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德育的最基本途徑

德育的最基本途徑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德育的最基本途徑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德育的最基本途徑

德育的最基本途徑范文第1篇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 德育 評價體系 構建

建立科學的中等職業教育德育評價指標體系是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突出德育效果的一個重要環節。按照科學的原則構建中等職業教育德育評價指標體系,對于加強和改進中等職業教育德育工作,提高其實效性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構建原則

(一)弘揚民族精神的原則

大力弘揚民族精神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是和諧文化建設的主旋律,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精髓。加強對學生進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了解祖國的歷史和文化,了解祖國的過去和未來,增強對祖國、對民族的熱愛;可以更好地幫助他們自覺把自己的成長同祖國的命運結合起來,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

(二)職業性原則

職業教育既要準確反映和適應現代職業對人的要求,又要為現代人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思想和制度保證。隨著現代社會勞動分工日益精專化,現代人的發展在相當大程度上依賴于職業的形成和發展,并通過職業與社會及他人建立密切關系。從事某種職業成為人重要的社會化途徑之一,職業性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成為現代人的規定性。中職教育德育評價是學生職業素養形成的過程,也是一種有效的教育手段,更是由一名合格學生向一名合格員工轉變的重要途徑。

(三)科學性原則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發展,我國在政治、經濟、教育、文化、道德等方面都在發生著亙古未有的變化,人們的社會角色和利益關系開始由單一向多元轉化,價值觀念、思維方式、目標追求等也出現了新的變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學校德育工作也出現了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廣大教師深感目前開展德育工作較之其他工作存在著更多的困難。學校的德育工作要適應新形勢,面對新情況,必須在創新上下工夫,在創新中求加強,求適應,求發展。要改革中職德育的內容,克服脫離社會實際、背離學生身心發展特點的情況,重視中職德育知識與道德行為之間的一致。

二、基本框架

(一)對中職學生職業道德素養的評價

這是整個評價體系的中心環節和基礎,中職學生的培養目標非常明確,德育為首,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包含兩方面的意義:第一,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評價是中職德育工作的前提和起點。只有在認真調查研究和切實評價的基礎上,對中職學生職業綜合素質現狀做出科學的評估和描述,才能制訂出正確的教育計劃,并付諸實施。第二,對中職學生職業素養的評價是對德育結果的檢驗。要想對已經實施的德育過程的成敗和經驗教訓做出評價,最基本的方法是堅持就業為導向,根據企業的需求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對中職學生的職業素養進行科學的評價。

(二)對教育者的評價

教育的成敗最終取決于教師的自身素養和教育水平。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對中職教師有更高的要求,不僅要精通專業技術,更要在教授專業技能的同時實現綜合職業素養的培養。傳統教師功能的定位是“傳道、授業、解惑”,而現今的教師通過一體化課程的實施,在課堂中的職責轉變為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模式,引導學生自我學習、自我管理、創新、團隊開發、尋找學習資源、設計學習活動、發現個人意義、營造積極氛圍和進行自我評價。因而教師角色應定位在引導者、喚醒者、研究者、探索者、促進者、評價者、參與者和開發者的高度。

(三)對中職教育德育工作過程的評價

德育具有連續性和順序性的特點。一方面,受教育者的品德內容、形式、能力的發展經歷由簡單到復雜,從低級到高級的矛盾運動過程,并且是一個長期反復的過程;另一方面,品德基本是沿著知、情、意、行的順序形成發展的。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持之以恒、導之以行的德育實踐是符合德育過程的規律的。實現德育目標,完成德育任務,實施德育內容,必須經過一定途徑和渠道。德育途徑是客觀的,也是多種多樣的,德育工作者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學生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合有效的途徑,選擇效果優良的途徑。對中職教育德育過程的評價要充分的考慮兩點:一是德育的內容和途徑是否能支撐德育目標的實現;二是德育的過程能不能和社會、企業、未來的職業發展緊密聯系。

三、應注意的問題

德育的最基本途徑范文第2篇

⑴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①生活教育思想中包含了生活德育的諸多理念。明確提出生活德育的概念,把生活德育作為一種德育模式加以理論和實踐操作研究的目前還沒有,但是縱觀古今中外,關于生活教育的論述與思想可謂源遠流長。在西方,以法國啟蒙運動的巨匠盧梭的自然教育(實際上是較早的生活教育理論)和美國現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最有影響;在我國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集大成者。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生活教育的這些主張給生活德育的研究以很大的啟迪。

