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仿古建筑設計

仿古建筑設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仿古建筑設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仿古建筑設計范文第1篇

關鍵詞:商業街;仿古建筑;設計

當今,城市的發展水平不斷的提升,同時在這一過程中為了更好的彰顯城市的文化特點,很多商業街在建設的過程中都加入了一些仿古類型的建筑,仿古建筑通常就是指使用仿古形式的建筑材料將古代建筑和現代建筑的形式充分的結合在一起,在某一個范圍內對其進行適當的處理或者是對古建筑予以復原。但是在設計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其中比較明顯的有三個方面,首先是設計風格不夠協調統一,仿古建筑的設計比較僵化,其次是仿古建筑的數量過多,再次就是仿古建筑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怎樣將仿古建筑和現代建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逐漸的成為了人們關心和關注的焦點。

1 仿古建筑的起源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當中,不同朝代的社會和文化都有著非常顯著的差別,所以建筑作為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各不相同的,從夏商周到元明清,從宮殿到陵墓,都是有每個朝代自己的特點的。比如說宋朝就是我國建筑風格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宋朝使其的建筑規模要比唐代的建筑規模更小一些,但是從整體上看,宋朝的建筑風格更加的秀氣,在形式上也更加的豐富,建筑的裝飾也是風格迥異。就拿房木構建筑的磚石塔和墓葬來說,宋代的時候出現了很多做功精致,風格獨特的作品。宋朝的建筑構件在規范和標準上也更加的細致嚴格,不同工種在工作的時候也有了更加細致和嚴格的規范。所以我們也可以看到古代的建筑當中是沒有我們當前所說的仿古建筑的,那一時期的建筑基本上都是在前代建筑風格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改進和調整,融入一些新的特點,從而形成了自己的建筑風格。但是在現代的商業街設計風格方面我們經常可以聽到某一個建筑是仿某個朝代的建筑建成的。歷史上的物質文化遺產是可以通過技術進行修復或者是重現的,同時它還可以通過一定的手段進行開發利用,但是從整體上來說如果在歷史原貌完全不存在的情況下去談建筑還原就成為了一種無法實現的期望。

2 現代仿古建筑的設計風格

顧名思義,仿古建筑其來源應該是古代的建筑,仿古建筑就是模仿古代建筑的形式,將古代建筑中一些比較鮮明的有特色的特點提取出來,從而展現出建筑所在時期的歷史文化和社會風貌。仿古建筑設計的過程中并不是簡單的仿造,而是要在古代建筑中找到其最為重要的幾個元素,之后和現代的裝飾工藝有機結合,形成一種全新技術的過程。我國是一個有悠久歷史文化的國家,朝代更替的次數也比較多,在這一過程中也就使得我國傳統建筑的文化表現力更強,文化底蘊也更深,這對建筑設計而言是一個非常豐富的資源,同時它也可以為設計師的創作提供良好的條件。當前我們所看到的仿古建筑主要都是模仿唐宋和明清時期的建筑,現代建筑風格的形成會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首先,第一次后,西方建筑師對中國傳統建筑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西式建筑的基礎上附加上中式傳統建筑形式,比如在建筑裝飾上使用斗拱形式,創造出新式的有中國傳統的建筑。然后,改革開放時期,經濟的飛速發展帶動了建筑的發展,后現代主義思想影響世界。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城市建設的,中國城市建筑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大量的傳統建筑被摧毀,對西式建筑的盲目崇拜,風格的模式化使得城市變得像ctrl+c、ctrl+v一樣簡單。

3 仿古商業街的特性

3.1 仿古商業街的后現代性

現代主義建筑大多數都是強調使用功能性,很少去強調建筑的裝飾性那么從建筑的形式和意義去分析,商業街的仿古建筑應屬于后現代主義而且很多商業街在進行仿古建筑設計時,也運用了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傳統元素如果仿古商業街能夠充分地考慮到地域文化和傳統內涵,那么商業街建筑就可以成為文化傳承的主要載體。

3.2 仿古商業街的商業性

商業街的根本目的就是實現商業利益因此,更多的開發商將商業街的設計采用仿古建筑是為了實現經濟效益作為一條商業街,首先要在使用功能上遵循功能合理性,然后再進行考慮仿古性建筑設計如果要建設仿古商業街,那么首先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如何仿古、仿古的意義、仿古所傳承的文化內容是什么等,以此來凸顯仿古的真正用意現代人們為何鐘愛百年的文化商業街,因為其更多的承載著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其就像現代社會的人們吃慣了大魚大肉,如果去吃一些野菜的話,就會有一種不一樣的感受因此,需要去考慮生長在鋼筋混凝土建筑里的人們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建筑,如果更好地將地域文化和傳統內涵展現給人們,這些才是仿古商業街必須去面對的問題。

4 現代商業街仿古建筑方法

4.1 拆除重造

將舊建筑進行整體拆除,然后在拆除的位置上按照設計的年代風格進行重建這種拆除重建的方法,從設計方和施工方的角度而言,不但可以節約時間,而可以節約大量的資金首先,對舊街道房屋進行整體拆除的話,設計者就相當于在一片空地上進行設計,根本不需考慮如何更好地保護文物另外,新的商業街設計風格可以按照某一個年代的風格進行統一規劃,這樣就可以在人力和物力節約大量成本這種拆除重建的方法固然有自身的優勢,然而它也抹殺了人們對舊街道一些記憶,將傳統建筑文化的底蘊進行了“拆除”。

