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初中物理預習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初中物理教學不可忽視初中物理的計算題是結合特定物理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通過對現象和過程的分析,再在利用對應的物理規律進行處理,最終在計算中得到答案的問題計算題要求學生解答過程中,寫出必要的推導和運算過程,因此能較為全面地體現學生的思維過程和能力水平此類題目大多出現在試卷的最后,所占分值很大,大型考試還會在這類題型中安排壓軸題而且此類題型還有與科學探究、科技發展以及生活應用相結合的趨勢,檢查在STS教育背景下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直接公式法”的應用
“直接公式法”就是學生將題目中的有關條件代入相應的物理公式或變形式,再通過公式計算即可得到答案的方法此類方法一般用于處理中低難度的問題,比如課堂練習中檢查學生對規律和公式的理解程度時所提供的計算題,其考查的知識點較為淺顯,適用于此種方法
例1第31屆夏季奧運會將于2016年8月在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舉行,如圖1所示為本屆奧運會的吉祥物維拉修斯和湯姆現有一尊該吉祥物的雕塑,質量為3×13 kg/m3,其密度為15×103 kg/m3,與地面的接觸面積為1 m2,求:(1)該雕塑的體積V;(2)雕塑的重力G;(3)雕塑對地面的壓強p(g=10 N/kg)
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密度和壓強的直接理解和運用,學生只要能認清相應公式的字母含義,準確地代入即可解決問題
習題講評建議這個習題引導學生運用直接公式法進行處理,然后再交流運用公式法解題的注意點即要做到以下兩點:一是明確題意,選對公式,并能將相應的數據合理地代入,在計算中得出相應的數值;二是在問題情境涉及多個對象和過程時,必須注意公式中物理量的同一性、同時性,即具體物理量必須對應同一個物體和同一狀態
三、“逆推法”的應用
所謂“逆推法”就是學生從結論入手,結合自身的物理知識基礎,運用邏輯推理,逐步探索發生結論的原因這種方法要求學生能對規律有著較為深刻地理解能力以及較強地邏輯思維能力,它不僅被廣泛運用于計算題的解決,也適用于計算型的選擇題和填空題
例2炎炎夏日,肯德基、麥當勞等快餐店所提供的飲料都會在其中放些冰塊,讓人一解暑氣如圖2所示的某類型果汁飲料密度是950 kg/m3,飲料的質量為06 kg,再往其中放入20 g的冰塊,杯底面積為50 cm2,飲料的深度為10 cm,求杯底所受的壓力?(g取10 N/kg)
解析逆推法強調學生從結果出發,明確解題的目的,最終求解杯底所承受的壓力學生應該思考“誰在壓迫杯底”,可以明確,是飲料液體提供了壓力,學生可以從深度為10 cm液體的壓強求解入手,再結合底面積即可求解壓力
液體對杯底的壓強
習題講評建議這個問題,學生如果方法選取不當,容易出現問題思維復雜化例如,如果學生從冰塊和飲料思考對底部的壓力,就需要考慮杯子側壁與飲料之間的力,問題的處理將更加復雜,因此本題運用逆推法有明顯優勢當然,很多物理問題的分析需要順推與逆推同時進行,當然多種方法的綜合運用對學生能力要求較高
四、“等效法”的應用例析
“等效法”是學生處理問題時,從效果相同出發,將復雜的現象或過程轉化為簡明的物理模型所謂“等效”一般指的是過程等效、效果等效、作用等效和圖形等效等等初中物理在電路問題處理中,要求學生畫出等效電路圖,以實現復雜電路結構的簡化,這是一種典型的圖形等效
例3如圖3甲所示的電路中,電源的電壓為6 V,且保持不變
(1)將開關S閉合,且斷開開關S1,電流表讀數為02 A,試求R2的阻值
(2)若同時將兩個開關均閉合,電流表讀數為03 A,試求R1所消耗的電功率
解析(1)上述問題中開關S1斷開而S閉合,相當于電阻R2直接接在電路中,其兩端電壓即為電源電壓6 V,簡化電路如圖3乙所示
(2)兩個開關均處于閉合狀態時,電阻R1和R2呈現為并聯狀態,且兩端電壓為6 V,電流表接在干路,測得干路電流為03 A,且結合題意,R2分流02 A,等效電路如圖3丙所示
