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部丰满熟女富婆视频,托着奶头喂男人吃奶,厨房挺进朋友人妻,成 人 免费 黄 色 网站无毒下载

首頁 > 文章中心 > 德育原則的方法

德育原則的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德育原則的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德育原則的方法

德育原則的方法范文第1篇

1、要針對學生實際

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教育要根據所教學生的年齡特點、知識水平、地域特點等實際情況有的放矢,做到有針對性的進行,才能收到好的效果。否則,德育目標沒有實現,反而還可能影響正常的課堂教學。比如,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思想的教育,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區別進行。例:高中《生物》中在講述植物的向光性原理時,向學生介紹植物的向光性是單側光引起的生長素分布不均勻造成的。在學生了解了這一原理后,可以進行這樣一個小結:植物的向光彎曲生長,其內因是生長素的促進生長的作用,外因是單側光的照射,只有這兩個因素同時起作用,植物才能表現出向光性,這體現了辯證法中內因和外因的關系。由于高中學生已在思想政治課中學習過有關內容,所以這樣一個簡單的小結從生物學的角度印證了內因和外因的關系,對于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起到了不可小視的作用。而同樣的這種觀點,如果針對初中學生,就要用更具體、更直接的實例和語言進行灌輸,以適合初中生的知識水平。例:初中《生物》講述光合作用時,在介紹了光合作用的關內容之后,可以這樣問學生:為什么植物能進行光合作用而動物不能呢?學生會回答是因為植物細胞中有葉綠體而動物細胞沒有。接著教師再問:植物細胞有了葉綠體是不是就能進行光合作用呢?初中生可能要經過討論才會答出還必須要有光照。然后教師再以這個例子教育學生:植物細胞之所以能進行光合作用,一是因為有葉綠體,二是要有光照,這兩個因素缺一不可。就好比同學們在學校學習,要學好知識,首先要自己努力,其次還要靠教師的教導,這兩個條件也是缺一不可的。對初中生來說,這樣的灌輸不僅能使他們懂得搞好學習的基本要素,還能夠使他們建立內因外因關系的初步概念,為培養他們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奠定基礎。

此外,如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高中學生可結合教材內容多介紹一些我國高科技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而對初中學生則可以多介紹一些我國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珍貴稀有的動植物種類等等。還如進行環境教育,對高中學生可以讓他們根據所學的各科知識,自己設計一些環保設施;對初中學生則可以清環保人員進行環保知識的講座;對城市學生,可以帶他們參觀一些工廠的污水凈化設施;而對農村學生,則可以給他們多講一些生態農業方面的知識,并鼓勵他們去實踐。

2、要結合國情國策

作為一個中學生,應該認識了解我們國家的基本國情和國策。作為生物教師也應該結合學科特點對學生進行這方面的教育。如在高中《生物》遺傳學內容的教學中,經常有這樣的題目:“一對夫婦生了四個孩子……”有一次,筆者在念題之后,讓學生在題目中加兩個字,變成:“一對德國夫婦生了四個孩子……”。學生愕然,不知所以。筆者告訴他們,我們國家人口基數大,而資源有限,所以實行計劃生育,一對夫婦只能生一個孩子。而德國的人口增長率為負數,所以鼓勵生育。學生嘩然,笑聲中,他們對我國的計劃生育政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還如在進行遺傳系譜圖的有關教學時,筆者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有意識地設計一個包含有近親結婚的遺傳系譜圖。在解答了有關的問題后,又問學生:圖中的×號和×號生出患病孩子的機率達25%,為什么?學生回答:因為他們都帶有致病基因。筆者再問:他們為什么會帶有相同的致病基因呢?他們的致病基因是不是都來自同一個祖先?學生在觀察后會得出正確的答案。然后再問:×號和×號是什么關系?學生答:表兄妹關系,是近親結婚。這時筆者再作一個小結:由于在近親結婚情況下,夫妻雙方帶有相同致病基因的可能性遠遠大于隨機婚配,故生出患病孩子的可能性大大提高。所以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從而使學生不僅了解了我國《婚姻法》的有關內容,而且還使他們從理論上弄清了近親結婚的嚴重危害。再如,在進行生態系統有關內容的教學時,也會經常碰到有類似“大量捕蛇”、“捕殺貓頭鷹”等內容的習題,這時,教師應結合題意向學生說明這樣做的后果,如捕蛇和貓頭鷹會導致田鼠數量大增,破壞生態系統的平衡狀態,并且向學生介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法規,從而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和有關法制教育。此外,還在結合教材內容向學生宣傳環保知識、介紹在我國保護森林和草原的必要性、結合北方的沙塵暴天氣談在我國植樹造林、防風治沙的緊迫性等等。從而將德育教育與我國的國情、國策緊密結合。

