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茶文化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商務英語 中西方文化 翻譯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5.172
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的語言,在國際商務活動愈加頻繁的今天顯得尤為重要,作為英語的一個分支,商務英語的翻譯顯得更加復雜,特別是在繁雜的商務交際背景下,商務英語翻譯不但要熟悉掌握兩種語言文字,還需要熟悉兩種文化之間的轉換,同時還需要掌握關于國際商務的知識,所以在進行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翻譯包含的文化信息,并將其中的文化差異在翻譯后進行適當的調整,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包含的范圍很廣,其中有、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等,本文主要從動物認識、顏色、數字、地理位置、諺語五個方面分析中西文化差異對商務英語翻譯帶來的影響。
1 關于動物認識的文化差異
在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如果商標之中包含有動物的名稱,就需要譯者熟知中西方關于動物的特殊含義,因為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國喜聞樂見的動物不一定就會受到西方國家的欣賞。例如:在中國的文化中,孔雀(peacock)作為一種吉祥的動物,國人將看見孔雀開屏當作一件非常幸運的事。但是在西方國家的文化中,孔雀卻帶有一定的貶義,主要蘊含了一種炫耀自己的意思。所以在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出現孔雀(peacock)這個詞的時候,一般都譯為Uranus(天王星),這樣就比較能被西方國家接受。再比如:狗這個動物在中國的文化中有時帶有一定的貶義,狐朋狗友、狼心狗肺等詞語就揭示了這個現象。但是在西方國家的文化里,狗卻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特別是愛斯基摩人的生活中,狗是不可或缺的,英語中a lucky dog在中文的意思就是“幸運兒”。所以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出現動物名稱的時候,需要注意文化的轉換。
2 關于顏色的文化差異
在商務英語翻譯的過程中,顏色也是一種重要的詞匯,但是關于顏色的理解,中西方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最明顯的是:在中國表示喜慶的紅色,象征著紅火、熱鬧,中國的很多商標,例如:東方紅、紅太陽、紅燈等。但是在西方國家的文化里面,紅色卻是一個代表血腥的貶義詞。例如red hands在西方國家中表示“血腥的手”,但是直譯過來卻是“紅色的手”。中國的紅燈牌收音機在西方國家表示紅燈區,表示。再比如:綠色,在中國人的思想里面,有環保、和平的涵義,但是在英語中卻有著“嫉妒”和“沒有經驗”的涵義。
3 關于數字的文化差異
數字在商務英語翻譯中也是必不可少的,西方國家最不喜歡的數字就是“13”,因為耶穌受難的時候,正好是13個人,所以13在西方國家文化代表著不吉利。最喜歡的數字是“7”,表示“大吉大利”,七天連鎖,七喜等商標就是這個意思。但是在中國的文化里面,對7和13卻沒有這個概念,中國文化最喜歡的數字是“9”,表示“長長久久,天長地久”的意思,在數字比較大的時候,中國文化是4個數字一個段位,西方國家文化是3個數字一個段位。
4 關于地理位置的文化差異
在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地理位置的理解不同,帶來的反差比較大,例如在英語中西風(Zephyr)這個單詞,反映了英國特有的文化,在英國人的概念里面,西風是溫暖的。例如:在英國著名的詩章《西風頌》中的優美句子: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它是溫暖的風――西風,百鳥齊鳴)。所以在英國西風是比較受歡迎的,以至于將Zephyr(西風)作為汽車的品牌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但是在中國,西風意味著寒冷,有“吹西北風”之說,相反東風卻為中國人民送來溫暖,所以中國一汽集團將“東風”作為汽車商標。
5 關于諺語的文化差異
諺語的流傳都帶有一定的小典故,其中蘊含著濃厚的民族氣息,也可能是歷史文化或者人物傳記演變而來,所以在商務英語的翻譯過程中,關于諺語的翻譯一定要注意文化差異。關于諺語的翻譯有三種方法,下面來一一介紹:to be on thin ice 和burn one's boats這一類的諺語可以采用套譯法,翻譯為:如履薄冰和破釜沉舟;to turn a blind eye to可以采用直譯法,翻譯為熟視無睹;to ride one's high horse可以采用意譯法,翻譯為趾高氣揚;對于有一定典故的諺語,需要熟悉典故的出處,例如Achilles's heel這個諺語,直譯過來就是“阿基里斯的腳踵”,然而這樣的翻譯沒有太大的意義,首先我們要了解阿基里斯的出處。在希臘神話里面阿基里斯是一位勇士,從沒有被打敗過,但是敵人找到了他的弱點,就是他的腳踵,然后通過攻擊他的腳踵打敗了阿基里斯。所以Achilles's heel在中國文化里面,翻譯為“致命弱點”。
6 小結
中西方的文化差異給商務英語的翻譯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在商務英語的翻譯中,譯者需要準確掌握不同文化間的異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使得翻譯具有一定的異國情調,讓兩種文化無縫對接,彰顯商務英語翻譯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段云禮.實用商務英語翻譯[M].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9.
