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雕塑藝術的審美特征及內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審美實踐 美術創作 審美特征
一、前言
審美是人類對世界的一種獨特的內心感受,主要是指人對世界的一種無功利性美的感受,它可以說是理智與情感、主觀與客觀的統一體,是人類所共同追求的,人們總是會想方設法地把這種審美感受用藝術的形式實踐于生活中,形成一種獨特的藝術作品。[1]美術,是一種占據一定空間、具有可視形象的以供欣賞的藝術,也是人的審美感受外化的一種重要藝術,因此它也被稱為“造型的藝術”。美術創作活動是一種健康積極的審美體驗以及審美創作的活動,美術作品則是美術家審美理念外化的結果,美術家的審美特點決定了其作品的特點,藝術來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因此美術家所創作的各種美術作品都來源于其自身生活中的審美實踐。
二、關于“審美實踐 ”
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杰出的美學家和文學批評家車爾尼雪夫斯基在《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中曾指出了美的本質即“美是生活”,這說明美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與生活中的體驗息息相關。美從一定意義上來講,也是事物的一種屬性,但是美的產生除了與生活有關以外,它還依賴的是人的一種心理機制,朱光潛曾在其《談美》一書中說過,“距離產生美”,這里的距離不僅僅指的是一種空間上的距離,同時還包括了時間上的距離和心理上的距離。也就是說人們在欣賞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等審美過程中,必須保持一定的、適當的距離,如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否則就會影響和削弱審美主體的審美效果,影響人的審美體驗。審美是人們對事物的一種內在的主觀感受,是客觀事物與人的主觀審美感受的統一。而審美實踐就是要將審美的感受付諸藝術家的作品中,審美實踐的形式主要依賴于人的審美體驗。審美體驗在現代美學中主要是指人在對審美對象的感受審辨中所達到的精神超越和生命感悟,一種極為強烈的人格、心靈的高峰體驗。人的審美體驗在人的創作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種無意識的、潛意識的心理感受,能夠充分地調動創作主體的情感、想象、聯想等心理因素。但是審美體驗必須要經過材料的儲備和審美經驗的積累,藝術的體驗和審美發現、創作欲望的萌動和動機的生成三個階段,它具有原構性、歷構性、超構性、預構性四種特性。[2]原構性指審美體驗具有原始建構的屬性,它顯現了審美體驗的力度。歷構性是指審美體驗具有歷史建構的屬性,它體現了審美體驗的深度。超構性是指審美體驗具有超越現實、超越個體而進行意義建構的屬性。預構性是指審美體驗具有預先建構未來形象的屬性,正是這四種特性為審美實踐奠定了重要的情感基礎,而審美實踐就是要把人的這種審美體驗實踐到自己的藝術創造中,使其藝術作品反映個人的審美特點。
三、審美實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分析
審美實踐與審美認識是相輔相成、相互統一的,審美實踐有助于不斷地提高藝術家的審美認識,而審美認識則有助于知道藝術家的審美實踐活動。美術根據其特點的不同主要可以分為繪畫、雕塑、工藝、建筑、書法、篆刻、設計、新媒體和攝影等類型。每個門類又可以根據表現的題材和使用的題材,再分成若干小類。美術家在運用自身的審美感覺對藝術品進行審美實踐之后運用在美術創作中是一種再創造的過程,筆者將詳細分析審美實踐在美術創作中的應用。
(一)繪畫創作
繪畫是美術創作的一種重要形式之一,它強調線條、色彩與形體等藝術語言的相互統一和相互協調,通過線條的變化、色彩的調節以及各種構圖手段的變化,來達到塑造出不同的視覺效果的目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融入繪畫創作者的審美情感。繪畫的種類繁多,主要有人物畫、風景畫、插圖畫等。采用不同的繪畫形式創作出來的繪畫其審美特征會有很大的區別,尤其是不同國別的繪畫創作,會深刻地反映出各國歷史文化的不同。不過繪畫雖然強調筆墨紙的應用,也強調創造手法的應用,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蘊含著人對美的認識,中國的繪畫有其自己獨特的創作方式,主要采用的是一種散點透視的方法;在畫面的構成上,與其他國家也有所區別,中國畫講究詩、書、畫、印的相互結合,詩反映畫,畫能夠表現詩的主題,形成其與眾不同的審美特征,這是審美實踐最直接的體現和運用。
(二)雕塑
雕塑是美術創作的另一種重要形式,也是審美實踐的產物,是雕、刻、塑三種創制方法的總稱。雕塑按構造材質可分為銅雕、石膏像、木雕、根雕、玉雕、冰雕、漆雕、骨雕、牙雕、貝雕、泥塑、面塑、玻璃鋼雕塑、陶瓷雕塑、石雕等。雕塑一般都帶有一定的功能性,有的是用于紀念的,稱為紀念性雕塑,有的是用于表達一定主體反映一定思想的稱為主題性雕塑,也就是說雕塑是一種功能和美相結合的藝術,也都是雕刻家結合自身的審美實踐所創作出的重要的極具藝術價值的美術作品。