3、要適時、自然,不能盲目、牽強

德育教育雖然是中學生物教學必須完成的教學目標之一,但它的具體落實應該有一定的技巧,要把握適當的時機,這樣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例如結合生物進化知識對學生進行唯物主義觀點教育,教師就不應停留在僅僅說“這是唯心主義”、“這是唯物主義”的生搬硬套之中,而應該把握甚至誘導適當的時機,結合具體的實例進行。如在學習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時,學生在課堂回答問題以及練習中經常會出現的一句話是:某生物為了適應環境從而出現了某種性狀。教師就應該抓住這個時機,向學生說明這種說法欠妥當,因為生物適應性的出現并不是“為了”適應環境,而是“特定的環境對生物的適應性性狀進行選擇的結果。”并告訴學生前一種說法犯了主觀唯心主義目的論的錯誤,然后再留出幾分鐘讓學生自已思考、相互討論,這樣就使學生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在自然科學中的具體體現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對于他們樹立唯物主義思想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德育原則的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 文化翻譯 文化再現 翻譯方法

語言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是社會文化發展的產物。翻譯就是兩種語言的轉換,在轉換過程中必然涉及兩種文化。翻譯實質上是不同文化間的交流。翻譯不僅要做到語言意義上的等值,更重要的是要真正做到文化意義上的等值。

一、文化翻譯的原則

對于翻譯,有人提出“譯學無成規”,認為翻譯是一種純粹的實踐活動,無需什么原則指導。然而,更多人堅持認為“翻譯是一門科學”,有其理論原則。金緹和奈達在合編的《論翻譯》中指出,“每一個人的翻譯實踐都有一些原則指導,區別于自覺和不自覺,在于那些原則是否符合客觀規律”。實踐證明,用一些翻譯原則指導翻譯實踐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在18世紀90年代,英國學者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論翻譯的原則》里提出了翻譯的三條原則:一是譯文應完全復寫出原作的思想;二是譯文的風格和筆調應與原文的性質相同;三是譯文應和原作同樣流暢。

我國清代翻譯家嚴復于1898年在《天演論》中提出了著名的“信、達、雅”三條標準。上世紀80年代,張培基先生在《英漢翻譯教程》中把翻譯的標準概括為“忠實、通順”四個字。然而,隨著翻譯實踐的深入和翻譯理論的發展,人們對翻譯的性質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奈達在《語言文化翻譯》一書中進一步發展了“功能對等”(function equivalence)理論,更加重視翻譯中的文化因素。翻譯不僅是語言的,更是文化的。因此,我們可以從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把翻譯原則歸結為文化再現(culture reappearance)。

文化再現,首先指再現原語文化特色。魯迅先生曾經指出,翻譯必須“保持著原作的風姿”。在翻譯中必須忠實地把原語文化再現,不得任意抹殺和損害原語民族文化色彩,力求保持原語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例如:《紅樓夢》中“巧婦做不出沒有米的粥來”。譯文一:“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譯文二:“...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譯文一主要考慮到英美人的傳統主食是面包,所以將“米”譯成“flour”有利于英美讀者理解。但西式面包出現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與整個作品中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不相協調。而譯文二保存了原作中“米”的物質文化概念,符合作品的社會文化背景,再現了源語民族文化特色。

其次,文化再現還指再現源語文化信息。翻譯時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要深刻理解原文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并在譯文中再現出來。例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可以譯為:星期五到了,他們馬上就會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表面上似乎忠實通順,可讀者一定會感到迷惑,不明白為什么他們到星期五出去喝酒。原來英國星期五是發薪的日子,因此不妨將Friday具體化,使文化信息一目了然。

