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活態傳承;原生態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4-0251-02
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與現代化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少數民族文化作為一種神話或想象性資源,在新時期以來不斷浮現于受眾的閱讀和視聽空間”。①少數民族文化自身具有的獨特魅力和文化認同,使得它需要其他介質幫助其搭建一個平臺去完成傳承的使命。影像以其形象直觀的特點,成為了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首選。馮小寧執導的《紅河谷》不僅描繪了青藏高原的秀麗風光,更向觀眾展示了藏民族的民俗風情。影片通過一場戰爭來謳歌藏族人民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尊嚴的愛國精神和民族精神,在升華民族情感的同時,以影像傳播的方式傳達出藏民族的傳統文化,讓人們對遙遠而神秘的藏民族有了直觀的了解。
一、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困境
“文化是一個民族存在的根本核心,同時也是這個民族發展的根本動力,文化的繁榮與否制約著民族的發展,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直接關系到民族的存亡。我國少數民族文化可謂千姿百態,魅力十足,是中華民族文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奇葩。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傳承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樣性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②少數民族文化的精華部分所蘊涵的哲學意識、道德觀念和藝術見解,在培育民族的優秀精神品格方面起著其他方式難以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少數民族的文化就好比是磚瓦,共同壘起來便成就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因而少數民族文化是絕對不能缺少的。
在國家一系列扶持少數民族發展的政策下,少數民族同胞們的生活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盲目追求經濟發展的同時,少數民族的傳統文化卻在逐漸流失,文化的傳承成了目前少數民族文化發展的重大問題。“目前少數民族地區在追求經濟發展時,仍面臨二難困境:一方面如果加快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加入經濟全球化的鏈,必然會加劇生態與傳統文化不可持續的危機;另一方面,如果放慢發展經濟與工業化的速度,又會加大與較發展地區的差距,難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的需求。”③無數少數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瀕臨失傳,很多少數民族甚至正在面臨即將失語的困境。眾所周知,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文化的基石,沒有語言,就沒有文化。反向來看,語言又受文化的影響,反映文化。可以說,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特征,它不僅積淀著該民族深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蘊藏著該民族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而現代社會中,無數少數民族同胞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在不斷學習漢語的過程中,逐漸遺忘了本民族的語言,這是少數民族文化研究中一個很大的遺憾。文字的傳承對于文化研究來說有著重要的意義。當前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主要方式,無論是文字還是圖片的形式,都可能存在著對少數民族文化理解方面的誤區。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文字或圖片記錄的載體可能會慢慢老化,甚至可能會存在遺失、損壞等問題。因此,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逐漸提上了議事日程。
二、影像記錄成為少數民族文化“活態”傳承的渠道
活態傳承是指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過程中,以文字、音像、視頻的方式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方方面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原生態”的保護。只有活態傳承才能達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終極目的。
