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農業發展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民生之本。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加強農業基礎地位,走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健全農村市場和農業服務體系”。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建設現代農業示范市的奮斗目標。當前。我市正處于全面推進小康建設、加快“兩個率先”進程的重要時期。需要我們對現代農業的發展定位和工作思路進行認真思考和謀劃。
多年來,我市各級高度重視農業發展,落實支農政策,深化農村改革,加強農村管理,使農村經濟得到了又好又快發展。具體表現為:一是農業結構不斷優化,農民收入大幅增長:二是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迅速,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高:三是技術裝備水平得到提升,農業生產條件不斷改善:四是著力發展龍頭企業,帶動作用日趨增強:五是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高,科技對農業的貢獻率顯著提升;六是加快推進農業標準化,產品質量明顯提高。
縱觀我市農業的發展,正在加快實現由數量農業向質量農業、常規農業向特色農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但是與先進地區和發達國家相比,我市的現代農業實踐僅處于起步發展階段,實現農業現代化,任重道遠。農業經營一體化程度不高。占農業生產主流的仍然是傳統分散的小農經營。產加銷、貿工農等環節是條塊分割、聯結松散,規?;?、集約化、產業化程度不高;龍頭企業規模偏小,加工層次低,研發能力弱;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實施,農民種糧效益和積極性有所提高,結構調整的空間減少、張力不足。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還不夠完善。農民專業合作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合作領域不寬。帶動能力還不夠強,未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所有這些。都制約著我市農業經營水平的提高和發展步伐的加快,都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加以解決。
根據我市農業發展的實際。發展現代農業,必須進一步轉變觀念,創新思路,發揮優勢;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集聚生產要素,轉變增長方式: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全方位開發農業的生產、生活和生態功能,突出發展附加值高、經濟效益好、帶動作用明顯的資源集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和產品,推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綜合生產能力。促進農民持續增收。當前,要著重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農業基礎建設工程。繼續抓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積極推行地埋管道、噴灌、滴灌、滲灌等先進技術。著力抓好中低產田改造,提高項目建設質量,真正建成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連、渠相通、旱能澆、澇能排的高標準現代農業示范區。進一步健全農業防災抗災體系,增強農業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
農業機械化推進工程。要按照總量適度、結構合理、服務優質、節本高效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要求,積極探索適合我市農村特點的農機發展道路,著力抓好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推廣玉米機播、秸稈還田和玉米機收等機械技術。緊緊圍繞農業結構調整和高效農業發展,加快新型機械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應用步伐,全面提升農業機械化水平。
農業科技提升工程。要充分發揮我市科技人才優勢,特別是玉米的研發優勢,進一步做大做強玉米種業,真正成為全國玉米新品種繁育中心、展示中心、成果轉化中心和高產攻關示范基地。積極推行市縣鄉科技人員、大學生村官、農業科技特派員聯系村、聯系戶制度。使其真正成為科技成果轉化、實用技術推廣的前沿陣地。積極探索橫向聯合機制,探索與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聯合、聯建種植、養殖等實習基地、科研基地、試驗基地、創業基地,解決好農業科技棚架問題,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步伐。支持重點農業龍頭企業成立技術研發中心,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科技創新體系。
