使其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新型人才。
四、利用當地有益的傳統文化環境
良好的校園周邊社會環境對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起著很大的促進作用。這些不僅為學校提供一個健康和諧的大環境,還有真實、生動的示范作用。讓學生在活動中培養道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從中體驗人生價值,升華道德情感。
[關鍵詞] 儒商文化 誠信 價值
誠信是一個具有普遍性的道德規范,是處理個人與社會、個人與他人之間的相互關系的基礎性道德規范。儒家倫理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體系,千百年來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誠信”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始終崇尚的一個基本美德,是儒商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日趨完善的今天,誠信仍然是企業文化與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基石,具有極其重要的當代價值。
一、中國的儒商文化與誠信經商的內涵
舊時的中國商人常常在自己的店鋪堂內懸掛“陶朱事業,端木生涯”八個大字,陶朱指的是范蠡,端木就是子貢。他們兩個可謂中國民間最早的兩位“儒商”。 晉商、徽商、浙商、蘇商、魯商、港商、臺商,到當代的陳嘉庚、李嘉誠等,都是儒商文化的杰出代表。儒商文化中關于誠信經商的內涵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修身為本,誠信經營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還說:“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儒家主張以德治國。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荀子道:“君子養心莫善于誠,至誠則無他事矣。”子貢“廬墓三年,凡六年”。可見對夫子至孝至誠。在儒家學說中,“誠”就是真實不欺,既不自欺,也不欺人。“信”是五常之一,指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應當遵守諾言,實踐成約。
我國自古以來經商者就講誠信為本,貨真價實,言不二價,重視信譽。信譽乃經商者立業之本。“貨之粗精好歹,實告經紀……若昧之不言,希為僥幸出脫,恐自誤也”(《商賈一覽醒迷》);“賒須誠實,約議還期,切莫食言”(《工商切要》)。可見,儒學的誠,指的是胸懷坦蕩,真實無偽。荀子也極力推崇良賈,他說:“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財通,而國求給矣”。我國自夏末商起,經商就以誠實不欺為德,古之良賈早有“布帛狄來表粗不中數,幅廣不中量,不鬻市”的經商規范。晉商之所以能幾百年雄視海內、闊步天下而不衰,正是將儒家活學善用在了賈道上。清人郭嵩燾撰文贊曰:“中國商賈夙稱山陜,山陜人之智術不能望江浙,其推算不能及江西湖廣,而世守商賈之業,惟心樸而實也”。
儒商在經營過程中,較好地貫徹了儒家的這一主張,奉行誠信為本,表現為誠實經營、信守承諾、童叟無欺。他們特別強調以誠待人,認為“惟誠心待人,人自懷服”,他們的經營原則是“誠篤不欺人亦不疑人欺”。
2.義利并舉,責任至上
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儒家鼻祖孔子在《論語?述而》中說:“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中許多論述,如“富與貴,人之所欲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等等,都是主張義利并舉,將經濟與倫理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子貢就是一個善于經商而致富的“儒商”,孔子贊賞說,他不愿意當官,而要經商,在經商中又會把握時機,從而賺錢致富。應當理直氣壯地講,經商要賺錢,并且要多賺大賺,爭取利潤最大化。問題是如何賺錢?賺了錢如何花?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論語?里仁》)。這就是說,賺錢必須用正當的手段,取得正當的利潤,或者說賺錢必須是“義利并重”、“合義取利”,通過勤儉致富、智慧致富、信譽致富、互利致富等。在“義”和“利”不可兼得時,要舍“利”而取“義”,絕不可以危害他人、社會和國家利益去致富,以違法亂紀去致富等。“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這個“道”就是“取財有義,用財有禮”,不能靠詐偽等歪門邪道謀利。
儒家不僅提倡以正當的手段賺錢,還倡導有了錢要“經世濟民”、“樂善好施”、“為富而仁”,用現代話來講,就是要有社會責任感。中國戰國時期的儒商范蠡“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屢聚屢散,散給了貧窮者,送給了國家,為商人樹立了一個“為富而仁”的榜樣,人們尊稱他為“陶朱公”。為了塑造“企業公民”的積極形象,可口可樂對公益活動的投入可謂不遺余力。可口可樂加入了贊助“希望工程”的行列,10多年來始終如一。通過贊助公益事業,可口可樂成功的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樹立起“認真、積極、負責”的企業形象。
二、商業誠信的當代價值
