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茶葉的品質特征

茶葉的品質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茶葉的品質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茶葉的品質特征

茶葉的品質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茶葉;茶業;品種資源;樹冠結構;病蟲害預測

1背景

茶業的發展與中國國家的發展緊密聯系,茶業是中國文化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茶文化的發展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歷代中國政治、經濟及文化的面貌。我們栽培茶樹的目的是獲得高產優質的茶葉,而茶樹的品種資源的差異,樹冠的構成狀況,病蟲害的預測與控制都與茶葉的高產優質密切相關。

茶樹種質資源是茶樹育種的重要材料。篩選和培育優良的茶樹品種,是茶樹育種的重要任務。我們可以運用計算機技術,對茶樹種質資源進行分析,以其為茶樹種質資源的開發利用和茶樹生理育種提供理論依據。

茶樹樹冠結構的構成狀況,影響著茶葉的產量和品質。對不同樹齡茶樹的樹冠結構進行科學分析,為制定合理的農業技術措施提供科學依據。如合理修剪,施肥以達到理想的樹冠結構,有效地提高茶葉產量,增進茶葉品質,適應機械化作業,便于采摘和管理,提高生產效率,塑造豐產樹冠。

控制茶樹的病蟲害,是獲取茶葉高產優質的一個關鍵環節。我國茶樹分布地域氣候溫暖、雨量充沛,提供了病害滋生的有利環境。已記載的我國茶樹病害有130多種。茶樹病害發生種類,因氣候條件、種植年限和種植面積而有所不同。據估計,由于病害,茶葉產量每年要損失10%—15%,同時還嚴重影響茶葉質量。因此茶樹病蟲害防治歷來是茶葉生產上的重要管理措施。茶葉病害的防治,往往因為診斷上的失誤,使防治藥劑選擇不當或失去防治時效,造成病害發生嚴重。提供一種較準確且操作簡單的茶樹病害診斷方法,使茶樹病害能通過簡單的特征或病狀,就可初步診斷出發生病害的種類,及早對所發生的病害采取預防措施,是減少病害損失的有效方法。

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起,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茶葉生產也有了較大發展,但國內外對茶葉的研究仍主要集中在茶葉理化審評方面,依然是使用傳統的感觀評測方法對茶葉進行評定,將計算機技術用于茶葉領域的為數不多。利用計算機技術,將茶葉的各種外形,內質作為各項指標,使用戶只需通過簡單的鼠標操作,即可對茶葉品質進行分類與識別。

2國內外研究動態

隨著茶葉產業的迅速發展,茶葉為人們創造了越來越多的經濟效益,科研和生產實踐均已證明,要想獲得高的經濟效益,茶葉的高產和優質是關鍵因素,品種的好壞,樹冠的構成狀況,病害的預測與防治是關鍵環節。

2.1茶樹種質資源研究

我國是世界上是茶樹資源最為豐富的國家,目前收集和保存的茶樹資源已達3300多份。但是,我國對茶樹種質資源的研究,基本上仍停留在外部形態特征的描述上。須海榮等對茶樹資源的生理生化特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收集了我國主要產茶省有代表性的茶樹種質資源100多份材料的基礎上,并經統一管理和栽培,對茶樹種質資源的主要生理特性進行了系統的測定。湖南農業大學唐和平,陳興琰早在1995年就從形態學、解剖學、化學三個方面進行測定,采用數學方法綜合分析,探討了茶樹種質資源的形狀差異和親緣關系。2001,湖南農業大學茶學系羅軍武教授等運用RAPD(隨機擴增多態性)技術對茶樹品種資源的親緣關系進行系統研究,旨在為茶樹品種資源的分類和科學利用提供理論依據。2005年,羅軍武教授聯合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的專家們,利用AFLP-銀染分子標記技術,對40個茶樹品種(系)進行遺傳多樣性與親緣關系分析。

2.2樹冠結構的研究

在茶樹樹冠結構的研究方面,張穎彬等研究了茶樹樹冠的不同留養方式對早春萌芽量的影響,結果顯示,茶樹樹冠的不同留養方式對早春荼芽萌發時間有不同的影響。立體留養的茶樹因留養時間長,在肥培管理條件滿足茶樹生長需求的情況下,其茶芽較平面留養樹冠的更為肥壯。楊德莊總結了豐產區經驗,得到茶樹要豐產其樹冠結構必須達到的目標,為豐產樹冠結構的塑造提供了科學依據。近年來,專家根據樹冠結構指標的動態變化規律。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為品種在規范化栽培條件下樹冠結構的達標測定提供科學依據。2000年,羅軍武、唐和平、黃意歡選用湖南省規范化栽培茶園1~18年生的櫧葉齊品種為材料,以與產量、品質密切相關的14項樹冠結構作為指標,根據它們的變化規律,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同年,羅軍武、唐和平、黃意歡以小喬木型品種福鼎大白茶和灌木型品種櫧葉齊為材料,對湖南8個地(市)規范化栽培茶園1~18年生兩類型品種茶樹樹冠結構的15項指標進行系統調查,并運用計算機作數據分析。結果表明,兩類型品種樹冠結構指標隨樹齡的增大呈現出基本一致的變化規律,各項樹冠指標均可用一定的數學模型予以表達。研究結果還表明,兩茶樹品種在1~6年生期間,各項樹冠指標增幅較大,7~14年生期間樹冠指標的增加或減少的幅度不大,樹冠結構比較穩定;14年生后,一些與茶葉品質和產量密切相關的指標,如新梢密度、生產枝密度、百芽重、一芽三葉長度和單葉面積下降幅度加大。同時,從兩類型品種樹冠結構指標的變化來看,茶樹類型不同,樹冠結構動態變化存在著差異。2.3茶樹病蟲害研究

