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歐姆定律基本概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主要內容
本章內容包括電流、產生持續電流的條件、電阻、電壓、電動勢、內電阻、路端電壓、電功、電功率等基本概念,以及電阻串并聯的特點、歐姆定律、電阻定律、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焦耳定律、串聯電路的分壓作用、并聯電路的分流作用等規律。
二、基本方法
本章涉及到的基本方法有運用電路分析法畫出等效電路圖,掌握電路在不同連接方式下結構特點,進而分析能量分配關系是最重要的方法;注意理想化模型與非理想化模型的區別與聯系;熟練運用邏輯推理方法,分析局部電路與整體電路的關系
關鍵詞:初中物理教學;問題;對策
物理學主要是研究基本的、普遍的規律,因此它的一些基本定律和概念就成為了研究很多自然科學的基礎。初中物理學作為一門初中時期的必修課是學生真正接觸物理學的開始,這對學生高中物理乃至更深層的物理學習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物理學科相較于其他學科具有很強的空間性和實驗性,對于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力和動手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問題
1.內容過于抽象
物理的學習方法有別于語文或者數學的學習方法,不是像語文那樣進行記憶,也不是像數學那樣來源于公式的推導,物理是以現實生活中某些現象為研究對象,通過數學工具來研究某些現象的變化規律。但是由于初中物理的學習比較簡單,往往是現實生活中某些現象的理想化模型的研究。例如,牛頓第一定律告訴我們,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而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這對于剛剛學習物理的初中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既不可以采用語文學習的方法來進行死記,同時更無法采用數學的公式推導得到牛頓第一定律,因此必須采用物理學習的方法來進行學習。如,對于歐姆定律理解,通過學習僅僅知道歐姆定律描述的是電流、電壓、以及電阻之間的關系,而根據歐姆定律推導得到的R=U/I,從數學角度分析就會得出電阻隨著電壓和電流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這樣的理解是完全錯誤的。因為電阻是導體特有的屬性,不會隨著電壓和電流的改變而改變。因此筆者認為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教學內容過于抽象,學生對于物理的學習缺乏興趣。
2.實驗教學過少
物理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實驗教學。實驗教學對于初中生理解基本的物理概念和規律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于提高初中生的創新能力和動手能力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初中物理體現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但是現實是初中物理教學更多的只是注重基本概念的教學,而忽略了實驗教學的重要性。例如,對于歐姆定律的學習,課本上直接給出了電流、電壓、以及電阻之間的關系,但是對于剛剛接觸電學知識的初中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同時也很難理解電阻是電器元件的固有屬性這樣的一個結論。采用實驗教學可以提高初中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同時通過實驗,測量出電阻兩端電流和電壓的多組數據,通過數據分析得到歐姆定律也比較合理,這樣的結論也容易被初中生所接受。許多的學校對于初中物理的教學忽略了實驗教學的重要作用,要么采用語文式的教學模式,讓學生死記這些結論,要么采用數學式的教學模式,通過大量的題海去理解公式。其實這些對于初中生真正的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提高初中生的創新能力均是不利的,所以實驗教學過少是初中物理教學存在的重要問題。
二、初中物理教學存在問題的對策
1.抽象概念具體化
初中物理中的許多概念規律對于初中生來說都比較抽象,例如電阻的概念,密度的概念等。許多物理概念規律來源于現實生活,因此將抽象的概念規律具體化對于初中生學習物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對于平面鏡成像特點,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進行講解,“學生拿一面鏡子來自己看看自己,你們發現鏡中的自己和現實中的自己有什么關系呢?”例如,對于密度的學習,教師可以采用這樣的方式進行講解。“學生,你們說一杯水和一桶水誰的質量大?”,“同樣體積的水和油,誰的質量大?”對于這樣的問題,初中生都可以回答:對于同樣的物質,體積越大,質量越大;對于同樣體積的水和油,水的質量大于油的質量。那么接下來學生就會很容易接受質量、密度以及體積之間的關系,并且對于理解密度是物質固有的屬性這樣一個概念也是容易接受的。
2.完善實驗設施,強化實驗教學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因此對于初中物理的教學必須完善實驗設施,強化實驗教學。實驗作為教學方法的一種基本構成因素,是學習物理的基本方法,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綜合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歸納演變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等,培養學生進行學習和研究的科學素質;同時實驗又具有直觀性,通過各種形式的感知,豐富學生的直接經驗和感性認識,使學生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比較全面、客觀地掌握知識,提高認識能力。隨著新課程的改革,物理實驗考查已作為一項不可缺少的內容,使物理實驗教學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特別是初中階段有些問題的結論不能通過數學推導直接得到,這時實驗推理就顯得更為重要。例如,牛頓第一定律它的條件是物體在不受外力時的運動情況,這在現實生活中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教師如果能在做這個實驗過程中將小車運動的表面多換幾個,如粗糙毛巾、棉布、木板、玻璃等,通過觀察記錄和比較小車從斜面同一高度下滑時在不同表面上運動的距離遠近,并通過合理的推理就不難概括得出牛頓第一定律,這使得學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某些物理概念和定律,同時也學到科學的學習方法。
