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浮雕藝術特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小學浮雕教學的操作方法
1、購置浮雕制作材料,建立雕刻教室。浮雕藝術是一門技巧性十分強的藝術門類,小學課堂要做到普及與提高,首先必須有良好的硬件基礎。專用的浮雕雕刻教室、工作臺、雕刻刀、美工刀、直尺、噴漆、板材、陶泥、泥片機等工具必須按人員配備齊全。常態美術課由于材料、場地的限制,全體完成基本教學目標都是比較難的,而在專用教室里,不用考慮材料與工具的配備,學生學的放松、認真又開心,高質量的作品也能夠輕易完成。
2、進行校園浮雕普及學習,分年級段提出不同的要求。(1)為了貫徹浮雕教學,學校可增設浮雕模塊課程,小學低段以泥浮雕為主,強調浮雕的趣味性、創造性與學生泥性的培養。愛玩泥是孩子的天性,學生好與泥土打交道,低段的孩子不適合一開始就進行比較專業枯燥的造型訓練,重在使學生了解浮雕造型基礎語言及基本方法,展開一系列的趣味訓練。如搓面條比賽、做磚塊搭房子等基礎形體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逐步了解浮雕制作的一平、二搓搟、三貼刻的基本泥制浮雕的方法。此法簡單易掌握,是淺浮雕的基本制作加法。學生在實踐操作的過程中,以泥條代線,以泥片代替面,以小圓球及細節代替小點,在平板泥片上進行浮雕創作,又像繪畫又有立體感,興趣非常濃厚。(2)小學高段浮雕課程強調浮雕的刀法、制作等技法練習,同時學用不同材料進行雕刻創造。雕刻的語言是形體,要制作物體的體積首先得要觀察理解。摩爾曾說過:要加強對任何形體的“三度空間感”的訓練,要從理智和感情上進一步努力去體會一個立體在全部空間中的位置,要在看這一邊的同時想到另一邊,看一個物體。筆者在指導制作人物浮雕時會說:“要表現人物的體積感,首先要學會用基本幾何體來概括人物的造型,你可以把手臂看成是圓柱體,頭部看成是正方體,而許多復雜部分則是這些體的一個部分或者一個切面。學習浮雕不僅要有這樣的觀察方法,在具體制作時還要把這些體進行壓扁,最后進行削割與打磨。“這樣的解釋非常湊效,學生聽后大多理解了體積的概念,同時知道用一些方法做出物體的起伏凹凸細節。
3、開創浮雕社團,培養小小雕刻家。(1)以寫生、臨摹、創作為社團基本教學模式,提高社團學生的雕刻造型表現力。如浮雕靜物寫生,在雕刻教室擺好靜物,如水果,瓷盤、瓶子,花花卉等物品。通過浮雕的語言轉換來體現空間感。學生應初步理解和掌握浮雕藝術特征。要求作品造型基本準確,能基本體現浮雕中的 :“壓縮”特點。體現出具有雕塑和繪畫的雙重特性。寫生僅僅是對事物的外在再現,而臨摹則是對前人浮雕處理及雕刻手法的一種再學習。如教學生臨摹《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作品局部,作品又表現了重大歷史事件中的典型場景和典型形象,所以這一組浮雕亦具有獨立的欣賞價值。浮雕刻畫十分精細,發揮了浮雕藝術的特殊魅力,于相對的平整中表現了立體的深度。(2)加強浮雕作品中的構圖與色彩的運用,從選材、制作、作品完成形成及整套浮雕作品設計與制作的基本方法。浮雕是通過造型、光線和陰影等來達到其表現效果,而繪畫則通過色彩和線條等來表現,兩者雖有差異,但表現形式基本上是相同的。這兩者有著一些相同的構成元素,如構圖、透視,以及裝飾性、寫實性等。繪畫在構圖、題材和空間處理等方面的優勢,表現出圓雕所不能表現的內容和對象。諸如事件的描述、人物的刻畫、故事的背景與環境、復雜多樣事物的重疊和穿插、大型或特殊場景造型的表現等。從這些方面來看,浮雕中的繪畫元素,有著很重要的地位。浮雕不是一個簡單的材料與繪畫的結合,也不能僅僅把它理解為用刀在板材上進行繪畫,繪畫技巧是浮雕進行構圖的前提基礎,良好的繪畫基礎對于浮雕教學將是事半功倍,但是繪畫和浮雕有太多不一樣的地方,浮雕注重取舍,注重體面及空間的表現,而繪畫注重內容、線條及色彩的表現。所以加強繪畫的構圖訓練與形體訓練也是必須的!(3)強調社團合作與分工,從個體創造到集體合作均體現團隊的合作意識。浮雕創作往往是大型的,5 人、10 人,甚至 20 人完成一件浮雕作品是常有的事,如《快樂的大課間》浮雕作品,畫面由 15 個不同動態、不同服裝表情的人物組成大課間的活動場景,長 3 米寬 1.2 米,作品尺寸大,氣勢宏偉,由我們 5 年級的小朋友合作完成,在合作的過程中,諸如人物的造型風格、大小比例、動態位置等都需要得到高度的統一,同時由不同的人物進行雕刻又在統一中透露出不同的個性!
