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漢族的茶文化

漢族的茶文化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漢族的茶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漢族的茶文化

漢族的茶文化范文第1篇

關鍵詞:親屬稱謂;民族文化;差異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 體現著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念和社會文化內容折射出民族文化傳統的特殊內涵。稱謂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更是一種文化現象。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親屬稱謂系統。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親屬稱謂語各有不同。親屬稱謂語的研究歷來受到民俗學家、人類學家和語言學家的重視。

親屬稱謂語作為一種基本詞匯在民族語言中形成一個嚴密的相對穩定的系統,反映著一個民族的社會生活、文化傳統、民族心理等特點。中日英三國稱謂反差強烈 ,折射出各自的民族文化。漢語稱謂系統嚴密、分類精細、名目繁多、語義明晰 ,日語相對簡單,分類不明,而英語稱謂系統則體系簡單、分類粗疏、數量貧乏、語義含混。

二、中國親屬稱謂的淵遠歷史

漢民族歷史悠久,文化底蘊豐富。上古時期就有濃厚宗族和血緣觀念,奴隸時期的夏商周三朝就是以血緣及宗族制度而形成的國家 ,封建時期則進一步加深, 人倫規范的兩大倫理觀念:長幼有序、尊卑不同和親疏不同、內外有別。《釋親?爾雅》中“父為考母為為妣。父之考為王父,父之妣為王母。 王父之考為曾祖王父,王父之妣為曾祖王母。曾祖王父之考為高祖王父,曾祖王父之妣為高祖王母。 父之世父、叔父為從祖祖父,父之世母、叔母為從祖祖母……”

時至今日,現代中國受到西方的文化影響,許多觀念與價值觀都已有西化的傾向,但唯一不變的是親屬之間的稱謂與濃重的家族文化。

三、英日親屬關系點染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同屬東亞儒教文化圈,都具有父權家長制的“宗族”文化傳統,而日本的文化主要由中國經朝鮮傳入。日本素來有勇于,善于攝取外來文化的民族傳統。早在公元7-8世紀,它就吸取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中國隋唐文化,兼取中國儒、法、墨佛學之精華, 1868年明治維新又汲取了西方工業文明,廢除了封建幕藩體制,擺脫了殖民地危機 ,建立了近代民族國家,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在日語中,哥哥,姐夫,姐姐,嫂子都統稱為兄、兄さん;、さん;公公婆婆,岳父岳母則通稱為しゅうと、しゅうとめ;理の父、理の母;伯父,叔父,姑父,姨父,舅父,叔叔 一概稱為おじ;伯母,叔母,姑姑,姨娘,舅媽,嬸嬸一律稱為お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一概稱為いとこ。

不同于中日,英語屬于印歐語系,英語字母是源于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源于希臘字母。其分為古英語,早期英語,現代英語三個階段。英美人宗族觀念比較淡薄,一般對家族以外的人不會用親屬稱謂去稱呼,甚至連家族以內的人都很少用,他們一般直呼其名。

四、中日的親屬稱謂比較

(一)中日親屬稱謂差異

1. 詞義差異。從親屬稱謂照表中可以看出:曾祖父、曾祖母、祖父、祖母、父、母、兄、弟、妹、叔父、伯父、兄弟、弟妹、外甥、夫、舅、姑、主人、伯母、嬸母,等等。在不同文化歷史背景的熏陶下,日語中的這些詞語,所指范圍已經和漢語的有所不同。比如兄弟:漢語中的“兄弟”僅指哥哥和弟弟,兄弟還可用于平輩之間,可以用在比自己年齡小的,更可以用于對眾人講話時的謙稱,此時無輩分之分。而日語的“兄弟”不僅指哥哥和弟弟,還指姐姐和妹妹。

2. 分類法差異。漢語親屬稱謂語復雜多樣,日語則相對簡單。在漢語親屬稱謂語中需要區分直系旁系,血親姻親,宗族關源,還有父系母系,長幼輩分等等。而日語親屬稱謂襲用的是分類法,即不標明父系母系,直系旁系等階次分明的地位,只標明尊卑輩分。

3. 敬語用法差異。中國人家庭成員或親戚之間的面稱,沒有敬,謙之分,而在日本人家庭成員或親戚之間的面稱,則有敬、謙之分。

4. 詞綴使用差異。漢日親屬稱謂語在實際使用中,為表達特定情感(如親昵、厭惡),會在親屬稱謂語上加上詞綴。漢語詞綴豐富,在現在的漢語中,可在稱謂語的基礎上加接尾詞“兒”或接頭詞“老”“阿”“我”“咱”“小”等修飾語,如老爸、阿媽、咱妹、我祖父,小弟,小妹等。而在日語中,則使用接尾詞“ちゃん”。

(二)差異形成原因

1. 家族繼承制度的不同。中國的家族構造是橫向擴大的包含旁系血統的大家族,而日本是縱向發展的以繼承人為中心直系血統的家族構造。從歷史上來看,中國傳統社會是采取“均分制繼承”。 “父系血緣”是獲得財產繼承權的惟一的充分必要條件。而日本的家族繼承制是以“長子單獨繼承制”為中心的。嫡系長子在家族中的地位遠遠高于其他諸子,旁系血緣遭到極大的輕視。

2. 宗族等級觀念的不同。中國人的家庭觀念和親屬意識很重,漢語中繁雜眾多的親屬稱謂詞語說明漢民族是一個崇尚“大家庭”的民族,這種傳統的宗族關系、親屬關系及家庭觀念和意識共同構成一種社會關系網,在社會生活及交際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在日語文化中,日本人崇尚集體協作精神,主張個人服從集體,個人依靠集體才能生存,集體或集團意識非常強。在日本人的心目中,家庭觀念和親屬意識相對較淡薄,傳統的三代同居的家庭在現代不斷減少,核心家庭不斷地增加。日本人的血緣觀念淡薄,且不太重視旁系親屬。

