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交媒體研究報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去年底,Facebook資助市場研究公司Forrester Consulting實施了一項調查研究活動。該研究結果顯示,很多市場營銷人員認為社交媒體很重要,但是卻沒有充分利用它。因此,這個社交網絡巨頭了兩本白皮書,并統稱為“社交業務藍圖”(Social Business Blueprints),以便與營銷人員分享利用社交媒體的成功做法。這兩本白皮書的名稱分別為“建立網絡品牌”(Building Brands For The Connected World)和“在網絡上謀求成功”(Organize For Success In The Connected World)。
根據這份研究報告,76%的營銷人員認為,社交媒體對于品牌建設非常重要;72%的營銷人員認為,它對于培養用戶忠誠度也很重要。而且,59%的營銷人員相信,在將來不支持社交媒體的公司將難以生存。71%的營銷負責人相信,公司能夠通過社交媒體獲得競爭力;僅有33%的營銷負責人現在擁有打造社交企業的長遠戰略。這項研究活動對101名副總裁和營銷人員進行了網絡調查,并采訪了12名CEO、CMO和營銷副總裁。
Facebook還羅列出了一些基本的概念來定義社交性:
社交影響力:建立讓品牌用戶影響其朋友的戰略。在信息爆炸的時代,人們通常會向他們的朋友尋找建議,從而決定如何安排時間、精力和資金。
社交媒體:利用社交網絡為渠道來品牌信息,激勵人們參與其中并分享信息。
社交營銷:將社交媒體和技術融入到規劃營銷戰略和提供品牌體驗的過程中。
“微博控”訂房新途徑
“微博控”主要是“70后”、“80后”群體,這也與大部分酒店的目標市場定位相符。目前,蕭山第一世界大酒店、開元名都大酒店、太虛湖假日酒店等一批高星級酒店紛紛都開通自己的官方微博,其中不少官微的粉絲數都突破了萬人。業內人士指出,微博營銷,以互動性強,信息量大、成本低、覆蓋面廣等特點也受到酒店營銷部門的青睞。
近日,第一世界大酒店新浪官方微博已經上線最新的微預訂功能——這是蕭山旅游行業第一家開通微博預訂的企業。用戶只需進入該酒店在新浪微博的官方頁面后,可以查看酒店介紹、圖片、房型和報價,點擊“訂房”按鈕跳轉到“預訂”頁面。接著,只需填寫預訂日期、預訂間數、入住人數和聯系信息等,即可成功提交訂單。酒店接收訂單后,將通過電話聯系用戶確認預訂信息。
“隨著微博的普及,利用微預訂功能的開通將是一種新興的營銷渠道。在微博日常管理中,已經有越來越多的賓客在選擇預訂之前會咨詢一些問題并@酒店官方微博。只是‘微博訂房’現在還需要一個培養期。”第一世界大酒店微博小編汪小姐告訴記者。
酒店業的網絡營銷再度升溫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日新月異,有越來越多的酒店開始運用社交網絡進行產品策劃和銷售,而此類銷售方式似乎頗受消費者青睞。
汪小姐坦言道:“現在‘織圍脖’成為我每天必做的工作之一。但由于微博的受眾成分相對復雜,無法完全有效區分,所以,在微博上進行有效的網絡營銷,酒店還正在做些探索。我們官方微博已經上線最新的微預訂系統,大家已可以通過微博預訂房間。”
“而今,人們越來越多地運用互聯網進行信息檢索、交流和溝通,再加上‘80后’、‘90后’客戶群增多,網絡營銷占整個酒店營銷的比重越來越重,份額也逐年上升。”汪小姐告訴記者。
有業內人士表示,酒店希望能通過互聯網看到更多的績效,但網絡營銷的完善還需要一個過程。對新的網絡營銷平臺,酒店如何有效地進行市場開發,找準目標市場,還需要不斷摸索。(來源:《蕭山日報》)
(訊)法國互聯網經濟研究機構11日公布的研究報告稱,2011年,法國互聯網廣告業務增長11%,營業額達25億歐元(約合31.8億美元)。
報告還稱,互聯網在廣告業務中所占的比重愈來愈大,成為新興媒體增長的引擎。預計2012年這一業務將不受債務危機影響,仍維持高達8%的增長,營業額將達27.6億歐元(約合35.1億美元)。