小學浮雕教學的研究創新
1、雕刻材料的選擇。泥制浮雕有可塑性強,利于塑造的特點,而一些其他新型材料如 PVC 板上、Kt 板上、卡紙等有裝飾性強,便于保存、裝裱的特點。Kt 板是一種由 PS 顆粒經過發泡生成板芯,經過表面覆膜壓合而成的一種新型材料,有一定的厚度,質地細膩,便于用鋒利的美工刀在上面雕刻、削切,削割有平削與豎削之分,平削側重表現物體大的凹凸及形體起伏,而豎割側重線的變化。卡紙浮雕側重用折、擠、拉的方法表現物體的起伏,有時利用卡紙的厚度做文章。卡紙浮雕成品精致、細膩、裝飾性強。用泥土進行浮雕創作較多的運用到挖地與加高的方法,在塑細節時又用到刮、掃、刻,而用 kt 板進行創作時多用雙刀刻線、薄削,有時甚至用燒紅的鐵絲進行烙印。這些方法的學習簡單又有趣,比較適合小學掌握。#p#分頁標題#e#
2、雕刻技法的探索。浮雕的制作的過程雖然復雜,但通過變通,可以探索出一套適用于小學生心理與生理特點的方法。在美術心理上處于圖形期的一二年級孩子,不必教授其透視、體量、光影等高深的理論,有時只需教他們怎么做,然后再理解概念也不失為一種方法。比如:對于低年級的孩子,只要教他把手中的泥條當線條,把泥片當色塊用,最后用刻刀在作品壓印花紋,在老師的指令下,簡單的泥浮雕就完成了,孩子們從制作的過程中也明白的浮雕制作的基本方法。
3、雕刻技巧的簡化。美版美術教材從三年級開始均有一定的雕刻課程,并且為每位孩子提供了泥巴,這位展開浮雕教學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如 8 冊 13 課《磚石上的雕刻》一課 , 初步介紹了浮雕的特點及制作方法,學生應該在老師的指導下,利用專門的浮雕教室全體性的掌握泥浮雕制作的一般步驟,最少能完成簡單的線刻作品。還有如《門的裝飾》一課,先用搟面杖或泥片機制作一定厚度的泥板,然后用泥刀在泥板上進行鏤空雕刻(1)貼花浮雕的制作方法。只需要在物體上做出簡單的肌理后沿外輪廓剪下來貼到另外的泥片或者器皿上,形成凸面,這種浮雕制作的方法既簡單又實用。(2)壓印浮雕的制作方法用實體在泥片上壓印,形成凹面。有時將這兩種方法結合起來,浮雕作品就有了凹凸,作品的藝術味道就出來了。
4、立足雕刻基本技巧,強調創造精神。浮雕雕刻內容的選擇應遵循積極向上,選擇表現童心童趣的題材。浮雕學習水平要提高,僅僅幾個課時的時間量是遠遠不夠的,根據小學階段周兩課時,而美術教材內容安排尚有多余的實際情況,我們利用校美術老師雕刻專業的特長編寫小學浮雕校本教材,在完成規定的美術課程的同時,利用余下的時間進行校本課程學習,并根據小學生年齡段的不同美術心理分年級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反應快樂校園和生活以人物為主的內容;以各種動物為雕刻對象;以中國傳統紋樣為雕刻對象等。
小學浮雕創作的成果展示
1、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一朵奇葩。自從進行浮雕教學研究以來,我們在課堂上注重浮雕教學的基礎,加強校本教材的編寫,同時重點抓社團建設。作品《快樂大課間》現置身于我校教學樓連廊,深得師生、及家長的贊美!適逢校園文化建設,校園許多地方均展示了學生原創浮雕作品,學生學習浮雕的興趣也越來越高!孩子們親手制作的,反映校園及生活的大型浮雕作品布置在校園中,不僅環保而且具有紀念意義浮雕厚重而具有歷史感,對于參觀者而言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不僅反映了該校學生美術創作水平,更能創造出良好的校園藝術文化氛圍。
關鍵詞:浮雕;影青釉;陶瓷;雕塑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117(2012)01-0380-01
一、浮雕與影青釉的概念
(一)浮雕。浮雕是雕塑與繪畫結合的產物,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凹凸起伏形象的一種雕塑,是一種介于圓雕和繪畫之間的藝術表現形式。用壓縮的辦法來處理對象,靠透視等因素來表現三維空間,其可以充分表現綜合雕塑與繪畫的優勢。