誠信是公民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之一,是全體公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準則,是公民道德建設的重點。這既是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弘揚,又正確反映了當代中國道德建設的客觀要求。中華傳統道德認為,不講誠信的商人不能從事商業,以商謀生。中華傳統商業“貨真價實”、“童叟無欺”的誠信美德,雖然是自然經濟條件下的產物,但即便在今天,誠信也是從事商業興旺發達的道德保證,是無價之寶,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重要價值。
1.誠信是企業生存和良性發展的基石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起碼應該包括3個方面的因素:即一個企業能不能和社會協調發展,有沒有口碑良好的品牌,有沒有優秀的企業文化。毫無疑問,這些都和誠信息息相關。
誠實信用準則在現實的政治、經濟、文化生活中具有特殊的調節功能。在經濟領域,誠信是“看不見的手”的內在驅動力和制導力。誠信是增強企業凝聚力的源泉。企業的有序發展需要誠信的支撐,企業的凝聚力更需要誠信的維持。誠信作為一種看不見的理性力量,能有效促進企業成員之間的相互融合,大大增加企業員工之間的凝聚力、親和力。誠信也能促使企業和社會同步前進,使企業實現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和諧統一。一個失信的企業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最終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可口可樂公司總裁曾說過:“假如一場大火把可口可樂公司在全球的廠房全部燒毀,我也可以憑‘可口可樂’這四個字很快重建帝國,贏回營地。”為什么?因它是靠誠信打造出來的品牌。因為有了誠信,便可以有貸款、有市場、有一切。
2.誠信是企業獲得最大利潤的基礎
企業總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利潤是企業的最終目標,而真正持久的經濟效益來自于誠信經營。一方面,一個企業內部真誠相待,員工的積極性就能提高,企業的經營政策和方案也能得到員工的支持和認同,企業凝聚力就得到增強。另一方面,企業對外誠實守信,就能形成巨大的吸引力從而不斷贏得創業和發展的機遇。一個講誠信的企業,其資信度就會高,從而就能較容易地獲得銀行的貸款,股民也愿意為其投資入股。同時,誠信有利于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和提高其交易效率,從而給企業帶來最大的利潤。誠信也是企業最好的競爭手段。現代企業的競爭,不僅依靠商品的質量和價格,更要依靠企業的管理和服務,以及企業的信譽。同樣的產品,如果質量、價格和服務相差無幾,那么信譽好的企業生產的產品會更受到消費者的青睞。一個誠信企業才能擁有更多的合作伙伴并與其建立良好持久的合作關系。
著名經濟學家茅于軾先生所說:“當市場流行欺詐行為時,誠信便成為最稀缺的資源。根據經濟學一般規律,越是稀缺的東西越值錢,所以講究商業信譽的商號此時反而能賺更多的錢。因為消費者害怕上當受騙,寧可價錢高一點,也要找信用可靠的商號打交道……”(注:茅于軾.中國人的道德前景[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1997.131-132.)。
3.可以有效的實現企業共同價值觀
誠信能使員工在觀念上確立一種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行為標準,并自覺地遵紀守法,按企業的規章制度辦事,積極努力地作好本職工作。如果企業內部上下之間,左右之間,人與人之間互不信任,相互猜疑,同床異夢,企業就沒有凝聚力。只有建立了充分的相互之間的信任機制,才能團結一致。在管理中建立起信任機制,其前提是對人的尊重。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德育;傳統文化;傳統道德精神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當代大學生面臨著各種思潮的沖擊、各種價值觀念的沖突以及各種社會現象和現實矛盾的影響,積極開展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教育,充分發掘和發揮中華傳統道德精神在大學生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對當代大學生的成長具有無法估量的積極意義。這是我們在高等教育中落實“三個代表”和“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全面推行素質教育和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需要。深入研究大學生道德潛在的危機及其動因,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新辦法,是廣大高等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一大課題。本文擬就此問題談一點粗淺看法,以就教于大家。
一、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