產業基地建設工程。要以發展糧食和肉深加工為重點,以肉制品、乳制品、面制品、淀粉制品、休閑保健食品、果蔬保鮮等產業為主攻方向,努力抓好由初級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轉變、由傳統工藝向現代高新技術轉變、由資源消耗型向循環利用型轉變的食品工業基地建設。要選擇基礎較好、發展潛力較大、帶動能力較強的養殖企業、標準化養殖小區,建設畜牧業示范企業、示范小區,抓好優質畜產品生產示范基地建設。要堅持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的原則,抓好優質糧食生產示范基地建設。要抓好優勢農產品和特色農產品的生產,構建布局合理、產業明晰的特色農產品產業基地。
產業化龍頭企業促進工程。要積極培育和壯大龍頭企業,進一步發揮好龍頭企業在發展現代農業中的示范帶動作用,大力推廣“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生產模式。同時,要選擇不同類型的龍頭企業,作為現代農業示范企業。使其成為發展農業產業化的重要骨干力量。通過示范企業的輻射帶動,拉長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程。要全面推進農產品無公害化,把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和有機食品作為標準化方向,加快標準的制定和實施。積極推廣節本增效、生態安全的農業生產技術,提高農產品安全系數。要強化農業生產資料和農產品質量檢測工作,逐步建成市、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網絡,建立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制度,實現對農產品質量的快速、系統監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前言
農業是我國的立國之本,對于安徽省也是同樣的,作為農業大省,保證農業的發展是所以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并提出一套恰當的、符合省情的農業保險已經非常的具有現實意義,這對于保障農業的穩定發展,提高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的生活水平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作為一種創新的財產保險――農業保險,非常適應安徽省農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保證安徽省農業發展的重要主成組部分。但是,安徽省的農業發展卻是存在很多問題,本文就是站在這個角度,具體分析農業保險發展的制約因素,并提出相應的策略研究。
一、安徽省農業保險發展的現狀
整體來說,安徽省的農業保險發展經歷了曲折的發展,首先,1983年起,中國人民保險公司在安徽經營,是首家保險公司在安徽省經營,開始了安徽省農業保險發展,并且得到快速的發展;然后,進入90年代,安徽省的農業保險繁榮發展,不僅在農業發展切實維護了人民的利益,而且在養殖業等廣泛領域取得了不錯的成就;然后,安徽省的農業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1993到2004年間,政府的各項優惠政策取消,農業保險遲遲不能前進;最后,又迎來了新的曙光,進入了快速發展的時期,2004年后各種契機促進著安徽省農業保險的緩慢發展??偠灾不帐〉霓r業保險發展現狀不容樂觀,因此,研究并提出一套恰當的、符合省情的農業保險的發展策略勢在必行。
二、安徽省農業保險發展的制約因素
1.公司利潤少
總的來講,安徽省的農業保險發展是面臨極大的風險的,主要是因為農民的投入很低,但是賠率卻很高,而且安徽省是自然災害頻發的省份。而且,很多農業保險公司的項目不是很齊全,很多高風險的種類已經不再設立。所有的公司企業,都是以盈利為目的的,然而在安徽省的業務中,種類不齊全、業務風險大,常常會導致公司的虧損,這是造成很多公司望而卻步的主要原因。
2.農民收入低
根據調查研究分析,安徽省的農民收入是偏低的,然而農業的保險費用卻是巨大額度的,這就形成了尷尬的局面,很多農民為了保障減少收入,但是支付保險費用之后,幾乎沒有什么收入,而且有些種類的保險更是超出了農民的支付能力,因此很多農民對保險還是疏遠的,這也是在制約著農業保險的發展。
3.農民的意識不強
農民的參保意識不強,對保險的認識還有待提高,大多數的農民還不能認識到農業保險是保障農業收入的新形勢和新條件,還是存在僥幸的心理,認為沒有災害投了就是浪費,或者災后都去買保險,或者觀望著政府的扶持,這樣的心理和認識是不對的。農民意識落后,對保險的認識不足,也是限制農業發展不可忽視的原因。
4.政府扶持力度小
政府的扶持,對于農業的發展作用巨大,如果可以在政策、經濟和法律上面給予強有力的支持,那么安徽省的農業發展會平穩很多,也減少了許多的阻力。然而,在安徽省的農業保險公司的稅收很多,缺乏優惠政策的支持,而且對農民的扶持力度也小,所以農業保險業的發展緩慢滯后。
三、策略研究
首先,要積極的創新公司的經營理念,改變農業保險公司的經營戰略,而且要多成立政策性的保險公司?,F在在安徽省經營的農業保險公司大多數還是商業性的保險,利潤少、風險大必然會導致公司的業務減少,而且農業的性質本身就比較特別,需要政府和國家的支持,成立政策性的保險公司符合農業的發展要求,這種非盈利的政策性公司對農業發展的保障是更加顯著的。