二、文化翻譯的基本方法

(一)直譯法

直譯法指用譯語中的“對應”詞譯出源語文化信息。這能夠盡量保持源語文化,開闊讀者文化視野,促進兩種文化的交流。例如:莎士比亞十四行詩第十八首第一詩節“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譯文:我可否將你比作夏日?你更可愛,又更溫柔。有人提出把“summer”譯為“春天”,因為在中國文化概念中“夏天”常與炎熱酷暑聯系在一起。而在英國的四季中,冬天很長,夏天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節,給人一種美麗、溫馨、可愛的感覺。

(二)轉化法

不同的民族,由于歷史文化、生活地域、風俗習慣、等不同,使得其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上存在著差異。翻譯這種文化差異時需要把源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轉換成譯語中帶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詞語。這種譯法多用于習語和比喻性詞語的翻譯。例如: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英國古代以馬耕為主,英國人對馬有深厚的感情。而中國自古以來主要靠牛耕,且秉性勤勞忠厚,自然形成了中國人對牛的熱愛和贊譽。

(三)意譯法

由于兩種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文化背景迥異,原語中帶有文化色彩的詞語在譯語中沒有完全對應的詞語來表達,這時只有采用意譯法來表達。意譯是指舍去源語的語言形式和字面含義,在翻譯中,用跨文化的“對等”詞來表達出源語的文化信息。例如:“痛打落水狗。”可譯為:Kick a man when he’s down.對于中國人來說,狗是一種令人討厭的動物。漢語中常用狗比喻壞人,如“狗頭軍師”、“狗腿子”等。而在西方人眼中,狗是可愛的動物,是忠實的象征。由于這種文化概念的差異,如果直譯為hit a dog when he falls in water,西方人則會認為人類太殘忍了。

(四)譯注法

原文中的一些人物、典故、歷史事件往往帶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在翻譯時可先直譯,然后采用增詞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釋或說明文化背景。這樣既可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又有利于讀者對原文的理解。例如:“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可譯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the master mind.“諸葛亮”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人物,在中國人民心中是智慧的象征。因此,在翻譯時增加with their mind combined 和the master mind,充分再現了源語的文化信息。

(五)音譯法

一些源語文化有的事物在譯語中是空缺的。這時只能采用音譯法把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譯語中去。這不僅保存了原語文化的“異國情調”,而且可吸收外來詞語,豐富譯語語言文化。例如:餃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食品,具有豐富的中國文化內涵。“餃子”一詞在英語中沒有對應的詞語表達。《漢英詞典》將“餃子”譯為:“dumpling”,有失其中國文化特征。dumpling在英語中是指與肉、蔬菜在一起煮的面團圓。由此可見,兩者不能混談。更重要的是,對于中國人來說,過年吃餃子是合家團圓的象征,是對幸福生活的一種期盼。鑒于餃子這種深邃的文化內涵,可直接譯為“Jiaozi”。現在餃子及其文化內涵已被英美人所熟悉和理解,并成為英語的一個外來詞。類似的譯例還有:“狗不理包子”(Goubuli Baozi)、“功夫”(Kongfu)等。

翻譯作為一種語際間的交際,它不僅是語言轉換過程,而且是文化交流的過程。傳統的翻譯觀把翻譯重點放在語言方面,而忽視了文化方面。因此,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改變舊的翻譯觀念,提高文化的敏感性,采用靈活的方法處理文化差異。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德育原則的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園林設計 樹種選擇 樹種搭配

中圖分類號:TE8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1-0014-01

引言

隨著城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城市的環境問題也變得越來越嚴重,相關部門加強了園林規劃和建設,力圖改善環境質量,因此園林設計受到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節約型、生態型園林是現代園林設計的主要方向,城市園林綠化的設計與實施,主要是為了改善人們的生活環境,實現對資源的有效利用,使得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是說,在城市園林設計過程中,不僅要考慮到整體性,還應該要考慮到細節,要從植物、園林構造等方面著手,加強對園林景觀的構建,使得城市園林景觀能夠與當地的建筑風格、城市文化底蘊保持一致。樹木是城市園林綠化造景過程中的重要材料,在園林綠化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樹種的合理選擇,尤其是要加強對本土樹種的選擇,從而使得城市園林的耐受性更強、美觀度更高。除了加強對樹木的合理選擇之外,還應該要對各種園林景觀進行搭配,從而形成不同的園林風格,給人們營造更加和諧的生態環境。