在少數民族的全面發展過程中,文化的傳承意義重大。少數民族文化傳承的方式多種多樣,“博物館”式的記錄確實在某種意義上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及傳承起到過積極作用。但文化畢竟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生存與生活中形成的產物,即便是口與口的傳播中都有可能造成理解上的偏差。影像的記錄因為為少數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提供了可能。通過影像資料,人們可以更加真實地了解少數民族文化,避免前人的思維定式。這種“原生態”的記錄為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拓寬了思路,民族文化的傳播顯得更加全面而客觀。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數民族人口涌向都市,留在本民族聚居地的少數民族人口越來越稀缺,而外來者對少民族文化的理解又存在著文化上的隔閡。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活態”傳承對于民族文化的繼承發展十分重要。就好比一個人學習一門語言,僅靠書本上的知識學習起來會很吃力,但如果他身臨其境,主動來聽、說這門語言,那么很快他就可以成功。其實,文化的傳播也是如此,人們一般更容易接受的是活靈活現的事物,而不是照本宣科的“死知識”。例如紀錄片《云朵上的民族》,就用影像的形式展現了羌族神秘的祭祀文化。片中真實記錄了羌族的“儒節”,在紀錄片的鏡頭下,無論是祭山會還是羊皮鼓、羌戲、特技表演等,都以一種活靈活現的真實狀態展現出來。特別是在展現羌族舞蹈和羌族戲劇的過程中,運動鏡頭的使用為少數民族藝術的傳神再現增添了魅力。“動與靜的關系是紀錄片鏡頭語言藝術中重要的標志,運動鏡頭可以使紀錄片更好、更直接地向客觀事實所靠近。”④于是,在拍攝祭祀山神的場面時,紀錄片鏡頭的運動模式對羌戲、薩朗舞、羊皮鼓舞、特技表演等進行了富有生氣的展示。有時候利用攝像機的運動鏡頭來完成對環境的介紹或對動作和節奏的展示;有時候又運用搖臂和升降鏡頭來全面呈現羌族舞蹈的整體氛圍。可以說,在原汁原味地展現一個民族古老的生命記憶和活態文化基因方面,紀錄片確實不失為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
三、對少數民族文化“活態”傳承的思考
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少數民族文化瀕臨困境。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的原生態民歌,消亡的速度也越來越快,有的甚至是整個品種的滅絕。產生于人們日常勞作的東北森林號子、嘉陵江號子,隨著人們生產方式的改變,現在會唱的也屈指可數了。因此,以一種旁觀者的姿態來真實記錄少數民族文化,還原少數民族的生活方式,是目前值得大力推進的文化傳承策略。
任何文化都離不開傳播,少數民族文化也不例外。身處現代社會的人們不能夠僅僅停留在口耳相傳、文字記錄等一系列傳統的傳播方式上,而應該發揮視覺傳播優勢,拓展民族文化交流途徑。“視覺文化資源的開發、建設,能夠幫助傳播圖片語言的局限,開闊中國少數民族文化向世界傳播的途徑。”⑤因此,傳承少數民族文化,既需要利用影視媒介,也需要借助網絡推廣。在傳播的同時要充分考慮少數民族文化的“原生態”性,注重對少數民族文化的理解和深度挖掘,盡量避免理解上的誤區和變相的毀壞,使少數民族文化的“活態”傳承得以真正實現。
注釋:
①周根紅.全球化時代少數民族電影的民族文化境遇[J].民族藝術,2009(1).
②毛泓.論電視與當代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以“央視春晚”為例[D].重慶:西南大學,2011.
③溫開照.對少數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的思考[J].廣東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7(3).
④[美]邁克爾?拉畢格(MichaelRabiger).紀錄片創作完全手冊[M].何蘇六等譯.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5.
⑤羅蘭.現代影像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播[J].中國傳媒科技,2013(8).
作者簡介:
張蕓銘,成都理工大學2012級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學生;
關鍵詞:少數民族音樂;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
一. 少數民族音樂的史學地位及價值
我國光輝燦爛的音樂文化,是各民族音樂文化互相交融、互相吸收、互相促進的結果。少數民族音樂為中國音樂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源遠流長的少數民族音樂,記錄著先輩們的勞動業績,表現出人民在音樂上的創造才能,反映了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
1、少數民族音樂是中國音樂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各民族的音樂都具有悠久的歷史。縱觀我國古代音樂的發展歷程,從先秦至晚清的各個歷史時期,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中原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縱觀我國的音樂史,無論是有文字的還是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都有流傳下來的本民族音樂。哪一個時代的民族音樂文化交流頻繁,哪一個時代的音樂就會得到發展。我國的音樂史應當是包括少數民族音樂在內的音樂史,少數民族音樂在中國音樂的歷史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缺失了少數民族音樂的中國音樂史是不完善的。