其次,要創新融資模式,擴寬融資渠道,從多方面來籌集資金??偟膩碚f,農業保險公司的資金匱乏是制約其發展的主要原因,導致其很多業務無法開展,從公司自身來講,要積極創新融資的渠道,改變單一的現狀,對于政務來講,要給予政策和法律上支持,加強補貼,減少稅收,提供無息貸款等優惠政策。
最后,要加強教育宣傳,提高人民對農業保險的認識,增大對農民的經濟補貼。這是不能忽視的,因為農民是主體,只有農民的意識提高,達到一定的認識,把農業保險認識到是規避農業風險的最有效的方式,而且政府要加大補貼,鼓勵農民積極參保,這有這樣才能促進農業保險的發展。
關鍵詞:設施農業;發展現狀;對策;思考
設施農業是在可控環境農業的基礎上優化而來,設施農業更加適合東亞地區的生長環境,設施農業是利用非自然條件,營造自然的生長環境,從而使農作物與禽畜等,不間斷的吸收養分,進一步達到提升農業產值與產量的目標。
1我國設施農業的發展狀況及主要問題
1.1我國設施農業的基本發展狀況
當前,我國設施農業發展較為穩定,在經濟發展情況較好的地區,基本上可以做到設施農業的全面普及,并且相關技術與國際水平相比,也占有一定的優勢,農作物的基本質量,關系到農戶的基本收入,而在設施農業普及前,農作物不僅面臨著病蟲災害的威脅,也隨時可能受到工業化肥安全的影響,使農戶的基本收入,長期存在較大波動的狀態。設施農業的出現有效的解決了以上問題,并加強了我國農業設施的基本建設速度,為農業發展做出卓越貢獻。
1.2我國設施農業存在主要問題
1.2.1科技水平受限問題
我國在設施農業技術上的研究,大多數是由各省級與市級單位組織,相關的技術水平雖然在國際上有一定的優勢,但仍然存在局限性,在其余方面也存在不足,其中科技水平受限是主要問題,針對特殊植物的研究,不夠全面,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因素考慮也不夠充分,是導致科學技術受到限制的主要原因。
1.2.2硬件設施不完善問題
我國設施裝備的水平低下,有些只具備簡單的防雨、保溫功能,土地利用率較低,保溫、采光性能差,由于作業空間小,不便于機械操作,更談不上對設施內的環境因素的綜合調控。
1.2.3機械化程度較低問題
我國設施農業機械的配套水平仍然較低,生產仍以人力為主,農民勞動強度大。這些都是制約我國設施農業發展的瓶頸。
1.2.4管理與維護問題
設施農業的日常維護,是保障設施農業正常使用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國的設施農業的維護與管理狀況不容樂觀,基本上沒有制定出完善的維護與管理措施,設施農業的基礎設備的壞損情況嚴重,長期得不到維護,導致大部分地區的設施農業的基礎設備均有不同程度的腐蝕,使設施農業的作用與效率大打折扣,難以完成預期的規劃目標。
2改善設施農業發展現狀的對策與建議
2.1加強設施農業發展意識,制定長期發展規劃
我國應從戰略的高度認識設施農業,要正確認識設施農業所具備的潛力和影響,在制定農業發展遠景規劃中要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制定規劃,有預見性地、不失時機地將設施農業的發展放到應有的位置,引導經濟發達的城市和企業集團發展設施農業。
2.2國家給予獎勵補貼政策,技術單位給予技術支持
我國為加快設施農業的發展普及進度,在各省市地區,相繼出臺了多項扶持政策,在經濟方面,對設施農業實施減稅與免稅政策,并大幅降低農戶的貸款利息,同時在經濟發展較為發達的地區,當地政府實行資金補貼制度,在技術上,相關的技術單位對于設施農業建設方面也作出較大努力,免費幫助農戶提升農業生產水平,免除農戶的相關技術費用,是有關技術部門對農業發展的大力支持,為加強農業發展基礎奠定了堅實基礎。
2.3加快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普及進程
機械設備,對于農業發展而言極為重要,設施農業與機械化生產的有效結合,使農業產值與農業總產量提高4倍以上,因此,加快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普及,至關重要,我國國土遼闊,可用于農耕的農業用地較多,現有的設施農業機械化生產建設與普及速度,難以滿足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所以加快相關的農業機械化生產普及不僅對農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2.4提高監督與管理能力,提升管理人員素質水平
目前,我國在設施農業的技術開發、管理等方面高素質的人才極度缺乏,有些關鍵技術的開發管理與國外水平差距甚遠。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普及設施農業的科學知識,注重培養技術人員和經營管理人才,提高生產者的素質。
3結語
農業發展關系重大,必須需要有關部門加強對設施農業技術的研究,并提高現有設施農業的基礎技術水平,在技術推廣方面,需要各級省市縣政府,切實落實相關的優惠政策,為保證農業穩定發展,做出積極努力。
作者:韓順瓊 單位:涼山州會東縣鲹魚河鎮綜合服務中心
關鍵詞: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也逐漸邁向了新時代。我國當前的第一要務就是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將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轉變。先進的科學技術能夠促進農業更快地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有效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增加農民收入,確保我國的糧食安全,促進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地增長。