(三)手工繪畫
手工繪畫又稱為手繪或者涂鴉。在中國應該算是近些年(2000年左右)新起的一行,如手繪鞋、手繪T恤、人形抱枕、手繪錢包等,都是主要的手繪對象。手繪即在原純色物品基礎上,根據產品的款式、面料以及顧客的愛好,畫師在鞋面上用專門的手繪顏料繪畫出精美、個性的畫面,在不影響產品使用性的基礎上,更增添其可觀性。如一雙鞋子的畫面,可以是漫畫卡通、真人素描,亦可以是風景、圖案或裝飾紋樣;可以是故事片段配上文字,亦可以是顧客自己的所愛圖片加真情告白。只要是可以繪畫的,基本都能在鞋面上呈現出來。這種美術創作的表現形式主要受制于消費者個人的審美特點,即以滿足消費者的審美需要為標準,是將消費者的美實踐于美術創作者個人作品中的一種審美實踐,具有動態性特征。
(四)中國畫(國畫)的創作
中國國畫(與“西洋畫”相區別)主要是指在中國民族的傳統文化中長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能夠自成體系的一種民族繪畫。[3]它比較強調“筆墨”的應用,其創作的主要工具是毛筆、墨和顏料,同時還強調紙質的選擇,主要采用的是特制的宣紙或絹素。其創作的題材一般不限,主要有山水、花竹、禽鳥、畜獸等,但是其創作的手法卻很有講究,強調陰陽向背以及疏密的結合,強調作品的創作必須要“形神的結合”,要以“形”顯“神”,中國畫不僅講究各種創作的筆法,同時更注重的是畫中的意境,是創作者個人的審美體驗的一種外化形式,因為同樣的題材所表現出來的意境大有不同,這就是創作者不同審美實踐的結果。
(五)建筑藝術的創作
建筑物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建筑的要求已經不僅僅滿足于居住的要求,而是要求其集居住功能和藝術美于一體,建筑藝術是“美是生活”觀點的深刻反映,它主要是按照美的原理,采用建筑藝術語言所創作出來的一種獨特的藝術作品,符合大眾審美的要求,也是大眾審美的一種直接實踐,但是也融合了建筑設計者的個人獨特的審美理念,從總體上而言,建筑藝術就是一種實用性與審美性相結合的藝術。
(六)書法的創作
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的一種,中國書法主要是根據漢字的造型規則,運用點畫構成各種形態以表情達意。中國的書法比較強調筆法和結構的組合,各種書體對提按、藏露、轉折、輕重、緩急、方圓的要求會有很大的不同,比如隸書就強調筆畫要圓,而楷書則主要強調筆畫的規則性,這種在筆法和結構組合上要求的不同,其實反映出的是各個歷史時期人們審美特征的不同以及創作者個人的審美品位。唐代是我國楷書發展的最高峰,主要的代表人物是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褚遂良,但是就是同一種書體(楷書),他們所表現出來的審美特點也各不一樣。顏真卿的楷書反映出一種盛世風貌,氣宇軒昂,這主要是跟他個人的生活體驗以及審美特點有關,我們知道,顏真卿是一位將軍,所以其字體顯得比較大氣;柳公權所寫楷書,體勢勁媚,骨力道健,較之顏體,柳字則稍清瘦,故有“顏筋柳骨”之稱;歐陽詢是一個集大成者,它吸收了漢隸和魏晉以來楷法,別創新意,筆力險勁、瘦硬,意態精密俊逸,獨具特色。簡而言之,這都是創作者的不同審美體驗在藝術作品中的實踐。
(七)對美術作品的鑒賞
對美術作品進行鑒賞是進行美術創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高美術創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它主要是指人們對美術作品中創作的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的活動和過程,人們在鑒賞中的思維活動和感情活動一般都從作品形象的具體感受出發,實現由感性階段到理性階段的認識飛躍,既受到美術作品的形象、內容的制約,又根據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和藝術興趣對形象加以補充和豐富。運用自己的視覺感知、過去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和文化知識對美術作品進行感受、體驗、聯想、分析和判斷,獲得審美享受,并理解美術作品與美術現象的活動,因此,鑒賞可以說是一種高級的審美實踐,[3]它依賴于人的豐富的知識積累,不僅包括歷史常識、風俗習慣等。另外,還必須具備許多與美術作品相關的專業知識,比如造型、工藝、釉面、畫法等。
四、結語
美的本質是生活,美的產生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但是還要依賴于人的心理機制,審美體驗對人的藝術創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充分地調動創作者創作前的情感、聯想等心理因素,審美實踐與人的直接的審美體驗有著直接的關系,美術創作既要依賴于審美實踐,同時自己本身就是一種審美實踐的活動,而審美實踐則為美術作品的創作提供了無限的養分。
參考文獻
[1] 陳彥如.怪誕在美術創作中的審美體驗[J].創新教育與素質教育,2011(27):22-24.