2、少數民族音樂無可替代的史學價值
現今少數民族地區的音樂文化,不僅具有娛樂、審美的價值,對音樂史學研究而言,更具有其他史料所無可替代的“逆向考證”價值,以現存少數民族音樂為基礎,追溯考證音樂歷史的方法,在樂器和器樂形式的研究中和在音樂本體形態中都有所表現。
少數民族音樂不僅可以為音樂史的研究,提供“逆向考證”的資料參照,人們還可通過對某民族音樂的研究,明確民族的族源關系,以及民族間分化、融合的歷史進程。此外,許多少數民族的大規模史詩性歌曲,更是民族文化的創造與凝結,是本民族風俗信仰、社會組織、經濟形態等因素的集中體現,在少數民族歷史文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二、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陶冶
1、增強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
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文化,是千百年來各民族文明積淀的結果,在振奮民族精神、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社會的團結和安定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民族精神、思想、感情、意志、行為等都有著巨大的影響。認為“美能超越實際,通過它可消除人的損人利己觀念與功利主義觀念。”音樂藝術之美不僅令人陶醉,更使人在審美過程中忘卻現實功利得失,進入純真的情感世界。在這一審美過程中,學生的思想情感、道德規范和理想追求,都將注入為音樂所承載的民族情感,極大地增強大學生的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在當前提倡中華母語文化音樂教育、實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大環境下,我們要建立面向世紀面向世界的、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音樂教育體系,就不可能拋棄少數民族音樂的豐厚傳統,拋棄民族音樂文化在教育中能夠發揮的巨大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明確這一點,對培養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一代新人,保持國家民族的獨立興旺,都有著積極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2、增強大學生的民族精神
中國音樂教育的發展強大,離不開開拓進取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作為精神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對構建新一代人的文化觀念、思維方式、人格定位及各種精神氣質,都起著重要的作用,這也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中華游牧民族對中華民族的偉大貢獻,最主要的就在于精神文化層面剛強、進取的民族性格,是創造和支撐中華文明的支柱。因此,大學生應當通過了解、學習少數民族音樂,更多的感受少數民族的文化及其蘊藏在里面的強悍、進取的游牧民族精神。這種民族精神不斷激勵大學生勇于開拓、勇于進取,鍛煉成剛毅頑強的性格,掌握控制自己的命運,從而使中華民族更加強大,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三、少數民族音樂審美價值對公共藝術教育的啟示
1、教學過程中的審美體驗
對于大學生來說,通過音樂感受生活中美的哲理,感受少數民族人民崇尚美、追求美的圣潔情懷,以及古樸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審美情趣,是具有潛移默化的審美功效的。這種源自少數民族音樂自身的、與人類本性相一致的內在感染力,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教育都無法比擬的。
對于本地的大學生來說,學習家鄉的本土音樂,是母語音樂教育的一種體現,會使他們更了解家鄉和熱愛家鄉,形成對家鄉文化的保護與傳承的意識。而對于外地來就讀的大學生來說,這種學習會讓他們開闊文化視野、了解當地富有地域個性的藝術形式,認識到中國地域文化的豐富多彩。
2、課余活動中的審美體驗
民族傳統的節日文化,都包含內容豐富的音樂活動,音樂在其中無不體現出強大凝聚力,這種功能絕非任何行政手段所能比擬。我們如果能夠對民族音樂文化的深刻感召力有充分認識,將其自覺引入公共藝術教育的課堂,或直接引導學生親身參與到這些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節日活動中來,無疑可極大地增強學生尤其是少數民族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美好情感。起到一般思想道德教育所不能實現的效果。
結束語:
在中華民族文化共同體中,各民族音樂別具特色,既相互交流借鑒,又各自發展,形成中華音樂文化百花盛開,姿態萬千的多彩景象。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有著重要的史學價值、美學價值和多元豐富的特點,這些都為普通高校在公共音樂中開展以“中華民族母語”為主題的教育,提供了獨特而豐厚的文化資源。國外許多國家在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方面的成功經驗,同樣為我們在公共藝術中開展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提供了很好的經驗借鑒。
