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木工程新進展

土木工程新進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木工程新進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木工程新進展范文第1篇

(一)突出重點

土木工程材料”較多的課程內容,在有限的學時內不可能全部講解,應根據專業性質,分清主次,突出重點。以程云虹等主編的《土木工程材料》[1]為例,課堂重點講解的內容是:緒論,第一章(土木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質),第二章(無機膠凝材料),第三章(水泥混凝土),第四章(砂漿),第六章(土木工程用鋼),第七章(瀝青及瀝青混合料)。通過緒論的學習,學生對土木工程材料有一個梗概的認識,對“土木工程材料”這門課程有一個大致的了解;第一章讓學生了解土木工程材料基本性質,包括物理性質、力學性質及耐久性能等,同時了解材料科學的基本理論,即材料的組成、結構和構造及其與材料性質之間的關系;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及第七章分別講解工程中最常用的幾種土木工程材料的性質及應用。而第五章(砌筑材料)、第八章(木材)、第九章(合成高分子材料)及第十章(建筑功能材料)作為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但教師應適時引導和鼓勵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并勇于提出問題。課堂教學中,把重點講解的內容講深講透,讓學生扎扎實實地掌握,做到學有所獲;避免面面俱到,不求甚解。而且,有了重點講解的內容作為基礎,學生自主學習其他章節才不會感到困難。突出重點的課堂講解與學生的自主學習有機結合,既有利于學生掌握系統的理論知識,又給予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有益于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索意識。

(二)科學講解

“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內容比較松散,講解時容易產生平鋪直敘的感覺,甚至索然無味;如能精心安排、科學講解,效果會大不一樣。比如,通用硅酸鹽水泥包括硅酸鹽水泥、普通硅酸鹽水泥、礦渣硅酸鹽水泥、火山灰質硅酸鹽水泥、粉煤灰硅酸鹽水泥及復合硅酸鹽水泥,如果按照教材一種水泥接著一種水泥地講,學生學起來會感到重復、堆砌、凌亂,甚至不知所云。因此,對于這部分內容要進行科學整合,重點把硅酸鹽水泥的礦物組成、水化及凝結硬化過程、技術性質等等講解透徹;而在介紹摻混合材料的硅酸鹽水泥時,抓住活性混合材料的潛在活性及摻活性混合材料水泥的二次水化反應,然后用對比的方法給出各種水泥的共性和個性,這樣內容緊湊了,脈絡清楚了,學生掌握起來也就輕松了。了解了技術性質的異同點,進一步掌握各種水泥的工程應用就會很容易。再比如,在現代水泥混凝土技術中,外加劑已經成為水泥混凝土的一個重要組成成分,因此,為了內容的系統和完整,一般教材(如文獻)都將“外加劑”放在“普通混凝土的組成材料”中來介紹。但外加劑是用來改善混凝土性能的,如果不了解混凝土的性能,很難深入理解外加劑的作用,因此,在講授時,應作適當調整,把“外加劑”放到“混凝土拌和物的主要性能”和“硬化混凝土主要性能”的后面來講,這樣會更加方便學生對相關課程內容的理解和記憶。總之,科學地組織和講解課程內容,對于做好“土木工程材料”課堂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理論聯系實際

首先,從最熟悉的生活實際出發。土木工程材料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其實,每個人在實際生活中都積累了很多相關經驗,只是由于不具備專業知識,而不知道其中的道理。比如,某一水泥砂漿地面破損了,用水泥砂漿修補以后,需要澆水覆蓋一段時間。相信很多人都見過這種做法,但不一定每個人都知道這是為什么。在講解水泥的水化、凝結及硬化過程時,提到這一現象,學生一定會恍然大悟,原來這就是養護,并及時讓學生了解養護需要一定的溫度、濕度及時間。這樣,把學生來自于生活的直接經驗與書本上的理論知識結合起來,消除學生對課程的陌生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大量列舉工程實例。典型的工程實例是理解和消化理論知識的最有效方法,注重材料的工程應用背景,避免脫離工程孤立地講解材料。比如,在講到混凝土耐久性問題時,實例之一:北京三元立交橋橋墩,建成后不到兩年,個別地方發生“人字形”裂紋,經分析認為主要原因是發生了堿-骨料反應;實例之二:烏克蘭境內的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由于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泄漏,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等。另外,還可以用數字來說明,“在工業發達國家,建筑工業總投資的40%以上用于現存結構的修理和維護,60%以下用于新的設施”。通過大量實例,使學生認識到混凝土耐久性的重要性,了解到很多混凝土結構的過早破壞不是由于強度不足,而是由于耐久性不足。最后,重視實驗教學。實驗課是“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教學環節,實驗教學是課堂教學的一個很好的補充。實驗課上,學生對從書本上學到的材料有了直觀的認識,對材料的性能進一步了解,在自己動手做實驗過程中,提高應用材料的能力。同時,通過實驗驗證基本理論,學習實驗方法,培養科學研究的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四)關注學科新進展