五、中英親屬稱謂的比較

(一)英漢親屬稱謂的差異

1. 復雜程度差異。漢語親屬稱謂復雜,英語簡單。在漢語親屬稱謂語中需要區分直系旁系,血親姻親,宗族關源,還有父系母系,長幼輩分等等,而英語的親屬稱謂就顯得簡單得多,僅用幾個詞就能全部涵蓋,如 grandparent(爺爺,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在西方國家,親屬關系的涵蓋和延伸范圍遠沒有中國那么廣闊。

2. 表達清楚性差異。漢語親屬稱謂所表達的關系清楚明了,英語籠統模糊。究其原因,中國主張孔孟之道,歷來遵循嚴格繁瑣的綱常倫理。而在西方文化中對綱常倫理的定義和概念與中國文化有著較大的出入。

3. 對長輩稱呼的差異。漢語親屬稱謂注重輩分,英語中則輩分淡化。中國文化講究人際關系,而人際關系的核心就是有序;西方社會組織結構不以等級身份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這與他們信奉的宗教有關吧。

(二)差異形成原因

1. 我國長期處于封建社會,為了維護和適應這種層次森嚴、內外有別的封建家族體系和封建倫理道德,漢民族經歷漫長的封建社會,形成了既有血緣關系又有經濟聯系的由大家庭組成的龐大的宗族性的社會組織,社會的基本單元是家族,而不是個人,個人要受家族權利的支配。

英國的個人主義精神影響了西方社會的稱呼語,稱謂語相對貧乏。在這種家庭中,人際關系非常隨便、開放,以個人主義觀念為核心的自我意識非常明顯。而封建社會在整個歐洲存在的時間較短,而資本主義制度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對歐洲各國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另一方面英美國家的文化主要來源于古希臘和古羅馬。

2. 中國是文明之國,禮儀之邦,炎黃子孫既重家庭倫理,又講社交禮儀。數千年的儒家思想和封建禮教使中國人都尊崇齊家治國平天下。古往今來,三綱五常影響至深,家庭倫理至關重要。而英美人由于基督教文化的影響,崇尚個人價值,強調表現自我,講天堂,說地獄,而宗法關系遠不及中國那么嚴密,家庭觀念也較之中國淡薄,親屬稱謂之簡略概括,不求精確。

3. 價值觀念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和客觀現象進行是非判斷和優劣判斷的尺度,他決定人們的價值取向,指導人們的行為方式。中國傳統文化的特點,壓抑的自我價值出發。西方人崇尚的是個人主義,提倡自我表現和自我肯定,注重個人權益,爭取平等的自由競爭思想意識比較強。

4. 家庭要遵守長幼有序,長尊幼卑的宗法秩序,年齡大小、輩份高低是極為重要而嚴謹的區分依據。英語中的親屬稱謂不區分長幼輩分高低也不太講究,所以稱謂詞籠統概括。

六、結語

在跨文化交際中, 不同文化之間的互相沖突也是必然存在的。對文化差異表現寬容,以便于更好地促進文化的交流。中日英三國文化的差異造成在稱謂語上的巨大差異,有其根深蒂固的文化內在,所以,在不同的歷史文化影響下的國家,在語言的傳播與研究上應給予重視。

參考文獻

[1]邱建鈺.談中日親屬稱謂的特點及成因[J].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6).

[2]時波.漢英親屬稱謂的對比及其翻譯策略[J].銅凌學院學報,2005(2).

[3]黃碧蓉.英漢親屬稱謂語的差異及其互譯[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04(8).

[4]黎昌抱.英漢親屬稱謂詞國俗差異研究[J].四川外國語學報,2001(2)。

[5]田慧剛.中西人際稱謂系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漢族的茶文化范文第2篇

    漢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是原稱為"華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漸同化、融合,漢代開始,稱為漢族。 漢族以糧食作物為主食,以各種動物食品、蔬菜作為副食的基本飲食結構。這與西方諸民族和中國藏、蒙等民族的飲食結構形成了鮮明的差別。此外,在長期的民族發展中形成了一日三餐的飲食慣制。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飲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氣候環境、經濟發展水平、生產生活條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體特點。 主食     米食和面食是漢族主食的兩大類型,南方和北方種植稻類地區,以米食為主,種植小麥地區則以面食為主,此外,各地的其他糧食作物,例如玉米、高梁、谷類、薯類作物作為雜糧也都成為不同地區主食的組成部分。漢族主食的制作方法豐富多采,米面制品,各不少于數百種。     現在,中國東南方仍以米食為主,大米制品種類繁多,如米飯、米糕、米粥、米團、米面、糍飯、湯圓、粽子等;東北、西北、華北則以面食為主,饅頭、包子、面條、烙餅、餡餅、餃子等都為日常喜愛食物,其他如山東煎餅、陜西鍋盔、山西刀削面、西北、華北抻面、四川擔擔面、江蘇過橋面等都是有名的面制風味食品。 菜肴     漢族在飲食習俗方面形成菜肴的眾多不同類型,是因為受到多方面的條件影響。首先是原料出產的地方特色,例如東南沿海的各種海味食品,北方山林的各種山珍野味,廣東一帶民間的蛇餐蛇宴。其次,還要受到生活環境和口味的制約。人們常把漢族和其他有關民族的食俗口味概括為"南甜、北咸、東辣、西酸"。雖然過于籠統,并不準確,但也反映出帶有區域性的某些口味的差異和區別。再次,各地的調制方法,包括配料、刀工、火候、調味、烹調技術的不同要求和特點,都是形成菜肴類型的重要因素。各地在民間口味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有特色的地區性的菜肴類型,最后發展成為較有代表性的菜系,匯成漢族飲食文化的洋洋大觀。 飲料     酒和茶是漢族主要的兩大飲料。中國是茶葉的故鄉,中國也是世界上發明釀造技術最早的國家之一。酒文化和茶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構成漢族飲食習俗不可缺少的部分,在世界上也發生了廣泛影響。除酒和茶兩種主要飲料,某些水果等制品也成為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人們的飲料。 節日食品      節日食品是豐富多采的。它常常將豐富的營養成分,賞心悅目的藝術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內涵巧妙地結合起來,成為比較典型的節日飲食文化。大致可分為三類: 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       在舊時代的宮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慶典等儀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當代漢族的多數地區,這種現象早已結束,只在少數偏遠地區或某些特定場合,還殘存著一些象征性的活動。 二是供人們在節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       這是節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節除夕,北方家家戶戶都有包餃子的習慣,而江南各地則盛行打年糕、吃年糕的習俗,另外,漢族許多地區過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魚,象征"年年有余"。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千百年來傳承不衰。中秋節的月餅,寓含了對人間親族團圓和人事和諧的祝福。其他諸如開春時食用的春餅、春卷,正月十五的元宵,農歷十二月初八吃臘八粥、寒食節的冷食,農歷二月二日吃豬頭、咬蠶豆、嘗新節吃新谷,結婚喜慶中喝交杯酒,祝壽宴的壽桃、壽桃、壽糕等,都是節日習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內涵的食俗。      飲食中的信仰、禁忌 漢族多在正月初

