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學的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基礎學是研究闡發中醫學的基礎概念,基礎理論,基礎知識和基本思想方法的學科,是學習中醫學,針灸學,骨傷學等專業的一門必修課。這門課程由于是學習中醫的入門學科,其內容廣泛,種類繁多,無論是教師講述,還是學生理解都深感費力。為了能夠更好的發展祖國的中醫藥事業,為祖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本人介紹如下幾個教學事例
事例一:學生李某,家庭環境優越,平時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一般社會生活常識了解不多。
中醫基礎學是學習中醫學的入門學科,用生活小常識來啟蒙是學生獲得新知識的好方式。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李某進行一些小常識的總結,加強與其的相互溝通。
例如:在講解陰陽概念的理解時,先從陽光的向背來討論,再從溫度的高低入手,再次從晝夜的交替闡述,最后在這些常識的基礎上,使張某對于陰陽的了解能夠更加深刻。
提煉方法:聯系常識,加強溝通。
事例二:學生張某,學習刻苦努力,常廢寢忘食,但成績不佳。
中醫基礎學的許多內容相似,又都需要記憶。但不是簡單的機械記憶,而是在一定的了解內容,適當擴展的前提下,來記憶的。針對張某的特點,教授其在先閱讀,再對比的基礎上進行記憶的方法。
在這樣的圖表法的基礎上,張某對于津液的區別就一目了然了。
提煉方法:注重講解,對比記憶。
事例三:學生李某,上課認真聽講,但課后總結歸納能力較差。
中醫基礎學的臟象學說,條目林立,內容繁多。學生課后總結整理起來困難重重。在了解了李某的問題后,采用分清主次,重點突出的方式。
例如:在講解臟腑生理功能時,對于五臟的生理功能進行多課時的重點講解,與此同時對于六腑的生理功能在主要講解的基礎上,盡量體現出與五臟之間的差別。這樣李某就可以了解到學習內容的主次之分了。
提煉方法:臟腑功能分清主次。
事例四:學生王某,聰明伶俐,迷戀網絡,但上進心極強。
中醫基礎學中的個別章節,因為其內容簡單枯燥,教師即使費盡心思也收效甚微。知道王某的情況下,與其溝通后,在結合其特點的基礎上,采用網絡多媒體教學,不單單使王某提高了學習興趣,對于其他學生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經絡的講解采用電化教學,用網絡上特有的動態人體經絡圖進行教授。在學生的教學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煉方法:網絡互動,直觀明了。
五行不僅常見于古代文獻中,而且早已深入人心,生活中處處都有它的影子。教學中首先運用學生們最熟悉的日常用語所蘊含的五行知識來啟發引導,自然會事半功倍,親切自然,并且印象深刻,效果非凡。可以學生最熟悉的“東西”一詞為例,如宋代王安石,有一次上街,路遇提籃購物者,問曰:何往?答曰:買東西。又問“為何說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購物者啞然。王安石灑然一笑曰:“東為木、西為金、南為火、北為水,東西的金木可以放籃子里,而南北的水火卻不能盛啊!故曰買東西。”雖然有些調侃,但是也反映了五行早已深深地融進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了。可引起學生的興趣,并建立起對五行的基本認識。
二、身邊生活中五行的烙印———五行印象的鞏固與加深
五行的烙印隨處可見,如樹木年輪即是五行的烙印。春季氣在展放,所以春季樹的細胞就開始變大;夏季氣在上升,樹的細胞就變得最大;秋季氣內收,樹的細胞就變得小了,冬季氣潛降,細胞就變得更小甚至不長,細胞大的時候樹木的顏色就淺,細胞小的時候顏色就深,這樣就留下了一圈年輪。馬牛羊的牙齒上有年輪,大魚的鱗片上有年輪,烏龜的貝殼上也有年輪。讓學生認識到五行理論是天地自然之大道,無處不在.