4.2 局部改造

局部改造就是在保留一些原建筑的基礎上,對一些局部外觀進行改造,或者是對舊街道進行整體的景觀規劃這也是很多旅游景點慣用的方法,將川西傳統民居院落和歷史商業街區相融合,形成了川西院落商街它是一條有著非常悠遠歷史的古老商業街我們在設計時尊重對古街原貌保護,只是對其沿街景觀進行了整體包裝這種局部改造的做法不但可以對傳統文化進行保護,而且可以更好的繁榮旅游產業,進而為當地人們帶來經濟效益。

5 解析仿古商業街設計失敗的原因

雖然,國內商業街更多是采用仿古建筑設計,但是沒有繼承原有的傳統文化,以至于失去了原居民生活的氣息讓人們感覺到商業街的仿古建筑大多只是流于形式,給人一種膚淺的感覺,也可以看作是換了外衣的便利商店而已。例如蘇州寒山寺古街改造工程,其主要是以具有1400多年歷史的蘇州寒山寺為中心,因為蘇州寒山寺是非常著名的佛教圣地,擁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和古香古味的建筑群政府和開發商意識到蘇州寒山寺所能夠帶來的商業價值,于是在寒山寺的臨近地段進行了商業街規劃,建造出了一條在建筑風格、比例等多方面都極為相以的仿古街道從外觀上觀察,仿古商業街和寒山寺的建筑風格是一致的,不存在任何不協調的地方然而在蘇州寒山寺的仿古商業街的建造時,將原有的居民全部搬遷,失去了原有的生活氣息。

結束語

在商業街改造的過程中進行仿古建筑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到風格的一致性,同時還要充分的融入當地的文化特色,使得建筑和當地的風俗文化充分的融合在一起,,這樣才能使得整條商業街更有自己的風格和韻味,同時它也可能會成為當地的一個經濟增長點,促進城市的發展。

參考文獻

仿古建筑設計范文第2篇

關鍵詞:仿古建筑;木結構;混凝土結構

中圖分類號:TU3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6)04-0121-02

收稿日期:2006-02-25

作者簡介:鄧曉春(1973-),女,1995年畢業于華中理工大學工業與民用建筑專業,湖南省建筑設計院內聘高級工程師,一級注冊結構工程師。

1 引言

中國古建筑雖然歷經了數千年的演變,但其獨特的結構方法和布置規模始終沒有改變,并且是世界上獨具風格的一門建筑學科,是世界建筑藝術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中式傳統古建筑以木結構為主,在材料選用、平面處理和藝術造型等方面都有許多自己的特點,但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傳統木結構在防火與防腐方面的缺陷也日益明顯,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使仿古建筑的設計和建造成為可能,這也是對中國古建筑文化的繼承與發展。現代仿古建筑以鋼筋混凝土為主體結構,改變了傳統中國古建筑以木結構組合為主的受力系統,吸收了傳統中國古建筑風格的精華,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基礎上,將傳統古建筑的造型、部件等,作為裝飾效果,從而達到建筑上的仿古目的。以下本文將就某工程實例對此種建筑的結構設計談幾點體會,能為同行在設計工作中提供一些參考。

2 中國古代建筑的特點

中國古代建筑是以木構架為主的一種結構方式,平面布局內向含蓄,層次豐富,均衡對稱,空間布局靈活,承重與圍護結構分工明確;在建筑的設計和施工中很早就實行了模數制和構件的定型化,對于建筑整體到局部的形式、尺度和做法都有相當詳細的規定。中國古代建筑還獨創了斗拱的結構形式,并充分運用色彩的裝飾手段,使建筑物顯得莊重而華麗。

中國古代建筑的結構方式有“疊梁式”、“穿斗式”、“井干式”三種,屋頂形式有硬山頂、懸山頂、廡殿頂、歇山頂、攢尖頂和復合頂。

3 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要求

現階段的仿古建筑多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代替木結構,為了達到油漆彩繪之后與木構架相同的外觀效果,與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比,仿古建筑的結構設計具有以下特殊要求:

3.1模數要求和構件定型化

各受力構件的規格需滿足古典建筑的模數要求,傳力體系的構成極其各構件的尺度和形體完全仿照古代木結構中柱、梁、枋、檁的相應做法。

3.2屋面造型要求

屋面變化顯著,造型要求高,構架體系采用了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使屋面坡度越往上越陡峻,越往下越平緩,形成了曲線優美、出檐深遠的特征,體現了我國古代建筑的造型特點。

3.3建筑中有大量的具有獨特裝飾作用的結構構件,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和雀替。

斗拱:斗拱中方型的底座叫做斗,上面錯落搭建的船形木塊叫做拱。斗拱是中國傳統古建筑特有的型制,它位于木結構梁和柱子之間,具有傳導屋面荷載、加大屋檐挑出長度、縮短梁枋跨度、吸收地震能量等結構作用和裝飾作用,是中國古代建筑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之一。對于仿古建筑而言,因主體結構為鋼筋;昆凝土,裝飾常常成為斗拱的主要作用。

