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的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英漢語言;文化;差異;跨文化交際
中圖分類號:G63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7)11020801
1歷史文化差異
歷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個民族和國家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所積淀形成的歷史文化也不相同。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交際時,會經常遇到由于歷史文化差異而出現的交際、理解難題。
例如,“東施效顰”這一漢語成語典故,對中國人來說,不難理解其文化內涵,但對于不甚了解中國歷史文化的西方人來說,若僅僅理解為“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就沒有準確、形象地表達和再現原典故的含義。東施是誰?西施又是誰?就沒有交待清楚。為了讓西方讀者能了解這一成語的內涵,比較合適的做法是采用加注的方法: Tung Shih imitates His Shih (His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Tung shih was an ugly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這樣,就會使讀者一目了然。
對于有些歷史人物和歷史典故,可采用類比的理解方法。據說,有一次陪外國客人觀看戲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翻譯作了很多說明也沒能讓外國客人弄懂故事內容。此時,提示翻譯說,梁山伯與祝英臺就是中國的羅米歐與朱麗葉。通過這一類比,外國客人馬上明白了劇情的主題思想。
中國歷史燦爛悠久,華夏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與此相聯系,中國的歷史成語典故俯拾即是,意蘊濃厚,如:臥薪嘗膽、負荊請罪、亡羊補牢、塞翁失馬、濫竽充數、朝秦暮楚、毛遂自薦、班門弄斧、名落孫山、三顧茅廬以及“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蜀中無大將,寥化作先鋒” “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等,每一個歷史典故和成語都包含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都是一個生動的歷史故事。因此在交際、理解時,應在弄懂典故含意的基礎上,注重文化之間的差異,采取恰當的交流、表達方法。
中國文化如此,西方文化亦如此。《圣經》中僅收入辭典的典故就有700條,莎士比亞作品的典故更是熠熠生輝,有些莎士比亞作品的人物和事件本身就成了典故。
2地域文化差異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處地域、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現在不同民族對同一種現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在中國,自古以來便有“南面為主,北面為朝”,南為尊北為卑的傳統,人們經常說“從南到北,南來北往”,“南”的方位在說法上常常置前。而英語文化卻恰恰相反,英美人從英語地域文化上來理解漢語中的“從南到北”,自然是“from north tosouth”,“北屋”為“a room with southern exposure”。諸如“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之類的方位詞語,英語方位在說法上也和漢語文化相反,分別為“northwest ”,“southwest”,“northeast”,“southest”。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東風”象征“春天”、“溫暖”,它吹綠了中華大地,使萬物復蘇,故有“東風報春”之說,所以中國人偏愛東風。而英國的“東風”(east wind)則是從歐洲大陸北部吹來的,象征“寒冷”、 “令人不愉快”,所以英國人討厭“東風”。不過英國人喜歡“西風”,它給英倫三島送去春天,故有“西風報春”之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就曾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西風頌》(Ode to the West Wind)。在詩的最后,詩人名傳千古的佳句表達了他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堅定信念:Oh,the west 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啊,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理解此詩時應對這一地域文化差異作一注釋,否則會給缺乏英國地域文化知識的一些漢語讀者造成困惑或誤解。
地域文化方面的差異,使得不同民族在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存在著差異。有些事物在一種語言文化里具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且能引起美好的聯想,而在另一種語言文化里卻平淡無奇,毫無文化意義。這就是文化的個性和差異。比如,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耕牛是勤勞的象征,人們常把那些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比喻為具有老黃牛精神。古往今來我國不少名家皆喜以牛自喻:魯迅先生曾有“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名句;明代名臣蔣冕年邁衣錦還鄉后,皇上御詩,稱其為“江南――老牛”,蔣冕也作詩謝辭:“老牛用力已多年,勁破皮穿只想眠,犁耙已休春雨足,主人何用苦加鞭”。所以如此,是因為中國自古以來以牛耕為主,耕牛與農民朝夕相處,且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國人對牛的熱愛和贊譽。與中國不同,英國古代主要靠馬耕,牛則很少干活,因此馬在英美文化中則是勤勞和吃苦耐勞的象征。
3風俗文化差異
風俗文化指的是貫穿于日常社會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招呼、稱謂、道謝、恭維、致歉、告別、打電話等方面表現出不同的民族文化規定和習俗。如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用的幾句客套話是“你到哪兒?”“你要干什么?”“你吃過飯了嗎?”,這幾句話中國文化里并無多深的含意,只不過是無關緊要的,禮節性的打招呼的一種形式。然而西方人對這幾句卻很敏感和認真,“你去哪兒?”“你要干什么?”在他們看來純屬自己的私事,別人不能隨便打聽,除非是親密的朋友。而“你吃過飯了嗎?”則使他們不知所措,對方會以為你想請他(她)吃飯。像這樣的見面問候,應視具體情況做相應的文化轉換,改為英語慣用語“hello”,“goodmorning!”,“how are you?”等。
各民族的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一個組成部分,具有共性的東西,但更多的是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個性的東西。
4宗教文化差異
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意識等所形成的文化。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國的三大宗教,這三大宗教在中國民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我們有道教的“玉帝”,佛教的“閻王”,有神話中的“龍王”,有“開天辟地”的和“主宰自然界”的老天爺。而這些概念歐美文化中并不存在。歐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世界是上帝創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對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異,在交流、理解時應予注意。例如,英國翻譯家大衛•霍克斯在翻譯《紅樓夢》劉姥姥說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句話時,把它英譯為“Man propses,God disposes”,似乎神形兼備,漢語成語巧對英語諺話。但由于兩者存在著不同的宗教背景和深層的文化差異,譯文就有使劉姥姥由信佛變成了西方基督教徒之嫌了。因為嚴格地說,此例中的“天”與“God”并不完全對應。在此認為用“Heaven”來代替“God”更忠實于原文。
總之,文化差異是一個內容十分豐富而又極其復雜的問題。要在兩種語言之間交流、交際、表達,除了通曉兩國的語言文字外,還必須有深厚的兩種語言文化功底,深刻理解文化之間的差異。只有這樣,才能不僅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而且做到真正文化意義上的等值,也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做到得心應手、揮灑自如。
參考文獻
[1]現代漢英詞典[S].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8.