(二)影青釉。青白釉是介于青白二色之間的一種釉色,釉料中含有少量鐵分經過原焰燒成而呈現淺青色調,又稱影青釉。創燒于北宋前期,景德鎮陶瓷工匠在當地白瓷生產的基礎上,成功地燒制了色質如玉的青白釉瓷器。宋應星《天工開物.陶埏》評價為:“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其優點在于釉色青翠而潤澤,釉質晶瑩透徹而顯胎,紋飾繁密而清晰,刻、劃、篦等紋飾線條流暢而潑辣,青白釉瓷不僅有色澤之美,而且還獨具一種蘊蓄豐厚質感的內在美,受到宋代以來文人士大夫的青睞。
二、陶瓷雕刻技法與影青釉的使用
(一)陶瓷雕刻的技術手法及工藝特點。從技術手法和工藝特點上看,浮雕雕刻大致可分以下四類:1、半刀泥。“半刀泥”是刻劃花裝飾的一種特種陶瓷工藝。它用金屬小刻刀,在坯體上刻劃成深淺不一的凹面與線組成紋樣,再施釉,經高溫一次性燒成的陶瓷品種。其特點是瓷體白如玉、釉色瑩潤、刻劃紋樣生動流暢、精巧細膩、給人一種神奇悅目的美感。2、捏塑。捏塑,俗稱“捏花”,因為捏塑品種也花卉相聯盛多。捏塑的常用手法是根據造型把準備好的泥料輟成相應尺寸泥條或者捏成泥片予于成型,它提倡寫實手法,經過藝術加工,高度的概括之精巧工藝反映出大自然的美,題材廣泛。3、鏤雕。在器物坯體未干時,將裝飾花紋雕通,然后直接或施釉入窯燒制。鏤空的紋樣一般較為簡單,多為幾何形圖案。4、堆雕。亦稱“凸雕”、“凸花”。是采用各種方法,如堆、貼、刻等,使陶瓷表面產生凸起的紋樣。一般分為高浮雕和淺浮雕兩種,也有兩者相結合的。
(二)影青釉在浮雕造型上的使用。景德鎮素有“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之說。對于青白瓷來說,施釉是其中一項極其關鍵的工序。施釉過厚,“薄如紙”的效果達不到;施釉過薄,又會導致釉面的缺陷。而對于有著自身特殊性的浮雕來說,它不像傳統的圓器坯體表面那樣趨于平整,而是凹凸不平,這更增添了施釉的難度,因此,浮雕器物在施釉上遵循適合自身的法則。施釉方法有很多種,有的方法適用于整體施釉,有的則適用于局部使用,或者二種方法結合使用。由于浮雕造型的不平整性與一般施釉的均衡性的矛盾特征,我們首先視“浸釉”為其最基本的施釉方法。浸釉又稱“蘸釉”,“將坯體浸入釉漿中片刻取出,利用坯體的吸水性,使釉漿均勻地附著于坯體表面。釉層厚度由坯體的吸水率、釉漿濃度和浸入時間決定。”其次,如果是較大型的器物。還可以嘗試澆釉的方法。此外,噴釉方法也用于整體施釉,“其適用于大型坯體、薄胎坯體、色釉制品及需要上幾種釉的坯體。”優點是可按需要獲得厚度適宜的釉層,且施釉均勻。除了整體施釉的作品以外,有些作品適合于局部施釉。可選擇的方法有幾種。刷釉又稱“涂釉”,用毛筆或刷子取釉漿均勻地涂在坯體表面。總而言之,對具有不同造型、圖案的器物進行施釉時,要因地制宜,博采眾長,方能獲得滿意的效果。
三、浮雕與影青釉結合所產生的審美意境
浮雕的優點在于它不但訴諸視覺而且涉及觸覺。此外,它又能很好地發揮繪畫藝術在構圖、題材和空間處理等方面的優勢。二維空間中的透視縮減,陪襯主體形象的背景刻畫或虛擬,使浮雕的塑造語言比之其它雕塑具有更強的敘事性同時也不失一般雕塑的表現性。而青白釉的優點則在于其透影性強,由于釉面玻璃質強,因此在已刻畫的紋飾輪廓線內外形成積釉現象,把紋飾襯托的格外優美清新。因此說當無與倫比的藝術形式碰上因火而生的材料時便注定了影青釉浮雕藝術的成功,并帶來了獨特的審美意境。浮雕造型與影青釉相結合,二維的空間壓縮帶來三維的立體效果,以疏襯密,手法洗練。青白釉在凹凸不平的坯體表面產生深淺不一的效果,積釉處深沉、厚重,釉薄處淡雅、清新,這種微妙起伏,給人一種淡雅含蓄的感覺。以色帶筆,它強調色彩的濃淡和線條的節奏變化。宛如一幅生動的中國畫,將中國視覺藝術中最自由、最簡潔的體悟自然的表現形式發揮的淋漓盡致,它是流動的韻律之美,是概括的抽象之美。老子說:“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浮雕作品中,通過刻畫出來的缺失效果,達到了以無為有的意境。
四、浮雕與影青釉結合所產生的文化內涵
(一)文人的平淡、尚清。尚清意識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中國文人階層信仰的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美學范疇以及藝術創作原則和欣賞原則,而且也是全體中國人的一種基本生活方式。古人尚玉,以玉比德,認為做人應當如玉般通透。影青釉浮雕藝術以其青玉般的釉色、簡練沉靜的造型、樸素典雅的氣質,贏得文人階層的青睞。