雀替:用于額枋(檐枋)與檐柱相交處,近似于三角形,表面有雕刻裝飾的構件。可以縮短梁枋的凈跨距離,具有輔助拉結和裝飾雙重功能。

4 工程實例

4.1工程概況

開福寺位于長沙城北,它是一座殿字宏偉、氣勢非凡的千年古寺,具有“三湘名剎”之稱。開福寺始建于五代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現有的寺院規模已不能滿足佛教事業的發展需要,自2004年開始修復擴建,大悲殿的建設就是其擴建工程子項之一。大悲殿為南方單層雙重檐仿古建筑,建筑面積1200m2,總高度25m,面闊七間,共37.8m,進深六間,共30.6m。屋頂形式為歇山頂,黃色琉璃瓦鋪蓋,飛檐翹角,氣魄雄偉,檐下為七踩斗拱。室內采用“露明造”,使空間更高大、更寬敞。該建筑采用了鋼筋;昆凝土仿木結構。

4.2大悲殿的結構體系

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仿木框架結構,用SATWE程序進行整體計算,主受力框架用PK程序復核計算配筋。結構方式按照古建筑中的“疊梁式”,構架體系采用了步架和舉架的處理方法,其傳力途徑也明顯不同于傳統鋼筋混凝土建筑,屋面荷載通過T形屋面板傳給屋面檁條梁,再由梁架逐層往下傳遞,最終通過最底層的梁傳給框架柱。主受力框架立面詳見圖1。由于大殿建成后需供奉大尊佛像,故殿內抽掉了兩根里金柱,使相臨柱子間跨度分別達到了19.8m和18.6m。建筑平面圖詳見圖2。這么大的跨度在傳統古建筑中是罕見的,而為了保持室內“露明造”的完整性,在15.5m標高處設3根斷面為400x1200的交叉轉換梁(位于4軸、5軸、C軸上),共同支撐其上的柱子和屋面梁架體系。

4.3屋面板的設計

木結構的屋面木基層是由望板和椽組成的,這就使得仿古建筑的屋面板截面形式為T形,單向受力,板肋之間的距離很近、肋高較小見圖3,加上屋面陡峻圖4(大悲殿屋脊處為九五舉)、造型復雜,屋面一次性全現澆施工難度很大,支模困難,混凝土澆注質量和外觀效果均難保證。故將屋面板設計成疊合板,先預制單塊的預應力混凝土T形板(或幾塊T形板組合)作為底模,再在底模上綁扎鋼筋網,用細石混凝土澆注疊合層,完成后二者形成整體共同受力。設計時按疊合前和疊合后分階段對T形板進行強度計算、抗裂驗算、撓度驗算。分別滿足施工階段和使用階段的受力要求。

4.4斗拱和雀替的設計

在主體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是作為受力構件還是純裝飾構件?采用木結構還是鋼筋;昆凝土結構?這就值得探討了,筆者在考察其他仿古建筑時了解到其斗拱大多是采用鋼筋;昆凝土預制構件,各級斗與拱之間通過預埋件焊接連接(尺度較大時)或座漿連接(尺度較小時),斗拱在結構中為受力構件。這種做法的主要缺點是做工較粗糙、不美觀,而且前者由于構件數量太多防腐和維修費用較高,后者受力不太可靠。故本工程的斗拱采用木結構,且僅作為裝飾構件,不考慮其受力。屋檐荷載通過斗拱上方的現澆;昆凝土桃尖梁以及斗拱中間的現澆混凝土剪力墻傳給剪力墻下方的額枋,斗和拱在桃尖梁施工前安裝就位。

雀替僅作為裝飾部分,不考慮其受力,采用鋼筋混凝土預制構件,用定型模板在施工現場制作。主體結構施工時在相應位置留設預埋件,預制的雀替通過預埋件與主體結構的額枋(檐枋)和檐柱焊接連接。

木斗拱與混凝土的預制雀替都是作為裝飾構件,與主體結構不是一起現澆成型,但采取了上述方式與受力構件連接后,再經過油漆彩繪處理,整個建筑物渾然一體,完全達到了傳統木結構的藝術效果。建成后的大悲殿入口屋檐照片圖4。

5 結束語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仿木仿古建筑,因組合形式變化大,構件形狀復雜,其空間梁板的形狀定型和模板、鋼筋施工是最大的難題,給傳統的鋼筋混凝土結構設計帶來了許多挑戰,本文探討了一些新的思路,力求用現代的構造和裝飾處理,還原其傳統古代建筑的風格。大悲殿于2004年4月完成設計,同年5月開工,2005年年底建筑竣工圖50

參考文獻:

[1]馬炳堅.中國古建筑木作營造技術.(第二版).科學出版社,2003.