隨著工業的發達,茶樹病蟲防治已由傳統的農業措施防治過度到使用農藥的化學措施防治,尹勇對茶樹主要的病蟲害的發生提供了生物防治和化學防治兩類防治方法。但這些都需要首先對茶樹的病蟲害進行早期的預測和診斷,進而才能在還沒造成嚴重發病的情況下進行防治和控制。2003年,徐云等采用數值診斷的原理和方法,先將茶葉上發生病害的種類,按照病害發生時具有的病癥及特征進行分類、分組,將組中各個病害的病狀特征分解為單獨的特征性狀,對每一個特征性狀給予對診病的意義的量化分值,做成各病害組的數值診斷表,再利用數學的方法,對各量化的分值進行比較,得到診斷結果,利用診斷病害的可信度表達診斷的準確性,當病害準確度達到60%以上的分值時,可以認為診斷準確,點擊詳細資料即可得到有關該病的相關資料,包括病原菌、發病癥狀、發生規律、防治方法等。

2.4茶葉品質鑒定與分類研究

在國內外,茶葉品質大多數是通過人的感官評定的,其原因是由于茶葉的成分比較復雜,茶葉的品質并不能通過某種成分的量化就能表達的,它是各種茶葉成分的綜合反映。近100多年來,各國在茶葉品質評價的內容和深度上都不斷有新的發展,使其更加科學和規范,提高了感官審評的準確性和可比性。感官審評包括干看審評外形、開湯審評內質兩個方面,分外形、香氣、湯色、滋味和葉底等五個評審項目,每個項目又包含許多因子。茶葉感官審評是通過人的感覺器官來評價茶葉的特征和品質,是一門應用感官分析技術的學科。但人的感覺器官的靈敏度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而改變,從而影響評定的準確性。2004年,周亦斌等綜述了國內外運用相關的儀器和技術對茶葉外形、湯色、香氣和滋味進行品質評價的研究進展,特別是機器視覺技術在茶葉外形和湯色評價,電子鼻技術在茶葉香氣評價和電子舌技術在茶葉滋味評價等方面的應用,并提出了新技術在茶葉品質評價中應用的發展趨勢。文別提出了機器視覺系統,就是計算機數字圖像處理系統,它是用計算機實現部分人類視覺的功能,把所測對象映射成數字圖像,并模擬人的判別準則去理解圖像和識別圖像,進而對所攝圖像進行分類或分級。計算機輔助品質檢測可以使品質指標定量化和標準化,而且計算機圖像處理的精度優于人的視覺精度,對顏色和外形變化的反應也更靈敏。所以其技術和方法可以用于茶葉顏色和外形的評價。2006年,李姣等開發了茶葉鑒定專家系統,選擇形狀、色澤、纖維素、氨基酸、咖啡堿、茶多酚這六個指標作為參數,將茶葉的理化分析與專家系統相結合,開發了一種功能齊備、智能性強的茶葉鑒定專家系統。

3結束語

目前關于茶樹、茶葉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針對它們的生理生化方面,運用生物技術或數學方法進行研究,或者生物技術與數學方法相結合進行研究,而將計算機技術應用到其中雖然也有,但是很少。所以,運用計算機技術與其它學科相結合來對茶樹、茶葉進行研究是當前很熱門的一項技術。

參考文獻

[1]羅軍武,施兆鵬,沈程文,劉春林,龔志華,黃意歡.茶樹品種資源遺傳親緣關系的RAPD分析[J].茶葉科學,2002,22(2):140-146.

[2]楊德莊.茶樹豐產樹冠的構成與塑造[J].福建農業,2003,(6):21.

[3]尹勇.茶樹主要病蟲害的發生與防治[J].四川農業科技,1998,(20).

[4]徐云,梅紅,林莉,施曉群,周匯.茶樹病害診斷與防治專家系統研制[J].農業系統科學與綜合研究,2003,19(2):93-100.

[5]李姣,何東健,杜子魯.茶葉鑒定專家系統的研究與開發[J].福建茶業,2006,(2):18-20.

[6]須海榮,董尚勝,駱耀平,童啟慶.茶樹種質資源的主要生理特性[J].茶葉科學,1997,17(增刊):100-103.

[7]唐和平,陳興琰.茶樹品種資源氨基酸組成與親緣關系的研究[J].湖南農學院學報,1995,21(2),126-129.

[8]黃建安,李家賢,黃意歡,羅軍武,龔志華,劉仲華.茶樹品種資源遺傳多樣性的AFLP研究[J].園藝學報,2006,33(2):317-322.

[9]張穎彬,梅鑫,徐懿,張奇華.茶樹樹冠的不同留養方式對早春萌芽量的影響[J].中國茶業,2005,(4):40..

[10]羅軍武,唐和平,黃意歡.茶樹樹冠結構變化的數學模型研究[J].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26(6):463-466.