(二)理學的嚴謹、含蓄。唐人重“情”,宋人尚“理”。“一洗漪羅香澤之態,脫綢繆宛轉之度”深刻的概括了宋代工藝美術中嚴謹、含蓄的美學格調。田自秉先生在《中國工藝美術史》一書中概括了宋代工藝的美學風格:“宋代的工藝美術具有典雅、平易的藝術風格。不論陶瓷、漆器、金工,家具等.都以樸質的造型取勝.很少有繁縟的裝飾,使人感到―種清淡美。”作為宋代藝術品中的代表,影青釉浮雕藝術的工藝之美更能將此種清新、高雅的格調表現的淋漓盡致。其在雕刻中起、轉、承、合之處的一絲不茍彰顯出宋人嚴謹的作風;另一方面,其釉色既不火熱又非低沉,而是從青白之間流露出若隱若現的含蓄之美,技法與釉色的完美結合,將嚴謹、含蓄的理學審美思想發展到了極致。
作者單位:景德鎮陶瓷學院
作者簡介:曹春生(1960―),男,江西都昌人,景德鎮陶瓷學院,教授,主要從事雕塑藝術研究,兼瓷繪與現代陶藝研究;葛松柏,江西景德鎮人,1982年生。2003年考入景德鎮陶瓷學院陶瓷雕塑專業學習,獲學士學位。現為景德鎮陶瓷學院09級美術學專業研究生。
參考文獻:
[1]熊剛如,洪秀明.陶瓷雕塑[M].陶瓷研究雜志社1991.
彩色浮雕壁畫構成形式
壁畫的構成形式來源于繪畫的平面屬性,主要是表達出構思和安排視覺要素的總平面分割與設計。但是,面對墻壁進行構圖設計的最大不同,既要重視它壁畫的本身,又不能忽視對周圍環境關系與建筑的功能是否和諧。畫面位于建筑表面,墻面的形態束縛畫面的表現 ,也使每幅壁畫成為建筑的專屬。由于視線的不同,壁畫的尺度和畫面觀點的流動性成為影響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說彩色浮雕壁畫在最初設計的時候就要考慮到觀者所處的位置,觀者來自哪個方向,從哪里開始看起,通過那種什么樣的色彩呈現效果來吸引人。二維的壁畫以后很久的歷史,也可以考慮像二維半發展,成都的公共藝術家朱成在二維半方面已經是專家了,但是大多是黑白的,我覺得有色彩才更能給人觸動,我們在以后的發展中可以借鑒和學習,以便邁向更前的一步,在壁畫的形式中甚至可以考慮聲光電技術的加入,“筆墨應隨時代”我們是帶在已有壁畫的構成形式也應該有所改變,
同時在彩色浮雕壁畫的畫面經營上,我們要考慮到觀者流動和停留,拍照留念的場景,畫面的前景構圖要有互動傾向,在拍照的同時完成互動,這也是今天壁畫的意義之一。
彩色浮雕壁畫的“色”
彩色浮雕壁畫十分重視人對色彩所產生的心理作用,十分重視色彩一起人們們來聯想和情感上的變化,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色彩不僅能夠創造情調氣氛,還能夠快速的感染觀賞者,使其效果常常能表現出超長的構圖和圖像的表達,因為它很少依賴于形式,而是以客觀的角度來聯想和暗示出視覺語言。在色彩設計上,根據壁畫雖呈現出來的側重點,會采取一些不同的表現手法“在服從環境的前提下來設計色彩,并強調色彩色調的統一明確色彩的色相和冷暖,會同其他相對的明度、亮度來共同決定壁畫色彩的色彩氣氛主導和視覺吸引力在暖色調與出高純度上顯得更加的活潑,冷色和低純度會顯得松弛和消沉,深調使色彩具有收斂感,相反地暖色調給人的感覺是具有擴張感,彩色浮雕壁畫的形和色,通過建筑的內外墻與周邊的界面上的設計,組合起彩色浮雕壁畫的視覺空間,所以,在做色彩的相關設計時,要盡可能的從各個可采用的方案中選擇合適的顏色,要緊密的考慮到壁畫色彩同整個環境的相互關系,色彩服務于環境,就是要使壁畫能夠與建筑之間形成一種完整的關系,壁畫色彩設計要同特色建筑中的環境氣氛,使人們的心理狀態與環境能夠協調一致。
彩色浮雕壁畫的空間
通過色彩設計可以調節彩色浮雕壁畫的環境,恰當地選用不同的色彩同時能夠借助色彩本身具有的力量,對單調乏味建筑進行色彩的調節性處理,根據工作性質,搭配合理的色彩的浮雕壁畫,所要表達的是美化工作場地和減輕疲勞、調高效率等效果。用美艷的色彩和幽默的滑稽手法來減輕人們的心理壓力。可以看出,色彩對于浮雕壁畫的第一印象和總體效果越來越重要,它不僅直接參與畫面的組織,作用在人們的視覺感官當中,同時也會影響到人們的心理中,給我們賦予室內外空間不同的格調和氣氛的藝術風格。這樣來看,強烈對比與整體色調的手法是可以創造出我們想要的具有生動有力的藝術形象的。