[2] 林培杰.審美實踐及在美術創作中的運用[J].美術大觀,2011(7):114.
以藝術形象的審美方式為依據,可將藝術分為聽覺藝術、視覺藝術、和視聽藝術。聽覺藝術:音樂;視覺藝術:建筑、雕塑、繪畫、書法,盆景,餐飲;視聽藝術:戲劇、影視。
(一)聽覺藝術:音樂。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符來表現人們的情感世界,構成它的基本要素有節奏、旋律、音色、和聲、音調和力度等,它們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各種風格的美妙樂曲。貝多芬說過“音樂是比一切智慧及哲學還崇高的一種啟示”。的確如此,音樂能夠直接表達個人的自身感受,也能喚起他人內心的強烈感受,激發人們相應情感和情緒的審美感染力。它在表現和抒發人類豐富、細膩、復雜的情感方面,有著其他藝術所難以媲美的效果……我們無法想象,世界如果沒有了音樂將會怎樣?
(二)視覺藝術:1.建筑是一種具有象征性的視覺藝術,它充分體現了功用和審美、技術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它通過形體結構、空間組合、裝飾手法等,形成有節奏的抽象形式美來激發人在觀照過程中的審美聯想,從而造成種種特定的審美體驗。如中國古代宮殿的方正嚴謹、中軸對稱,使人感覺整齊肅穆;哥特式教堂一層高似一層的尖頂、昂然高聳的塔樓,則令人有向上飛騰之感。都以風格特異的抽象造型,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和啟迪。隨著當代人類對生態環境的自覺意識的日益提高,建筑與環境的和諧也越來越成為人類的迫切需求,藍天、綠地、水面、林蔭使人們對建筑的視覺審美擴展到了一個更大的范圍。2.繪畫和雕塑都主要運用形、色、質以及點、線、面、體等造型手段構成一定的藝術形象。前者是在二維平面上表現,后者則在三維空間中塑造,造型性是它們最重要的審美特征。由于表現手段不同,繪畫種類非常豐富。例如,中國畫的特色不僅在于其工具材料(毛筆、宣紙、墨色)有著很大的特殊性,更重要的,是它高度重視抒發主體的內在精神,強調“以形寫神”、“神形兼備”,追求氣韻、傳神和意境,為著心靈需要去觸及繪畫的形象性,含蓄、深沉地表現主體精神品質,由此形成中國畫獨特的審美意蘊。雕塑對于藝術形象的塑造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象征性。它以物質實體性的形體,在三維空間中塑造可視、可觸及立體的藝術形象,其審美特性是在空間中獲得的,與雕塑有關的周圍環境也是雕塑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一般來講,雕塑主要通過兩種方式表達:一是清晰地呈現,二是含蓄的暗示。
(三)視聽藝術:影視。電影、電視藝術能夠擁有如此巨大的魅力,是因為它的畫面與聲音互為依存,比較容易使藝術形象直接進入人們的視聽心理活動空間,并再次基礎上展開審美體驗,從而構成電影、電視藝術獨特的審美方式與藝術魅力。
作為人類科學技術進步的產物,電影、電視藝術在當展過程中,不斷綜合了當代科學技術的新成就,不斷體現了當代文化的新要求,不斷適應了當代人類的審美趣味發展,從而成為人們工作之余、家庭休閑的主要形式。
二、 視覺藝術的表現語言的發展
眾所周知,各種藝術都有自己的表現語言,在此我們著重探討視覺藝術的表現語言。對藝術家來說視覺不僅是通過人的眼睛來確定某一件事物在某一特定位置上的認識活動,也是努力尋找視覺語言形式,表達造型元素的藝術多樣手法的體現。但隨著科技的日新月異,以電波和網絡為媒體的各種技術飛速發展,給人們帶來了革命性的視覺體驗。而且在當今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中,這些傳媒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因此視覺藝術的表現語言不斷發生著變化,越來越豐富多彩。
