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基礎的重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中醫學 教學方法 教學工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795(2014)02(b)-0152-02
中醫學作為我們祖國的傳統醫學,是我國優秀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的明珠,歷代醫家在長期的醫療實踐過程中,總結人民同疾病作斗爭的經驗和智慧,逐步形成了中醫藥學獨特的理論體系和豐富的治法,至今,中醫以其簡便、應驗、低價的特點在我國衛生保健事業中仍然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為一名醫學生,理應掌握祖國醫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以適應新形勢下醫療衛生事業對衛生技術人才的基本要求。
目前,在西醫院校的課程設置中主要是以西醫學為主的現代醫學,中醫課時的安排是相當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課時為學生開啟一扇探索祖國醫學寶庫的大門,是中醫教學工作中的重要課題。本人在教學實踐中有以下幾點體會,在此提出,與同道共探討。
1 端正態度,正確認識中醫學
長期以來,社會上存在著有關中醫“落后論、淘汰論”和“不科學論”等思想,這必然會使學生對中醫藥學產生懷疑的態度,因此在中醫教學中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是首要任務。中醫藥學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歷程,理論體系不斷完善,臨床經驗日積月累,并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檢驗,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向學生展示中醫藥理論的博大精深,體現其歷史與醫學價值,激發學生學習中醫藥學的積極性。同時也要指出中醫藥學的薄弱環節以及面臨的困惑,如在客觀化指標、研究方法等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1],從而引導學生客觀、辯證的認識中醫藥學的過去、現在和將來。
2 分析教材與學情,準確把握定位
岳美中認為“中醫是一門艱深的科學,易學而難精。醫生也絕不是泛泛地認得幾味藥,記得幾個方就是中醫。”對于非中醫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的目的就是在學習現代醫學的同時,了解祖國醫學的淵源、歷史傳統,熟悉祖國醫學的基本特點、基本理論、發展狀況以及目前中西醫結合成就,為今后從事醫學技術工作奠定基礎。因此重在了解,對學生不能要求過高過深,只要求他們熟悉簡單的中醫基礎理論和中醫診病治療方法,了解中藥的作用及組方原則和常見病的中醫治療方法,所以教學過程中應把握中醫理論的精髓,圍繞以臟象學說、經絡學說、氣血津液為核心的生理與病理;以六氣、七情為主的病因與預防;以四診八綱、辨證論治為中心的診法與治則;以及基本的中藥、方劑理論等,引導學生步入中醫藥學的殿堂[2]。
3 講好開篇,激發學習興趣
通常緒論在很多課程中都是以概述、簡介的形式出現,一般都不作為學習的重點,但在中醫學的教學中緒論的作用卻不可忽視,它會形成學生對中醫藥學的第一印象,講得好壞會直接關系到學生學習中醫的興趣。講解時可以醫學發展的歷史軸線為綱,詳略得當地向學生講述中國醫學史:如漢末之前的四大經典著作奠定了中醫藥學的基本理論體系;神農氏嘗百草著成《神農本草經》,扁鵲切脈斷生死被譽為神醫,華佗自制麻沸散行剖腹手術堪為外科鼻祖,張仲景勤求古訓、拯救生靈而為醫圣;金元四大家開創了中醫學術爭鳴的新局面;李時珍赴深山、訪千家、三易其稿而著成《本草綱目》;明清溫病學派開拓創新、使溫病學自成體系。這一幅幅生動的醫史畫卷向學生展示出中醫學的科學性及歷史價值,從而激發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對中醫學的探索欲望,為今后學習中醫學做好心理準備[3]。