一、

二、三日忌生,即年節食物多于舊歷年前煮熟,過節三天只需回鍋。以為熟則順,生則逆,因而有的地方在年前將一切準備齊備,過節三天間有不動刀剪之說。再如,河南某些地區以正月初三為谷子生日,這天忌食米飯,否則會導致谷子減產;過去在婦女生育期間的各種飲食禁忌較多。 如漢族不少地區婦女懷孕期間忌食兔肉,認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會生兔唇;還有的地方禁食鮮姜,因為鮮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腳長出六指。過去漢族未生育的婦女,多忌食狗肉,認為狗肉不潔,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難產等。

..漢族食俗責任編輯:飛雪 閱讀:人次

漢族的茶文化范文第3篇

優秀制作團隊打造茶葉史詩

《茶頌》除了由《茶馬古道》編劇景宜領銜創作,導演王文杰操刀,集結了王力可、羅鋼、劉金山、陳逸恒等實力演員外,還會聚了中國最優秀的少數民族題材制作團隊和最強大的專家學者智囊團。和《茶馬古道》側重邊荼運輸傳奇不同,《茶頌》則以邊茶政治背景下,西南茶政史段子苴的邊茶危機為主線,全景呈現了普洱茶的魅力和各民族人民團結一心,以茶抗敵的壯麗史詩。劇中,不僅有渡瀾壯闊的邊茶斗爭,令人炫目的多民族風情,更有身世之謎、亂世愛情、萬國茶宴、貢茶大賽等懸疑看點。導演王文杰表示:“《茶頌》是《茶馬古道》的升級版,呈現的東西將更豐富、更傳奇,更具思想性和文化藝術性。某種程度上,這是中國茶歷史和茶文化的一次藝術梳理,也是展現各民族強大凝聚力、追求和平的民族史詩。”

王力可演繹“鐵娘子”羅鋼當茶官

中國茶歷史悠久,博大精深。但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市場,也曾遭遇戰爭背景下的邊茶危機。《茶頌》就以普洱茶和英國紅茶的博弈為主線,恢弘縱覽了從爆發后,到二十世紀初中國茶政的百年風云和為之犧牲、奉獻的西南少數民族的英雄兒女的故事。

有“小寧靜”之稱的大眼美女王力可穿上高貴別致的民族服飾,首次挑戰女王角色,飾演普洱勐撒宣撫司掌印夫人南渡婭,為捍衛邊茶貿易和民族團結幾經生死考驗,不是強權,堪稱茶國“鐵娘子”、“捍衛和平的茶花女神”。而風度翩翩的萌大叔羅鋼則穿上朝服,飾演西南茶政史段子苴,以對“茶祖之國”的忠誠和為民謀福的真情,聯手南波婭改革茶政,為百萬人民能得茶飲,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除了攜手抗敵,保衛普洱,青梅竹馬的兩人更上演了一場剪不斷、理還亂的亂世愛情。

同時,作為民族題材劇的男女主角,王力可和羅鋼的服飾造型也是一大亮點。孔雀冠、寶石戒指、嵌石手鐲、大瑪瑙項鏈、金絲花紋袍,掌印夫人的常服令人瞠目,再戴上鑲滿珍貴寶石的金冠,騎著大象出行,王力可雍容華貴的女王范兒盡顯無遺。她說:“這是我第一次演身份這么高貴的角色,有點霸氣女王,高端女漢子的感覺。真是不演不知道,一演嚇一跳,這就是傳說中的高端大氣上檔次吧。”相較于王力可的華貴霸氣,羅鋼則是造型百變,既有包頭巾的少數民族形象,也有白西服白皮鞋的洋裝造型,更有頂戴花翎,高級官袍穿在身。對此,羅鋼笑言:“我這是混搭啊,中西合璧,官民臺一,還加了最炫民族風。最帥的打扮也不過如此吧。”而身為西南最高茶官,他自然也是茶專家,對茶了如指掌,羅鋼坦言:“演了《茶頌》后,喝茶都比以前講究了,有譜沒譜都喜歡品味—番,現在韶陜成荼博士了。”

此外,老戲骨陳逸恒“改正變邪”演繹大反派;“沙家浜”胡司令劉金山再過茶癮,詮釋大清第一茶老;編劇景宜親上陣,首次飾演慈禧老佛爺也是該劇的看點。

首次多民族共譜《茶頌》傳揚茶文化

作為民族題材的最新力作,《茶頌》無疑是民族題材集大成者,堪稱“少數民族文化大觀”。《茶頌》融合了白族、彝族、納西族、滿族、布朗族、藏族等多民族元素,不同民族的建筑、服飾、風俗、節慶盡收于劇中,就連核心主創也來自不同民族,如編劇景宜來自白族,導演王文杰雖是漢族,曾經也當過干部,熟知少數民族文化。