教材是教學的依據和根本,但教材的更新需要時間,而土木工程材料的發展非常迅速,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密切關注土木工程材料研究和工程應用的最新進展,并適時補充到教學中。同時,隨著新材料及新技術的不斷問世,有關材料的質量標準及相關設計和施工的規范也會隨之更新,亦應將這部分內容及時補充到教學中。這樣,有利于學生及時了解學科發展動態,拓寬專業視野,培養創新意識,激發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及工程意識

二、課后作業

課后作業對課堂教學起到很好的鞏固和補充作用。通過課后作業,學生能夠更好地消化和理解課堂上學到的內容,并能對所學內容活學活用。本課程中,一部分課后作業來自于教材每章后面的復習思考題,需要教師緊扣課堂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從中精選,比如,混凝土骨料顆粒級配,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設計等。教師要對作業認真批改,并總結,使學生不是為了做作業而做作業,而是做到真正掌握。另一部分課后作業是綜合性、討論性的。比如,程云虹等主編的《土木工程材料》中的“開放討論”部分,這部分內容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可以引導和啟發學生做一些探索性的工作。即讓學生從中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并圍繞這一內容查閱文獻,深度思考,自由討論。拓寬了學生的視野,培養了學生科學研究的意識。

三、結束語

土木工程新進展范文第2篇

【關鍵詞】土木工程 《基礎工程》 教學改革 實踐教學

【基金項目】安徽省重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3zdjy088);安徽理工大學重大教學改革研究項目(2013zdxm19);安徽省質量工程項目―精品視頻公開課(2012gkk023)。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號】2095-3089(2016)35-0203-02

《基礎工程》是土力學課程的后續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課程,其主要內容為地基基礎設計理論和施工方法,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專業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隨著我國土木工程發展和國家對土木工程應用人才的需要,很有必要對該課程傳統教學進行改革。如何在有限的學時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定難度,給教學工作提出了挑戰。

我校土木工程專業源于學校1945年建校時創辦的礦井建設專業,1955年開始招收本科生。經過70余年的建設和發展,土木工程專業現設有巖土與地下工程、礦山建設工程、道路與橋梁工程、建筑工程等4個專業方向,成為安徽省本科教改示范專業和“教育部第一類特色專業”建設點,擁有土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土木工程一級學科博士、碩士授予權。

結合我校結合土木工程專業設置特點,在前期教學改革成果的基礎上,遵循學科發展規律,以優化授課內容,改善教學方法,豐富教學手段,加強實踐環節等為切入點,嘗試對《基礎工程》課程進行教學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1.精選課程教材,優化授課內容

科學地組織教學內容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選擇一本合適的教材,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至關重要,往往可以使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關于《基礎工程》課程的教材非常多,但主要內容基本上都大同小異。莫海鴻等編著的《基礎工程》(第3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規劃教材,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趙明華主編的《基礎工程》(第2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周景星等編著《基礎工程》(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土建學科專業“十一五”規劃教材,清華大學出版社)等,都是非常優秀的教材。

根據教學大綱和課時安排,結合土木工程專業下設專業方向的不同,對上述《基礎工程》相關教材內容進行科學編排、刪減、調整、補充,并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既重視基礎理論和知識的闡述,又注意反映我國目前工程實踐的新成就,給學生介紹基礎工程方面的新進展、新技術和新工藝,并與最新的勘察、設計和施工等規范或規程等保持一致,力求將知識的傳授與能力的培養相結合。