4 借助現代醫學,闡述中醫理論
中醫學的形成發展特點決定了其理論的抽象性,加之其文字專業性強、術語多,對于初學中醫的學生來說,理解上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中醫教學應盡可能通俗易懂,教學過程中以中醫學為基礎,結合現代醫學的研究成果,用以解釋中醫基礎理論,會有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如:上海醫科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經過研究初步闡明了腎陰虛和腎陽虛本質上與機體皮質醇量的高低相關;熱證時在病人和動物模型中發現交感神經系統活動增強,兒茶酚胺類的排出量亦有明顯增多,而寒證則相反[2];中醫血瘀與現代醫學循環和微循環障礙之間的關系[4]等,這樣生動具體的成績和實例,會使學生感受到中醫學的奧妙和神奇,從而提高他們探索中醫理論的積極性,同時也加深了學生對中醫理論的理解,并且開闊了思路,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意識。
5 突破傳統模式,改革教學方法
傳統的教師一言堂的理論授課方法,無論對于學生,還是老師,都顯得枯燥乏味,如果能在教學中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僅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還可以加強對學生的素質培養。
(1)注重啟發引導,加強知識學習的系統性。中醫學知識的聯系性很強,在授課過程中應多給學生以提示,引導學生用已學過的知識歸納總結新知識。如在詳細講解了生理功能之后,可以讓學生自己推導出相應的病理變化,從而使所學知識融會貫通,靈活應用,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
(2)開展自學討論的學習方式,以提高學生對知識信息的獲取能力。對于相對較易理解的內容如病因中的六和中藥的煎服方法等,由學生分組自學討論,然后選出代表在課堂講解,互相提問,取長補短,最后由教師對重點、難點予以總結,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中醫術語的運用能力。
(3)運用多媒體教學,加強中醫理論學習的直觀性。中醫理論的抽象性是學生學習的一大障礙,又加上單調的教學方法,使得師生都感到乏味至極。利用多媒體技術,在課件中適當配以形象的插圖、臨床的實例圖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中醫理論的直觀性;而對于中醫四診和針灸學的有關內容還可利用教學錄像來加深學生的印象,既有利于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松而愉快的氛圍中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總之,在新時期教育教學改革的大環境中,尤其是面臨嚴峻生存挑戰的形勢下,中醫教學必須要順應時代要求,擺脫單調而乏味的傳統模式,改革教學思路和方法,符合時代特征,只有這樣,中醫學才能在新的歷史環境中求得生存、求得發展。
參考文獻
[1] 梁尚華,童瑤,徐竹林.論中醫現代化思想在中醫教學全過程中的貫穿[J].中醫教育,2003,22(5):36-37.
[2] 吳水盛.中醫教學要具有時代特色[J].中醫教育,1999,18(4):32-34.
一、課前造勢,先聲奪人
前蘇聯有研究表明,學生注意事物的積極性呈波形,開始的三五分鐘注意力未能集中,因此,開場戲成為一堂課老師與學生的最初交流,是將學生注意力從課間娛樂的放松中牽回來的重要一環。如果只以簡陋的一句“本節課我們來學習×××”,這樣的話一開始就錯過了這個好機會,導致學生很長時間才能注意聽講,事倍功半。我的措施是先聲奪人,利用開場戲好好造勢:可用以情動人開戲,讓學生在心靈的共鳴中一起步入文章。例如:在教學《秋天》時,為了提高學生興趣,活躍課堂氣氛,我就設計了以下導語:一提到“秋”,碩果累累、秋高氣爽、風霜高潔、落葉蕭蕭等景象仿佛就出現在我們眼前,不僅會給人豐富、充實的想象,也會給人愁苦、蕭條的感受。請同學們想想,古往今來的文人墨客是如何描繪抒寫秋景的?比如說,杜甫在《登高》中是如何描繪秋景的?王維在《山居秋暝》中又是如何描繪秋景的?而歐陽修在《秋聲賦》中如何展示了秋天的蕭條的?隨著這一串提示,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同學們背誦了一首又一首的詩文,喚起了對已學知識的回憶,千姿百態的秋景仿佛就呈現在眼前,這時再因勢利導,要求學生朗誦郁達夫的《秋天》,看作者是如何描繪秋景的。
