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音樂教學大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圖分類號:G633.9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9-0185-02
一、引言
初中音樂教學注重音樂基礎與鑒賞能力的培養,而傳統的“牽引式”音樂教唱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當今課改的需求。因此,在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之下,急需創新性教學模式的有效開展,進而更好的迎合課改的需求。音樂課堂教學的創新模式也可以借鑒諸如數學、物理等科目的成熟模式,再結合音樂課的特點,就可以從本質上對音樂課堂教學起到優化處理的效果。
二、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性途徑
初中音樂的教學應該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并且圍繞該原則進行創新教學模式的建立。與此同時,在創新模式之中,需要更加明確教師與學生在課堂中的角色和地位。
1.基于多元化的教學理念,進行多變的教學過程設計。在傳統的音樂課堂上,教師對于音樂見解的傳輸比較缺乏,以至于學生在音樂課堂上處于被動的疲勞學習狀態。那么,音樂教師就需要基于初中生的個性發展特點,進行有效而多變的教學組織,通過詼諧而嚴謹的音樂術語,把音樂中的重要音樂元素傳輸學生,進而讓學生從本質上理解音樂的內涵。而且,在現代音樂的潮流之下,對于傳統的音樂教學帶來較大的沖擊,學生厭倦或討厭傳統音樂。對于這一點,教師更加需要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把不同風格的音樂元素有效的融于一體。
2.基于良好的角色定位,進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新課改特別強調學生的地位,尤其是對于學生的創新能力、人格的培養非常的重視。對于教學而言,音樂教學在本質上具有其特殊性,也就是說音樂課堂教學更加注重學生自我鑒賞能力與學習能力的培養。因而,在教學模式的創新性發展中,需要特別重視師生的角色定位,進而為音樂教學營造更好的教學模式。而且,對于音樂的學習而言,學生對于音樂本質的領悟能力的培養也非常的重要。對于這一點的培養,就需要在教學的過程之中,充分的遵循“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通過教師的指導,學生自主性的探究音樂的元素內涵,讓學生在大腦之中,對音樂形成一定的“思維方式”,這一點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進而做到“用心”、“用情感”、“用大腦”去進行音樂的學習。
3.基于良好的情景設置,進行教學氛圍的營造。音樂的在其創作的過程中,都具有其一定的歷史沉淀,以及作者當時的心境。這就要求在音樂課堂上,需要整合音樂元素的文化背景,進行教學情境的設置,進而使得音樂教學的過程,顯得更加的流暢和自然。與此同時,音樂中的元素,使用語言是無法詮釋,這就需要教師在情境的設置中,需要借助多媒體或其他信息技術,進而使得教學的情境更加的豐富多彩。
4.基于現代信息多媒體技術,進行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在新課改的背景之下,基于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將逐漸的成為初中音樂教育的主流。基于良好的多媒體平臺,可以有效的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尤其是對于教學情境的設置,多媒體技術有著其獨到的優勢。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結合音樂的歷史背景,進而營造出良好的教學情境。例如,教師在對貝多芬《月光》片段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就可以結合當時的創作背景,創設出基于音樂本質的情景。同時,基于多媒體的視聽平臺,教師可以自如的進行音樂教學的轉變,以及可以進行多種教學方法并存的教學模式開展。