一、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廣農業技術的必要性
1.我國農業發展的需要。
將農業發展方式由傳統的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是加快我國農業發展進程的主要途徑。雖然目前看來,我國糧食產量一直處于穩步上升狀態,農民的收入水平也逐年上漲。但是,一直維持當前的農業發展模式,很難適應目前局勢的要求,最終必然會阻礙農業發展進程,在“三農”問題上難以得到突破性進展。所以,我國經濟要想保持快速發展,就必須將農業發展向深層次推進。
2.幫助提升綜合生產能力。
在全國范圍內推廣農業技術,能夠將現代化的科學技術轉化為實際生產力,有效提升我國糧食產業、畜牧業和水產養殖業的綜合生產能力。能夠幫助加快農業的發展步伐,開創更多的精品品牌,打開市場,為農民創收。
二、我國農業技術推廣現狀分析
1.推廣人員總體素質有待加強。
目前,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數量較少,缺少具有專業水平的高素質管理人才,整體素質還有待加強。因為人手不足且技術水平達不到要求,大大降低了我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效率和實際效果。不僅如此,這些工作人員自身對技術推廣工作認識不足,沒有意識到這項工作的重要性,耽誤了推廣工作的進度,使許多本應該及時傳達到的最新技術,不能在第一時間下達基層農村中為廣大農民所用。
2.推廣對象的素質偏低。
基層農業技術的推廣對象主要是農民。在我國,農民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多數只有小學文化水平,對信息的接收、理解能力較弱。他們很難在短時間內理解、掌握新技術的使用方法,往往會放棄他們認為難以操作的新方法而沿用舊方法。這為技術推廣工作造成了不小的阻礙。
三、基層農業技術推廣路徑
1.提高推廣人員的專業素養。
為了更好地提高推廣人員的專業素養,可以由當地政府出資,對這些技術推廣人員進行統一培訓,幫助他們擴展專業知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還要轉變他們的思想認識,幫助他們充分了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重要性,使他們對推廣工作認識更充分,對工作更認真、更投入。
除了開設培訓班,還可以通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來為技術推廣團隊增加新鮮的血液。通過這些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幫扶,帶動整個團隊的素質水平提升。
2.從實際情況出發。
目前我國農業的技術推廣工作沒有充分考慮到推廣地區的實際情況和農民的實際要求。農民需要的是便于操作的、具有實用價值的、能夠為他們帶來實際效益的科學技術。在今后的推廣工作中,要注意隨時結合客觀實際,在推廣工作開展前先對該地區的農民進行一個走訪調查,了解他們的實際需求,以此為依據,改進自身的技術不足,研發出該地區廣大農民所需要的農業技術。
在探索研發過程中,還可以適當參考農民的意見,結合他們的實際經驗,不斷改進技術中不成熟的部分,及時調整研發方向,盡可能為他們提供既操作簡便又能夠創造實際效益的農業技術。
3.加大對農業技術研制的投資力度。
國家政府在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能夠適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每年統一發放技術推廣經費,為研制出具有實用價值的、能夠實實在在為廣大農民創收的農業技術提供資金支持。只有免除了科研技術人員的后顧之憂,工作人員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為我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保障糧食安全、促進經濟平穩快速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設施農業 發展歷史 現狀 思路
設施農業是知識與技術高度密集的產業,集成了現代科學領域如信息、電子、能源、建筑、材料、機械、生物、品種、栽培、養殖、管理等現代科學技術,是最具活力的現代農業,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標志之一。因此,設施農業應該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火車頭”,現代農業建設的先導區、示范區,農業持續增長的“增長極”。面對當前資源緊缺、生態環境污染嚴重、農業從業者隊伍日益萎縮、農民增收日益艱難、國內外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的嚴峻現實,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落后、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低下、效益微薄、農民增收困難的現狀,就勢必要改變落后的生產方式,走技術密集型道路,促進農業持續高效發展,促進農民持續穩步增收,因此,發展現代農業的根本途徑就是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1國內設施農業發展歷史及現狀