仿古建筑設計范文第3篇

關鍵詞:古建筑群;消防規劃;特殊性

1引言

中華民族有著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是世界上惟一一個擁有5000年文明而不曾中斷的國家。悠久的歷史賦予了我們豐富的文化遺產,構成了獨特而燦爛的文明景觀。它不僅是國家和民族的驕傲,也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迄今我國已有29處文物古跡、歷史名城和自然景區被列人世界遺產名錄,成為繼意大利、西班牙之后的第三大遺產國。還有100多個項目被列入遺產預備清單中,居全世界首位,已經成為遺產大國。遺產的不可再生性決定了對待文物古建筑必須始終把保護放在第一位。《文物法》規定:“文物保護單位應當制定專項的總體保護規劃,文物保護工程應當依據批準的規劃進行。”然而,目前的現實是,絕大多數的古建筑在消防方面均沒有較完整的規劃。以山西省為例,共有木制結構古建筑18118處,宋、元以前的地上木結構古建筑占全國的72.6%,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有119處。這么多的古建筑,除平遙古城的消防規劃正在編制中外,其余的還沒有一個做出消防規劃。

當前,盡快科學、合理地對古建筑做出消防安全保護規劃,將古建筑的消防專業規劃納入總體保護規劃,已顯得刻不容緩。

2古建筑群消防規劃的特殊性

眾所周知,消防規劃主要包括消防安全布局、消防站、消防通道、消防給水、消防通訊、消防裝備等內容。筆者通過對古建筑消防工程項目的審核,認為古建筑群的消防規劃,不應套用一般消防規劃中的常規做法,而應根據古建筑群特有的消防安全現狀,把握好其消防規劃的特殊性。

2.1建設小型適用型消防站

2.1.1消防站建設的迫切性

《消防法》規定:“距離當地公安消防隊較遠的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單位,應當建立專職消防隊,承擔本單位的火災撲救工作。”在山西,包括世界文化遺產平遙古城在內的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群,均未建立專職消防隊。一旦發生火災,無法得到及時有效的撲救。1998年以來,山西省發生古建筑火災21起,大多由于距離消防隊較遠,沒有得到及時撲救,造成了較大的損失。直接經濟損失達553萬元。珍貴文物的損失無法用數字估量。2003年3月,大同市廣靈縣文廟發生火災。由于該縣沒有消防隊,水源缺乏,導致文廟大殿付之一炬。有鑒于此,加快古建筑群消防站的規劃和建設,非常重要和迫切。

2.1.2消防站的建設要因地制宜、多種形式、小型適用

古建筑群大多為毗連建造的木結構或磚木結構的三、四級耐火等級的建筑,耐火性能極差,火災荷載大,防火間距嚴重不足,一旦發生火災,火勢會迅速蔓延擴大。

針對古建筑火災的蔓延特點和當前消防警力緊張的實際,筆者以為,古建筑的消防站規劃和建設要考慮:(1)不應套用《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中規定的消防站的布局以接到報警后5min消防隊到達責任區邊緣和保護面積為4—7km2的要求。應在不破壞古建筑群整體格局的前提下,將到達的時間減到最小。如在應縣木塔修繕工程方案中,將消防站站址選在距木塔約1500m處,設計為消防隊接到警報后5min到達木塔,責任區最大面積為4km2。筆者認為,這樣的方案就不合理。國家之所以在當前警力相當緊缺的情況下,擬批準應縣建公安消防站,主要是出于保護應縣木塔的需要。所以,該消防站應以保護應縣木塔為主,可以兼顧縣城的火災撲救需要。(2)可以建公安、企業專職、兼職等多種形式的消防站,人員數量也要切合實際。(3)消防站的建筑面積也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設標準》的規定,可因地制宜,不要建大而全的消防站,宜小型、適用。(4)消防站的建筑形式可不拘一格,不一定非是紅色的大門和現代式樣的建筑,可以設計為仿古建筑,與周圍的古建筑群格調相協調。

2.2消防器材裝備要立足古建筑火災撲救的實際

2.2.1消防車輛配置應與消防通道相適應

古建筑群普遍存在消防通道不暢的問題。例如,平遙古城最窄的通道還不足1m。在消防車輛的配置上,除配置普通的消防車外,還要配置適合其街道通行的小型消防車。做規劃時不能按照常規的思維,一定要讓消防通道來滿足消防車的通行要求,反而應該讓消防車輛盡量適應古建筑群消防通道的需要。如,平遙古城和五臺山風景區都購置了1輛小型水罐消防車,以適應當地實際。

對建于高山深谷之中,依山而建,道路崎嶇坎坷,或建于城區,但設有門檻、臺階等而使消防車無法通行的古建筑群,其專、兼職消防隊可以不配置消防車輛,應配置手抬機動泵、推車式滅火器等適用型的器材裝備。

2.2.2消防器材的配置必須立足于減少火災撲救時的水漬損失

古建筑群的消防水源嚴重缺乏,又有大量的壁畫、彩繪、泥塑、文字資料等特別貴重的歷史珍品。因此,撲救此類古建筑火災時必須減少水漬損失,要研發和配置適合撲救古建筑火災所需的水漬損失小、節水型的滅火裝備和搶險救援器材,如高壓脈沖水槍等,以達到既節約用水又減少損失的目的。

2.3消防供水要因地制宜

2.3.1建不同類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

古建筑消防水源嚴重缺乏。山西省11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經過前一階段的專項治理,目前也只有39處建有消防水源,仍無法滿足火災撲救的需要。部分有水源的古建筑群,如平遙古城,也存在消防管網覆蓋區域小,供水管徑小,供水壓力、流量達不到滅火要求等問題。

制定消防規劃時,在缺乏水源的地區,要結合古建筑群的地形特點,設不同類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在消防車能夠到達的地方,應修建供消防車取水用的設施。靈石縣王家大院、忻州的唐代建筑佛光寺結合古建筑依山而建的地形條件,在山坡的較高處修建了高位消防水池,建成常高壓消防給水系統,滿足了滅火需要。