[2]R•R•k哈特曼,著.黃長著等譯.語言與語言學詞典[S].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1.
[3]王春暉.英語課堂教學中東西方文化差異與跨文化非語言交際[J].中小學外語教學,2001.
[4]張培基,喻云根,李宗杰等.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關鍵詞:茶文化;內涵;差異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茶、制茶、用茶、飲茶的國家。相傳茶“發乎于神農。聞于魯周公,興于唐而盛于宋”,迄今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茶葉在我國最初是被當作藥草使用的,后來逐漸成為日常生活中的飲品。在農耕文明的基礎上,在人們細斟慢飲的過程中,受到儒、道、釋三家思想影響的茶慢慢與文化因素結合,衍生出了獨具一格的中國茶文化,將人類的精神引導到一種更高的境界,同時也促進了人際關系的融洽以及人類文明的進程。同樣有著悠久歷史的英國在茶葉傳入歐洲后,不僅納為己用,而且銳意創新,形成了不同于中國的英國茶文化。本文擬對兩者的內涵進行比較,以期在加深對兩國文化理解的同時,引發讀者對于如何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思考。
一、茶的起源及其傳播
在中國古文化中,茶的起源與“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聯系地最緊。相傳身為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為治病救人,常去深山采藥并親自試吃,以識別藥用藥效。一日,神農偶然嘗毒草,遂隨手拾起身后樹上飄落的葉子咀嚼,卻出乎意料地發現不適感消失了,精神也隨之振奮。那些飄落的葉子便是茶葉。雖然時隔久遠,這一傳說的真實性已無從考證;但通過對自然環境和歷史文獻的研究推知――茶的確起源于我國上古時代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距今已有五千多年歷史。據記載,唐朝時海內外交往繁盛,茶葉常作為禮品饋贈給來華僧侶、傳教士以及出使外國的中國使節,因而被傳播到世界各國,并于17世紀以奢侈舶來品的身份登陸英倫諸島。
二、茶文化的界定及中英茶文化的形成
茶的發現和使用并不等同于茶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人們在長期的飲茶過程中,在一定的階段,把飲茶當成了一種精神上的享受,于是,就隨之產生了各種文化現象,產生了社會功能,這才開始出現了茶文化。它是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特殊產物。”具體而言,我國早在神農時代就發現了茶,但直到兩晉、南北朝的時候才出現了茶文化的萌芽;同樣,雖然茶從16世紀開始就已經向西傳播,但到18世紀才為英國社會所接受,逐漸從宮廷貴族的專享演化為社會各階層的飲品。在中國,茶葉在發現之初本是作為藥用的;后隨著對其認識的加深,至秦漢時,茶成為飲品;再至兩晉南北朝時,茶成為尋常人家的待客之物,融入了尋常百姓的生活。東晉時,社會風氣浮躁,人皆以斗富為榮,奢靡之風盛行。為抵制這股不良風氣,有識之士提出以茶為象征的“養廉”。南北朝時,開明的南齊武皇帝曾下遺詔,喪事從簡,靈位前不準放三牲祭品,只放些干飯、果餅和清茶,并令“天下貴祭,咸同此制。”此時的茶早已不再僅僅是單純的飲品,而成為了待客之物、祭祀之品,表現出了自身價值之外的文化功能,進入了精神領域,中國茶文化由此萌芽,其所具有的社會文化功能逐漸超過其自然實用功能。但這一時期的茶文化也只是寒光微露,還沒有形成專門的學問。直至唐代,我國的茶文化才正式形成。唐朝時,農業進步、商貿活躍,促進了茶葉的生產和銷售:佛教興旺、科舉初成、詩風繁盛、流行貢茶、令行禁酒。等時代因素更是掀起了一股社會飲茶風尚。唐人陸羽所著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茶葉的專著《茶經》更是極大地促進了茶文化的發展與傳播,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書中不僅對有關茶的各種知識進行了詳盡介紹,而且首次將飲茶過程看作一種藝術,還將儒、道、釋三家的思想內涵融入其中,創造出了一整套強調意境的中國茶藝。
英國從未種植過茶葉,16世紀前更是只喝咖啡和酒。茶葉在剛傳入英國的時候也是作為藥草使用的,真正把飲茶之風帶到英國的是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凱瑟琳。由于皇后的表率作用,雖然當時英國的紅茶價值黃金,但貴族們依舊爭相效仿,飲茶之風遂在英國宮廷流行起來,隨后進入貴族世家。中國茶由此轉為時尚奢華生活的標志。隨著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英國政治安寧、經濟繁榮,很快確立了其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進口大量的茶葉,茶葉因此走進了尋常百姓家,慢慢成為日常生活的消費品。英國人的早餐豐富、午餐簡單,而晚餐一般要到八點鐘左右。一些無所事事的貴婦人覺得午餐過于簡單,且與晚餐間隔太久,便輪流在下午四、五點鐘的時候舉行餐會,吃吃甜點,喝喝紅茶。這種風尚逐漸流行,轉而成為維多利亞時期必不可少的用餐環節和正式的社交活動。19世紀40年代,貝德福德公爵夫人安娜對下午茶更是進行了奢華設計和積極推廣,下午茶逐漸成為幾乎所有英國人的生活習慣。至20世紀初的愛德華時期,單純的家庭式下午茶難以滿足人們高漲的消費需求,外出飲茶成為風尚。富于本土特色的英國茶文化由此確立。