傳統的繪畫、雕塑、工藝、美術、書法等視覺藝術等雖然都以各自的審美角度和獨特的表現語言向人們傳遞著情感和信息。但是現代技術的發展更是豐富了視覺藝術的表現語言。數字化多媒體的出現不斷地挑戰并充實著傳統的視覺藝術傳達方式,擴展了當代視覺藝術表現語言的外延,視覺藝術的表現語言方式由以往形態上的平面化、靜態化,開始逐漸向動態化、綜合化方向轉變,從單一媒體跨越到多媒體,從二維平面延伸到三維立體和空間,從傳統的印刷設計產品更多轉化到虛擬信息形象的傳達。廣告作為視覺藝術的表現語言的重要形式,也在數字多媒體技術的推動下發生了質的飛躍。網絡廣告、數字影視廣告、多媒體電子顯示屏、多媒體互動廣告等新一代的廣告視覺傳播方式以飛速發展的趨勢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所謂多媒體,即就是多種信息媒介的綜合。多媒體技術不是各種信息媒介的簡單復合,而是一種把文本、圖形、影像、聲音、視頻、動畫等形式的信息結合在一起,并通過計算機進行綜合處理和控制,能支持完成一系列交互式操作的數字信息技術。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在當今信息社會,以計算機科學為標志的數字多媒體技術給廣告設計和傳播帶來了新的氣息,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數字多媒體技術的推動下,廣告推廣戰略也從單純的品牌推廣階段向更加細化的市場推廣階段轉化,開始注重和選擇區域媒體、行業媒體以及更加細化市場定位的媒體,數字多媒體廣告運作和的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和人性化。是通過視覺媒介表現并傳達給觀眾的,體現著當代視覺藝術表現語言豐富的內涵。
[關鍵詞]巴蜀文化 大足 安岳石刻 審美意識 傳承
一、巴蜀一帶石刻藝術產生的背景
所謂巴蜀地區,是指以四川盆地為中心的,及周邊風俗文化略為相同的地區稱之為巴蜀文化區,其中心地區大致為現今的四川省與重慶市。巴蜀文化綿長久遠,兼容儒釋道,以道,注川人風骨;以儒,舉川人仕進;以釋,去川人彷徨。而巴蜀地區的石刻藝術,正與這種交融的文化及地理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高度的文化交融正決定了巴蜀一帶的石刻兼容并蓄的特征。作為宗教造像的重要類別之一,摩崖造像需要有適合的山體崖面、強烈的宗教驅動、流行的開窟造像風氣和穩定的社會經濟為基礎,而諸多條件蜀地兼備。巴蜀各地佛教石窟造像的興起大規模的興造還是在唐宋時期。 唐末至宋初,四川盆地一度成為全國佛教及其藝術的中心,佛教石窟、摩崖造像在全國數量最多,宗教類型和題材內容廣泛多樣,在中國北方地區石窟造像之風普遍衰落以后延續發展并達到。巴蜀石窟主要分布在川北、川東北和川中地區,其中以大足石窟(巴渝文化圈)、安岳石窟、廣元石窟最為重要。
二、巴蜀一帶傳統石刻題材特征
巴蜀石窟在其時代與地方特色上促就了其題材內容的個性化,作為我國文化史上三種重要的思想的儒家、道家、佛家高度融合、發展及傳播,也成為其造像的重要思想基礎,其發展的必然與對立、包容、整合的過程,豐富了中國思想文化史,具有特殊文化意義。
1.“三教合一”思想
“三教合一”是在中國思想領域所形成的以儒學為主,儒釋道合流的思想文化現象。所謂“三教”基本上到隋唐時期,中國文化才基本確立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大足與安岳石刻藝術中的多種類型的“三教”造像當為明證!以大足石刻石篆山與寶頂山石刻為例,石篆山之6、7、8號龕,表現為儒、佛、道三教造像集于一山之一段相鄰地域中和睦共處。這不僅是大足石刻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也是中國最早的“三教合一”造像。開鑿于南宋時期的大足寶頂山石刻,是中國唯一一座整體構思、內容連貫的大型石窟。寶頂山石刻對于三教表現,不僅停留在形貌的組合上,更重要是在精神層面上將儒、佛、道三教思想精髓和諧表現。對釋迦經典演繹同時,儒家孝道思想也是宣揚的核心思想之一?!洞蠓奖惴饒蠖鹘涀儭?、《父母恩重經變》中的“三千條律令,不孝罪為先”等,都是以佛門經典的形式宣揚儒家的孝道。那意境深邃的《牧牛圖》,真是很好表現了禪宗的“物物而無物”,“天籟自然”,根本就是禪宗思想的形象化。
2.豐富的民俗信仰