二、課中設疑,激發興趣
教育家朱熹有一句話:“讀書無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到這里方是長進。”可以這樣理解: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問是思維的火種,思維是以疑問為起點,有疑問才有思維,經過思維才能解疑,才能有所進取。因此,若在教學過程中進行設疑、釋疑、解惑,定可極大地激發學生興趣,促使他們積極思考。當他們陷入“山重水盡疑無路”時,教師給予解惑,這樣便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我在上《最后一課》時,設計了這樣一些問題:1.韓麥爾先生做了什么事?是何原因?2.平時鎮上的一些人又做了些什么?3.小弗郎士面對這些有何想法?說明了什么?4.外國人在這塊土地上做什么?5.同學們認識這段歷史,今天的我們該做些什么呢?通過這一組問題的思考解答,理解了課文的核心內容,很好地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同學們時而深刻的思索,時而深沉的悲哀,時而強烈的憤慨,時而昂揚的報國熱情。這種圍繞課文核心內容層層深入地設疑,最大限度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課尾恰當留疑,留有余香
任何課文學完后都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學生也不可能沒有任何問題。問題意識是創新精神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主動學習的表現。課尾留疑就是要求學生在學完課文后提出自己尚未理解或未完全理解的問題,并和同學討論或向教師請教。比如學習《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首詞后,可以結合中華古詩文背誦活動,設計如下問題:自古以來,月亮在中國人的意象里就是一個美好、團圓的象征,中國人尤其喜愛月亮,詩人對月亮更是情有獨鐘,請你利用網絡和七年級(上)第四單元的綜合性學習內容或到圖書館查找一下,人們還常用哪些詞來稱呼月亮?注明作者、出處、原詩句,也可以輯錄有關詠月的詩句,擴大學生的視野和閱讀量。
總之,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的地位還是“至高無上”,學生就不敢多想,更不敢奢望、幻想和想象,這樣就會影響學生的思維方式,學生的創造潛能無法開發,因此教師要信任學生的潛能,尊重學生的人格,理解學生的心靈,把自己當作學生的一員,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減少一些約束,減少一些強制,使學生充滿自信,把求知當作愉快的事,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創造潛能,激發他們自主探求知識的積極性。
[關鍵詞]污水處理,供配電,設計
中圖分類號:TM7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5)27-0161-01
一、引言
污水處理工程中處理的主要是兩大類污水:(1)工礦企業生產過程中的工業廢水;(2)生活和辦公區域所排放的生活污水。
首先由于不同的工業企業生產的產品不同,所以,工業廢水中產生危害環境的化合物含量也各不相同。例如:上海貝爾公司的印刷電路板車間生產中排出的有毒有害廢水與上海焦化公司的煤氣和化工車間生產中產生的有毒有害廢水的性質就大不相同。工業園區生產產生的廢水有害化學成分復雜。其次,在影響人類健康和自然界平衡的程度上兩類污水的危害程度卻是相同的。例如:生活辦公區域排放的生活污水,周莊等著名旅游度假區,其工礦企業雖少,但生活污水和各類食品加工的廢水對河道水體的污染卻相當嚴重。以上僅舉少量例子可說明污水處理工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但無論何種工業廢水或生活污水(以下統稱污水),污水處理工程將采取不同的工藝方案來解決整體污水的排放,并使最終的水體水質務必達到“污水綜合排放標準GB8978一1996”及“上海市污水綜合排放標準DB31一1997”的要求。