三、中英茶文化內涵的對比
由上述可知,中英茶文化不同的形成背景和過程導致了兩者的內涵也有著極大的差異。中國茶文化根植于傳統的農耕文明,提倡心靈感悟,追求天人合一;英國茶文化則是由工業文明衍生而出,在宮廷貴族的高貴優雅的基礎上,融注了工業社會所注重的務實性與目的性。
中國哲學源于農耕文明。農時農耕尤不與大自然息息相關,因而中國人視大自然為母親,對其有一種天然的崇敬、依賴之情,更極為推崇漢代的儒學人家蕈仲舒提倡的“天人之際,合而為一”的思想。茶生于山川河流之中,中國人在發現利用的基礎上,自然結合自身的審美情趣賦予其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中國茶文化不可避免地帶有濃郁的山林氣息。綠茶在眾多茶葉品種中最受人喜愛,原因就在于未發酵的綠茶一經沖泡,其形狀、顏色、氣味無不給人自然的氣息,或看、或聞、或品,都令人仿佛置身于蔥綠的自然一般心曠神恰。紫砂茶具也在種類繁多的茶具中獲得最多寵愛,是因為紫砂這一陶土精靈給人以質樸的泥土芬芳和無限的天地靈氣。中國歷代的文人士大夫大都偏愛飲茶,雅興來時,常邀三五好友,于松風竹林間煮茗論道。數千年的文化熏陶,賦予了茶“淡泊”“寧靜”“返璞歸真”等神韻。一方斗室,一豆青燈,一杯香茗,常常使人氣定神閑、物我兩忘,得以感受“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理想境界。
與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同,西方文明主張“天人兩分”,視自身為探索者和研究者,試圖通過掌握自然的奧秘來主宰自然。具體而言,英國人喜好發酵過的紅茶,還經常加入其他調料,制成奶茶方才飲用。在茶具的選擇上,英國人也沒有一直沿用中國瓷器,而是創造性地將動物的骨灰加入到瓷土中進行燒制,制造出了飲茶用的骨瓷。英國茶文化還集中體現了西方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個人主義。比如,邀請別人來喝下午茶時,女主人們勢必要拿出家中最好的茶,費盡心思做出美味的茶點,還要換上最得體的服飾,從而向客人展示自己以及家中最完美的一
面,獲得自我精神的滿足。此外,英國茶文化追求實用性。相較于中國茶文化隨時隨地皆可飲茶的傳統,英國人將茶與一日三餐緊密地結合在一起,只會在固定的飲茶時間才悠閑地喝杯茶,如傳統茶、下午茶以及晚餐茶,體現了其嚴謹考究的文化特色。英國人還根據自身的飲食習慣制作了很多既能滿足口欲又能填飽肚子的茶點。
中國茶文化吸收了儒、道、釋三家思想的精華,但其主導的思想還是儒家所提倡的“中庸”和“仁禮”,主張通過飲茶反躬自省,在和諧的氛圍中交流思想、增進情誼。同時,中國茶文化強調自然,追求以簡為德,心靜如水,返璞歸真,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與中國茶文化的謙和相比,英國茶文化就多了幾許霸氣。英國曾一度國力強盛,稱霸海上,被譽為“日不落帝國”,因而英國人普遍有一種自傲排外的島國心態。加之,英國文化中存在一股強大的向上的價值取向。因而,無論什么時間、什么場合,英國人總竭力展示自己的最佳狀態,不敢有絲毫的怠慢和敷衍。喝下午茶自然也不例外――環境一定要優雅舒適,衣著一定到典雅得體,茶點一定要高檔精致,待客一定要體貼周到。一頓真正的下午茶仿佛變成了一場時尚的社交盛宴,主人不敢有絲毫馬虎,客人也是小心翼翼,一定要穿著時下最流行的服飾赴會,否則稍有差池,便會招來嘲諷。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現代生活的快節奏沖擊著人們悠閑的傳統飲茶方式,人們很少有時間能夠靜心品味茶的內涵或者精心準備下午茶的服飾。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中英茶文化都在經歷,深刻的變革。中國茶文化不再過分追求玄思靜想,英國茶文化也簡化了其過去花哨的形式和繁復的禮儀。中英茶文化逐漸出現交匯點,成為增進不同文化交流的助力。但不可忽視的是,中國傳統茶文化如今日漸低迷,而作為后起之秀的英國茶文化卻正風靡全球,如何保護和傳承好中國的傳統文化值得每個中國人深思。
注釋:
1.簡伯華.《茶與茶文化概論》.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P155.
2.唐朝時科舉制度嚴格,考生千里迢迢赴考且考試時間過長,于是朝廷便將茶果送入試場,以解考生與考官的疲乏之苦.
3.安史之亂后,社會動蕩,農民無心種糧,因而釀酒原料短缺。唐朝統治者因而下令民間禁酒。并且,茶有益身心,不喜飲茶的人也開始飲用,飲茶的風俗得以更為廣泛地傳播.
參考文獻:
[1]黎小萍.“簡說中國茶文化”[J].《茶十機械雜志》.2001(4).
[2]王從仁.《玉壺清茗》.上海古籍出版社[M].1991.
[3]吳琳.“中英茶文化比較”[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8).