三、成語的入門性引導———“五行”特性的體現
成語是學生學習漢語中最基本和最常見的知識類型之一,借此講解五行理論具有由淺入深、由易入難的引導作用。在眾多包含“五行”二字的成語中,很多也隱含了五行理論的基本涵義,可以此為契機向學生講解,讓他們品味其中五行的蘊義。如在與火相關的成語中可見火的特性,如“火光燭天、火冒三丈、火傘高張、火燒火燎、皎陽似火、和眾人拾柴火焰高”等,均體現了火性炎上、火性炎熱的特性。與金相關的成語也反映了金的特性:“擊鼓鳴金”反映了金的收斂,“金風送爽”反映了金的清涼,“金剛怒目和金戈鐵馬”體現了金的肅殺的特性。俗語“人往高處走,水向低處流”,可見水性潤下的特點,從與水相關的成語“冰寒于水、滴水成冰、水落歸槽、水落石出和懸河瀉水”可以體察出水的寒涼、趨下的特性。
四、詩詞曲中“五行”神韻的引導與點撥
詩詞曲是學生最為熟悉和喜愛的文學藝術形式之一。在成語教學之后,筆者選用包含“五行”的詩詞來渲染五行的文學藝術意蘊,借此講解五行理論。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活躍課堂氣氛,同時增進其對五行理論本身含義的認識,進而理解其醫學涵義。如元人賈云石的《雙調·清江引·立春》,作者在題下注云:限金木水火土五字冠于每句之首,每句各用春字,曲云:“金釵影搖春燕斜,木梢生春葉。水塘村始波,火候春初熱,土牛兒載將春到也。”這首小令細膩地描繪立春的春景及其特色:春燕斜飛,木梢春葉初吐,春水始波,人們在立春日鞭打土牛以迎春。而詩人將金木水火土,巧妙地嵌入曲中,又每句用上了“春”字,顯示出詩人高超的藝術才能與文字技巧。《西游記》第22回有一首《五行詩》:“五行匹配合天真,認得從前舊主人。煉己立基為妙用,辨明邪正見原因。金來歸性還同類,木去求情共復淪。二土全功成寂寞,調和水火沒殲塵。”此詩敘述唐僧的幾位徒弟在取經途中去邪歸正,調和水火泯沒俗塵。金木水火土五字出現在后四句之內。唐代李華《雜詩六首》“甘酸不私人,元和運五行。”唐代孟云卿《田園觀雨兼晴后作》“五行孰堪廢,萬物當及時。”宋代張伯端《西江月》“但要五行成準。本是水銀一味,周流遍歷諸辰。陰陽數足自通神。出入豈離玄牝。”“不辨五行四象,那分朱汞鉛銀。”宋代薛式《西江月》“內有五行相制,包含一粒紅鉛。相生相殺自天然。言語須防避忌。要籍五行生旺,須明陽盛陰衰。”宋代張掄《西江月》“冬至一陽初動,鼎爐光滿簾幃。五行造化太幽微,顛倒難窮妙理。”如此講授不僅可使學生逐漸理解掌握五行理論的內涵,還可感受到高雅的文學藝術的熏陶。
五、古典文學名著的啟發
古典文學故事具有啟發性、通俗性和形象性等特征,大多家喻戶曉,更為學生所熟知。講課中引用一些古典文學名著中與五行相關的內容,可把深奧的五行理論形象化和趣味化,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易于掌握專業知識的同時,又能學習到古典文學名著,增強學生的文化素質修養,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醫學人文品格及人文精神。《西游記》中的故事多為學生從小便耳熟能詳的。在五行學說一節授課之初,可以《西游記》典故作為引子:孫悟空自恃神通廣大、無人能敵,可他一個筋斗即使十萬八千里也逃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如來佛的五個巨大的手指便代表了五行理論。如果此時學生尚覺牽強的話,可以先做啟發性提問:“同學們說如來佛把孫悟空壓到了哪一座大山下面?”學生們略作思索便會異口同聲地回答:“五行山”。接下來便借此講解,即使孫悟空也要受到五行規律的控制。這樣學生對五行理論便有了一個很好的感性認識,可以激發起他們學習五行學說的興趣,對之后的正式講解極有裨益。又如“火性炎上”的講解,也可以《西游記》故事為素材。有一次唐僧師徒不小心被妖魔給抓住了,捆在了妖魔洞的那個柱子上,有一個小妖就給老妖說,“師傅咱們把他們都蒸了,豬八戒皮糙肉厚不容易熟,放在籠屜的最下層讓他離火近一點,唐僧皮肉比較嫩,容易煮爛,把他放到籠屜的最上層讓他離火遠點,這樣他們一鍋全熟了。”孫悟空一聽就跟豬八戒說了:“師弟,妖精是外行,他不懂得火性炎上的道理,在密閉的籠屜里頭上面溫度最高,師傅可受不了。”另外,《紅樓夢》第83回王太醫對林黛玉脈案的分析,既含有五行相乘的解釋,又有五行相侮的闡述。非常恰當地反映了五行理論在臨床中的運用,是典型的運用五行學說闡述病機的教學案例。王太醫診脈后寫道:六脈弦遲,素由積郁。左寸無力,心氣已衰。關脈獨洪,肝邪偏旺。木氣不能疏達,勢必上侵脾土,飲食無味,甚至勝所不勝,肺金必受其殃。氣不流精,凝而為痰,血隨氣涌,自然咳吐。此處提到各脈所對應的臟腑,可以先向學生闡明左右寸關尺對應的臟腑,然后詳細講解:“肝邪偏旺,木氣不能疏達,勢必上侵脾土,飲食無味,”此句是講肝乘脾,即木乘土的病變,即五行中相乘的關系。而接下來“甚至勝所不勝,肺金必受其殃。”正是五行中相侮(此處為肝侮肺、木侮金)的關系表現。這樣結合大家熟悉的文學典故中的五行奧妙講解,學生自然更易于理解,且會豁然開朗,領會深刻。以至于終生難忘。
六、典型醫案的臨床例證