為了原汁原味展現茶魅力,該劇在云南多個原始茶山取景,普洱歷史上的重要茶產區——景邁山便是其中之一。出品方介紹,這些原始茶山上生長著千年古茶樹,比如普洱鎮沅千家寨就有一棵古茶王樹,樹齡長這2700年。另外,《茶頌》還斥資原地搭建實景,逼真再現了500年前的傣族“故宮”——宣撫司署、800年前的普洱古茶坊等原始建筑。

此外,《茶頌》劇如其名,不僅完整展現了普洱茶采茶、曬茶、晾茶、炒茶、壓茶、制茶等傳統工序,首次對外還原了高端大氣的萬國茶宴和評判苛刻的貢茶大賽,還揭秘了中國是世界茶葉發源地的證據和膳茶房鎮宮之寶—一南詔寶紅。該劇通過劇中西南茶政史段子苴、勐撒宣撫司掌印夫人南波婭為代表的西南人民的邊茶斗爭,顯現出了邊茶的特殊歷史地位和價值。出品方表示:“茶是血,茶是命,荼是夢想,是民族交往的紐帶和橋梁。以茶會朋友,以茶養天下,電視劇《茶頌》將帶領觀眾走進茶葉的世界,感受中華茶文化的博大情懷。”

漢族的茶文化范文第4篇

據考古資料,藏族文明史至少可上溯到石器時代,而藏區與中原的交往也至少可追溯到4000多年前黃帝時代。不過,因藏族作為一個民族最早形成於吐蕃時期,故一般將吐蕃文化視為藏族文化之源頭。

公元7世紀初崛起於藏南河谷的雅隆部落,在其贊普松贊干布(617?一650)的領導下,相繼征服各部,統一高原,建立起強大的奴隸主軍事聯盟政權——吐蕃王朝。早期吐蕃社會文化十分落後,“無文字,刻木結繩為約。雖有官不常厥職”。“人或隨畜牧而不常厥居”,“多事羊原羊氐之神,人信巫蜆,不知節候”“接手飲酒,以氈為盤,捻麩為碗”,“其俗重壯殘老,母拜於子,子倨於父。”雄才大略的松贊于布,深感這一切不能適應其奴隸制政權的需要,於是大力吸取周邊地區的先進文化以構建吐蕃新文化。

當時亞洲最先進的兩大文化——唐文化和印度文化,正從兩面包圍著吐蕃。由於唐初薄賦輕徭政策,促進了經濟大發展,中原地區正進入“貞觀之治”的盛世,文化空前繁榮,困各地和諸藩國紛紛派遺使臣、商隊與求學之士到長安,使唐都長安成為亞洲一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吐蕃與唐地域相交,居民相雜,長期交往,不能不對唐文化產生特別的興趣。

據藏史記載,早在松贊干布之父郎日倫贊(即論贊索)時,就從漢地輸人醫藥、歷算之術,因無文字,僅憑口傳,故傳播面不廣。唐蕃間大規模的文化交流始於公元641年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641—680在藏)入藏。隨著公主入藏,吐蕃興起了廣泛吸取唐文化的“新文明”運動。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包括釋迦牟尼佛像、60種占卜歷算書籍、醫藥、18種工匠、各種谷物種子、眾多男女侍從在內的豐富的唐文化成果,使吐蕃第一次集中、大量地接觸了唐文化。而且因為政治上的聯姻,開辟了唐蕃之間文化交流的渠道,使過去零星的。民間的交流,發展為官方的、正式的、經常的大規模的交流活動,為吐蕃吸取唐文化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松贊干布在文成公主的影響下,不僅帶頭“自褫氈局,襲紈綃,為華風”,促使吐蕃朝野興起“漸慕華風”的習尚,還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一方面“遺豪酋子弟,請入國學,以習詩書””和“派充侍子”。一方面“請中國識文之人典其表疏”,“又請造酒、碾、禮、紙、墨之匠”,招“知漢書舍人”。吐蕃子弟進入太學及律、算等學中就讀,“在當時長安城里,曾形成一個相當大的吐蕃人聚居點”吐蕃子弟少小人學,經過長時間的漢文化教育,有的人被唐朝留下做官、委以“吐蕃舍人”等職。他們返回後,大都成為吐蕃的重臣,擔負著維系和發展唐蕃交流的任務。如被《唐書》稱為“頗知書”的吐蕃大臣仲家,就是“少年時嘗入朝,詣太學生例讀書”,唐高宗時多次擔任吐蕃遣唐使。又如擔任迎聘金城公主的吐蕃宰相名悉臘,也是早年留學長安,曾被唐朝任為“吐蕃舍人”,“朝廷皆稱辨才”。”他對古詩文有很深造詣,曾參與唐中宗柏梁聯詩。

而那些來唐“人侍”的吐蕃人,由於“或持戟丹墀,策名戎秩;或曳據庠序,高步黌門。服改氈裘,語兼中夏。明習漢法,睹衣冠之儀;目擊朝章,知經國之要”,更多的接觸到唐之制度與禮儀文化。回去後對於借鑒唐文化改造吐蕃社會文化更能產生大的影響。如著名的吐蕃大論祿東贊就曾將其子欽陵人侍唐,“因充侍子,遂得遠觀中國兵威禮樂”,成為吐蕃權臣。