[2]魏新強.淺析商標名稱翻譯中的文化因素[J].商場現代化,2007,(3).
關鍵詞:中西文化;婚禮慶典;環境裝飾
中圖分類號:J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1-0169-01
一、中西婚禮文化差異
(一)中西婚禮文化對比
中國的古代的婚姻主要是為了生兒育女,壯大家族。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等俗規,并且是一夫多妻,女人是沒有地位的。當代的中國婚姻的目的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人們自由戀愛,是否選擇喜歡的有感情的配偶為伴侶是婚姻的基礎。相比之下西方的傳統婚姻觀會體現的很開放,比方說西方人在婚前可以試婚,并且父母不干涉子女的婚姻。
(二)中西傳統婚俗對比
1.婚禮儀式。儀式是婚禮程序中最重要的環節,不同國家有相同的婚禮的儀式。在這一環節,中國傳統的婚禮儀式要比西方簡單。
中國的傳統婚禮中,新娘頭戴鳳冠并蒙有紅蓋頭,身著紅色羅衣在娘家等候迎親,新郎身著紅色馬褂,頭戴紅色帽,披紅帶掛的祖先行叩拜之禮后,之后開始迎親,新娘接到新郎家中在下堂舉行拜堂儀式,而后新人入洞房,然后婚宴便開始。鞭炮和歡快的樂曲渲染著整個婚禮儀式喜慶氣氛,這時新娘先回婚房,招待客人就由新郎負責,宴后便開始鬧洞房.整個婚禮在熱鬧喜慶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同樣在的西方古代傳統結婚儀式的程序是固定的不變的,同時不能任意的更改,西方人們多數是有的,多是在教堂舉行儀式,西方的婚禮儀式從始至終都充滿莊重、嚴肅、浪漫氣氛,新娘身著的白色禮服,新郎正相反,所有賓客都衣冠楚楚身著禮服參加,神父、新郎站在教堂的圣壇下等待新娘到來新娘挽她的父親的手隨著婚禮進行曲踩著玫瑰花瓣走向新郎.新郎新娘要對對方作出一生一世的承諾并親吻,交換信物。西方婚禮宣誓儀式是很重要的環節,他們根據信仰是要守承諾的,所以儀式充滿神圣莊嚴的氣氛。西方婚宴和儀式是不在同一處,并且有切蛋糕、新娘扔花球環節以及之前的儀式都是不能隨意變動的,而且還要按順序進行。儀式中婚禮賓客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位置。
2.婚禮空間環境裝飾布置。①中國傳統婚禮室內環境裝飾布置。新郎宅需在行禮前一天張燈結彩布置一番,比如喜堂和新房門和窗戶上需貼對聯和大紅雙喜字以及吉祥圖案,墻壁用字畫來裝點,并在堂屋也就是喜堂掛繪著吉祥圖案的彩燈,行禮時跪拜的香案上需擺放大紅燭增添喜慶;喜筵的主桌要放在喜堂的前方正中,以顯地位。②西方傳統與現代婚禮室內環境裝飾布置對比。在會場裝飾上傳統婚禮裝飾包括教堂內外、婚宴和現在一樣都需裝飾,傳統的環境裝飾是很繁瑣的,體現的是講究同一色彩打造尊貴與奢華氣氛,要擺設一個高大復雜中心花卉裝飾,裝置設備都需要體現家族特色的或本地域特點的花來裝飾裝飾,而現代婚禮科技裝飾和婚禮文化的進步使得婚禮運用的色系更加豐富,裝飾手段道具也豐富了婚禮裝飾層次。
二、西方婚禮文化對中國影響
最近的十幾年來我們都發現中國的婚禮儀式偏西化的現象出現并還在基礎上進一步演變,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國傳統婚禮儀式越來越不受到新人喜愛的關鍵在于民族的特征和地域價值觀的減弱,所以婚禮出現了“葫蘆畫瓢”,盲目的采用西式婚禮形式。西方殖民者到中國的那一天起,他們充足的物質財富、消閑優雅的生活方式展現中國人的面前并讓國人羨慕不已。因此崇洋的心態在國人心中萌生,并喜歡模仿起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西方人的比方說自由、平等等價值觀影響了國人的精神生活,逐漸的隨著西方的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他們的物質產品通過各種渠道展示在中國人面前,不間斷的沖擊著中國固有生活模式,因此傳統文化下的價值觀和物質文明產業基礎在被西方文化嚴重侵蝕,這里包括婚禮文化的侵蝕,同時伴隨中國政治環境、經濟發展和人們價值觀的改變,婚禮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無論是西式還是中式婚禮,婚禮的意義上上是一樣的,都體現了婚禮的內涵和本質。
三、結語
婚禮是當代每個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儀式,對婚禮慶典的重視性可想而知,隨著消費時代的到來,婚禮慶典儀式這一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也在逐漸遠離其本來面貌,最近的十幾年來我們都發現中國的婚禮儀式偏西化的現象出現并還在基礎上進一步演變,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對于西化的現象目前也只是盲目的照搬,如何能與中國傳統婚慶文化很好的融合,這就急需要一套健康的、環保的、文明的、合理的、完整的、科學的具有特色“婚禮慶典空間”環境裝飾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宋立民.禮儀儀式與環境設計[M].裝飾,2007.