一、城市園林綠化樹種的選擇原則

(一)因地制宜的原則

城市是多樣化的,不同的城市的風格、文化底蘊等都不相同,這些因素使得每個城市都是獨具個性的,特別的。多樣化是自然環境的一個基本特征,在生態園林樹種選擇過程中,應該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景觀植物,比如要按照當地的環境、土壤、氣候等基本特征,形成適宜當地環境的植物群落,并且要通過一些人工手段,比如不斷推廣種植土,提高綠地維持機制。很多城市為了豐富園林景觀的類別和層次性,在造景的時候都會選擇多種類別的植物,比如在種植基調樹種的基礎上還會增加草坪、觀賞花木等,從而使景觀空間更加豐富,需要注意的是,在選擇觀賞性植物的時候要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和土壤環境來確定,有的觀賞性植物只適合生活在北方,有的樹木則只適合生活在南方。

(二)視覺優美的原則

城市園林景觀的設計與規劃,要給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效果,樹木一般給人一種欣欣向榮的力量,尤其是一些常綠樹種,給人帶來很多正能量。為了要豐富園林景觀,在城市園林造景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常綠樹種的應用,還應該要加強對其他樹種的選擇和使用,比如一些觀花樹種、觀果樹種等,其顏色更豐富,在城市園林造景中可以帶來更加良好的視覺體驗。(見圖1)

(三)生態原則

城市綠化園林的規劃和設計,目的就是為了改善城市的h境問題,給人們提供一個和諧、自然的生態環境,因此在園林設計過程中,必須要把握生態原則,生態原則的根本是利用景觀、樹種、花草等植物的多樣性,針對整個空間進行合理的綠化配置,從而使得城市園林景觀設計的生態性得到滿足,可以在城市構建一個小型的、完善的生態系統,發揮出更大的生態效益。

二、城市園林綠化的樹種選擇

(一)選擇多種樹木

樹木的功能很多,比如吸收二氧化碳、豐富視覺效果、提供陰涼、保持水土平衡等,樹木是園林造景中的主要植物,使得城市中的空氣得到凈化,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在選擇樹木的時候,應該要對樹木的種類進行豐富,比如在對植物進行選擇的時候,可以以構建復合性的群落結構為基礎,選擇喬木、灌木、草本等植被。另外,由于城市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對空氣的凈化效果也是選擇植物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尤其是在一些污染比較嚴重的地區,可以考慮選擇一些葉面積比較大、光合效率比較高的植物,能夠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更良好的小范圍氣候環境。(見圖2)

(二)選擇本土樹種

樹木對周圍環境的要求很高,尤其是一些外來樹種,雖然形態好看,但由于對當地的水土環境不適應,則很容易導致死亡,成活率不高。本土樹種對當地環境的適應性更好,更易成活,在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應該要加強對本土植物的應用。以云南昆明地區的城市園林綠化為例,昆明市的鄉土樹種十分豐富,比如香樟、滇樸等,當前在昆明市的行道樹種植過程中,有很多銀樺、桉樹等外來品種,本土的香樟、滇樸等所占的比重不高,近年來,當地加強了本土樹種的培育,比如云南松、云南樟、金銀花、棕櫚等,已經開始在各地大量種植,在行道樹的配置上也更多的選擇了本土樹種,養護更簡便,而且樹木的成活率更高,更適合當地的水分、土壤、氣候、溫度等環境,而且這些樹種本身的觀賞價值極高,給人帶來豐富的視覺效果。

(三)加強特色表現

在樹木的選擇過程中,應該要結合城市的特點,城市的文化底蘊等方面的因素進行選擇,使得樹種能夠為城市景觀增添魅力。比如在我國南部的一些地區,其常年氣溫較高,四季如春,在樹木的選擇上應該要把握這一原則和特點,通過樹木的搭配,來改善環境,讓居民可以看到四季風景,體會到四季變化。比如可以增加常綠闊葉喬木和常綠灌木的數量,同時,要選擇季節性植物,使得城市一年四季都有景可賞。比如冬櫻花一般在冬天盛開,在冬季給人營造溫馨的感覺,而滇樸則一般在夏季生長較旺盛,給人帶來乘涼之地,在秋天,則可以通過銀杏葉的黃來點綴風景,使人感到心情舒暢。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園林綠化景觀設計是改善城市環境的重要途徑,不僅要遵守節約、生態的原則,同時要考慮到美觀和藝術性。在園林樹種選擇過程中,應該要對植物進行合理地搭配,選擇適宜當地自然條件的植物類別,進行科學合理地搭配,提高城市園林造景水平。另外,在樹種的選擇過程中,還應該要考慮到人文、城市環境、氣候條件等各種因素,盡量增加本土樹種在園林造景中的應用,從而不斷提高植物的存活率,提高其對氣候條件的耐受性,帶來良好的生態效益,