即便是同一授課內容,在給不同專業方向講授的側重點也有差別,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我們在給巖土與地下工程專業方向講授《基礎工程》時,將淺基礎、連續基礎和樁基礎的設計理論與施工過程等列為授課重點內容,并結合《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11)、《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規范》(GB51004-2015)和《建筑樁基技術規范》(JGJ94-2008)等相關內容進行詳細講述,把相關規范融入到與教學內容之中。而對地基處理、基坑工程等內容則可以進行簡要的講述,由于該專業方向后續將會開設相應的專門課程。

通過優化授課內容,保持教學內容的基礎性與先進性有機結合,不僅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還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所學專業方向的特色,在教學實踐中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2.改善教學方法,增強授課效果

采用合理的教學方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土木工程專業需要學生具有較強動手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灌輸式或填鴨式教學方法既不利于工程能力的培養,又不利于創新意識培養,更容易扼殺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基礎工程》課程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則是被動接受知識。

啟發式教學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為核心,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的一種教學思想。啟發式教學是近年來我國本科教育一直提倡的教學方法,實際上這種教學方法在很多教育發達國家已經十分普及,逐漸替代灌注式教學而成為一種比較成功的教學方法。

講授《基礎工程》課程時,教師可以根據授課內容提出相關的啟發性問題,有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簡單思考后及時回答,有的問題則可以留給學生在課后查閱相關的資料文獻,自行尋求答案。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對《基礎工程》課程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而且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性思維的能力,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對學生今后進行生產實踐無疑是幫助較大的。

例如,講解淺基礎時,因選擇基礎埋置深度受很多因素的制約,可列舉具體的工程案例,讓學生了解不同情況下如何確定基礎埋置深度。又如,講解樁基礎時,針對樁基設計中如何選擇樁基的類型,可以作為思考問題提出,讓學生課后分組討論,根據各組討論得到結果和設計理由,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這種啟發式與討論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培養了學生思維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討論中不斷加深對《基礎工程》課程的認識。

另外,建立具體工程應用案例庫,把教學內容的講解融于具體工程背景之中,這樣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和計算方法的掌握,而且把所學到的基礎工程知識與前面所學土力學等課程知識緊密結合起來,達到了傳授知識、激發興趣、啟迪創新的綜合教學效果。

3.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授課效率

選擇先進的教學手段是提高授課效果的重要途徑。為培養“寬口徑”的“大土木”應用型人才,很多高校在對土木工程專業教學計劃調整時通常會增設一些課程,并提高實踐教學環節的學時數所占份額,這樣勢必造成原有專業課程學時的減少。目前,我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基礎工程》理論教學僅為32學時,如何在較少的學時內完成所需講授的內容,并保證學生得以消化吸收,對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定難度,對教學工作提出了挑戰。

為解決課時量不足而授課內容多的矛盾,教學中要不斷探索板書與多媒體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采用多媒體教學無疑是一種提高授課效率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方法。因多媒體教學圖文并茂,具有直觀、生動、形象等優點,可以將原本枯燥乏味的理論教學變得生動和豐富多彩,給學生以深刻的感官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教學過程中防止一味追求采用多媒體教學,摒棄板書演繹。若完全依賴多媒體進行教學,就很容易把授課內容變成走馬觀花式的放映,會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造成視覺疲勞。因此,多媒體教學要結構明晰、重點突出、簡明扼要。對一些重要理論和公式的推導,要應以板書為主進行講解,便于學生緊跟教學思路,能記下關鍵內容,方便理解。

對于一些利于多媒體展示的內容,可以通過多媒體圖片甚至視頻等展示給學生以形象直觀的概念。例如,講授淺基礎的類型時,可將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等不同淺基礎類型通過多媒體將圖片呈現出來;講述樁基礎施工內容時,可放映一些關于樁基施工的動畫或現場視頻,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印象,使學生能很好地將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4.加強實踐環節,延伸課堂教學

實踐教學是對課堂理論教學的一種有效延伸方式。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要求具有獨立完成一般基礎設計的能力。通常是采取開設基礎工程課程設計作為其實踐教學環節。短短1周的基礎工程課程設計作為實踐訓練顯然難以滿足要求,對提高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幫助有限。由于學生實踐不足,理論容易脫離實際,難以將知識靈活運用到工程中,設計結果不能滿足工程需要。例如:進行樁基設計時,很多學生不懂把地質資料與設計相結合,設計結果不會考慮現場施工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繪制的施工圖不符合規范要求。