5.尊重學生對音樂元素理解。音樂本身就具有多樣化,因而在進行音樂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音樂思維范式。尤其是對于音樂元素的挖掘上,學生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間,也就是說,在尊重學生的情感的同時,還需要為學生保留足夠的自主空間。這樣可以讓學生在音樂學習的過程中,通過自己情感與音樂內涵的碰撞,來發現音樂本身的內涵和價值。這一點不僅可以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還塑造了學生良好的音樂素養。與此同時,音樂課堂的教學氣氛更加地融洽。
6.基于學生的情況,進行合理的分組教學。該點主要是針對學生的音樂愛好,以及音樂知識的積累,進行分組式的教學。在進行分組時,可以進行“交叉”分組的方式。也就是說,通過“差優生”搭配學習的方式,讓學生之間自主的學習,在學習中相互的幫助,相互的促進。這種方式的教學,從本質上改變了以“教師為主”的傳統教學模式,同時給同學們預留了足夠的自主學習的空間。
三、在創新音樂教學模式的開展中,需要注意的幾點問題
在創新性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其存在諸多的環節值得注意。尤其是對于教學情境、現代信息技術等的運用。
1.情境的創新性設計需要緊緊地依托于課程大綱。在華麗的情景設計,其根本還是基于教學大綱的實際教學要求。教師在進行情境的設計中,要特別重視情境的“有效性”,也就是,情境的內容需要貼切實際,緊密教學大綱,切勿一味的追求華麗,而忽視了教學內容的實質。
2.現代信息技術的輔助教學,要銜接有序。基于初級教育的不斷改革,尤其是多媒體等信息技術的使用,簡便了教學的過程。然而,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在黑板與多媒體之間流暢的銜接,這樣不僅可以保持教學的緊湊性,而且便于學生流暢性思維的培養。
3.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角色轉變要自然。在音樂教學中,教師的地位不同于其他科目,其在一定程度上需要教師嚴謹的指導。基于教師的良好指導,學生才可以更加自然進行音樂元素的學習與鑒賞能力的培養。那么,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分清教學的輕重點,把角色轉換的更加的自然,進而可以很好的避免轉換“生澀”而造成教學的中斷。
四、結語
良好的音樂教學,可以很好的陶冶學生的情操。基于新課改的教學需求,當今的初中音樂教學逐漸的朝著創新性的模式發展,進而更好地迎合課改的需求。
參考文獻:
[1]陳紫玲.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藝術探析[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1,(27).
[2]徐良芳.在激情引思中提升學生的音樂興趣[J].學生之友,2011,(10).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音樂;欣賞能力
一、初中音樂教學目標和內容
根據九年制義務教育音樂教學大綱規定,初中音樂教學,要求初中三年內,在唱歌方面每年都要學習一些不同風格的歌曲,要學會輪唱、二聲部合唱,領會指揮的意圖;學會正確的呼吸及連音、斷音演唱方法,要學會保護變聲期的嗓音;能夠獨立、自信、充滿感情地演唱歌曲,還要了解音調、音階和歌曲結構常識。在音樂欣賞方面,要學會欣賞我國的民歌、民族舞蹈、說唱、民族器樂,戲曲,重點是了解民族音樂的一般常識;還要學會欣賞中外優秀音樂作品,了解常見的音樂體裁,以及中外著名的歌劇、舞劇片段,了解歌劇、舞劇的基本常識,認識中外著名的音樂家,知道他們的成名作品;要了解人聲演唱的分類,演唱形式,能夠辨別器樂的音色,感受音樂不同的表現手段在不同音樂中的作用;能夠聆聽音樂,記住主要旋律。在器樂方面,要能利用自己所選的樂器,學會演奏方法,爭取每個學年能演奏三四首曲子,同時能提高合奏、伴奏、啟奏的能力。在識譜方面,要鞏固小學學會的簡譜知識,同時還要學會保持音、切分音、三連音、裝飾音等符號,認識調號,知道唱名在鍵盤上的位置,進一步提高識譜能力,并能編寫節奏和旋律短句。從教學目標可以看出,初中音樂教學的重點在于掌握音樂常識,學會欣賞民族音樂,弘揚民族音樂文化,同時奠定學習音樂知識的基礎。
二、多媒體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優勢
