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1篇

    一、本《通知》只適用于以下范圍:

    在教學、醫療、科研和工農業生產單位直接從事教學、醫療、科研、技術工作的講師、主治醫師、助理研究員、工程師(含建筑師)、農藝師以及中、小學教師。

    二、在《通知》規定的延長上述人員退休年齡的條件中,“確因工作需要”,一般系指以下幾種情況:

    1.已承擔的工作任務尚未完成,退休后將對工作帶來較大損失的;

    2.新學科和特殊專業急需的;

    3.邊遠地區和技術力量薄弱的單位所需要的;

    4.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到工作急需的單位后能發揮較大作用的。

    “身體能夠堅持正常工作”,系指身體健康,能堅持八小時工作。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2篇

小學三年級勞技教學計劃一

勞動課是九年義務教育重要的課程之一,搞好勞動課的教學工作可以使學生掌握簡單的勞動方法。提高勞動技能,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高尚品質。因此為了搞好本學期的勞動教學工作,特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

一、班級基本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三(1)(2)班的勞動課。班里學習氣氛比較濃,在幾位非常優秀的學生在他們地帶動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孩子們都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其中,大多數學生的基礎較好,有著很強的上進心。大部分同學對這門功課具有濃厚的興趣,在勞動課上,同學們可以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學得有趣的知識。二、熟悉教學內容、重難點、課時安排

本冊勞動課共15課,分五個主題。這些內容不僅注意適應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接受能力,而且具有思想性、科學性、實踐性和趣味性。教材的重難點是手工制作這一部分,本學期每周一節正課剛好。

二、本冊勞動課的教學目的

1、使學生掌握一些簡單的勞動方法。

2、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自立能力和耐心細致的高尚品質。

3、提高學生對勞動生活的學習態度和興趣。

4、培養學生愛科學,用科學的創新精神。

三、本學期教學工作措施

通過我對班級情況的了解和對教材內容的熟悉,依據《新課程標準》和《勞動教學大綱》的要求,本學期對勞動課教學采取以下措施。

1、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通過了解,班上的大多數同學都是獨生子女,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壞習慣,面對這種情況,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好的思想教育,告訴他們勞動創造了人,勞動是最光榮的,講一些熱愛勞動的小故事,來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好習慣。

2、認真鉆研學習《新課程標準》和《勞動教學大綱》,熟悉教材內容,備好每一節課。

3、積極進行勞動課的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

4.采用邊授邊練的方法進行學習。

5.不斷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在各個環節中都能全身心的投入。

6.重視學生每一次勞動成果,在班級舉行成果展示,激發學生勞動熱情、創造火花,體驗活動樂趣。

勞動課的教學不僅要重視理論知識的傳授,更要重視學生掌握勞動技能和各種能力的培養。因此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掌握勞動方法,學會總結規律,在學生掌握了簡單勞動方法的同時,學會創新,給學生創造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氣氛,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了技能,陶冶了品德。

四、教學進度安排

小學三年級勞技教學計劃二

一、學生情況分析

本學期我擔任三年級的勞動課。班里學習氣氛比較濃,在幾位非常優秀的學生在他們地帶動下,形成了良好的班風和學風。孩子們都有著很強的求知欲,其中,大多數學生的基礎較好,有著很強的上進心。大部分同學對這門功課具有濃厚的興趣,在勞動課上,同學們可以充分動手、動腦、動口,學得有趣的知識。

二、教學理念

(一)在動手與動腦的緊密結合中促進學生技術素養的形成

它強調學生通過人與物的作用、人與人的互動來從事操作性學習,強調學生技術操作過程中技術意識的形成技術思維的培養、技術能力與態度等方面的發展,強調規范操作與技術創新意識的統一。學生的操作學習過程是富有生機、充滿探究的學習過程,是孚腦并用的過程。