②道德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道德是通過展現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來,在德育研究領域,許多研究者已深刻認識到德育目標過高、過空,德育內容過于理性、過于抽象,德育途徑方式過于單一甚至違背學生道德心理發展規律所帶來的嚴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貼近生活,需加強情感性、加強道德主體實踐漸漸成為一種研究的趨勢。

⑵本課題與之聯系與區別

聯系:借鑒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學關于道德形成和發展的規律,提出和構建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論和操作樣式,以制訂出符合小學生身心發展并對其終生有益的切切實實的德育目標,創造性地運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實踐、重體驗的具有鮮明現代生活教育特征的生活德育方式,為提高基層學校德育實效,同時豐富德育理念與德育模式服務。

區別:生活德育的研究在目標上強調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參與和營造道德生活的能力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強調為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在方式上強調通過生活實踐進行教育,強調學生道德情感、認知、行為發展的整合性;在內容上強調以學生生活中面臨的各種道德問題為主要研究內容,即強調德育內容的生活性;在評價上強調開放性,即每個人的道德發展具有不同的特點,道德教育不應該以唯一的標準去衡量千差萬別的學生??傊?,生活德育的研究是跳出德育看德育,進行的是理論建構和實踐操作相結合的研究。

2、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實踐意義:本課題的研究與實踐有利于改變目前德育的單一刻板模式,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道德成長和個性生活化。同時,研究與實施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師對小學生進行道德教育的理性認識與實踐水平。而且本課題研究的生活德育模式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理論價值: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將努力建構起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和實踐操作模式,能充實和發展當前小學道德教育的理論和操作模式。本課題實施將為道德教育理論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四、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是在充分研究文獻、了解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的,對于課題研究的初步方案向南師大及有關教科研部門的專家、教授提請咨詢與論證,因此本課題符合當前德育改革的方向,具有現實針對性,理論依據充分、科學。

2、本課題研究理論假設合理,目標內容清晰,實施的可操作性較強,階段實施過程與目標都很明確,完成課題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學校九五期間承擔省級立項課題“構建現代生活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素質全面發展”的研究,有一定的研究基礎。而且,本課題研究人員配置合理,既有專家與教授的指導,又有出色完成九五課題的校級領導的親自掛帥,再加上一支“九五”研究中錘煉、勤學肯鉆、勇于實踐的骨干教師隊伍,為課題研究提供了較佳的人員保障。

3、課題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課題界定:

生活德育,即重視生活中道德資源的開發和利用,通過生活實踐進行道德教育,為了提高學生的道德生活質量而進行德育。生活德育強調將道德教育深深地扎根于兒童生活的土壤,讓德育與受教育者個體的日常生活、學習生活、交往生活、集體生活等緊密相聯,用學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動本身對學生進行積極的啟迪與引導,以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讓學生過一種道德的生活,自主地建構道德經驗,提升道德水平。

生活德育研究是在現代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學生道德形成規律的指導下,在小學教育中構建生活德育理論框架、目標、評價、內容和操作方式,通過研究與實施,改革學校德育方式,提高德育實效性,促進學生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參與并創造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

支撐性理論:

1、生活教育的相關理論。生活教育強調教育與生活的聯接,要求教育活動既關心兒童未來的生活,也要關心兒童的現實生活;強調兒童的主體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兒童的個性,要依據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進行;還強調兒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適應社會發展對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個體自身發展的需要;第四,生活教育強調教學做合一。

2、現代德育價值觀。現代德育充分關注生活中的人,關注人和人的生活,道德教育是為提高人的生活質量服務,引導人去建構個人完滿的道德生活,追求生活的完整性,在完整的生活結構中獲得個性的完滿,實現德育目的。正如魯潔教授在《德育社會學》中所說,德育的終極意義表現在“不僅讓人們去遵守某種社會秩序,道德規范,使社會的發展得以按部就班地進行,它還要促使人們找回那個已經失落的世界,失落的自己,使人們擁有世界,擁有自己。”