繼文成公主之後,公元710年金城公主入藏再次掀起唐蕃文化交流的。金城入藏時“帝念主幼,賜錦繒別數萬,雜伎諸工悉從,給龜茲樂”。”隨行的漢地技藝之士特別多,對吐蕃工藝、音樂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金城公主為促進唐蕃和好,極力從事於唐文化的引進,她曾向唐求取《禮記》、《春秋》等儒家經典,說明經過國學的培養,儒學已在吐蕃上層中有了一定影響。金城公主時赤松德贊(742-797,755—797在位)父子崇佛,公主便積極引薦漢僧入藏,同時促成贊普派人赴唐學取佛法。公元781年,唐廷因“吐蕃遣使求沙門之善講者,至是遺僧良涌、文素二人行,每歲一更之”,把派漢僧人藏傳法規定下來。此外,受吐蕃直接邀請和自發人藏的漢僧也很多,藏文古籍《譯師遺教》、《大臣遺教》中記載的入藏漢僧名字就有30馀人。著名的摩訶衍那(大乘和尚)就是應贊普邀請自沙州人藏的一名漢僧。他人藏後傳講禪宗頓悟教法,“吐蕃大多倒喜其法,并學其道”就連贊普之妃和姨母等貴胄夫人30除人也拜他為師,出家學法。”金城公主時還有“大量藏人來內地學醫,并翻譯了許多醫書為藏文”在這一時期,許多在吐蕃王朝任職的漢人,為唐蕃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如被兩次派往內地求取佛經、醫藥的桑希(sangnshi)原為隨金城公主人藏的漢族官吏馬竇之子,幼充舞童,與赤松德贊為伴。故又名“甲楚噶堪”(rgya--phrugugapemkhan,意為“漢童舞者”)。赤松德贊即位後,對其深為倚重,充當了求取唐文化的特使。

9世紀吐蕃王朝崩潰後,藏區與中原的交往并未斷絕。五代時興起“茶馬互市”,使晚唐開始的“銀馬互市”為主的漢藏貿易有了大的發展。僅前蜀王建在汶、黎、維、茂州所市之馬,就有1.2萬匹之多到了宋代,更將這種互市制度化、擴大化。從而使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伴隨茶馬互市而加強。元代以來因中央王朝對藏區的洽理加強,藏區與祖國內地的聯系,藏漢民族的交往亦隨之發展,大批政府官員、戌軍、商賈、技工進人藏區,有的還藏漢通婚,長期定居於藏區,而藏區的僧俗首領到內地朝貢,藏族高僧到內地傳法,一些藏族人在中央政府中供職,以及大量藏商來往於內地、藏區,使藏漢文化交流進人新階段。 二

在藏族文化中常可發現吸收漢文化的歷史積淀。

(一)宗教文化方面漢傳佛教所創的禪宗在吐蕃時期曾有過相當大的影響,藏族宗教家也認為“宗門(即禪宗)就其實義與噶舉派相同,即(噶舉派)大手印表示之傳承”。“除噶舉大手印法外,寧瑪派的一些教理也與禪宗同出一轍。儒學對吐蕃的深刻影響,使孔子成為了藏地宗教的一位尊神,“漢地儒教徒孔子皇帝是喇嘛教傳說中一位神變大師,而且從來都與占卜術相聯系……而在笨教徒心目中,這位儒教王成了辛繞(笨教祖師)的信徒,住在辛繞之國附屬漢人的光明之地。”“藏人稱‘公子神靈王’,認為他是靈異之王,還有在漢傳歷數禳解法中制造了《公子現證修法》儀軌。又有一類書中將其稱為‘工巧公于’,認為他是一位善於工巧的能人”。有的藏傳佛教高僧甚至認為儒學與佛教是相通的,“從儒家們所講經論的隱義中,亦可見到‘有地道’的理論”,“易經的奧義可以說與無上密宗相吻合。”“此外,道教的李老君也被列入藏地宗教內,有說他是梵天的化身,有說他“與笨教的教主辛繞為一人”在藏傳佛教的禳解法書籍中也有太極、無極等話和九宮、八卦等,“顯然是根據《易經》而說的”。藏傳佛教寺院內常見一種名為“斯巴角松”的壁畫,圖案即原按五行、十二生肖、九宮、八卦排列”一些法師在舉行驅邪儀式時,首先畫一龜背,然後在其上畫出九宮圖形,放一些東西於格中再作法。“這顯然也家仿道家術士的“魘勝”之法。還有喇嘛占卜時所常用的“博唐”(spor—thang,五行算經)和“克甫孜”(gab—rise,五行圖表),亦傳自漢文化。現今藏族結婚時推算男女雙方命相是否相合時仍用這些方法。道家堪與之學中四象、七星、二十八宿也被吸收進藏族宗教文化之中,如喇嘛寺院選址,要求“東為平地(代表白虎)、西為丘陵(代表青龍)、南為高地(代表朱雀),北為群山(代表玄武)”其方位與漢地“左(東)青龍,右(西)白虎,前(北)朱雀,後(爾)玄武”不全一致。顯然是因藏族以西為上方,而漢族傳統中以東為上方所致。

(二)倫理道德方面敦煌發現的一份吐蕃古藏文寫卷中,記載了8一10世紀時吐蕃人的道德標準:做人要“公正、孝敬、和靄、溫順、憐憫、不怒、報恩、知恥、謹慎而勤奮”顯然與儒家的“孝、悌、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相吻合。在吐蕃時期翻譯的漢文典籍中有很多《孝經》,這顯然是為借鑒漢文化以改造原來的舊倫理觀念。

(三)禮儀方面

1婚喪之禮吐蕃早期盛行搶婚及自由婚。但後來藏族則較普遠地實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俗。提親必請媒人,先下聘,并勘合“八字”,要彼此不相克才允婚。出嫁必備妝奩,議親須“門當戶對”,其禮俗顯受《周禮》、《禮記》的影響。人死後要舉行七七四十九天的“薦七”活動,也自金城公主將此漢習推廣於藏區的。