(二)用作品引導學生的勞動與技術學習活動

小學三年級學生的思維活動以形象思維為主。順應這一年齡階段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提倡用可感而形象的技術作品來引導、來組織學生的勞動與技術學習活動。技術作品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可以是一個模型、一件工藝品,也可以是一盤菜、一個生長著的作物等。通過作品的制作,學生可以獲得材料認識、工具運用、操作程序、技術要領等方面的知識和技能,還可以通過作品引導學生的設計、評價以及作品宣傳等活動。

三、教學目標

(一)了解勞動世界,理解勞動意義,形成正確的勞動觀點和熱愛勞動的思想感情 。 1、通過技術實踐活動,豐富自己的勞動體驗,形成對勞動的初步認識。

2、培養認真負責、遵章守紀、團結互助、愛護公物以及愛惜勞動成果的晶質,形成良 好的勞動習慣。

(二)注重生活中的技能學習,學會生活自理,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1、掌握生活必備的技術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學會生活自理。 2、建立生活中的主體意識,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 (三)積極參與技術實踐,掌握基本的技術知識與技能

1、認識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中的常見材料,學會使用一些基本的工具。

2、了解設計與制作的基本程序和方法,并進行簡單的工藝品和技術作品的設計與制作。從本地區、本校的實際情況出發,從教育的實際效果出發,選取內容,確定方式, 安排實施計劃。在實現基本目標的前提下,盡可能發揮各地資源優勢,形成本地區、本學校勞動與技術教育的傳統和特色。

四、教學措施

1.以學生的動手實踐為主,做到實踐性與教育性相統一。

2.注意加強現場教學。

3.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

4.加強與社會和家長的聯系,讓學生回家實踐。

5.加強紀律教育與安全教育。

6.用作品引導學生的勞動與技術學習活動。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勞動技術教育 素質教育 技能訓練

《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說得很具體:“實施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方向,實行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對學生進行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這里將生產勞動提到了教育的社會本質高度,而勞動教育作為學生的一個重要素質則用一個“和”字提高到了與德、智、體、美四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們認為中學勞動教育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實施素質教育必須抓好勞動教育,換言之,沒有勞動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談不上素質教育,兩者是有機的結合體。

一、開展勞動技術教育的意義

1.開展勞動技術教育能促進德育教育。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思想修養和世界現是在人與人交往中,在勞動中形成的。勞動能培養學生熱愛勞動人民的思想,培養學生艱苦樸素、吃苦耐勞的美德;通過勞動課的活動能使學生養成愛護設施,愛惜別人的勞動成果,遵守公共秩序的習慣,同時能改變學生懶惰的習慣和輕視體力勞動的觀念;通過勞動課的教學,還能培養學生認真負責,團結協作,關心集體的優良品質。

2.開展勞動技術教育能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勞動創造人本身”。勞動過程是讓學生從不會到會,從領悟到掌握,這就是一個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轉換和運用過程,這便是素質教育。通過勞動教育,使學生在實踐中邊做邊學,培養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創造思維和動手能力。雙手靈巧,熱愛勞動的學生,一般都具有比較清晰的思維。手腦結合,腦教導手,手又發展和訓練腦,使人心靈手巧,學生的技能越高,他就越聰明。

3.開展勞動技術教育能促進美育。美學家認為:“世界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的眼睛。”在筆者看來學校里也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時間和精力。然而勞動教育可以成為一塊藝術教育的小天地。因為勞動課所從事的創造不僅要求運用科學的知識去創造,而且要求運用美學的知識去創造。學生創造出來的作品,不僅有技術規格的要求,而且有結構、造型、色彩等審美工藝的規格要求,這就必然使學生從中獲得審美能力的發展。可以開辟一個勞技作品展覽室,要求學生自己動手制作作品參展,學生們各顯神通,用麥稈、紙、木頭、石頭、可樂瓶、泡沫塑料做材料,制作各種物件,從中表現出極大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中學生是民族的未來,為使他們能健康地成長,在目前的情況下,必須幫助他們從對父母和教師的依賴中解脫出來。教師要重視對他們進行勞動教育,注重平時的勞動實踐,逐步培養他們的勞動能力。