茶葉的品質特征范文第2篇

關鍵詞:文化稟賦;農業;溢價;茶產業;浙江省

中圖分類號:F32;S57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1-2362-04

Effect of Cultural Factors on Tea Industry in Zhejiang

SU Zhu-cheng,SHEN Xue-zheng

(School of Tea Culture, Zhejiang A & F University, Lin’an 311300,Zhejiang,China)

Abstract: Tea industry in China is a mode of agriculture with cultural endowment. From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practive experience of Zhejiang’s tea industry in recent 20 years, culture could not only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area agriculture in aspects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and institution and so on, but also have function of premium price, which could be realized by the institution of protection of original producing area and the geographical indic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ulture; agriculture; premium price; tea industry; Zhejiang province

一個農業技術與組織的模式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括特定地區的自然資源、社會經濟條件以及人文因素等[1]。顯然,不同的技術與組織模式有著不同的經濟績效上的含義,這也是研究該命題的意義之所在。本文將從浙江省茶產業實證的視角,探討文化對農業的溢價機制與實現方式,以及文化稟賦對農業技術與組織模式的影響。

1浙江省名優茶文化性消費特征及其溢價的實現途徑

1.1名優茶已成為浙江省綠茶生產的主體

浙江省是中國綠茶重點產區,也是全國最重要的綠茶出口基地,據2009年海關統計,浙江綠茶出口量15.68萬t,出口額3.62億美元,分別占全國綠茶出口總量和總額的68%和69%。鑒于浙江省綠茶生產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地位,浙江省委省政府[2007]52號文件將茶葉確定為浙江省十大主導和優勢產業之一,并明確提出今后的工作重點是:實施綠茶全球化推廣工程,全力打造“浙江綠茶”品牌,著力構建世界綠茶生產、加工、貿易和文化中心。

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浙江綠茶產業逐步走上了效益型農業的發展模式,其核心是產品結構優化和名優綠茶的大力發展。據2009年浙江省農業廳統計,浙江茶葉總產量16.74萬t,總產值77.50億元;其中,名優茶產量6.70萬t,產值68億多元。名優茶占總產量的40%,但產值卻達到87%。可見,名優茶在浙江省綠茶生產中占有主導地位。2001年浙江省開始全面實施“一縣一品”茶葉品牌戰略,要求每個產茶縣或一個區域集中力量重點扶持一只具有地方特色、競爭力強的品牌。至2002年,浙江省省級名茶將達到42只,且基本實現“一縣一品”的目標。2004年,浙江省開展“十大名茶”評選,根據對申報名茶的品質、規模、知名度、包裝、標準化、產業化等6個方面,評選出大佛龍井、開化龍頂、安吉白茶、西湖龍井、武陽春雨、松陽銀猴、徑山茶、金獎惠明茶、望海茶、綠劍茶為第一屆“浙江十大名茶”。2009年浙江省開展了第二屆十大名茶的評選,其中西湖龍井為浙江省特別榮譽名茶――國家禮品茶,其他十大名茶分別為越鄉龍井、大佛龍井、松陽銀猴、開化龍頂、徑山茶、武陽春雨、安吉白茶、綠劍茶、千島玉葉、金獎惠明茶。另外,望海茶、永嘉烏牛早、余姚瀑布仙茗、天臺山云霧茶、龍谷麗人茶、紫筍茶等被評為浙江省優質名茶。

1.2名優茶文化消費屬性與地理標志制度

與傳統大宗茶不同,名優茶具有文化性消費的商品屬性。名優茶之所以被市場接受,原因之一是因為其擁有特殊的品質內涵,包括自然環境、歷史與人文因素及傳統加工技術等元素。如對西湖龍井茶品質的認知,包含了西湖的生態環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手工工藝、龍井茶歷史淵源以及人文因素等。這些因素有些是物質層面,有些是精神層面。因此,名優茶消費的同時具有了物質與精神兩方面的偏好需求。由于名優茶與特定區域及其人文歷史的不可分割性,浙江省各縣市十分重視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等產品識別標識的申報工作。截至2009年3月,浙江省茶葉品牌共擁有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3個,分別是龍井茶、安吉白茶、烏牛早茶、臨海蟠毫、江山綠牡丹茶、余姚瀑布仙茗、徑山茶、磐安云峰、蒼南翠龍茶、大佛茶、桐廬雪水云綠茶、開化龍頂、普陀佛茶,這13個茶葉品牌中,龍井茶、安吉白茶、烏牛早茶、徑山茶、大佛茶、桐廬雪水云綠茶、開化龍頂共7個品牌產自農業部規劃的浙江名優茶重點區域,余姚瀑布仙茗產自浙江省特色優勢茶葉基地。其中,“龍井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于2009年獲得國家商標局的核準注冊,浙江省區域內受龍井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保護的生產地域涵蓋18個縣(市、區),172家企業成為首批使用“龍井茶”證明商標的企業。據一些研究資料,獲得地理標志證明商標的茶葉產品,與其他同類茶葉相比,普遍溢價15%~20%,這應包含文化等人文元素對產品經濟價值的提升作用。