參考文獻:
[1]杜亞雄。《少數民族音樂史是中國音樂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音樂》2005年第2期。
[2]樊祖蔭。《中國少數民族音樂及其在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中的作用與地位》,《中國音樂》2004年第4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 音樂教育 文化功能
眾所周知,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有著豐富多彩、美妙神奇的多民族文化體系。在這一體系中,音樂文化被看成是各民族文化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民族的音樂所包涵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這個民族的靈魂和思想,是這個民族智慧的象征。少數民族地區音樂教育,其目的就在于努力保持本民族音樂文化價值的同時,積極攝取其它民族音樂文化的長處,讓我們民族地區的音樂教育以鮮明的個性融入到世界多元文化音樂教育體系氛圍中,成為其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的西北部,是一個以土家族、苗族居多,并有回、瑤、侗、白等多民族雜居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地域的封閉性和交際范圍的限制,孕育了當地原始、純樸的民族文化風情,可以說湘西自治州是我國民族民間文化極其豐富的地區之一。正是在這種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中,其音樂包含著十分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不再是一種簡單的“娛樂”或是情感渲泄的方式,而是與當地民族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審美意識息息相關的,隱含著深刻的內在情感和強烈的民族精神的文化產物,是當地人們自身生命觀、價值觀的真實體現,具有極高的人文價值和思想價值,是民族音樂文化中的瑰寶。
然而,隨著外來主流文化的沖擊,少數民族音樂所賴以生存的文化生態環境日益惡化,一些珍貴的音樂文化正處于瀕臨消亡的危險狀態。湘西的少數民族文化藝術面臨著被沖擊、滲透、同化的危險。面對這一現實,筆者認為,要盡快、有效的保護、傳承這些富有特色的優秀的民間音樂文化藝術,其根本的出路在于“少數民族音樂教育”。作為文化傳承的有效載體,少數民族聚居地的學校音樂教育理應成為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在民間傳承的重要補充,通過實施其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為少數民族音樂在當代的弘揚、創造、發展拓寬思路。
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的無意識的音樂教育行為(如宗教活動、民俗節日活動等)承擔了傳承與發展音樂文化的主要任務。但是,專業化的民族音樂教育伴隨著世界音樂教育的正規化而出現,是一個民族音樂文化得以繼續生存并發展壯大的必經之路。因此,如何實施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文化功能,是當前乃至今后民族音樂教育關注的焦點之一。
一、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文化積淀
現行的少數民族音樂教育(包括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課程設置,主要是以西方音樂語言或音樂形態學的理論來進行建構,在此基礎上形成的思維方式、審美理想以及價值取向等構成了以“西方文化為母語”的音樂教育體系。而由于西方音樂與我國少數民族音樂所處的文化深沉背景上的不同,在這種音樂教育體系中,必然會使少數民族音樂中所包含的文化信息被掩蓋,不僅得不到客觀、公正的評價,也會使少數民族學生原有的價值觀喪失,最終帶來的是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所生成的文化積淀僅是針對西方音樂文化的災難性后果。
多元的文化使得各民族相互學習交融,也使人們更加強調各自文化的民族化特征。作為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應將民族音樂納入其中,給予其主體的地位,確立以民族音樂文化的積淀作為學校音樂教育根基的地位,將少數民族音樂文化作為一種學科資源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的音樂課程結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對民族音樂保存、發展的目的。
二、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文化傳遞