參考文獻:
[1]樊建安。初中物理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對策[J]。新課程研究一基礎教育,2010,1
[2]蔡文祥。新課程標準下初中物理應掌握的幾種科學探究方法[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5,6
Abstract: With the desig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s the key to establish a overall design of course teaching in conformity with the design of talents cultivation. Taking 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ian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urse orientation,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odel, evaluation system and so on, realizes the overall design of 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ian course teaching, aims to provide a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course reform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關鍵詞: 高職教育;電工基礎;整體設計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fundamental theory of electrician;overall design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4)14-0217-02
1 課程的定位
《電工基礎》是高職院校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一門重要技術基礎課程,是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平臺。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從事本專業各職業崗位所必需的交直流電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識,熟練掌握交直流電路常用的分析方法,理解電路的動態過程和磁路的有關知識,具備常用電工工具和電工儀器的使用能力,具備基本的電工作業能力,具備低壓電器選用能力,以及使用有關技術標準、規范及手冊的能力。
2 教學設計思路
2.1 突出高職教育理實一體的特點 根據“理論夠用,技能強化,重在應用”的教學理念,構建《電工基礎》課程教學的模塊,設定各模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工作任務,提出相應的教學建議及學法指導,做好課程教學的總體設計。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職業基礎通用能力和職業崗位工作能力培養,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結合,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同時根據職業崗位和電工考證要求等設置知識點、技能點及教學要求。從簡單到復雜,基于學生認知過程安排課程教學內容,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形式,通過講解、練習、深化、歸納、訓練等步驟,使學生真正掌握電工基礎的知識與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認知、歸納分析、遷移的能力。
實踐性教學設置為三個層次:常用電工工具和電工儀表的使用;基本電路實訓;綜合實訓。在項目任務設定時,選用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項目,同時兼顧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同步性。
2.2 正確處理知識、能力與素質三者之間的關系 知識是基礎,能力是核心,素質是關鍵。知識職業發展的基礎,要使學生掌握必需夠用的電工基礎理論知識,具有交直流電路的分析計算能力。能力培養是職業教育的核心,利用各模塊的技能訓練項目為線索,通過一系列的實驗實訓使學生具備電工作業的基本操作能力,包括電工工具使用能力,常用電工儀表的使用能力,電路及電路圖的分析能力,電路安裝測試能力,以及電工綜合實訓等能力。素質培養是學生職業發展的關鍵,教學中要樹立安全用電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
知識、能力與素質三者息息相關,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學生對知識理解得越深刻,掌握得越牢固,相應的技能越熟練,職業能力就越強。能力是理論知識的深化應用,是知識發揮作用的實踐應用。素質是學生在學習活動過程中所表現的內在升華,是在實踐活動過程中具體呈現。
3 課程教學目標
3.1 總體目標 通過《電工基礎》的學習,使學生具備電氣自動化專業的技術應用型人才所必需的電工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掌握電路的基本理論知識,能靈活運用相關知識進行電路分析,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現寬基礎、強技能的基本目標。初步具備解決家庭照明電路安裝和工廠供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學習其他專業技能、提高綜合職業能力和終生學習打下良好的職業技能基礎。同時通過案例分析,幫助學生建立職業道德意識。
3.2 具體目標
3.2.1 專業知識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掌握電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及定理、基本理論;熟悉電路分析和計算的一般方法;熟悉基本電路的工作原理及電路的基本作用;能對較復雜的典型電路進行分析;掌握安全用電的基本常識;認識常用的低壓電器;熟悉常用電工儀表和電工作業的操作規程;能夠分析計算簡單的應用電路。
