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元素 傳統文化 時尚 創新設計 形態
1.引言
2008年的流行元素是什么?想必大多數人都會聯想到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不可否認,2008年奧運會所促就的傳統文化發揚對中國而言是一個難得的契機,但如何發揚,或者說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恰到好處地運用于產品或商業用途中,這對于每一個設計者而言都是值得深思的。很顯然,傳統文化不可全部照搬于世,因為傳統的東西對現代人的眼光而言大多會顯得陳舊與呆板。那么如何才能被時代所接受?簡單地講便是給它賦予現代的氣息,在傳統與現代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2.中國傳統文化元素
在古代中國,我們的的祖先認為宇宙萬物由金、木、水、火、土組成,稱為“五行說”。當然,對現代而言這些早已不具有科學性,但這其中卻最早提及了元素的說法。
中國傳統文化貫穿于理想與現實當中,其長期發展的思想基礎,可以叫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而其包含的各種元素,便是代代相傳的藝術文化。
從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言,藝術文化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華民族在精神形態上的基本特點。因此,剛健有為、崇德利用、天人協調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中國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結于《周易大傳》的兩句名言之中,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爸杏埂庇^念雖然在過去廣泛流傳,但是實際上不能起推動文化發展的作用。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還表現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優良傳統。當然還有的學者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之根本精神為融和與自由。
從具化出來的各種藝術形式這其中囊括了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文房四寶、樂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龍鳳紋樣(饕餮紋、如意紋、雷紋、回紋、巴紋)、對聯、八卦等多種多樣的傳統文化元素,它們為進一步體現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而流傳至今。作為一名工業設計專業的學生,尤其是一名中國人,更有必要將這些藝術形式融入于設計當中,向世界展現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理念,展現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精神,而不是將它作為包袱成為影響發展的阻力。
3.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產品創新設計
如何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融入產品創新設計之中,以體現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理念,這更多地還需要一定的產品造型設計基礎。
3.1工業設計造型基礎
工業設計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造型,而越來越多的國內外學者、專家認為應該把基礎造型與相關理論在工業設計領域中進行整合,并列為“形態學”。作為藝術與技術的結合,無論外觀還是完全意義的產品設計或其他相關設計,都必須解決包括形態、色彩、材料、空間等要素在內的基本造型問題。從這個角度來看,形態學是一切造型設計的基礎,貫穿于造型活動的始終。
“形”通常指事物外在的形狀,“態”則是物體蘊含的神態。因此,形態就是物體“外形”與“神態”的結合。在我國古代便有“內心之動,形狀于外”,“形者神之質,神者形之用”等論述,指出了形與神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形離不開神的補充,神離不開神的闡述,無形而神則無,無神而形則晦,形與神之間不可分割。只有將形與神二者結合在一起,才能構成對形態完整而科學的認識。可見,要使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創新設計之中,除了要有美的外形外,還需具備與之相匹配的“精神勢態”――猶如歷代中國書法家在創作時所追求的境界。
產品的形態是產品表達信息的載體,工業設計師通常利用特有的造型語言(比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特有元素)進行產品的形態設計,借助產品的特有形態可以向外界傳達設計師的思想與理念。消費者在選購產品時,也往往通過產品形態所表達出的某種信息來判斷和衡量與其內心所希望的是否一致,并最終做出是否購買的決策。
產品的形態是工業設計的最終結果,在融入傳統文化元素的過程中應增強對立體形態的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了解形態發展的必然性與永恒性,更加充分地認識和理解形態,有目的地將“神態”賦予“形式”之中。
3.2融合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產品創新設計
3.2.1設計理論
我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各民族不同種類的精湛的藝術作品蜚聲世界,前輩們為我們遺留下了豐富的藝術財富,為我們學習設計提供了寶貴的素材,而且為我們的設計確定了正確的觀念,這是傳統藝術文化帶給我們的巨大幫助。但是,在社會高度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也有自身所無法克服的缺陷,比如傳統圖案在面對造型形態的空間處理、造型材料的運用、制作工藝的選擇等方面沒有理論解釋,加上傳統工藝美術多以藝人的手工操作作為主要的生產形式,這就決定了傳統圖案作為造型設計基礎有著一定的弊端。而在克服這一困難的過程中,中國的聯想公司就向世界展示了一項不菲的成果――這就是2008年奧運火炬的誕生。卷軸的造型外加祥云的紋案不僅使火炬具備了古樸典雅的中國傳統文化特征,更向世界展現了中國設計團隊的特色設計理念或者觀念,將中國特有的傳統文化元素巧妙地融入了形態之中。