基礎工程課程設計中,要以實際具體工程為背景優選設計題目,提供給學生的設計資料要盡量完備,使設計內容及步驟應與實際工程設計相符,讓學生熟悉設計理論和過程,要求學生采用手工計算和軟件計算驗證相結合,并使用CAD繪制施工圖,提高學生計算機操作能力,方便以后能夠很快地適應生產工作。對課程設計中出現的錯誤和共性問題,教師及時進行糾正和指導。

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設計能力,僅僅靠傳授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課程設置時應盡量多安排一些有助于提高學生實踐能力的教學環節,盡可能多地接觸工程實際,把學生帶到工地進行現場實地教學,加深學生對基礎的認識和理解。需要建立校外實習基地和建設校內實習基地相結合,給教師和學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實踐場所。為此,我校專門建設土木工程專業實訓中心,建有淺基礎、樁基礎、樁基靜載試驗、基坑支護、礦井巷道、橋梁隧道、房屋建筑等工程模型,在《基礎工程》課程中可讓學生進行參觀,增強工程認識,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鼓勵和指導學生參與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或參加教師的一些科研項目或工程現場,將所學的《基礎工程》知識點融入到項目,更好地理論聯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際動力能力。

通過課程教學改革實踐,進一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得到了明顯提高,達到了課程的教學目標要求。不僅促進了學生由基礎理論知識向工程實踐能力的轉化,而且促進了教學團隊素質和教學管理水平的提高。無論在課堂教學還是實踐教學中,教師的自身素質和學術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課程的教學效果,教師的理論儲備和實踐能力直接影響培養學生的質量。教師具備了較高的理論水平和科研實力以及豐富的工程經驗,不僅能講授基礎理論方面的知識,而且能夠結合科研實際和工程實踐中存在的問題。隨著土木工程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基礎工程⒒岢魷中碌睦礪邸⒓際鹺臀侍猓教師應不斷學習,與時俱進。以學生為本,貼近教學的實際,努力培養出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的工程科技人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高等學校工程專業指導委員會.高等學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指導性專業規范[M].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11.

[2]滕延京, 王衛東, 康景文, 等. 基礎工程技術的新進展[J]. 土木工程學報, 2016, 49(4).

[3]楊冬英.“大土木”背景下基礎工程課程教學實踐與探討[J]. 高等建筑教育, 2012, 21(5) .

[4]平琦, 朱杰.卓越計劃背景下基礎工程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 大學教育, 2013, (12).

土木工程新進展范文第3篇

關鍵詞 土木工程專業;創新教育;大眾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06-0073-02

Research on Innovation Education Mode for Higher Learning Institutions under Popular Education Background: a Case in Civil Engineering//Lv Xiaoshi, Lv Shasha

Abstract The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has to be the popular, more young people enter university to get further study, employment units demands highly on social innovation a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therefore, it is vital to develop a set of feasible training mode. Combining the discipline character of civil engineering,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studi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practice.

Key words civil engineer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popular education

Author’s address Civil Engineering in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School, Jiaozuo, Henan, China 454000

隨著高校的普遍擴招,高等教育已經從過去的“精英教育”走向現在的“大眾化教育”,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形勢和社會及企業對“創新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給高校教育的發展帶來嚴峻的考驗,高校土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必須設計、優化一套新的創新教育培養模式,才能適應發展需求。

1 大眾化教育背景下大學生的特點分析

隨著“大眾化教育”時代的到來,高校大學生群體的行為、價值觀和心理承受能力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具體體現在兩個方面。

1.1 思想比較成熟

現在的大學生,不論城里來的還是鄉下來的,大都從小學開始就參與有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提前經歷過社會的磨練,為人處世顯得老練,思想相對成熟。這些閱歷能激發他們的自律性和自信心,但也容易讓他們放任自流。

1.2 就業壓力比較大

社會提供的就業職位的增加與學生畢業人數的增長明顯不成比例,嚴峻的就業形勢給大學生的學習產生一定的壓力,有的學生急于求成,金錢觀念和功利意識太強,有的學生則產生消極厭世的情緒[1]。

2 創新是大眾化教育的根本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永恒動力,高等學校作為科學文化傳承、創新和發展的基地,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必須圍繞育人這一根本任務,努力把大學生培養成為適合社會需要、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2]。