二、轉變觀念,擺正勞動技術課的位置

基礎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必須克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錯誤傾向,克服輕視勞動技術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的陳腐觀念,把上好勞動技術課提高到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高度來認識。李嵐清同志曾經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發展教育要堅決扭轉不同程度存在的脫離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和辦學模式,走一條適合當地實際的辦學路子……不論是九年教育,還是六年教育,都要在學好文化知識、養成良好道德行為及文明習慣的基礎上,增加一些職業技能和實用科學知識的內容。這樣,大部分學生畢業后,都用其所學技能和知識,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發揮積極作用。”

要真正把勞動技術課擺到應有的位置上去,按照中學課程設置計劃和勞動技術課教學大綱的要求開足課時;認真組織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根據不同年級的特點,有組織、有計劃、系統地進行勞動技術教育,逐步實現勞動技術教育的規范化和系列化。

三、加強勞動技術課技能訓練,提高學生素質

1.營造氛圍使學生喜歡勞動技術課。教師對于勞動技術課的首要職責不在于“教”,而在于“導”,在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形成一種樂于勞動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過創設與課文內容有關的情境,如把自己當作環境衛生的保衛者、班級的美容師,把枯燥的衛生打掃變得富有人情味,學生干起來也特別積極;也可運用嘗試發現法,讓學生獨立思考,自行發現問題,并尋求答案。教師不論用那種方法,都應注意以下兩點:

①教師要擺正位置,甘當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極參與。教師應適時地參與學生討論,并使學生忘卻師生界限,消除學生的被驅使感。

②教師要包容學生的失敗。勞動課實踐操作的過程本身就是學生嘗試創造的過程,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所犯的錯誤,要引導學生正視失敗,告訴他們失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閉自卑,不敢嘗試。

2.加強引導讓學生明白勞動的意義,重視勞動。根據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從感性認識入手,使他們從生活實踐中了解勞動的意義。帶領學生參觀農村、工廠,了解爸爸媽媽一天的工作,使他們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糧食都是人們辛辛苦苦勞動的結果,沒有勞動就沒有人類的一切。同時結合課堂教學,通過開展班隊活動,使他們認識到勞動最光榮,勞動最偉大,我們有機會能為大家服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興的事。

3.教給勞動方法,使他們學會勞動。在教學中借助生活勞動教材,依據中學《勞動課教學大綱》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并根據課文進行講解,學生參看課文圖示,用課本的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方法,學會勞動技能。同時結合學校的勞動實際,教給學生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的方法。如入校第一次大掃除,教給學生怎樣掃地、排課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環境,又學會打掃方法。教學生勞動,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視,因此要發動家長,每逢節假日教孩子適當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可組織學生向家長學一樣勞動本領,開展“我學會了……”的活動,擴大學生的勞動范圍。

4.重視評價,鞏固教學效果,讓他們自覺勞動。在勞動中,教師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評價,不斷激勵學生的勞動熱情,自覺端正勞動態度,是取得良好的勞動效果的重要保證。

①學生自評。在勞動中,要求學生隨時檢查自己做到了沒有,做得對不對,與要求有多大差距,隨時做到自我調整。

②學生互評。學生相互間的啟發幫助,比教師一個人面對四十幾個學生考慮得更周到、細致。

③家長參與評價。對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勞動,學生在家的實踐由家長給予評價。

④教師評價。在上述的基礎上,再由教師對學生作全面的評價,重點放在總結經驗,明確下一步的努力目標上。

可以相信,不斷加強勞動教育,堅持學知識與勞動實踐相結合,開展有益的勞動競賽,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自我服務能力和勞動技能,而且定能培養出一代有知識愛勞動的高素質學生。

參考文獻:

[1]蔣志峰.從人腦功能發展看勞動技術教育.中小學勞動技術教育,1999,3.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4篇

由此引發我的思考:而今中國一大批小皇帝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生活自理能力普遍低下,如此進入充滿競爭的21世紀,將會慘遭淘汰。尤其是當今農村小學生的勞技教育已成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如何針對農村實際,對小學生加強勞技教育呢?