中國人與西方人相比,一個明顯差別便在于中國人重在用“謀”。中國文化多表現為直觀的、類比的形象思維方式,總是用一種簡約的、模糊的大、而籠統的寥寥數語將自然與社會一攬而括。其對創新理念的融合就猶如一把雙刃劍,既有可能抑制傳統文化元素的融合、影響人們的創造力,又有可能在關鍵之處起到畫龍點睛之妙用,這其中的蘊意則需具體而言了。
以中國京劇臉譜藝術為例,眾所周知,中國京劇臉譜藝術是廣大戲曲愛好者非常喜愛的藝術門類,在國內外流行的范圍相當廣泛,已經被大家公認為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標識。
臉譜是中國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于舞臺演出時的化妝造型藝術。臉譜的主要特點有以下三點:一、美與丑的矛盾統一;二、與角色的性格關系密切;三、其圖案是程式化的。
臉譜對于不同的行當,情況不一。“生”、“旦”面部化妝簡單,略施脂粉,叫“俊扮”、“素面”、“潔面”。而“凈行”與“丑行”面部繪畫比較復雜,特別是凈,都是重施油彩的,圖案復雜,因此稱“花臉”。戲曲中的臉譜,主要指凈的面部繪畫。
根據描繪著色方式,臉譜可分為揉、勾、抹、破四種基本類型。
揉臉:凝重威武,整色為主,加重五官紋理加以實現,是十分古老的臉譜形式。
勾臉:色彩絢麗,圖案豐富,復雜美麗,五彩繽紛,有的還貼金敷銀,華麗無比。
抹臉:淺色為多,以為涂粉于面,不以真面目示人,突出奸詐壞人之性。
破臉:不對稱臉,左右不一,形容面貌丑陋或意比反面角色。
根據臉譜的圖案排列,又把臉譜分為以下四種:
整臉:最原始的臉譜形式,利用雙眉把臉分為額和面兩個部分的臉譜。
三塊瓦臉:在整臉的基礎上再利用口鼻把面部分為左右的臉譜。
花三塊瓦臉:把三塊瓦臉的分界邊緣藝術化,加上各式圖案的臉譜。
碎臉:三塊瓦臉的變種,其分界邊緣花形極大,破壞了原有的輪廓。
3.2.2設計實踐
以下以本人的設計實踐為例,具體闡述將中國臉譜藝術融入產品設計的過程。
在一套系列文具造型設計中,本人將中國京劇臉譜藝術與奧運文化融入了產品創新設計過程,其主題為“創意奧運――粹”。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這里的“粹”并非一個單純的粹字。為了體現奧運與傳統文化的創意主題,特將“粹”字中“卒”部上方的一點改為了奧運標志中的“京”的標志,這樣既賦傳統于奧運之中,又使奧運的主題在傳統文化元素中得以體現。
再次,根據系統的分析以及對人機工程學及材料工藝的考慮,我將京劇中的“生、旦、凈、末、丑”五行依次賦予了“中性筆、圓珠筆、白板筆、油性筆、活動鉛筆”五種不同種類的文具造型之中,使每支筆的形態融入京劇臉譜這一傳統文化元素。在京劇中,每一行都有一個或幾個具有代表性的角色,將代表性角色中的臉譜甚至動作、衣裝等特色元素再進一步概括、抽象,最終便得到了符合每一行的特色造型。當然,我們不能將五支筆的造型改得面目全非,“筆”這一文具的特性以及原造型中的優點還是要保留的。具體如下:
中性筆――武生,設計來源于《林沖夜奔》中的林沖;形態抽象,由武生跳躍動作概括而出,設計將筆桿稍微彎曲,桿底為皂鞋抽象。
圓珠筆――青衣正旦,設計來源與《貴妃醉酒》中的楊玉環;整體擬人狀,附以古代頭飾點綴,但以通過抽象的藝術形態作為表達的依據。
白板筆――凈臉,設計來源于《鍘美案》中的包拯;以包公臉譜的大面積黑調為構成單元,體現白板筆的結構形態;在筆帽的結構設計中充分體現包公臉譜的形態。
油性筆――末臉,設計來源于《戰宛城》中的典韋;重點由人物服飾抽象而來,筆身條紋著意表現典韋手持短戟時的武姿。
活動鉛筆――丑臉,設計來源于智取皇綱中的程咬金;丑的定義在于詼諧,而不僅僅在于跑龍套的小角色,他對故事的發展也起著關鍵的作用,所以,為了體現其身份與地位在故事中的作用,故以不對稱的造型來特意刻畫丑的角色,這也是我們在設計筆的造型中所要體現的。
本系列文具以灰白色為基本色調,配合深黑色構成文具的主體色。奧運的五環標志:上面是藍、黑、紅環,下面是黃、綠環,整體造型為一個底部小的梯形。五環的藍、黃、黑、綠、紅分別代表歐洲、亞洲、非洲、澳洲和美洲,標志著五大洲和全世界的運動員在奧運會上相聚一堂。因設計文具的主題為創意奧運,而且2008年奧運會在北京召開,故考慮將文具的五種筆的色彩搭配以奧運的五環色,以表達各個民族對和平的期望,并在此基礎引入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要素。
京劇人物用色有紅、紫、黑、白、藍、綠、黃、老紅、金等,這些色彩都是從人物自然膚色的夸張描寫,發展為性格象征的寓意用色,故本系列文具配色不僅考慮奧運五環的色彩應用,還考慮傳統戲曲色彩組合,并能夠結合戲曲特定人物形象做文具色彩分區上的區別,為文具種類的易識別性提供區分標準。
設計結果如下圖的整體效果圖所示。
4.結束語
以上對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在產品創新設計中的應用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如何在設計中發揚中國傳統文化,還需要我們這一代人甚至幾代人去不斷地探索,如何確立具有中國特色而又不落后于時代的設計理念,對我們而言將會是一個機會,同時也是一個考驗。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p>
參考文獻:
[1]湯用彤,張岱年.中國文化與中國哲學論集.北京:東方出版社.