2名優茶文化消費需求的感官品質標準化及對產業技術的影響

2.1文化性消費與名優茶感官品質的認知

就目前市場及消費者而言,名優茶文化性的品質內涵及其消費是直接反映在對名優茶感官品質信息的認知。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為規范名優茶的工藝和建立市場的有序競爭,各地政府在申請原產地域證明標志的同時,陸續制定了相關產品的感官品質標準。這些標準主要界定了不同名優茶外形和內質的品質特征,涉及8項因子。其中,外形因子規制了名優茶形狀特征、色澤及整碎度等方面的屬性。名優茶感官品質的標準化有利于提高市場交易效率。根據商品質量信息獲取難易程度,經濟學上將商品分為3類[2]:一些商品的質量在消費者購買時就能知道,這些商品稱為“搜尋品”(Search goods);另一些商品是人們在消費之后才能知道其質量,這類商品為“經驗品”(Experience goods);還有些商品,即使消費之后也很難知道其質量,這類商品為“信任品”(Credence goods)。對于“經驗品”和“信任品”的交易存在信息的不對稱性,這就需要市場“承諾”制度來確保所購買產品的質量。茶葉對大多數普通消費者來說,具有“經驗品”和“信任品”的某些特點。因此,通過名優茶感官品質標準化,建立有效的茶葉質量“承諾”機制,則能幫助消費者認知識別,從而確保茶葉市場有序競爭。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2.2名優茶感官品質標準化對茶葉加工技術的影響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浙江制茶工程技術發展呈現幾個階段性特征。50~80年代,浙江茶葉加工逐步機械化,并有向連續化、規模化和出口加工初精制聯裝發展的趨勢,但這種趨勢隨著后來名優茶的發展而停止。在80年代,行業開始倡導和鼓勵以手工技術為主要特征的名優茶發展。在此后的20多年,由于勞動力成本的上漲,促進了各種名優茶機械設備的研制和生產。但稍作分析,不難發現,這段時期,盡管有各種新型機械設備應用于茶葉加工,就其技術本質而言,它始終是沿著小規模家庭式的路徑進行著發展與創新,并未能推進茶葉加工技術向規模化和連續化方向發展。

現在看來,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的名優茶創新給產業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變化,其深層次的影響在于它刻畫了近20年浙江茶產業技術創新的路徑和浙江茶葉加工業的發展方向。

名優茶感官品質的標準化對產業加工技術及其工藝設備創新路徑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其中,外形標準的影響尤為突出。按照目前行業的感官評審方法,外形的精致度是構成名優茶等級的主要因子之一。名優茶具有各自差異化的造型,這些外形標準大多采用定性的文字描述性方法,這也是名優茶最典型的文化性消費特征之一。對外形的刻意追求需要精細的采摘和特殊的加工技術,規模化生產設備很難達到這種外形品質的要求。

近年來,名優茶生產面臨著勞動力成本上漲和因生產普及化所帶來市場價格下跌的矛盾。勞動力生產要素成本的上漲會誘致能節約這種生產要素投入的名優茶加工設備的研發和應用。據浙江省農業廳2009年統計,全省名優茶加工機械擁有量達到21.5萬臺。名優茶機制設備的研制和推廣,是生產要素價格變化所誘致的資本型技術創新,但通過對這些設備工作性能進行分析可以發現,設備技術的創新始終受到名優茶特有外形的制約,表現對名優茶外形品質標準的路徑依賴性。這些設備大多采用手工和機械相結合的技術方式,并呈小型化和家庭式使用的特點,這樣的技術方式容易滿足名優茶特殊外形的需要。因此,20多年浙江茶葉加工工程技術創新的發展軌跡是勞動力成本上漲和茶葉外形需求制約雙重因素的作用結果。與此相對應的是,浙江省從事茶葉加工設備生產的企業也具有小型化特色,目前浙江省有將近30家不同規模的企業專業從事名優茶加工設備的生產。

鑒于外形對產業加工技術規模化與連續化發展的制約性作用,業內有學者對名優茶感官品質標準化的制度提出異議。其中,爭議之一是外形標準設置的必要性以及品質綜合評價時在多大程度上設置該權重。筆者認為,外形對一些名優茶,尤其是歷史名茶而言,是一種特征品質符號,也是一種文化符號。因此,是非常必要的。如果采納有些學者的提議,采用容重和成分比等量化手段來評定茶葉等級,則會失去歷史名茶文化性商品屬性。那么,如何處理外形和茶葉品質的關系,筆者建議,根據茶葉文化性消費和物質性消費的差異,針對不同茶葉應區別對待。對歷史和地方性名茶,應肯定外形所特有的文化性消費價值及其蘊含的經濟價值,不應過分強調資本型技術使用。為滿足特殊造型的要求,名優茶加工需要勞動密集型技術的投入,自然應獲得高價格的市場回報,它可滿足一些市場消費群體的需求。對那些純粹物質性消費的茶葉,則應強調內質而弱化外形在品質評價因子體系中的權重,進而引導規模化和連續化加工技術及其工藝的創新與應用。

3名優茶的技術屬性對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制度變遷的誘致作用

3.1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結構的變遷

近30年來,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結構變遷的基本特征可概括為3個階段:分別為20世紀70年代的集體和國家所有制茶場、80年代茶園的家庭小規模經營與鮮葉加工專業化分工,以及90年代中后期逐漸形成的以自產自制為特點的生產組織方式。眾所周知,80年代在中國廣大農村推行了改革,當時的國有或集體所有茶場一分為二。其中,茶園經營承包到戶或個人,但鮮葉一般仍由茶場集中加工并統一營銷。顯然,由于當時以生產大宗綠茶為主,因此集中加工方式符合規模經濟的需要,有利于技術效率的提高。但進入90年代,浙江省茶葉的茶類結構開始調整,隨著名優茶生產逐漸成為主流,原先鮮葉集中加工的專業化分工失去優勢,而自產自制的生產組織方式逐漸成為優勢。