1.學習討論,明確意義,形成共識

我們組織全體教師認真學習有關文件及《勞動課教學大綱》,并進行討論,在討論中廣大教師深刻地認識到:第一,不愛勞動的學生并不是天生懶惰,而是“日久成習”,要培養學生真正愛勞動的習慣,要給予熱情地引導、及時地鼓勵、不懈地督促。第二,廣大教師要以身作則,不要讓學生為自己做事,如打掃辦公室、批改作業等。有時還要帶頭勞動,實踐證明教師親自參與學生一起勞動,能空前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第三,切忌將勞動當作一種懲罰手段用在學生的身上,如犯錯之后罰擦黑板、擺桌子、掃地等,因為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情感。

勞技教育缺少了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就會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為一方面家長可以在生活中隨時隨地指導學生進行勞技訓練,另一方面家長還可以督促孩子們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培養學生愛勞動的感情。我們通過家長學校舉行家長教育講座等,讓學校和家長形成共識:學生參與勞動,不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熱愛勞動、尊重勞動人民、愛惜勞動果實的品質,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智力,在勞動中提高學生的觀察力、創造力,使雙手更加靈巧;不僅有助于鍛煉身體,增強體質,而且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品質,懂得尊重老人、孝敬父母、關心他人、幫助別人。

2.重視勞動課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小學勞動課是對學生進行勞技教育的主陣地,在每學期初,學校就要求教師根據大綱要求制訂教學計劃,并認真組織落實,保證做到:勞技課,課表上有位置,行動上不被占擠。另外還要求廣大教師根據教材的知識點和編排特點,組織實施教學,提高每堂課的教學質量。首先,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好奇心理和興趣的不穩定性,挖掘每課內容和思想內涵,創設勞動教育的愉快氛圍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思想感情,樹立勞動觀念。如在手工制作時,播放一支精選的音樂,營造一個和諧的音樂氛圍,讓學生隨著優美的旋律進行實踐操作。其次,加強先進導向,進行技能指導。教師在課前先制作幾個精致的手工制作,讓學生進行觀賞,激發學生渾厚的興趣和強烈的動手愿望,然后,指導其手工方法,讓學生自己操練。再次,展示勞動成果,讓學生體會勞動所帶來的快樂,從而樹立勞動最光榮的思想。

3.開發課外勞技教育的渠道

結合農村的實際,努力開辟課外勞技教育的渠道,讓學生到廣闊的天地里去體驗生活,從學習體驗中培養學生堅強的意志,樹立艱苦奮斗、熱愛勞動的思想。在實踐中,我們力爭做到勞技教育的五個結合:

與自我服務勞動相結合要求學生自己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自己學習環境、生活環境的整潔和美觀,培養學生獨立生活的能力和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勞動技能,如教育學生自己削鉛筆、包書面、整理書包、洗手洗臉、剪指甲、訂鈕扣、系鞋帶、穿衣服、鋪床疊被等。

與學校服務勞動相結合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熱愛集體的思想。組織學生積極參加學校的值日勞動、大掃除勞動,讓學生為美化校園、美化班級出力。如擦窗掃地、布置教室、植樹澆花、沖洗廁所等。

與家庭服務勞動相結合讓學生幫助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讓其感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個成員,應該關心家中的事,做好父母的小幫手,培養孝敬父母長輩的美德。如:洗衣做飯、掃地洗碗、買菜購物等。

勞動課的教育意義范文第5篇

勞動與技術教育是小學教育課程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的今天,小學勞技課在注重通過學生親身參加勞動實踐,培養他們正確的勞動觀點,使他們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具備應用科學技術于生產勞動之中的實踐能力的同時,還必須把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滲透其中,以使素質教育的重點能在勞技教育中真正落到實處。近年來,我們結合小學勞技課教學,從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認知實際出發,進行了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重視激發創新動機