[2]許思園.中國文化研究集刊.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張立文.傳統文化與現代化.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4]邊守仁.產品創新設計.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根據歷史所提供的條件,創建、改造、傳承下來的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的總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些思想觀念或固有傳統,長期受到人們的尊崇,成為生活行動的最高指導原則,在歷史上起了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成為歷史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這就是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即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精神是極為豐富的,對當前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著重要影響和作用的基本精神主要有:一是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自強不息是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主旋律,也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不倒,中華文明歷經浩劫而傳承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周易》上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本褪翘岢藨Хㄈ赵滦浅絼偨∵\行那樣奮斗不息、積極進取,堅持獨立意志、人格尊嚴和做人原則。這種精神鑄就了中國人民百折不撓、愈挫愈奮的民族品格??鬃邮菢O力提倡有為并身體力行的思想家。他一生奔波,幻想以周禮匡扶亂世,“明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結果是“發奮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睂Α帮柺辰K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投以極度的蔑視。孟子日“: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認為無論在亂世還是在太平盛世,都需要自強不息。二是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精神?!昂汀笔侵腥A文化的精髓,是中國人民奉行的崇高價值,在中國歷史上曾經起了促進民族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實現睦鄰友好的積極作用。早在2000多年前,中國古代思想家就提出“和實生物”、“和而不同”等思想。傳統的和諧思想主要體現了一種中正、中和、均衡、和合、協調的特征。主張國家之間、民族之間、人與人之間和諧共處;不同文明之間和諧共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當然,這種貴和尚中、和而不同的和諧思想畢竟是傳統的和諧思想,它產生予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里,強調的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種和諧與我們現在所提倡的和諧存在著本質上的區別。這種主張和諧,持中貴和的思想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自然也是雙重的:其積極方面是有利于保持社會的穩定,有利于維護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但不可否認,這種思想壓抑了人們的斗爭精神,使人們缺乏西方人那種競爭、進取精神,這對社會發展也帶來了不少不利影響。三是以義為上、注重倫理的道德主義情懷。追求義利合一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基本的價值思想。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早期發展中,就出現了“義利之辨”的討論?!傲x”代表了仁義道德,“利”代表了社會生活中的種種物質利益。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前者與后者是公利與私利、他利與自利的關系。孔子主張“見利思義”“、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要求人們在追逐利益的時候,首先要考慮是否符合“義”,即自己取利的行為是否是道義的。這些對于今天抵制利己主義思潮,凈化社會風氣,提升全民道德水平,仍然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倫理型文化,即“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重倫理、倡道德的特色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這種以道德為本位的傳統文化特別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職責和對社會的義務。它有利于家庭的穩定、社會的和諧,有利于建立人與人之間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另一方面,這種以道德為本位的傳統文化的道德倫理原則,又是建立在以家庭為基礎的自然經濟和宗法制度為基礎的社會政治結構上的。個人的權利容易被忽視,容易壓抑個人的自我意識,不利于個人自主性、獨立性和創造性的發揮。四是民為邦本、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中國是一個傳統農業國家,自古以來就重視以民為本。早在殷商時期,就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從此以后,重民思想就一直沒有中斷過。黃宗羲的民本思想達到了中國傳統民本思想的最高峰,它已經超越了儒家重民、愛民、為民請命的局限,觸及到了民主、民治、民主監督等新層面。同時,對中國文化中的民本主義與西方式民主的本質區別也要引起必要的注意,中國的民本思想并無對公民權利的法理內容規定,更沒有人民共同管理社會政治的意思,個人只是在宗法專制條件下的“子民”,君主始終是民眾的監護和放牧者。今天,我們提出的“以人為本”,是對“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揚,就是通過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就是要在平等、自由的條件下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本文來自于《理論前沿》雜志?!独碚撉把亍冯s志簡介詳見.)