我國設施農業歷史悠久。據記載在漢代就有了以油紙作為透光蓋層的原始溫室。到清代末期,出現了現代意義上的溫室,其結構形式為一面坡式,以玻璃作為透光材料,夜間采用草簾保溫。20世紀50年代,從前蘇聯引進保護地栽培技術,但由于設施條件和技術手段原因,設施農業發展十分緩慢;60年代末,由簡單覆蓋、風障、陽畦、溫室等構成的一整套保護地生產技術體系在北方城市郊區出現。70年代,從日本引進地膜覆蓋技術,溫室很快得到推廣,對保溫、保墑、保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80年代,以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遮陽網覆蓋栽培為代表的設施園藝發展迅速,形成了以塑料棚為主的與風障、地膜覆蓋、陽畦、溫室等相配套的保護地蔬菜生產體系。90年代以來,我國較大規模地引進國外大型連棟溫室及配套栽培技術,設施農業以設施園藝作物生產為主迅猛發展。到2000年,我國以蔬菜栽培為主體的設施園藝面積已達210萬hm2,按絕對面積計算為世界第一。在設施園藝研究領域,我國取得了一定的進展,試驗研究出比較適合我國氣候條件與國情的園藝設施,在保護地栽培、節水灌溉、機械化育苗以及無土栽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就,部分研究成果已逐步在生產實踐中得到廣泛應用與推廣。目前我國設施農業不僅包括園藝作物,也廣泛地用于大田作物、林果生產、畜禽飼養、水產養殖等領域。
2江蘇省設施農業發展現狀
2.1認識程度不夠
江蘇省農業科研、農技推廣人員知識老化、年齡老化、后繼乏人問題十分突出,絕大部分科技人員對設施農業相關的知識和技術了解不多,有的農技推廣人員這方面的技能還不如專業大戶,更談不上提供優良有效的服務。自2002年鄉鎮農技服務體系改革以來,農業大市興化市全市至今沒有新增一個大學農學專業畢業生。其他地方農業部門也反映,現在高校農學專業學生離農傾向十分嚴重。
2.2生產隊伍素質不高
目前市縣鄉級農技人員學歷層次偏低、知識陳舊、結構老化、思想僵化、喪失學習能力、靠吃老本的經驗主義種田,已不適應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的需要,而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青壯農村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直接從事農業生產的勞動力隊伍日益萎縮、老化,部分地區出現“勞力荒”、“老齡化農業”。
2.3相關政策不配套
江蘇省設施農業起步較遲、規模不大、水平不高,要加快發展,亞待政策扶持。同時,設施農業是典型的高投人、高效益的產業,一棟占地667時的普通簡易日光溫室,建設成本需要1.2萬元以上。政府補貼一般每667m2只有1000元,普通農戶想要投人往往力不從心。設施農業的大棚、內部設施等不能作為固定資產抵押,無法向銀行貸款。如何解決農戶發展設施農業前期投人資金不足的難題,促進農民增收,已成為全省設施農業發展中一個重要課題。
2.4設施農業規模不大
設施農業是資金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復合型產業。發展設施農業需要一定規模的連片土地,江蘇省從事設施農業基本上是農戶分散經營為主,農戶無力高投人發展設施農業,大戶迫切希望擴大生產規模,又遇到土地流轉難度大的問題,導致設施農業規模化、產業化水平較低。
2.5設施技術研究不夠
江蘇省設施農業起步晚、發展不快,技術研究與生產需要嚴重脫節的問題,巫待引起高度重視。目前設施農業主要涉及花卉、苗木、蔬菜、菌菇、養殖等方面,種養技術和設施裝備的研究開發方面,特別是工廠化高效農業設施技術與發達國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全國蔬菜之鄉山東壽光開展研究很早,目前第五代日光溫室已大量應用生產,而江蘇省至今還沒有自主研發的、適合本地情況成熟完善的設施類型。 進步和可持續發展。
3加快江蘇省設施農業發展的思考
3.1提高對設施農業重要性的認識
要從戰略高度去認識設施農業,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助推現代農業發展。既不能“一窩蜂”式擴大設施農業的規模,也不能“蝸牛式”發展設施農業。省委梁保華書記在蘇南工作會議上指出,蘇南地區農業比重較低,但地位重要,要大力發展現代農業,依靠科學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農業,重點是發展高效、特色、設施、生態、觀光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因此,要正確認識設施農業,要結合實際,要用發展眼光、超前意識科學制定發展規劃,積極引導經濟發達地區率先大力推進設施農業建設。
3.2加強生產隊伍素質建設
設施農業對從事設施農業生產和開發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先進設施和技術只有由掌握現代科學技術的高素質生產者運作,才能充分發揮設施和技術的先進性,充分發揮巨大的增產潛力。因此,必須通過各種方式和途徑,大力引進、培養和造就一批具有現代農業思想、熟悉現代農業理論、掌握現代農業技術并且具備創新能力的精干的技術、經營管理和研究開發人才隊伍,提高生產隊伍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