中國石窟藝術發展到兩宋時代,實現了徹底的民族化、本土化和世俗化,南宋開鑿的大足寶頂山石刻,以及兩宋開鑿的安岳毗盧洞、圓覺洞石刻就是有著特殊地位的代表作品。寶頂山石刻在雕刻中重新組合了釋迦牟尼教義,所反映的生活氣氛與宗教氣氛或是人間審美情趣高于凈土世界的幻想。具體體現了以下兩方面:第一,對鬼神圖騰的崇拜,對天神、地神、雨神、風神、等諸神的信仰,尤其集中表現與幾幅《雷音圖》中。巴蜀文化,向來“巫文化”色彩濃郁,這實際上也可視為民俗信仰的一種極端繁華的表現。第二,普遍的佛教文化信仰,大足石刻對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的頂禮膜拜,對觀音菩薩、地藏菩薩等的信仰都是超過以往的。尤其以普遍的觀音信仰與濃厚的地藏菩薩信仰。據不完全的統計,大足石刻觀音造像,從始創到結束1270余年,共創造400余尊,創全國石窟之最。而安岳毗盧洞那尊“水月觀音” (英籍華人作家韓素英把她譽為“東方的維納斯”)是全國少有的北宋石刻藝術珍品。圓覺洞中的“西方三圣”中凈瓶觀音高6.75米,風姿卓越,精美絕倫,端莊而立,俯視著蕓蕓眾生。在中國,家喻戶曉的菩薩首先是觀音,其次就要算地藏。而地藏普度陰間諸鬼。大足寶頂山石刻中“地獄變相“之一榜題,就十分形象地表達了稱念地藏的好處:“日念地藏如來一千遍,不墮拔舌地獄”。
三、 巴蜀一帶傳統石刻藝術的技法與審美特征
大足、安岳、廣元千佛崖石刻為首的巴蜀一帶的傳統石刻之所以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首先體現在石刻的雕刻技法上:運用現實主義與夸張的相結合的手法,表現世俗化的內容,具有很強的藝術表現力,以及具有非常偉大的社會教育職能。大足寶頂山大佛灣《釋迦牟尼涅槃圖》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不僅比例和造型準確,同樣在技法上使用了圓刀的雕刻技術,使得大佛有飽滿的形體、柔和的線條,體現出了佛法無邊的精神內涵。由于圓刀刀法不肯定,刻出的形體輪廓不清晰,所以很適合表現不同質感的物體,平刀技法假如與圓刀結合起來,二者會形成強烈的質感對比,可以收到很好的藝術表現效果。安岳圓覺洞里的袈裟極富質感,就是運用平直刀法與圓刀刀法結合的雕塑技法。廣元千佛崖中的“千手千眼觀音像”為唐代所鑿,體現了那個時代的藝術審美風格:造形既端莊又生動、體態圓潤,線條清晰,衣飾華麗等。
一、選擇題
1、不屬于托爾斯泰的作品是()
A、戰爭與和平
B、復活
C、雙城記
D、安娜。卡列尼娜
2、《朗香教堂》是現代建筑之一,它所屬的國家是()
A、美國
B、英國
C、法國
D、德國
3、《牡丹亭》的作者是()
A、湯顯祖
B、王實甫
C、馬致遠
D、白樸
4、《游春圖》是我國早期山水畫的代表,它的作者是()
A、鄭板橋
B、王維
C、展子虔
D、唐伯虎
5、《祭侄文稿》被人譽為“天下第二行書”,它是我國唐代哪個書法家的行書作品()
A、黃庭堅
B、王羲之
C、顏真卿
D、柳公權
6、《雀之靈》是我國白族舞蹈家楊麗萍創作的()
A、獨舞
B、雙人舞
C、三人舞
D、群舞
7、話劇《玩偶之家》的作者是()
A、易卜生
B、
C、莎士比亞
D、老舍
8、被稱為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三杰”之一的米開朗基羅,是成就斐然的雕塑家、畫家和建筑師,他為故鄉佛羅倫薩創作的大理石雕像成為文藝復興時代英雄的象征,這部創作是()
A、暮
B、夜
C、晨
D、大衛
9、《祝?!返淖髡呤俏覈F代小說家()
A、老舍
B、魯迅
C、蕭紅
D、巴金
10、《小二黑結婚》是我國文學()
A、新月派代表作之一
B、山藥蛋派代表作之一
C、鴛鴦蝴蝶派代表作之一
D、創造社的代表作之一
11、《父親》畫出了我國農村千萬個父親的典型形象,其作者是()
A、齊白石
B、李可染
C、范曾
D、羅中立
12、《荷花水鳥圖》創造出了物我合一、悲涼慘淡的意境,其作者是清初的()
A、王希尚
B、朱耷
C、鄭板橋
D、齊白石
13、在中國古代文壇《詩品二十四則》中把藝術風格概括為24種類型的是()
A、曹丕
B、劉勰
C、鐘榮
D、司空圖
14、菲狄亞斯的雕塑作品是()
A、哀悼基督
B、命運三女神
C、大衛
D、維納斯像
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二、填空題
15、書法的藝術語言主要包括()、()、()和()等。
16、音樂首先可以分為()和()兩大類。
17、中國園林可以分為()和()兩種。