由于少數民族音樂和它所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融為一體的結構特征和傳承方式的口頭特征,使我們無法從有很多文字記載的史料中去認識、熟悉它。長期以來,民族地區的文化傳遞都是靠其獨特環境和歷史傳統相適應的方式進行的。在湘西自治州,各民族中口傳音樂的傳遞方式是非常普遍的,這種口傳音樂通常是一種非正規的、即興的文化信息表達,它沒有明確的教育目的,而是自然生成的,通過在與長輩、同伴、環境等諸多交流形式中進行的,我們不能否認這種民族音樂傳遞方式是行之有效的,也與整個少數民族文化環境是相吻合的,但隨著全球化、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少數民族音樂固有的生存環境和傳承方式隨之受到相當大的沖擊,給少數民族音樂在民間的自然生存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因此,各少數民族將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傳遞更多的與學校音樂教育結合在一起,借助學校教育這個平臺,讓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傳遞成為一種理性化、系統化的習得行為。
當然,實施學校音樂教育并不是以犧牲民族音樂文化的“原生態”為代價,恰恰相反,少數民族學校音樂教育應盡可能維護民族音樂的“正宗性”,將其文化中的精髓完整的傳遞下去,只不過傳遞方式可多樣化,既可以是專業性的教學與研究,也可以深入到少數民族音樂的文化語境中,進行非專業性的文化實踐活動等等。
三、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文化選擇
進入21世紀以來,人類相互交往的空間進一步擴大,不同文化形態的相互滲透、融合使各民族文化內部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裂變和重新組合的過程,一次空前的全球化的文化整合正在悄然進行。正是在這種文化態勢下,少數民族音樂文化卻陷入了“自我中心論”的狹隘的價值觀當中,“自我中心論”是一種以自我價值為最高價值,忽視、否定和排斥相關聯事物價值,它與全球化的整體性、依存性相悖。這種缺乏世界眼光、排斥外來優秀的音樂文化、閉關自守、自我滿足的文化價值觀,必然會導致本民族音樂文化的停滯落后。
要解決上述存在的危機,唯有通過開放的、系統的當代音樂教育來完成,少數民族音樂教育既得天獨厚的擁有當地民族豐富的音樂文化資源,同時又能從當代音樂教育發展的高度俯瞰這些資源。因此它能根據世界音樂文化的發展趨勢對自身的民族音樂文化進行反思、審視,從而做出正確的決策。一方面民族地區音樂教育不能簡單采取“利用”和“發掘”的方式,而要把民族音樂已具有的獨特個性和完整音樂素質的那部分音樂精華篩選出來,作為一種獨立的、平等的音樂藝術來看待,才能使它們得到廣泛的認同,比如:湘西苗族音樂的特點是在五聲音階的基礎上加入一個“b3”音,“畫龍點睛”的一個音恰恰展現了與其它民族音樂的不同之處。因此,教師要善于用敏銳的眼光捕捉到這一民族的音樂特色,然后在結合聽的過程中指導學生獲取音樂內在的節律和韻味,才能讓學生理解這些“不準”或是“莫名其妙”的音響,達到一種心靈相通的境界。另一方面加強對異域音樂文化的交流、吸收。我們不得不承認以十二平均律為基礎的西方音樂理論體系,無論從完整性、規范性上來看,都是值得我國音樂教育借鑒、學習的。所以,對少數民族音樂不斷科學化、系統化的研究,實現本土音樂與異域音樂的多元共存,將是今后民族地區音樂教育長期奮斗的目標。
四、少數民族音樂教育的文化創新
在當今社會,少數民族音樂獨特的文化價值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人們對少數民族音樂的保存發展確實也傾注了很多心血。但筆者始終認為,少數民族音樂在我們學校音樂教育中還只是處于一個次要的地位,要改變這種現狀,從根本上講還是要強調少數民族音樂在現代社會的價值取向及學校音樂教育對傳統音樂進行創新的能力。在當前少數民族地區,我們看到其傳統音樂文化更多的是作為一種極為保守的“博物館”式文化予以保存,這樣其藝術價值不僅得不到有效的傳承,也會讓它落入“原始”、“落后”的境地。保護確實責任重大,但創新才是我們學校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比如:吉首大學舞蹈專業的教學正是不斷的從當地少數民族中的風俗禮儀、傳統節日、服飾特色中提取舞蹈元素,大膽地對民間音樂文化加以創新,創作出一大批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舞蹈作品,如《猴兒鼓》、《扯、扯、扯》等,在全國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所以,民間音樂文化對于前人是一種創造、一份承載,而對民族地區音樂教育則是一種資源、一種延續,這種延續不是簡單“保留”、“維持”,而是一種不斷賦予民族音樂文化新的內涵和時代精神的過程,也是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不斷改造更新的過程。總之,唯有利用民族音樂教育推動族音樂文化的創新,才能使之藝術長河生生不息,永遠流淌。
如上所述,文化的傳承主要依賴于學校教育,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音樂教育理應承擔起傳承地方音樂文化的重任,這既是它責無旁貸的義務和使命,也是它立足和發展的需要。正如著名的匈牙利音樂家柯達伊所說:“通過生活本身,傳統將緩慢地但不可避免地從人民生活中被抹去,企圖阻止這一點,就等于阻攔歷史發展的自然進程,是徒勞無功的。現在,接受傳統、保持傳統并使之成為他們生活中一個積極的部分,這是受過教育階層的任務。”
參考文獻
[1]馮增俊.教育人類學.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王軍.文化傳承與教育選擇.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滕星.族群、文化與教育.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各少數民族由于居住地區的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活動、生活方式、歷史進程、、 風俗習慣的差異,因此,其飲食來源、制作、器具、禮俗、飲食觀念和思想等也迥然不同,從而形成了各自的飲食文化模式。即使同一民族,因居住地不同也存在明顯的差別。自古就有“千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之說法。