以往的勞動教育主要以“使學生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勞動知識和技能”(引自《勞動課教學大綱》)為基本目的,盡管這有利于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良好的勞動習慣,以及熱愛勞動和熱愛勞動人民的感情”(同上),但在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方面是被忽視的。正如德國心理學家威臺海姆所說:“嚴格的機械訓練致使學生的思想麻木不仁,唯有引導學生自由地探索、靈活地思考,才可能導致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可見,當今的小學勞技課,如果僅僅以傳授學生從事某些勞動技能為目標,只是機械地教會學生重復操作,就不可能切實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只有跟上經濟、社會、科技快速發展的步伐,在勞動與技術教育中重視激發學生的創新動機,才能使學生不斷增強創新意識。

1.結合勞技課教學內容,及時介紹科學技術的新發明、新創造、新產品。科學新發明、新創造、新產品是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獨創性思維的輝煌成果,凝聚了人們集體智慧的結晶。讓學生直面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進程中涌現的新發明、新創造、新產品,能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激發他們的創造欲望。如我們結合《養蠶》《采桑》和《學刺繡》等課文內容,向學生介紹了日本的養蠶研究最新成果――他們養的家蠶不吃桑葉,而吃科學配制的飼料。這一養蠶新方法大大提高了絲綢生產質量,對我國的絲綢出口造成了很大的沖擊。現在,我國的最大絲綢生產基地吳江市也已引進這一養蠶技術。這就是國際競爭,也就是科技水平的競爭。了解了傳統養蠶技術的創新成果后,學生普遍感覺到耳目一新,大大增強了民族生存的危機感和面對未來經濟、社會、科技發展的競爭意識。

2.結合勞技課教學內容,有目的地介紹科學家的生平故事。科學家的生平事跡包含了許多艱苦卓絕的創造發明經歷,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最生動的現實教材。勞動課教學中,給學生適當介紹科學家的生平故事,不僅可以為學生樹立奮發學習的榜樣,更能激發學生確立長大后為創造發明奉獻終生的大志。如結合學習農業種植勞動內容,我們給學生介紹袁隆平培育超級水稻,登上世界綠色革命頂峰的故事;結合木工制作勞動內容,介紹魯班、蒯祥的傳奇故事;結合學生家電使用的勞動內容,介紹愛迪生、錢學森終生致力于科學探索的故事。由此,教育學生向科學家學習,胸懷大志,激發學生立志成才的使命感。

3.結合勞技課教學內容,適時介紹有關的歷史故事。我國的近代史是一段由于科學技術落后,慘遭帝國主義列強侵略瓜分的歷史。結合勞動教學師生共溫這段羞辱史,可使學生從中汲取深刻的歷史教訓,從而堅定未來從事科技創新的決心。如我們結合學習《制作“動”畫――》《做艦艇》等內容,向學生簡要介紹林則徐,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國人民禁煙的決心和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是中國歷史上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一個壯舉,但當時滿清政府腐敗,武器裝備非常落后,最終歸于失敗。這一歷史故事讓學生懂得“落后就要挨打”,激發了學生熱愛祖國、獻身“科教興國”的緊迫感。

二、勤于引導創新實踐

美籍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朱棣文曾指出:“至于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其實并沒有現成的答案,最好的方法是給他們一些例子,讓他們參與,在一種從頭到尾的參與過程中讓學生感受什么是創新,只有通過直接經歷,才容易理解創新是怎么回事。”也就是說,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是在創新實踐――創造性勞動中逐步積累和形成的,這種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積累和形成是未來的學習、生活、工作中獲得創新靈感的基礎。學生的創新實踐可以在課內通過完成勞功作業來實現;也可在課外通過組織開展各種勞動興趣小組活動來實現。引導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學習,發揮集體的聰明才智,共享創新過程和可能產生的成果,使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到新的境界。