二、污水處理中電氣控制的方案實施
工業和生活污水有不同的處理工藝,根據“經濟、合理、有效”的原則,在污水處理工程的設計分析論證后,確定了最佳處理工藝的方案實施。但無論何種工藝的實施都必須配備有不同的環保設備,例如:水泵有:螺桿泵、潛水泵、污泥泵、計量泵、攪拌機;以及空壓機;鼓風機;脫水機;空氣凈化器;攔污柵....各種用途的水池有:調節池、氧化池、沉淀池、出水池,....為了這些環保設備的正常運行就必須提供所需的電力和電氣控制設備。
污水處理站的供配電控制系統是不可缺少的,為了保證污水處理站的可靠運行,為了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提高污水處理的現代化管理水平,需采用在線監測和智能化監控系統,以滿足和加強生產過程中的自動控制,并對污水處理設備的系統流程、重要參數、運行狀態等進行計算機和PLC的自動化管理。為了實現這些要求,電氣專業和自動化控制專業必須緊密配合,相互協調,留有一足夠的設置接口,按照規定,實現計算機、PLC儀表、電氣、自控四個方面的密切配合,最終實現污水處理站的全面自動化監控。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污水處理站的負荷中心需設置變配電間和中央控制室,以安裝變壓器、配電柜、PLC柜、UPS電源和工藝流程模擬屏等設備。
三、供配電的配置和設計
一般污水處理站的用電負荷設定為二級負荷,假如污水站的供電突發故障,那么將造成污水處理運行環節中斷,而未經處理的污水直接溢流排出,不但會造成生態環境的污染,而且將劉一生產和生活賴以生存的水體造成嚴重毒化的后果,此外停電將導致生化培養的活性污泥大量死亡,即使修復供電,再要達到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將需較長的活性污泥培養時間。因此污水處理站一般要求雙電源雙回路供電,對于新建的污水處理站,可根據工程具置及負荷大小情況,由區域變電所提供兩路lOKV等級的高壓電源,采用架空或電纜直埋方式進人污水處理站的變配電間,如果是改擴建工程,也可由總廠變電站提供兩路低壓380V電源直接進人污水處理站的低壓配電間,然后再由低壓配電柜輸配到各用電設施。
對新建污水站配電間,應考慮盡量靠近污水處理站的負荷中心,配電間的位置選擇一般距用電設施和建筑物總有一段距離,因此要求用電設備在現場應可方便操作,除了現場通過PLC實現自動開合運行,還需設置配電控制柜,裝設手動或自動轉換開關、信號指示燈等。必要時還需安裝電動機B相電流表,以監測電動機的運行負載狀況。
污水處理設備的運行在必要時,可由計算機、PLC對設有鼓風機、脫水機等設施的機房實行全程自動化控制。
對于低壓配電系統的設計,一般采用單母線分段分列運行。如有一路供電故障,排除故障后,合上母聯開關,由另一電源供電,也可采用自動切換方式運行,以確保用電設備的安全運行,兩母線的負荷分布合理,功率分配均勻,設計工藝流程布置有序。低壓配電MCC開關柜可采用抽出式、固定分隔式或抽出固定混合型開關柜,這應根據用戶不同的習慣要求來設計方案。
每一回路電動機的控制保護,一般可采用空氣開關+交流接觸器十熱繼電器的配置方式設定,見圖1,也可采用刀熔開關十交流接觸器十熱繼電器的控制保護方式,見圖2。這可根據用戶的不同需求來設定。
近年來,國外生產的電動機中有定子繞組溫度保護措施,國內企業根據用戶要求生產的電動機定子繞組中增加熱電偶、熱電阻等溫控元件,用于監測定子線圈的發熱程度。在這種情況下,二次控制回路中應接人此保護回路,以便更有效地保護電動機以免過熱損壞。由于考慮到與PLC,計算機的接口實現自動控制,在電動機二次控制回路中應留有足夠的端子接口,將控制信號接到端子接口上,以便輸入PLC或接收PLC發出的指令自動開關控制電動機,這樣就可全程實現手動或自動的操作要求。
由于大部分污水處理環保設施均為戶外露天結構,所以配電設施也均為戶外設備,應具有防雨、防塵技術要求和等級,作為化工企業還須具有防腐蝕的技術要求和等級。因此,戶外配電箱應盡可能采用不銹鋼板、復合鋁鋅板噴塑或工程塑料制造箱體,以達到優良的防護效果。對于污水處理站內的鼓風機房等設施應采用戶內懸掛式箱體結構為宜。對于污水處理站的各種電線、電纜最好采用銅芯鍍錫導線,以免遭受潮濕、酸鹼氣體的污染影響,造成電氣絕緣、接觸導電不良等后果。