1.當代大學生道德的積極面。近幾年來,關于大學生道德的調研、討論和評價始終沒有停止過。大家的普遍認識是,大學生群體的整體道德水準在全社會范圍內處于較高層面,當代大學生道德的主流是積極、良好的。其主要表現為:第一,他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如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敬業勤業等基本道德原則是推崇的,道德要求是強烈的,希望建立一個公平、公正、高效的社會,很多大學生希望自己做一個“道德高尚”、“有健全人格”的人,“向往崇高”是很多大學生追求的一種人生境界。第二,他們對社會上存在的道德失范現象反映強烈,對唯利是圖、坑蒙拐騙、假冒偽劣、錢權交易等社會丑惡現象深惡痛絕。第三。他們對自我的認識與評價趨于客觀。危機與競爭意識增強。在行為準則和生活態度上,呈現務實、寬容和多樣化的發展趨勢,對自身素質要求較高,立志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中實現自身價值。
2.當代大學生道德的消極面。就大學生群體本身來說,其道德狀況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第一,其道德觀念日趨模糊。面對紛繁復雜的社會生活,面對各種以“新派”自居的言論和行為,不少學生陷入困惑和迷惘,是非、善惡難以分清。如考試舞弊在不少大學生的心目中不再是那么不光彩的事,一些大學生在戀愛中缺乏道德責任感,“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尋求感官刺激,行為輕率。第二,其道德評價采取雙重標準。突出表現是考慮自己多、考慮別人少,講求權利多、講求義務少,要求別人高、要求自己低。第三,在知行關系上,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脫節。在理論上認同的道德規范,常常不能變為大學生實實在在的道德行為,不能從自己做起是大學生道德上知行脫節的一個突出表現。第四,在道德追求上,降低標準。大學生認為應該講道德,但較多地局限在道德對社會關系、人際關系的協調功能,而忽視道德對人的心靈凈化、人格提升的教化作用。部分大學生對一些基本的道德規范不愿遵循,連一些起碼的文明用語、文明舉止和社會公德都需要重新補課。有人把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道德問題歸結為“四重四輕”,即“重金錢實惠輕理想追求,重個人利益輕國家集體,重知識才能輕道德,重奢侈享受輕艱苦奮斗。
3.當代大學生道德現狀的成因。剖析當代大學生道德狀況形成的原因,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網絡體系不健全;市場經濟的消極負面影響;不正之風和腐敗現象的影響;大學生自身存在的弱點。
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德育應該擔負起主要責任。為此,高校必須以積極的態度、科學的方法加強當代大學生道德教育。
二、中國傳統文化是德育的不竭之源
傳統文化足人類文明的重要標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之所以能夠生存發展,除了物質因素以外,更主要的是因為它有著精神、價值、道德修養的追求。人類社會總是會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而前人都為此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他們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以及對人生哲理的深刻認識都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歷史是對人生經驗的概括總結,傳統文化是人類精神智慧的結晶,這其中當然有階級性的一面,但也存在人類共性的一面,它是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源頭活水,學習它可以使人更加聰明智慧。只有尊重歷史,才能尊重現實。文化傳統的繼承性是一個不容否認的事實,人類就是遵循著這種繼承性,來學會適應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并在這種傳統文化的熏陶之下,將其逐漸融入自己的血液,變成內在精神支柱的一部分。教育有責任訓練我們青年的心智和才能,但更有責任將我們經得起歷史考驗的最優秀的傳統道德精神傳給青年一代,培育良知,服務社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深深扎根于傳統文化這塊沃土之中,從中汲取營養。
因為,中國傳統文化無論儒、佛、道的終極目標如何,都強調人自身道德的完善與完美,都具有鮮明的倫理色彩。
錢穆先生說:“中國文化之內涵,主要從理想上創造人,完成人,要使人生符合于理想,有意義、有價值、有道德。這樣的人,就必然要具有一個人格,中國人謂之德性。中國傳統文化最看重這些有理想與德行的人。”一個具有完美的傳統理想德行的人,是個有道德的人。可以說,中國文化是一種德行文化,是有利于社會的穩定、進步和發展的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中蘊涵許許多多優秀的東西,如“剛健奮進”、。