中國少數民族飲食史是中國飲食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少數民族的飲食文化不僅多姿多彩,而且大都有自己鮮明的特點和獨特的風格。在璀璨絢麗的中國飲食文化中,他們和漢族一樣有著自己輝煌燦爛的篇章,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繁榮作出過不可磨滅的貢獻。
納西族的飲食習俗
納西族現有27.8萬多人,主要聚居云南西北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其余分布在云南的中甸、維西、寧蒗、永勝、德欽和四川鹽源、鹽邊、木里及的芒康等縣。納西族是一個善于接受先進文化的民族,但無論是它們的生活方式,還是它們的飲食習慣都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
納西族喜歡喝酒、喝茶、抽煙葉,愛吃辣、酸、甜味。一般每日三餐多為干飯,有米飯或大米、玉米混合飯,有2~3個菜及湯。冬春時愛吃熱氣騰騰的火鍋菜;夏季農忙期間,多數農家皆以米酒拌涼水解渴。有些地方早上吃炒面和酥油茶。城鎮居民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麥面,一般量少而精,蔬菜全靠郊區菜農供應。麗江的醬菜有獨特的風味,豆豉、鹵腐都是傳統的咸菜,幾乎每個家庭主婦都會腌制;麗江白醋,酸中有甜;調涼粉加辣椒,酸辣可口,涼透肺腑。
納西族的風味食品很多,尤以火腿粑粑馳名,另外還有納西火鍋、雞豆涼粉、雞燉豆腐、酥油茶等。“麗江粑粑"以麗江麥面為主要原料,配上辣椒、火腿、蘋果、糖、豬油、蔥花,用小蘇打發酵后做成。其制法是:冬天以熱水,夏天以涼水和面,然后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下燃一盆炭火加溫,把已經揉好的面團整平,搟得薄薄的,涂一層豬油,上鋪火腿肉丁和其他配料,烤熟以后,香脆爽口,油而不膩。因層薄如紙,故又稱“千層餅”。鑼鍋飯也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煮飯用的鍋及蓋是用黃銅打制成的,有一個提把,煮時米飯飄香。麗江的銅鍋、銅火鍋聞名滇西。納西族的特色食品還有一種琵琶肉,琵琶肉是用整條豬腌制的豬膘肉,與漢族的臘肉很相似,但腌制的方法有異。把豬宰殺以后,去毛剖腹,剔除內臟和豬骨,剜掉四蹄,然后,在豬肚內塞進鹽巴和配制好的香料,再以麻線把豬體縫合,縫成琵琶狀,平放于高處晾干即可。在冬季腌制,肉味清香,能保存數年不發霉。
關鍵詞:少數民族文化資源 人才培養 藝術教材
一、少數民族文化是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
少數民族文化,是今天的顯學——文化學密切關注的內容。實際上,它不僅是文化學者展開學術研究的豐富礦藏,也應該是地方藝術院校培養藝術人才最值得重視的文化背景和教學資源。因為,中國內地大多數地方藝術院校地處少數民族地區,這些地區的許多珍貴藝術文化的形態較為完整地存留下來,構成了當地藝術院校辦學的區域文化背景或者說是辦學的區域文化基礎。如果有正確的文化態度,就會將這種背景或者基礎,當做自己辦學的資源優勢加以很好地利用;如果價值判斷不準確,常常會將這種背景或基礎當做妨礙前進的包袱或是自慚形穢的發展低起點。盡管隨著多元文化價值的強調,這樣的意識和心態已經越來越少,但是,如何更好地利用自己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基礎來發展少數民族藝術教育,培養人才,創新藝術,卻越來越成為一個值得積極探索并深入研究的問題。
文化背景,主要指少數民族藝術文化在學校培養的藝術人才的成長過程當中,成為他們對少數民族藝術認知系統所建立的重要基礎。只有對少數民族風俗民情、歷史社會、語言行為等有所了解,成為自有知識,才能對少數民族藝術有深切的體會和真摯的情感,才能產生自覺的傳承行為與創作熱情。但是,如果面對豐富多彩的少數民族文化,只是將其存在當做一種背景知識來介紹,讓學生掌握,那就太大材小用、重鼎輕置了。實際上,應該在民族文化傳承的高度上認識少數民族文化內容,中國眾多的民族大家庭,“少數”民族文化展現了文化構成的“多數”部分。
教學資源,主要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資源經過學校專家學者的耙梳、整理,總結出典型代表、規律性的東西,進入學校課堂,成為現代規模化教育的教學資源,成為學校藝術人才培養的知識系統中的重要部分。
民族文化的薪火相傳、延綿不絕、自立自新、發揚光大,就是要在人才培養的鏈條上得到充分體現。
二、特色教材:少數民族藝術變為藝術人才培養資源的重要途徑
少數民族文化,在今天的社會里,成為許多社會活動的重要資源。譬如,文化研究、宗教研究、法學研究、文化產業研究、經濟研究、社會文明研究、生態研究等等。而作為藝術院校,尤其是地方藝術院校的教育資源研究,如何將少數民族文化轉化為藝術教育資源,近些年越來越多地被人涉足,但是,常常是一時一地一得的議論或心得。其實,這是一個特別值得系統思考的問題。
意識到少數民族藝術文化是藝術人才培養的重要資源是一回事,將這種資源變為切實有效的教學資源則是另外一回事。有理念,有思想,還要有行動、有措施。問題集中到一點,就是“如何行動”“什么措施”。
云南大學出版社與云南藝術學院合作,通過特色藝術教材出版、重點學科叢書出版和藝術精品課程教材出版項目,探索了一些路徑,積累了一些經驗。
1.跟蹤:采風經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