論文關鍵詞:動物詞匯,中德文化差異
語言,是人類文明的標志,是一個國家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人們可以通過這個國家語言了解本國的歷史、習俗、價值觀念以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其中,關于動物的詞匯和習語在各國文化中都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篇文章就針對漢,德兩種語言中對動物的文化內涵賦予不同的含義展開討論:
一、同一種動物在漢、德兩種語言中有相同的象征意義
動物在世界各地的基本屬性是相同的,從這一角度出發人們會產生相同或近似的聯想,由此動物獲了相同的文化內涵。
比如, 狗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以前,它為我們打獵看家,現在它又是許多家庭中的寵物,在很多家庭中扮演著家庭成員的角色。德國人對狗更是情有獨鐘,他們把狗看作是自己的朋友和家人。因此在兩種語言中,涉及到狗的俗語都非常多,也就不足為奇了。大致上來說狗在德漢兩種語言中的象征意義還是比較一致的,雖然它在兩國都受到喜愛,但它在兩種語言中卻都被看作是低賤或卑鄙狡猾的象征。漢語中表現狗低賤的熟語舉不勝舉:“狗腿子”中德文化差異,“狗咬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來”,“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狐群狗黨”,“雞鳴狗盜”等等,表現其卑鄙狡猾的有“不出聲的狗才咬人”,“狼心狗肺”,“狗頭軍師”等等。此外漢語中的“狗”有時還有不識好歹的意思,如“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德語中也有很多體現狗低賤和狡猾的諺語或慣用語,如“jemanden wie einen Hundbehandeln'(像對待狗一樣對待某人一一蔑視地對待某人),' Die freundlichsten Hunde beil?en amschlimmsten.”(友好的狗咬人最兇),'Ein bissiger Hundzeigt dieZahne nicht.(咬人的狗不露牙)。
再如,牛在農業社會是必不可少的勞動力。在機器發明之前,拉車、耕田、推磨等重體力活只能靠它。所以在農業社會,牛被看作是農民家里非常重要的財產。因此牛在兩種語言中都有財富的象征意義。如漢語里的“一個黃牛半個娃”,“喂牛如孝子”都體現出牛對農民的重要性。德語表現牛作為財富的諺語通常都用奶牛(Kuh)這個詞,如“Ein Mantel und eine Kuh,deckt viel Armut. '(一件大衣一頭奶牛,貧困不再愁)此外,由于牛體形龐大,動作遲緩,而且總是毫無怨言地做著辛勞的工作,所以它在兩種語言中又都有愚蠢、反應遲鈍的象征意義。如漢語諺語“對牛彈琴,一竅不通”,成語“牛驥同皂”,德語諺語“Man kann von einem Ochsennicht mehr verlangen als ein Stuck Rindfleisch. '(從牛那里我們只能得到牛肉)等等。
還有,驢子這種動物在兩種語言中都是愚蠢的象征,比如德語中“Du Esel l '(你這頭驢!)或者“So ein alter Esel j'(真是頭老驢子!)都是罵人的話,相當于我們的“你這頭蠢驢!”。德語中還有個熟語“die Eselsbrucke'(驢橋)指的是幫助記憶的簡便方法,也是源于驢子比較愚蠢的寓意。因為在過河時,馬可以一躍而過,而驢則一定需要一座橋。
二、同一動物在兩種語言中不同的象征意義
由于各國的傳統文化和價值取向的不同,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里的人很容易對同一動物產生不同的聯想中德文化差異,從而賦予它們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文化內涵。
比如:“杜鵑”在中國又被稱為“布谷鳥”,由于它的叫聲“布谷布谷”提醒人們安排農事,因此農村有“布谷布谷,種糧種谷”的諺語。每年布谷鳥一叫就意味著播種的時候到了,又是一季新收成的開始,人們當然歡迎它。相比之下,德國文學作品及成語中“杜鵑”(Kuckuck)這種鳥的文化形象卻不是很固定,它隨一定的語境變化有顯著的不同含義:(1)在德國古老的傳說中,杜鵑鳥是可給人們帶來幸福的鳥,它的叫聲(一聲表示一年)可預測人的壽命,還能告知閨中的少女何時出嫁。歌德在他的《春天的預言家》(《Frühlingsorakel》)稱杜鵑鳥為“未卜先知鳥”。(2)由于杜鵑是把自己的蛋卵放在別類鳥巢里來孵化幼鳥,因此杜鵑在德國一些成語里具有了不道德、無情、冷酷的文化形象。(3)由于杜鵑發出的啼鳴聲時而很近,似乎就在你的頭頂上;時而很遠,時而在那一邊,時而在這一邊,有時使人產生毛骨悚然的感覺,因此在16世紀時,杜鵑在德國的一些文學中成了“魔鬼”的代名詞,是替代“魔鬼”的委婉語。因此德國人說“Der Kuckuck wei?.”是指“鬼才知道”;“Der Kuckuck soll dich holen!”“真該讓鬼把你抓去。”“Zum Kuckuck!”“見鬼去吧!”;“jm einen Kuckuck ins Nestlegen”是“嫁禍于人”之意。
再如:在中國,猴子是機靈、敏捷、靈巧的化身。比如形容某人頭腦靈活就是“猴兒精”,小孩子調皮就是很“猴”,雖有嗔怪之意卻也飽含疼愛之情。古典名著《西游記》更是把一只石縫里蹦出的猴子演繹為敢作敢為、桀驁不馴的“齊天大圣”,可見中國人對猴的喜愛。而在德國猴子就沒那么好的運氣了,它往往是笨蛋、無知之徒的象征。被稱作Affe的人一定會大怒,因這是粗話,有“傻”之意。當一個人做了不可思議的瘋事時,人們說他“vom Affen gebissen”,“einen Affen haben”居然用來形容人醉醺醺的丑態。
還有,“貓頭鷹”(Eule)多為夜間活動,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獨特棲息方式,且叫聲凄厲,報復心極強,因此在中國被認為是不祥之物。但由于它在歐洲古老傳說中是雅典城(Athen)的保護神雅典娜(Athene)的圣鳥,因此也被德國人看作智慧博學的化身正因為如此,“Eulen nach Athen tragen”(直譯為:把貓頭鷹帶到雅典去)才是“多此一舉”。
三、 不同的動物在漢、德兩種語言中卻又相似的象征意義
在不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環境下中德文化差異,不同的動物卻可能會有相似的象征意義在不同的語言中。也就是說兩種語言中所用的動物不用,但它們的喻義是相似的。
在中國的文化中,我們經常用老鼠來表示說到“膽小”,比如 “膽小如鼠”,“抱頭鼠竄”等等,而德語的表達卻是“ein Angsthase sein”(膽小如“兔”)。
漢語中一般用“牛”來形容力氣大,不然何來“九牛二虎之力”?而德語中卻用“Pferd”(馬)來表達這個意思,在德語的俗語中“Keine zehn Pferde bringenmich dorthin.”(直譯為:十匹馬也不能把我拉到那里去。)力量,還例如“Ein sanftes Wort zieht mehr als vier Pferde. '(一句溫柔的話勝過四匹馬),“wie ein Pferdarbeiten'(像馬一樣賣力工作)等。
要說“雄壯威猛”,當然非“虎”莫屬,在中國文化中它是百獸之王,誰與爭鋒?“狐假虎威”的故事也是由此而來。然而在德語中,勇猛威武的卻首推“L?we”(獅子),“wie ein L?we k?mpfen”(像雄獅一樣勇猛地戰斗)
提起“笨拙”,我們想到的是“熊”;而德語卻用“Elefant”(象)作比,“sich wie ein Elefant imPorzellanladen benehmen”(直譯為:就像大象進了瓷器店;意為“笨手笨腳”。)
通過對比各種動物在漢,德兩種語言中不同的象征意義,進一步認識到任何一種語言中都具有豐富的本國文化內涵。從而進一步推動跨文化交流的研究。
參考文獻
1.Hofstede,G.1984.CulturalDimensions in Management and Planning.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 January,81-98.