關鍵詞:閱讀法 實驗法 質疑法 討論法 研究法
一、閱讀法
教材的閱讀,主要包括課前閱讀,課堂閱讀和課后閱讀。(1)課前閱讀,要有的放矢,即根據課本內容的不同,結合課文中提出的問題,邊讀邊想。如閱讀《光的傳播》這一節,可提出如下問題:①光是從哪里來的?發光的物體叫什么?②光源可分哪幾類?③從光源發出的光是怎樣傳播的?光的傳播需要介質嗎?④光傳播需要時間嗎?也就是說光傳播有速度嗎?通過閱讀,對新課內容有一個粗略的了解,弄清知識點,找出重點、難點,作出標記,以便在課堂上聽教師講解時突破,攻克難點。(2)課堂閱讀,就是在進行新課的過程中閱讀,對于那些重點知識(概念、規律等)要邊讀邊記。對于關鍵的字、詞、句、段落要用符號標志,只有抓住關健,才能深刻理解,也才能準確掌握所學的知識。如閱讀"浮力的方向"時關鍵是"豎直向上"。閱讀"光的折射規律"的課文時,抓住"斜射"和"光從空氣斜射入水、玻璃等還是從水、玻璃等斜射入空氣中"來比較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精讀細摳,明確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在閱讀時,若遇疑難,要反復推敲,為什么這樣說,能不能那樣說,為什么?弄清其原因究竟。(3)課后閱讀,結合課堂筆記,在閱讀的基礎上勤總結、歸納。
二、實驗法
實驗法指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運用一定的儀器設備進行獨立作業,觀察事物和過程的發生和變化,探求事物的規律,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實驗都是演示實驗,但實際上有一些實驗學生完全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完成。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逐漸嘗試把一些演示實驗安排成教師指導下由學生上臺演示,然后教師再指導或者再示范一次的方法,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參與和展示機會。例如初中物理分子動理論一章有很多實驗都是演示實驗,用空氣和二氧化氮演示氣體間擴散現象的實驗、用兩個鉛塊演示分子間存在引力實驗、研究溫度與內能的關系實驗等,讓學生上臺來做,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實驗中需要注意的問題也在演示中被臺下的學生看清楚了,教師再有針對地進行指導,重點難點就一目了然了。研究空氣被壓縮時內能增大實驗,上臺的學生在使用壓燃儀時往往用力大小、速度掌握不到位,實驗不成功的時候,臺下的學生表現得非常積極,幫助臺上同學找問題,或者干脆毛遂自薦,自己上臺來演示,大大活躍了課堂氣氛。教師在此基礎上加以指導,就可以很順利地完成相關教學任務。還有一個物體內能的實驗,在用橡皮塞塞好的帶導管接打氣筒的廣口瓶里裝一點水,然后用打氣筒往里打氣,可以看到容器里有水霧出現,還會看到瓶塞跳起。該實驗非常生動,但沒有準備的學生一般不敢貿然進行實驗,因此,教師可以提前鼓勵一兩個學生課前準備一下,然后在課上,當其他學生不能主動上前時,這一兩名學生大搖大擺地上臺,并順利完成了實驗。臺下的學生既羨慕又不解,總之在這種互動的過程中學生很好地學到了東西。
三、質疑法
孔子說過:"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學習的開端、思維的動力。在物理學習中,要結合教材中的"想想議議",進行巧妙的設疑,多動腦積極思維,多質疑,多解疑,才能真正弄清物理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并提高表述能力。如在學習"小燈泡亮度是由誰決定的"時,可先通過教師的演示實驗,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1) 當加在小燈泡兩端的實際電壓等于額定電壓時,小燈泡的實際功率等于額定功率其正常發光嗎?