音樂教學和其他科目不同,必須要有音響設備,這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感受到各種聲音。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出現,彌補了傳統音樂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多媒體教學工具的資源來源于互聯網,它不僅有豐富的音樂資料,還有大量的視頻資料,甚至各種文獻,這些圖文音像都是音樂教學不可或缺的教學材料。這些材料被用在教學中,可以使教學立體化,學生更容易接受,能更快地增強音樂第一印象,為以后學習音樂打下良好開端。多媒體另一個優勢是在教學民間歌曲、舞蹈和戲曲時,能夠直觀地感受到這些音樂的民族特色,同樣,世界著名的歌劇和舞劇也能直觀感受,包括各種樂器,都可以在多媒體上認識它們,感受它們不同的音色。在認識和了解外國音樂家方面,多媒體的直觀性也能使學生很快將作者與他們的代表作聯系在一起。在學習樂器方面,多媒體可以通過視頻將正確的手法傳輸給學生,幫助學生掌握演奏要領。
三、多媒體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使用原則
目前,多媒體教學工具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教學輔助手段被廣泛使用,但有些教師用它代替了粉筆和黑板,用課件代替了備課,少了自己的個性和創新,在課堂上就成為多媒體的使用者。這樣的教學方式并不可取,教出來的學生也是千人一面。因此使用多媒體,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一)輔原則。在初中音樂教學中,要以教師和學生為主體,發揮教師的主導功能和學生主動學習的功能。因為只有教師傳授,才能使音樂知識從簡單到復雜,逐步影響學生。而多媒體工具只有在教師需要向學生介紹音樂知識時,才能作為工具播放相關內容。像民歌演唱、樂器演奏,它們的聲音無法用語言來表達,只能借助多媒體設備,讓學生親自感受。
(二)視聽統一原則。音樂教學和語文教學不同,在語文教學中,一些美好的畫面,可以通過文字的描述,讓人產生聯想,在頭腦中勾勒。但音樂的每一個音準都有自己獨特的魅力,是其他聲音不能替代的,也無法描摹。例如在教學我國的民族樂器時,不僅要讓學生用耳朵分辨這些樂器的音質,還要認識這些樂器的形狀,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做到視聽統一。教師正好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相關視頻,使學生很快記住民族樂器各自的特征。
(三)信息適度原則。在多媒體教學中,如果過分依賴多媒體工具,在課堂上反復播放音樂視頻,缺少講解,學生雖看得眼花繚亂,但沒有吸收到音樂知識。因此,多媒體工具在教學中要遵循信息適度原則,要針對教學內容,適當播放音樂資料,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掌握學習內容。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張秋 單位: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縣鐵廠鄉孔抗小學
參考文獻:
[1]楊秀麗.略論多媒體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
關鍵詞:初中 音樂教學 智力 審美
音樂是一門綜合性學科,包含了歷史文化、風土人情、時代變遷以及人們的情感抒發、生活感悟、美好愿望的寄托。音樂是一門具有豐富藝術特色的學科,是充滿藝術的聲音,通過賞析而產生的一系列的聽覺效應和心理情感體驗。初中開設音樂教學課程旨在發揮審美內涵的教育作用,培養初中生對音樂藝術持久而穩定的興趣和愛好。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以獨特的方式激發著人們的情感,以美的形象激勵著學生,提高著學生的審美情趣,在欣賞和感悟的過程中產生聯想,延伸想象力、開發智力。那么,在初中音樂教學過程如何以心賞美、啟迪智慧呢,下面談談我的幾點教學感想。
一、提升初中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初中音樂教學大綱重點指出以培養學生的賞析能力、情感能力和認知能力,實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綜合素質型人才培養,要實現這一能力目標,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厭倦上音樂課,那么又何談以積極的心態學習音樂知識,欣賞音樂美呢?