3.2.2 專業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具備計算電路基本物理量的能力;熟悉一般電路的分析測試方法;具備常用儀表和常用工具的操作能力;熟悉電路的連接方式;會設計安裝家用照明電路;會操作常用電力供電系統,并能進行簡單電路的檢修;能應用電路理論解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2.3 職業素質目標 通過學習,學生具有安全用電和規范操作的職業意識;養成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職業習慣;培養吃苦耐勞、團體協作的職業精神。
4 教學模塊設計
根據課程教學的需要,將教學內容模塊化,構建電工基礎課程教學體系。以工作任務為驅動,組織安排教學內容及教學進度,構建理實一體化的課堂教學形式形式,結合課程特點,通過聽課、思考、記憶、練習、應用等五個環節進行教學,解決學什么、怎么學、怎么記、怎么用的問題,全面實現課程教學目標。
課程的主要模塊有:電路基礎、直流電阻電路、動態電路、正弦交流穩態電路、互感電路。內容基礎實用,重點突出,敘述簡單明了,強調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對于每個模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明確,理論與實踐融合,對課堂教學具有很強的指導性和針對性,最終達到學生能夠獨立完成相應的工作任務。
模塊1 電路基礎。工作任務:電壓表、電流表量程擴大改裝;導線連接;電阻的選用。知識目標:了解電路和電路模型以及電路的基本概念;掌握純電阻、純電感、純電容電路的特點以及兩種電源等效變換的條件;掌握電阻的連接方式、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及其運用;了解獨立源、受控源的聯系和區別;熟悉萬用表的使用;驗證基爾霍夫定律。能力目標:能根據要求正確連接電路;能使用萬用表測量電阻、電流和電壓;能識別和選用色環電阻;熟練應用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分析計算電路;了解家用電路。
模塊2 直流電路。工作任務:用萬用表測試直流電路;有源二端網絡等效參數測定。知識目標:理解等效概念,熟練掌握無源網絡和有源網絡的等效變換方法;掌握電路分析的基本方法,特別是節點電壓法和回路電流法;熟練應用戴維南定理分析計算電路;加深理解含受控源電路分析方法。能力目標:能夠分析計算直流電路;能夠正確搭建直流電路;能夠使用萬用表對直流電路進行測試;能夠對二端網絡等效參數進行測定。
模塊3 動態電路。工作任務:一階動態電路的測量。知識目標:掌握電容和電感元件的伏安關系;理解換路定律;掌握RC電路的充放電過程;熟練掌握一階動態電路的三要素法。能力目標:能熟練分析一階電路的動態響應;怎樣正確分析實際電路,實際操作時應注意些什么;換路定律在使用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模塊4 正弦交流電路。工作任務:交流電的測量;功率因數提高與日光燈電路安裝;三相電路的連接與設計。知識目標:了解正弦量的基本概念;掌握正弦量的相量表示法、單一元件在電路中的特性和RLC電路的特點;掌握阻抗的連接方式、歐姆定律、基爾霍夫定律及其運用;諧振電路;了解三相電源的基本概念;掌握三相電源和三相負載的連接方式;三相電路分析方法。能力目標:能夠使用示波器測量交流電路;能根據要求正確設計和連接照明電路,熟悉家裝;怎樣正確分析實際電路,實際操作時應注意些什么;具備分析計算交流電路的能力;能根據要求正確設計、連接三相電路;怎樣正確分析實際電路,實際操作時應注意些什么。
模塊5互感耦合電路。工作任務:單相變壓器測試。知識目標:了解互感和互感電壓;掌握同名端及其判定;掌握理想變壓器、空心變壓器。能力目標:能正確判斷同名端;應用理想變壓器解題。
5 課程評價體系
建立課程評價體系,既要考查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建立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過程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課程評價體系,同時還要關注學生的職業傾向和個性化發展。
5.1 課程考試大綱 考試大綱可以指導學生學習,檢驗課程學習效果,同時,也是測試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的依據,這就需要制定課程的理論考試大綱和實踐考核大綱。理論考試全面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基本方法的掌握情況,考點分布廣泛,提出了前后遞進等級四個層次要求:“了解”―能知道有關的名詞、概念、知識、定律、原理的意義,并能正確認識和表達;“理解”―在了解的基礎上,能全面把握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區別與聯系;“應用”―在.理解的基礎上,能用學過的一、二個知識點,分析和解決簡單的問題;“綜合應用”―在簡單應用的基礎上,能用學過的多個知識點綜合分析和解決較復雜的問題。實踐考核依托項目進程分別考查學生在安全用電、電工工具及儀表使用、電器元件選用、實踐操作、檢測調試等方面的能力,借鑒職業技能鑒定評分細則進行考核,要突出過程考核,做到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電工基礎課程的綜合成績按照理論與實踐各占50%合成。
5.2 建立習題庫 利用網絡學習平臺,建立習題庫。按模塊劃分,條目有:內容提要、基本要求和學習指導、典型例題解析、習題解答和自我檢測題。通過對課程的主要內容簡明扼要地分析總結,幫助學生把握課程的基本要求,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并通過典型例題分析和習題解答,加深理解,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6 結語
教學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這就要求我們要從實際出發,建立并完善具有高職特色的課程教學模式,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如何建立和完善課程教學的整體設計,做好課程教學工作,是一個值得我們長期探索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陳玉華,李學鋒,黃清源.富有高職教育特色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成都航空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1).