學習中醫學理論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將其運用于臨床實踐,通過運用典型醫案論證五行理論,可以使學生深切認識到五行理論的臨床指導意義和具體實用價值,消除其對五行理論抽象無用的誤解,激發起他們學習中醫學的信心和主動性。如古代名醫錢乙黃土治腎病,便是五行理論的臨床運用。錢乙是宋代著名的兒科醫生,被稱為“兒科之圣”。錢乙做過一段時間的翰林醫官。一天,宋神宗的皇太子突然生病,請了不少名醫診治,毫無起色,病情越來越重,最后開始抽筋。這時,有人向皇帝推薦錢乙。于是,錢乙診病后,寫了一貼“黃土湯”的藥方。心存疑慮的宋神宗接過處方一看,見上面有一味藥竟是黃土,不禁勃然大怒道:“你真放肆!難道黃土也能入藥嗎?”錢乙胸有成竹地回答說:“據我判斷,太子的病
在腎,腎屬北方之水,按中醫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癥當用黃土。”宋種宗見他說得頭頭是道,心中的疑慮已去幾分。正好這時太子又開始抽筋,皇后在一旁催促道:“錢乙在京城里頗有名氣,他的診斷很準確,皇上勿慮。”于是,皇帝命人從灶中取出一塊焙燒過很久的黃土,用布包上放入藥中一起煎汁。太子服下—帖后,抽筋便很快止住。用完兩劑,病竟痊愈。這時,宋神宗才真正信服錢乙的技術,把他從翰林醫官提升為有很高榮譽的太醫丞。
一、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伴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變化,學科交叉融合的趨勢必將對中醫藥類相關學科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同時也會加劇職業的變動性。[1]改革教學內容、構建課程體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是高職醫藥教育中醫藥學相關專業亟待解決的問題。[2]《中醫學基礎》課程知識內容相當繁雜,與很多學科關聯度大,除了指導疾病治療和藥物開發外,還可以應用到綠色養生、預防保健、文化修養等諸多領域。高職醫藥院校的生源主要是應屆高中畢業生,學生都是被動地學習并進行知識積累,而《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理論體系辨證思維性強,需要學生通過理性的思維來主動地學習和積累知識。
二、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內容與方法
(一)以學生實際需求為導向,確定課程性質和教學目標
《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授課對象是中藥、中藥制藥技術、中醫保健康復技術、康復治療技術、醫學美容技術、護理等專業的學生,課程設置主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在此基礎上確定各專業的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其教學目的主要是向學生系統地介紹中醫學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學習其他專業課程奠定堅實的和必要的基礎。因此,《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必須要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既要把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內容的系統性,同時更要關注和竭盡全力地服務于學生所學的各個專業,合理優化學生的中醫學基礎課程的知識結構,進而滿足不同專業的學生學習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的需求。
(二)把握課程整體性,有針對性地選擇具體教學內容
教材是體現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知識載體和學習平臺,長期以來,中醫學基礎課程一直選用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的規劃教材,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有統一的授課時數。由于學生所學的專業不同,涉及的學科特點也不同,基于這種情況,必須結合專業的特殊實際需要,進一步修訂和完善課程教學大綱,合理恰當地選擇教材內容,變教材內容為教學內容,根據不同專業和專業涉及的相關課程,有序確定各章節之間的知識層次和邏輯關系,充分反映課程的整體性。同時還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不同專業的教學內容必須要有所側重。
(三)改革考核評價方式,提高教學效果
在總結傳統的《中醫學基礎》課程教育教學評價經驗的基礎上,對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改革,要注重課程教學的過程評價,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評價和一卷定終身的不科學考試方法,要科學建立課程考核體系,依據不同專業學生的特點,可采用課程論文、課堂發言、分組討論、階段性小測驗、課后作業、實驗課成績和期末考試相結合的考核體系,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教學和課程考試改革中來,從而保證每個教學環節都能順利實施。這項考核方式改革徹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嚴重弊端。