二、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
中國傳統文化為弘揚和培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了有效的資源,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表現在:第一,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著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特別重視德教,重視知行合一,強調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對受教育者的示范作用??鬃釉弧埃壕又拢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其身正?!彼€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绷硗?,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倡導的道德修養其實就是建立在每個人內心自省的基礎上。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要做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灌輸是外部因素,內省是內部因素,外要通過內才能發揮作用。大學生群體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應該教育他們要通過內心自省,從內心深處認同這種思想道德,沒有學生自己的內省,思想政治教育就會難以達到理想的效果。第二,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借助傳統文化的力量。當今社會,由于世俗文化、流行文化、網絡文化、外來文化的影響,社會不良風氣漸漸滲透到高校校園內,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著嚴重考驗。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底蘊,喚醒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的記憶,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傳統文化中有“天人合一”的世界觀、“厚德載物、自強不息”的人生觀、有“精忠報國、舍生取義”的價值觀,這些傳統思想對大學生的人格培養和價值取向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從傳統文化典籍中可以獲得廣泛的文化知識,有利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將來走向社會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會一輩子受益不盡。第三,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傳統文化教育是人類教育史中重要的組成部分,高等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社會機制,在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應該發揮其作用。但是從整體上看,各類高校尚未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完善機制,傳統文化在當代高等教育中出現了斷層與缺失。大學生雖然在小學階段和中學階段已經對中國傳統文化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認知層次較淺,所掌握的傳統文化的涵蓋范圍較窄,而到了大學階段,本應該強化的傳統文化的知識補給卻缺乏系統性、制度化,這就造成了當代大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認知程度不高、對傳統文化的價值認識不足及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觀念越發淡薄的現實。因此,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融人傳統文化。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
五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給當代中國先進文化建設留下了極為豐碩的文化遺產,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具體表現為:積極的影響:(1)它可以陶冶大學生的情操,提高大學生的道德水平。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著眼于理想人格的塑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世界觀、以人為本的人文關懷思想意識、積極進取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都可以為我們培養健康向上的人生理想提供深刻的啟迪。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和人本主義的哲學社會觀為基礎,提倡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倡導人性的回歸,有利于我們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大價值,就在于它架構了整個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意識、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寬廣博大的民族胸懷,而這種民族主體意識中積極進取的優秀因子,正為今天的社會所需要。(2)它可以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學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高校開設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學生在接受社會道德規范教育的同時,形成道德的能動性,最終升華自己的品質。