四、結語
隨著國家對環保事業投人的加大,對環保要求和監控力度的進一步加強,我們相信在近幾年中環保工程項目將越來越多,污水處理工程的前景會越來越好,我們相信“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目標一定能實現。
參考文獻
一、讀音規則記憶法
它就是按照元音字母、元音字母組合、輔音字母及輔音字母組合在開音節和閉音節的讀音規律記憶。有些固定的字母組合,例如ing發[i],ly發[li],ty發[ti];各種前綴、后綴,例如a-,re-,un-,dis-,im-;-ed,-ing,-ly,-er,-or,-ful,-y等都有其比較固定的發音。掌握了這些規則,記單詞時就不必一個字母一個字母地記憶了。
二、字母變化記憶法
英語單詞中以某個單詞為基礎,加、減、換、調一個字母就成了另一個新單詞。具體方法如下:
(1)前面加字母。例如:is/his,ear/near/hear,read/bread。
(2)后面加字母。例如:hear/heart,you/your,plane/planet。
(3)中間加字母。例如:though/through,tree/three,for/four。
(4)減字母。例如:she/he,close/lose,start/star。
(5)換字母。例如:book/look/cook,cake/lake/wake/make/take。
(6)調字母(即改變字母順序)。例如:blow/bowl,sing/sign,from/form。
三、聯想記憶法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據所處的環境,所見到、所摸到的事物,聯想相關的英語單詞。例如:打球時聯想到ball,(play)basketball,(play)football,(play)volleyball,playground,等等;吃飯時聯想到dining-room,(have)breakfast,(have)lunch,(have)supper,等等;睡覺時聯想到bed,bedroom,go to bed,sleep,go to sleep,fall asleep,等等。如果長期堅持下去,效果就會很好。
四、歸類記憶法
在記憶過程中,把所學到的全部單詞進行歸納、分類、整理,使其條理清晰,一目了解,然后再分別記憶。
(1)按題材分類。例如:把名詞分為生活用品、動物、植物、水果、食物、家庭成員、人體各部位、學習用具、學科、交通工具、地方場所、星期、月份、季節等;把動詞分為系動詞、助動詞、行為動詞和情態動詞,等等。
(2)按同音詞分類。例如:see-sea,right-rite,meet-meat。
(3)按形近詞分類。例如:three-there,four-your,quite-quiet。
(4)按同義詞分類。例如:big-large,hard-difficult,begin-start。
(5)按反義詞分類。例如:right-wrong,young-old,come-go。
(6)按讀音分類。例如:字母組合ea在eat,meat,teacher中讀[i:];而在bread,ready,heavy中讀[e];在great,break中讀[ei]。這樣不僅單詞記住了,而且讀音也掌握了。
五、構詞記憶法
掌握一些構詞法知識,可以大大地增加自身的詞匯量。英語構詞法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派生法。這種方法就是在一個詞根的基礎上加上一個前綴或后綴,從而構成另一個新詞,并且與該詞根的含義有著密切的聯系,此類詞便稱為派生詞。如常用的前綴in-,im-,un-,dis-等表示否定含義;后綴-er,-or,-ist等表示人;后綴-y,-ly,-ful等表示形容詞性等。如:like-unlike,teach-teacher,friend-friendly,等等。
(2)合成法。這種方法就是把兩個或幾個各自獨立的單詞并到一起組成一個新的單詞,由此法構成的單詞便稱為合成詞或復合詞。如:black(黑色的)+board(木板)構成blackboard(黑板),class(班)+room(房間)構成classroom(教室),foot(腳)+ball(球)構成football(足球)等。