(2)當加在小燈泡兩端的實際電壓小于額定電壓時,小燈泡的實際功率小于額定功率,小燈泡能不能正常發光?
(3)當加在小燈泡兩端的實際電壓大于額定電壓時,小燈泡的實際功率大于額定功率,小燈泡又會怎樣?
結論:小燈泡的亮度是由它的實際功率決定的。小燈泡的實際功率等于額定功率時,正常發光;實際功率小于額定功率時小燈泡發光較暗;當小燈泡的實際功率大于額定功率時發光很強,很容易將小燈泡燒毀。某些物理量的測量方法相似,但所用的器材不同,等等。所以在學習中一定要積極思維,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找出異同和聯系,掌握知識的本質。例如,蒸發和沸騰的異同點就可列表比較。質量和重力、壓力和重力有什么區別和聯系等,都可以列表比較。通過比較,加深對物理概念和規律的理解,同時培養自己的科學思維能力。
四、討論法
討論法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為解決某個問題而進行探討、辨明是非真偽以獲取知識的方法。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能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維能力、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靈活地運用知識。
五、研究法
研究法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通過獨立的探索,創造性的解決問題,獲取知識和發展能力的方法。優點在于通過學生在研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懂得如何獨立地獲取信息、獲得概念,并逐步掌握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創新意識和形成創造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能力。
【關鍵詞】初中生物 實驗教學 改進方法
實驗教學法是初中生物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動手實踐、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但是目前初中的生物教學現狀存在很多的問題,實驗教學的教學效果更是讓人堪憂,試驗方法不合理,實驗材料不完備,實驗設施不齊全,實驗教學不重視等等問題,都是造成生物實驗教學效果很差的主要原因①。
一、改進實驗材料
1.外界溶液濃度影響細胞吸水的實驗
實驗存在問題:該實驗主要材料為兩對豆類幼苗,將其分別放置在清水和濃度為10%的鹽水中,然后觀察幼苗吸水挺直、缺水萎縮的現象,觀察時間為20分鐘左右,培養幼苗時間比較長,一般需要幾天,不利于及時觀察到實驗現象,制約教學的有效開展。
實驗改進方法:材料選用黃豆芽或者綠豆芽代替兩對以上葉的豆類幼苗,將材料放在清水和濃度為10%的鹽水中,等待2分鐘,放在清水中的豆芽就會保持挺直狀態,而鹽水中的豆芽就會出現萎縮。教師可以讓學生去分析其中的原因。另外黃豆芽和綠豆芽隨處可以買到,實驗非常方便。
2.觀察莖輸導功能實驗
實驗存在問題:在該實驗中,選用的是楊樹的枝條進行實驗,但是教材規劃的實驗實踐基本上是在秋天,這時的楊樹樹皮非常難剝,樹的韌皮和木質部分難以分離,不利于實驗。