首先應該和學生有良好的師生關系,用美好的師愛感染學生,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老師用魅力吸引學生,學生自然就會喜歡上音樂課。老師的魅力怎么來的呢?我認為應該尊重每一位學生,培養學生的自信心,用好各種語言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還要有精湛的專業技術和廣博的綜合知識以及藝術的授課方式,來滿足學生的求知、道德和精神需求。我平時常跟學生們講,音樂教室的講臺更是每一位學生的舞臺,凡是健康向上的內容,都可以自由展示。因此初中音樂老師除了傳授音樂課本基本知識外,在完成課本知識教學的空余時間,可以讓學生自主擇課,選取當下學生感興趣的音樂曲目,滿足初中生的求知欲。
有體育方面的《籃球火》;有生活中音樂廣告的《步步高音樂手機廣告歌曲賞析》,有電視劇插曲《仙劍奇俠傳三配樂賞析》;其中《仙劍奇俠傳三配樂賞析》是在學生們喜愛的網絡游戲音樂的基礎上,理性地與學生們交流了網絡游戲中音樂的制作過程及其吸引人之處等。關注學生感興趣的音樂話題,傾聽學生的聲音,老師引導學生賞析,提升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熱愛音樂,并喜歡上音樂課,有利于初中音樂老師開展教學工作,學生在發揮音樂興趣的基礎上慢慢領悟音樂的藝術美。
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
“一個缺乏想象力的人是愚昧的人,一個缺乏想象力的民族是落后的民族,一個缺乏想象力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想象能給學生插上靈感的翅膀,在知識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音樂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美的特征,是構成審美功能的客觀前提,優秀的音樂作品可以打動人的心靈,愉悅人的精神,凈化和陶冶人的心靈,培養人的審美能力,使人獲得審美的享受。雕塑大師羅丹:“生活中到處存在美,就靠我們去發現。”音樂藝術把內心深處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動化為自我傾聽的自由自在,引起聽眾的同感、激動,產生聯想、想象,在音樂藝術的賞析中舒緩情緒、陶冶情操。教師有效的創新教學可以點燃學生的創新火花。
初中學生正處于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不像小學生那樣在課堂上那么“自由”,“要面子,不好意思”,約束了他們放心大膽地歌唱。我覺得將課堂生活化,融入學生的大膽想象。自主學習、彼此交流、師生互動讓每位學生參與進來,可以讓音樂課成為真正的生命化課堂。同時將學生們非常喜歡的iPad、多媒體視頻播放等電子產品恰當地引入音樂課,就會大大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想象力,這些電子產品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能提供直觀、多彩生動的形象,寓教于樂,誘發學生展開聯想,感悟音樂的藝術美。
三、尊重學生的個性見解
“探究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這是新課程標準對音樂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個人覺得尊重學生的見解就是相信學生生來就是有創造天賦的,尊重學生自主選擇和自主探究,更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使得學生的行為更富有個性。
初中音樂教學主要不在于知識和技能的習得,而是體現在熏陶、感染、凈化、頓悟等情感層面上。因此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多用肯定的言語去尊重學生的見解,不要過早地作簡單評判,以免扼殺學生的創造潛能。初中音樂老師要為學生提供發展個性的可能和空間,應把全體學生的普遍參與和發展不同個性的有機結合起來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要,讓學生真正地成為音樂學習的主人,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展現學生的靈動性,而不是被動接受老師傳授的音樂知識,變“被動”為“主動”,變“灌輸”為“發現”。如在《渴望春天》一課中,通過音樂賞析,讓學生描繪每個人心中不一樣的春天景象,通過融入自己的觀察和感悟,說出學習這一課的體會。
初中生正處于智力加強開發階段,音樂本身就是一門審美藝術,不同的初中生對于同一音樂的感受不一樣,在初中音樂課堂上針對學生提出的不同見解,老師應給予關注、引導、鼓勵,而不是以統一的標準去要求,讓初中生積極參與到音樂課程的賞析中,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個性,去欣賞音樂作品,發表創新性見解。
綜上所述,初中音樂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應提升初中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尊重學生的個性見解,在這個過程中,啟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用心感悟音樂藝術,以心賞美、啟迪智慧。從學習音樂課程中拓寬視野,激發聯想,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熱愛生活,發現生活中的美,不斷提升自我的鑒賞力、賞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孫士存.改進音樂教學.提高審美能力.[J].中小學電教(下). 2011(05).