2.3.2消防給水管網的布置要滿足滅火救援的實際

在一時還不可能建大量消防站的情況下,大部分古建筑距離消防隊較遠,或因地形等條件的限制,一旦發生火災,消防車在短時間內無法到達。因此,在室外消火栓的規劃建設上也不應按照120m的間距和150m的保護半徑布置。古建筑必須立足于自防自救,其間距應能保證有兩支水槍的充實水柱同時到達古建筑內為宜。如:三多堂在每個院落安裝3個室外消火栓,代替室內消火栓。無法設置消火栓系統的,采用手抬機動泵串聯遠距離供水滅火。應縣木塔將室內消火栓移至室外設置,稱之為室內消火栓外置,并設有明顯標志。五臺山在室外消火栓處設置啟泵按鈕,以便火災時使用。

2.4古建筑的開發利用和消防安全布局應合理

古建筑之間以及部分古建筑與其他建筑之間,普遍存在防火間距嚴重不足問題,特別是坐落在城區的古建筑尤為突出。如,太原的崇善寺,地處成片民居包圍之中,有的已只有一墻之隔,一旦發生火災事故,將會形成火燒連營之勢。

規劃時要將古建筑群內的危險源逐步搬遷,影響古建筑消防安全的周邊建筑,應下決心列入拆遷計劃。如平遙古城內的工廠、學校等已列入規劃予以分期遷出。大同市將與善化寺距離太近的民房拆除,使隱患得以消除。

古建筑群進行開發和利用也應有科學規劃,應該建立在保護的基礎上,在相應歷史、文化背景下進行。廟宇或者類似歷史建筑,利用時應該參照它在古代時的使用功能,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贊成的利用方式。不能合理的開發和利用,就會帶來安全隱患。“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筑群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遇真宮被出租并用做一家能容納700人的武術學校。2003年1月19日,遇真宮主殿因照明線路敷設不規范并疏于管理發生大火,最有價值的主殿三間共236m2建筑全部化為灰燼,周邊文物也受到不同程度影響。

2.5古建筑的消防技術保護應列入規劃,但不應破壞其原貌

2.5.1維持原貌、確保重點

大部分古建筑既有極高的文化和藝術價值,又有相當大的火災危險性。如何使它們免受火災危害,也是消防規劃的重要內容。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術保護措施必須列入消防規劃,這是古建筑群的消防規劃與一般的消防規劃所不同的重要特點。應將古建筑按重要性分為不同類型的保護等級,有重點地分別采取不同的消防技術措施予以保護。

《文物法》規定:“文物保護工程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全面地保存、延續文物的真實歷史信息和價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術保護原則應是在不破壞古建筑原貌的基礎上,確保消防安全。

2.5.2古建筑內不宜設固定消防給水設施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規定:“國家級保護單位的磚木結構和木結構建筑應設室內消火栓給水系統和自動噴水滅火系統。”但筆者認為這樣的規定不切合實際,古建筑內不宜設固定消防給水設施。以山西應縣木塔為例,該建筑始建于遼代清寧二年(公元1056年),距今948年,高約67.3m,是現存塔身最高、年代最古老的木結構佛塔。其獨特的價值就在于它是工藝精湛的全木結構的建筑,如按建規的要求設置噴淋和消火栓系統,就會破壞其原有的價值,失去了保護的意義和初衷。在不宜設室內消防給水系統的古建筑群,宜增加推車式滅火器的配置數量。

2.5.3古建筑應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和避雷設施

火災自動報警系統是保護古建筑的有效措施,但消防技術規范恰恰沒有規定古建筑要設火災自動報警系統。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臨汾市堯廟廣運殿發生特大火災,火災發生半小時后,值班室的人員還未發現,致使磚木結構的廣運殿及殿內堯王等泥塑像9尊被燒毀,直接經濟損失451.17萬元。如設有火災自動報警系統,火災被及時發現,損失將會減到最小。

避雷設施也是預防古建筑火災事故的有效手段,大多文物古建筑防雷設備不夠完善,雷擊事故時有發生。2004年4月26日,山西運城稷山大佛寺遭雷擊發生火災;2002年9月7日,應縣木塔遭雷擊,所幸未引發火災事故。

2.5.4加強用火用電的規劃

對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的主要建筑禁止設置電氣線路。其它古建筑內不符合要求的電氣線路,應嚴格按照電氣安全技術規程要求做出改造規劃。

加強古建筑周圍居民的用火管理。確定為宗教活動的建筑,對點燈、燒紙、焚香的場所和方式均應做出規劃,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

2.6古建筑的消防管理措施要更加完善

目前,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還存在產權不清,責任不明,安全保衛人員短缺,業務素質低,自防自救能力差,督促文物古建筑單位整改火災隱患的手段單一等一系列問題。所以,對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措施做出規劃,予以完善,也是其不同于一般消防規劃的重要特征。

2.6.1完善法規體系,明確消防安全責任

《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規則》規定:“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由文物古建筑的管理和使用單位共同負責。”不僅如此,國家需要進一步完善古建筑消防管理的法規體系,明確各級政府、使用單位、管理單位、消防監督部門等各自的責任。

2.6.2古建筑的保護要立足自防自救

古建筑火災蔓延迅速,其保護必須立足自防自救。要規劃建立多種形式的消防組織,特別是義務消防組織。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滅火預案,且要切實加強演練。