彩色壁畫的功能
具有色彩的浮雕壁畫它的優勢在于具有很強的裝飾性。他的藝術價值不僅源于他的實用功能,其功能也有別于純粹的繪畫形式,不同的環境所代表不同的作用,其裝飾性也有著不同的形式和作用,同時不同的彩色浮雕壁畫對人們的心理和視覺也產生不同的影響,彩色浮雕壁畫參與空間的創造,它的裝飾性索引還在它的環境空間的創造之中。彩色壁畫具有色彩感、立體感、空間感,所以它的藝術表現能力與其他形式的壁畫創作是不同的,裝飾性是浮雕壁畫設計與創作中需要考慮的非常重要問題。浮雕壁畫的裝飾性視同與這些不同空間鎖承載的實用的結合而展現出來的,其題材、風格都受到空間的制約。
結論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傳統的觀念已經開始受到挑戰,作為現代藝術,作為公共藝術彩色浮雕壁畫,它的定義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新樣式、新風格,同時伴隨著新材料、新工藝的發展,環境和空間以及蘊含著它的功能性是設計和創作浮雕壁畫的永遠要固守的底線。
關鍵詞:城市廣場;浮雕墻;城市文化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前言
廣場是構成城市空間的首要環境要素,是最能體現城市活力和生命力的窗口,是城市個性的標志。現代廣場浮雕墻所包含的內容在很大層面上展現了當地的地域文化,自然環境、建筑風格、民間傳說、生活方式、文化歷史、審美情趣、風俗民情、等,作為這些傳統內涵的載體,廣場浮雕墻文化再創造的過程就是將傳統文化內涵不斷提升、演繹的過程。廣場浮雕墻設計應秉承的宗旨:陶冶人們的心靈,喚醒人們的審美意趣,將城市的文化內涵滲透到整個的創意過程當中,塑造出城市廣場的人文文化氣息,以此來呈現獨特的廣場視覺品質,使人、建筑物、社區、城市以及人類的生活同地球和諧相處。
2.公共藝術與城市地域文化的結合
2.1 公共藝術的概念及特征
何謂公共藝術?公共藝術(Public Art)源于美國,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實行的藝術百分比計劃(percent for Art Program),以及世界各國起而效尤所造成的一股公共藝術建設熱潮。它既具有造型藝術的某些特點,又有建筑藝術的某些特征。其主要由建筑物的裝飾、紀念碑、浮雕、壁畫、建筑標志等構成。城市廣場浮雕屬于雕塑的一個分支,它在整個公共空間里只是一個部分,但整體的公共空間所呈現的藝術氛圍已經越來越為大家所關注[1]。
公共藝術是一種藝術創作的思想方式,傳達著藝術對公眾的態度,以開放、交流、共享的方式表現著藝術的民主思想。公眾意識的產生,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體現,它是人類在藝術方面的思想訴求并且影響了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它將人的本能視覺愉悅秩序引入到人們生活的各個層面。公共藝術所持有的性質——公共性,是借以區分其他藝術形態的特征。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可以隨意接觸到的,欣賞藝術的過程就是生活本身的過程,公共藝術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融入到生活內容中。
2.2地域文化的概念及特征
所謂地域文化是指特定區域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傳承至今仍發揮作用的文化傳統,是特定區域的生態、民俗、傳統、習慣等文明表現。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與環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獨特性[2]。如中國人喜歡龍鳳、日本人喜歡龜、泰國人喜歡象之類從中都可以探索出一個城市的地域文化淵源與當地的環境因素民族本色有著深深的聯系。同時地域文化形成過程具有長期性。中華民族形成,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各地的文化形態也在幾千年演化中形成各自的特點。