有效教學就是在符合時代和個體積極價值建構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時空內不低于平均水準的教學。有效教學理念的核心是了解學生需求,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基礎是尊重,教師必須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思想,只有尊重學生,才能切實關注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看問題,關注學生的成長需求和學習需求,真正地了解學生,使每一個教學環節能夠在學生身上發生作用。任何一種有效教學必定要促進學生當下發展,同時也會影響學生的長遠發展。
二、初中音樂有效教學策略
(一)確定有效的教學目標。
提高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是教學目標的確定,制訂目標是獲得課堂教學高效率的重要因素,只有細致的教材分析才能更好地把握教材,音樂課堂教學是老師教與學生學的互動過程,教學目標應有科學、明確的指向性,能夠反映教材的本質內容。藝術而巧妙地構思目標是優化目標的前提,基于初中學生的身心特點,合理設計教學目標,可以使學習的過程成為可控過程,避免盲目性,從而實現目標的優化。在教學中應注意:依據教學大綱以及初中學生年齡特點,把握教學總目標,在音樂課中,根據具體內容制訂教學目標,力求做到每節課教學目標與教學大綱相統一。課堂教學中對每一個教學環節也要確定清晰的小目標,圍繞目標,環環相扣,不斷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對音樂課的興趣。
中學階段是情緒和情感突變的時期,中學生精力充沛,富有朝氣,對生活充滿熱情,對任何事物都充滿了好奇,喜歡尋求刺激,討厭一成不變。音樂教師只有通過精心選擇的教學內容和新穎有趣的教學方法才能帶給他們樂趣,引發他們的興趣。因此,音樂教學要結合他們生理、心理發展的特點,展開切實有效的教學。合理的音樂游戲讓學生放松,發揮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在參與游戲中獲得感受與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與音樂相關文化等多方面的藝術能力和素養,實現讓音樂課堂教學充滿生命活力的目標,以至提高音樂素質,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最終達到育人的目的。
(三)采用多種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創新能力。
我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各個民族的音樂文化都具有各自不同的風格,要想充分了解各民族的音樂特性,僅靠聽是不夠的。為此,我在進行初一上冊第二單元《天山之春》教學時,我精心設計了《新疆歌舞擂臺賽》,課前讓學生通過網絡、刊物等收集了解資料。
把全班同學每10人按照座位分成6個藝術小組進行比賽。
比賽內容:
1. 請說出你所知道的新疆歌曲的歌名。
2. 聽新疆民歌猜歌名。
3. 請你唱唱新疆歌曲的旋律。
4. 你試著做做新疆舞蹈中典型的動作。
5. 能歌善舞(根據音樂做舞蹈動作)。
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在欣賞民族音樂的同時,也可用舞蹈動作加強其音樂的特性,借舞抒情,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樂教學中的每一個活動,都需要學生的感性參與,并且總是貫穿于教學過程的始終。教師應針對學生不同需要,適時調整課堂教學。
(四)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給學生創造展示的舞臺。
好表現和好奇的心理幾乎人人都有,作為學生就更為強烈。我們教師就應切實地利用音樂的學科特點,抓住學生的表現性心理需要,多提供一些讓學生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和機會,并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友愛、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始終處于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和精神振奮的心理狀態,從而充分滿足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好表現的心理需要。
(五)真情鼓勵,增添自信。
由于中學生的身體迅速生長,而生長速度和動作協調能力的發展暫時失去了平衡,使他們的動作協調性差,顯得比較笨拙,加之這個時期的學生自我意識膨脹,很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對于課堂上的一些互動活動表現出不愛動、不屑動的樣子,實際上是一種羞怯心理在作祟。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我們應給學生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激發他們的自信心,并產生一定的成就感。
關鍵詞:素質教育;音樂教育;初中音樂教學;現象;分析
長期以來,由于家長和學生,甚至部分教師都認為音樂課是一門無關緊要的學科,以及教材內容、教師的教學方法的枯燥乏味,逐漸導致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一味地只學習考試學科。這種現象固化了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越發感到學習的疲憊,從而產生了厭學的想法。而現代素質教育制度強調了音樂教育的重要地位,并要求在初中必須普及音樂教學。審美教育在音樂教育中處于核心的位置,所以在整個初中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以音樂的美來感染學生,以音樂中表達出的豐富情感來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慢慢形成好的審美觀念。根據音樂教育的教學目標,教師首先要指導學生對音樂的各個要素、各種方式產生反應,積極地指導學生學會感受、表達音樂中蘊含的豐富情感,此外還要堅持引導學生鑒賞、體會音樂表現出的美,進而讓學生終身受益。
一、改變初中教學模式,在課上分析驗證