如學校少先隊大隊部舉辦的“做風車”比賽中,當三(3)班48位學生各做成了一個紙風車后,教師向他們提出:“能否為全班48只風車做一個精致的造型?”經過討論,孩子們想出了一個方案:做一輛小火車模型,把風車插在火車兩側,一定很新穎別致。教師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小火車能不能開呢?”有學生提出,車輪就用現成的賽車輪子代替;又有人提議,可以給小火車裝上賽車的小馬達,一只不夠就用兩只、三只……使它能開動起來;火車一開,車上的風車受流動空氣的推力就會轉動起來。他們說干就干,分工合作。通過全班學生動腦動手,一輛電動小火車模型終于制成了,上面插滿了五彩繽紛的紙風車。開關一開,小火車自己跑了起來,紙風車跟著飛轉起來,孩子們禁不住拍手歡呼。在全校50多個班級的風車比賽中,他們獲得了全校唯一的大獎。這樣的創新實踐活動極大地增強了學生的創新意識,他們的創新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大家普遍反映獲益匪淺。

三、注重激勵創新精神

教學評價既指向學生現有的學習水平,還指向學生今后的學習行為,它對教與學兩個方面都發揮著導向作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課程評價”部分強調:“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以往的勞動課成績評價,偏重于對勞動成果和勞動態度的評定,顯然,這并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這樣的勞動課評價體系必須加以完善和改革。為此,我們把“有無創新精神”納入評價體系之中,把勞動成果、勞動態度和創新精神綜合起來考慮,并改變以往的百分制和單純的等級評定方法,采用“三星制”方法評定。基本上達到目標就打一個星(“”),較好地達到目標就打兩顆星(“”),三個方面都很好的打三顆星(“”)。倘若在創新思維和創造上有突出表現的甚至可以打上四顆星“”。每次上勞動課,教師都要鼓勵學生不忘創新,提示學生要“多想一想有沒有更好一點的設想和辦法”。每節勞動課的總結評價,都要對有創新嘗試的學生給予表揚和鼓勵。

例如在學習《清蒸鳊魚》一課時,在讓學生掌握基本烹飪方法的基礎上,分組操作實踐。同時,教師提出:“怎樣使你們一組的清蒸鳊魚在色、香、味、形等四方面勝人一籌?”學生們積極動腦,紛紛出謀劃策:有的給鳊魚背上劃出花紋;有的把蔥花、姜片圍成圖案,并加上好看的紅辣椒絲;有的在出鍋時淋上香噴噴的麻油;也有的給蒸好的鳊魚澆上番茄醬。由于大家都有創新探索,清蒸鳊魚制作得各有特色,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打上了“”。

又如,二年級學生學習《剪貼小鳥》時,有位學生沒有按規定要求把材料上印制的“小鳥”剪貼到底版上,而是把材料邊角上一群小鳥圖樣的花邊剪貼了上去。老師問他為什么?他說:“原來的小鳥太大了,貼上去不好看。邊角上的小鳥貼上去,才像是天空中飛鳥。”雖然這樣的剪貼似乎不合“要求”,但從實際效果看這位學生的想法又合情合理,于是評價時老師給他打了四顆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定区| 赤壁市| 家居| 瓮安县| 平阳县| 梓潼县| 香港 | 绵竹市| 泰来县| 庆云县| 梁平县| 迁安市| 土默特左旗| 页游| 绥棱县| 巩义市| 临朐县| 镇原县| 万荣县| 陕西省| 阜新市| 仙游县| 扎鲁特旗| 启东市| 沈丘县| 政和县| 灯塔市| 西畴县| 九寨沟县| 昭平县| 镇江市| 吉安县| 柏乡县| 竹北市| 民丰县| 曲靖市| 奉新县| 兴隆县| 金川县| 勃利县| 合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