參考文獻

[1] 王彥鈞,溫仕英,蔡靜會.城市綠化中園林樹種的選擇[J].現代農村科技,2007(02)

[2] 金冬冬.關于園林綠化中植物的配置及選擇探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4(18)

德育原則的方法范文第4篇

關鍵詞: 建筑結構設計,原則,方法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內容

結構設計簡而言之就是用結構語言來表達建筑師及其他專業工程師所要表達的東西。結構包括房屋的基礎、墻、柱、梁、板、樓梯等等。然后用這些結構元素來構成建筑物或構筑物的結構體系。把各種情況產生的荷載以最簡潔的方式傳遞至基礎。結構設計的內容由上可知為: 基礎的設計、上部結構的設計和細部設計。

2 建筑結構設計的原則

1) 剛柔相濟設計原則。

若要保證建筑結構體系安全,其設計應該是剛柔相濟的。結構剛度過大說明結構體系變形能力差,當施加瞬間巨大的外力時,很容易造成建筑結構局部受損影響建筑的功能; 而剛度過柔的建筑結構可以有很好的接受外部施壓的能力,但相當容易變形。所以,設計師要根據建筑物的功能特點來確定建筑結構體系的剛度。

2) 低碳環保設計原則。

目前,一些國家的建筑物是利用太陽能進行能量供給的,這不但節約了資源,還沒有任何的污染。我們不僅要求建筑物美觀,還需要建筑物在使用上低碳環保。一名合格的建筑設計師應該是注重環保、追求人與自然科學和諧發展的。我國的大中城市花草樹木比較少,而且一些城市的周邊林草植被已經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惡化,影響了人類的發展。工業與交通集聚擴充引發大氣污染,水污染和噪聲污染等,這就影響了居民的健康與生活。所以,建筑師在設計時要考慮設計區域的自然生態狀況,本著保護和恢復原始生態的原則,利用好當地的植被進行環保設計,按照體現不同建筑的特點以及功能要求,盡量將建筑設計的低碳環保,讓人們能夠與自然和諧相處。

3) 多層建筑設計原則。

多層建筑的結構體系是多層設防的。在實際應用的建筑結構中,絕大多數的實際建筑結構都為超靜定結構體系。無論什么情況,所有抵抗外力的結構都在協同工作。若在這個時候,局部構件設計有一點缺陷,就會由于這些微小的問題而影響局部構件載荷的能力,導致局部構件產生破壞,產生超靜定結構體系。高層建筑的設計比較復雜,所以建筑設計師要考慮到局部破壞對整體垮塌的影響,并且學會發現結構設計的安全隱患。不同類型的構件相連接以及同一構件截面改變的地方,都會形成需要存在設計圖中的節點。節點時刻存在,這是由于結構體系乃是不斷變化的。巨大的荷載突然來襲時,對于復雜的建筑結構體系來說,節點的復雜性不可以預測,即使從理論上保證了每個組成構件的強度和剛度,但各個節點的普遍存在,負載傳遞往往不順暢而出現載荷集中的情況,而無法傳遞,建筑結構體系就會遭到破壞; 對于單一的構件,力量傳遞合理,是可以控制的。

3 建筑結構設計的方法

3.1 繪制結構平面圖

結構平面圖的繪制必須符合有關抗震的要求。所以在進行建筑外體結構設計時,可以不采用計算機軟件中的程序,建筑設計師可以直接進行設計。理論上,在時間充足的情況下,輸入建模要比直接設計的效果好,但是要注意房屋建筑結構的受壓以及局部受壓設計問題。通過計算機編程,就可以幫助設計師進行房屋結構的荷載導算,這就能夠使設計出來的結構實際受力情況更加精確。必要時,建筑設計師要進行現場勘查。

