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雕刻的藝術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陶瓷雕刻的可塑性和模糊性語言
陶瓷雕刻是運用陶土為材料,運用其材料的特殊性而衍生出獨特的成型技法和陶藝語言。因陶藝語言有其自身的特點:可塑性和模糊性。泥的可塑性是指泥與水相糅合在外力作用下形體發生改變,當外力解除后其形狀保持不變,在干燥和水分排出的過程中整體收縮而外觀不變。泥的可塑性是創作客體的特點,是泥本身所內含的物質的性能所決定的。模糊性是創作主體在創作過程中對創作對象類屬邊界與形態不確定的思維。有著不確定性、偶發性。模糊性貫穿于作品的構思,在經過雕刻、圓雕、堆雕、鏤雕、浮雕、捏雕、雕鑲等種類的制作、燒成的整個過程。可塑性使成型成為可能,模糊性使陶藝創作充滿靈性。陶瓷雕刻具體的表現形式總體分為圓雕和浮雕兩種,都是占有空間的形態藝術。是陶瓷雕刻藝術創作的靈魂與樂趣所在。
二、陶瓷圓雕空間的占有形態
陶瓷圓雕是雕塑家的感情思想及意識形態借助于陶瓷雕刻的語言形態來具體表達。是陶瓷雕刻的主要空間占有形式,是一種完全立體的陶瓷雕刻藝術品。它主要是借助雕刻內部的實體連接和自身的重心,擺放在具體的空間讓人們四面八方多角度環繞式的欣賞,我的《十八羅漢》就是個典型的陶瓷圓雕藝術作品。每個羅漢的形象都獨具特點,或莊嚴,或詼諧;或凝重,或靈動;或喜,或怒;或金剛怒目,或善目低眉。表情都自然生動,眼神亦富有神采,毫無矯揉造作之氣。每個羅漢形象,它們的空間占有形態各有不同,但在任何角度都能打動欣賞者。作品構思嚴謹,寓情于理,章法洗練。圓雕另一較大的優勢是它既能以一個獨立的立體形式出現,也能夠與其他藝術品相互結合運用,還能為裝飾建筑的附屬物件而出現。圓雕制作過程較為旋動,設計較為游動。在對圓雕進行造型設計時,既有單獨式的,也有組合型的,正是這種豐富多變的擺放形式給人們帶來了視覺上的藝術享受。
三、陶瓷浮雕的視覺形象
陶瓷浮雕是所謂陶藝語言的轉換,是指創作者充分利用陶瓷材料的可塑性和相應的成型手法、釉色變化,把創作草圖中的平面視覺形象或心中的造型意象轉化成具有凸凹起伏效果的浮雕形象。形成或明或暗的錯覺感來體現的,其感光面和轉向面有所不同。在特定的角度上進行欣賞,具有較為獨特的藝術價值。陶瓷浮雕作為以陶瓷材料為媒介制作的介于雕刻與繪畫之間平面關系,它相對于圓雕而言,具有本質的不同。浮雕表現的是“在真實性的可視空間上的一種假象”。當浮雕借助于特定的燈光照射時,其營造出來的氣氛效果更好。尤其是堆雕,它的明暗度和立體空間更強。堆雕是浮雕的同一個種類,因堆雕是在陶瓷表面進行的一些堆砌,它的表面的凸起相對要高于淺浮雕,因而又被分為高浮雕和淺浮雕。但是在具體制作的過程中也有兩者工藝相結合的情況。堆釉原用毛筆蘸取白釉漿在施好色釉的坯體上堆填紋樣,堆釉因釉料在高溫燒煉中會流動,故畫面形象必須概括簡練,不能太細。但釉質透明,可充分利用其特點來表現物體輕重、厚薄等不同質感,讓直立的瓷面有景深凸起的效果。我的堆雕《松亭會友圖》就是采用了以上工藝制作而成。瓷雕在具體的空間藝術美方面,不管是浮雕還是圓雕都能夠以一種極其生動的形象表現出來。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圓雕和浮雕往往是搭配使用的,其空間占有形式上往往是以浮雕作為裝飾背景,以圓雕來進行有力的塑造。只有圓雕與浮雕在空間占有形式上的有效結合才能使雕刻空間藝術表現得更加完美。
四、陶瓷雕刻的主要空間藝術特征
隨著陶瓷雕刻藝術的更新,其主導功用及實用逐漸增強,審美性逐漸弱化。審美性的弱化也從另一方面體現出現代人們對自由及簡單生活的追求。陶瓷雕刻在現代社會中較為常見,也較為接近人們的日常文化生活,不論是大型宗教儀式還是日常生活中儲蓄的生活用品,都可以見到雕刻作品在空間上的自由性、靈動性和表現性。傳統陶瓷藝術與現代的陶瓷雕刻有所不同。相對而言,現代雕刻更加強調氣勢與神韻的追求,而對細節方面的刻畫則顯得不再那么重要了。陶瓷雕刻家往往在雕刻的過程中會給人以一氣呵成的藝術感,并賜予藝術品以靈魂,根據自身的真實體驗以及對真實物象的理解感悟,通過添加藝術效果,最終以藝術雕刻的方式自由體現。