地域文化還具有相互滲透性和包容性。公共藝術是反映城市文化最直接、最具影響力的工具。因為中國當代的許多地域文化(包括其他地方性建筑、景觀、工藝、民俗、文學、戲劇、服飾等方面)都曾是(或在某些方面仍然是)支撐一方水土中民眾物質和精神生活的重要載體和紐帶。它根植于本土民族文化的深厚傳統中,與民間習俗和信仰等共同構成了各民族的區域文化特性。西方學者菲利普.科特勒(Kotler)對歐洲等發達國家城市高速發展后出現的問題進行研究,他認為建立一個城市形象必須要提高居民品質,改變城市人的傳統價值觀,創造出城市個性化文化。
2.3城市廣場浮雕墻的地域文化精神
地域文化作為城市的精神產品,規范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對人的影響是根本的和長遠的。每一個城市都有自身的城市文化和地域特色,并且創造出各具特色的雕塑藝術品;只有地域文化才能賦予一個城市獨特的氣質。地域文化流淌于城市的歷史,散落于城市的街巷,浸潤于城市的民俗并且文化能讓城市充滿內涵,使城市風情萬種。
3、城市廣場浮雕墻設計原則
構建城市廣場浮雕,不僅僅是在構造城市的“外表”,說到底是在構造城市的靈魂。一個良好的城市形態或是城市形象必須要注入活力,也就是生命力。作為公共空間的一個有機整體,首先它必須適應空間形態,保持其固有形式;浮雕墻的高低、體量要與特定的空間環境尺度相適應。其次是自身的空間性,浮雕墻融入環境空間中,要與現代材料相結合,使空間流動、滲透和相互轉換,承擔城市精神文明的使命。
城市廣場浮雕具有公共交流功能、公共參與功能、公共使用功能的公共空間,它相對區別于私密性的個人空間環境。它的特征是具有開放性、交流性、參與性、使用性、藝術性和公眾性。就這要求我們在從事設計時做到:
(一)主題與內容相協調:主題與內容是一切人類藝術創造必然存在,一個環境的主題和內容說明了它的性質和特征,就這說明了“這里為什么是這樣的?”“在這里我們能做什么?”的問題。
(二)形式美協調:明確環境主題內容要表達什么樣的效果后,根據主與次差別對待。廣場浮雕墻是作為廣場主題雕塑的一個附屬部分,是對主題雕塑的一個補充與深化,但是又不能忽略它的存在。只有協調好主從與重點,根據環境中內容和形式不同,安排每一個元素所處位置。
(三)風格與藝術表現協調:廣場浮雕作為一種公共藝術表現形式,是具有不同的風格和藝術表現的。它反映了當地的社會價值觀和文化背景及審美取向,風格與藝術表現受時代、社會、文化和地域的影響,更多的作用于審美感受和精神傳達[3]。
結論
全球化浪潮給人類社會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中國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使我國的城市面貌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城市形象卻日趨一致,城市形象缺乏特色和個性。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論文從城市地域文化的角度結合城市公共藝術設計理念為背景,對城市廣場、浮雕墻、地域文化、主題文化定位等概念進行梳理的基礎上,分析城市地域文化與城市公共藝術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 通過挖掘城市地域文化作為城市浮雕墻設計的重要依據,能使城市形象朝著更加突出的方向發展,將無形資產轉化為生產,引導城市健康發展,提高城市的核心競爭力,吸引投資商,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在精神層面上發展了具有民眾基礎的文化,市民的價值觀念、精神追求都通過對城市文化的認真挖掘而與城市發展融合為一體,市民開始對城市歷史追懷和對城市美好未來產生向往,更進一步地為社會的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參考文獻