2.祖塋之制吐蕃早期“尸如虹散”,後雖葬亦“墓而不墳”,松贊干布始吸取唐陵寢之制,現存窮結藏王墓有陵亦有寢殿遺址。墓前有漢式鎮墓獸和近似於闕的石碑。”其碑蓋顯為唐式。且歷代贊普均葬於其祖地。亦是遵祖塋之制所為。藏傳佛教興起後葬法有了大的改變,但清代以來康青一些土司仍實行祖塋之制。

3.迎賓之禮藏族素以待客熱情有禮聞名。客至,主人必迎於門外,進門後請客坐上位,斟茶捧獻於前。這與《周禮》所規定的“每門讓於客,至於寢門,則主人請入為席,主人入門而右,客入門而左”(《禮記·曲禮》)之禮儀幾乎完全一樣。考慮到吐蕃時大量派人入國學學習《周禮》等情況,可知二者是存在一定淵源關系的。

(四)醫藥、歷算方面著名的藏醫典籍《月王藥珍》(sman一dpyad一zla—bavi—rgyal—po),系金城公zhu主帶入藏的漢族醫藥書。《四部醫典》所列的一千多種藥中根大一部分是中藥。藏醫的“灸法”亦傳自漢醫的針灸學。藏醫亦如中醫一樣講究“辨證施治”,實行望、聞、問、切“四診法”,切脈亦按寸、關、尺的名稱(位置略有異)。在歷算方面,吐蕃曾派了許多人向唐學習中原歷法,松贊干布曾派甲迦冬袞(bya—gag-ston-krn)等四人去唐都學習歷算,向“精於推算四季時節的嘉赤摩訶衍那學習了一年零七個月。”甲迦冬袞父子因此成為精通漢地歷算之學的學者,相繼擔任宮廷卦師之職。故吐蕃歷法多吸取漢歷。吐蕃原只有十二生肖紀年法,引入漢歷後,將十二生肖與漢地五行相配合。繼之,五行又分陰陽為十數,替代(漢歷)十天干。到18世紀,藏歷又吸收了中原時憲歷的一些成份,臻於完善。

(五)技藝方面

1.建筑藝術漢族建筑的歇山式屋頂、飛檐、斗拱、藻并、硫璃瓦等被不少的藏族建筑所采用,如藏傳佛教著名寺院桑耶寺其主殿的第二層即按漢式建筑。夏魯寺大殿的二層亦完全采用漢式建筑。布達拉官白宮東大殿佛座上方的藻井,柱頭上的斗拱也為漢式。

2.器物制作據《拉達克王統記》記載,吐蕃“以乳制酪,以酪提煉為酥油及酪漿,以酪漿煉制酪糕(即“奶餅”);將陶土制為陶器;建造水磨;以織機紡織布”等均為文成公主自漢地傳人。(唐書)載高宗時吐蕃請“造酒、碾、碳、紙、墨之匠”。其中皚即石磨,今藏語仍稱為“磴”。(mchig,藏語讀音為qi,漢語“皚”音Wei,可能最初藏文按漢文字的形聲規律而將藏音定為qi)。藏地原有制陶技術,文成公主所傳應系“上釉”技術。藏語現仍稱釉子為“玉子”(g.yu—rtsi),顯系音譯。其外如打場的連枷(rgyadbgug),淘金的“金船”,以水銀勾取沙金等器物和技藝亦自漢地傳入。

3.釀酒技術吐蕃原有釀酒技術為“蘗法”。《拾遺記》說:“蘗出西羌,麴出北明”即指此。所謂“蘗”,為發芽之麥、米,因含糖化酶,能將谷物、麥類中的淀粉轉化為糖,進而發酵成酒。然此法所釀之酒度數很低,易酸敗,且難掌握火候技術。文成公主始將內地的麴釀法傳人吐蕃。因當時唐室好飲米酒,故吐蕃當時學習的釀酒術主要是米酒(即令西安“稠酒”一類)。公元7—9世紀所作的第穆薩摩巖石刻中,規定工布小王向贊普奉獻“釀酒糧食,青稞、大米任何一種均可。”藏史記載贊普熱巴巾(815—838在位,即可黎可足贊普)就是因“飲米酒(vbras—chang)酣睡”被反佛派所扼殺。吐蕃後期,米的來源逐漸減少,米酒逐漸被青稞酒取代。但這時的青稞酒亦改舊式蘗釀法為麴發,其工藝與原理完全和內地麴釀法一致。若將《格薩爾王傳》中對青稞酒釀造過程的描述與《齊民要術》中釀米酒之法相比較,便可發現除原料改用青稞外,其馀均相同。而藏麴的制法也與內地制麴法基本一樣(藥草為高原特有)。元代以來藏族還釀制一種名叫“阿熱”(A—rag)的燒酒,即藏白酒。有的學者認為從名稱看“似應為阿拉伯民族中傳人的釀造法”。其實,此酒即(飲膳正要)中所說的“阿刺吉酒”。據考證,“阿剌吉”“在語源上,它是“汁”的同義詞,本來是指“樹汁”……進一步便成了一切用當地原料釀造的酒的泛稱”。”蒙古人借用此詞稱呼燒酒為“阿燒”,顯系蒙語阿刺吉(Araca)的轉譯。由於元代“郡縣吐蕃之地”,這種酒在元代傳入藏區時,藏族便借用了蒙古人的稱呼。我國東漢時已發明蒸餾酒技術,元代內地更大量生產燒酒。而藏區這時又與阿拉伯國家無聯系。故關蒸餾燒酒的技術只能是從內地傳人藏區的。筆者考察藏區制“阿熱”的釜、飯、冷凝管等,均與內地土法釀酒的設備一樣。