18、()是由()(張光年)作詞、()作曲的大型聲樂套曲。
19、《泰坦尼克號》是()的影片。
20、()創作了小說《阿Q正傳》,塑造了代表中國()的典型人物阿Q形象。
21、藝術作品的層次可大致分為()、()和()。
22、()劇作家()的《俄底普斯王》是一部命運悲劇。
23、藝術創造的過程基本包括()、()和()三個階段。
三、簡答題
24、簡述藝術活動的功能。
25、簡述工藝美術的基本特征。
26、簡述圓雕的特征。
27、簡述藝術批評的功能。
28、什么是靈感?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四、論述題
29、論述園林藝術的基本特征。
30、論述藝術作品中感性與理性的關系。
一
1、C 2、C 3、A 4、C 5、C 6、A 7、A 8、D 9、B 10、B 11、D 12、B 13、D 14、A
二
15、用筆;用墨;結構;布白
16、聲樂;器樂
17、北方皇家園林;南方私家園林
18、《黃河大合唱》;光未然;冼星海
19、美國
20、魯迅;國民劣根性
21、藝術語言;藝術形象;藝術意蘊
22、古希臘;索福克勒斯
23、藝術體驗;藝術構思;藝術表現
三
24、(1)審美認識功能(或審美誰知功能)。指通過藝術鑒賞活動,更深刻地認識自然、社會、人生。(2)審美教育功能。引導人們正確理解、認識生活、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3)審美娛樂功能。滿足審美需要,獲得精神享受和審美愉悅。(4)三種功能是一個有機整體,不可分割。
25、(1)工藝美術是指既具有審美特性,又具有較強的物質特性,既表現出審美價值,又可以體現一定實用價值的造型與空間藝術。(2)工藝美術的基本特征是:A、實用與審美結合;B、既具有物質性,又具有精神性;C、講究技能與創造。
26、(略)
27、藝術批評是對藝術作品及一切藝術活動、藝術現象予以理性分析、評價和判斷的科學活動。(2)藝術批評的形態包括社會歷史批評、倫理批評、心理批評等。(3)藝術批評的功能主要有:A、通過對于作品的分析和闡釋,評判其審美價值;B、通過將批評的信息反饋給藝術家,對其創作給以幫助。C、通過批評的開展,對藝術接受者的鑒賞活動予以影響和指導。
28、(1)靈感是指藝術家在創造活動中,由于大腦皮層的調試興奮所產生的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是藝術家在抽象思維和形象思維的基礎上,意識和無意識的相互作用中,突然激發的、情緒特別亢奮、極富創造力的精神狀態。(2)靈感有三個主要特征:突發性、超常性、易逝性。
四
綜合材料的應用與其所處的公共空間是密不可分的。地鐵站之所以很特殊是因為它屬于室內的公共空間,公共藝術作品大多創作于墻面、天花吊頂、地面、柱面以及車的內室等。因此受公共空間和人流來往頻繁的限制,地鐵站中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主要以壁畫、裝置、雕塑、藝術墻、新媒體藝術為主,綜合材料的使用也必須與之相互適應。由綜合材料獨有的審美特性引發的視覺效果是其重要價值的體現,同時綜合材料的魅力在地鐵站這個特殊的公共空間內大放光彩。
(一)綜合材料在地鐵站中的特殊屬性
1. 材料的安全性是地鐵公共藝術創作中考慮的首要因素
地鐵是一個相對封閉、人流量大的公共空間。綜合材料的選擇上應該保證無毒、環保、符合現行國家有關標準的規定以及達到相應的耐火等級。在觸手可及的公共藝術作品中,應盡量避免將尖銳面、孔洞等朝向人群,以免會有安全隱患。例如高米店南站的裝置作品存在多處尖銳面容易引發危險。地鐵管理人員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后,在其前方設置了護欄降低了危險系數,但護欄的隔離也影響到了該作品的觀賞效果。
2. 堅固耐用和易維護的材料是地鐵公共藝術能夠長期完整地存在于公眾視野內的基礎
因地鐵站公共空間的使用頻率高、空氣不流通,因此目前在材料的選擇上國內已有較完善的相關技術規范。同時也應考慮到材料的清潔問題。一般表面光滑、造型流暢的材料比較利于清洗。筆者發現陶瓷、石材、不銹鋼、銅、塑料等是目前運用較廣的地鐵公共藝術材料。