三、高職醫藥院校《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實踐效果
(一)學生學習效果明顯,學業考試成績突出
在《中醫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專業,學生考試合格率明顯提升,優秀率比重明顯提高,考試平均成績總體呈上升趨勢,這充分說明《中醫學基礎》課程的教學改革成效顯著,在期末學生評教對教師授課的滿意率測評中,《中醫學基礎》課程授課教師的優秀率達到了95%以上。絕大多數學生對教學改革非常滿意,每個學生都能夠積極主動地學習,進而順利地完成了學業。
(二)改變傳統的學習模式結合專業學習中醫學基礎知識
由于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學生的學習模式也與時俱進,他們能夠結合所學專業多角度多維度地去領會知識、掌握技能,注重專業契合度,緊密圍繞專業積極撰寫《中醫學基礎》課程的論文,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加強動手實踐能力。在論文撰寫過程中,力求書寫認真、觀點明確、條理清晰、論據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學生的良好寫作能力以及對一些問題上的靈活思辯能力。
作者簡介:
關鍵詞:藏象經絡;基因組;蛋白質組;辨證論治
中圖分類號:R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7717(2007)09-1909-02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藥學的理論基礎,中醫藥學的現代化首先必須是中醫基礎理論的現代化,用先進的生命科學和信息科學技術來充實發展中醫基礎理論。本文擬從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和信息科學等的角度對中醫藏象經絡理論作一探討。
1 精氣與基因組蛋白組
人之初是從一受精卵的發生發育開始的,父母之精包含了宏觀人體整體的全部信息,包括五臟整體、形神整體的全部信息。即使在宏觀人體形成之后,全息基因組包含的信息分化為全身各細胞特異信息的基因組,特異信息的基因組的信息集合與全息基因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而特異信息基因組仍然通過其分化的蛋白組在對細胞對周身起著調節控制作用。基因組是人體賴以存在的微觀分子基礎,是宏觀人體的內在根據。基因組的功能與中醫學精的功能是同一或者是一致的。
蛋白質組根據細胞時空環境或者周身調控物質的刺激由基因組演化而成,蛋白質組根據其氨基酸排列的不同,其功能也是多種多樣的,蛋白組是構成生命的另一種基本物質。蛋白組與氣的功能是一致的。基因組信息不同,所演化的蛋白組也將不同。周身蛋白質組通過體液、血液在周身細胞基因組中相互調控而使全身成為一個統一整體。臟腑蛋白組與相關物質作用而形成各種氣。
2 藏象系統與基因組
中醫學的五臟系統是功能性的,也是由具體結構的組織、器官綜合而成。五臟在宏觀上是以五行式功能形態而構成統一整體的。各臟腑內部的細胞基因組是含該臟腑該細胞特異信息的基因組,這些含臟腑特異基因組信息的細胞通過所演化的蛋白組與該臟腑系統其他細胞基因組相互作用保持著該臟腑系統自身的穩定性,該臟腑所有的特異基因組信息的集合構成了該臟腑特異的基因組信息集團。該特異臟腑基因組信息集團又通過特異蛋白組(激素、酶等)對其它臟腑基因組調控作用而保持著人體五臟整體的穩定性。這些特異蛋白組的功能與特異臟腑的氣的功能是一致的。五臟的氣是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的。人體是由五臟所構成,五臟各自的特異臟腑基因組信息集團本身也就是相生相克、制化勝復的,它們構成了全息的基因組。因此,筆者斷言人體基因組是由五臟基因組集團所構成,各臟基因組信息集團是由諸多基因所構成的網絡調控集團。因此可以將人體比擬為一個大細胞,五臟基因組信息集團對細胞的功能起著調控作用。
而細胞基因組作為基本調控單元,自身基因組也必須保持自身信息基因組的穩定性,這也可能是通過內含的五臟特異臟腑基因組信息集團的相互作用而保持穩定的。曾經有報道說基因組內有穩定的染色體地理形態。
3 經絡系統與基因組
經絡理論作為中醫基礎理論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經絡系統起著溝通內外,網絡全身,運行氣血,協調陰陽等作用,它的運行與臟腑氣血和全身細胞基因組分化演生的蛋白質組有關。既然臟腑有自己特異的基因組集團,那么經絡系統在基因組內也應該有自己的微觀功能路線。在受精卵演化成宏觀人體后,而自己本身演化為經絡系統。微觀基因組的經絡系統與宏觀的經絡系統的特性可能是一致的,也是溝通基因組內外、網絡全部基因組結構與功能、運行更細致的微觀物質(可能是基因片段等)、協調基因內部的陰陽作用機理等,這有待于科學的繼續探討。運用大規模的基因篩選基因芯片技術對臟腑、穴位以及官竅等細胞基因組進行研究,可能是破解基因組密碼的手段之一,期望有基于基因組作用的某種基因針灸的出現。
4 中藥的基因組作用機理