因此,這種陶瓷雕刻特殊的表現性就體現在現代陶瓷雕刻家以明快而又夸張的手法,將事物的具象和神韻凸顯出來,使觀賞者在欣賞過后回味無窮而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隨著陶瓷雕刻藝術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陶瓷雕刻作品也表現出了更多的動態美和平實美。在進行陶瓷藝術品的雕刻時,藝術家往往以雕刻的空間靜態之美呈現給觀賞者,以獲得動態的感覺,使每個觀賞者在作品中品出不同感受,隨心而變,這樣帶給的是以豐富的想象空間換取欣賞者的情趣,以致達到情感上的共鳴。
五、陶瓷雕刻的空間藝術美
關鍵詞:繪畫;雕刻;剪紙;傳統文化;奠基
國內外關于“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與美術教學的整合研究”有關的課題研究和論文也比較多。中國民間繪畫藝術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是中國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文化藝術中的珍品。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中國民間繪畫藝術已逐步發展為具有鮮明的時代感,生活韻味的民間現代繪畫藝術。但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都有自己繪畫、雕刻、剪紙藝術的特點。因此卓尼地區進行“家鄉美-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在美術校本課程中的整合運用研究”很有必要。
一、卓尼地區進行“家鄉美-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
在美術校本課程中的整合運用研究”的必要性對于卓尼藏漢雜居特殊地域,民間蘊藏著豐富的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資源,關于“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與美術教學的整合研究”還是個空白。發達地區繪畫藝術教育實踐開展得比較早,成果鮮明,而民族貧困地區學校繪畫藝術教育還相當滯后,因為受經濟條件、地域的制約,卓尼藏區民間傳統繪畫藝術資源在學校藝術教育中未能被重視和運用,使卓尼民族民間繪畫藝術在學校教育中缺失。藏族地區民間繪畫、雕刻、剪紙等藝術文化正面臨著消逝的危機。“家鄉美———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在美術校本課程中的整合運用研究”對傳承、發揚和保護家鄉非物質文化遺產———卓尼藏區民間繪畫、雕刻、剪紙、刺繡等藝術有著重要的作用。我們搞這項校本課題的目的是挖掘和開發本地區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資源,形成一定的繪畫教育體系,將其資源有效地運用于美術教育校本課程中,使學校繪畫藝術教育貼近民族文化,貼近學生生活。并且對學生起到“家鄉美”人文教育,提高青少年學習繪畫的興趣,為傳承和發揚本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起一定的奠基作用。
二、“卓尼民間繪畫、雕刻、剪紙藝術與美術教學的整合研究”開展的意義及研究價值
關鍵詞:莆田木雕;精雕細刻;藝術特點
莆田木雕藝術有著深厚的歷史傳統,作為中華民族傳統工藝美術領域中的一枝奇葩,呈現出高度的藝術性和技術性,具有著厚重博大、細藏精深的文化價值。它是藝人們的智慧、技藝和審美情趣三者之間完美融合的結晶,是在各個時期杰出的藝人們努力地傳承以及不斷融入新潮的構思、新的生活元素的基礎上發展壯大的民間藝術,具有著濃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則是精湛的木雕雕藝,以精微透雕、精細圓雕的獨特傳統工藝而久負盛名,眾多優秀的傳統民間工藝,都秉持著做工細膩、風格典雅和造型逼真為自己的創作理念而代代相傳,漸漸地成為莆田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