(3)轉化法。這種方法就是在不改變拼寫形式的基礎上,由一種詞性轉化為另一種詞性,主要有名詞轉化為動詞、動詞轉化為名詞、形容詞轉化為動詞或名詞等。如:water(n.水)-water(v.澆水),lift(v.舉起)-lift(n.電梯),last(adj.過去的)-last(v.持續)等。
六、循環記憶法
關鍵詞: 典籍英譯 漢語音樂美 缺失 《天凈沙?秋思》 個案分析
一、前言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其文字與文化傳統獨具魅力,而作為華夏文明精髓的典籍浩若滄海、燦似明珠,是全人類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由于英語是世界上廣泛應用的語言,典籍英譯――把中國典籍翻譯為英文,對于弘揚民族文化、促進中西文化融合、保持中國固有的文化身份,展現中華民族的文化活力來說,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典籍英譯
中國典籍通常文字精練、思想深邃,具有濃厚的本國文化的底蘊和色彩。因此典籍英譯具有穿越歷史時空和跨越地域文化兩大特點,既需用異國的文字再現出本土的傳統文化,又要使譯入語讀者領略異國文化的瑰麗美妙。在典籍英譯中如何忠實地傳遞中國文化的意、韻、味,使異語讀者不僅了解中國典籍的“名”,而且能夠體味中華文化的“道”,也成為了典籍英譯的焦點問題。作為一種符號,中國典籍作品是意義、風格和功能的總和。典籍的美是其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結合,文體、韻律、選詞和語氣等合起來構成典籍文本獨特的風格。只有在盡力再現這些形式的基礎上,才能忠實地傳達原作的內容。
三、漢語言的音樂美
典籍中語言形式美的一大特色就是極富音樂性,其音樂素質異常突出,而構成音樂性的主要因素為聲韻、聲調、音步。漢語是單音節語素語言,通常一個音節一個漢字,單念時,每個音節的時值大致相當。它的音節都能分成聲母和韻母兩部分,聲母由輔音充當,韻母結構簡單而整齊,而且全由樂音充當,聲韻組合規律性,沒有清濁塞音,這使得它在使用押韻這一節奏方式時,韻與韻之間的相互響應比較明顯、響亮、和諧。中國古典詩歌從《詩經》到元曲,句句韻、隔句韻、一韻、換韻、交韻、首句入韻與首句不入韻、平聲韻與仄聲韻等,押韻的方式不斷變化,但押韻這一漢詩的基本特征在古典詩歌中一旦形成,便從來沒有改變,以至對漢語文學來講,基本上是“無韻不成詩”。漢語元音音高的升降和音長的總和形成了聲調。漢藏語系中的語言是有聲調語言,音高具有區分意義的作用,而印歐語系中的語言大多是無聲調語言,因而很難利用音高這個十分重要的語音要素形成其語言的音樂性。四聲高低曲折,富于變化,而在音高變化的基礎上,漢語言就出現了平仄律、抑揚調。平聲字發音時間長,仄聲字發音時間短;平聲字是高調、揚調,仄聲字是低調、抑調。平仄的搭配調節,實際上是聲音的抑揚、高低、長短的搭配調節。正如啟功先生所言:“漢語詩歌特別重視平仄、高矮,高矮相間,如同顏色的斑斕,這樣拼成的詩句才好聽,才優美。所以要談漢語構成,先得說漢字,先得說漢字的聲調。高高矮矮、抑抑揚揚的漢語詩歌是有音樂性的,詩句的音樂性正來自單字的音樂性。”[1]頻頻出現的明亮元音,高低起伏的聲調,明快協調的節奏,使漢語言猶如音樂旋律,富有入耳動聽的美感。
中華典籍雖包括詩、詞、曲、賦等多種形式,但均對格律要求較為嚴格,如《詩經》基本上是四字一句;《楚辭》以六言為主,每句中襯以“如、之、而、其、于、兮”等虛字,節奏舒展活潑;樂府詩中有雜言,但五言是主流;《古詩十九首》全部采用五言形式;唐代以后形成的近體詩以五言、七言為主,分律詩和絕句,每首詩句式整齊劃一,律詩還要求對仗;后來的詞曲雖有長短句的變化,實則為格律詩的變體,仍未脫離整齊的局面,不過是整齊中略顯變化,以求更加和諧;賦也是如此,它吸收了散文的結構和一些散句,多用駢體,形成一種散、韻文的混合體。此外,我國古代散文中經常出現排偶句,這是漢語言形式美在整齊中求變化的典型手法。不少散文佳作,如莊子《逍遙游》、李斯《諫逐客書》、李密《陳情表》、韓愈《進學解》等都以排偶句式作為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字句形式整齊,句間節奏整齊,句末協韻整齊,加上聲調的高低起伏、口型的開合齊撮,所以典籍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和諧優美,富于音樂美。