2.1 工作思路上要創新

“大眾化教育”背景下,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服務學生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自主性的同時樹立“以創新能力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強化實踐性、應用性教學,注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

2.2 工作方法上要創新

遵循人才培養與成長的客觀規律,統籌考慮大學生在校的整個培養過程,制定科學合理、系統優化的培養方案,處理好校內與校外、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體現土木工程專業獨有的辦學特色與創新理念。

2.3 自身建設上要創新

大學生培養工作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師資隊伍是最關鍵因素,應在課堂理論教學與課外實踐指導的過程中注意對學生思想和人格的引導。

3 創新教育培養模式的構成研究

培養模式和培養方案的制訂主要是規定本專業的基本要求、課程設置和實踐安排等,對于土木工程專業而言,創新教育培養模式的構成應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3.1 創新培養目標

如今,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生根本性的變化,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也發生巨大的變化,需要大量有工程技術背景的人才。因此,高等院校土木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必須順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這種需求,將培養社會需求的復合型、創新型、應用型人才作為根本目標,注重提高大學生解決實踐工程問題的創新能力。

3.2 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課程設置的合理與否直接決定培養目標能否實現,是制訂專業培養方案的關鍵。在課程設置和內容選擇上,要加強多學科知識的聯系,緊跟學科前沿及時進行更新,努力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自覺提高創新能力,有效地培養他們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創新實踐能力。

1)對課程體系進行特色定位。根據辦學思想、辦學條件和社會需求狀況,立足創新培養目標,土木工程專業本科生的課程體系設置可分為公共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必修課程、專業選修課程、實踐性課程五大平臺,通過合理調整各個平臺課時及學分比例,對課程體系進行特色定位。如可建立“專業基礎課+專業必修課”的模式,開設土木工程新進展、工程項目管理和結構力學、巖石力學等[3]。

2)優化課程體系的內容結構。課程體系設置中的五大平臺應該各有側重,要有不同的學分安排,必須首先確立土木工程類課程的基礎地位。要加強對課程內容進行優化,其他課程應與土木工程緊密相關并帶有專業技術性,在增加課程間橫向聯系的同時避免課程的重復講授,更要避免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脫節的現象。

3.3 推行自主實踐

學習時間的安排對于有效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是至關重要的,在“大眾化教育”背景下,還要注重學生實踐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主動去實施實踐教學[4]。

1)加強與省內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通過合作學習強化大學生的培養,如高校間的課程互選、學分互認、師資互聘、資源共享等,尤其是與各高校的研究所等研究機構建立長期聯系,為學生加強實踐創新能力提供便利條件。

2)加強與企業的合作,建立產、學、研結合的實踐基地。土木工程專業可在建筑工地、路橋現場或礦區巷道設立實習崗位,以實際崗位的能力要求和相應注冊職業資格認證的標準,從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團隊建設、實訓基地建設等方面出發,建立“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產、學、研實踐基地。

參考文獻

[1]周敏.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心理壓力問題分析[J].黑龍江教育,2011(7):49-51.

[2]許青云.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之思考[J].科技創新導報,2011(21):175-176.

土木工程新進展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土木工程;建筑;發展

21世紀是高科技時代,土木工程將會引進更多的高新技術,土木工程發展極為迅猛,其實踐和研究已取得顯著成就。據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分析, 2080年世界人口將達到頂峰(106億),而后有所降低,因此,我們要將土木工程引進更多的高新技術,以適應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土木工程進一步提高、創新和發展。

1 土木工程的涵義

土木工程是應用各種材料、和設備進行勘測、設計、施工、保養維修等建造各類工程設施的科學技術的統稱。從狹義來看土木工程即指工程建設的對象,如建造在地下或者地上、水上或者陸上、間接或者直接影響人類生活、科研服務、軍事戰略的各種工程設施,包括房屋、道路、堤壩、運輸管道、鐵路、橋梁、隧道、港口、海洋平臺、電站、防護工程、給水排水等。本文主要以房屋建設工程為中心進行論述。