中藥的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作用是基于某種中藥對人體特定的生理作用,一方面是中藥的整體特性,成分組成;另一方面是人體自身對中藥的反應,升降沉浮與性味歸經等理論是前人對中藥作用的總結,表面上是中藥化學組分與人體蛋白質組或者其他物質成分的相互作用,實質上其深層次的也是直接或者間接的對基因組的作用,促使基因組內部微觀經絡系統的某種反應。中藥的復方作用是對人體整體的證候狀況而采用的整體調節,實質上也最終對基因組的整體作用。
中藥、針灸的對人體的整體作用在傳統上是基于對人體氣的調節作用,但是對于基因組內部的穩定性調節這是傳統中藥、針灸沒有論及的或者沒有直接達到的,中醫藥學結合基因組的其中一個研究重點就是對基因組內部的穩定性的整體調節,現代許多疾病但是由于基因組的整體變異而導致,比如癌癥、艾滋病等。由此擴大中醫藥的作用范圍可以治療現代出現的許多由于基因變異而出現的疾病。也可以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制造出中藥化的分子藥物。
5 基因組基礎上的辨證論治
關鍵詞:網絡教學;病原微生物學;免疫學;應用探究
一、豐富多彩的資源和網絡教學相結合
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網絡教學是以《醫學微生物學》和《醫學免疫學》為基本框架,結合國外教材進行整理和編寫的教程,其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含教案庫、圖片、案例庫、知識拓展和習題庫等。其網絡教學課程內容有課堂課程簡介、教學內容總綱和介紹、在線學習和多媒體課件下載、素材資源系統和名詞詞典解釋系統等多個板塊,能夠為學生提供各類課件的下載,方便學生通過下載進行自主學習和觀看。在素材庫系統中有各種各樣的素材,如圖片、視頻、動畫等為教師提供參考,幫助學生自學。免疫學學科有很多抽象難懂的概念和名詞解釋,難以理解的內容較多,病原微生物學知識比較繁雜、瑣碎,有很多的抽象的病原體形態需要去了解和掌握,因此,通過現代多媒體以圖片、動畫等形式展現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了解和學習。病原微生物學內容復雜煩瑣,免疫學內容抽象,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理解,即使有些內容運用了多媒體課件動畫,教師依然很難講解清楚,學生仍然不能理解。在網絡教學中有很多的錄像資源,通過錄像把具體過程展示出來,能夠避免教學中的抽象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現階段,網絡教學還處在一個初級階段,需要通過網絡平臺制作和提供更多的多媒體課件,將更多的課程以多媒體課件、圖片、動畫、視頻等形式豐富網絡資源。學生在參閱資源的同時鞏固了課程知識,開闊視野。大量的信息資源方便學生學習,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問題式教學方式和網絡教學相結合
教師可以將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而來的關于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典型案例,結合自身臨床經驗和課程教學內容,巧妙設計一系列的討論問題,促進學生和老師、學生和學生之間的溝通和交流,讓學生在一個愉悅的學習氛圍中提出自己的問題和想法,在討論的過程中得到問題的解決思路和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啟發學生思考,培養學生思維方式。針對病原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的典型案例中的問題,教師可以把導致該疾病的免疫學方面的原理、疾病所呈現的癥狀或者疾病發生后的應急措施、疾病發生過程中如何采取保護措施和疾病防治重點等,通過整理設計成問題式教學資料編入網絡教學資源中。教師針對案例中所涉及的案例問題,組織學生以學習小組的形式進行自主學習和討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校圖書館、指定的網絡等方式進行資料查閱和相關文獻的閱讀,通過小組間的討論和合作得到案例問題的答案和疾病的預防與治療措施,并且擬訂出相應的方案及實踐中重要環節的注意事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針對課堂教學內容的重點進行講解,讓學生針對自己小組的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解決方法以PPT的形式進行講述。最后老師做出相應的教學總結,將小組的討論課件整理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作為評定學生成績的資料。
三、課堂教學評價和網絡教學相結合