在對聲韻律的利用與對聲音平仄的調配上,產生了漢語十分豐富的節奏形式。古典詩歌與散文充分利用了漢語這一優勢,形成了自身獨特的語音音樂性傳統。
四、典籍英譯中音樂美的缺失
本文擬以《天凈沙?秋思》英譯為研究個案,從譯文是否忠實于原文及是否能傳遞原曲的意境兩方面分析,說明典籍英譯中音樂美的缺失。
1.《天凈沙?秋思》的原文分析
下面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的原文:
枯藤老樹昏雞,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首小令總共二十八個字,描繪了一個漂泊天涯的游子秋日黃昏行旅的圖景,表現了游子悲秋懷鄉、難以言喻的惆悵心情,讓人讀之而倍感其苦,詠之而更感其心。小令前三句全由名詞詞組鋪排而成,共十八個字,九個名詞詞組,九種景物(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有機地連綴在一起,無需一個動詞,不借助語法的凝聚力,卻勾畫出一幅蕭瑟蒼涼的秋景。九種景物,從動靜的角度看,“枯藤老樹”是靜物,“昏鴉”則是發聲的動物;“小橋、人家”是靜止的,“流水”則是動的。隨著視線的移動,景物動靜不斷變化,相互交迭,不同的場景天衣無縫地和諧地組合在一起,襯托出了斷腸人的那種顛波流離、孤苦無依的境遇及哀惋凄苦的多重心態,使得下句“夕陽西下”能夠很好地承接連貫下去,只用筆鋒輕輕一轉,自然而然地導出了詩人的心理感受:“斷腸人在天涯。”頓時令人拊胸扼腕,潸然淚下。整首小令在句式上整散互用,結構上長短交錯,語氣上緩急諧調,讀來朗朗上口,嚶嚶成韻。
2.《天凈沙?秋思》的譯文分析
作為膾灸人口、歷代傳誦的名篇,《天凈沙?秋思》有好幾種英譯本。由于原作者在詩中不拘于語法,僅用名詞建構意象,就給讀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間,因此不同的譯者對該小令有不同的理解,也產生了不同的英譯本,本文選取了其中兩種譯本進行分析。所有這些譯本,均乃大家之作,各有特色。筆者僅就譯文在“音樂美”的缺失方面談一點看法。
譯文1:Autumn
Crows hovering over rugged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the day is about done.Yonder is a tiny bridge over a sparkling stream,and on the far bank,a pretty little village.But the traveler has to go on down this ancient road,the west wind moaning,his bony horse groaning,trudging towards the sinking sun,farther and farther away from home.[2]
(tr:翁顯良)
翁譯是帶詩意的散文釋義,共由三個句子組成,沒有了明顯的韻律和節奏,失去了原文外在的美。原文的前三句,共十八個字,寫了藤、樹、鴉、橋、水、家、道、風、馬九種事物,一字一詞,一字一景,真可謂“惜墨如金”。但是,凝練而并不簡陋,九種事物名稱之前分別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現各自特征的修飾語,使各個事物都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又使本來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蒼涼的深秋暮色籠罩下,構成了一個統一體。在結構上,原文前三句整句排列,結構相同,字數相同,句式工整,是一個鼎足對。這種結構安排給人一氣呵成、痛快淋漓的酣暢美和明快的節奏感。后二句是散句。這就使得整個曲子構成了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形式美感,顯得節奏明快又曲折迭宕,從形式上顯示出了人從清爽舒逸到落魄無助的生存境遇,造成了強烈的反差。而這種形式體現在翁譯中全都被掩蓋了。翁譯將前三句九個名詞詞組之間平行、并列的關系變成了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并將事物的鋪排變成了情形的羅列。