3.2 坡面屋頂的設計

坡屋面的結構處理方式有兩種方法: 折板方式,一般用于房屋跨度較小的情況。另外一種方式就是適合用于房屋平面不規則的梁板方式,當設計房屋板跨度較大,屋面坡度和屋脊線轉折比較復雜的坡屋面時,就可以采用這種方式。這兩種方式都是偏心受拉構件的設計。設計圖紙上要有房屋梁板折角處的鋼筋的布置具體示意圖。為了能讓施工人員準確的理解,建筑結構設計者要具備一定的空間概念以及正確理解建筑圖紙和示意圖的能力。

3.3 樓梯以及基礎的設計

設計人員在設計樓梯梯板時要注意樓梯跨度的控制,其位置也要和上下樓層統一,除此之外,梯梁的高度要和房屋要求的一致,否則,在實際施工中會遇到麻煩,影響建筑物的質量。除了以上的建筑設計原則以外,還要注意房屋基礎的設計。房屋基礎的混凝土標號選擇要符合房屋的結構耐久的要求。同時,基礎的鋼筋配比也要選用最小的比率。為了施工人員能夠看懂,在設計條基交接部位的鋼筋設置時,設計人員要畫出詳圖或選用標準圖。另外,要給予設計基礎圖中的構造柱準確定位。

3.4 結構驗算

在進行驗算時需要注意: 對于砌底,剛度較勻稱的多層結構,只適合用底部剪力法進行驗算,對那些有薄層的混合結構,應該先考慮其塑性變形集中的影響。建筑設計師在計算底層框架結構的剪力分配時,要用多種方法對比進行計算,從而選出合理的設計方法來設計底層框架抗震墻。由抗震墻來承擔全部剪力,框架按剛度比例來承擔剪力。在進行剛度驗算時,框架承擔剪力不減,抗震墻則承擔剪力減到彈性剛度的 20% ~30%。在進行雙向板查表驗算時,設計人員不能忽略材料泊松比所帶來的影響,否則,跨中彎矩要進行適當的調整,會使比值計算值比實際的小,這會影響工程的施工質量。為了避免造成安全隱患,盡量避免或者減少樓板驗算中使用不正確的方法; 連續剪力的驗算不能用單向板驗算的方法來進行。

3.5 多層住宅的設計

對一般多層住宅結構,樓梯間不宜設置在房屋的盡端和轉角處; 縱橫墻的布置宜均勻對稱,沿豎向應上下連續,沿平面內宜對齊。對于高層結構住宅,為了各自承擔來自平行于該抗側力結構平面方向的外來力,框架與抗震墻等抗側力結構應雙向布置; 框剪體系的各抗側力結構要形成空間共同工作狀態,除了控制屋蓋的長寬比、保證抗震墻本身的剛度以外,為了保證樓、屋蓋的整體安全及其與抗震墻的可靠性連接,還需采取一些保護措施。

4 建筑結構設計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4.1 建筑地下室外墻設計上應注意的問題

建筑地下室外墻的混凝土配比、厚度、抗震等級在設計時要根據建筑場地的環境、地下水的條件高低、承載負荷、埋深等因素進行綜合考慮。設計經驗豐富的建筑設計師應該知道混凝土等級的確定、高層地下室的外墻厚度等設計條件。一般情況下,地下室都要求防水,所以,地下室的外墻對抗滲等級也是有相關要求的。地下室外墻的鋼筋配比是由墻的水平載荷所控制的。水平載荷包括地基土的側向壓力、地下水的壓力、地下室外部土壤的側向壓力等等。所以,由此看來,地下室外墻的設計要求考慮的因素比較多,在實際設計中要將這些因素進行分析。

4.2 高層建筑基礎的選擇要注意的問題

高層建筑的地基在選擇過程中要求整體性好、滿足建筑物允許變形的要求,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調節不均勻的地下沉降的情況,達到經濟節約以及安全應用的目的。在建筑物地下室柱距大、基地較大的情況下,應該采用地基平板式; 地下水位較高不宜采用梁板式的基礎; 筏形基礎主要適用于可以滿足正截面承載力較大的建筑,它具有雙向底板的厚度,所以,其承載能力較大。

4.3 基礎底板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在基礎底板方面,要將鋼筋均勻的鋪上,本著節約材料的原則,在布置樓板鋼筋上,要盡量避免鋼筋重疊的情況,在減少基礎沉降的設計中,可采用天然地基,合理的選擇建筑地點,在進行設計前,設計工程師要進行實地考察,搜集基礎資料,這樣才能準確地進行設計。