2 新世紀的土木工程

2.1 新世紀土木工程的高層建設成就

新世紀以來,城市化的進程不斷加快,由于城市用地日趨緊張,于是我國高層建筑飛速發展,不僅體現在數量上,還體現在質量上。據初步統計,我國已建成20層以上高層建筑物10 000多棟,超過100 m的高樓有500多棟, 200 m以上的高層建筑50多棟,有20多棟超過300 m。例如長沙中心百貨大樓為懸挑結構,總高115m,共三道預應力混凝土懸挑大梁,每道挑起6層樓面;南京多媒體通訊大樓為巨型框架結構,32層,140.5 m高,四角的電梯井筒為其四根巨柱,整個大樓有4道大梁;上海浦東金茂大廈其主要采用的是鋼筋混凝土和鋼構架混合結構,地上88層,高度420. 5 m,地下3層;重慶中建大廈也為懸挑結構,52層,高192 m,中央電梯井筒作為承載柱,懸挑部分為預應力混凝土桁架,每層懸挑結構分別承托8層樓面;深圳香格里拉大酒店用了巨型框架結構,33層,114 m高,采每隔6層設置一道大梁,將6層的樓面荷載傳至巨柱上,巨柱由筒體形成;另外還有海金融中心大廈地面94層、地下3層,高466m,以及高368. 5 m的香港中國銀行,高374 m的香港中環廣場大廈,高347. 5 m的高雄T&C塔樓。從世界范圍來看,目前最高的建筑,迪拜的哈利法塔高828m,臺北101大樓高508m,芝加哥高442 m的Sears塔樓,吉隆坡高452 m的石油雙塔樓二棟,高346. 3m芝加哥Amoco大廈。

2.2 新世紀土木工程大跨建筑的成就

新世紀以來,中國建成了不少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馬鞍形殼板屋蓋單層建筑,隨之我國大跨建筑、大空間建筑顯著發展,不僅包括單層建筑,還包括了多層建筑。

2.3大跨建筑的土木工程實例

上海色織四廠工程于20世紀80年初建成,是國內最早、最有影響的大跨多層預應力混凝土結構工程,為6層,雙跨,每跨20 m的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柱距7.2 m;珠海玻璃纖維廠主廠房采用了大跨度部分預應力混凝土門式剛架結構,由4跨連續組成;珠海海關聯檢大樓,為大柱網預應力混凝土雙向框架結構,縱向7跨,每跨18 m,橫向5跨;上海閔行影劇院工程為大空間建筑,平面為正六邊形,對角線長28 m,采用了預應力混凝土平面交叉梁系屋蓋結構;珠海海關聯檢大樓為大柱網預應力混凝土雙向框架結構,縱向7跨;北京西客站主站房門吊裝階段和使用階段受力的不同,分別在下弦跨中區段、邊部受拉斜腹桿和上弦端部區設置了預應力鋼索,其上弦、下弦和腹桿均采用焊接H型鋼斷面,為樓跨度為45 m,其大梁為45 m跨的預應力鋼桁架結構。

2.4大跨建筑預應力技術的應用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預應力技術已從單個構件發展到預應力結構的新階段。由于預應力技術在解決大、高、重、新建筑工程的設計和建造難題中發揮著其獨特的優勢,因此其是大型會議展覽中心、建造大跨度公共建筑、大開間住宅高層、超高層建筑以及轉換層結構、重型傳力大梁等承受特重荷載結構中不可缺少的關鍵技術。大跨建筑大多采用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空間鋼結構,大柱網、大開間的多層與高層建筑以及核電站預應力安全殼、大型預應力儲倉與儲液池都應有到預應力技術。例如蘇州八面風商廈是中國第一次在高層建筑中采用24 m跨的大跨預應力混凝土框架結構體系,江蘇省公安廳大樓采用預應力混凝土曲梁轉換層、蘇州工業園區國際大廈為預應力混凝土交叉梁系轉換層、南京婁子巷高層商住樓預應力混凝土厚板轉換層,南京山西路金山大廈等高樓中采用預應力鋼-混凝土組合結構轉換層的體系。

3 土木工程活動與可持續發展

新世紀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以混凝土、鋼鐵和玻璃幕墻為代表的現代城市建筑正在無節制地擴張,造成了環境破壞和人與自然的不協調。在這樣一種背景下,展望未來,土木工程的發展應該與可持續發展緊密聯系起來。首先,土木工程師和建筑師應該樹立可持續發展建筑觀,在土木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應該將工程與環境效益結合起來,有效利用太陽能、節能技術、自然通風、材料循環利用等自然方式,盡量減少對建筑工地周圍樹木、植被、土地的破壞,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保證綠色建筑的興起。