如果把翁譯的第一句回譯過來,就變成了“烏鴉在盤繞著枯藤的老樹上翱翔――天快過去了。”譯文所表達的意義與原文的意義相去甚遠。原文的“小橋流水人家”回譯過來,即“那邊閃閃發光的小溪上有一座小橋,在遠處的河岸邊有個小村莊。”原文的“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在譯文中成了一句話。譯文把原文中隱性的詞語連接變為顯性,增加了許多表動作和狀態的詞語以及介詞、連詞等,有的地方甚至還作了內容的增添或修改,各部分環環相扣,形態外顯,表現了敘述的層次順序和思維過程的輕重緩急,從而失去了原文整散相間、長短結合的音樂美感。
譯文2:Autumn Thoughts
Withered vines,olden tree,evening crows;
Tiny bridge,flowing brook,hamlet homes;
Ancient road,wind from west,bony horse;
The sun is setting,
Broken man,far from home,roam and roams.[3]
(tr:趙甄陶)
總體上來看,趙譯保留了原文結構和形式。如譯文仍然采用原文“adj+noun”的結構,九個意象之間僅用逗號連接,全詩基本上與原文詞序相同。但未能在韻律方面譯出原文的神。原文中,鴉、馬、涯押尾韻ā,家、下押尾韻iā,從而形成1、3、5句押韻,2、4句押韻的隔行押韻,而且平仄相間,韻律輝映,如果用原曲調唱出,蒼涼凄切,一定會令人拊胸掩面,催人淚下。這就從形式上體現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愴的內心世界和淪落他鄉彷徨無助的客子之悲。而趙譯除第4句外,1、2、3、5句全用/s/音押韻,讀起來讓人有微風輕拂的感覺,失卻了原文的悲切之情。恰如清人沈德潛在《說詩日卒語》中所言:“詩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東真韻寬平,支先韻細膩,魚歌韻纏綿,蕭尤韻感慨,各具聲響,莫草草亂用。”漢英兩種語言的音和韻均能表現出一定的意義,如低元音給人以低沉、圓潤感。高元音則表示輕微、清晰、遙遠和尖銳等意思。長元音具有暗示空間寬闊、時間較長、速度緩慢、態度莊重和思考深沉等特點,而短元音則有空間狹小、時間短促、生動活潑、心情愉快等特點。[4]所以,將中國古典詩詞譯成英文,也當講究韻律和韻腳,以體現原文的音樂美。
五、結語
眾多典籍之所以能傳誦千古,其語言的音樂美功不可沒。漢語對音樂性的追求這一傳統已經積淀為一種民族文化心理,恰如中國古代文論中所強調的“文氣”,其很大程度上是由音節間的平仄搭配、聲韻重疊,音步間長短、抑揚、緩急的合理組合,句子間的對偶、排比及段與段之間的協調等因素體現出來的。這種音樂美在深層次上體現出中國人“生命的神采姿致,精神的照射”,其美好神奇,正如蘇聯著名詩人吉洪諾夫所言:“只有用音樂才能傳達出中國語言的聲音,只有用音樂才不會把它損傷;從這聲音里,可以隱約地聽到鋼鐵的沸騰,猛虎的低嘯,奔流的浩蕩。”[5]
通過以上對《天凈沙?秋思》譯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嘗試得出這樣的結論:在典籍翻譯中,要想傳遞中國古籍所包含的各種信息,要想保留中國古籍所蘊涵的特有美學價值,要想使譯語讀者能夠比較清晰地看到中國古籍所傳遞的原發信息與異域文化,以便使西方讀者能從中窺見一點“中文原文的模樣”(宇文所安,2003:14),蘊涵著豐富形式符號的典籍英譯除了考慮詞、句、語篇等的意義之外,漢語言的句式、音韻、節奏、形體、格調、韻致,即語言的音樂美也需進行審度。只有顯出原文的形,逸出原文的味,才能表述中國文化中個性化的精神內容和形態,在譯語讀者面前再現原文本的美學價值,再現中國的藝術和創作語言水平,使漢語語言文化滲透到他者文化之中,并與之相互融合。
參考文獻:
[1]啟功.漢語詩歌的構成及發展[J].文學遺產,2000,(1).
[2]黃國文.從《天凈沙?秋思》的中譯文看“形式對等”的重要性[J].中國翻譯,2003,(2):21-23.
[3]顧延齡.馬致遠《天凈沙》英譯賞析[J].外國語,1993,(2):12-14.
[4]傅惠生,李林.典籍英譯應注意有意味形式的研究[J].中國外語,2007,(5):107-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