雖然在選材上要選堅固耐用和易維護的材料,但是任何材料都有一定的使用年限,需要定期保養與更換。每個公共空間的位置不同,公共藝術保養的難度也不同。因此,盡量實地考察過環境后選用方便替換的材料。特別是隧道部分選材時應格外謹慎,由于震動大、冷熱變化明顯等原因會導致墻面材料脫落。例如2號線東四十條站的《走向世界》大型陶瓷鑲嵌壁畫。因為建造年代久遠再加之列車行駛中產生的震動,曾導致多塊瓷磚脫落。雖然有很高的藝術成就但是陶瓷壁畫存在著一定的安全隱患,同時瓷磚在后期更換時易產生色差、錯位等問題,很容易影響視覺效果。
3. 不同材料的公共藝術在地鐵空間中具有軟導向作用
材料的運用是公共藝術最直觀的體現。地鐵特殊的公共空間有別于地上空間,空間模式相似且缺少地面參照,人們身處其中容易喪失方向感。因此材料的尺寸、顏色、造型等特征更能在第一時間內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乘客在對不同材料反復記憶的交互中將形成視覺習慣,從而能夠快速地辨識方位。通過公共藝術這種形式可以很好的改善地鐵空間的視覺體驗,增強地鐵站的可讀性使乘客在最短時間內獲取最多的有效信息,避免無效停留時間起到空間軟導向的作用。例如:機場線的東直門站,有著“國門第一線”的美譽。大面積的紅色墻面和燈光的配合視覺沖擊力很強。傳統圖案的運用也使得站臺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紛雜的人群中,乘客也能一眼識別到這個站點并且迅速獲取相關信息。
(二)綜合材料在地鐵公共藝術中的審美屬性
從藝術審美角度觀之,綜合材料本身就具備了很多美的屬性,材料本身的材質、色彩、肌理、觸感、體塊感很容易激發藝術家的創作靈感和熱情。公共藝術兼具公共性和藝術性的雙重屬性,因此對材料的認知也應打破固有的思維模式,將綜合材料運用到極致充分表達出公共藝術的審美價值,賦予材料以生命力。
1. 色彩是公共藝術材料表現的最主要內容
公共藝術的創作中色彩的搭配占據很重要的部分。因為乘客在地鐵站中停留的時間很短暫,對公共藝術的關注程度主要通過該作品的色彩先傳達給乘客。人的視覺神經對色彩反應最快,其次才是空間位置、形狀,最后才是作品的細節分析。
公共藝術作品中的色彩是有情感的,當色彩傳入人的大腦后會形成一系列的心理反應。通常暖色調的藝術作品會給人一種活潑、快樂、溫馨的感覺;冷色調給人以平靜、憂郁、沉穩的感覺。因此,在空間相對寬敞的地鐵站,根據當地的文化背景可選用暖色調的公共藝術易于活躍空間氣氛。例如動物園站采用了琉璃馬賽克拼貼壁畫形式的公共藝術作品,整個壁畫采用了大面積的黃色、橙色作為主色調,給人輕松、愉快的感覺同時也很好的呼應了兒童活潑向上的特點。然而在相對狹窄的空間中,可采用冷色調來增加空間的進深感,例如公主墳站的墻面為天藍色,給人以沉穩的感覺,有效地緩解了空間的局促感。
除了冷暖色調之外,材料顏色的選取也可以根據地鐵站點周邊環境提取地域色,并將其巧妙地融入車站空間中,能夠很好地表現該地域的特色。例如雍和宮站,紅色的立柱、金色的吊頂、漢白玉欄桿、金箔壁畫都是采用了當地的特有的元素進行創作同時也很生動地勾勒出了佛寺的風情。
2. 光線和材質互應的表現形式也影響著公共藝術的視覺效果
根據地鐵這個特定的公共空間,公共藝術的擺放絕大多數都分布在地下。因此地鐵空間內通常不具備自然光線主要以人工照明為主,人工照明的好就是光線具備靈活的可控性,從而也豐富了公共藝術材料的表現形式。其中透光、半透光的材料經過光的折射后會產生特殊的效果,給乘客帶來了豐富的的視覺感受。例如蓮花橋站的公共藝術作品“藕花深處”,利用透明的鋼化玻璃材質進行3D切割,數字技術模仿水的漣漪,形成層次豐富的玻璃墻面。乘客一邊走一邊透過一片水看見隱約的蓮花,似漣漪微微,讓人仿佛置身蓮花池底,營造出亦幻亦真的意境。消火栓的位置用一葉扁舟裝飾,恰到好處的表現了藕花深處的意境
二、綜合材料在北京地鐵公共藝術中的
審美趨勢
(一)陶瓷壁畫是在北京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中運用最早的公共藝術形式
表現形式相似而內容不同的陶瓷壁畫,是最早介入倒北京地鐵公共藝術作品中的表達形式。以2號線為例,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位置安排和題材都是比較統一、規整的,形成了一脈相承的藝術氣息。創作題材也大多是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歌頌和對中華文明的展現。公共藝術介入的位置主要是站臺和站廳的墻面。幾十年悄然遠逝,陶瓷壁畫作為一種簡潔的設計手法一直是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中所常用的表現形式之一。