就土地利用而言,為了使土木工程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我們應該在房屋建設的過程中節約用地;就材料而言,近年來土木鋼纖維、聚合物浸漬混凝土、玻璃纖維混凝土、節能混凝土、鋼化玻璃、多功能涂層玻璃、雙層中空玻璃等都已經在不斷研究并促進了發展,為了使用不污染環境,高效、節能、節水的建筑技術和建筑材料,在房屋建設工作中我們可以加強粉煤灰利用、用廢橡膠筑路、碎玻璃制磚以及廢混凝土、廢磚石經回收加工使變廢為寶,或者要求不高的地面材料或填充料,也可用于筑路或重新制磚。利用碳纖維材料加固修補混凝土結構的技術是未來土木工程材料上的發展趨勢。就水資源而言,我們要在房屋建設的過程中加強對水資源的利用,因為水是人們生活耐以生存的基礎,也是土木工程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目前我國水資源緊缺,工程污染水增多,嚴重影響了環境,因此,我們一是要努力減少水的消耗量,二是要注意水的二次利用,以滿足人口增長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結束語

新世紀社會經濟將不斷持續發展,土木工程的設計、施工和理論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同時土木工程還在持續發展,我們應該將其發展與可持續發展相適應,加強新型結構型式、新型建筑材料、新的技術手段的理論探索和應用研究,實現土木工程的更大突破。

參考文獻:

[1]方從嚴,梁有峰,吳慶.土木工程的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綜述[J].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5年02期

[2]丁大鈞. 我國土木工程的新進展[J]. 淮陰工學院學報. 2003年01期

作者簡介:

土木工程新進展范文第5篇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傳統的土木工程材料課堂教學注重教材理論知識的學習及其運用,這在—定程度上弱化了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也不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為此,在教學觀念上進行了一些轉變。首先,將課程教學的重心轉變為強化知識運用和實踐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各種材料相關的生產和技術性能機理,強調各種材料的用途及應用范圍,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思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多動手、多嘗試,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其次,注重培養學生的T程觀念,pj即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把所學知識與工程實際聯系起來,同時引導學生注意所學知識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從而樹立正確的工程觀念和創新意識。再次,教學內容考慮學生的未來職業生涯,把教學內容和T程實際進行結合,讓學生明確自己的專業能干什么、怎么干,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對未來的職業有所規劃。

二、課堂教學改革

近年來,土木工程材料領域發展迅速,各種新型的材料不斷出現并應用于實際工程。相關材料的標準規范也不斷更新。而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已成為很多課程面對的問題。為了彌補教材內容的不足和滯后,教師在平時注意教學資料的積累,通過翻閱各種專業期刊,了解各種土木工程材料的最新進展,在每學期初把課程涉及到的標準規范進行檢索和更新,使教學內容—直保持最新。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明確課程教學思路,優化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內容體系,教學內容圍繞鋼材、膠凝材料、混凝土與砂漿、砌筑材料、瀝青、高分子材料、功能材料、木材、裝飾材料等九大類材料展開,以材料的組成、生產、技術性質、應用為基本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通過聯系實際工程強化對土木工程材料的應用范圍講解,注重向學生傳遞創新理念。鼓勵學生創新(如圖1)。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方式.把各種材料及其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材料施工的工藝和流程等以圖片、視頻、動畫的形式展示給學生,在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強化學生對各種材料的認識,培養他們的工程觀念。通過介紹各種材料的發展歷程和新型材料的產生,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他們創新。土木工程材料課程中,由于材料缺陷、疲勞破壞、施工條件、使用環境等造成的材料失效、工程事故等有很多案例,將這些工程實例引入課堂教學,既可以加強材料與工程實踐的聯系,還可以鍛煉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也是有益的。課堂教學中,弱化理論教學并不等于不學習理論。根據授課內容,給學生必要的指導,引導他們自主學習理論,H將課堂學習與課下學習結合起來,使學生能夠全面掌握所學知識。課堂教學中注重習題課教學,通過習題課鞏固所學知識,引入工程案例分析等拓寬學生視野,彌補教學內容的不足。三、構建合理的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是土木工程材料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各種土木工程材料技術性質的試驗在課程教學中占有較大的比重,但以往的教學往往忽視了試驗教學的重要性,不利于學生動手能力的提高。