[2]席曉.淺談中西方婚禮文化異同[M].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
[關鍵詞]茶文化特征;壯族飲茶習俗;傣族飲茶習俗;發展建議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6)02-0177-03
前言
少數民族茶文化不僅體現了濃厚的文化底蘊,且很大程度將少數民族精神充分反映出來。云南少數民族茶除了作為本民族的必需品,還扮演向中國乃至世界提供茶的重要角色,為我國茶業發展做出突出貢獻。從飲茶習俗角度看,不同民族表現出不同的特征,以壯族與傣族為例,其不僅在飲茶習俗中將民間社會傳統反映出來,而且致力于傳遞民族文化內涵。因此,對少數民族飲茶習俗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云南少數民族茶文化的整體特征概述
(一)民族性與地域性特征
從云南地域文化看,其本身具有復雜的地貌特征,且容納較多少數民族,整個地區格局呈現出明顯的小聚居、大分散等特征。因此,在飲茶習俗上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例如,在傣族飲茶文化中,由于其居住環境主要以濕潤、炎熱為主,且在生產活動中不宜將器皿帶在身邊,這樣飲茶過程中便直接將青竹筒砍下,用其煮茶。而其它少數民族如生活于熱帶炎熱區域的基諾族,為消除解熱往往將酸味極濃的調料置于茶水中。這些都充分說明云南少數民族飲茶文化具有明顯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
(二)變異性特征
飲茶習俗是在長期飲食生活中形成的,許多少數民族在耳濡目染與互相交流溝通中使該習俗得到傳承。但事實上,飲茶習俗在傳承過程中受社會因素影響也發生一定的變遷,如傳統傣族飲茶習俗中更注重就地取材,但當前竹林減少、人口數量上漲很難繼續用傳統飲茶方式,便開始引入現代茶具。再如傳統火塘邊的烤茶方式也被現代“開水沖茶”而替代。這些都說明飲茶習俗在傳承過程中體現出一定的變異特點。
(三)宗教性特征
在云南少數民族的婚禮、葬禮、祭祀中常常看得到茶的影子,可以說茶是云南少數民族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被部分民族認為茶是整個民族發展的希望,如開展的“茶靈”祭獻活動,旨在祈求茶樹賜予百姓更多好茶。即使現代人們對大自然認識程度加深,許多茶神、茶樹祭拜等活動逐漸減少,但這種茶文化體現的宗教性特征仍不容忽視。
二、壯族飲茶習俗的研究
不同生活方式、居住環境造就了民俗文化的差異,如壯族在飲茶習俗中更傾向于選擇咸油茶、打油茶等,兩種茶品在功效、品飲以及制作等方法的上又表現出明顯的不同,具體介紹如下。
(一)壯族成油茶的介紹
咸油茶是壯族飲茶中的主要茶品,據研究發現,咸油茶在功效上更表現為可開胃生津、祛邪去濕等方面,對身體抵抗力的提高可起到明顯的作用,因此咸油茶對于山區少數民族,實質為健身飲料。從咸油茶制作方面看,其主要需做好原料與佐料的選擇。其中在原料上,要求將茶樹上較為嫩的的茶葉進行采集,再置于沸水中煮燙幾分,然后拿出待用。而在配料選擇方面,通常以米花、花生米、大豆等為主,并在制作時將其他如炒豬肝、炸雞塊等配入其中。事實上,佐料選擇中其他常見的飲食佐料如蔥、姜、鹽、食油等在咸油茶內都可發現。
咸油茶對于壯族地區,其更可作為一道菜品。實際飲茶活動中,許多壯族人民在招待貴賓時,為保證咸油茶可贏得貴賓贊賞,多將鄰居或周邊咸油茶制作高手請到家中,確保咸油茶具有咸里顯爽、香中透鮮之感才可為客人享用。而且需注意在飲茶過程中,咸油茶往往是高規格禮儀的一種體現,客人在飲茶過程中至少應保證三碗,這樣才可體現出對茶、主人的尊重。
(二)壯族打油茶的介紹