[1] 施慧.公共藝術設計[M].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1996
關鍵詞:拉梢寺;摩崖浮雕;壁畫
中圖分類號:J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21-0158-02
一、拉梢寺的位置及總體部局
拉梢寺摩崖造像是國北周佛教摩崖造像。拉梢寺又稱大佛崖,位于甘肅省武山縣城東25公里魯班峽響河溝北岸。原有崖前寺院建筑,現已不存。崖面險陡,高60余米。其上有北周巨大的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薩一鋪。佛結跏趺坐,高近40米,低平肉髻,面相渾圓,眉寬眼大,鼻闊唇厚,頸短肩方。它位于甘肅省武山縣洛門鎮正北10公里處,榆盤鄉鐘樓灣村魯班峽響河溝中,是隴南地區規模僅次于麥積山石窟的一處較大的石窟群水簾洞石窟群之一。在拉梢寺緩沖區一帶的峽谷還分布有顯圣池,水簾洞,千佛洞等石窟,這三個石窟單元都有很多的壁畫,其中顯圣池和千佛洞的很多被破壞,水簾洞一些壁畫菩薩有胡須,是典型的西域佛繪特點。水簾洞石窟群是將浮雕、窟龕、懸塑、壁畫相結合, 融歷代佛教思想和藝術于一體的一處露天石窟寺群, 在全國石窟藝術寶藏中極為珍貴。在水簾洞石窟群中,拉梢寺摩崖浮雕的藝術價值最高。
拉梢寺又叫大崖寺,拉梢寺的意思是,把樹木從別的山上砍下來從懸崖下一層層堆積起來修造成的石窟寺,拉梢寺石窟最早開鑿于北周明帝元年(公元559年),1號龕右下方有明確的開鑿題記,刻此龕明確的開鑿題記:“維大周明皇帝三年歲/次已卯二月十四日使/持節柱國大將軍隴右/大都督秦渭河鄯涼甘/瓜成武岷洮鄧文康十/四州諸軍事秦州刺史/蜀國公尉遲迥與比丘/釋道(藏)于渭州仙崖敬/造釋迦牟尼佛一區愿/天下和平四海安樂家/國與天地久長周祚與/日月俱永。”大周明皇帝三年即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明確表明開鑿此龕的目的在于祈求天下和平,北周政權長治久安。隋、唐、宋、元、明、清,歷代均有修繕,今天看到的很多壁畫主要是宋代和元代重修的,現存大小窟龕24個,造像33身覆缽塔7座壁畫近1700平方米。拉梢寺石窟群造像題材多為內容較簡單的一佛二菩薩、一佛二菩薩二弟子、五佛、十佛等。在造型方面基本上改變了北魏晚期“秀骨清像”的特點,逐慚趨于豐滿,從北魏晚期清俊飄逸的格調,逐步過渡為莊重、健美和樸實的風格。開隋唐造像豐滿圓潤、生動活潑的先河。拉梢寺開鑿于蓮苞峰南處寬約60米寬約150米的弧形崖面上與水簾洞隔谷相望,摩崖浮雕以一佛二菩薩像最具代表性,該龕位于蓮苞峰的左側,是拉梢寺的主體,立面呈方形,周圍是一組組排列有序,形象生動的壁畫,主體的右上角是十方佛造像。拉梢寺摩崖浮雕式利用凹進去的崖面而雕,用石胎泥塑造像并繪制壁畫,造像藝術特點是完全采用泥塑的手法,從類型上分,主要有摩崖浮雕泥塑,石胎泥塑,木胎泥塑等三種,在塑做技法上彩用“挖、塑、貼、壓、削、刻等多種形式,最后的妝彩中采用“點、染、刷、涂、描”等方法,這樣使塑造出的造像不僅比例勻稱,氣韻生動,而更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和永恒的藝術魅力,拉梢寺最為著名的是摩崖浮雕。
二、摩崖浮雕大佛
摩崖浮雕坐佛通高42.13米,低平肉髻, 面形平圓,大耳下垂,脖頸粗短,五官形象和龍門石窟,云岡石窟的的佛有共同特點,大佛穿圓領通肩袈裟,衣紋為凸起的泥條上彩繪方格紋, 結跏坐于蓮花臺上,坐勢顯得十分柔順隨意。左腳掌心向外,雙手上下相重掌心向上,置于腹部,禪定印,左腳掌心上刻一法論圖案,大佛兩旁是手持蓮花躬身肅立的脅侍菩薩,造像以均勻的比例、優美的體態、生動的神情、華麗的服飾來塑造佛像,此時佛像身褒衣博帶式袈裟,衣裙下垂遮掩佛座,佛面相清雍秀美,嘴角微翹,臉上洋溢著古拙而恬靜造像剛健淳厚,神態安詳,又很端莊,是把神人性化了,風格和炳靈寺的很相似。坐佛,佛頭光呈同心圓,由里到外共8圈,其中內圈為彩繪折枝花紋飾帶,第2至6圈為彩繪的波浪紋,第7圈為彩繪的花瓣紋飾,最外圈為紅色紋飾帶,圖案色彩鮮艷,而又很高雅,布局排列很有裝飾性。