3、主體教育思想。道德是貫注著人的主體精神的自由自覺活動。道德作用的發揮及其存在無不以人的主體性的發揮和人的自由自覺為前提。道德行為的本質是主體性的。先天心理圖式的存在決定著即使是0歲的嬰兒也不等于道德上的“白板”,他們已經通過社會性遺傳,獲得了社會性心理文化特征,因此兒童從一開始就是道德生活的主體,而不是道德容器。我們應該把學生視為具有獨立人格、自主意志、選擇愿望、自主負責性的主體。

4、現代德育實踐觀。道德的本質在于實踐。首先從德育目標看,既包括對學生道德認識、道德情感的培養,也有對學生道德心理、道德行為的鍛煉,而歸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統一,所以德育目標本質上是實踐的。其次,學生的道德是在活動和在交往中形成的,活動和交往的本質是實踐的,所以德育過程本身應該是一種實踐活動。第三,德育實踐活動才是檢驗學生道德素質高低的唯一標準。所以,德育應該是德育主體的一種實踐活動。

5、道德心理發展的相關理論。人的品德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下和活動過程中形成、發展的,德育離不開心理學所揭示的心理活動的形式及其規律的指導。小學生在道德生活中的主體性尚處于不成熟、不穩定狀態,尚處于由他律向自律、由模仿向創造、由順從向選擇,以及由潛在的主體向現實主體、由自發主體向自為主體的矛盾轉化過程中。教師應充分認識兒童這些特點,在德育過程中,充分順應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道德心理發展水平進行教育。

4、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研究目標分解與具體化)

理論假設:道德是在道德生活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道德形成過程是一個主動、整體建構的過程,也是個性化和社會化統一的過程。本課題期望通過構建和實施生活德育的實踐操作模式,提高德育實效,促進學生的道德成長,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參與和創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研究目標:

①研究形成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目標、評價、內容和操作方式。

②改變教師的德育觀念,提高教師的德育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具有正確的道德認識、健康積極的道德情感、堅強的道德意志和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5、研究內容設計(研究內容的分解與具體化,含子課題的設計)

⑴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研究。在充分占有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較為系統的學習、思考與梳理,對生活德育的內涵、特質、價值觀、學生觀、活動觀及生活德育的原理提出自己的見解,以建構起生活德育的理論框架。

⑵生活德育的目標體系研究。生活德育重在培養學生最基本的道德生活態度、參與并創造道德生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讓學生過一種道德的生活。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學生,由于其身心發展與道德心理發展水平的不同,在道德生活的態度、參與道德生活的能力、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上也應該有相應的更為具體的目標指向。這一子課題的研究目的就在于形成一套符合學生年齡段特點的生活德育目標體系。

德育的最基本途徑范文第3篇

關鍵詞:幼兒教育 幼兒園德育

《幼兒園工作規程》中指出:幼兒園的德育任務是萌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愛集體、愛勞動的情感,培養誠實、勇敢、好問、友愛、愛惜公物、不怕困難、講禮貌、守紀律等良好品德、行為、習慣以及活潑開朗的性格。

我們幼兒園的德育工作,如同其他各育,需遵循幼兒園教育工作的原則,其中,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注重個體差異、因人施教、熱愛幼兒、堅持正面教育,并滲透到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中,這幾點對完成幼兒園德育任務尤為重要。

由于幼兒德育具有時年性特征,(即幼兒時期所應具有的道德要求)并由此構成了幼兒德育的基本特點。因此,必須依據這些特點,采用相應的德育手段,才能使幼兒園德育任務得以實現。

一、德育具有直觀形象性

幼兒思維發展規律(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決定幼兒對事物的認知基本上處于一種直觀感知階段,因此,對幼兒的品德教育也必須以直觀形象為基本特征。

1.德育內容不能超出幼兒直觀認識的范圍

避免抽象、教條、成人化,而應當在幼兒能夠認知的基礎上進行。即,德育內容應是幼兒熟悉的人和事。比如:培養幼兒助人為樂的精神,從幼兒生活的小事選取;幫助小班的小朋友系鞋帶,幫助老奶奶提籃子等,而用雷鋒助人為樂的事跡,如:雨夜送大嫂,假日在工地勞動等來進行教育則離幼兒生活太遠,是他們所不能理解的。

2.德育進行過程應讓幼兒進入角色

只有身臨其境,幼兒才能體驗所扮角色的心理、情感、體力等方面的體驗,所以說游戲特別是角色游戲是對幼兒進行德育的良好手段,在幼兒園的德育工作中也可發揚一點奧林匹克精神,重在讓幼兒參與,在參與過程中獲得自身體驗,從而矯正過失,產生良好品德。