當前,浙江省名優茶生產組織結構的主要特征是:以家庭小規模經營為主體、加工專業化分工不明顯、小型設備應用與手工相結合的生產組織方式。據浙江省農業廳經濟作物管理局2009年的調查數據顯示,浙江省現有茶葉種植農戶約100萬戶,按浙江省茶園總面積18.2萬hm2計算,每個種植戶經營不到0.2 hm2茶園。另外,浙江省從事名優茶生產的種植戶一般同時擁有茶園和加工設備,即生產的鮮葉由自己加工。從制度經濟學來看,這是完全內部化交易的一種契約安排。

3.2浙江省與世界其他主要茶葉生產國生產組織方式的比較

世界主要茶葉生產國有中國、印度、斯里蘭卡、肯尼亞和日本等,其中斯里蘭卡和肯尼亞是以茶園的家庭小規模經營為主要特征,這與浙江省的狀況非常相近。因此,以斯里蘭卡為例,與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結構進行比較。

斯里蘭卡是以種植業為主的農業國,農業人口占全國人口2/3以上。斯里蘭卡茶葉總產量位居世界第三(僅次于印度和中國),出口量位居第二。茶葉是斯里蘭卡出口創匯的最主要產品。斯里蘭卡茶葉生產以農戶小規模經營為主體,但戶均經營規模略高于浙江省的水平。據斯里蘭卡茶葉協會提供的資料,斯里蘭卡有茶葉種植農戶20.6萬戶,其中17.3萬戶經營面積在0.3~1.0 hm2。由于農戶經營的茶園面積規模較小,所以一般沒有自己的加工設備,而是將鮮葉交給茶葉加工廠,這些加工廠為私有或國有。目前,斯里蘭卡約有380多個茶葉加工廠。然而,農戶和茶葉加工廠之間交易既非完全內部化,亦不是完全市場化。農戶所生產的鮮葉價格根據加工后成品茶在科倫坡拍賣市場的價格而定,拍賣價格的68%歸農戶所有,另有32%歸茶葉加工廠。這是一種預先約定分成的契約制度。圖1和圖2分別是浙江省名優茶和斯里蘭卡紅茶生產、加工和流通的組織模式。

3.3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制度的理論假說

斯里蘭卡茶葉加工業的縱向組織分工符合速水佑次郎“分包”(Sub-contact)假說。即在經營規模較小、面臨市場信息缺乏以及巨大的市場風險面前容易造成經營失敗的狀況下,如果生產、加工和銷售劃分成若干階段,分別由不同的經濟實體經營,則市場和價格風險可以分散,并由不同的經濟實體分擔。浙江省茶園經營規模及其經營主體和斯里蘭卡十分相似,但在鮮葉交易及加工方面,并不采用縱向專業化分工,而是采用自產自制的一種制度安排。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技術效率與交易成本是決定產業組織規模及產業縱向交易制度的主要因素之一[3]。僅就鮮葉交易而言,內部化契約可降低交易成本。鮮葉容易腐爛,不宜長距離運輸和儲存。顯然,如采用市場化交易,農戶處于十分不利的競爭地位。另外,在生產季節,鮮葉采摘是經常性的,所以鮮葉交易的頻率很高,通過內部化制度安排,則能減少討價還價次數,從而降低交易成本。因此,基于制度經濟學交易成本的視角,茶園種植農戶都有著將鮮葉交易內部化的需求。然而,內部化交易制度的安排是否一定有效,還決定于內部化后的加工技術是否存在規模經濟性,這種技術的規模經濟性與所加工的茶類有關。

斯里蘭卡主要生產紅碎茶。相對浙江省名優茶而言,紅碎茶的加工在效率上有著專業化和規模化的優勢。因此,斯里蘭卡茶產業組織的縱向分工迎合了技術效率的需求,而預先約定分成契約的內部化交易制度避免了因分工所帶來的交易成本的增加。相比而言,浙江省名優茶的采摘和加工有勞動密集性特點,這種技術特點使得農場式的生產管理和規模化加工不存在技術效率上的優勢。茶葉的生產與其他農產品生產一樣,在存在雇工時,勞動密集型生產方式必然會因計量的困難而帶來較高的管理成本;而加工的手工或半手工技術特點,決定了名優茶適合農戶“挨家挨戶”家庭式經營。關于浙江省茶葉生產組織結構形成的基本假說是:社會收入的增加帶來了社會需求結構和需求層次的變化,并隨著茶文化的宣傳和普及,20世紀90年代后,社會對茶葉的消費有品質化和文化化的趨勢,從而誘導了浙江省名優茶產業的發展;市場對名優茶外形等品質需求具有文化消費特點,名優茶特殊外形需要傳統、勞動密集型技術的投入,它適合于家庭式小規模經營;20世紀80年代開始以為主要特征的茶葉生產組織制度變遷,適應了名優茶技術需求,而名優茶產業技術特點又使得家庭經營制度更具有生命力和穩定性,并誘致產業縱向交易的內部契約化。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4結論與啟示