我國的傳統文化中最典型的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都重視知行合一。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強調在道德修養上的主體自覺,突出道德踐行,這種思路本身值得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方法上借鑒。消極的影響:(1)中國傳統文化重情輕法,不利于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中國傳統文化以孔子、孟子等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所講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的是德治的重要性,忽視法在國家的作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人情社會,深深影響著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設,這對加強大學生的法制意識將產生不利影響,不利于法治國家的建設。(2)另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片面強調“仁義”,強調和諧的概念,也不利于大學生競爭意識的培養。傳統思想中,崇固保守是最大的缺陷,表現在人的思想上就是安于現狀,容易滿足,不思進取和革新,自我陶醉,也會對大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產生不良的影響。所以,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應注意傳統思想特質中的不良影響,去粗取精,正面現實與未來。要以史為鑒,開拓創新。
四、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徑
關鍵詞:民族傳統文化美德教育
1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的基本精神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能夠反映民族特征的傳統觀念和思想意識,是具有民族特征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它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前赴后繼,英勇頑強形成的精神支柱,是指導人們實踐活動的基本精神。得到普遍認同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包含
以下幾方面。
1.1崇尚倫理道德
所謂“在其位,謀其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要求形成民族的傳統美德和高尚道德價值體系,作為個人必須要有做人的底線。每個人都有相適應的個人的地位、責任、義務和權利。說自己該說的話,做自己該做的事。
1.2注重人文理性
傳統文化重視人的實體存在,重視人的精神存在,注重對人進行禮樂的教化。中國傳統文化堅持以人為本,人被看作天地間一切事物的根本。天地之間人為先、人為貴,重視人生、重視人的權利和義務,這就構成了以人的價值和人生意義為核心的人文精神。
1.3強調和諧觀念
即一種天人關系的和諧,人際關系的和諧與過無不及的行事原則。而這當中尤為突出的就是“天人合一”。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世界觀,是中國傳統文化認識事物的方法論。例如《黃帝內經》論述問題的一大特色就是把天、地、人三者結合起來統一考察。它無形中讓人形成了從聯系中和整體中看待問題、強調整體、強調和諧的思維方式。
1.4倡導憂患意識
憂患意識是人們在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使下,面對現實的狀況所產生的一種理性思考,是以沉毅的思想面對顯示社會和人生的一種理智富于遠見的精神狀態,是充滿了辨證思維和中和思維的理性精神,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建設,就是一個民族靈魂的建設、精神世界的建設。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其所宣揚的忠孝仁愛、禮義廉恥、慎言敏行、嚴于律己、改過遷善等道德規范,幾千年來就鑄就了中國人民的精神靈魂,形成中華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追求和諧、謙和好禮、誠信克己、與人為善、勤儉廉正、刻苦耐勞和精忠愛國的優良素質。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價值體系的建立,是與傳統文化的長期孕育分不開的。
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民族經過五千年的文明發展,歷代流傳下來的寶貴的道德文化遺產,它包含了優秀的民族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禮儀等方面。它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宗旨就是為了在新的形勢下,繼承、弘揚、提高和發展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我國的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集中起來,并與革命傳統相結合,賦予新時代內容,容納新的代精神,達到承前啟后,與時俱進,古為今用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總書記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就是傳統美德同時代相結合的產物。在今天的中國,需要用傳統美德來教育學生,鼓舞學生,在教育中不斷培養和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
義的意識,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2當前社會如何對青少年學生進行傳統文化和美德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對中華民族的文化結構、心理特征、倫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的影響。其積極的層面都為歷代的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展,成為中華民族長期發展的巨大力量。