[2]郭婺,周洪江.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建立[J].職業教育研究,2010(9).
[3]武友德.產學結合,校企互動,創新人才培養模式[J].四川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2).
1.學習物理,要從基本概念做起
仔細讀書,多問為什么,培養自學能力。教材的閱讀。主要包括課前閱讀,課堂閱讀和課后閱讀。課前閱讀,應有的放矢,根據課本內容的不同,結合課文中提出的問題,邊讀邊想。通過閱讀,對新課內容有一個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識點,找出重點、難點,作出標記,以便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時突破,攻克難點。課堂閱讀,就是在進行新課的過程中閱讀,對于那些重點知識要邊讀邊記。
2.多做習題,化技能為技巧
要想鞏固已學知識,挖掘知識間的邏輯關系,培養發揮思維的變通能力,就需要多做些習題。其好處有四:①能見識不同的命題類型,有利于克服思維定式,增強迅速改變思考角度與方向的能力。②能培養仔細審題,排除不利因素干擾,尋找隱蔽條件的好習慣。③能增強思維的靈活性、層次性及深刻性。④獨立做題。要獨立地(指不依賴他人),保質保量地做一些題。題目要有一定的數量,不能太少,更要有一定的質量,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難度。任何人學習數理化不經過這一關是學不好的。獨立解題,可能有時慢一些,有時要走彎路,有時甚至解不出來,但這些都是正常的,是任何一個初學者走向成功的必經之路。
切記:做題“多”與效果“好”不成正比例關系。多做習題是指做各種不同類型的題,多方位地開辟解題思路,多練解題技巧。不是要搞題海戰術,因為題海戰術是害死人的。
3.學會精煉,把書讀薄
章節后的復習,是把知識條理化、系統化的濃縮過程。要鍛煉自己會把知識歸納匯總,把章節內容概括為有層次的幾條。
①三個基本。基本概念要清楚,基本規律要熟悉,基本方法要熟練。關于基本概念,舉一個例子。比如速度,它是表示物體在單位時間里通過的路程:[WTBX]v=s/t。關于基本規律,比如說平均速度的計算公式也是v=s/t。它適用于任何情況,例如一個百米運動員他在通過一半路程時的速度是10m/s,到達終點時的速度是8m/s,跑完整個100米花的時間是12.5秒,問該運動員在百米賽跑過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按平均速度的定義,平均速度等于v=100/12.5=8m/s。再說一下基本方法,研究初中物理問題有時也要注意選取“對象”,例如,在用歐姆定律解題時,就要明確歐姆定律用到整個電路即整體上,還是用到某個電阻即單獨的某一個電阻上。
②物理過程。要對物理過程一清二楚,物理過程弄不清必然存在解題的隱患。題目不論難易都要盡量畫圖,有的畫草圖就可以了,有的要畫精確圖,要動用圓規、三角板、量角器等,以顯示幾何關系。畫圖能夠變抽象思維為形象思維,更精確地掌握物理過程。有了圖就能做狀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狀態分析是固定的、間斷的,而動態分析是活的、連續的,特別是在解關于電路方面的題目,不畫電路圖是很難弄清電阻是串聯還是并聯的。
③上課。上課要認真聽講,不要自以為是,要虛心向老師學習。不要以為老師講得簡單而放棄聽講,如果真出現這種情況可以當成是復習、鞏固。盡量與老師保持一致,不能自搞一套,否則就等于是完全自學了。入門以后,有了一定的基礎,則允許有自己一定的活動空間,也就是說允許有一些自己的東西,學得越多,自己的東西越多。
4.對于關鍵的字、詞、句、段落要用符號標記
只有抓住關鍵,才能深刻理解,才能準確掌握所學的知識。課后閱讀,結合課堂筆記,在閱讀的基礎上勤總結、歸納。新課結束或學完一章后,結合課堂筆記去閱讀,及時復習歸納,把每節或每章的知識按“樹結構”或以圖表形式歸納,使零碎的知識逐步系統化、條理化。通過歸納,可以把學過的知識串成線,連成網,結成體。以便加深現解,使知識得到升華,這些都是初中物理學習的基本原則。