莆田木雕藝術的特點形成有著悠遠、濃厚的歷史積淀。莆田木雕藝術最早有記載的是始于唐宋,鼎盛于明清,蘊含著濃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傳統風格。唐初,莆田的寺廟已有簡樸的木雕建筑裝飾、佛像、圣經等,這是精雕細刻藝術特點發展的萌芽時期;宋末元初,藝人們所刻人物、花卉等題材的圍屏、欄桿以及許多木雕古玩、樂器、家具等,均顯現出精妙生動韻味,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則是木雕媽祖圣像,以精細圓雕的工藝為主,塑造了媽祖圓潤、姣好的臉型,秀潤挺拔的衣褶處理,整體端莊穩重而不乏親切感,極富世俗人情味。生動傳神地刻畫了媽祖的形象,其木雕刀法洗練,也是目前最早木雕媽祖像保存最為完整的一尊人物雕刻,也反應出此時的雕刻技法已相當成熟,在形成自己的特色中邁進。明清是莆田木雕工藝發展的鼎盛時期,以細膩的圓雕和精致的透雕為代表的工藝已漸漸成熟,并被廣泛應用于寺廟建筑裝飾、普通民居建筑裝飾、各種式樣的家具、各具特色的佛像佛具等方面,尤其在圓雕佛像上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成為了莆田木雕藝術中一道經久彌新的風景線。
木雕藝術是一種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藝術手段,莆田木雕藝術不僅充滿著濃郁的歷史文化底蘊,還處處散發著山水詩畫般的靈氣。莆田的木雕以精微透雕而著稱,其特點是層次重疊、精致細膩、古樸典雅,無數的優秀作品可謂是延綿不絕。此藝術特點所產生的如此美妙的意境與中國繪畫藝術的完美結合有著重要的關系。國畫是一種講究線條筆墨、寫意效果、意向傳情的藝術表現形式。兩種藝術形式之間有著天然的契合點,這也是眾多杰出的民間藝術大師們不懈追求的藝術境界。在清代,一代名師廖熙擅長于人物、刻花,工精刀挺。他善于書畫,融合中國繪畫于民間雕刻之中,木雕藝術達到了很高的層次。20世紀30、40年代,民間名匠如朱榜首、陳仙閣等人配合著名畫匠劉榮嶙等,融入國畫大師李耕的人物畫意韻,結合圓、透、浮雕技藝,形成以莆式武將造型為特色的人物風格,在涵江區江口鎮圓下村關帝廟等處寺廟、民居留下許多供后人觀賞、借鑒的人物造型及建筑裝飾的傳世杰作,作品題材內容豐富多樣,有、民間傳說、莆仙戲曲、古代傳記、祥禽瑞獸、花草蟲魚、民間圖案等,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內容。作為新時代的木雕創作者,始終緊緊地將這兩種藝術形式抓在一起。如作品黃花梨木《招財進寶》,是追求將國畫的寫意性和木雕的工藝性兩方面緊密結合起來,使整件作品結構布局豐富協調,造型精巧別致,雕刻細膩精致,風格古樸典雅,譜寫著和諧的韻律,疏朗中有細微,精致中現韻味,酣暢淋漓地把莆田木雕的圓雕、透雕的精細特點和寫意式的浮雕完美的融合出來,清晰地呈現在一個作品中。《招財進寶》作品以越南黃花梨為材質,將置身于茂密山林的彌勒佛活靈活現的刻畫了出來;彌勒佛或手捧財寶、或嬉戲歡鬧,整個場面歡快喜慶,蘊含著美好的寓意。特別是彌勒佛的形態也雕刻得須眉畢現,衣紋線條流暢清晰,表情豐富而生動,無形中增添了活躍的色彩。在場景布置中,注重虛實主次、線條的分割,層次節奏的處理,追求國畫的嚴謹與變化,使整個構圖飽滿而均衡,閃現出一個景物豐富、氣氛熱鬧、深遠而又廣闊的場景。