2.R?hrin,Lutz.Lexikon dersprachlich w?rtlichen Redensarten[M].1973.
3.陳忱、朱建華,中德熟語中動物象征意義的比較[J].《德國研究》,2004, (4)。
4.張曉青,從動物詞匯文化形象看中德文化差異[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1)
5.黃崇嶺.從德語和漢語的句法看德國人和中國人思維方式的差異[A].中德跨文 化交際論叢 [C].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0:178-179,181.
[關鍵詞]英漢電影;文化差異;翻譯
一、引言
半個多世紀以來,電影翻譯工作者給中西方觀眾奉獻出了許多優秀的譯制片,觀眾從這些優秀的譯制片中不僅領略到了異國的風土人情,同時也感受到了語言所帶來的無窮魅力。近年來,歐美一些電影公司為節約成本,紛紛將影片拿到印度和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后期翻譯制作。由于翻譯水平參差不齊,導致一些精彩大片的質量滑坡,影響觀眾對影片的口碑,可謂得不償失。如Hobson’s Choice 被譯成《霍布遜的選擇》,電影中主角名叫Hobson,表面上看也沒有問題,可是大概的情節是:這位Hobson先生是一位鞋店老板,不愿意把大女兒嫁給店里的伙計,結果遭到三個女兒同盟反對,于是屈從了她們。在英語中Hobson’s Choice也是一個成語,同樣據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它的意思是:An apparently free choice that offers no real alternative. 出典大約是這樣:After Thomas Hobson (1544-1630), English keeper of a livery stable, from his requirement that customers take either the horse nearest the stable door or none。電影巧用這個名字正為了套用這個典故,而譯名恰好顛倒了意思。Pumpkin Eater 曾經有人譯成了《食南瓜的人》, 其實這也是來源于一首廣為流傳的童謠:“Peter, Peter, pumpkin eater, had a wife and couldn’t keep her.”根據故事情節,譯做《太太的苦悶》更恰當些。在《金剛》影片中,丹納姆在給杰克寫支票時,為了拖延時間,他故意把支票的數目寫成“two grand”而不是正規的“two thousand”。因為grand是非正規的用語,或者說是口語化的,不能作為支票上的書寫格式化的用語。所以,他寫的這張支票其實是廢的。這樣如果他重寫就可以拖延一下時間。那么對于翻譯來說,怎么表現這兩個中文意思一樣但用法上不同的單詞,而且要保證觀眾能從他們的對話中聽出來呢?只能嘗試從他們對話的含義下手。因為丹納姆的目的是想把支票寫錯,所以我們就從他想寫錯的角度考慮,而剛好的是,中文中寫支票我們有“兩”和“貳”這個有著與“grand”和“thousand”類似的使用上的不同,因為我們在支票上不可能寫“兩仟”而應該寫“貳仟”。所以用這兩個字來代替原英文,即能保留原片這個細節的用意所在,又可以讓觀眾聽得很明白。對于譯制人員來說,他們的工作并不是直截了當地翻譯,而是要在把握影片主題的基礎之上,進行加工、處理,以高超的技巧把握影片的精髓,簡明扼要地做出釋義翻譯。因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也是一種文化現象,而其載體則是語言的轉換。不同的語言承載不同的社會文化,在翻譯中只要文化差異處理好了,語言差異只不過是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而已。
二、英漢電影中的文化差異翻譯手段
1. 異化――保留源語的文化色彩
在《傲慢與偏見》中有這樣一句:“……and not lead you to reject the offered olive―branch”利用異化譯成:“也不會導致你拒絕獻上象征和平的橄欖枝”,這樣普通的中國觀眾也會明白其含義。《紅樓夢》中的“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可異化為“If the Dragon King wants a white jade bed, he applies to the Wangs of Jinling”,對于不熟悉中國文化的英美讀者來說,本來“龍”就是個怪物,再來一個“龍王”就更恐怖了,因此可在句后解釋“龍王是中國神話中掌握百姓生計的海神”。漢語的許多成語也可采用這種方法,如“班門弄斧”異化為“to 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 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不知典故的英美讀者對于Lu Ban是一無所知,如果加上“a Chinese master carpenter ”,效果迥然不同。異化的方法對英漢雙關語的翻譯也有解釋力,盡管英漢雙關語有時吻合,如在《惡有惡報》中,“sound”是雙關語,具有“結實”和“空洞發響”雙層含義:First Gentleman: Thou art always figuring disease in me, but thou art full of error, I am sound(紳士甲:你總以為我有那種病,其實你大錯特錯,我的身體響當當的)。Lucio: Nay, not as one would say, healthy; but so sound as things that are hollow; impiety has made a feast of thee(路奇奧:響當當的,可并不結實,就像空心的東西那樣響當當的,你的骨頭都空了,好色的毛病把你掏空了)。
2.歸化――用目的語中文化色彩詞語替換源語中文化色彩詞語
這種方法可較多地運用于習語,如to laugh off one’s head(笑掉大牙);to shed crocodile tears(貓哭老鼠);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lead a dog’s life(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狗嘴里吐不出象牙);One boy is a boy, two boys half a boy, three boys no boy(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