為了更好的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構建了課程試驗、課外實踐、計算機應用和自主創新“四位一體”的實踐教學體系(如圖2)。

圖2。四位一體”實踐教學體系

首先,強化試驗教學。土木工程材料課程教學中試驗教學的學時相對較少,學生無法利用上課時間完成一些必做試驗。為了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機會,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相關試驗。試驗過程中在強調學生動手的同時,鼓勵他們多思考,并設置一些創新試驗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比如通過采用不同形狀的試件測試混凝土的抗壓強度。讓學生分析它們的區別和聯系。對于一些綜合性試驗,通過分組讓學生從不同的基礎數據出發,以獲得不同的試驗數據并進行對比,比如混凝土配合比設計試驗中,各小組采用不同的配合比所獲得的混凝土強度是不同的,據此可以分析配合比和強度的關系,而且試驗過程中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相互協作的團隊精神。實驗室根據學生的需要不定期進行開放,讓學生熟悉試驗設備,完成一些課外試驗。

其次,充分利用課外實踐。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識。鼓勵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課外調研,根據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調研報告或研究論文,作為課下作業的一部分。同時,利用認識實習等課外實習機會,帶領學生參觀建材市場、施工工地,熟悉所學的各種建筑材料以及它們在工程中的應用,以更好的鞏固所學知識。

再次,加強計算機在課程教學中的應用。當前,計算機已經成為獲取知識的重要工具。結合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指導學生利用計算機檢索圖書館中的各種電子數據資源以獲取有用的數據。鼓勵學生利用所學的計算機知識.解決土木工程材料課程學習中的問題,比如利用計算機編程解決最佳配合比設計問題。利用計算機模擬材料受壓破壞問題等。

最后,鼓勵學生自主創新。政府和學校非常重視大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分別設置了大學生創新基金項目。鼓勵學生充分利用好這些平臺,積極自主創新,根據自己的新穎想法申請創新基金項目或申請各種專利。

四、考核方式改革

全面考核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同時適應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是土木工程材料課程考核方式改革的基本出發點。以前的考核方式只注重對課程理論知識的掌握,缺少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考核。為此,將考核內容分為兩部分:課程理論知識,占70%;綜合能力,占30%。課程理論知識考核不局限于課程的書本知識。通過在試卷中加人·些T程案例分析、前沿問題分析等考核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綜合能力考核包含對學生的試驗操作能力、試驗報告完成情況、課余調研情況(以小論文或調研報告形式進行考核)等的考核。

五、注重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

土木T程材料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教師發揮著重要作用。教師需要不斷更新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這要求教師要經常閱讀國內外文獻,積極申請和參與研究課題.這不僅有利于課程教學內容的更新,對于教師科研水平的提高也是有利的。課程教學中,教師要注重改善教學方式和方法。提高教學水平,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師應身體力行,親自動手做實驗和參與工程實踐,這樣才能更好地指導學生。教師應具有較高的計算機應用水平,計算機是解決工程中問題的重要工具。教師需要熟練掌握這個工具,這有利于個人解決科研問題和對學生科學合理的指導。教師應不斷總結課堂教學經驗,注重課堂上和課下與學生進行交流,要在不斷交流中發現問題,促進教學相長。

六、結束語

在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的指導下'對土木工程材料課程的教學觀念、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考核方式等進行改革是必要的,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是有利的,對于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也有積極的推動作用。教學改革的效果需要通過教學實踐來檢驗.在教學實踐中,推動教學改革,總結經驗教訓,全面提高學生和教師的綜合素質是下一步要踐行的工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泰市| 岳普湖县| 卫辉市| 佛学| 平武县| 恩平市| 宽城| 苍梧县| 儋州市| 清丰县| 兴和县| 南溪县| 武功县| 巴林右旗| 岳阳县| 六盘水市| 潜山县| 龙口市| 象州县| 湖南省| 都江堰市| 贡山| 枣强县| 桐庐县| 溆浦县| 东乡族自治县| 长兴县| 临沂市| 青冈县| 舟山市| 清远市| 巴南区| 永登县| 温泉县| 游戏| 左贡县| 绥阳县| 咸阳市| 青铜峡市| 德州市| 和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