打油茶又稱為吃豆茶,從其做法上看,主要以茶葉、山茶油為主料,而配料包括蔥、花生、糯米飯以及酥黃豆等。制作過程中首先需曬干糯米飯,并通過山茶油使其以米花的形式存在,然后將茶葉置入其中進行翻炒,在此基礎上將適量水填入,直至煮沸后便可濾出茶葉,最后將花生、米花等放入油茶中,便成為打油茶。從其功效上看,由于打油茶本身較為甘甜且充滿濃香,可起到提神醒腦的作用,在壯族人民眼中其更可作為治病補身的良藥。如壯族地區流傳的“一杯苦,二杯澀,三杯、四杯好油茶。”其便說明打油茶享用過程中需細細品嘗,這樣才可使油茶功效得到發揮。
從壯族飲茶習俗看,當完成打油茶制作時,便需進入奉茶環節。該環節中主人為保證打油茶新鮮之感,會將許多食料放人碗中,飲用時較為不便,需向客人提供筷子。而客人自身在飲茶過程中應注意給予一定的回敬,可在飲用過程中給出贊美性語言。另外客人在飲用過程中還需注意到在主人說出“請”字時,才能開始飲用,且至少喝三碗,若飲后要離開應等到主人收拾完畢才可。打油茶作為壯族地區的一種飲食習慣,其與咸油茶相同,都是早餐與飯前享用的食品,通常許多壯族婦女在閑暇時會聚于一起共同制作打油茶。由此可見,壯族打油茶不僅在制作過程中有較多要求,而且飲茶中主人、客人都有不同的表現,充分體現出壯族整體飲食文化特征。
三、傣族飲茶習俗的研究
關于傣族飲茶習俗,其更傾向于竹筒香茶。這種飲茶習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體現,現行大多旅游活動中多將竹筒香茶的品嘗作為重要活動之一,其別具一格的特色得到更多人的青睞。
(一)竹筒香茶的介紹
傣族飲茶習俗中,將竹筒香茶稱作姑娘茶,用傣語又叫做臘跺。從竹筒香茶的特性上看,其約為2-20cm長,3-8cm直徑,整體以圓柱外形為主,食用中可發現有香氣從圓柱中飄出,而且茶葉主要以嫩黃為主。因利用竹筒將茶、糯米等盛裝,形成香味極為濃厚,茶水也表現出黃綠清澈顏色。另外,傣族飲茶習俗中,竹筒香茶往往被作為強身健體的食物之一。有相關學者曾專門對竹筒香茶進行成分分析,發現竹筒香茶具有極多的功效,包括:①醒神功效。因竹筒香茶總包含咖啡堿成分,其可使的疲勞狀態得緩解的,振奮精神的效果極為顯著;②對于動脈硬化具有抑制作用。竹筒香茶中存在的維生素c、茶多酚等很大程度可進行化瘀活血,如典型的冠心病或血壓較高等癥狀都能得到緩解;③減肥功效。除咖啡堿外,竹筒香茶中的如葉酸或肌醇等能夠分解脂肪、蛋白質等,長時間引用可起到一定效果;④抗菌功效。許多細菌蛋白質在鞣酸作用下都可能被凝固,由此可將竹筒香茶用于較多腸道疾病治療或其他殺菌消炎等方面。除此之外,竹筒香茶在功效上也包括如牙齒抗齲能力提高、癌細胞抑制等方面。由此可見,竹筒香茶能夠被傣族人民乃至其他大多品茶群眾青睞,便不足為奇了。
(二)竹筒香茶品飲方式
傣族在品茶方面總結出一規律,即:“一泡渣、再泡湯、三泡四泡為精華。”該規律是傣族在長期采茶、制茶、品茶等過程中形成,竹筒香茶品飲中遵循該規律能夠享受別樣的情趣。事實上,對于竹筒香茶品飲,傳統傣族人多將其用于外賓招待或敬奉給佛寺長老、土司等,直到后期竹筒香茶制作較為熟練且產量較多,才成為群眾的普通茶飲。一般傣族人外出勞作中往往將竹筒香茶隨身攜帶,若感覺饑渴便可利用甜竹盛滿泉水,在煮沸過程中放入竹筒香茶。當竹筒溫度降低后,便可進行品飲。
(三)傣族制茶習俗
傣族人飲茶習俗中,其在采茶中需進行茶樹的祭祀活動。如在夏歷正月時期,各家男主人需將公雞帶到茶樹下進行宰殺,并使血、雞毛等都撒在樹干上,同時將進行祈禱茶樹給自家帶來好收成。對于未祭祀茶樹的民戶,通常意味其在制茶過程中不會取得較好的茶品。完成祭祀活動后,便可進行竹筒香茶的制作,其往往作為待客的重要食物,制茶方式也極為不同,綜合來看可細化為兩種制茶方式。第一種主要利用小飯甑作為載體,將糯米放入載體最底層,然后將紗布鋪設在飯甑心上,此時便可置人春茶。完成該環節后便需進行火蒸,直至糯米香氣完全被茶葉吸收后便可利用竹筒盛裝。這種制茶方式主要可使其中糯米、甜竹以及茶自身的清香散發出來,而且將竹筒香茶存儲于竹筒內,可將牛皮紙對竹筒外部進行包裹,可使竹筒香茶的品質得以長時間維持。另外一種方法也需準備好甜竹筒,但應注意其長度與口徑上應達到一定標準,分別為25cm與6cm。同時需通過鐵鍋對采摘的嫩葉進行揉捻、殺青等,完成后便需向竹筒內注入。