莆田木雕藝術精雕細刻的特點,除了睿智的木雕藝人高超的雕刻技藝之外,還與他們選取當地的“龍眼果木”作為材質有關系,增添了地域化的個性,讓人們在感受木雕藝術精美的同時,也在享受著莆田地區古老藝術的魅力。龍眼木是盛產于莆田的主要果樹之一,其木質堅實,木紋細密,色澤柔和,特別是根部奇形怪狀,虬根疤節,姿態萬千,為雕刻之良才。龍眼木質地堅硬,木雕藝人在進行細節的雕刻時也不易造成斷裂的情況,可以在材料面上反復地進行細節重復雕刻,以產生強烈的視覺效果。木雕藝人們因勢度形,根據龍眼木根部的曲折疤節,雕成各類的人物、花草鳥獸等,大都呈現出造型生動穩重,層次重疊豐富、構圖飽滿富有生氣。細膩精致的刀法雕刻,展現出質樸、典雅、古色古香的特色,使之成為精美的木雕工藝品。其中人物雕刻作品神形兼備、動態逼真,講求面部神韻,衣紋柔軟;在遵循人體結構的前提下順著材質的紋理、形態的趨勢,進行適度的加工,通過疏密、起伏、粗細、虛實等衣紋變化以使人物氣韻生動,意味濃厚。譬如仕女的臉部圓潤端莊,平穩的線條使其面部表情更加溫柔可人;成群的仙佛形態各異,精致雕刻的衣紋飄動有致;富有氣魄的武將,盔甲花飾似翻涌澎湃的海浪,變化無窮。蘊藏著莆田風土人情的龍眼木雕,是凝結著莆田人精神氣脈的藝術真品,是千百年來祖輩的智慧和情感的凝結,這是一種地方藝術個性的展示,更是一種傳統文化的發揚。
當然,莆田木雕藝術在立足于本地特色材質的同時,將精微細雕的手法與當今市場需要相結合,尋找新的、適合的材質,從而創作出更有時代氣息、與眾不同的木雕作品,這也是時展潮流賦予莆田木雕藝術新的歷史任務。如大量運用的花梨木、紫檀木、沉香木等紅木,因為這些材質同樣也具有木質堅硬、紋理細密、色澤美麗的特點。這些紅木在市場上可謂是“俏角”,深受歡迎,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木雕作品的品質,提升了市場價值。如作品《三十三觀音》,選用沉香木為材料,其質地硬實,自古以來就是非常名貴的木料,是工藝品最上乘的原材料。明、清兩代,宮廷皇室皆崇尚用此木制成各類文房器物,工藝精細。作者將精微透雕和精細圓雕兩種手法相結合,利用沉香木的材質特點,雕鐫出了手持不同法器的三十三觀音,或含蓄秀美,或典雅端莊,或簡潔明快……在飄渺的仙境中各顯姿態。觀音細刻的眉宇間蕩溢著仁慈、睿智的神情;精雕的衣紋舒展、飄逸,使整個畫面增加了無限的動態感,仿佛一個個超凡脫俗的觀音跳出畫面的限制,富有現場感。巍峨的叢山、漂浮的云朵、茂盛的樹木等點綴其中,使作品更加生動、活潑,有著無窮的生命力。因此,藝術的發展,需要藝術家們在繼承傳統基礎之上,跳出常規邏輯框架的束縛,用個性化的思維方式和造型靈感,創造新穎的、品質更高的作品。
【關鍵詞】東陽竹根雕;藝術特色;探討
一、序言
竹根雕源于傳統的民間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中國竹根雕藝術,起源于唐代,盛興于明代,這一時期竹根雕藝術主要集中在上海的嘉定和南京一帶。在雕刻藝術風格上形成嘉定和金陵兩大派系。東陽竹根雕沒有歷史記載,也無從考證。浙江省東陽市是世界木雕之都,自古即以木雕聞名于世。因此,在世人印象中,東陽與竹根雕并無交集。東陽竹根雕由于材料選擇方便,在東陽本地就可以挑選竹根的材料,而且毛竹根材料比較便宜,雕刻制作也不復雜,原來從事東陽木雕的企業開始逐漸轉向竹根雕工藝品的設計制作;另一個便利條件是可以依托東陽中國木雕城這個市場進行竹根雕工藝品的銷售,而且市場銷售情況良好。進入新世紀后,東陽出現了數十家竹根雕企業,而且發展迅猛,竹根雕的工藝品在源源不斷地增長。
東陽有“東陽木雕”和“東陽竹編”兩個著名的工藝美術品種,東陽竹根雕還沒有很好地凸現出來,也還沒有形成很大的氛圍,但在東陽竹根雕創作藝人們的努力下,東陽竹根雕已基本形成了有創作的高級人才、市級大師4名和有一、二百人從事竹根雕工藝品設計制作的雛形。近半個世紀以來,東陽竹根雕吸取了傳統“東陽木雕”的精華,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竹根雕藝術風格,其作品扎根于傳統工藝,并融入現代美學理念,在傳統基礎上不斷創新,促進了東陽竹根雕工藝的不斷提升。現今的東陽竹根雕已經有市場、有產品、有精品、有創作人員,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會形成一定規模的東陽竹根雕工藝品產業。本文從竹根雕的選材、題材內容及雕刻技法、類型和藝術表現等方面探討東陽竹根雕的藝術特色。
二、東陽竹根雕的選材