改進方法:用大葉黃楊代替楊樹。大葉黃楊是一種常綠型植物,一年四季其樹枝都在生長,樹皮和木質很容易分離②,可以將它作為實驗材料。把大葉黃楊帶葉子的枝條浸泡在稀釋的紅墨水中,放在陽光下一晝夜,之后我們就會發現紅墨水已經上升到葉脈位置,剝掉樹皮,觀察出木質部分已經變紅但是韌皮位置不變紅。通過此現象可以說明紅墨水是從木質部向上滲透的。
3.觀察葉片的結構
實驗存在問題:該實驗主要選用菠菜葉片葉橫切,然后觀察葉片的結構。但是菠菜葉比較容易缺水萎縮,不方便作葉橫切,而且用水泡過的菠菜葉子會變得很脆,切出來的葉片非常不完整,不是缺少上表皮就是缺失下表皮。
實驗改進方法:用綠蘿的葉片代替菠菜,綠蘿的葉片很容易切且完整,綠蘿葉不容易萎縮發蔫,存放時間長,易于實驗;另外綠蘿作為花卉植物在市場上很容易買到,為實驗提供了很多方便。
二、改進實驗方法
1.不同物體表面對于蚯蚓移動速度的影響
實驗存在問題:將一只粗壯的蚯蚓分別放置在玻璃和紙板上,觀察其移動速度,分析哪種物體表面更適合蚯蚓移動?通過實驗得知,蚯蚓在玻璃的表面上移動速度快于在紙板上的移動速度,分析原因有可能是紙板吸收了蚯蚓身上的黏液,增加了蚯蚓移動時的阻力,影響了蚯蚓的移動速度,也有可能是當蚯蚓身上黏液減少之后,呼吸變弱,活動力降低。
實驗改進方法:準備兩塊玻璃板,一塊打磨,一塊光滑,將兩根玻璃棒引導蚯蚓移動的軌跡,觀察蚯蚓的移動速度。
2.植物呼吸作用消耗氧氣
實驗存在問題:將相同數量的新鮮植物和燙過的植物分別放置在封閉的錐形瓶中,然后將它們放在陰暗的環境中一晝夜;一晝夜之后將燃燒的火柴棒放入裝有新鮮植物的錐形瓶中,火柴棒會馬上熄滅;而放置在燙過的錐形瓶中的火柴棒依舊在燃燒。
根據實驗現象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新鮮的植物在密封的錐形瓶內進行呼吸作用,消耗了瓶中的氧氣,而火柴棒在無氧的環境下不能燃燒,但是新鮮植物在進行呼吸作用的時候會釋放出二氧化碳,當二氧化碳達到一定濃度時,燃燒的火柴棒就會熄滅,所以該實驗設計不嚴謹,應該排除掉二氧化碳的實驗干擾。
實驗改進方法:在兩個小試管中分別放入少量的20%濃度的氫氧化鈉溶液,然后把兩個小試管分別放在兩個錐形瓶中,在陰暗的環境下防止一晝夜,然后用燃燒的火柴觀察其實驗結果。該實驗中很好的用氫氧化鈉溶液稀釋了植物進行呼吸作用時呼出的二氧化碳,排出了二氧化碳對實驗的干擾③。
3.觀察草履蟲的身體結構
實驗存在問題:草履蟲天生好動,全身透明,觀察起來非常不方便,不利于實驗。
實驗改進方法:(1)在載玻片中的草履蟲培養液中鋪上幾條棉花纖維,限制草履蟲的活動范圍,增加草履蟲活動的難度;(2)在載玻片上滴幾滴蛋清液,增加培養液的粘稠度,降低草履蟲的移動速度;然后在載玻片一側滴上少許的紅墨水,將草履蟲的食物泡上色,再用2%的冰醋酸將草履蟲的細胞核上色,觀察草履蟲的身體結構。
結束語
對教材上的實驗方法加以改進和創新利于生物實驗教學的改革,提高實驗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的實驗精神和創造能力,提高初中生物教學的水平。
【注釋】
① 劉薇. 探究理念下的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研究[D]. 山東師范大學,2011.
② 徐建華. 例析初中生物實驗教學的存在問題及改進方法[J]. 中學生物學,2010(03):45-46.