四、壯族和傣族的茶俗的異同
從壯族與傣族茶俗看,由于兩族在發展歷史以及地域文化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使其茶俗也表現出不同,如壯族人民在祭祀茶樹過程中往往需唱祭祀歌,而傣族在茶樹祭祀時需利用較多吉利語言進行祈禱。而從茶制作習俗上看,傣族制茶中為保證茶品清香,注重利用竹筒作為材料,即使在飲茶中將用竹筒盛茶也體現出對客人的尊敬,但相比之下,壯族制茶飲茶習俗較為簡單。另外,從壯族與傣族茶俗相同之處,可發現飲茶與制茶習俗都是經過長期傳承與發展而得以形成,不僅將產品作為自身日常食物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常用于招待貴賓。如壯族飲茶文化中,客人喝三碗表示對客人的尊敬,同樣傣族飲茶習俗中,通常要求客人長飲四碗,以此表示對茶與主人的尊敬。事實上,無論茶俗存在差異或相同,都是兩族發展中的重要文化體現,應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予以保護。
五、少數民族茶文化發展的相關建議
無論壯族、傣族以及其他少數民族的飲茶習俗,都體現出我國少數民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的一種特殊文化,且在茶業方面本身便為大多少數民族生存發展的重要來源,需要在傳承這種飲茶習俗的同時利用茶業帶動民族的經濟發展。具體茶文化發展建議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一)政府扶持力度的增強和宣傳力度的加大
少數民族茶文化作為我國悠久歷史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傳承過程中面臨極多的難題,特別當前市場經濟環境影響下,大多少數民族傳統飲茶習俗也發生一定的改變,易造成傳統優秀文化出現消亡問題。對此,政府部門應立足于少數民族飲茶習俗特征,采取茶文化基地構建、互聯網引入或與旅游產業保持連通,這樣既可達到茶文化傳承發展的目標,且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整體生活質量的提高。但需注意單純依托于政府扶持,仍難以達到實質性的傳承、保護與發展效果,需族中采取更多外資引入或集資等方式,使茶文化以產業的形式存在,確保其可作為社會經濟發展與茶文化建設總的重要產業之一。
(二)開發茶文化旅游產品
近年來,國內大多游客為體驗少數民族地區的親切樸實、清麗古樸等,更青睞于云南少數民族區域。對此便可采取茶文化產品開發的形式,如現代紅茶、綠茶等展示的形態,都可作為少數民族茶文化產品開發的借鑒,尤其如壯族咸油茶、傣族竹筒香茶等茶品本身在品飲上能夠得到消費者喜愛,同時其自身涵蓋極多功效,值得在茶文化產品開發中進行推廣。少數民族人民可直接將制好的茶以袋裝形式存儲,這樣可便于游客攜帶,并注意將相關的茶諺語或茶故事如壯族、傣族等飲茶規律直接設計其中,使游客品茶的同時便可體會到少數民族的茶文化。
(三)民族茶藝館的構建
為使少數民族茶文化得以傳承與發展,除選取旅游作為傳承載體外,少數民族地區也可考慮自行創設相應的載體,如茶藝館,使其融合不同民族的飲茶風俗。茶藝館既可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群眾日常休閑娛樂場所,同時也可用于外賓招待,自身傳承與發展茶文化的同時,可使茶文化被外界所熟知。事實上,除這種茶藝館外,少數民族地區也可考慮進行茶博物館的開發,我國現行關于茶博物館多集中在經濟較為發達的城市,而少數民族地區自身卻缺少類似的博物館,因此可考慮構建特色博物館,將珍稀茶品以及茶史學文化存儲其中,達到傳承與發展的目標。