(二)以藝術主題墻為主要形式的裝飾公共藝術
地鐵公共藝術設計開始向立體化的方向發展,產生了新的公共藝術表現形式――藝術與設計氣息并重的藝術主題墻設計。通過對4號線的調研,發現以不同文化題材為表現內容的藝術主題墻設計開始應用于地鐵的公共藝術設計中。這也是在地鐵公共空間中對此類藝術表達形式進行廣泛應用與研究的重要轉折點。其表現手法主要以各種石材、馬賽克和瓷磚等拼貼形式為主,平面類的公共藝術與空間設計的裝飾手法統一結合成為4號線公共藝術設計的最大亮點之一。從2號線純粹藝術創作的陶瓷壁畫到4號線裝飾韻味十足的主題墻設計的變化過程可以看出地鐵公共藝術設計的發展日漸成熟化。
(三)以雕塑藝術品為主要形式的立體公共藝術
雕塑公共藝術作品應用于北京地鐵內的公共藝術設計中的時間較晚。這種表現形式的應用,一般會在重點站出現,體現該站特殊的文化意義或地位。最開始運用人物雕塑藝術作品出現在5號線的路。4號線部分重點站內也采用了雕塑公共藝術品,例如西紅門站等。8號線的美術館站也是由于其特殊的地區文化內涵設計了體現專業針對性的雕塑藝術品。通過以上調研結果初步分析發現,在北京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中,對雕塑類公共藝術品的應用重點在于表達該線路中重要站點背后的文化的特殊性,同時也體現了地鐵公共藝術設計中的稀缺性,意義重大。
(四)以廣告為主要形式的實用公共藝術
地鐵中除了傳統的公共藝術的表現形式外,我們也不難發現廣告牌隨處可見。目前廣告在北京地鐵公共空間中的應用情況來看,表現形式存在過于一致化的現象,以靜態式和動態式廣告為主。所以目前地鐵公共空間內廣告的表現形式并未以“公共藝術”的名義受到關注。但實際上,各地鐵站中充斥的廣告比例遠遠超出任何形式的公共藝術作品。我認為廣告也可以成為一種公共藝術的表現方式。它不僅與公共藝術一樣,可以帶給人們帶來程視覺上的觀賞效果同時還可以向人們傳達實用的信息。因此設計師可以充分利用廣告牌的優勢,將廣告的設計形式與公共藝術的表達形式相結合,不僅可以充分利用地鐵內的資源還有利于達到地鐵空間功能與藝術設計的進一步融合的效果。促進地鐵廣告設計形式的多樣化探索,在此基礎上實現各線廣告牌與公共藝術作品概念和設計風格上的協調統一,使其空間設計達到更高程度上的整體性。
三、材料在地鐵公共藝術中的表達
(一)運用材料語言傳遞情感記憶、延續城市文脈
材料本身具有某一時代的文化指代功能,任何材料都處于一個特定的歷史時空中,具有特定的社會性、文化性。人們對材料的認知也是一個不斷深入拓展的過程。隨著人們藝術觀念的不斷提升,人們腦中對材料的共同記憶實現了公共藝術作品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同時也正是因為材料所具有的共同的“情感記憶”,使得公共藝術獲得了更完整的公共屬性。地下空間是地上城市的縱向滲透,地鐵在聯絡城市各個交通節點的同時也串聯起了整座城市的文脈。例如:南鑼鼓巷站的一組公共藝術作品“北京記憶”就是對材料語言的完美詮釋。幾千個金色空心琉璃塊被拼貼成遛鳥、拉洋車等京味兒十足的人物剪影,每個琉璃塊中收藏著一個由老北京人提供的老物件例如:糧票、生銹的頂針、紅色的徽章等,老物件儼然成為一種無聲的語言與公眾直接進行對話,傳遞情感記憶。
(二)運用新材料、新工展現當下精神面貌
新材料、新工藝的迅速發展為公共藝術的突破與創新創造了極其廣闊的空間。因新材料、新工藝是現代社會大環境之下的產物,其某些良好的性能、效果更能適應現代環境空間,故如何積極地將新材料、新工藝與公共藝術結合,擴展公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時代風貌,是當代公共藝術值得探索的課題。材料亦須順應時代之變遷,映射時代之精神,成為城市文化更新生長的催化劑。例如:奧運支線北土城站。采用了搪瓷鋼板新型材料作為墻面材料,青花瓷圖案燒制其上,使得整個空間具有現代感又不失古典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