網絡教學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監督學生的學習情況,教師可以通過查看學生瀏覽網絡平臺的訪問率、瀏覽的版塊內容和瀏覽的日期時間,了解學生網絡教學的自主學習情況。網絡教學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對學生的學習有一個很好的監督和督促,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內容的了解和掌握,對于學生的學習評價由學習成績的終點式評價轉變為學習過程式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各方面能力在評價中都能夠得到體現,在獲得教師和同學的認可后,能夠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的活動中,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一來,教師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教學水平。例如,《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由原來的90個課時縮短到72個課時,教師可以將減少的課時中必須要學習的課程內容通過網絡平臺進行網絡教學,讓學生利用業余時間進行自學,在網絡教學內容完成后,再配以相應的自測題,最后將學生學習訪問情況和自測題成績相結合作為評價學生的一部分。學生可以把課堂實驗的結果圖片上傳到網絡教學平臺,提高學習樂趣和積極性。教師可以通過截圖的方式把試驗中出現的問題公布在教學平臺,讓學生認識到課堂內容中的難點和重點,避免犯同樣的錯誤。
四、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和網絡教學相結合
教師在網絡教學的過程中,可以根據教學任務對課堂教學的重點知識內容進行分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和內容形式的約束。教師可以把課堂教學內容通過網絡平臺提前告知學生,讓學生通過翻閱資料去搜集相關知識熱藎在課堂教學中提出遇到的問題,教師與學生一起分析和解決問題。網絡教學平臺可以為學生提供與免疫學、微生物學以及護理學等學科相關的知識網站,讓學生自由選擇,擴展學生知識面,激發學生深入研究的興趣,讓學生自主地探究知識。
在課堂教學的活動中,課堂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有疑問或者疑惑。教師單單靠課堂教學的時間是遠遠不夠的,可以利用網絡教學平臺對學生的疑問進行及時的回答,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可以在網絡教學平臺設置“課前版塊”引導學生的網絡學習,同時對學生的網絡學習有一個好的約束和指導;設置“疑問討論”版塊,引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討論和探究,及時給予相應的解答;設置“常見問題”版塊,教師總結歸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或者難點問題,對問題進行統一解答,培養學生通過問題進行自我反思的習慣;設置“留言”版塊,便于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解決學生的個性化問題,分享教學心得和一些學習小策略等。網絡平臺的空間廣闊,資源豐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促進教學發展。
五、結語
網絡教學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它打破了傳統教學方式對于空間、時間等條件的限制。網絡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和老師之間的交流,加深教師對學生的了解,讓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具有針對性。網絡教學的運用能夠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對課堂知識的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創新的精神,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促進醫學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雷 萍,韓曉偉,侯殿東,等. 護理專業《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THEOL網絡教學平臺構建初探[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6,25(24):127-128,130.
[2]周 宏,李 欣,王 芳,等. 中醫學專業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網絡課程建設與應用[J]. 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6(1):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