東陽竹根雕是以圓雕、根藝巧雕為主要特色的根雕藝術品,是三維立體的圓雕,作品精雕細刻,突出表現竹根的原汁原味,一般很少漆色,只抹油起保護作用。東陽有毛竹、竹、雷竹、石竹、斑竹、紫竹、水竹、苦竹、淡竹、箭竹、慈竹、方竹、佛面竹、桃絲竹、鳳尾竹、山竹、花節竹、月月竹等十八種竹類,資源豐富。東陽竹根雕選用的材料,一般是以東陽的毛竹竹根為主,東陽毛竹的特點是體粗肉厚、質地細密、密度高、油脂多;有利于使刀雕刻,不會馬上就雕到竹子的空心部位,又便于保護、保管和收藏;其糖分、淀粉、蛋白質等含量也較低,更有利于防霉防蟲的處理。
竹根雕藝人們永遠也擺脫不了對竹根材料的選擇,好的竹根可以雕刻出好的竹根雕作品。竹根的選擇也就頗為講究,在選擇時,要選擇竹齡較大的、根質地比較堅實的、色澤更加深沉的竹根。在竹根的大小方面,一般選擇在3厘米至30厘米之間。在竹根的形狀方面,要根據竹根自然竹疤、竹斑紋、竹節膜、竹須等方面進行選擇;那些奇形怪狀、扭曲變形的竹根更受竹根雕藝人的喜愛。夸張的形態往往展現出人物神情,契合著神形兼備的中國傳統審美原則。選擇天然、自然的竹根,能創作出好的作品,在天然和自然美中,施加雕琢,形成自然美與工藝美有機的結合。
三、東陽竹根雕的題材內容及雕刻技法
東陽竹根雕,繼承了我國上海嘉定派竹根雕刻工藝及其風格的基礎上,吸收了“東陽木雕”的雕刻技藝,充分利用竹根天然形狀,雕刻各種人物、佛像、動物等,形象生動、形態逼真。其表現的題材內容非常廣泛,主要題材內容有:歷史事件、神話傳說、民間故事、古典文學、風流人物、宗教佛像等人物像和吉祥動物、魚蟲走獸、寄情花木、花卉蔬果等。東陽竹根雕各式各樣的人物頭像,各式各樣的動物,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精雕細刻,人物、動物形像惟妙惟肖。比如竹林七賢、三星獻壽、八仙過海、十八羅漢、鐘馗嫁妹、陶淵明、東方朔、彌勒佛、獅子戲球、荷花、螃蟹、綏帶鳥、佛手瓜、葫蘆、仙桃等都雕刻得非常逼真,是東陽竹根雕常見工藝品。此外尚有竹根壺、竹根船、竹根簪孑、竹根印章等品類和各種文房用具的筆洗、水丞、儲物盒等,還有選用現代題材內容的漁舟、漁翁、漁簍等作品。可以說東陽竹根雕的題材內容既廣泛又豐富。
竹根雕是以竹根為雕刻材料的竹雕工藝品。對于竹根雕刻,首先需要憑借經驗,選擇形態變化多樣,竹根生長自然的材料,然后根據構思,巧妙設計,精心雕琢,制成竹根雕工藝品。東陽竹根雕的雕刻技法受東陽木雕的影響較大,一是東陽木雕技藝的耳濡目染和潛移默化,二是原本在學習技藝時,留下的影響力。不管是在題材內容,還是在雕刻技法的運用上,都有東陽木雕的痕跡。東陽竹根雕在傳統圓雕的基礎上,充分運用了薄浮雕、淺浮雕、深浮雕、透空雕、鏤空雕、鋸空雕、半圓雕、陰雕等多種雕刻技法,為竹根雕雕刻創作奠定了必要的條件。其作品雕工精致、洗練、玲瓏剔透而不傷整體和牢固,通過各種雕刻技法的靈活運用,達到了竹根雕工藝品的藝術效果,立體感既豐富又強烈。
四、東陽竹根雕的類型和藝術表現
東陽竹根雕的藝人們大部分是從學習東陽木雕開始,然后再轉到從事東陽竹根雕設計創作中的。或多或少地受東陽木雕的傳統影響,也是借鑒東陽木雕的某些表現手法,設計創作東陽竹根雕工藝品。其類型主要是陳設欣賞的竹根雕工藝品和把玩式的竹根雕工藝品。東陽竹根雕工藝品由于是把玩式的,所以很少保留竹根的根須,只保留竹根的自然節、疤。
東陽竹根雕以其豐富的題材內容和精湛的雕刻技藝,逐漸形成了有別于象山竹根雕的圓雕、根藝巧雕和多個圓雕作品組合的藝術特點。東陽竹根雕藝術表現的特點主要有:圓雕藝術表現法、根藝巧雕藝術表現法和多個圓雕作品組合的藝術表現法等形式。
1.圓雕藝術表現法。圓雕又稱立體雕,是指非壓縮的,可以多方位、多角度欣賞的三維立體雕塑。圓雕是藝術在雕刻件上的整體表現,觀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看到物體的各個側面。它要求雕刻者從前、后、左、右、上、中、下全方位進行雕刻。竹根雕的圓雕藝術表現法,就是運用圓雕、陰雕、淺浮雕、深浮雕和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技法,雕刻制作的竹根雕作品,是可以多方位、多視角欣賞的立體藝術品。
2.根藝巧雕藝術表現法。就是利用竹根的自然形狀,作局部的雕刻,保留自然的竹節、竹疤,形成自然美與工藝美的統一。如在竹根部位雕刻人的頭像或動物的頭像,其他只作一般的修整,保留竹根形狀、自然竹疤、竹斑紋、竹節膜、竹須疤痕等,把竹根的自然美與工藝的雕刻美兩者完美的結合,產生竹根雕形、神、韻的工藝美。