3. 編譯
在翻譯過程中,將功能等值理論運用到電影片名的中文翻譯中,就是不拘泥于英文片名形式上的對應,而是在充分理解原作的內容、風格及內涵等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中文的優勢和特長,立足于觀眾的接受與審美力,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美國電影Sleepless in Seattle講述了一個浪漫的愛情故事,影片中男主人公Sam沉浸在喪妻之痛中不能自拔,他的兒子希望他能快樂些,因此在一個電臺節目中說出了他的圣誕愿望:要一個新媽媽。電臺主持人與Sam聊了一會兒,女主人公Annie在收聽節目的過程中被Sam的深情所打動。于是通過書信的方式與Sam聯系,整部影片中Sam和Annie一直都沒能見面,直到結尾兩人才在帝國大廈的頂層見面。大陸的翻譯版本是《西雅圖不眠夜》,很明顯是直譯了片名,而臺灣的版本則是《緣分的天空》;后者將電影所傳達的信息用“緣分”二字淋漓盡致地散發出來。類似的翻譯在港臺地區的翻譯中比較常見:Gone with the Wind 《亂世佳人》;You Can’t Take It with You《浮生如夢》;Meet the Parent《門當戶不對》等。
4. 解釋
這種方法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主要針對英漢語言由于發音、結構不同而形成的帶有各自不同文化色彩的特殊表達法,但這種方法又不同于歸化(意譯)。漢語中的歇后語有時是根據諧音而產生的具有與原含義截然不同的另一層含義的詞語,而后者習慣上是漢語中交際者的意向意義,如:老太太不認識仙鶴―高級(雞);河邊洗黃連―何(河)苦;小雞跳到墳上―惱(撓)死人;飛機上扔報紙―空頭(投)理論;拉著下巴過河―假謙(牽)虛(須);黃鼠狼鉆到雞籠里―想投(偷)機(雞);瞎子上樓梯―摩(摸)登。
歇后語的漢譯英可采取文內解釋方法,但筆者發現,無論如何解釋,英美人對歇后語的諧音效果未必能曉得,如“小雞跳到墳上――惱(撓)死人”可譯成“A chicken jumps on a tomb―making somebody exasperated/scratching the dead(The words “exasperate ”and “scratch” 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再如“黃鼠狼鉆到雞籠里―想投(偷)機(雞)”可譯成“A weasel gets into the cage of chicken―trying to speculate in something/trying to steal the chicken(The words “speculate” and “ steal the chicken”in Chinese are homophonic, and the former meaning is the intended meaning)”。
三、 結語
電影中的語言表達必定受到各自所屬社會文化的制約,從而使語言深深打上社會文化的烙印,顯現出各自社會文化的特征。文化色彩差異主要體現在語言的詞匯層面,其承載了社會生活的變遷、民族文化的發展等社會文化因素。電影文本翻譯不能像文學作品翻譯一樣,譯者應立足于本國觀眾,從觀眾欣賞譯制片的藝術角度出發,選用本民族語言中與原片藝術最相似、最貼近的、為本國觀眾所熟悉的、易于接受的詞語和文化意象來進行電影翻譯。電影翻譯也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行為,譯者要注意到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思維方式、信仰及價值取向等都制約著翻譯的優劣,不同水平的翻譯影響著觀眾的理解和欣賞。
[參考文獻]
[1] 柴梅萍.《電影翻譯中文化意象的重構、修潤與轉換》[J]. 蘇州大學學報, 2001.(4).
[2] 李杰,《電影譯名中的文化對等》[J]. 博覽群書, 2007.(2).
關鍵詞:體態語;語言語;非語言交際;文化差異
一、體態語研究的發展
語言交際是伴隨人類社會生產和發展過程的一種特殊的社會傳承文化現象。語言交流能力不僅把人類和一般動物區分開來,同時也促進了人類交際能力的多方面發展。而人類交際能力的發展不僅包括語言交際能力,還包括非語言交際能力,兩者的有機結合使得人類交際手段更為豐富和有效。美國學者Brosnahan在《中國與英語國家非語言交際對比》一書的緒論指出:人類交際一般分為書面、口頭和身勢三部分,由于文化教育的偏見,絕大多數受過教育的人往往認為書面語最重要,口語次之,至于身體動作,是名列最后的。然而,無論是從不斷進化的整個人類,還是從個人角度看,這些技能的習得次序,出現率以及平常所提供的信息量,都表明三者之間的重要地位正好相反。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際交流的不斷增加,非語言交際在跨文化交際中的作用越來越引起國內語言學界的關注,不再成為一個被冷落的課題。而在非語言交際的研究中,倍受關注的是體態語(body language)。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常可以不用言語,而借助于表情、手勢之類的動作達到交流思想的目的,有時甚至會“無聲勝有聲”,這就是體態語的妙用。