在梁、板的跨度設計方面,梁板的結構就是一個截面板,其計算長度應該從梁的中心算起,取用鋼筋配比的最大值,以保證建筑的安全性。

基坑方面,要注意基底會受到土的約束,盡量不要反彈,當基坑很大時,實際上坑邊的約束可以作為安全儲備,所以這就出現計算沉降大于實際沉降的情況。基坑開挖后一定要做好安全措施,計算上要按基底附加應力計算。

5 結語

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好壞關系到住宅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問題,所以,我們要高度重視建筑結構設計的問題。設計工作人員應該以嚴謹的科學態度,遵守國家的相關規范以及標準來進行設計,同時,根據建筑的功能要求以及重要性來確定其地理位置和抗震防裂的強度、建筑類別和建筑的高度等內容。并且根據不同結構來布置建筑結構的受力體系以及承重構件。下面主要探討一下房屋建筑結構設計的基本內容、原則、方法以及需要注意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姜 牛. 建筑結構設計中應注意的問題淺析[J]. 價值工程,2010( 36) : 3-5.

德育原則的方法范文第5篇

胡春洞先生主編的《英語教學法》(1990)一書中提出了英語口語教學的四個原則與方法,即“語言訓練與思維訓練結合、精確表達訓練與模糊表達訓練結合、模仿性的說與創造性的說、有準備的說與無準備的說結合”,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指導意義。不過,語言學習復雜、多變,語言教學研究亦須與時俱進,顯然,僅奉這四條為圭臬未免失之簡單。因之,本文在這四個原則的基礎之上,參考同行的研究成果,結合個人的教學心得,試圖就中學英語口語教學略呈管見。

2.原則與方法

2.1組織教學與心理引導結合

英語難“聽”(聽力)更難“說”(口語),這是學生中普遍的看法。前者不在本文討論范圍之內;后者之所以如此,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因為聽不懂而不能及時反應;二是因為所掌握的詞匯、句型等不足以表達所要表達的思想;三是因為怕講錯難為情。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大都敏感,自尊心特強,羞于當眾說英語,怕說錯用錯丟面子,由此導致一定的心理障礙,這種情況不在少數。因此,較之于小學生,心理引導對于中學生尤為重要。

值得一提的是李陽瘋狂英語。李陽瘋狂英語把獨特的教學理念融合到教學實踐,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這種教學方法在心理引導方面獨樹一幟。李陽對“瘋狂”的解釋是:“百分之百地投入”,“忘我、忘物、忘時”,“排除一切雜念、克服膽怯、樹立信心”,“打破傳統、突破極限、淋漓盡致地挑戰自己的潛能”,等等。“瘋狂”的狀態就是要學生打破束縛自己的心理障礙,大膽大聲地“喊”出來。

2.2第一課堂與第二課堂結合

在目前學生普遍缺乏語言環境的情況下,課堂依然是進行聽、說訓練的主要場所。但是,口語教學的實踐性很強,而課堂上提供給每位同學的練習機會太少(尤其目前大多是大班教學),對于羞于開口的學生機會更少。加大課后實踐量,開辟第二課堂,勢在必行。

第二課堂是對課堂教學的有益補充。第二課堂的活動活潑多變,寓知識性、趣味性與一體,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使基礎不一、興趣不一的學生各有所獲,對開發學生的主體主動性及培養學生練習口語的興趣提供了優良的空間。充分發揮第二課堂的優勢,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薛英和田耀(1998)指出:口語教師的具體角色從廣義上講可概括為以下幾種:1)學生的總監督員(general overseer);2)課堂的管理者(classroom manager);3)語音的指導者(language instructor);4)練習的觀察者(practice observer);5)活動的顧問(consultant);6)交際的參與者(communicator)。教師的引導作用不容忽視,這樣才能避免第二課堂的隨意性、盲目性等弱點。

2.3聽、讀、寫與說結合

輸入、交際和輸出在語言習得中的作用是研究者經常探討的問題。近年來,外語課堂教學越來越注重把語言的各種技能結合起來,發展學生的綜合應用英語的能力。在口語課上,將聽和讀作為輸入,使之成為說的先導,是許多老師經常的做法,并已取得相當的理論與實踐的成果,此不贅述。不過,“寫”是否和“聽”、“讀”一樣對于“說”也有積極作用呢?袁洪嬋和翟莉(2001)經試驗研究指出:寫作有利于將輸入轉為理解、由理解轉化為口語輸出,有利于促進學生用英語思維,有利于提高語言的連貫性。對于這個問題,尚有很大的探索空間,但是,沒人懷疑成功的語言輸出(說)有賴于大量的高質量的語言輸入(聽、讀)。