(四)依托于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茶文化
茶文化實質為我國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在傳承中極易隨經濟發展而發生實質性的變遷,不利于對茶文化的保護。對此,在茶文化傳承過程中應考慮將其與少數民族地區的物質文化遺產進行關聯保護,如利用文字形式對少數民族飲茶習俗進行記載,并附加于相關文物或實物資料中,或將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制品等與茶文化相關聯,使人們通過對手工藝品的觀察鑒賞便可體會其中的涵蓋的文化內容。
為此我們特意采訪了山東大學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主任王德剛教授,以及山東省農業廳果茶技術指導站副站長、中國茶葉學會常務理事段家祥先生,請他們為茶文化旅游指點迷經。
L=《旅游世界》,W=王德剛教授, D=段家祥先生
什么是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有何益處?
W:茶文化旅游屬于旅游產品分類中主題文化旅游的一種,是以茶及茶文化為主題,以茶文化體驗為手段、以達到積極的休息和娛樂,獲取知識等目的,而開展的系列旅游活動。茶文化旅游,對游客來說,不僅能親到茶園地頭、欣賞茶園美景,還能在制茶車間學習如何做茶,以及中國悠久的茶文化,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對于茶產地的茶葉企業來說,絡繹不絕的游客不僅能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更是一種絕佳的品牌營銷。
D:茶文化游是以悠久的茶文化為主題開展的文化旅游活動。中國茶文化旅游內容豐富,包括茶文化訪古旅游、考察茶文化風尚、觀賞茶藝表演、參與各地茶道活動、領略各地茶館風情、品嘗茶點、茶食活動等等。
這些活動對于弘揚傳統文化,助推茶產業發展,創新產業結構,促進經濟發展,豐富精神生活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目前中國茶文化旅游做得比較好的地方或者景區是哪個?好在哪里?
W:我個人認為中國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較好的地方應該是杭州梅家塢茶文化鄉村旅游區,梅家塢是著名的龍井茶鄉,在那里品龍井茶、吃農家土菜,享受茶文化村生態自然之美、農家風情之樂。目前這里已經成為一處具有國際吸引力的茶文化與鄉村旅游相結合的文化休閑、度假旅游地。
D:我個人覺得廣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的茶文化旅游做的比較成功,他們以生態農業為開發方向,盡力滿足人們回歸自然、回歸傳統的心理需求,大力弘揚純生態茶文化,在茶葉種植的同時結合了果樹的種植和園林綠化,讓人身在茶園之中,頓感心曠神怡。
當下茶文化旅游有何不足之處?
W:快節奏的工作,使城市人養成了快餐式的生活方式。他們來鄉間參加茶文化旅游活動,大都是走馬觀花,沒有多少人能夠定下心來坐一坐,慢悠悠地泡上一杯茶,在品茶中感悟人生。近些年興起“茶旅游”熱,更多的是停留在茶的物質形態上,沒有涉及到茶文化精神形態。甚至很多的所謂茶文化旅游實際打著茶文化的旗號在做賣茶的生意。
D:茶文化旅游存在的主要問題:旅游市場中茶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很多茶文化產品僅僅停留在研究、保護、塑造企業形象的基礎上,未真正與旅游市場接軌。例如,現有的一些茶文化旅游路線的設計上,較多的停留在游覽層次,但能夠讓游客靜心領會,參與到茶文化中并達到修身養性,可以清心的行程較少 。
您對茶文化旅游發展現狀有何意見和建議?