5.要學會心靜,靜心找問題
初中升學考試物理內容大致分四部分:力學、電學、熱學、光學,其中力學大約占40%,電學占30%,光熱部分約占15%,中考的分值分配基本如此,而且中考難題比較集中,一般講,光學、熱學部分不出難題,難題出在力學和電學部分,那么我們的復習就不應平均分配時間,應將主要精力放在電學和力學方面。由于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成績也就不同,所以在復習前必須明白自己在學習物理方面,知識缺陷主要在哪里,不能打無準備之仗。
6.遺忘是所有人都存在的現象,兩年所學物理都記住是不太容易的,所以在找出問題攻克難點的基礎上還要照顧到面。初中階段兩冊書中有188個知識點,26個基本公式,23個重要實驗,53個理解,因此應遵循一個原則:先死后活,不死不活,死去活來的原則,就是將這些知識點、公式、概念、規律該記的必須記住,記不住,根本談不上靈活使用。
【關鍵詞】中學物理 電磁學部分 教學 看法
中學物理教材闡述的內容主要是經典物理學的基礎知識,這些理論是建立在牛頓時空觀的基礎上,以力學、電磁學為重點。本文就電磁學部分的教學談點自己的看法。
1.電磁學教材的整體結構
電磁運動是物質的一種基本運動形式.電磁學的研究范圍是電磁現象的規律及其應用.其具體內容包括靜電現象、電流現象、磁現象,電磁輻射和電磁場等。為了便于研究,把電現象和磁現象分開處理,實際上,這兩種現象總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透徹分析電磁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規律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才能使孤立的、分散的教學變成系統化、結構化的教學。對此,應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認真分析教材。
1.1 電磁學的兩種研究方式。
整個電磁學的研究可分為以"場"和"路"兩個途徑進行,這兩種方式均在高中教材里體現出來。只有明確它們各自的特征及相互聯系,才能有計劃、有目的地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
場的方法是研究電磁學的一般方法。場是物質,是物質的相互作用的特殊方式。中學物理的電磁學部分完全可用場的概念統帥起來,靜電嘗恒定電嘗恒定磁嘗靜磁嘗似穩電磁嘗迅變電磁場等,組成一個關于場的系統,該系統包括中學物理電學部分的各章內容。
"路"是"場"的一種特殊情況。中學教材以"路"為線的大骨架可理順為:靜電路、直流電路、磁路、交流電路、振蕩電路等。
"場"和"路"之間存在著內在的聯系。麥克斯韋方程是電磁場的普遍規律,是以"場"為基礎的,"場"是電磁運動的實質,因此可以說"場"是實質,"路"是方法。
1.2 物理知識規律物。
物理知識的規律體現為一系列物理基本概念、定律和原理的規律,以及它們的相互聯系。
物理定律是在對物理現象做了反復觀察和多次實驗,掌握了充分可靠的事實之后,進行分析和比較找出它們相互之間存在著的關系,并把這些關系用定律的形式表達出來。物理定律的形成,也是在物理概念的基礎上進行的。但是,物理定律并不是絕對準確的,在實驗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物理定律總是具有近似性和局限性,因此其適用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冊第一章"電場"重要的物理規律是庫侖定律。庫侖定律的實驗是在空氣中做的,其結果跟在真空中相差很小。其適用范圍只適用于點電荷,即帶電體的幾何線度比它們之間的距離小到可以忽略不計的情況。
"恒定電流"一章中重要的物理規律有歐姆定律、電阻定律和焦耳定律。歐姆定律是在金屬導電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對金屬導電、電解液導電適用,但對氣體導電是不適用的。歐姆定律的運用有對應關系。電阻是電路的物理性質,適用于溫度不變時的金屬導體。
"磁場"這一章闡明了磁與電現象的統一性,用研究電場的方法進行類比,可以較好地解決磁場和磁感應強度的概念。