發憤忘食“、”自強不息“、”獨立不懼“的進取精神;”變則通“、”唯變所適“的變革精神;”厚德載物“、”推己及人“的人生規范;”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英雄氣慨;”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立身情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胸懷;”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的奉獻精神;”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勤勉風格;”明生死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民族氣節;”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經世致用“、”濟世之窮“的積極用世思想;主張”利民“、”富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以及”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的社會理想;”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而不改其樂“,始終保持高尚情操的樂觀主義精神;”晨興理荒穢,戴月荷鋤歸“的熱愛勞動的思想;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民族精神中最優秀、最寶貴的東西,這些思想和傳統美德,經過改造,都可以充分體現出社會主義的時代精神,成為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建設的教材和道德修養的標尺。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在高校德育中具有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優秀傳統文化融于高校德育中,有利于增強高校德育的吸引力、滲透力,有利于德育作用的廣泛實現;優秀的傳統文化有助于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在德育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利于使學生形成與現代社會相適應的價值觀”。
三、大力弘揚中國傳統道德精神
在大學生中弘揚中國傳統道德精神,必須界定兩個概念,堅持三項原則,構建”三個課堂“育人體系。
1.界定兩個概念。其一,中國道德精神指道德文化傳統,傳統是一種內在精神,中國道德精神是從中國道德文化中抽象出來的、有生命力的、能夠而且必然與時代道德融為一體的那種精神,不可將其誤解為具體的古代道德、古代文化。而炒作舊文化、復興舊道德只能是迂腐的倒退,不可能與現時代接軌。其二,弘揚中國傳統道德精神,與借鑒外國、異域的道德文化精華不矛盾。更與道德建設之時代感和創新追求不矛盾,它只與一味西方化、守舊復古化格格不入。我們的態度應是,在堅持用”拿來主義“的方法汲取發達國家先進東西的同時,積極重視大力弘揚中國傳統道德精神,對中國特色、中華民族之精神風骨積極傳承、發揚光''''大,以此來創設中國化的德育環境。
2.堅持三項原則。高校在大學生中弘揚中國傳統道德.精神,必須堅持“批判繼承的原則、立足現實古為今用的原則和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原則”。首先,要用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剔除民族傳統文化中不利于社會發展進步的落后內容,系統而深入地發掘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成分;其次,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科學對待人類文化,要結合社會實際和時展的需要,對其進行創造性的轉化;再次,要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學風,真正學懂弄通中國傳統道德精神的實質,并通過身體力行,使傳統道德精神轉化為大學生的道德認識能力和行為技能。
3.構建”三個課堂“育人體系。要著力構建以第一課堂(課堂教學)為主、第二課堂(校園文化)為輔、第三課堂(社會實踐)為補充的”三個課堂“育人體系。
第一,要寓教于知,高度重視課堂教學在培育學生中國傳統道德精神中的主導功能。華中科技大學將《道德經》引入大學課堂,作為一種道德素質教育探索的新形式,已經成為華中科技大學對學生感染最深、最受學生歡迎的選修課之一;西安文理學院在選修《周易》講座的學生中調查,“有87%的同學認為中國傳統文化對提高大學生道德修養的作用很大”,同學們普遍認為學《易》為自己心靈開啟了一扇窗戶,對自己的一生將起到重大的指導作用竹。當前各高校紛紛開設“中國傳統文化課”或講座,可以說找準了高校德育的切入口。
第二,要寓教于樂,高度重視校園文化在培育學生中國傳統道德精神中的熏陶功能。通過舉辦人文社會科學講座,如“唐詩宋詞欣賞”、“古代名著名篇導讀”、“百家論壇”
等學術講座,增強學生的人文科學素養,拓展學校育人途徑,開闊學生學術視野。以舉辦各種文化節為載體,營造校園文化的育人氛圍,使學生在參與中提高,在參與中成長。
在校園自然環境、文化設旌、場所構成的物質文化中滲透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創造物質條件。第三,要寓教于行,高度重視社會實踐在培育學生中國傳統道德精神中的育人功能。努力創設集體活動場景,通過集體活動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和集體意志;通過公益活動,培養學生知行合一、求是務實、樂于奉獻的中國道德精神。
參考文獻:
[1]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工部學生處。論大學生人生觀教育的重要性
[2]胡貴祿。關于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狀況的思考[J].社會科學論壇,2005(4)。
[3]張偉強。中國傳統文化與高校德育工作[J].中國市場,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