W:我認為,茶文化旅游應該有兩個層面:一是茶文化的人文旅游,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為脈絡。讓旅游者在深刻感受茶歷史的同時,得到一種文化上的啟悟與收獲。中國有句老話叫“茶由禪生”,做真正的茶文化旅游要有境界,要塑造“茶鏡”,讓游客能夠體悟茶文化的博大精深。這是一種小眾的旅游。
二是茶文化的自然旅游,諸多名山大川中的茶蘊含著土地靈氣,旅游者在游覽大自然中感受到茶文化。這也是一種大眾的旅游,但真正的茶文化旅游必然是小眾市場。所以,未來的茶文化旅游可以根據游客的需求不同分層次定位市場。做到小眾與大眾并存。
D:我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我們需要不斷推出系列茶文化核心吸引物,將無形的文化、歷史資源借助建筑、茶具、茶藝、旅游路線等方式可視化,讓游客有直觀的視覺感受和真實的切身體驗;其次,繼續完善景區配套設施,讓游客可以行得暢、玩得好、吃得美、購得愉、住得舒。
能否為游客推薦幾處比較好的茶文化旅游地?
[關鍵詞]茶文化旅游;旅游資源價值;龍塢茶鎮
2015年6月,浙江省選中37個小鎮作為首批省級特色小鎮,而龍塢茶鎮是浙江省首批特色產業小鎮之一,也是唯一以茶產業為主導的省級特色小鎮。政策支持以及茶文化資源豐富是龍塢茶鎮發展的優勢,但在茶文化旅游氛圍的構建、茶文化內涵的拓展、茶文化品牌的建設、茶科技的創新等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1旅游小鎮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估方法
茶文化旅游資源通常包含物質與非物質兩個方面的資源。有學者提出,游客參與茶文化旅游最主要的目的是追尋茶及其文化,其最能吸引游客的因素是茶文化所具有的獨特性。筆者運用德爾菲法,通過郵件的方式,咨詢了筆者所在學校及其他兄弟院校的9位專家,邀請其對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相關指標進行打分。經咨詢專家后得出的各因子所占權重如表1所示,同時也確立了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評價指標的賦分。值得關注的是,價值評價體系中的茶文化資源特征指標,最主要的茶文化資源因素是茶文化的歷史價值。筆者運用綜合評分法評價茶文化資源的科研與教育價值,通過抽樣調查確定茶文化旅游資源知名度、影響力等價值評價指標。
2龍塢鎮茶文化旅游價值綜合評估
2.1實地調查
筆者在實踐和文獻研究的基礎上,將茶文化資源價值劃分為5個不同層次:Ⅰ級≥8.0;Ⅱ級:7.0~7.9;Ⅲ級:6.0~6.9;Ⅳ級:4.0~5.9;Ⅴ級:<4。其他評價指標參考《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國家標準(GB/T18972-2003)和傅文偉(1993)對旅游資源價值的賦分。筆者在對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評價過程中,既考慮專家層面的意見,也注重游客層面的感受,采取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其中,茶文化歷史價值等9個指標運用資料搜集、實地訪談調研等方式,獲取數據;而其他13個指標通過游客打分獲取數據。于2016年11~12月間,歷時半個月,在龍塢鎮茶園,面對面訪問了100位游客,獲得有效問卷91份
2.2數據分析
2.2.1茶文化特色
早在中唐時期,“茶圣”陸羽所著的《茶經》就曾記載了西湖龍井,茶葉歷來都是龍塢的主要經濟來源。民國《杭縣志稿》的記載也有關于龍塢茶葉的描述,龍塢鎮種茶、制茶的歷史悠久。龍塢鎮的龍井生產地保存完好,各處散落有數量眾多的茶樓、茶館、農莊等品茶之所,說明龍塢鎮具有很高的文化歷史價值。
2.2.2旅游功能和價值
龍塢鎮地處浙江省杭州市西南側,其傳統旅游發展以茶為核心帶動經濟發展,包含旅游、民俗、休閑和文化創意等特色產業。2016年以來,龍塢鎮在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指導下,積極推動龍塢茶鎮7大區塊的建設,努力打造成為全國最大的西湖龍井茶集散地和最具茶文化競爭力的特色小鎮。總體來看,龍塢茶鎮具有較高的教育科研價值、視覺欣賞、保健休閑價值。
2.2.3相關資源的存在條件
龍塢茶鎮有眾多歷史遺存,包括胡雪巖墓、金蓮寺、午潮山、光明寺、黃松生古建筑、上馬石、夏同善墓長凳石、章炳洪祖傳古建筑、慈母橋、葛衙莊等。龍塢鎮內的午潮山國家森林公園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山間有午潮井、白龍潭瀑布,郁達夫曾在《龍門山路》中對此有精彩描述。境內金蓮禪寺始建于宋代,規模較大,其間名人題額、題聯甚多。龍塢鎮周圍有不同類型的旅游資源,整體搭配與組合度比較好,但各景點之間相較遠,導致其資源的聚集度不太高。
2.2.4自然生態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