有關文化稟賦與農業發展模式的關系,Hayami 等[4,5]提出的農業發展模式理論認為,資源稟賦、文化稟賦、技術和制度是影響農業發展模式的4個基本要素,4個要素之間相互影響,其中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動都會引起其他要素變量的變化。文化稟賦被認為既制約著一個制度和技術變革,又引導著這些變革。現有文獻中少有涉及經驗研究來檢驗該理論假說,而浙江省茶產業的技術與組織模式的變革是很好的實證案例。

從浙江省茶產業發展經驗來看,文化稟賦對農業發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文化因素誘致了浙江省名優茶的技術與組織模式的變遷;同時,文化因素也使浙江省茶產業具有非傳統農業擁有的一些經濟價值和社會功能。馮子標[6]提出的文化解構傳統產業的理論假說認為,文化通過滲透機制、轉換機制和提升機制實現對傳統產業的解構。文化因素的滲透會誘導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正因為文化稟賦的存在及對傳統茶產業的滲透,浙江省茶產業發展模式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農業。首先,浙江省名優茶較其他農產品有著明顯的文化溢價性;其次,浙江茶產業已向休閑旅游業和文化服務業延伸與擴散。近幾年,浙江省各茶區相繼開發了長興貢茶院、羊巖茶文化體驗園、西湖梅家塢農家茶園和徑山茶文化生態旅游區等一批以茶和茶文化為主題的旅游項目。另外,浙江省茶館業的發展亦十分迅速。其中,杭州是一個很好的縮影。據杭州茶樓業協會2005年統計,杭州茶館達到800多家(不包括蕭山、余杭),年營業額已達10多億元,居全國城市前列。杭州是西湖龍井茶的產地,目前西湖風景區內設座有近百家,西湖街道與產茶區有大小茶館400余家。無論白天還是晚上,這些茶館都有人來喝茶休閑或進行商務活動。綜上所述,浙江省茶產業已成為文化與經濟一體化的一種產業形態,是具有文化特質功能型農業的一種發展模式。它不僅在學術上具有實證研究意義,而且在指導培育生態文化與效益型農業方面,亦有政策的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 羅伯特D. 史蒂文斯,凱瑟L. 杰勃勒. 農業發展原理――經濟理論和實證[M]. 葉長生,武軍,范家法,等, 譯. 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1992.

[2] 泰勒爾. 產業組織理論[M]. 張維迎,馬捷,吳有昌,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3] OLIVER W. Economic organization[M].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1986.

[4] HAYAMI Y,RUTTAN V W.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5.

[5] BINSWANGER H P,RUTTAN V W. Induced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stitutions, and Development[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78.

[6] 馮子標. 國外文化產業理論與實踐及其借鑒意義[J].國外理論動態,2006(11):1-6.

茶葉的品質特征范文第3篇

如今,茶葉店里茶葉的價格越來越貴,各媒體也不斷爆出有關“天價茶”的消息,而且“天外有天”。這種茶葉價格不斷“奢侈化”的現象,對于茶行業和茶產業都極不健康,會導致多方俱傷:老百姓喝不起茶,茶農的茶葉賣不出去,大量茶商也經營困難、愁了賣茶愁買茶。

茶葉可以成為快消品嗎?整個茶行業都開始熱議。答案是肯定的,立頓、碧生源,以及近幾年爆發性增長的茶飲料已經為之提供了佐證。

如何快消?

何謂“快消品”?從消費角度來說,“快消品”指的是“快速消費品”,即使用周期短、易重復購買的“非耐用”產品,其價格都在消費者的“絕對購買力”之內,購買時的“即興性”和“隨手性”很強。從商家角度而言,“快消品”指的是“快速銷售品”,即產品的周轉周期短,進入市場的通路短而寬,產品在通路上的流速快、流量大。

綜合來看,目前的中國茶葉已具備快消品的基本屬性,但要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快消品,還需要茶企進行系統思考、綜合解決。

倡導飲茶之風

茶企首先應從宣傳和消費者教育入手,強調和傳播茶葉的基本功能和核心價值。比如,“大益茶業”就在訴求“茶有益,茶有大益。”

現實情況是,現下茶葉的宣傳和教育過分側重于茶之藝、茶之道,過多宣揚“茶味人生”、“禪茶一味”,等等。結果,大眾對茶葉的基本常識知之甚少,面對一杯茶時常常不知所措:或者把茶葉看得很崇高,把喝茶看得很神秘;或者干脆遠離茶葉,放棄喝茶。

中國茶葉既有物質性,也有精神性和文化性。如果脫離茶葉的物質性,脫離茶葉的基本功能和核心價值,茶葉的精神性和文化性絕不會走到今天,更不會到達今天的高度。所以,在公共宣傳上,茶企應大力普及茶葉的基本常識,宣傳喝茶有益的科學知識,倡導全民喝茶之風,讓曾經遠離百姓生活的茶葉回歸中國人的生活。

可以計算一下,如果每個中國人每天一杯茶,一年是多少飲茶量?每天兩杯茶呢?所以說,倡導飲茶之風、普及飲茶習慣,是茶葉快消品化的首要前提。

生產大眾化茶葉產品

快消品也好,慢消品也罷,產品永遠是基礎。

快消品的最主要特征是產品價格的大眾化,這里面包含了兩個價格:一是作為一個消費行為,消費者使用一次的價格,這里可以稱之為“絕對價格”。比如:喝一杯茶價格是多少?每天喝幾杯茶?每個月喝多少茶?消費者會計算。二是一件產品的單價,這里可以稱之為“相對價格”。比如,一個包裝單品的茶葉價格,消費者購買時會有瞬間感受。茶葉的這兩個價格形成一個組合,分別決定了消費者的喝茶習慣和買茶行為,兩者具有一定的關聯性。