"電磁感應"這一章,重要的物理規律是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和楞次定律。在這部分知識中,能的轉化和守恒定律是將各知識點串起來的主線。本章以電流、磁場為基礎,它揭示了電與磁相互聯系和轉化的重要方面,是進一步研究交流電、電磁振蕩和電磁波的基礎。電磁感應的重點和核心是感應電動勢。運用楞次定律不僅可判斷感應電流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能量是守恒的。
"電磁振蕩和電磁波"一章是在電場和磁場的基礎上結合電磁感應的理論和實踐,進一步提出電磁振蕩形成統一的電磁場,對場的認識又上升了一步。麥克斯韋的電磁場理論總結了電磁場的規律,同時也把波動理論從機械波推進到電磁波而對物質的波動性的認識提高了一步。
1.3 通過電磁場在各方面表現的物質屬性,使學生建立"世界是物質的"的觀點。
電現象和磁現象總是緊密聯系而不可分割的。大量實驗證明在電荷的周圍存在電場,每個帶電粒子都被電場包圍著。電場的基本特性就是對位于場中的其它電荷有力的作用。運動電荷的周圍除了電場外還存在著另一種場——磁場。磁體的周圍也存在著磁場。磁場也是一種客觀存在的物質。磁場的基本特性就是對處于其中的電流有磁場力的作用。現在,科學實驗和廣泛的生產實踐完全肯定了場的觀點,并證明電磁場可以脫離電荷和電流而獨立存在,電磁場是物質的一種形態。
運動的電荷(電流)產生磁場,磁場對其它運動的電荷(電流)有磁場力的作用。所有磁現象都可以歸結為運動電荷(電流)之間是通過磁場而發生作用的。麥克斯韋用場的觀點分析了電磁現象,得出結論:任何變化的磁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電場,任何變化的電場能夠在周圍空間產生磁場。按照這個理論,變化的電場和變化的磁場總是相互聯系的,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場,這就是電磁場。電磁場由近及遠的傳播就形成電磁波。
從場的觀點來闡述路,電荷的定向運動形成電流。產生電流的條件有兩個:一是存在可自由移動的電荷;二是存在電場。導體中電流的方向總是沿著電場的方向,從高電勢處指向低電勢處。導體中的電流是帶電粒子在電場中運動的特例,即導體中形成電流時,它的本身要形成電場又要提供自由電荷。當導體中電勢差不存在時,電流也隨之而終止。
2.以"學科體系的系統性"貫穿始終,使知識學習與智能訓練融合于一體
2.1 場的客觀存在及其物質性是電學教學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問題。第一章"電場"是學好電磁學的基礎和關鍵,電場強度、電勢、磁場磁感應強度是反映電、磁場是物質的實質性概念,電場線,磁感線是形象地描述場分布的一種手段,要進行比較,找出兩種力線的共性和區別以加強對場的理解。
2.2 電磁場的重要特性是對在其中的電荷、運動的電荷、電流有力的作用。在教學中要使學生認識場和受場作用這兩類問題的聯系與區別,比如,場不是力,電勢不是能等等。場中不同位置場的強弱不同,可用受場力者受場力的大小(方向)跟其特征物理量的比值來描述場的強弱程度。在電場中用電場力做功,說明場具有能量。通常說"電荷的電勢能"是指電荷與電場共同具有的電勢能,離開了電場就談不上電荷的電勢能了。
2.3 認真做好演示實驗和學生實驗,使"潮抽象的概念形象化,通過演示實驗是非常重要的措施。把各種實驗做好,不僅使學生易于接受知識和掌握知識,也是基本技能的培養和訓練。安排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加強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引導學生從實驗觀察和現象分析中來發展思維能力,從物理學的特點與對中學物理教學提出的要求來看,應著力培養學生的獨立實驗能力和自學能力,使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統一在使學生真正掌握科學知識體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