3.多個圓雕作品組合的藝術表現法。就是運用圓雕、陰雕、淺浮雕、深浮雕和鏤空雕等多種雕刻技法,單獨雕刻一個個竹根雕圓雕作品;再把雕刻的一個個竹根雕圓雕作品經藝術組合在一起的一組竹根雕藝術品。如竹根雕《尊者》,用十八個竹根雕羅漢組合而成的一組藝術品。再如竹根雕作品《鐘馗嫁妹》它由38位人物組成的送親隊伍,就是采用38個竹根雕人物進行雕刻創作后組成的作品。組合后的竹根雕作品靜中有動、動中寓靜,散發出竹之神韻。
關鍵詞: 漢畫像石雕刻技法 中國藝術 影響
漢畫像石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不僅弘揚了燦爛輝煌的中華文化,是中國傳統藝術中的一朵奇葩,其雕刻技法對后世的影響也是深遠的。
漢畫像石作為古代美術作品,著實功力不凡。其狀人繪景十分逼真,鑿牛刻馬或工整細膩,或粗獷豪放,各有千秋。其筆法洗煉,刀工嫻熟,可視為國畫的先驅、版畫的始祖。古代工匠們憑著長期的生活體驗和豐富的想象力,在磨制平滑的石面上,或特異形體的石材上雕刻出種種生龍活虎的形象。昭、宣時期至西漢末,漢畫像石雕刻技法主要是陰線刻,另外還出現了凹面線刻。東漢早期是凹面線刻最盛行的時期,凹面深淺適度,外輪廓線清晰,根據不同需要而襯刻在輪廓內的點、線,既簡練又準確。東漢中、晚期是漢畫像石最輝煌的時期,各種雕刻技法均已齊全,并走向成熟,為后期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受佛教藝術的影響,又進一步發展了淺浮雕、高浮雕、透雕。到了魏晉晚期漢畫像石開始衰落,之后便塵封了近兩千年,直到清朝末年才為人所知。漢朝正所謂“天下一統”、“四海一家”,處在這個大時代的造型藝術,隨著社會統一的大趨勢,由“分久”而至“合”,“各種藝術形式的物態化形式、媒介材料的差異性,使其中合中有分,而它們在傳達審美藝術的功能上的共同性和交叉性,又使其分中有合”。[1]確切說是漢代國家統一的大氣侯決定了漢畫像石的綜和性,其雕刻技法也不例外。它與中國民間剪紙、雕塑藝術、版畫藝術、書法藝術、裝飾藝術、泥模、糖人貢和泥玩具藝術等皆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并對它們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我從具有代表性的中國民間剪紙、雕塑、版畫藝術等方面著手分析與探討存在于漢畫像石與它們之間的不為人知的某種聯系與影響。
一、民間剪紙
漢畫像石是以線為主的墓室石刻藝術,它像繪畫一樣,講究線條,剪紙亦是,因而民間剪紙在一定意義上對漢畫像石起到了文化意義上的傳承。下面以陜北剪紙和徐州剪紙為例,來具體闡釋這種傳承軌跡。
李東風教授在其論文中指出:“畫像石中表現牛耕、嘉禾、家禽、狩獵,以及表現戈射、收獲、播種等場面,都以淺浮雕刻出情態動勢的輪廓,刪略了形體內在的一切細節,給人以深厚拙撲的美。狩獵、追逐、宴樂舞蹈、雜耍等形象,重在動態的表現,刻畫出生動的富有動感的藝術形象。這種情態剪影造型方式被陜北民間剪紙繼承了下來。”[2]“漢畫像石以石刻為主,民間藝人又將刻制的技法應用于紙上,產生了‘刻紙’(其實也是剪紙的一種)。它是指一般用刀不用剪,多為彩色,常用以制作立體性的、較大的剪紙作品,如,鬧秧歌時的‘旱船’、‘木馬’、‘龍’等道具裝飾,以及喪事中所用‘紙扎’的制作。制作時要先描畫再以刀進行刻制,線條粗獷簡潔,形象形態逼真,又不拘泥細節,善于藝術概括和夸張描繪,大膽追求神似,不失其真。一般‘紙扎’中的附件如碾子、磨、挑水的人、掃院的人、農具等都用類似畫像石刻的方法,呈現淺浮雕的感覺。”[3]
另外,民間剪紙“生命樹”與漢畫像石中的“搖錢樹”在雕刻技法上頗為相似,以樹為主體形象,再輔以相應的圖案,畫面飽滿,風格流暢,并有莊嚴、神秘的氣息。“無定河邊發現大量的漢代畫像石,這些畫像石高度地簡潔,用剪影式的手法形象地將所要表達的對象表現出來,具有高度的黑白對比效果”。[4]這種視覺效果類似于漢畫像石的陰線刻技法。“這種風格對安塞剪紙影響很大,簡練粗獷、雄健豪邁,講究大的效果,正是安塞剪紙特有的風格。其表現的題材和構圖也深受漢畫像石和畫像磚的影響”。[4]