(六)飲食方面藏族生活中必不可缺的茶系自松贊干布之孫赤都松時(676-704在位,《唐書》作器弩悉弄)由漢地傳入。因它對藏族合理飲食結構的構成具有重大作用,故深受藏族喜愛,并形成融民族性格、審美觀、理念和生活方式為一體的藏族茶文化。藏族飲茶之習既傳自內地,故其茶文化中亦吸取了不少漢族茶文化的內容。例如元明以前內地飲茶要在茶中放入蔥、姜、棗等臺煮。至今天多藏區一些地方仍有此俗。茶中放鹽原也是唐宋時中原飲茶之習,藏族一直保持這種習慣。唐時“稱飲茗者,必渾而烹之,與席蔬而啜者無異,”即飲荼時像陽菜湯一樣連水帶渣一同喝掉。現今康區一些地方藏族所喝的“糌粑茶”,仍保留連茶葉一起吃掉的中原古習。

食物中吸收漢地食品亦不少,如“豆腐”、“粉絲”、“饃饃”、“菠菜”、“白菜”、“蘿卜”等在藏語中均為漢語借詞。巴塘面食中叫“猴子耳朵”的,即西安人所說的“麻食子”。

(七)文化藝術方面

1.音樂舞蹈《新唐書》載劉元鼎於長慶二年(822)到吐蕃會盟時,贊普舉行宴會“大享於牙右,飯舉酒行,與華制略等。樂奏《秦王破陣曲》,又奏涼州、胡渭、錄要、雜曲,百伎,皆中國人”。說明自金城公主帶“雜伎諸工”、“龜茲樂”入藏後,吐蕃王室已有漢人組成的宮廷樂伎隊。聯系上文所說“漢童舞者”桑布曾為太子陪伴,可知當時吐蕃王室對唐樂舞的雅樂。《秦王破陣曲》原為器樂,屬唐自制三大樂之首。後由樂變為樂舞,其舞“右圓左方,先偏後伍,交錯屈伸。”“樂工被銀甲執戟而舞,凡三變,每變為四陣,象擊刺往來,歌者和曰秦王破陣樂”。此舞原屬“武舞”,中原古制“以征伐得天下,則先奏武舞”,唐太宗系靠征伐得天下,故“太宗即位,每宴必奏”此樂。吐蕃亦仿行,說明其對唐樂舞所知甚深,把這一套樂禮也襲用下來。又如藏族音樂中的“囊碼”(nang-ma),原為宮廷樂,後流行於民間。據說,第司桑杰嘉錯(1653—1705)時期,這是少數上層享受的一種雅樂。在探討“囊瑪”源頭時,我們不應忽略唐時宮廷樂之影響。八世達賴時噶倫多仁旦增班覺逗留北京時,學習揚琴、笙等內地樂器,帶回藏中又融人“囊瑪”音樂之中,使之更加豐富。

2.戲劇藏族戲劇一般認為系14—15世紀時唐東結布(1385—1509)所創。此時正值內地元曲雜劇十分盛行之時,也是藏區正式被中央政權派官管理之後。因此,作為中國戲劇精粹的元雜劇理當對藏戲的產生有所影響。元雜劇的程式中,照例先有一場“楔子”,由一“副末”出場介紹劇情梗概或主旨。而現今藏戲中亦有類似的情況,正戲前照例有一場“溫巴頓”(rngon—pa一vdon,又稱“降嘎冉”)由演員扮“溫巴”(獵人),以韻律之調誦唱劇情、介紹角色,還常有一漢裝老者出場逗笑(極似內地戲中丑角的插科打訁軍)口這些均顯然受元雜劇之影響。有的藏戲(如安多藏戲、色達藏戲等)更從表演手法,布景、道具甚至演出場地等方面都借鑒了內地戲劇的經驗,以豐富其表演

3.雕塑繪畫拉薩大昭寺的松贊干布和赤尊、文成公主像以及釋迦牟尼塑像和“四大天王”塑像“均為中原漢地的傳統風格”。在其他許多藏傳佛教寺院中也常可見到依漢式風格所塑的佛像。在繪畫方面,漢式繪法對藏畫的影響尤其大。藏晝流派中著名的“門魯派”(sman-ungs),尤“與漢地晝派風格相近”。”據藏文史料記載,該派創始人門唐巴·勉拉頓珠(sman—thang—han一sman-bla-don-grub)前生本是一漢地畫師。他在一次“人靜”中看到了自己前世所繪的一幅名為“甲則欽莫”的絲綢畫,頓生“宿住通”(即了知前世的一切),才創立了這種畫派。可見此派與漢式畫法有很深的淵源。這種畫派在藏族宗教畫中很受重視,五世達賴繪“金鋼鬘”唐卡時曾規定“文靜佛像以門唐巴的傳統繪畫為準”。又如著名的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所創的“噶日”畫派,也是在黑帽系十世噶瑪巴卻英多吉川(1604—1674)大力吸收漢地畫派的一些技法後,“形成與漢地畫相接近的繪畫新風格”,尤其在花木、房屋等的繪畫方面借鑒漢畫甚多。 三

文化交流是一種雙向的互動關系。藏族文化吸收了一些漢文化,漢文化也吸收了一些藏族文化,例如唐代王室十分喜愛的馬球,婦女臉上涂的日月型的膏痣,耳上戴的耳墜,樂器中的,唐朝貴族官吏用青絹制作的拂廬(大帳篷)等,以及後來元、明、清、民國各時期內地流傳的佛教密宗等等均系從藏文化中吸收而來。當然,這種文化的相互影響和吸收并不是等同的,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規律就是:文化相對後進的一方總是要多吸收一些相對先進一方的東西。“如像日本那樣,西藏從唐朝大量的吸收漢文化,這絕不是巧合,因為中國盛唐文化的燦爛輝煌在中世紀是舉世無比的”吐蕃文化構建中吸收唐文化多一些也就十分自然。而吐蕃文化又大部分被涵化於藏族文化中,因此,可以說藏族文化在構建之初就已吸收了不少漢族文化,隨著藏漢民族關系的日益密切,這種文化交流亦不斷加深。

漢族的茶文化范文第5篇

元稹有《茶賦》一首,其中有一句盛贊湖北毛尖,“香葉,嫩芽……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亂豈堪夸。”