隨著人們對體態語認識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語言學家對體態語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早在20世紀的上半葉,就有三部最有影響的研究體態語的著作:Kretschmer的《體格與個性》(Physique and Character, 1925)和《人的體格的變化》(The Variation of Human Physique, 1940)、Efron的《身勢和變化》(Gesture and Environment, 1941)。50年代,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 Birdwhistell教授在1952年出版了《體語學導論》(Introduction to Kinesics), 正式提出了身勢學理論。Birdwhistell對同一文化的人在對話中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做了一個量的估計,認為語言交際最多只占整個交際行為中的30%左右。美國心理學家阿爾培根甚至給出了更確切的數字,認為人的信息是由三個方面組成的:55%的體語+38%的聲調+7%的言詞。到了80年代,體態語已成為一門新的邊緣學科,吸引著語言學家們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如莊繼禹1988年著《動作語言學》,耿二嶺1988年著《體態語概說》,李中行、張利賓1991年著《非語言交流――人際交際的藝術》等等。
二、 體態語的概念
究竟何為體態語?胡文仲在《英美文化辭典》中說:“體態語是指傳遞交際信息的表情和動作。”法斯特說:“體態語是以同外界交流情感的全身或部分身體的反射性或非反射性動作。”總而言之,體態語就是通過人體各部分來傳情達意的一種非語言交際手段。它通過眼神、手勢、表情、神態和姿勢等無聲的表達方式傳遞豐富而微妙的情感信息和文化信息,是一種時刻伴隨人類交際的無聲語言。體態語是非語言語中最豐富的一種語言。據統計,人體語的詞匯達幾十萬個。單是一個人的面部就能表達25萬多個表情和動作,用手可做出1000多個不同的姿勢。瞬間的一個面部表情,可揭示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細微的一個手勢,能反映一個人的愛恨悲歡。神情體態的豐富表現力在某些情況下甚至具有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不可比擬的效果,可謂“觀其行,可知其心”。
三、體態語的語義特點
人類交際過程中,體態語和語言語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體態語是語言語的輔交際手段,其存在和變化以語言語的存在為前提,二者關系密切。通過和語言語比較,我們可總結出體態語的語義特點:
1.直觀性(或形象性)。語言語利用語音和文字來表達語義,但語音和文字與語義之間的關系是任意的。而體態語以表情、姿勢和動作作為自己的物質形式,與意義的結合是因人而異的。這種特殊的表現形式比有聲語言更形象。語言語訴諸人們的聽覺,不具有視覺的可感性,而體態語以其立體的、可感的動態的表情、姿勢和動作構成一定的立體圖象來傳遞信息,直接作用于人們的視覺器官,因而具有直觀性的特點。
2.多義性(或依附性)。語言語只能利用聲音在時間的線性序列上展開,具有線條性的單一特點,它不能在空間的層面上鋪開,所以是單緯度的。而體態語既有時間上的線性特點,又有空間上的立體特點,它的多緯度和多層面使其擁有更多的含義。人的每個舉手投足,顰笑蹙展, 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往往具有不同的意思。體態語的這種多義性使得一些語言語無法表現出來的含義有了更為豐富靈活的表現形式,從而使人類語言更加生動起來。
3.文化性(或社會性、民族性)。語言語和體態語是人類交際的兩大基本手段,因此都是人類文化的載體,并隨著文化的發展而改變。不同的社會群體就有不同的民族特性,其文化特性也各有差異,從而產生了不同的語言交際方式。體態語也具有鮮明的文化性。一方面,表示同一語義的體態語在不同文化環境里有不同的表達方式。如見面時打招呼的體態語,中國人用握手或點頭以示問候,日本人盛行點頭鞠躬,歐美人慣以招手、擁抱和親吻的方式表示,薩磨亞人則通過互相嗅聞對方來表達問候。另一方面,同一體態語在不同文化環境下也具有不同的含義。如翹大拇指這一動作,在中國帶有高度贊揚和認可的意思,在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地還有要求搭順風車的含義,而在希臘則表示要對方“滾蛋”。可見,體態語是一種帶有文化特性的社會現象,它的產生和應用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表現形式,是一種約定俗成的交流方式。
四、英漢體態語差異的文化透析
在人類的交際、交流、傳遞和攝取信息的活動中,人類的表情、動作和姿勢提供著語言交流所無法比擬的便利,發揮著語言語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體態語就像語言語一樣,是一種植根于民族、地域等歷史文化傳統的特殊的交流方式,是在某種文化內部形成的自身的一整套清晰、明確、模式化的符號。它雖然具有直觀性的語義特點,但其同時具備的多義性和文化性的特點使它不能“放之四海皆準”。因此,在跨文化交際中,要準確有效地實現交流目的,讀懂特定文化下的體態語是必不可少的。正如鄧炎昌、劉潤清指出:“用一種語言交際時,一般也要使用同那種語言相適應的體態語……這樣才能達到更好的交際效果。”下面就中西傳統文化的差異討論英漢體態語的不同。
1.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形成英漢體態語“聚合型”和“離散型”的特征。
文化是一個民族活動形式的綜合表現形式,一個民族的體態語反映的文化特征必然具有該民族的特色。體態語不僅包含著某個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背景,還蘊藏著這個民族對人生的看法和態度,是人們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的具體體現。
古老的中國文明源遠流長,由于山隔水阻的地理因素、傳統儒家思想的深重影響和封建保守統治的長期禁錮,使得中國數千年的歷史在一個相對封閉自足的環境下發展。歷史學家們常把中國文明稱為“華夏文化圈”,正是形象而準確地體現了中國文明的“聚合型”圈式文化。在這個內向型的圈式文化中,中國演變成一個同族家庭式國家,中國人形成了推崇以家庭倫理為中心的文化制度體系,人們崇尚統一,追求和合,喜好群聚,具有極強的家庭、種族觀念。這種“聚合型”的圈式文化與西方“離散型”的點式文化是根本對立的。西方(尤其是英美)的發展史,是一部走向外部世界,尋求生存發展的擴張史。西方文明是一種“航海文明”和“游牧文明”,它不是封閉自足的圈式文明,而是縱向擴張、橫向延展的點式文明。這種“離散型”的文明不認同家族觀念,不理解統一集群的生活方式,更不可能想象中國人所崇尚的幾代同堂。在這種文化下生長的西方人大家庭觀念十分淡薄,推崇的是獨立外向、自由開放的個人主義,并形成了一種“離散型”行為模式。