關鍵詞:探究活動;預習;有效;方法
預習是學生課前的自學活動,在課前對所學內容進行獨立思考與鉆研,形成初步的感知,先做一個簡單的認識、了解、消化,以便在課堂學習中更加明確學習的目標、任務,能更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學習。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課前預習是一種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法。
一、問題的提出
1.預習的特點
學生通常所采用的預習方法是在課堂學習之前,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先大概地自我閱讀一遍,初步了解課堂要學習的主要內容,通過預習能很容易找出所要學習知識的重點和難點。學生采用傳統的方法對將要學習的知識內容進行簡單的自我學習,雖然學得不深、理解得不透,但是對所要學習的知識已經有所了解,略知一二。
2.探究活動的特點
初中物理探究活動的目的主要在于給學生學習物理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使學生能更主動有效地獲取物理知識和發展實驗探究能力,促使學生科學品質和世界觀的形成。初中物理的探究活動可以形象地比喻成“尋寶”活動,所要探究問題的結論就是所要尋找的寶物。探究活動剛開始前,就像學生不知道寶物在哪里一樣,學生也不知道探究活動的結論,這樣有利于探究活動的進行,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有利于學生探究等多方面能力的發展提高。
二、對問題的思考
1.探究活動是否需要預習
由于學生的預習習慣以及預習和初中物理探究活動本身的特點,當對初中物理探究活動采用傳統的預習方法進行預習時,預習不但沒有促進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學習,反而對學生的學習產生了一些不利的影響,于是有部分教師提出探究活動不能預習的觀點。
2.探究活動要有有效的預習方法
初中物理探究活動需要學生的預習,但同時應避免傳統預習方法對探究活動所產生的不利影響,避免學生得到了“寶物”而忘記了重要的尋寶過程,避免學生獲得了結論而又僅僅局限于結論本身。
三、問題的解決方法
針對蘇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中的探究活動本身的特點,對學生的傳統預習方法進行改進,對初中物理探究活動按探究目的分成不同的類型,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加強對預習的指導,并且適時檢查,既充分發揮預習的作用,又促進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學習,促進學生探究等能力的提高。
1.采用多變的預習方法
預習的方法直接決定預習的效果,對于探究活動的預習來說,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探究活動的預習不能一味采用同樣的方法,而應多種預習方法相結合使用,采用多變的預習方法。
自主預習,就是學生自我安排預習,這也是學生傳統預習中常用的預習方法。在探究活動中對于一般的測量性的探究活動或者一些簡單的操作性小實驗活動,學生可以采用自主預習的方法進行預習。
任務預習,就是教師給學生布置一定的預習任務,適用于需要學生做出猜想與驗證猜想或者找規律等一類的探究活動。
問題預習,就是學生在預習過程中對探究活動中的一些實驗步驟與實驗方法等先做一個自我思考,思考實驗步驟的目的是什么、有沒有其他方法、實驗通過什么現象說明等。
2.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
不同的探究活動對學生的能力要求以及能力的發展是不同的,有的探究活動需要學生探究之前知道怎么做,而有的探究活動在探究之前卻不能讓學生知道結論,否則就失去了探究的意義。例如,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實驗中,如果學生預習知道了杠桿的平衡條件,在探究過程中測力的大小時會不自覺地想力的大小應該是多少。對不同類型的探究活動提出不同的預習要求,既可以發揮預習的功效,又能避免不當預習對探究活動的學習以及學生能力發展提高的影響。
另外,對于不同的學生提不同的預習要求,有助于發揮預習的作用,使學生學有所得,也有助于保持學生對探究活動的學習興趣與探究愿望。
3.加強適當的預習指導
學生的任何學習活動都離不開教師的指導,探究活動的預習也同樣如此。初中生的自學能力還不是很強,預習需要教師的適當指導,這種指導體現在預習的方方面面。一是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方法要進行指導,對于不同的探究活動要采用什么樣的預習方法,預習到什么樣的程度,學生往往把握不準,是全部按書本預習還是預習其中一部分,這要求教師在方法上給予適當的指導;二是在思考問題的方法與思考問題的切入點上教師要給予指導,好的方法是成功的一半,學生的思維方法往往決定思維的結果,學生的思維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往往能為學生的思維打開一扇門。
關鍵詞:引橋教學法;教學方式;預習環節