要想使茶葉成為快消品,這兩個價格都必須做到“大眾化”。

降低“絕對價格”,需要從茶產業鏈的上游開始,改變茶葉種植模式,改變茶葉的加工與生產方式,改變茶葉營銷模式,等等。具體的做法有種植集約化、茶園標準化、機器采茶、機器制茶、渠道扁平化等。降低茶葉的“相對價格”,則應該從改變包裝方式與形式、改變單品的裝量等方面入手。例如簡約化包裝、采用低成本包裝材料、減小單品裝量等。

同時,茶企應加大投入,研發和生產多樣性茶葉產品,以滿足消費者對茶葉飲用的感官多樣性和功能多樣性需求。市場上已經出現了針對年輕消費者的各種花草茶、果味茶、功能茶等,市場反應良好。

要著重強調的是,價格大眾化決不能以犧牲茶葉產品的基本品質為代價,更不能以犧牲茶葉產品最底線的飲用安全為代價。

打造親民性茶葉品牌

快消品必須是品牌化的產品,這是中國茶葉快消品化的最大難題之一,中國茶業企業亟需“惡補”品牌這一課。近幾年,不少中國企業在品牌建設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中國茶企的反應相對滯后。

對消費者而言,茶葉品牌就是要建立消費者的信任感,以解決買茶過程中的識別困難,優化消費者的飲用感覺。要把茶葉快消品化,就需要建立親民性、時尚化的茶葉品牌,而不是古典氣質、高高在上的茶葉品牌。飲品行業的娃哈哈、王老吉、康師傅、農夫山泉等,白酒行業的店小二、老村長等,都是具有較強的親民性的品牌,給我們打造親民性茶葉品牌帶來很多啟發。

至今,中國茶葉還難以找到親民性、時尚化的茶葉品牌:訴求“茶有益,茶有大益”的大益茶業似乎還不堅決;訴求“天然,健康,人情味”的天福茗茶似乎做得也不徹底;而眾多以歷史、文化和大師為背書的茶葉品牌,在亮相時就高高在上,遠離老百姓。

打造親民性茶葉品牌,還需要著力解決茶葉產品的基本品質保證和基本品質標準化問題。這又回到了茶葉產品本身,必須從茶業產業鏈上游的種植、加工和生產入手。解決不好這兩個產品層面的基本問題,消費者對茶葉品牌的信任就不可能建立起來,而沒有消費者的信任,其他一切問題便無從談起。

總結來看,茶葉產品的基本品質及其標準化包括必不可少的三個方面:一是茶葉的色、香、味、形的基本感官特征;二是茶葉對人體的基本有益功效;三是茶葉的基本衛生與安全指標。

解決喝茶的便利性問題

使用“便利性”也是快消品的主要特征。通過茶葉的品牌化,可以降低消費者的信任成本、識別成本和選擇成本,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費者的便利性。但是,茶葉快消品化遠沒有完成,還需要解決消費者對茶葉的購買、保存、攜帶和飲用等后續過程中的便利性問題。

茶葉的品質特征范文第4篇

穿“顏”觀“色”來喝茶

茶葉分為紅茶、綠茶、黃茶、白茶、烏龍茶和黑茶6大類,各類茶經過進一步加工可以制成花茶、緊壓茶、速溶茶、袋裝茶、果味茶、罐裝茶等。其中綠茶所占比例最高。

茶葉種類繁多,其品質特征也各不相同。簡要地說,就是從色、香、味、形四個方面加以鑒別。

色,包括外觀色澤和湯色。新茶外觀緊結、重實、干度足、色澤新鮮。高檔綠茶如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信陽毛尖、六安瓜片等,外觀呈嫩綠色。陳茶則松散暗軟。選購茶葉時,外觀顏色以純而潤澤為好,雜而暗為次。茶葉的湯色以明亮清澈為優,暗而混濁為劣。

香,質量好的茶葉一般香味純正,沁人心脾。若茶葉香味淡薄或無香味,甚至有異味,肯定不是好茶。茉莉花茶為眾多消費者所喜愛,其最大特點就是有濃郁的茉莉花香。如果沒有這種香氣,其質量多半有問題。

味,指茶水的滋味。拿綠茶來說,質量好的綠茶入口略帶苦味,飲后又覺鮮甜,且回味久長。若苦澀味重,鮮甜味少,或壓根沒有鮮甜味,即為次茶。功夫茶口感甜爽為好,平淡為次;紅茶以入口稍苦澀、回味鮮爽、略有甜味為好。

形,指茶葉的外形。不同的茶葉自有各自的形狀,特立獨行,千姿百態。如洞庭碧螺春茶,當地茶農形容它為“滿身毛,銅絲條,蜜蜂腿”。就是說碧螺春茶由白毫遮掩,行家審評時稱之為茸毛密布,碧螺春茶以茸毛多者為優,少者為次;銅絲條是指茶葉條索緊密重實,緊者為好,松者為次,蜜蜂腿是指這種茶的形態像蜜蜂的腿細而長。這三者都是區分真假碧螺春和加工技術好壞的重要特征。