古城徐州是漢高祖劉邦的故鄉,也是西楚霸王項羽的都城。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反映在剪紙藝術上,徐州剪紙深受漢文化藝術的影響,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與漢畫像石之間必定存在著某種關聯。而在這么一個兩漢遺存較豐富的地方,民間剪紙藝術家王桂英把這一特色發揚得充分透徹。她運用其獨特的“在場藝術”方式(馬凱臻語),對黑白關系進行大膽處理和把握。她的作品中時而會出現大面積的空白,時而在大面積的色塊中不著一剪,時而又出其不意地在大面積的色塊中鏤出一些靈性的物像,使剪紙工藝簡潔明快,畫面樸實、大刀闊斧,保持了原生藝術的純正品格。這種風格在徐州現發現的畫像石中大量的出現,不能不令筆者思考一個問題:現存的民間藝術和古代文化之間的傳承點在哪里,是如何跨越時代的隔閡,并且在怎樣的境況下繼承下來的。
郭沫若有詩云:“一箭之巧奪神功,美在民間永不朽。”漢畫像石和剪紙都是重骨法、略神氣,重結構、略形狀。在技法上,剪紙主要由陰剪和陽剪組成,陽剪以線條為主,保留造型的輪廓線,剪去輪廓線以外的空白部分。它的每一條線都是相互連接的,牽一發而動全身,剪剪相連;陰剪主要以塊面為主,它與陽剪恰恰相反,保留輪廓線以外部分。將輪廓線剪去,剪剪相斷。這兩種方法沒有嚴格的區分,因此,我們所見到的大部分剪紙作品都是陽剪與陰剪的結合。極為巧合的是,陰剪與陽剪正好與漢畫像石雕刻技法的線刻類技法即陰線刻與陽線刻類似。由此,我作出了一個推斷:剪紙藝術繼承了漢畫像石的“以其文化精神作底蘊形成簡練、粗獷、大氣”的特點。
二、雕塑藝術
上文從漢畫像石線刻類技法角度分析了它與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間的關系,下面將從漢畫像石浮雕類技法角度出發,分析比較其對中國雕塑藝術的影響。
英國藝術理論家貢布里希在比較古埃及石雕與中國畫像石藝術時指出:“中國藝術家不像埃及人那么喜歡有棱角的生硬形狀,而是比較喜歡彎曲的弧線。要畫飛動的馬時,似乎是把它用許多圓形組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中國雕刻也是這樣,都好像是在回環旋轉,又不失堅固和穩定的感覺。”[5]我對此深有感觸,在對中國古代留下的諸多雕塑(佛道儒雕像)細致分析后更有深刻的認識,如此多的“曲線”在漢畫像石上就如主題元素般時刻出現。關于“曲線”的認識,我認為這可能是漢朝人和古埃及人對自然認知上的差異,既有文化上的不同,又有現實的反差,在此就不詳加敘述。
劉鳳君先生曾說:“畫像石產生于西漢,是中國造型藝術中比較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目前,有些學者常把它們歸在繪畫類,是不對的。它們雖然與其它圓雕、高浮雕有區別,但它們仍是運用體積變異,有深度和高度的線條的流動,以及光和光影的處理等造成巧妙的藝術圖象。所以,它們是雕塑藝術而不是繪畫藝術。”[6]如是所說,漢畫像石是以石頭這種可刻可雕的材料加工而成的,由它塑造的形象可視、可觸、可感知。并且雕刻出的形象具有一種石刻所特有的肌理――這是一種金屬在石材上敲鑿出的獨特的金石韻味,或劈或鑿或挑或磨。中國雕塑藝術便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漢畫像石這種斧劈刀鑿的冷俊之美。
中國是一個雕塑大國,幾千年的時間沉淀了屬于世界的雕塑藝術,勤勞的人民流傳下了相當豐富的藝術財產,有圓雕、浮雕、紀念性群雕、建筑及器物的外觀裝飾雕塑等,如世界奇跡秦始皇陵兵馬俑雕塑群充滿崇高陽剛之美;漢朝的“馬踏匈奴”展現出了中國雕塑藝術的“應物象形、隨石附形”特點;龍門石窟的唐代造像繼承了漢畫像石雕刻技法的造型精華,汲取了漢民族的文化精髓,創造了雄健生動而又純樸自然的寫實作風,從而達到了佛雕藝術的頂峰。此外,中國雕塑的另一大特色“深沉雄大、渾樸古拙”也繼承和發展了漢代畫像石雕刻藝術的那種寓巧于拙的雄渾豪放的藝術風格。塑造人物形象時,從總體上把握對象的神韻,通過大輪廓剪影式的雕畫來表現。細節雖簡略,但古拙簡樸,夸張性突現了它們各自的特性,顯示出一種豪放渾厚的風格。