研究報告顯示,在互聯網廣告業務中,與搜索引擎相關的廣告業務占42%,超過10億歐元(約合12.7億美元)。互聯網平面廣告展示業務也增長了14%,達到6.16億歐元(約合7.8億美元)。報告認為,2011年法國互聯網廣告業務的增長還得益于網上視頻和社交網絡的迅速發展。在手機互聯網方面,廣告業務增長了37%,達3700萬歐元(約合4705萬美元)。
報告預計,2012年互聯網媒體還有著很大的發展潛力。雖然預期歐洲經濟不景氣,各國對互聯網經濟的支持投入也可能減少,但倫敦奧運會和歐錦賽等重要體育賽事給互聯網廣告帶來機會,互聯網廣告業務仍將持續增長。(來源:新華網 編選:)
微博管家云算110億關系數,五大維度剖析電子商務運營效果和商業轉化
隨視傳媒作為首家社會化媒體精準營銷平臺推出微博管家(省略),發展至今,已經積累超過3.6億微博用戶,超過110億微博關系數,透過龐大真實的微博營銷數據形成清晰的微博營銷解讀,并提供新銳有效的行業觀點。
此報告通過研究超過2000家的電子商務品牌在新浪微博的商業轉化情況及數據效果,基于活躍粉絲數、轉評數、提及數等9個指標,從客流情況、客流轉化、官博活躍、品牌提及、客人滿意五個維度綜合評價各電子商務品牌微博運營效果及商業轉化情況,為行業及電子商務微博運營提供參考。
值得關注的是,在微博啟動商業化運作、社會化媒體即將成為新商圈的今天,隨視傳媒《電子商務社會化指數研究報告》不僅是對當前微博媒體平臺的解讀,更是對社會化全營銷未來發展趨勢的精準判斷,對企業在整個社會化媒體環境下的發展起到指引作用。
相關專家表示,《社會化指數研究報告》對當期電子商務行業的企業微博進行了詳細解讀,并提出“社會化全營銷”的概念,同時也提出了社會化媒體未來發展方向,將幫助企業更好地向社會化媒體戰略升級。
觀點一:微博形成媒體屬性新商圈
電子商務類微博多項指標均領先其他行業
《電子商務社會化指數研究報告》指出,新浪微博作為社交興趣圖譜,結合了媒體內容、社交關系、商品的興趣,即將發展成為一個可以和淘寶競爭的新商圈,且擁有淘寶所不能比擬的強大媒體屬性。
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2月底,企業開通新浪微博數超過13萬家,近三成世界500強企業開通新浪微博。其中,電子商務行業比例超過5%,占行業排名第四。微博客流量、客流轉換及官博活躍均領先其他行業。
觀點二:美麗說和蘑菇街的Pinterest模式是媒體而非電子商務
報告研究發現,具備導購性質的美麗說和蘑菇街兩品牌的官微主要是集各商家貨品所長,引發大家關注討論,更具備類論壇的媒體屬性,打造出中國特色的Pinterest。兩家官微包裝各商家優質貨品作為內容,并聯動各商家協同曬單,充分利用微博平臺各個環節,有效通過高質量的博文內容和多樣性的活動,充分吸引并調動網民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客流量、客流轉化、官博活躍領先優勢明顯。
目前,兩家企業的活躍粉絲數、轉評述、品牌提及數都遠高于電子商務品牌。其差異并不是源于運營質量及效果,而是營銷目的導致。電子商務品牌以銷售為核心目標,而Pinterest是追求更高的發行量,活躍粉絲數分別達到了172萬和148萬,遠高于其他領先電子商務平均31萬的微博活躍粉絲數。
客流量是提升商業轉化的基礎,通過分析發現活躍粉絲數與日均轉評數呈顯著正相關,每增加149個活躍粉絲或217個粉絲,微博日均轉評數提升1。
觀點三:官博與子賬號間的互動率低,京東商城最高
在同一品牌下,根據需求建立不同的賬號,是很多企業的習慣做法,同一品牌賬戶的互動不僅可以影響到更多粉絲,而且也是增強品牌影響力的重要方式。
報告發現,在14家受調研的電子商務微博當中,僅有一半微博與關聯帳號進行互動,整體上,品牌內帳號協作推廣頻率較低。
從品牌互動的微博來看,京東商城微博互動次數最高,近90天有50多次互動,美麗說和藝龍旅行網微博互動次數也都在40次以上,銀泰網和攜程旅行網微博互動次數相對較少,少于20次。
觀點四:微博平臺是響應、終結負面信息最好的領地,企業普遍反應較慢
由于微博傳播的即時、互動特性,越來越多的負面信息出現在微博等社會化媒體,也終結在微博平臺上。近期涉及電子商務微博的負面聲音主要針對帳號被盜、產品質量、客服、網站穩定幾個方面。