中西方的這種文化差異在體態語上有著明顯體現。以體態語中的“個人空間反應”(或稱“體距”,即body distance)為例。“個人空間反應”指的是在人際交往中,不同文化下的人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有不同的要求,或近或遠,或密或疏。中國人和西方人(特別是英美人)對空間的適宜距離有著十分不同的概念。中國人習慣近距,講話時主動靠近以示親切;西方人偏好遠離,對過近的體距感到不適并本能地選擇后退。在中國人眼里,三五好友擠在狹小的兩人座位上是親密友好的表現,而西方人面對這種情況則寧可選擇輪流用餐或分坐兩處。又以“體觸”為例。“體觸”是指通過身體間的接觸來傳遞或交流信息的一種體態語的交際行為。在中國,同性青年男女之間手拉手走路或勾肩搭背是可以接受的;而在英美人眼里,這種行為則會被看作同性戀。英美人從小就受到教育,避免與陌生人的身體接觸,即使是無意的碰撞,他們也要表示歉意。公共場所如公共汽車或商店里的擁擠和身體碰撞會令他們感到不適;而中國人在相同的情況下對擁擠和身體碰撞的容忍度要遠遠大于英美人。
2.中西方傳統文化下產生的不同的民族性格特征和社會風俗,是造成漢英體態語差異的重要因素。
民族性格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特性,這種特性猶如鮮明的烙印,使各個民族各具特色,相互區別。社會風俗是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是傳統文化的積淀,是世代沿襲的文化現象。中國是歷史悠久的禮儀之邦,同時也是封建中央專制集權統治時間最長的國家,在這個傳統文化長期熏陶下,中國社會形成了具有完備的綱常觀念、嚴謹的等級秩序、系統的道德規范等內斂特色的文化氛圍,培養出中國人謙虛、含蓄、從眾、重禮節、尚倫理等內斂的民族性格,并逐步發展成尊老敬長、愛幼憐弱和“男女授受不親”等傳統保守的民情風俗。與之構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國家由于其較為發達的地理交通、頻繁的異族入侵和民族遷徙,古老文化難以保持強勁的歷史延續性,因而呈現出富于變動性和擴張性的多元文化混雜的格局。同時,西方國家較早進入資本主義社會體制,受封建專制統治的禁錮時間較短,“民主”、“共和”、“平等”等思想早已深入社會各個階層。在這樣的歷史文化和社會狀況下,西方人富于冒險挑戰精神,逐步形成崇尚獨立平等、自信、直率、隨意的外向型民族特征,并造就了西方社會追求自我價值、推崇人體美和個人美、輕視禮儀等級體制的開放自由的民俗文化。
中西方的民族性格和社會風俗截然不同的特色,在體態語交際中處處可見。以體態中的目光接觸(eye contact)為例,中西方目光接觸的方式和頻率因文化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中國人在交談時,雙方不一定要不時地直視對方,有時還有意地回避不斷的目光接觸,以表示謙卑或尊敬。而英美人交談時,雙方往往是相互直視。正如英語有句著名的格言:“Never trust a person who can’t look you in the eyes.”(不要相信不敢直視你的人)。在他們看來,直視對方意味著正直與誠實,而缺乏目光接觸則意味著沒有興趣,心不在焉,或不信任。在英語國家,即使是在演講或作報告時,發言者也要與聽眾進行頻繁的目光接觸,以便審視聽眾的反應,獲得反饋信息,同時表示對聽眾的尊敬。此外,中國人,特別是女子,習慣于目光下垂,以表現一種謙遜、尊從或恭敬的態度;但英美人對此卻感到難以理解,他們甚至認為女子目光下垂是“中國大男子主義文化的間接憑證”。同樣,中國人對英美人在交談時目不轉睛的盯視也感到十分不習慣,甚至把這種眼神的專注理解為對自己的某種冒犯。
再如體態語中的姿勢(gesture),中西方人在表情達意、彼此交流時的動作也因文化的不同而大相徑庭。在坐姿上,中國人被傳統文化要求“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常常喜歡正襟危坐,尤其是下級在上級面前或學生在老師面前,坐姿通常比較拘謹;背靠椅子、歪著身子坐或架起二郎腿等都被認為是無禮、輕浮的舉止。在英語國家中,人們的坐姿往往比較隨便。在一些非正式場合,美國人甚至愛將腳放在桌子上,表示放松和不拘禮節。在演講或報告會上,中國演講者大多是在臺上站者或坐著不動,表情嚴肅,動作少而拘謹。英語國家的演講者則不同,他們大多在聽眾面前不停地來回走動,常常借助手勢來加強演講效果,動作幅度大、頻率高。推至課堂,中國教師上課時,除板書外,大部分時間是站在講臺的中心位置,舉止莊重。英美教師卻大不相同。他們習慣于在教室里來回走動,有的英美國教師甚至坐在講臺上侃侃而談。中國教師有時覺得英美教師過于隨便,英美教師則認為中國課堂太沉悶、呆板。而在回答教師提問時,中國學生與英美學生的姿勢也不相同。中國學生尤其是中小學生按要求要先舉手示意,被老師允許后再從座位上站起來回答問題,表示對教師的尊重。英美學生通常是坐著隨時直接回答問題,顯得隨意自由。
五、結束語
體態語作為一種非言語交際行為與文化密切相關,漢英體態語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有著不同的傳遞信息方式。與語言知識的學習相同,英美文化中所使用的體態語也需要學習,否則學習者就會在與英美人的交際中遇到困難甚至失敗。隨著世界經濟的迅速發展,各國交往的日益增多,跨文化交流將更加頻繁,體態語的使用也將更加廣泛。掌握和研究體態語,不但可以增強語言交際能力,避免文化沖突,而且可以豐富語言的文化底蘊,對各民族文化的交流和發展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 姚亞平.文化的撞擊――語言交往.吉林教育出版社, 1990.
[2] 畢繼萬.跨文化非語言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9.
[3] 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 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
[5] 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