三、版畫藝術
魯迅先生對漢畫像石和版畫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并且撰寫了大量的文章。版畫是用刀子或化學藥品等在木版、石版、麻膠版、銅版、鋅版等版面上雕刻或蝕刻后印刷出來的圖畫。它與漢畫像石之間存在著諸多的相似之處,就像剪紙、雕塑藝術一樣,從它們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漢代畫像石雕刻藝術的影子。
第一,最直接的是,中國版畫藝術的“版”就猶如漢畫像石刻。
第二,版畫有4種雕刻技法:凸版、凹版、平版和孔版版畫。跟漢畫像石雕刻技法即陰線刻、凹面線刻、減地平面線刻、淺浮雕、高浮雕、透雕相類似。尤其是凹版雕刻法中的古老的線刻法和浮雕法,線刻法即用實心尖刀,在銅版面上刻線,刻出的線明快而鋒銳、版面精致而美觀。中國現代黑白木刻版畫與漢人運用的陰線刻造型在凹凸、平面化、縱橫排列、層次變化諸多方面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在原作拓印上也會出現異曲同工之處;浮雕法即讓一部分版面深腐蝕,而且腐蝕的面積要大些,卻不在上面滾墨直接放到凹版機上壓印,紙面就顯出浮雕式的無色花紋。這種方法一般只宜局部使用。
第三,版畫中的一系列程序和漢畫像石的復稿、磨光、剁紋、刻線、減地、鑿點等雕刻形式體現出來的材料手法亦為接近,只不過版畫家面對的是木板或者更加豐富的材料,而漢人面對的是石料而已。二者都是以刀,面向木質和石質,分別刻出了版味與石味,給人以美妙絕倫的藝術感受。
第四,刻刀是版畫的主要雕刻工具,而漢畫像石也是以刀在石面上進行創作。
第五,人們經常以拓片形式來欣賞和展示漢畫像石,從某種意義上說,拓片本身就是以畫像石為母版的“版畫”成品。由此看來,中國版畫藝術早已自覺不自覺地把漢畫像石雕刻藝術當作了淵源與范本。鄭振鐸先生曾對其評價說:“梨棗圖畫,為推動文化,功高不可勝言。”
綜合以上幾點可以看出,中國版畫和漢畫像石雕刻技法之間存在著許多互通互融的地方,正如藝術家郭希銓先生所說:“如果我們現代畫家珍視創造,將現代版畫稱為創作版畫的話,那么縱觀漢畫像石刻藝術全貌,毫無疑問也應當稱得上是創作畫像石刻,古代工匠藝人已經脫開傳統藝術的程式局限,極大限度地流露出個人的審美意識和表現出自由灑脫的天性和靈性,這與我們現代藝術家所倡導與遵循的何其相似,這與我們現代版畫的創作主旨又何其相仿。”[7]
四、結語
中國是一個有幾千年文明歷史的國度,歷史的長河在滔滔不盡地向前奔流,淘盡了砂子,留給了后人燦燦的黃金。僅僅“藝術”二字就能讓后人產生高山仰止的膜拜。本文主要從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雕塑藝術、版畫藝術三種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著手,來研究探析漢畫像石雕刻技法對中國藝術的影響。漢畫像石雕刻技法復雜多變,其獨特的陰柔之麗、陽剛之美的雕刻技法被中國后世的許多藝術形式借鑒了過來,比如剪紙、雕塑、版畫。當然像書法藝術、裝飾藝術、泥模、糖人貢和泥玩具等皆與漢畫像石雕刻藝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可以說是漢代國家統一的大氣候決定了漢畫像石的綜合性。未來,這種趨勢還將延續,我們應該繼續借鑒這種技法,從而運用到更多的領域中去。
參考文獻:
[1]楊芳菲.藝術中的哲理.杭州:浙江美術學院出版社,1987.
[2]李東風.陜北剪紙與漢畫像石的比較.民族藝術研究,2006,(6):52.
[3]李東風.陜北剪紙與漢畫像石的比較.民族藝術研究,2006,(6):53.
[4]方李莉.安塞的剪紙與農民畫.文藝研究,2003,(3):125.
[5]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
[6]劉鳳君.藝術考古學導論.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