古往今來,茶有解毒之效,而愛茶者往往卻有“中毒”之嫌。因好茶,茶客從“沏茶、賞茶、聞茶、飲茶”等細節中提煉出了“茶道”一脈,作為愛茶者,自然要游歷山河,尋究茶文化根源。

如若尋茶源則必游湖北,只因湖北出過兩個茶界巨擘。其一為“茶祖”神農氏,在長江中下游至今仍有“神家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其二為茶圣陸羽,其所著的《茶經》的貢南,顯示了湖北茶文化的淵源和廣博,是世界茶的知識和文化由“俗”到“雅”的一座豐碑。

捧上一杯香茗,口含湖北毛尖的細膩清香,心念茶道茶藝,在茶圣故里走訪鄉間民俗與大好風景,這是何等瀟灑愜意的心情。

巴東江南岸的茶祖傳說

神農架是湖北風景名勝,帶著探秘心境游歷,則更有些情趣。

歷代相傳,巴東江北神農架為神農氏“嘗毒,得茶而解之”的地方。巴東江北漢族多,江南土家多,傳聞土家族原乃巴人,因古代盛產茶,好飲茶而叫“荼族”,諧音“土家族”。古代茶稱謂“荼”“”。原茶為藥用,現大凡中藥店必供奉一石獅,這便是源于神農嘗藥用的獅子狗。傳說神農獅子狗中藥毒,隨后用茶而解之終獲生機。土家族生活時刻離不開茶字,茶作祭祀宗祖神靈沿用至今。在婚喪嫁娶和正頭七月紀念宗祖仍有獻“錢帛、果品、酒、肴、茶”的傳統。

在神農架,品茶弄茗之余,一面可感受土家族的獨特的民俗,另一面則可徜徉神農溪兩岸的秀色風景。

神農溪流經三個風景各異的峽谷――棉竹峽、鸚鵡峽、龍昌洞峽。兩岸風光奇美,峽谷中少有開闊地,最狹處兩岸相距僅7米。船行峽中,如穿幽巷重門。一座座高達數百米的山峰劈面壓來,幾乎望不見前面的水道。因生態環境保護得極佳,附近的原始森林中聚居著罕見的珍禽異獸,如飛鼠、金絲猴、蘇門羚等。

在神農溪上觀看原生態風景,舌尖有茶水潤盈,胸中自平添幾分多愁善感的思緒。

古雁橋下的茶圣隱蹤

湖北天門是茶圣故里,至今還有不少與陸羽有關的遺跡。“不羨黃金窯,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臺。惟美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詩中的“竟陵”為如今的湖北天門,喜好詩賦的陸羽曾用一段《六羨歌》表達了他對故鄉的愛慕。

相傳,陸羽出生不久就被遺棄,被一群大雁所庇護,后來被一位名叫智積的和尚收養。智積喜歡喝茶,陸羽經常為他煮茶。經過長期的煮茶、品茶實踐,陸羽終于煮出了好茶,以至于非陸羽所煮茶,智積不喝。

游歷天門,必經“古雁橋”。相傳,這里是當年大雁庇護陸羽的地方。鎮北門有一座 “三眼井”,曾是陸羽煮茶取水處。井臺旁邊有一塊后人立的石碑“唐處士陸鴻漸小像碑”,碑上刻著陸羽坐著品茶的情景,頗有韻味。陸羽亭建于清朝,后毀于兵燹。解放后重建為雙層木質結構,呈六角形,精巧典雅。置身其間,撫亭泉,品茗飲茶,十分令人流連陶醉。而位于競陵西湖之濱的陸羽紀念館,包括陸羽故居、紀念陸羽的古跡、陸羽茶事活動等建筑群。游覽該館,可以獲得陸羽事跡和傳說的許多信息。

流傳于鄂南的茶道民俗

輾轉湖北鄂南地區,風景另類,而風味迥異的茶道民俗,更加讓人心情愉悅。

鄂南各地過年過節好請客,客人先飲過糖茶再吃飯,飯后再喝茶,這時的茶只是一碗熱氣騰騰的開水,且只用自己剛吃過的碗,不再換茶盅。而鄂南人辦喪事,也幾乎處處不離茶。靈堂擺上香案,木牌靈位前最顯眼的是清茶一盅。

日本茶道四規為“和敬清寂”。其實茶的“清”與“寂”很早就在鄂南的喪茶中得以充分體現。茶在古代是男女婚姻關系締結和維系的信物。鄂南許多鄉村把定婚叫做“吃定茶”。“三茶六禮”在鄂南各處通用,所謂“三茶”,是指端午、中秋和春節三大節日男家要向女家送茶禮,以示婚約存在。

湖北茶文化十足,盡管名聲不響,但是因為茶祖茶圣的緣故,民俗風情之間多有茶味。游湖北,可帶上自己摯愛的茶盅,隨茶祖、茶圣、茶道民俗而游,走到哪,飲到哪,樂哉悠哉!

TIPS

湖北五峰是土家茶鄉,有全省首家“茶博館”。當地有多條成熟的旅游路線可以體驗,“采花毛尖科技園”工業游、“土家茶鄉風情園”農業游、“茶馬古道”文化游、“茶博館”體驗游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高青县| 锦屏县| 绵竹市| 建平县| 贵州省| 合水县| 顺义区| 长岭县| 达拉特旗| 平顶山市| 泰和县| 巫山县| 洪江市| 林州市| 东平县| 乐平市| 五莲县| 石家庄市| 调兵山市| 江城| 大港区| 根河市| 红桥区| 开阳县| 永春县| 响水县| 瑞金市| 龙井市| 嵊州市| 娄烦县| 潮安县| 霍山县| 介休市| 曲靖市| 莲花县| 西乡县| 枣阳市| 七台河市| 怀柔区| 吉首市| 叶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