在筆者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對物理學習不感興趣,一方面是因為物理概念、物理定理比較抽象,學生學起來晦澀難懂;另一方面是因為教師在教學中沒有做好學生的教學引導工作,學生不知道如何去消化理解物理難點。在此背景下,筆者結合多年的初中物理教學經驗,并查閱相關的文獻資料,就引橋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進行分析探討,以期培養學生的物理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一、初中物理教學現狀
1.教師主導教學,忽視學生感受
初中物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將自己放在教學的主置,學生處在被動學習的地位,有的教師為了跟上教學進度,將整節課的教學進度安排得十分緊湊,準備了大量的知識點,向學生灌輸知識,不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學生不停地記筆記,也不能及時向教師提出疑問。這種教學方法忽略了學生的感受,致使學生在物理課堂中的學習效率很低。
2.教學方式單一,學習興趣不高
很多初中物理教師的教學方式單一,教師通常通過板書的方式給學生講解知識或者推導公式,教站在講臺上對著課程教材不停講解,學生對著課本聽得昏昏欲睡,一些抽象的物理知識,學生理解比較困難,逐漸喪失了物理學習興趣。很多學生覺得物理課堂枯燥乏味,一到物理課堂時間,就提不起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效果不佳。
3.課堂時間有限,學習時間短暫
由于課堂時間有限,很多物理教師把課堂教學環節安排得很緊湊,準備很多知識點,希望能在45分鐘的時間里讓學生學到更多知識。物理課堂教學結束后,教師給學生安排枯燥繁多的課后作業和練習。雖然很多學生都能夠完成課后作業,但是卻在完成作業后,將物理拋之腦后不再搭理。
二、引橋教學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1.做好預習環節
初中物理教師在教學前,可以讓學生先對課本進行預習。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可以提前了解將要學習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結合自己的知識基礎,指導自己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知識存在疑惑,哪些知識無法理解,在預習中思考問題,引導學生逐漸養成主動思考的習慣。
例如,在學習溫度的知識時,可以讓學生先預習。這一節的知識比較容易理解,學生在預習的時候,借助生活經歷和生活常識,對課本中溫度的概念以及生活環境中常見的溫度值都有大致的掌握,可能對如何使用溫度計測量溫度會有疑惑。在接下來的教師講課環節,學生可以對已經掌握的知識進行鞏固,對存在疑惑和無法理解的知識重點進行攻克,引導學生帶著思考進行學習。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欲望,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生活中的物理學常識。
2.創新教學模式
初中物理概念、規律、公式都是比較抽象的知識,教師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通過給學生口述舉例,讓學生通過想象去理解,學習效果并不明顯。教師可以借助豐富的互聯網資源和多媒體教學設備,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模式,啟發學生思考。
例如,在學習摩擦力的知識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給學生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現象,讓學生了解生活中的摩擦,開始“上橋”,產生深入探究學習的興趣。然后教師給學生引入滑動摩擦力、靜摩擦力的概念,分別用動畫演示說明“相對運動方向”和“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及判斷方法,讓學生通過觀看了解摩擦力的現象,主動探究影響滑動和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靜摩擦力大小等知識,指導幫助學生把握知識要點,突破理解難點,增強學生學習物理的信心。
3.成立討論小組
初中物理引橋教學不是一蹴而就的,要循序漸進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培養。課堂教學時間有限,學生學習物理的進度就會中斷,教師可以成立物理討論小組,讓班級中的學生在課堂外也能互相交流學習,提高學生主動“上橋”、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例如,由于不同學生的思考方式、學習方法和興趣愛好不同,教師可以將不同特點的學生安排在一個小組,讓學生之間進行探索交流,主動表達自己的思路和方法,積極主動地去查找資料或者詢問教師,理解同學的想法和見解,互相啟發學習靈感,取長補短,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物理綜合水平。
綜上所述,初中物理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實際,將引橋教學法應用到初中物理教學中,做好預習環節,借助互聯網和多媒體教學設備,創新教學模式,幫助學生輕松理解掌握新知識。同時,成立物理討論小組,引導學生主動探索。通過多種舉措,培養學生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