3.直觀形象的多次重復

行為值得肯定,就會再生,對幼兒更是如此。在幼兒身上發現好的行為和品行,必須及時肯定,這樣幼兒記憶清晰,多次重復到了正強化效應,自然而然地就會成為幼兒共同認可的道德規范,而逐步在幼兒身上形成穩定的道德觀念。所以我們強調幼兒園德育的一貫連續性,并貫穿于幼兒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之中。

二、幼兒德育進程具有非程序性

一般情況下,道德教育過程分為五個階段,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道德行為。對于成人,這個過程是循序漸進的,但是對于幼兒,整個德育進程具有非程序性或稱為具有多向開端性。幼兒園的德育強調養成教育,滲透教育,幼兒良好的生活習慣、行為、品德的形成是日積月累的結果,同時也不是所有的好行為、好品德都需要對幼兒講明了道理才讓他付之行動的。

三、幼兒德育以情感體驗為主

幼兒的情感純正,他們本能地與真善美的事物共鳴,他們對于一切美好的事物,比如勇敢、真誠、善良、奉獻、助人等,在感情上本能地相通。他們對好的感情的體驗和對壞現象的厭惡都比成人來的直觀和強烈,所以“動之以情”是幼兒德育最有效的途徑。

當代科學研究發現,情感發展是幼兒的主要需要,情感的發展大大領先于認知方面的發展,情感教育同認知教育規律不同,是一種由內而外的過程,是一種內心體驗的萌生,外部的因素可以影響內心情感,這時需要教師創造各種外部情感條件,做一定的啟發和誘導,使幼兒形成正確、健康、合理的情感,即培養他們的積極情感,克制消極情感。

幼兒德育既要從幼兒情感入手,充分利用幼兒純真的情感,產生良好的道德習慣,又要培養幼兒的情感,培養他們有助于良好品行形成的健康情感,比如:愛心、自尊、恥辱感、同情心等。

四、幼兒德育應以能力要素培養為基礎

幼兒要形成某些優良的道德品質,必須具備一些最基本的能力,如:自理能力、自控能力、獨立能力、行為能力、交往能力、情感能力等,如果幼兒不具備這些基本能力,就無法達到道德行為。傳統德育出現種種矛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忽略了幼兒道德要素形成的基礎作用,而急于良好品德的最終形成。

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脫節,容易使幼兒形成雙重人格,即在相同的環境不同的人面前產生不同的道德要求。這便使我們幼兒園德育事倍功半,甚至是無效、徒勞的。

參考文獻:

1.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與湖南省長沙師范學校聯合主辦的《學前教育研究》.1999年第4、5期,《經驗交流》欄目

2.蔣莉.家庭環境是孩子人格成長的搖籃.選自《幼教博覽》.2001年第7期,由總參謀部政治部干部部主辦

德育的最基本途徑范文第4篇

筆者在這里所指的德育自身,是指有關的德育課程和專門的德育活動,對于學校德育工作,這兩方面自然是最基本的教育因素。但是,德育與其它幾育相比較,其獨立性要弱得多,光靠德育自身(如政治課和政治活動)而忽視其它幾育的德育因素,就不可能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同時,德育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還得看其它幾育效果的好壞,其它幾育的教育效果,直接反映出德育的教育效果。故筆者認為:廣義而言,學校的所有老師都是德育教師,學校的所有課程都是德育課程,學校組織的所有活動,都應是德育活動,整個學校就是一所德育學校。如果我們把德育同其它幾育割裂開來,或藐視其它幾育的德育功能,那么,德育工作是難以有大的成效的。下面,我們將主要探討美育的德育功能以及德育與美育二者的關系問題。

事實上,對于美育的德育功能的探討,已不是什么新課題,許多人在這方面已有過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諸多的結論,如美育具有輔德功能,能陶情冶性、令人高尚,是德育的有效手段和途徑等等。遺憾的是:往往只是在談到美育時,人們才想起美育的德育功能,而在談到德育時,我們又很容易忘記美育也具有德育功能。在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我們是從美育的角度去談美育具有德育功能,而不從德育的角度去談美育的德育功能,美育的獨立地位就很難得到保證,以致它只能被看成是德育的附庸而受到輕視,這樣,美育的德育功能也就無從實現了。我們認為:孤立地談德育,孤立地談美育的德育功能,而不考慮德育與美育二者的關系,德育難以收到好的效果,美育的德育功能也難以實現。為此,筆者提出“德美并重”的觀點,并認為這將是一條解決德育低效問題的有效途徑。