龍塢茶鎮位于杭州市轉塘街道,東經120°02',北緯30°11',海拔37m。境內三面環山,西北高東南低,以丘陵、山地為主。龍塢鎮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氣候宜人,土壤以紅壤為主,適宜茶樹種植。綜合來看,該地區自然生態環境良好。2014年,龍塢茶鎮僅茶農茶葉銷售收入就達7000余萬元,旅游人數突破了70萬人,實現旅游收入7000多萬元。當地政府鼓勵、支持開發茶文化旅游,并希望以此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實現茶農增收。這些都為龍塢鎮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經濟條件。
2.2.5區位條件和客源市場
地理位置:龍塢茶鎮距離寧波、蘇州、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比較近,不超過250km;距離浙江省的杭州主城區、臨安、富陽、金華、紹興、嘉興和湖州以及安徽省的黃山、宣城等地較近,約在200km;屬于距離中心城市在15km~249km,處于區域旅游節點上。龍塢鎮交通便捷,離市中心僅為15km,杭州繞城公路穿鎮而過。可進入交通條件:龍塢茶鎮位于杭州市西南15km處,有國家高速公路G25和G56、杭州繞城高速G2501、國道G320以及省道S30等直接通過杭州市境內外,交通可及性較高。與周邊旅游區域的關系:龍塢茶鎮與西山國家森林公園、西湖景區、靈隱寺景區、宋城景區、西溪濕地、九溪十八澗景點、錢塘江等優勢互補,共同組成了杭州山水文化、茶文化、生態文化、歷史文化兼具的獨特旅游勝地。客源市場:筆者對游客進行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來自杭州市的游客占60%以上,來自其他地區紹興、湖州、蘇州、南京、上海、寧波等距離較近的城市較多,僅有少數游客來自全國其他地方;游客平均年齡32.54歲;游客中女性比例略高;平均月收入在4726.51元;游客總體受教育程度較高。
2.3結果與討論
本文對龍塢茶鎮進行綜合評價時,經過對問卷和實地調查的數據整理,按照資源對應的等級對22個資源評價的指標賦分,經過權重計算,最后得到龍塢茶鎮的綜合評價總分為6.145。茶文化及旅游資源特征得分僅為3.78。雖然龍井茶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但龍塢茶鎮以及其他一些建筑屬于近年來新建的,因而知名度不高,影響力不夠。龍塢茶鎮的旅游資源類型比較豐富,但特殊度不高,聚集度低,得分為0.088,所以相關資源存在的得分較低。環境特征總得分為1.095。龍塢茶鎮的自然生態環境良好,龍塢鎮的社會治安良好,交通條件較好。由于近兩年新建的許多旅游工程尚未完成,一部分配套的旅游設施尚未完成,該項指標得分較低。旅游開發條件得分為1.27。龍塢茶鎮地理位置和交通條件良好,且與杭州其他名勝,如山水、濕地、古城、古寺等實現了資源的優勢互補;其游客來自全國各地,但以長三角地區為主,客源市場廣泛,游客整體受教育程度較高、經濟收入水平較高,客源結構良好。
3結論與建議
筆者通過對龍塢茶鎮的實地調查發現,龍塢茶鎮的龍井茶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但這些資源在全國,甚至在浙江省內的知名度不高,還需要組織更多的宣傳,提高龍塢茶鎮在浙江省內和全國范圍內的知名度,以便招引更多的旅游者前來。由于山間丘陵阻隔,龍塢茶文化旅游資源并不是很聚集,因而還有待從全局進行規劃,提升龍塢茶文化旅游資源的組合效益,對當前茶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實現旅游資源內容和開發模式的創新。龍塢茶鎮在未來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過程中,要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旅游資源開發并重。從對龍塢茶鎮茶文化旅游資源價值的評估來看,龍塢鎮在茶文化旅游資源開發上具有較大的潛力和價值。且筆者希望,本文能為今后將龍塢茶鎮打造成以茶文化旅游為特色的浙江省系列特色小鎮之一提供參考依據。
主要參考文獻
[1]朱世桂,房婉萍,張彩麗.我國茶文化旅游資源現狀、特性及開發思路[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3).
[2]馮衛英.茶文化旅游資源研究——以環太湖地區為例[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2011.
[3]LJolliffe.TeaandTourism:Tourists,TraditionsandTransformations[M].Clevedeon,NZ:ChannelViewPublication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