當今中國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正在努力構建和諧社會。社會和諧是社會文明程度的集中體現,與社會文明的發展有緊密關系。而社會文明的發展,無論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發展,又都以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發展為基礎、為依據,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質、促進人的發展為目標、為歸宿。
加強中華傳統美德教育,首先要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內容,中華民族具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至今仍然顯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積極的現實作用,其精華能夠綿延數千年而不衰,成為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所在。我們現在所提倡的熱愛祖國、勤奮節儉、尊師重教、團結友愛、尊老愛幼、禮貌待人、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嚴已寬人、先人后已、勤學不倦等優良傳統美德,和以“八榮八恥”為核心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都可以從我國浩如煙海的思想寶庫中找到其淵源。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隨著時代的變化在不斷發展,新時期賦予新的時代內容,形成具有新時代特色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要把傳統美德教育中的知識傳授、情操陶冶和培養良好的美德行為習慣有機結合起來,提高教育效果,不斷優化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途徑,并以此來教育、熏陶青年一代,使他們形成中華民族的道德人格,擔當起歷史重任。
對青少年進行傳統美德教育,教育者首先要“為人師表”。傳統美德教育是個系統工程,人格的養成和情操的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參與,共同營造濃厚的人文氛圍,使受教育者感受到親切永恒的人文關懷。
傳統美德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傳統美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核心內容,是學生成長、學校校風建設和學風建設的重要保證,可以用不斷發展的德育教育形式,結合時代特征,與時俱進的開展多樣的教育活動,鞏固德育成果,發揚和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要把傳統美德教育與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結合,把傳統美德教育的部分內容由學校延伸至家庭和社區,同時,發動家長,通過他們的配合和支持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
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目的是繼承民族燦爛文化,弘揚民族倫理道德規范,培養具有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充分發掘傳統美德這一德育資源,創造出具有時代氣息的、學生樂于接受的新穎方式,使傳統美德為當代教育服務。
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中,必須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民族歷來崇尚“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威武不能屈”,追求“和為貴”、“家和萬事興”,倡導好善樂施、扶危濟困,把人的生命和尊嚴,把國家和集體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為為人處事的基本準則。越是危難之際,這些傳統越是得到發揚。如九八抗洪時,抗非典時;今年初南方冰雪災難,四川5·12特大地震災難面前的“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舉國上下及時伸出了無私援助之手。這些傳統美德以成為增強民族凝聚力、構筑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
中國傳統文化和傳統美德對青少年學生的人格修養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傳統是現代的根基,青少年特別是當代的大學生,掌握著先進的知識文化,是未來的主人,應當加強傳統文化與傳統美德的學習,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做對社會有用的人。
參考文獻
關鍵詞:動畫民族化 民族傳統文化 表達 形神兼備
現代動畫藝術已經發展到一個相當高的程度,成為當代社會主流傳播媒介之一。動畫拉動了一條巨大的產業鏈,涉及到影視、書籍、游戲、音樂、廣告、文化傳播等多個領域。但無論動畫的發展如何的迅速與現代化,都與一個民族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動畫藝術是一門綜合性藝術,動畫作為一種文化創意活動必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進行,而民族傳統文化是這門藝術成長與發展的最好土壤。動畫從民族傳統文化資源中獲得靈感、吸取養分,不斷得到滋養,獲取有益的補充。綜觀國內外優秀的動畫作品,如美國動畫《獅子王》、《海底總動員》、《超人》等,日本動畫《千與千尋》、《海賊王》、《火影忍者》等,無不帶有獨特而鮮明的民族風格和傳統文化印記。民族傳統文化被很好地融入動畫作品的同時,動畫作品本身也成為了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傳播載體。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中國動畫界就明確提出“走民族風格之路”的口號,并積極探索“民族形式之風”,誕生了一大批海內外皆具口碑的作品,如《豬八戒吃西瓜》、《小蝌蚪找媽媽》、《山水情》、《三個和尚》、《大鬧天宮》、《哪吒鬧?!返?。這些動畫作品大多取材于中國古代神話、民間傳說、寓言故事、諺語成語等,在創作手法上充分吸收了我國民間藝術的多種表現手法,如木偶戲、皮影戲、中國水墨畫、剪紙藝術、京劇臉譜、敦煌壁畫等,形成了濃郁的民族風格、獨特而鮮明的民族審美特征,體現了強烈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精神與氣質,被譽為“中國學派”。中國動畫呈現出“民族化”的追求與取向,“民族化”也逐漸成為中國動畫發展的基本路線。