整體浮雕,純雕的手法結合,線條自由凝練,流暢,摩崖浮雕大佛大部分表層色彩脫落,頭光保存相對完好,佛座為方形高坐,佛座四層為仰俯蓮瓣形,高17米,寬17,55米,每隔一層列有雕塑動物圖案,,獅,鹿,象,每層九個左右對稱,布局規整形象逼真,他們象征著威武的吉祥物,大象放在底層體現了大象的穩重憨實,也表現了釋迦的另一種護法形式。動物排列對稱,雕琢古樸,形象生動,造型藝術水平精湛,以動物立體雕刻成的高大的佛座,是受到古代印度至中亞一帶非常流行的以動物作為柱頭或坐騎的強烈影響,這種表現形式在當時中國佛教造像中時獨一無二的,在以后的各個時期的窟龕造像中再未出現過,是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的見證。在坐佛的腳下,是宋代的一佛二菩薩造像 ,立佛高四米,左右菩薩高兩米多,造像豐滿圓潤,神態非常安詳,面容細膩,含蓄儒雅,與前時期造像不同特點是,,嘴唇小巧,頸部三道蠶紋,媚如臥蠶的鳳眼、上下排列勻稱的眼皮,豐隆的鼻梁、飽滿的鼻翼、甚至為了突出鼻翼的飽滿而刻意下掐的凹線,流暢嬌美、動感十足的唇線,可惜下半身殘損,只露出木樁結構,看到這我們就會想到維納斯的殘缺美,雕刻線條是那么的流暢,給后人以更多美的想象空間。
三、拉梢寺的壁畫
摩崖浮雕周圍是大面積排列整齊形象生動的壁畫,歷代均繪有大面積的壁畫,今天保存完整的很多是宋元時重修繪的,壁畫內容主要包括兩個部分,一部分是以摩崖浮雕大佛為中心,在四周崖面繪有諸神及眾生聽法,還有單幅的佛說法圖,一組組栩栩如生的畫面主題鮮明,賦色艷而不俗,顏色上大量使用朱紅,粉綠,寶石藍,中黃,白色等鮮亮的顏色,和敦煌壁畫的用色很相似,紋樣多以花卉,寶瓶,云紋,飛天等,拉梢寺壁畫的重要特點是,利用內凹的崖面進行大面積的繪畫創作,從技法上看,主要采取中國傳統的線描為主,再施以色平涂,這和敦煌壁畫的繪制技法是一脈相承,不同的是拉梢寺的壁畫是露天的敦煌的是在洞窟里,線條大量的用運了,蘭葉描,鐵線描,高古游絲描等描法,畫面線條流暢簡練。同時,畫面施色濃淡相宜,極少暈染。北周時期的繪畫現存不多,主要繪在1號龕房雨檐上方的覆缽塔以及東南側崖面下層的彩繪千佛和覆缽塔,北周時期壁畫的特點是,人物束發戴冠,五官清秀,細頸端肩,上穿短襦,下著長裙 。北周時期的壁畫好多又在宋代重繪,但其人物形象眾多都是繪佛,弟子,菩薩和力士,佛穿圓領通肩或交領式袈裟,弟子一般是斜披袈裟。宋元時期是拉梢寺繪畫的階段,創作于這一時期的繪畫作品幾乎遍布拉梢寺整個崖面,其內容已開始從大乘佛教內容向密宗造像內容轉移,這不僅是晚唐以來佛教密宗在中土開始流行的具體體現,還是當時渭水一帶漢藏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見證。
“在形象塑造上,佛多作低平肉髻,薄發無紋,豐頭短頸,雙肩渾圓,菩薩面相略見圓潤,高冠危髻,肩膀豐腴,腹部微起,形態之中既有北魏的清秀余韻,又見豐盈細潤的特點。是上承魏晉、下啟隋唐的過渡形式,類似風格的佛教造像也見于拉梢寺、須彌山等石窟北周時期的造像中。”可見,北周雖然只存在了短暫的二十余年,但所遺留的佛教造像藝術在我國佛教藝術發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北周時期,“進一步吸收外來佛教造像的精髓,與中華民族傳統的雕刻技藝加以融合,又創造出了一種肌膚豐腴、體魄健美、神情生動和充滿活力的藝術形象,為迎接唐代佛教藝術鼎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拉梢寺摩崖浮雕大佛無疑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拉梢寺摩崖造像雕刻技法純熟、造型準確,技法獨特,壁畫線條流暢,,人物造型敦厚古拙,腳掌心刻,佛座蓮臺上浮雕獅、鹿、象等動物。在佛、菩薩的面部、肢體、頭光、衣紋等細節處理上采用減地雕刻、再在石胎上敷泥等多種技法,很好地運用淺浮雕技法表現出造像的立體感和凹凸感,不僅是甘肅絲綢之路上的一顆明珠,更是世界上的一朵奇葩,我們要倡導人們注重對她的保護,還要對她進行更深的藝術考察研究。
參考文獻:
[1]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麥積山石窟藝術研究所.水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