課堂教學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往同樣的教學方法對不同的學生會有不同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課堂教授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調整方法,不斷地分析驗證教學教案設計的合理性,不斷進行反思并對癥下藥。課堂教學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再好的教學方法也有它不足的地方,需要進一步改進優化。因此在課堂上出現的各種意外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分析材料,為教師不斷地實踐探索提供幫助。在改變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的同時,我們還應當努力去構建互動課堂,打破傳統的灌輸呆板的學習方式,比如大多數學生都沒去過非洲,當我們給學生欣賞非洲音樂的時候,很多學生都感到陌生,此時教師就需要把非洲一些部落的歷史、風土人情以及非洲音樂的發展過程講給學生聽,并且為學生示范一些非洲音樂特有的動作,比如用手打鼓等等,并讓學生進行模仿參與,從而增加課堂互動性,活躍教學氣氛。
二、取長補短,不斷對音樂教學進行改善
年輕一輩的音樂教師仍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在教學時應吸取年長教師的經驗,取長補短。在新課改下,音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到以下幾點。
1.教學內容通常與教材息息相關,絕不能為了追求課堂效果而疏忽了音樂知識的傳授,因此,教師要認真備課并仔細設計教學內容。
2.注意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按其個性氣質對其進行個性化教育。
3.注意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和學生一起探索音樂的奧秘。
三、明確音樂課堂上的教學重點
長期以來,初中學生一般認為音樂課僅僅只是唱唱歌曲而已,誰唱的歌多,誰的音樂課成績就比較優異。所以音樂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明確音樂課的教學重點,提高學生學習音樂的意識。音樂課的重點是在學習音樂基礎知識的基礎上,認識各種器樂,欣賞前輩們的創作各種樂曲,在各個方面感受音樂的價值,從音樂中感受生活的意義。教師應該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對音樂世界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營造一種快樂的學習氛圍。
四、激發學生的興趣,帶領學生學習
如果學生不具備興趣意識,學生學習知識就好像攀爬珠穆朗瑪峰,困難重重。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能夠把握好學生的學習情況和心態,是教好音樂的一門技巧。音樂教育可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它不僅可以讓學生學會唱歌,而且還可以讓學生的智力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和提高。因此在音樂教學中,教師首先應該引導學生的探索欲望,激發他們的興趣。學生如果對音樂產生了學習興趣,便會積極地探索音樂知識,不會再覺得學習音樂是一種無關緊要的事。如果學生對音樂產生了深厚的興趣,其思維也會變得更加靈活自由。此外,教師還可以采用各種方法進行教學,例如,教師應該善于抓住學生獨特的心理特征,利用學生擁有極強的團隊榮譽感的特質,組織學生進行小組比賽,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不斷鼓勵學生勇于表現個人才藝,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學習音樂課程的樂趣,激起學生對音樂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應該善于利用現代先進的科學技術,帶領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的氛圍,不斷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對音樂的學習愛好。
五、設立情境模式,引導學生萌生音樂情感
音樂情感可以通過情境的磨練來萌生,它是在實踐生活中不斷積累豐富、不斷完善提高的。在初中的音樂教學中,教師需要設立音樂教學情境,根據所處環境調整音樂教學模式,以便開發學生的音樂情感。例如,在組織郊游時,教師可把環境所襯托出來的情感融入到音樂教學中去,還可以把音樂教學的過程與各種郊游活動或節日相結合,利用學與玩的教學模式,開發音樂情感,最終讓音樂教學模式得到優化。教師設立音樂情境,在情境中實現師生互動,可以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心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實現自我完善。比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以小組的形式來演繹一段音樂劇,讓學生更好地體會到音樂作品的極大魅力,深切感受到音樂潛在的內涵,并不斷激發學生對音樂的深切情感。對音樂的良好感受與認知,可以幫助學生提高自身修養與素質,讓學生的情操得到不斷的陶冶。
六、以學生為中心,因材施教
不同學生的音樂潛能有著明顯的差異,對音樂的理解與感受也各不相同。所以音樂教師就不能以同一個標準來看待學生,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尊重學生之間的各種差異,并要分析學生的個性特點,以此作為基礎,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以自己的方式學習音樂,參與音樂,積極肯定每一位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音樂的樂趣。
總之,現代音樂教學方法的運用,可以讓學生自己感受到音樂的美,獲得美的體驗,引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想象力,使學生在美妙的音樂里放聲歡唱。
參考文獻:
1.肖迪.初中多媒體音樂教學實效性分析[J]. 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