飲茶的注意事項

綠茶屬于涼性的,而且茶葉味道較苦澀,特別是大葉種綠茶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堿,對胃有一定刺激,因而胃腸較弱的人就應少喝或沖泡時避免茶湯過濃。在炎熱的夏季,選擇綠茶較為適宜,泡上一杯清亮亮的綠茶,給人一種仿佛置身草地的清涼之感。

紅茶被認為是熱性的,對于腸胃較弱者,不妨選用紅茶,特別是小葉種紅茶,滋味甜醇,無刺激性。如飲用大葉種紅茶,茶葉較濃,可加入牛奶和紅糖,有暖胃和增加能量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季,一杯紅茶在手,會有融融暖意。

花茶較適宜女士飲用,它有疏肝解郁、理氣調經的功效。婦女在經前期和更年期不免性情煩躁,飲用花茶可減緩癥狀。

茶葉的品質特征范文第5篇

古往今來,我國的歷代貢茶、傳統名茶,以及當代新創制的名茶,大多出自高山。高山為什么出好茶呢?明代陳襄古詩曰“霧芽吸盡香龍脂”,說高山茶的品質所以好。是因為在云霧中吸收了“龍脂”的緣故。所以,我國的許多名茶,以山名加云霧命名的特別多。如江西的廬山云霧茶,浙江的華頂云霧茶,湖北的熊洞云霧茶,安徽的高峰云霧茶,江蘇的花果山云霧茶,湖南的南岳云霧茶等。其實,高山之所以出好茶,是優越的茶樹生態環境造就的。據考證,茶樹的原產地在我國西南部的多雨潮濕的原始森林中,經過長期的歷史進化,逐漸形成了喜溫、喜濕、耐蔭的生活習性。高山出好茶的奧妙,就在于那里優越的生態條件,正好滿足了茶對生長的需要。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茶樹生長在高山多霧的環境中,一是由于光線受到霧珠的影響,使得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可見光的紅黃光得到加強,從而使茶樹芽葉中的氨基酸、葉綠素和水分含量明顯增加;二是由于高山森林茂盛,茶樹接受光照時間短,強度低,漫射光多,這樣有利于茶葉中含氮化合物,諸如葉綠素、全氮量和氨基酸含量的增加;三是由于高山有蔥郁的林木,茫茫的云海,空氣和土壤的濕度得以提高,從而使茶樹芽葉光合作用形成的糖類化合物縮合困難,纖維素不易形成,茶樹新銷可在較長時期內保持鮮嫩而不易粗老。在這種情況下,對茶葉的色澤、香氣、滋味、嫩度的提高,特別是對綠茶品質的改善,十分有利。

第二,高山植被繁茂,枯枝落葉多,地面形成了一層厚厚的覆蓋物,這樣不但土壤質地疏松、結構良好,而且土壤有機質含量豐富,茶樹所需的各種營養成分齊全,從生長在這種土壤的茶樹上采摘下來的新梢,有效成分特別豐富,加工而成的茶葉,當然是香高味濃。

第三,高山的氣溫對改善茶葉的內質有利。一般說來,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大致降低0.5攝氏度。而溫度決定著茶樹中酶的活性。現代科學分析表明,茶樹新梢中茶多酚和兒茶素的含量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氣溫的降低而減少,從而使茶葉的濃澀味減輕;而茶葉中氨基酸和芳香物質的含量卻隨著海拔升高氣溫的降低而增加,這就為茶葉滋味的鮮爽甘醇提供了物質基礎。茶葉中的芳香物質在加工過程中會發生復雜的化學變化,產生某些鮮花的芬芳香氣,如苯乙醇能形成玫瑰香,茉莉酮能形成茉莉香,沉香醇能形成玉蘭香,苯丙醇能形成水仙香等。許多高山茶之所以具有某些特殊的香氣,其道理就在于此。

從上可見,高山出好茶,乃是由于高山的氣候與土壤綜合作用的結果。如果在制作時工藝精湛,那就更會錦上添花。當然,只要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云霧較多,溫度較大,以及土壤肥沃,土質良好,即使不是高山,但具備了高山生態環境的地方,同樣會生產出品質優良的茶葉。

但任何事物都是有一定限度的。所謂高山出好茶,是與平地相比而言的并非是山越高,茶越好。對主要高山名茶產地的調查表明,這些茶山大都集中在海拔200~600米之間。海拔超過800米以上,由于氣溫偏低,往往茶樹生長受阻,且易受白星病危害,用這種茶樹新梢制出來的茶葉,飲起來澀口,味感較差。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浑源县| 环江| 张家港市| 蒙阴县| 灵璧县| 临泽县| 晋城| 鹤庆县| 永修县| 南岸区| 桦甸市| 渑池县| 大方县| 尼勒克县| 无为县| 江源县| 武宁县| 舒兰市| 西乌| 锡林郭勒盟| 乌拉特前旗| 敦煌市| 津南区| 海淀区| 白山市| 聂拉木县| 滦平县| 大名县| 桐梓县| 普兰县| 通江县| 芦山县| 绥芬河市| 柳河县| 会东县| 利辛县| 麻阳| 阿图什市| 屏东县| 兴仁县| 睢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