“民族化”是指“作家、藝術家運用本民族的獨特的藝術思維方式、藝術形式、藝術手法來反映現實生活,表現本民族特有的思想感情,使文藝作品具有民族氣派和民族風格”[1]。動畫的民族化也即通過動畫藝術作品展現本民族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并傳達本民族獨有的氣韻和精神。雖然中國動畫的一直以“民族化”為發展的基本思路和綱領,但不容忽視的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末以來,中國內地再也沒有制作出真正具有文化影響力的動畫作品。即使是《喜羊羊與灰太狼》等少數優秀作品,雖然深受國人喜愛,有成功的產業化運作和巨大的經濟收益,但也基本上沒有能體現民族化的特征,當下的中國動畫始終未能真正具備民族的特色,動畫產品缺乏“獨特的有效差異性”[2]而無法與美日等國動畫作品抗衡,因而在世界動畫市場中缺乏核心競爭力。深究原因,其根本在于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中的表達長期錯位,存在巨大的誤區,具體體現為有“形”無“神”,以“形”代“神”。
在動畫創作中,動畫的民族化包括兩個層面,一是指作品在視聽要素等藝術表現形式上進行民族性的積極展現,二是指在作品主題及精神意義等藝術內容中進行民族性的深入表達。因而,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中的表達,應涉及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早期中國動畫藝術家們充分利用民族傳統文化資源獨創出一些帶有民族藝術特色的新片種,如水墨動畫、剪紙動畫、皮影動畫等,大大豐富了世界動畫的種類。這些獨一無二的動畫媒介載體本身就是“民族化”的產物。但是,隨著大眾審美取向的多元化、大眾文化語境的擴大及動畫技術的飛速發展,這些早期的動畫媒介表現力越來越不足,民族形式的獨特性被大大削弱。在當今的動畫發展中,如果還把對這些形式的模仿和簡單運用就看作是民族化的表現,那么顯然是凝滯和膚淺的。反觀當下中國的動畫制作,對民族化的理解存在偏差,絕大多數停在對傳統樣式和藝術表現形式上的探索,認為在動畫作品中堆砌民族傳統文化元素就是“民族化”。如《寶蓮燈》、《功夫小子》、《圍棋少年》等動畫作品,都是以傳統文化為表達主題,或取材民間故事和傳說、或運用民族傳統藝術樣式等,在形式上不遺余力。雖然這些無一不是民族的,但作品卻飽受非議,無法獲得觀眾的普遍認同和喜愛,其原因主要在于作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對人文精神的表現都比較膚淺,內容和意蘊普遍蒼白。藝術的本性在于其精神性,雖然精神性最終需要借助形式得以表達,但如果只是圖解文化元素而不得其“神”,這樣的作品是形式大于內容的,有“形”而無“神”,必定無法詮釋出民族文化獨特的神韻和魅力,當然令人頗為失望。
造成這一現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未能準確把握動畫民族化的真正內涵。內容是構成事物的所有內在要素的總和,而內容需要通過各種具象化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道具直觀地表現出來。因此,不少人認為,在一個動畫作品中,如果表達的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題、人物服飾和發型等是古代的、有各種民族文化的背景展示,那么這部動畫作品的內容就是民族傳統文化的。這種理解是片面的,其錯誤在于將“內容”狹隘地理解為具象的“文化元素”和“文化道具”,而忽視了“內容”所包含的抽象的、深層次的、最為根本的“內蘊”,即某種精神、旨趣、意味、韻味等,實際上將“內容”形式化,因而其本質仍然是形式主義的。這種普遍存在的誤區使得在當下中國動畫的發展中,民族傳統文化的表達往往只關注表象而缺乏深入思考,只具備具象化的“內容”要素而缺乏抽象化的“內容”要素——內蘊,有“形”無“神”、甚至以“形”代“神”,民族傳統文化在動畫中也成了無血無肉的風干之物,因而動畫作品也就喪失生動性與感染力,缺乏審美張力。這也是大多數中國動畫片品質平庸、缺乏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的根本原因所在。
當今傳媒經濟日益發達,由于傳播渠道的多樣化及文化產品競爭的激烈,“內容”已成為文化產業決勝的關鍵所在。而隨著高科技對動畫制作的不斷作用和滲透,在當代背景下的動畫民族化更具有了時代的特征與要求,應當是“以全球化的制作形式和技術手段表達出中國民族文化的內容”[3]。中國的動畫片要具備強大的競爭力,首先必須立足民族傳統文化,以鮮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和韻味顯示其獨特性和差異性,既有“形”的表達,也有“神”的彰顯,“形神兼備”。這就要求我們動畫從業者們不僅掌握高科技下的具有技術屬性的各種載體、技法和形式,能夠充分運用各種民族文化元素,并且能夠進行“形”與“神”的融合,深入挖掘,通過形式有效傳遞出各種文化元素所深含的內蘊——意味、韻味、旨趣、精神,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思想精神和哲學思考,在通過動畫作品將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呈現于世人的同時,作品本身也因其獨特的民族風格和神韻具有了審美價值和商業價值。
參考文獻:
[1]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
關鍵詞:傳統文化 價值體系 價值意義
中圖分類號:C9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386-01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創造的文化,已有五千年的歷史。它是中華民族在特定的地理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積淀,并為大多數人所認同而流傳下來的中國古代文化,至今仍在影響著我們。