古建筑大多被城鎮或鄉村所包圍,應和周邊的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開展有針對性的消防聯防機制。

2.6.3拓寬籌資渠道,加大消防投入

《文物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文物保護事業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國家用于文物保護的財政撥款隨著財政收人增長而增加。國有博物館、紀念館、文物保護單位等的事業性收入,專門用于文物保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侵占、挪用。”

對古建筑消防保護的經費要列出規劃,安全投資渠道要多元化。對國家級的文物保護單位,不一定非要當地政府投資,象山西這樣經濟欠發達的地區,國家應予以資金上的傾斜和支持。同時,也可以允許民間資本參與古建筑消防保護,或從旅游收入中按比例提取資金等多渠道籌資,以保護全人類的共同遺產。

3結論“”版權所有

(1)必須將消防規劃納入古建筑群總體規劃。古建筑的防火技術保護、開發利用、消防安全管理等也應作為規劃的主要內容。

(2)古建筑群的消防規劃編制應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緊密結合古建筑的特殊性和歷史性,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

仿古建筑設計范文第4篇

關鍵詞:古建筑,防雷,施工技術。

中圖分類號:TU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目前,處個別重點保護建筑外,大多數古建筑缺少有效的防雷保護措施。同時,國內尚無關于古建筑的防雷規范和標準,現有的《建筑物防雷規范》也未能完善指導古建筑防雷工程的設計和施工。

一、古建筑易遭受雷擊的原因

1、內部因素

我國的古建筑絕大多數為磚木結構,從古建的藝術特點上來說,大多有高翹的飛檐和高深的屋頂,作為飛檐和屋頂的支承結構與內外裝飾都采用了大量木材;古建立柱和橫梁為粗大木料;天花板均為薄木板架于木棱木條之上;這些都是易于燃燒的木質材料,一旦遭受雷擊,極易引起木質構件燃燒。

雖然我國古建筑主體多以磚木結構為主,但其上也有不少裝飾物采用金屬材質;另外多數古建筑物大殿正脊中部埋設有用于辟邪金屬寶盒,有的建筑物屋頂內部還有錫背,銅質寶頂,還有的建筑物屋面有金屬鏈條作裝飾用。這些金屬物均沒有任何接地處理,而且通常都安置在建筑物的最頂端,這些金屬物都大大增加了建筑物遭受雷擊的概率。

從結構上看,古代建筑多以坡頂為主,且坡度較大,大多有高翹的飛檐和高聳的屋頂且屋脊比較多。這些部位在古建筑上一般都顯得尖銳、突出,部分部位還是金屬材料,雷擊發生時,雷電的路徑會優先選擇從這些部位流過。

2、現代化元素

現代化元素的引入增加了古建筑物遭雷擊的幾率。據調查了解,大多數國家、省、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建筑物內部都增設了消防、報警、監視系統等。而這些現代化弱電設施的引入給古建筑帶來了更多的雷電入侵通道,無疑增大了古建筑物遭雷擊的幾率;更加之大多安裝這些弱電設施的施工單位沒有對其采取必要的防雷措施而致使古建遭雷的事例時有發生。

二、古建筑防雷保護的技術措施

1、古建筑直擊雷防護

古建筑直擊雷防護裝置設計和施工遵循的原則。

在古建筑上安裝防雷裝置不能對古建筑物本身造成損害。防雷裝置要在古建筑物上固定、支撐、連接和敷設時就必須用非常規的方法,不能因為安裝防雷裝置而對古建筑物造成二次破壞。同時施工過程中也須嚴格遵守施工操作規程。古建筑年代久遠,大部分建筑經歷長年的風雨侵蝕,不能因為施工不慎而對古建筑物造成二次破壞。

防雷裝置安裝后要對古建筑物起到防雷保護作用。這一點也是我們所有工作的最終目的。有些古建筑物一旦損壞,往往是無法復原。我們應對古建筑做詳細全面的勘察,系統的分析研究,制訂出相應可行有效的防雷設計方案,并最終確保防雷設計方案的嚴格執行。

安裝的防雷裝置要盡可能美觀,與古建筑的風格樣式和諧統一。因此采用的防雷裝置應盡可能做到與原古建筑融為一體,不能喧賓奪主。盡可能使其融入古建筑物本身,并且要和周圍環境和諧統一。

2、古建筑直擊雷防護裝置的形式

1)接閃器

由于古建筑的外觀復雜,屋脊和屋面的造型多,因此接閃器的形式、外觀、材質和安裝工藝的選擇應充分結合古建筑的類型和屋頂形制慎重選擇。古建筑防雷工程設計和施工中,必須遵守不改變文物原狀的文物保護原則。選擇使用接閃導線的顏色應與古建筑物相應位置的顏色協調一致。既要做到保證其防雷效果,也要做到不影響古建筑的外觀與其周圍環境協調一致;還要盡可能避免對古建筑造成破壞。

在古建筑物上敷設避雷帶,其支持卡子不能靠在古建筑上打孔來固定,這會破壞古建筑,可以采用U型(抱箍式)固定件、固定螺絲與瓦面之間應加橡膠墊進行保護,接閃導線的固定支件的高度不宜小于150mm,可選用25mm× 4mm的熱鍍鋅鋼。避雷帶之間的連接,可選用銅管進行壓接;三根或多根避雷帶連接時可在每根避雷帶上壓銅鼻,銅鼻之間用螺絲固定連接。這樣避雷帶既保證電氣連通性,也保證了連接的機械強度(見圖1)。避雷帶敷設時要與古建筑物頂的金屬裝飾物都做好電氣連接,確保金屬物都有良好的接地。