《樂記》是我國古代的一部音樂美學著作,也是一部社會美學著作,它從不同的角度與不同的層面對于禮樂二者的關系進行了較深刻的剖析,對于藝術在社會生活中所發揮的巨大作用作了詳盡的闡述。依《樂記》所見,禮與樂、德與美無論對社會發展、國家治理、人的身心和諧、言行協調等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反相成,缺一不可。從《樂記》中,我們不難發現:德美并重、德育美育化,乃是中國古代儒家德育思想的精妙所在。西方國家從古至今也莫不如此。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就說過“善就是美”。德國古典美學家、美育的創始人席勒提出“美育”的初衷是:通過美育來挽救被大機器生產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發展的人,進而拯救整個社會?,F代西方德育界所盛行的“行為技術學”更是與儒家的德育思想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它反對灌輸與過分的約束,反對與人為敵的清規戒律,注重暗示與心理感召,因而強調創造出一種舒適富有美感的氛圍,在這種氛圍中,人的行為能有效地控制在理想的范圍內,且又能提高工作積極性與生產效率。

德育的最基本途徑范文第5篇

一、注重思想政治的導向性

中學德育工作,首先體現在引導學生端正思想認識,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把學生的思想、言行、判斷是非和衡量得失的標準,以及抱負、理想,導向基本路線指引的軌道上來,這是思想政治課應該發揮的最為基本、最為首要的功能。

二、注重道德品質的可塑性

提高道德素質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從一定意義上來說,中學時期是青少年培養道德品質的關鍵時期,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教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認真下功夫,日積月累,潛移默化,幫助學生從最基本的區分該做與不該做,區分好與壞,到逐步明確社會主義社會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標準,逐步形成正確的、高尚的道德信念。

三、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性

理論聯系實際是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基本原則,而指導與幫助學生學以致用,言行一致是理論聯系實際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方面,這就要求思想政治課在發揮思想政治導向功能、道德品質的塑造功能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的實際行為表現,引導他們不斷提高對自己的要求,幫助他們提高自我控制、自我調節的能力,從而規范自己的行為,進而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四、結合學生的現狀以及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研究工作具體做法如下

1.德育工作的系統性、教育性與知識性相統一,突出教育性

思想政治課是通過“緊密聯系實際、生動活潑地向學生傳授馬列主義思想的基本觀點和其他的社會科學常識來實現的”??梢?,其“教育性”離不開“知識性”,而“知識性”雖有基本的目的要求,但歸根到底是為了“教育性”。所以必須堅持教育性與知識性的統一,同時要自始至終地突出教育性。

2.教師的傳授與學生的自主自律結合起來,力求知、情、信、意、行的統一

現在的中學生是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向青年學生進行知識的教育,正面的東西不傳授,反面的東西就會侵蝕。“愚蠢來自無知”,要實現思想政治課的德育功能,首先要解決好“知”與“不知”的矛盾,使實現德育功能有扎實的思想認識基礎。實現了“知”,還要解決“信”與“不信”的問題,要把“信”與“不信”的環節作為關鍵環節來抓,在“信”基礎上引導學生落實在“行”上,實現知、情、信、意、行相統一。學習知識過程中,擺事實、講道理、有分析、有說服力地引導學生,鼓勵學生自主、自信、自尊、自律。要把正確思想的傳授與引導和培養學生自律的能力相結合,使正確的觀點、理論、倫理、信念占支配地位,全面提高學生道德品質。

3.言教加身教,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长市| 德保县| 宜阳县| 淮安市| 宁河县| 略阳县| 咸宁市| 红河县| 衡水市| 瑞金市| 凭祥市| 呼图壁县| 上虞市| 惠州市| 神木县| 江油市| 紫阳县| 康定县| 南川市| 涪陵区| 霍邱县| 汽车| 阜城县| 太白县| 和硕县| 渭源县| 富民县| 湄潭县| 鹤庆县| 梅州市| 满洲里市| 永和县| 湘乡市| 屏南县| 扬中市| 新河县| 杂多县| 隆昌县| 含山县| 华坪县| 庆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