此外,大量的語言輸入和語言接觸是外語語感獲得的重要方式。語感是主體對語言所產生的敏銳的直接感受和對語言形式、語言意義進行再加工、再創造的心理行為能力,其主要作用是判斷言語的可接受性、依據語境理解各種言語與按照交際需要創造性地進行語言表達。語感具有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寫就通、一讀就懂的功能。英語語感是英語語言能力和英語交際能力的基礎,語感的好壞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成敗。因此,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聽讀說訓練有意識地培養英語語感,也是提高英語口語能力的重要途徑。

2.4口語交際與口頭表達結合

課文讀得好,演講稿念得好,是不是口語就好?這涉及到口頭表達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的問題。口頭表達(oral expression)指的是用口頭語言“顯出某種思想、感情、態度”(《現代漢語詞典》),而口語交際(oral communication)是用口頭語言來傳遞信息,就是“交談”,在這里,人際關系、話題中心等語境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口語交際中實際使用的語言。前者一般受人際關系、話題中心等語境因素影響較小,通常更注重說話者單方面的行為,后者則反之。口語表達能力是基礎,而口語交際能力才是英語口語教學的最終目的。

口頭表達和口語交際往往被混為一談,這種誤解積久日深,其結果是中學英語教學片面強調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訓練,而忽略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訓練。事實上,以交際性原則指導英語口語教學,即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已是全世界英語教學的發展趨勢。

2.5技能學習與培養跨文化意識結合

近年來,有關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成為語言學界和教學界的熱門話題。圍繞外語教學和文化素質培養的問題主要有三種觀點:文化教育從屬于語言教學;文化教育與語言教學同時進行;文化教學融入到語言教學。這三種觀點有一點是共通的:在外語教學中一定要有文化素質的培養。

文化可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包括社會、政治、經濟、文學、藝術、歷史、地理、哲學、科技成就等。交際文化則包括社會習俗、生活習慣、思維方式及行為準則等。以前的課程安排及教科書都很重視“知識文化”的教學,但對交際文化則放在次要或輔助地位。如今情況有所好轉,無論是舊版的SEFC還是2003年秋季試行的新教材,都比較重視語言與文化的結合,廣泛涉及了英語國家的風俗和文化。教師應該注意充分利用現有教材,適時進行文化意識的教學。如,稱呼、打招呼、告別、詢問、感謝與道謝、恭維與贊揚、打電話用語等方面的規定;家庭成員、同事朋友、上下級及其他社會成員之間因社會地位和身份的不同而要遵循的行為準則;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宗教觀念,道德準則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等在內的價值觀念;中西方民族思維特征的差異;非語言形式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手勢、身勢、服飾、音調高低、微笑、沉默、對空間與時間概念的不同觀念等。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2003)在其教學原則中提出:“要特別強調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得體地使用英語。”而培養跨文化意識是得體運用語言的保證。進行簡單的口頭交際,學生不僅要學會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還要正確掌握上述交際文化,增強跨文化意識,這樣,語言才能得體,否則,盡管能夠在語法方面正確無誤地講英語,但可能造成誤會和不愉快。

3.結語

有關英語口語教學的方法原則的論述林林總總,不一而足,而強調上述數條,蓋因在教學實踐中它們往往被忽視,成為教學中常見的誤區,對學生口語能力的提高產生深遠的負面影響。

參考文獻:

[1]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薛英,田耀.淺談對交際法教學思想的認識[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199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封开县| 内江市| 诸暨市| 肃南| 滦南县| 稷山县| 台州市| 闵行区| 湘潭县| 德保县| 西乌| 海兴县| 昆山市| 兴国县| 竹山县| 新晃| 皋兰县| 长阳| 平乐县| 中江县| 左贡县| 香格里拉县| 台安县| 文安县| 房产| 秦皇岛市| 凤城市| 伊通| 湘乡市| 武川县| 崇文区| 五家渠市| 理塘县| 安丘市| 锡林浩特市| 丰镇市| 团风县| 辽阳县| 龙门县| 轮台县| 珠海市|