圖1 避雷帶及支持卡子做法示意圖

2)引下線

古建筑物引下線敷設時,應避開建筑物的正面,盡量在建筑物的側面、后面等不經常被人注意到的地方敷設;并做到分段固定,并以最短路徑敷設到接地體,敷設應平正順直、無急彎。每條引下線,在地面以上1.8米加裝絕緣套管,以防止接觸電壓對人員的傷害。引下線涂刷成與古建筑墻面相同或相近的顏色,減少對古建整體外觀的影響。

沿古建的木立柱引下時,建議采用多股銅線作為引下線,采用絕緣的多古銅線作為引下線,圓形抱箍固定。(見圖2)

圖2 引下線的固定

3)接地裝置

接地裝置的材料選擇和現代建筑物類似,采用熱鍍鋅角鋼和扁鋼敷設就行。古建筑接地裝置的形式,要充分考慮古建周圍場地、環境施工時受局限的情況,應本著為節約經費和有利于防止跨步電壓危害的原則。

敷設時還需注意接地裝置與地下管線路的安全距離。若達不到規范要求的須連接成一體,構成均壓接地網。這樣可以使到接地網界面以內的電場分布比較均勻,可以減小跨步電壓對游客的危害。如果遇到電阻率高的區域,可考慮采用換土、降阻劑、接地模塊等方法。注意在進行接地施工時應避免掘到地宮或其他文物,在挖掘之前要進行仔細勘測。接地裝置開挖時,需對地面所敷設的古磚、石做好標記和編號,回填時,將其恢復原貌。

3、防雷電波侵入和雷擊電磁脈沖的措施

當古建筑內安裝有低壓電氣系統和(或)電子系統時,古建筑內有大型金屬構件或存有體積較大的金屬物體時,應有防雷電波侵入和雷擊電磁脈沖(LEMP)的技術措施。防LEMP的主要技術措施為:等電位連接、屏蔽、綜合布線和安裝SPD。

1)等電位連接要求

古建筑上的金屬物體,如金屬寶頂、寶盒、錫被、銅被等,要和防雷裝置作等電位連接。同時還需考慮到古建筑檐下的防鳥鐵絲網、所有金屬管線的屏蔽層、設備金屬外殼等設施的等電位連接。

控制機房(如監控、消防)的等電位連接,應根據電子系統的工作頻率分別采用星形(S型)結構或網形(M型)結構。

2)屏蔽要求

對于進入古建筑的供電線路、電話線等不宜架空引入。當其架空引入時,應在進入古建筑前用埋地電纜或穿金屬管屏蔽埋地引入,并在進入古建筑物時與古建筑的防雷裝置相連。

3)綜合布線要求

建筑物內傳輸網絡的綜合布線施工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GB50312-2007的要求。需統一考慮其走向和相互間的距離,使各種室內布線合理。最低的要求是,將這些系統穿金屬管或采用有金屬外皮的電纜,并可靠接地。

三、結語

從古建筑物的整體風貌,到大量的珍貴木刻、磚雕、繪畫等藝術品,是世界人類文化珍貴遺產。因此,古建筑物防雷須首先對古建筑物有全面了解,對它的雷擊歷史、結構特性、自然環境、金屬器物等等做出全面分析,統籌規劃古建筑的防雷工程設計和施工。

古建筑是不可再生的資源,若保護不當會造成不應有的破壞。因此,古建筑防雷工程的設計要遵循以保留古建筑原狀為準則,堅持古建筑保護與環境保護并重,遺產保護與人身保護并重,應因地制宜,從外部防護和內部防護兩個方面采用安全可靠、對建筑原狀最小影響的方案與方法,建立完善的雷電防護體系。

參考文獻

[1] 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GB500 57- 94(2000版).

[2] 建筑物電子信息系統防雷技術規范.(GB50343-2004).

[3] 古建筑木結構維護與加固技術規范.GB50165-92.

[4] 石擁軍,等.古建筑物防雷略論.2004.

仿古建筑設計范文第5篇

關鍵詞:房屋建筑;抗震設計;加固措施

中國位于環太平洋地震帶與歐亞地震帶兩大地震帶的交匯部位,屬于地震多發國家。由于之前大多數國家在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并不能使建筑物良好的應對地震災害,仍存在大量的不足,因此為克服前者的缺陷建筑抗震性能化設計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認可。

結構的抗震設計是在強烈地震災害發生后進行的調查以相關數據分析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的。強烈地震災害給地震區居民帶來了嚴重的人身安全及經濟損失,同時也暴露出建筑物結構設計中的不足,為抗震設計理論的完善與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

1 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概述

由于結構的位移與內力都是可以通過測量與計算得到的簡單物理量度單位,因此在以往的結構設計中使用的抗震設計主要是基于位移或者是基于內力的設計方法。但由于其局限性,這些設計方法并不能真實有效的應對復雜多變的地震作用,因此更廣泛更靈活多變的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思想越來越為人們認可。新西蘭學者Park于1976年提出基于結構承載能力的抗震設計,1992年美國學者進一步完善并提出基于性能的抗震設計。