一、中國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作為人類精神傳統和價值傳統的文化形態,可以從三個方面認識理解。
1.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遺傳基因。美國人類學家拉爾夫?林登認為:“社會遺傳即文化”。就是說傳統文化是人類社會的遺傳基因,沒有傳統文化,也就沒有現實社會。反過來講,傳統文化是引導社會合理發展的最終準則。泰勒認為:“文化或文明從一種廣泛的人種學的意義上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它包括知識、信仰、道德、法律、習俗以及其他所有人作為社會成員所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因此,人類社會是人類文化的體現,文化傳統對現實社會具有規范和導向作用。
2.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存在根基。美國文化學者希爾斯在《論傳統》中所云:“傳統是新信仰和行動范型的出發點,就是其注腳”。在希爾斯看來,一個社會離開文化傳統,也就離開了前進的方向和行動的準則。一個民族的文化品質,是在文化傳承中確立的。英國當代學者吉姆?麥克蓋根講:“文化指形成意義的實踐和習俗?!睕]有特定的文化傳統,也就沒有特定的文化形態。喪失文化傳統,也就意味著一個民族的退場。
3.傳統文化是人類的終極身份證。人的社會屬性來源于文化屬性。因此,傳統文化是人作為有思想的動物的源價值和終極身份證。中國五四思潮中的個性解放精神,就與中國傳統詩學中的狂捐品格相關聯。郭沫若就十分傾慕屈原放浪不羈的詩風。現實總是對作為社會深層意識形態的傳統文化的折射與回應,而具有高度精神遺傳特征的人類,無論如何是不能徹底超越傳統文化對它的影響的。上個世紀初,羅素就向世人急呼:“中國至高無上的倫理品質中的一些東西,現代世界極為需要?!绷_素的呼吁是我們重新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基本高度。
二、中國傳統文化價值體系結構
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目標集中表現為對“內圣”和“外王”的追求,即成就道德人生和建立道德社會;“修身”和“德治”是其主要的文化價值手段;“禮”是傳統文化價值規則體系。
“內圣”指的是理想的道德人格和道德理性?!巴馔酢敝傅氖侵螄教煜碌氖鹿ΑT谌寮铱偟膬r值趨向中,“內圣”是占主導地位的。《大學》篇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體系的價值目標和手段,曰:“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又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薄洞髮W》所提出的“修身”旨在達到“內圣”之境,治國平天下屬廣義的“外王”。 “內圣”而“外王”的過程就是從“修身”到“德治”的過程,是道德向政治生活擴充的過程。倫理道德政治化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鮮明特點之一。孔子早就說過:“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朱熹更將王道、德行的價值調控作用從政治擴大到歷史、生活等廣闊領域。他說:“古之圣人致誠心以順天理,而天下自服,王者之道也”。又說:“能行其道,則不必有其位,而固己有其德矣”。這樣的人,“用之則為王者之佐,伊尹大公是也;不用則為王者之學,孔孟是也”。從中國社會的文化發展歷史來看,當“德治”不能發揮作用時,便會輔之以“刑”,“以刑配德”,“禮正其始,刑防其失”?!暗隆薄ⅰ靶獭眱墒植⒂?,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手段系統的重要特點。
中國傳統文化也是一種“禮治”文化,“禮”是傳統文化價值規則體系。 “禮”規范、約束著人的行為,維護著社會對道德的追求,成為“成德”、“治世”的有力保障。
三、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代社會沖突中的價值意義
當代社會沖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現代文明的畸形膨脹與傳統文明的傾覆。人類文明由兩大形態構成: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外顯,精神文明是物質文明的內涵。從這個意義講,精神文明決定著物質文明。而人類的精神文明又由兩大范疇組成:工具理性與價值傳統。工具理性決定著人類生存實踐的智能水平和物質進步,是人類物質生產的重要保障;價值形態規范著人類的社會行為和道德情操,是社會和諧、國家穩定的重要基礎。令人遺憾的是,當今社會,以工具理性為基本要素的現代文明的泛濫,使長期以來作為人類社會行為準則基礎的價值傳統正在坍塌。兩大精神形態的失衡,必然帶來社會的振蕩。
西方一些獨具慧眼的學者早就意識到現代文明與傳統文明的失范所帶來的社會危機,并試圖開出補救藥方。希爾斯在《論傳統》中宣稱,后現代社會的任務,就是“將某些啟蒙傳統與啟蒙運動后繼人試圖加以拋棄的某些傳統結合起來。”
事實上,現代文明并沒有給人類帶來應有的滿足與和諧。相反,我們看到的是高技術帶來的發展不平衡與反差,又由這種不平衡與反差引發出持續的利益沖突和強弱對立,以及財富帶來貧富懸殊與社會不公,然后又由此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與社會沖突。重新審視傳統文化,從傳統文化的價值范疇中去吸取有利于當代社會健康發展的價值精華就尤顯重要與急迫。
參考文獻
[1]王峰,許悼云.江山代有題材出[N].華商報,2008-11-22
[2][3]張祥龍.中國傳統文化的危機[E B/ 0 L]. 2006-10-071 .
[4]張旭鵬.文化想象c“歐洲觀念”的建構[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2006
[5]朱狄.原始文化研究:對審關發生問題的思考[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8.16.
[6]吉姆?麥克蓋根.文化政策研究[A] .陶東風.文化研究精粹讀本[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83.
[7]郭沫若.論詩通信[A].趙家璧.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C].上海:良友圖書印刷公司,1936.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