報告指出,大部分電子商務企業還沒有意識到微博平臺其實是響應、終結負面信息最好的領地,即使是當當網、美團對自身負面微博響應速度也較慢。例如,“當當網帳號被盜,資金被盜用”話題產生5,318條轉發,957條評論,對品牌形象損害較大。
團購類微博負面聲音一直較多,且負面話題多樣。報告認為,一個行業負面信息不斷但是仍在存活,說明人們對于團購類微博的信任度已經降至低點。雖然團購網站的負面傳播力有限,但是會制約行業的長久發展。
觀點五:電子商務行業品牌代言人或微博名人效應不明顯
報告研究發現,關于是否簽約明星做形象代言人,電子商務行業內存在差異,但都會照顧到明星與企業的匹配度。其中,家電、服飾類電子商務企業更熱衷聘請明星做代言人;服飾類會結合自身的品牌定位找青春、時尚明星做代言,如凡客邀請韓寒、王珞丹,夢芭莎邀請范冰冰;家電類更傾向于找幸福家庭夫妻代言,如庫巴邀請文章、馬伊俐。
報告指出,有明星代言的電子商務企業積極與品牌代言人互動,更容易制造引爆點,增強品牌認知和博友參與。但目前,電子商務企業在微博上并未充分挖掘與品牌代言人之間的互動價值,合作形式有待完善。
例如,大多數品牌代言人均會在新浪開博,但電子商務品牌并沒有挖掘品牌代言人在微博上的價值,電子商務企業只有在做某些活動時會主動@明星,但并沒有明星與品牌間互動;其中,藝龍旅行網和湖南衛視快樂大本營的合作比較成功,主持人何炅、謝娜會主動與藝龍互動,何炅近期與藝龍的活動互動,轉發數均在10萬以上。
觀點六:電子商務行業數據發現
平均每100個粉絲中有59個活躍粉絲;
平均每個電子商務微博有4.4萬活躍粉絲;
平均每個電子商務微博每天發4.6條微博,電子商務微博越來越活躍;
平均每個電子商務微博每天被轉評472次;
每增加149個活躍粉絲,日均轉評數增加1;
微博能聚集起一群“看客”和各種“發言人”,可見難以小覷其群體力量。對于職業人而言,商人看到了微博營銷、媒體人看到了信息源、改革家看到了信息民主、行動派看到了網絡與現實的互動。總之,在信息共享的氛圍里,人們總相信集體智慧的存在。
好消息是:在微博之類的社交網絡中,集體智慧確實存在。當一群人被問到一個非常難的問題時,比如說,估計一下罐子里的彈球數,或是某市的謀殺率,個人的估算失誤往往會彼此抵消,平均下來,群體估測的答案常常出人意料的準確。
不過,壞消息是:集體智慧是一種脆弱得難以置信的現象。瑞士科學家近日進行的一項有關群體智慧的新研究顯示,當人們可以了解到其他人的所思所想時,群體智慧可能會隨即變得愚笨無知。
研究人員召集了144位瑞士大學生,安排他們坐在彼此隔絕的工作隔間中,然后讓他們回答各種問題。結果學生給出的大部分問題的答案,在加總并平均后,與正確答案都極為相近。比如,當問他們蘇黎世的新移民有多少時,學生們估計的中值為10,000。正確答案是10,067。
然后,科學家們告訴研究對象組里其他人的估計數字。這樣,學生們就可以根據組里其他人的反饋調整自己隨后的估計。結果令人失望:估計的區間明顯變窄,人們在無意識地彼此模仿,每一輪的估測誤差明顯增大。
這個實驗的統計結果顯示,當研究人員將其他被試者的想法告訴試驗參與者之后,個人之間的偏見得到了消弭,但群體的洞察力卻產生了很大的偏差。
科學家們將這種現象稱為“社會影響效應”,并在5月出版的研究報告中提到,近年來這種效應變得越來越普遍。“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民意調查、Facebook、有線新聞和Twitter的時代。我們不斷地遇到其他人的想法,群體會告訴自己該怎么想,所以,我們將想法‘外包’給了名人、學者、Facebook好友。理想的情況是,媒體和網絡上的各種觀點將完善我們個人的想法,從而轉化成各種思想和集體智慧。可惜,事實并非如此,我們的獨立思考能力、洞察力和決斷力,都將因此被弱化。”
對于“信息共享難以成就集體智慧”這一點,芝加哥大學社會學家埃文斯最近進行的另一項研究給予了佐證。埃文斯對過去50年中發表的3400萬篇學術文章進行了分析,結果發現――盡管期刊數字化后,文章在網上能被輕易找到,但伴隨數字化而來的是引用文章范圍的收窄。由于搜索引擎按照被引用次數排列文章,學者們往往會專注于排在前面的文章,造成對知名度較低的研究的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