2 建筑物抗震加固技術的研究現狀

隨著科學技術水平與社會經濟的不斷提高,建筑物加固技術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特別是自20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新材料、新技術以及新的施工工藝的出現,使結構的抗震加固技術越發完善。

1996年,美國應用技術委員會首先頒布并實施了《混凝土房屋抗震鑒定及修復規程》以及《混凝土和砌體房屋地震損傷評估標準》、《混凝土與砌體房屋地震損傷修復標準》。這些設計標準在地震分析中,采用了粘彈性的靜力分析法評價地震作用。20世紀60年代末期我國在大多數房屋建筑中并沒有考慮抗震設防。

我國對采用碳纖維裹縛構件進行結構抗震加固研究與應用始于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首次對碳纖維布加固混凝土構件進行試驗研究,數據表明碳纖維裹縛構件加固法對梁、柱的剛度以及承載力有著明顯的加固效果。

3 房屋建筑相關抗震加固措施

3.1 以承載力為核心的加固法

3.1.1 對構件進行卸載

對建筑物承重構件進行卸載的方法就是降低結構自重荷載或者是作用在承重構件上的荷載,已達到對建筑物進行加固的作用。此加固措施在實際工程中最常應用為采用加氣混凝土、空心磚以減輕填充墻自身質量。此種抗震加固措施能夠有效地增加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能夠在不改變建筑物結構的情況下滿足抗震要求,大大的節約了資源,降低了施工成本。

3.1.2 增加承重構件的截面積

增加承重構件的截面積,顧名思義就是通過增大結構構件的橫斷面積,提高建筑物的剛度以及承載能力水平。該抗震加固措施主要是增加框架構件配筋量以及構件截面尺寸,這種加固措施不僅可以使構件的抗震水平大大提高,還可以改善之前的不良結構體系。

3.1.3 置換混凝土加固法

置換混凝土加固就是將構件中強度偏低以及存在施工缺陷的部分混凝土采用高等級混凝土進行置換以增加結構的抗震能力。施工過程中應隨時對加固構件進行監控,以避免因為施工對結構造成破壞,必要時應預先采用支頂的方式進行卸載。

3.1.4 外包(粘)鋼板(角鋼)加固法

外包(粘)鋼板(角鋼)加固法主要適用于建筑物結構的抗震能力以及承載能力遠不能滿足使用過程中有可能承受的地震作用。采用外包(粘)鋼板(角鋼)對結構構件進行加固時,必須選用強度較高的復合膠結材料(如改性環氧樹脂)進行粘結。

3.1.5 高強纖維(碳纖維)裹縛加固法

加固中采用的高強纖維主要是指碳纖維,此加固法主要適用于因構件軸心受壓、大偏心受壓以及受彎導致結構破壞的情況,加固后,纖維只承受拉力。對于配筋率小于國家最小配筋率要求的鋼筋混凝土構件以及素砼構件,本方法不適用。

3.2 以能量消耗為核心的加固法

3.2.1 隔震加固法

該加固法為了減小原結構內產生的地震作用力,將地震變形轉移到預先設置的隔震層。目前工程中采用的隔震裝置主要有:①橡膠墊隔震;②彈簧系隔震;③滑移隔震;④懸吊隔震等。雖然此種措施的抗震加固效果十分明顯,但其實施難度大,在我國還未能成功的引入到工程實例中。

3.2.2 消耗地震波能量

近年來消耗地震波能量(即消能減震技術)頻繁的使用在我國抗震加固工程中,此種方法是在建筑物中設置大阻尼的耗能設備,在地震作用過程中這些耗能設備能夠通過增加結構阻尼系數的方式抵消建筑物的地震反應,從而避免主體結構因地震作用發生破壞。隨著這種技術的不斷成熟,越來越多的不同種類的阻尼器不斷地在工程實踐中得到了應用,現在常用的阻尼器主要有摩擦式阻尼器、加勁阻尼(ADAS)裝置、粘彈性阻尼器等。‘五一二’地震后汶川地區的部分框架結構就是采用消能減震技術進行了加固。

4 結語

如今以地震災害的實際情況為研究背景的抗震性能化設計受到大多數國家的普遍關注,尤其是日本和美國等地震多發國家對其進行了大量的基礎研究。抗震性能化設計不但加強了受眾與設計師之間的溝通,同時也加強了不同地區關于抗震設計的交流,有利于抗震設計方法的規范化、國際化。但抗震性能化設計還處于初級的研究階段,仍然遺留有大量的技術問題等待著工程人員解決。

參考文獻

[1]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10)[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

[2] 地震災后建筑鑒定與加固技術指南[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宣汉县| 新余市| 沅陵县| 阜城县| 普洱| 顺昌县| 雷波县| 屏边| 山阳县| 隆化县| 克东县| 宿松县| 浮梁县| 济源市| 温州市| 灌南县| 婺源县| 蒙阴县| 新泰市| 平阴县| 镶黄旗| 金华市| 延寿县| 莫力| 景宁| 平利县| 黑水县| 新源县| 荔波县| 临沂市| 方山县| 迭部县| 瑞安市| 贞丰县| 吉首市| 柏乡县| 贡嘎县| 安丘市| 宜兰市| 仁化县| 大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